CN109520330B -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20330B
CN109520330B CN201710846497.2A CN201710846497A CN109520330B CN 109520330 B CN109520330 B CN 109520330B CN 201710846497 A CN201710846497 A CN 201710846497A CN 109520330 B CN109520330 B CN 1095203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chamber
tub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464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20330A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4649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20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20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0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及换热系统。其中换热器包括换热室,形成所述换热室的壳体;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间隔平行设置在换热室内,且所述多个换热管将所述换热室分隔成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所述换热室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第二端设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换热室连通;在所述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端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连接的分配室,所述分配室邻近所述换热管的一侧设置有插槽,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插槽与所述分配室连通。通过以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换热器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续航能力的好坏成为评价其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减小车身体积或重量越来越受到该领域研发人员的关注。空调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对其换热器的要求增加了对其占用空间的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
换热室,形成所述换热室的壳体;
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间隔平行设置在换热室内,且所述多个换热管将所述换热室分隔成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
所述换热室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室连通,第二端设有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换热室连通;在所述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端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或第二集流管连接的分配室,所述分配室邻近所述换热管的一侧设置有插槽,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插槽与所述分配室连通。
可选的,所述分配室包括板件与管组件,所述板件上设置有所述插槽,所述管组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管部以及连接相邻两管部的连接部;
沿所述管组件轴线方向上,所述管组件一端密封,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
可选的,所述管部断面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两种形状的组合;
所述插槽包括邻近所述管组件的第一槽部和邻近所述换热管的第二槽部,在沿所述换热管插入所述插槽的方向,所述第一槽部的投影大于所述第二槽部的投影,且所述第二槽部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槽部的投影内。
可选的,所述壳体靠近换热室的第一端的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三集流管,所述壳体靠近换热室的第二端的外侧壁处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四集流管;
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沿轴线方向靠近换热室的一侧开有与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换热通道的开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所述壳体与所述多个换热管中最外侧换热管的外侧壁形成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
所述壳体包括设置有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的两侧壁,所述两侧壁的内侧面和所述换热管密封贴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换热室外呈对角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开口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三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在所述换热室外呈对角设置;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开口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开口方向相反。
可选的,所述换热通道中设有锯齿形的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排列的齿条组成,所述齿条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排列的凸框,相邻齿条的凸框沿齿条长度方向半错开设置。
可选的,所述换热翅片端部距相邻所述板件的距离为8mm~15mm。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换热器。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通过在换热室内设置换热管,并通过换热管将所述换热室内部分隔成多个换热通道,以使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介质与换热通道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进行逆流换热,换热效果较错流换热更好;同时通过设置分配室而向换热管提供第一换热介质,可使得第一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换热器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换热器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A是图1所述换热器中的第一集流管与分配室所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所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C是图4A所示组件的一视角的侧视图;
图4D是图4A所示组件的板件示意图;
图4E是图4D所示板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4F是图4D所示板件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5是在图1所示换热器上添加外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所示换热翅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和换热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图1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换热器100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换热器100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100可应用于各种换热系统中,也适用于汽车等领域。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换热器100包括换热室10以及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换热管20。其中,所述换热室10内部设有密闭的腔体11,所述换热管20设置在换热室10的所述腔体11内,且所述换热管20将所述腔体11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换热通道111,所述换热通道111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采用这种方式分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换热通道,有效的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换热管20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一实施例中,换热管为扁管,比如微通道扁管。采用扁管作为换热管可更好的增加换热管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若所述换热管20包括多个扁管时,所述多个扁管可以间隔平行设置。此外,所述换热管20的每层可以为一个扁管,也可为多个扁管在同一平面内排列而成的宽幅扁管。当然,所述换热管也可选用其他种类的换热管,比如截面为半圆形或圆形的换热管,具体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确定,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沿所述换热管20内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换热室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20包括一个或多个扁管,在所述第一端12处设置有分配室30,在所述第二端13处设置有分配室40。其中,所述分配室30邻近所述扁管的一侧设置有对应所述扁管的插槽,所述扁管的一端设置在该插槽内,以使扁管通过该插槽与所述分配室30连通,所述分配室40邻近所述扁管的一侧也设置有与所述扁管对应的插槽,所述扁管的另一端设置在该插槽内,以使扁管通过该插槽与所述分配室40连通。即所述分配室30与所述分配室40通过各自的插槽连通所述换热管20的两端。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仅在所述第一端处设置有分配室,而第二端处不设置分配室,其中分配室的设置情况具体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在又一可选实施例中,仅在所述第二端处设置有分配室,而第一端处不设置分配室,其中分配室的设置情况具体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室10两端设置有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腔体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即所述换热室10的第一端12和第二端13中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集流管,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集流管。以第一端12设置有第一集流管为例,如图1至3所示,在所述第一端12处设置有第一集流管60,在所述第二端13处设置有第二集流管70。在第一端12处和第二端13处分别设有分配室30和分配室40时,则所述分配室30邻近所述第一集流管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60连通,所述冷媒分配40邻近所述第二集流管7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0连通。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60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0在所述腔体11外呈对角设置,使得第一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提高换热效果。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从而使得二者之间换热更加充分。当然,所述第一集流管60和第二集流管70还可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一集流管60的一端设有开口602,另一端通过密封件603密封,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一集流管60中单向流通。第二集流管70的一端设有开口(未示出),另一端通过密封件703密封,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在第二集流管70中单向流通。其中,第一集流管60的开口602和第二集流管的开口二者朝向相反,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形成逆流换热,使得换热更加充分。
下面以第一集流管60和分配室30为例,结合图4A至图4C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4A是图1所述换热器中的第一集流管60与分配室30所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图4A所示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4C是图4A所示组件的一视角的侧视图,图4D是图4A所示组件的板件示意图;图4E是图4D所示板件的俯视示意图;图4F是图4D所示板件的一视角的剖视图。
请参照图4A至图4C,必要时结合图2,所述分配室30包括板件32与管组件31。所述板件32上设置有插槽321。
沿所述管组件31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管组件31一端密封,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60。其中,所述管组件3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管部311、连接相邻两管部311的连接部312、以及用于封闭所述管部311的多个对应的封闭件313。其中,所述管部311的断面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两种形状的组合。可选的,所述多个管部311平行设置。所述多个平行管部构成的管道,相对于单个通道的大直径管道,可耐受较高的压力。其中,多个平行管部可采用一次成型整体结构,避免焊接不良造成的换热器整体强度下降。所述封闭件313可以独立于所述管部311独立设置,也可以与所述管部311一体设置。此外,所述第一集流管60上靠近分配室30的一侧对应所述管部311设有通孔601,以使所述第一集流管60与分配室30连通,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可自分配室30流入第一集流管60或自第一集流管60流入分配室30。
所述插槽321包括邻近所述管组件31的第一槽部3211,以及邻近换热管20的第二槽部3212。其中,在沿所述换热管20插入所述插槽321的方向,所述第一槽部3211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槽部3212的截面面积。比如,在沿所述换热管20插入所述插槽321方向,所述第一槽部3211的投影大于所述第二槽部3212的投影,且所述第二槽部3212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槽部3211的投影内。所述板件32的表面32a部分贴合于所述连接部312。一般所述换热管20设置在插槽321时,所述换热管20与所述第二槽部3212贴合设置,且所述换热管20的端部位于所述插槽321内,而不会延伸至所述板件32的表面32a,以避免因所述换热管20的端部与所述连接部312接触而影响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当然所述换热管20的端部可以设置于第一槽部3211,也可以设置于第二槽部3212,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此外,为使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动更加均匀,所述插槽321在所述板件32上均匀设置。当然,所述插槽321也可不均匀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分配室40的结构与所述分配室30的结构类似,具体可参见分配室30的相关描述,本申请不予以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11外侧靠近第一端12处设置有连通所述腔体11的第三集流管80,所述腔体11外侧靠近第二端13处设置有连通所述腔体11的第四集流管90。所述第三集流管80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沿轴线方向靠近腔体11的一侧开有与换热通道111连通的开孔(未示出),以连通所述换热通道111的两端。可选的,所述第三集流管80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在所述腔体11外呈对角设置,使得第二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提高换热效果。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使得换热更加充分。
可选的,所述第三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另一端密封。比如,第三集流管80的一端设有带孔端盖802,另一端通过密封件803密封,以使第二换热介质在第三集流管80中单向流通。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另一端密封。比如,第四集流管90的一端设有带孔端盖(未示出),另一端通过密封件903密封,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在第四集流管90中单向流通,如图1和2所示。其中,通过设置第三集流管80的带孔端盖802和第四集流管的位置,可使得第三集流管80和第四集流管90二者的开口朝向相反,以便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形成逆流换热,使得换热更加充分。
进一步的,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所述换热器100包括有形成所述换热室10的壳体14。所述壳体14与换热管20的外侧之间可分离设置,以使所述壳体14和所述多个换热管20中最外侧换热管20的外侧壁形成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111,从而增加了换热通道111的个数。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使得第二换热介质还可与换热管20外侧接触,从而增加了换热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所述壳体14可为一体设置,也可为由多个侧壁通过焊接等方式拼接而成。所述壳体14和位于两端的顶壁共同构成密闭的腔体11。其中,所述顶壁可以是上述分配室上靠近换热室10的一部分,比如上述板件32。则上述第三集流管80设置于所述壳体14外靠近第一端12处,第四集流管90设置于所述壳体14外靠近第二端13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4具有四个侧壁141、142、143、144,如图1和2所示。分配室30设置于第一端12,分配室30的板件32作为换热室10位于第一端的顶壁。分配室40设置第二端13,分配室40的板件42作为换热室10位于第二端的顶壁。第一集流管60设置于第一端12临近侧壁141处,而第二集流管70设置于第二端13临近侧壁142处,以使所述第一集流管60和第二集流管70成对角设置。所述第三集流管80设置于所述侧壁143外侧的靠近第一端12处,而所述第四集流管90设置于侧壁144外侧的靠近第二端13处,以使第三集流管80和第四集流管90成对角设置。其中,所述侧壁14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集流管80的开孔相对应的孔1431,以使第三集流管80与换热通道111连通。而所述侧壁14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的开孔相对应的孔1441,以使第四集流管90与换热通道111连通。所述侧壁143、144的内侧面与所述换热管20密封贴合。此外,上述壳体14和所述多个换热管20中最外侧换热管20的外侧壁形成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111,具体可指侧壁141与邻近侧壁141的换热管20之间所形成的换热通道111,以及侧壁142与邻近侧壁142的换热管20之间所形成的换热通道111。此处仅对壳体14具有四个侧壁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壳体14具有其他数目侧壁的情况也应属于上述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为便于安装操作,可通过设置外接管,将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开口在换热室的同侧邻近位置。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将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开口在换热室的同侧位置。图5即是在图1所示的换热器上添加外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所示,必要时结合图1及图2,在所述第一集流管60的开口602处设置有与第一集流管60连通的第一外接管61,用于向第一集流管60流入或从第一集流管60流出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一外接管61包括第一端口611。在第二集流管70的开口(未示出)处设置有与该第二集流管70连通的第二外接管71,对应自第二集流管70流出或向第二集流管70流入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外接管71包括第二端口711。可将所述第二端口711与第一端口611设置于换热室10的同侧邻近位置,以使得所述第二端口711与第一端口611二者的端口朝向大致相同。
继续参照图5所示,所述第三集流管80的带孔端盖802处设置有与第三集流管80连通的第三外接管81,用于向第三集流管80流入或从第三集流管80流出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三外接管81包括第三端口811。在第四集流管90的带孔端盖(未示出)处设置有与第四集流管90连通的第四外接管91,对应自第四集流管90流出或向第四集流管90流入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四外接管91包括第四端口911。可将所述第四端口911与第三端口811设置于换热室10的同一侧上,以使所述第四端口911与第三端口811二者的端口朝向大致相同。
进一步的,为增加对第二换热介质的扰动,提高换热效率,可在所述换热通道111中设置换热翅片50,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其中,所述换热翅片50可通过钎焊等方式设置于换热管上,以固定所述换热翅片50,从而可提高所述换热翅片50的稳定性。具体的,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任一侧的换热管的管壁上。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同时设置于所述换热通道两侧的两换热管20的管壁上。
下面以锯齿形换热翅片为例,结合图6A和图6B对换热翅片进行说明。图6A是本申请一示例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翅片50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图6A所示换热翅片5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并在必要时结合图3,所述换热翅片50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排列的齿条51组成。所述齿条5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排列的凸框511。所述凸框511包括凸框顶部5111以及分别与凸框顶部5111两端相连的折板5112。所述折板5112与所述凸框顶部5111之间的夹角Θ大于90°,使得所述凸框511的截面为梯形。此外,相邻齿条的凸框沿齿条长度方向错开设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齿条51的凸框511沿齿条51长度方向(图6B中箭头C所指的方向及其相反方向)半错开设置。即相邻齿条的两相邻凸框511各自的凸框顶部5111中,一凸框顶部5111的端部对应另一个凸框顶部5111的中间位置。采用这种换热翅片50,使得第二换热介质沿图6B中箭头B所示方向或其相反方向流动,破坏了第二换热介质与换热翅片50接触的边界层,增加了对第二换热介质的扰动,从而提高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翅片50表面的传热系数。另外,与第二换热介质沿其他方向流动的情况相比,比如沿箭头A所示方向流动,较大程度的减小了换热翅片对第二换热介质流动的阻力。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相邻齿条的凸框沿齿条51长度方向也可按其他比例错开,具体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111内的流动均匀性,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50靠近第一端12的端部与换热室10位于第一端12的顶壁(比如板件32)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其靠近第二端13的端部与换热室10位于第二端13的顶壁(比如板件42)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以提高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动均匀性。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仅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换热室位于第一端的顶壁之间设置一定距离。在又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翅片仅靠近第二端的端部与所述换热室位于第二端的顶壁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其中,所述距离的范围大致为3mm至20mm。优选的,所述距离的范围为8mm至15mm。所述距离的大小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为增加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将位于第一端12的第一集流管6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进入管,位于第二端13的第二集流管7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流出管,而所述靠近第二端13的第四集流管90作为第二换热介质的冷媒进入管,靠近第一端12的第三集流管80作为第二换热介质的冷媒流出管。如此,可使得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在换热管20中自第一端12向第二端13流动,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通道中自第二端13向第一端12流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各自的流动方向互为逆流。当然将第二集流管7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进入管,第一集流管6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流出管,而将所述第三集流管80作为第二换热介质的冷媒进入管,第四集流管90作为第二换热介质的冷媒流出管,也应当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可用于蒸发器。结合图5所示,以CO2作为第一换热介质、水作为第二换热介质为例,当所述换热器100用于蒸发器而工作时,CO2自第二端口711进入第二外接管71,并经第二外接管71进入第二集流管70,之后由第二集流管70进入分配室40,进而CO2自分配室40进入换热管20进行换热,随后CO2流向分配室30,并经该分配室30进入第一集流管60,继而进入第一外接管61,最后经第一端端口611送出。在CO2流动的同时,水自第三端口811进入第三外接管81,并依次经过第三集流管80、换热通道111、第四集流管90而进入第四外接管91,进而通过第四外接管91的第四端口911送出。其中,CO2在换热管20中流动时,通过换热管20的管壁与换热通道111中流动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在此过程中CO2吸收热量,由气液两相的状态变为气态,水在换热过程中释放热量而温度降低,以得到温度相对较低的水,从而通过该温度较低的水进行供冷。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100可用于冷凝器。结合图5所示,同样以CO2作为第一换热介质、水作为第二换热介质为例,当所述换热器100用于冷凝器而工作时,CO2自第一端口611进入第一外接管61,并进入第一集流管60,之后由第一集流管60进入分配室30,进而CO2自分配室30进入换热管20进行换热,随后CO2流向分配室40,并经分配室40进入第二集流管70,继而进入第二外接管71,最后经第二端口711送出。在CO2流动的同时,水自第四端口911进入第四外接管91,并依次经过第四集流管90、换热通道111、第三集流管80而进入第三外接管81,进而通过第三外接管81的第三端口811送出。其中,CO2在换热管20中流动时,通过换热管20的管壁与换热通道111中流动的水进行热量交换,在此过程中CO2释放热量,水在换热过程中吸收由CO2释放的热量而温度升高,以得到温度相对较高的水,从而通过该温度较高的水进行供热。
以上第一换热介质以及第二换热介质不限于CO2和水,还可以是其他气态或液体的冷媒。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100不限于用于蒸发器与冷凝器,也可用于其他换热用途,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确定。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通过在换热室内设置换热管,并通过换热管将所述换热室分隔成多个换热通道,以使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介质与换热通道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有效增加了换热接触面积,尤其是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接触面积,使得换热器结构更加紧凑、美观,且占用空间小。此外,通过设置分配室而向换热管提供第一换热介质,可使得第一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由以上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在换热室内设置换热管,尤其是由微通道扁管构成的换热管,并通过换热管将所述换热室分隔成多个换热通道,以使换热管流通第一换热介质,换热通道流通第二换热介质。该换热器相对于由板件构成的用于两种换热介质之间换热的板式换热器,耐压强度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器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此外,本申请还包括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包括上述换热器100、至少一个换向阀、至少一个节流装置以及压缩机。该换热系统工作时,换热器100可用于实现换热系统内的不同冷媒之间的热交换,以实现制冷或制热功能。相应地,压缩机可用于使换热系统内的冷媒循环工作,以使冷媒可循环利用;节流元件则用于冷媒的节流降压,以为换热系统提供符合条件的冷媒;换向阀则用于调节换热系统中冷媒的流通方向。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节流元件为膨胀阀。此外,节流元件还可是其它对冷媒具有降压及调节流量作用的零部件。本申请文件对节流元件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进行选取。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室(10),包括形成所述换热室(10)的壳体(14);
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20),所述多个换热管(20)间隔平行设置在换热室(10)内,且所述多个换热管(20)将所述换热室(10)分隔成多个用于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111);
所述换热室(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所述第一端(12)设有第一集流管(60),第二端(13)设有第二集流管(70);位于第一端(12)的第一集流管(6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进入管,位于第二端(13)的第二集流管(70)作为第一换热介质的冷媒流出管,所述第一集流管(60)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0)在所述换热室(10)外呈对角设置;在所述第一端(12)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集流管(60)连接的分配室(30),所述第一集流管(60)与分配室(30)连通,和所述第二端(13)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0)连接的另一分配室(40),所述第二集流管(70)与所述另一分配室(40)连通;所述换热管(20)与所述分配室(30)及另一分配室(40)连通;
所述分配室(30)及另一分配室(40)包括沿换热器长度方向组装在一起的板件(32,42)与管组件(31,41 ),所述板件(32)上设置有插槽(321),所述分配室(30)及另一分配室(40)通过各自的插槽(321)连通所述换热管( 20) 的两端,所述管组件(31)在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上密封,沿所述管组件(31)轴线方向上,所述管组件(31)一端密封,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60)或所述第二集流管(7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组件(3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管部(311)以及连接相邻两管部的连接部(31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部(311)断面为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两种形状的组合;
所述插槽(321)包括邻近所述管组件(31)的第一槽部(3211)和邻近所述换热管(20)的第二槽部(3212),在沿所述换热管(20)插入所述插槽(321)的方向,所述第一槽部(3211)的投影大于所述第二槽部(3212)的投影,且所述第二槽部(3212)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槽部(3211)的投影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4)靠近换热室的第一端(12)的外侧壁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的第三集流管(80),所述壳体(14)靠近换热室的第二端(13)的外侧壁处设置有连通所述换热通道(111)的第四集流管(90);
所述第三集流管(80)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沿轴线方向靠近换热室的一侧开有与供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换热通道(111)的开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所述壳体(14)与所述多个换热管(20)中最外侧换热管(20)的外侧壁形成流通第二换热介质的换热通道(111);
所述壳体(14)包括设置有第三集流管(80)和第四集流管(90)的两侧壁(143、144),所述两侧壁(143、144)的内侧面和所述换热管(20)密封贴合。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6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602)、所述第二集流管(7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一集流管(60)的开口(602)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0)的开口方向相反;
所述第三集流管(80)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在所述换热室(10)外呈对角设置;所述第三集流管(8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四集流管(90)的一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第三集流管(80)的开口与所述第四集流管(90)的开口方向相反。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111)中设有锯齿形的换热翅片(50),所述换热翅片(50)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排列的齿条(51)组成,所述齿条(5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间隔排列的凸框(511),相邻齿条(51)的凸框(511)沿齿条(51)长度方向半错开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50)端部距相邻所述板件(32)的距离为8mm~15mm。
9.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710846497.2A 2017-09-19 2017-09-19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ctive CN109520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6497.2A CN109520330B (zh) 2017-09-19 2017-09-19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46497.2A CN109520330B (zh) 2017-09-19 2017-09-19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0330A CN109520330A (zh) 2019-03-26
CN109520330B true CN109520330B (zh) 2021-02-26

Family

ID=65767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46497.2A Active CN109520330B (zh) 2017-09-19 2017-09-19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203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54478A (zh) * 2019-04-30 2020-10-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
CN112682981A (zh) * 2019-10-18 2021-04-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2146475B (zh) * 2019-06-28 2024-01-0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换热器
CN112033186A (zh) * 2019-06-03 2020-12-04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集管箱、换热器及集管箱的制备方法
CN112682980A (zh) * 2019-10-18 2021-04-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2682982A (zh) * 2019-10-18 2021-04-2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2880465A (zh) * 2019-11-29 2021-06-0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件及换热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81A (zh) * 1992-02-24 1994-02-23 能源经营有限公司 管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CN2440193Y (zh) * 2000-08-05 2001-07-25 谭业军 一种列管式石墨管换热器
CN201876184U (zh) * 2010-09-01 201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2138052A (zh) * 2008-06-26 2011-07-27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热交换器和用于该交换器的壳体
CN203011203U (zh) * 2013-01-03 2013-06-19 青岛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强制疏导型管式换热装置
CN203928762U (zh) * 2014-05-15 2014-11-05 中南大学 一种氧化铝焙烧炉流化床冷却器强化传热冷却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8198B2 (ja) * 1988-03-23 1994-08-03 株式会社東芝 シェル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2900067B2 (ja) * 1990-05-29 1999-06-02 昭和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水冷式インタークーラ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81A (zh) * 1992-02-24 1994-02-23 能源经营有限公司 管接头及其制造方法
CN2440193Y (zh) * 2000-08-05 2001-07-25 谭业军 一种列管式石墨管换热器
CN102138052A (zh) * 2008-06-26 2011-07-27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热交换器和用于该交换器的壳体
CN201876184U (zh) * 2010-09-01 201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203011203U (zh) * 2013-01-03 2013-06-19 青岛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强制疏导型管式换热装置
CN203928762U (zh) * 2014-05-15 2014-11-05 中南大学 一种氧化铝焙烧炉流化床冷却器强化传热冷却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0330A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0330B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KR100638490B1 (ko) 열교환기
JP3585506B2 (ja) 高効率蒸発器
US8413715B2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with U-turn block and refrigerant-distributing holes
US10041710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EP3059542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US6892803B2 (en) High pressure heat exchanger
JP5875918B2 (ja) 車室内熱交換器及び車室内熱交換器のヘッダ間接続部材
KR20130130322A (ko) 증발기
US20160102893A1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US20200132378A1 (en) Heat exchanger
JP2984326B2 (ja) 熱交換器
JP2019039597A (ja)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熱交換システム
JP2007040605A (ja) 多段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用熱交換器
US20190024954A1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1278128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208476048U (zh) 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KR100825708B1 (ko) 이산화탄소용 열교환기
KR101186552B1 (ko) 열교환기
JP3916298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13654277B (zh) 一种冷凝器
KR20070111656A (ko) 고압 열교환기의 헤더
KR100667702B1 (ko) 이산화탄소 냉매용 열교환기의 헤더
KR20210128571A (ko)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0

Address after: 312599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