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4239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34239A CN116134239A CN202180059272.7A CN202180059272A CN116134239A CN 116134239 A CN116134239 A CN 116134239A CN 202180059272 A CN202180059272 A CN 202180059272A CN 116134239 A CN116134239 A CN 1161342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ssage
- damping force
- piston
- chamber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2—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the annular discs being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4—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annular discs per se, singularly or in combin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damping effects a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ok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12—Fluid damp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2/00—Nature of movement
- F16F2232/08—Lin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该缓冲器具有:设置于活塞(21)的通路(92)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设置于活塞杆(25)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和设置于活塞杆(25)的流体储存机构(190)。流体储存机构(190)具有: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之前变形的挠性盘(100)、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并且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活塞杆(25)的板状的施力部件(116、11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器。
本申请基于2020年7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0-128096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缓冲器中,存在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41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缓冲器中,具有以将阀维持为关闭状态等为目的组装施力部件的缓冲器。在这样的缓冲器中希望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的缓冲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流体储存机构,其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流体储存机构具有:挠性盘,其在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开阀之前变形;板状的施力部件,其从内周端部至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且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在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配置有:阀,其与所述活塞抵接;板状的施力部件,其安装为对所述阀向所述活塞侧施力,且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具有:阀座部件;副阀,其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盖部件,其覆盖该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一端面侧和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连通路,其形成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将该盖部件的内外连通;挠性盘,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或另一端面侧并可挠曲;在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挠性盘之间配置有板状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为对所述挠性盘施力,且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盘簧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活塞周边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位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盘簧的变形例1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盘簧的变形例2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盘簧的变形例3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为了说明方便,以图1~图3、图5~图10的上侧为“上”,以图1~图3、图5~图10的下侧为“下”进行说明。
<构成>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是用于铁路车辆或二轮、四轮等汽车的悬架装置的缓冲器。具体地,是用于四轮汽车的悬架装置的缓冲器。如图1所示,缓冲器1是具备圆筒状的内筒2、和具有直径比内筒2大且设置于内筒2的径向外侧的有底筒状的外筒3的缸体4的双筒式的缓冲器。外筒3和内筒2之间为贮存室5。
外筒3具有轴向两端侧的直径比轴向中间部小的阶梯式圆筒状的胴部件8、和封闭胴部件8的轴向的一端部的底部件9。胴部件8的底部件9的相反侧为开口部。
缓冲器1具有设置于内筒2的轴向的一端部的圆环状的阀体12、和设置于内筒2以及外筒3的轴向的另一端部的圆环状的杆引导件13。阀体12构成基阀15。基阀15的外周部形成阶梯状。杆引导件13的外周部也形成阶梯状。杆引导件13的大部分嵌合于胴部件8。
内筒2的轴向的一端部嵌合于阀体12的外周部的小径部分。内筒2经由阀体12与外筒3的底部件9卡合。内筒2的轴向的另一端部嵌合于杆引导件13的外周部的小径部分。内筒2经由杆引导件13与外筒3的胴部件8卡合。在该状态下,内筒2相对于外筒3径向被定位。阀体12和底部件9之间经由形成于阀体12的通路槽16与内筒2和外筒3之间连通,且与内筒2和外筒3之间相同,构成贮存室5。
缓冲器1在杆引导件13的底部件9的相反侧,具有圆环状的密封部件18。该密封部件18也与杆引导件13相同,嵌合于胴部件8的内周部。在胴部件8的与底部件9相反的端部,通过卷曲加工等铆接加工使胴部件8向径向内方塑性变形地形成有卡止部19。密封部件18被该卡止部19和杆引导件13夹持。密封部件18封闭外筒3的开口部。密封部件18具体地为油封。
缓冲器1具有设置于缸体4内的活塞21。活塞21设置为能够在缸体4的内筒2滑动。活塞21将内筒2内划分为上室22和下室23两室。上室22设置于内筒2内的活塞21和杆引导件13之间。下室23设置于内筒2内的活塞21和阀体12之间。下室23通过阀体12,与贮存室5划分。在缸体4内封入有在上室22以及下室23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L。在贮存室5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气体G和油液L。
缓冲器1具备活塞杆25。活塞杆25的轴向一端侧部分配置于缸体4的内部,与活塞21连结固定,并且活塞杆25的另一端侧部分向缸体4的外部延伸。活塞杆25为金属制。活塞杆25贯通上室22内,不贯通下室23。因此,上室22为活塞杆25贯通的杆侧室,下室23为缸体4的底部件9侧的底侧室。
活塞21以及活塞杆25一体移动。在活塞杆25增加从缸体4突出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伸长行程中,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在活塞杆25减少从缸体4突出的突出量的缓冲器1的收缩行程中,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
杆引导件13以及密封部件18都是圆环状。活塞杆25能够滑动地插通于杆引导件13以及密封部件18各自的内侧并从缸体4的内部向外部延伸。活塞杆25的轴向的一端侧部分在缸体4的内部固定于活塞21。活塞杆25的轴向的另一端侧部分向缸体4的外部,经由杆引导件13以及密封部件18突出。
杆引导件13限制活塞杆25相对于缸体4的径向移动且能够轴向移动地支承活塞杆25,并引导该活塞杆25的移动。密封部件18的外周部与缸体4密接。密封部件18的内周部与沿轴向移动的活塞杆25的外周部滑动接触。由此,密封部件18防止缸体4内的油液L或气体G向外部泄漏。
活塞杆25具有主轴部27、和直径比该主轴部小的安装轴部28。主轴部27能够滑动地嵌合于杆引导件13以及密封部件18。安装轴部28配置于缸体4内并与活塞21等连结。主轴部27的安装轴部28侧的端部为沿与轴正交方向扩展的轴阶梯部29。
在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形成有在轴向的中间位置沿轴向延伸的通路切口部30,在轴向的主轴部27的相反侧的前端位置形成有外螺纹31。通路切口部30例如将安装轴部28的外周部在与安装轴部28的中心轴线平行的面上呈平面状地切口形成。通路切口部30能够在安装轴部28的周向180度的不同的两处位置形成所谓的对边宽度的形状。
缓冲器1例如从活塞杆25的缸体4突出的突出部分配置于上部并通过车体支承,缸体4的底部件9配置于下部并与车轮侧连结。
也可以是,与此相反地,缸体4侧通过车体支承,活塞杆25与车轮侧连结。
如图2所示,活塞21通过与活塞杆25接触并连结的金属制的活塞主体36、和一体安装于活塞主体36的外周面并在缸体4的内筒2内滑动的圆环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滑动部件37构成。
在活塞主体36设置有能够将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多个(在图2中由于为截面的关系仅示出一处位置)的通路孔38、和能够将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多个(在图2中由于截面的关系仅示出一处位置)的通路孔39。
多个通路孔38在活塞主体36的圆周方向上,在它们之间夹着一处通路孔39而等间距地形成,构成通路孔38、39的所有中的一半。多个通路孔38是具有两处弯曲点的曲柄形状。多个通路孔38在活塞21的轴向上的下室23侧比上室22侧更向活塞21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在活塞主体36,在轴向的下室23侧形成有使多个通路孔38连通的圆环状的环状槽55。
在环状槽55的下室23侧设置有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将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开闭并产生阻尼力。通过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配置于下室23侧,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为在活塞21向上室22侧的移动、即在伸长行程中油液L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22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3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相对于这些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是抑制油液L从伸长侧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朝向下室23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构成通路孔38、39所有中的剩余的一半的通路孔39在活塞主体36的圆周方向上,在它们之间夹着一处通路孔38而等间距地形成。多个通路孔39是具有两处弯曲点的曲柄形状。多个通路孔39的在活塞21的轴向上的上室22侧比下室23侧更向活塞21的径向上的内侧开口。在活塞主体36,在轴向的上室22侧形成有使多个通路孔39连通的圆环状的环状槽56。
在环状槽56的上室22侧设置有将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开闭并产生阻尼力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通过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配置于上室22侧,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为在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即收缩行程中油液L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3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22流出的收缩侧的通路。相对于这些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设置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是抑制油液L从收缩侧的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朝向上室22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的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活塞主体36形成大致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36的径向中央,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供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插入的插入孔44。插入孔44具有使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45、和直径比小径孔部45更大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46。小径孔部45设置于轴向的上室22侧,大径孔部46设置于轴向的下室23侧。安装轴部28嵌合于小径孔部45,活塞21相对于活塞杆25在径向被定位。
在活塞主体36的轴向的下室23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的下室23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在活塞主体36的轴向的下室23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5的下室23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的径向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48。
在活塞主体36的轴向的上室22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6的上室22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在活塞主体36的轴向的上室22侧的端部,在比环状槽56的上室22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的径向上的外侧,形成有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一部分的圆环状的阀座部50。
活塞主体36的插入孔44的大径孔部46相比于小径孔部45,设置于轴向的内侧座部47侧。使活塞主体36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与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的轴向的位置重合而始终连通。
在活塞主体36中,比阀座部48更靠径向外侧形成为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48更低的阶梯状。在该阶梯状的部分配置有收缩侧的通路孔39的下室23侧的开口。另外,相同地,在活塞主体36中,比阀座部50更靠径向外侧形成为轴线方向高度比阀座部50更低的阶梯状。在该阶梯状的部分配置有伸长侧的通路孔38的上室22侧的开口。
收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包括活塞21的阀座部50。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从轴向的活塞21侧依次具有一张盘63、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两张)盘64、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三张)盘65、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两张)盘66、一张盘67、一张盘68、一件环状部件69。盘63~68以及环状部件69为金属制,均形成为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63~68以及环状部件69均在内侧嵌合安装轴部28并相对于活塞杆25在径向被定位。盘63~68为平面盘(没有在轴向突出的突起的平面盘)。
盘63具有比活塞21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更大且比阀座部50的内径更小的外径。盘63与内侧座部49始终抵接。多张盘64具有与活塞21的阀座部50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多张盘64能够落座于阀座部50。多张盘65具有比盘64的外径更小的外径。多张盘66具有比盘65的外径更小的外径。盘67具有比盘66的外径更小且与活塞21的内侧座部49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盘68具有与盘65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环状部件69具有比盘68的外径更小且比活塞杆25的轴阶梯部29的外径更大的外径。环状部件69比盘63~68更厚且刚性高。环状部件69与轴阶梯部29抵接。
多张盘64、多张盘65以及多张盘66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50的收缩侧的主阀71。主阀71通过从阀座部50离座,使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与上室22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50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环状部件69与盘68一起,与主阀71抵接来限制主阀71向打开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变形。
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间的通路形成于活塞21,并通过活塞21向下室23侧的移动,构成油液L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3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22流出的收缩侧的第一通路72。产生阻尼力的收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包括主阀71和阀座部50。因此,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设置于第一通路72。第一通路72形成于包括阀座部50的活塞21。在活塞杆25以及活塞21向收缩侧移动时,油液L通过第一通路72。
在收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中,即使阀座部50以及与该阀座部50抵接的主阀71都处于抵接状态,也没有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收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只要阀座部50以及主阀71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就不会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换言之,未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第一通路72不是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通路。
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包括活塞21的阀座部48。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从轴向的活塞21侧依次具有一张盘82、一张盘83、相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四张)盘84、一张盘85、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三张)盘86、一张盘87。盘82~87为金属制,均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盘82~87均在内侧嵌合安装轴部28,并相对于活塞杆25在径向被定位。
盘82具有比活塞21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更大且比阀座部48的内径更小的外径。盘82与内侧座部47始终抵接。在盘82中,如图3所示,使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始终连通的切口部90从径向的比内侧座部47更靠外侧的中途位置形成到内周缘部。切口部90在盘82的冲压成型时形成。切口部90与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相邻对置。盘83与盘82具有相同外径,但不形成如盘82那样的切口部。多张盘84具有与活塞21的阀座部48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多张盘84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盘85具有比盘84的外径更小的外径。多张盘86具有比盘85的外径更小的外径。盘87具有比盘86的外径更小且比活塞21的内侧座部47的外径稍大的外径。
多张盘84、一张盘85、多张盘86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48的伸长侧的主阀91。主阀91通过从阀座部48离座,使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下室23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48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
如图2所示,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和开阀时出现的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形成于活塞21,并通过活塞21向上室22侧的移动构成油液L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上室22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3流出的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包括主阀91和阀座部48。因此,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设置于第一通路92。第一通路92形成于包括阀座部48的活塞21。在活塞杆25以及活塞21向伸长侧移动时,油液L通过第一通路92。
在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中,即使阀座部48以及与该阀座部48抵接的主阀91均处于抵接状态,也未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只要阀座部48以及主阀91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都不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换言之,不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第一通路92不是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通路。
如图3所示,在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活塞21的相反侧,从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侧依次设置一个盖部件主体95、一个盘簧116(施力部件)、一张盘97、一张盘98、一张盘99、一张挠性盘100、一张盘101、一张盘102、一张盘103、一个盘簧117(施力部件)、一张弹簧抵接盘104、一个弹簧部件105、一张盘106、一个副阀107、在外周侧设置有一个O形环108的一个阀座部件109、一个副阀110、一张盘111、一个弹簧部件112、一张盘113、一个环状部件114,将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嵌合于各自的内侧。通过将安装轴部28嵌合于各自的内侧,盖部件主体95、盘簧116、盘97~99、挠性盘100、盘101~103、盘簧117、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盘106、副阀107、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111、弹簧部件112、盘113以及环状部件114相对于活塞杆25在径向被定位。
如图2所示,在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在比环状部件114更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外螺纹31。螺母119与外螺纹31螺合。螺母119与环状部件114抵接。
如图2所示,环状部件69、盘63~68、活塞21、盘82~87、盖部件主体95、图3所示的盘簧116、盘97~99、挠性盘100、盘101~103、盘簧117、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盘106、副阀107、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111、弹簧部件112、盘113和环状部件114的至少径向内周侧通过活塞杆25的轴阶梯部29和螺母119在轴向被夹紧,并固定于活塞杆25。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盘簧116、盘97~99、挠性盘100、盘101~103、盘簧117、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盘106、副阀107、阀座部件109、副阀110、盘111、弹簧部件112、盘113配置于盖部件主体95内。
盖部件主体95、盘97~99、101~103、106、111、113、挠性盘100、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112、副阀107、110、阀座部件109,环状部件114以及盘簧116、117均是金属制。盘97~99、101~103、106、111、113、挠性盘100、弹簧抵接盘104、副阀107、110以及环状部件114均是形成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平面盘。盖部件主体95、阀座部件109以及盘簧116、117是圆环状。弹簧部件105、112形成为环状。
盖部件主体95是有底筒状的一体成型品。盖部件主体95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塑性加工或切削加工形成。盖部件主体95具有:一定厚度的有孔圆板状的底部122、从底部122的外周缘部向底部122的轴向一侧扩径并延伸的中间弯曲部123、从中间弯曲部123的底部122的相反侧的端缘部向底部122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24。
底部122是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的有孔圆形平板状。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嵌合于底部122的内周部。通过使安装轴部28嵌合于底部122的内周部,盖部件主体95相对于活塞杆25径向被定位并同轴状地配置。在底部122,在内周部和外周部之间形成有多个沿底部122的轴向贯通底部122的通路孔126。多个通路孔126在距离底部122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在底部122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盖部件主体95以底部122比筒状部124更位于活塞21侧的朝向配置并与盘87抵接。盖部件主体95在底部122的内周部嵌合于安装轴部28。盘87的外径比将盖部件主体95的径向中心和通路孔126连结的最短距离的两倍小。
中间弯曲部123是与底部122同轴的圆环状。中间弯曲部123是在包括其中心轴线的面的截面向径向外侧且轴向的底部122侧凸的弯曲形状。筒状部124也为与底部122以及中间弯曲部123同轴状。
盖部件主体95比盘84~86的一张的厚度厚,且与形成有底筒状相配合,比盘84~86刚性高。因此,盖部件主体95与主阀91抵接并限制由多张盘84~86构成的主阀91向打开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变形。
盘簧116是金属制的有孔圆形的板状,并能够挠曲。盘簧116由一张板材通过冲压成型的冲切以及折弯形成。盘簧116如图4所示,具有: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外侧圆锥状部403(圆锥状部)、将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连的多个具体为两个支承部404。内侧圆环部401为有孔圆形平板状。中间圆环部402为具有比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径更大的内径的有孔圆形平板状。两个支承部404设置于内侧圆环部401和中间圆环部402之间。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两个支承部404为配置于同一平面的平板状。外侧圆锥状部403为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方且轴向一侧扩展的圆锥筒状。盘簧116的外径侧为外侧圆锥状部403。盘簧116的内径侧为具有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两个支承部404的内侧平面状部414(平面状部)。内侧平面状部414比外侧圆锥状部403更接近平面。
在盘簧116中,如图3所示,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外径即盘簧116的外径比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的内径稍小。在盘簧116中,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两个支承部404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抵接,外侧圆锥状部403为在轴向上向与筒状部124相同一侧延伸的状态。盘簧116在该状态下通过安装轴部28嵌合于内侧圆环部401的内周侧,相对于活塞杆25径向被定位。在盘簧116中,内周端部能够插入活塞杆25且形成为与活塞杆25抵接。在盘簧116的径向外侧配置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
如图4所示,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均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径向的宽度比内侧圆环部401的径向的宽度大。内侧圆环部401的径向的宽度比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的宽度大。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外侧圆锥状部403同轴状地配置。两个支承部404以同轴的状态连结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两个支承部404连结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和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
两个支承部404具有配置于穿过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的中心换言之盘簧116的中心的同一直线上、的两处外侧连接部411。这些外侧连接部411与中间圆环部402连接。两处外侧连接部411在中间圆环部402的周向上相位相差180度地配置。两处外侧连接部411均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向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内侧突出。
两个支承部404具有配置于穿过盘簧116的中心的同一直线上的两处内侧连接部412。这些内侧连接部412与内侧圆环部401连接。两处内侧连接部412在内侧圆环部401的周向上相位相差180度地配置。两处内侧连接部412均从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向内侧圆环部401的径向外侧突出。两处外侧连接部411均与两处内侧连接部412中的一方在盘簧116的周向上的距离比另一方近。换言之,两处内侧连接部412均与两处外侧连接部411中的一方在盘簧116的周向上的距离比另一方近。
在一方在盘簧116的周向上远的外侧连接部411和内侧连接部412的距离与在另一方在盘簧116的周向上远的外侧连接部411和内侧连接部412的距离相同。
两个支承部404以使在盘簧116的周向上远的外侧连接部411和内侧连接部412连接的方式设有两处连结腕部413。即,在盘簧116中,设有使在盘簧116的周向上远的一方的外侧连接部411和一方的内侧连接部412连接的一方的连结腕部413。这些外侧连接部411、内侧连接部412以及连结腕部413构成一方的支承部404。另外,在盘簧116中设有使在盘簧116的周向上远的另一方的外侧连接部411和另一方的内侧连接部412连接的另一方的连结腕部413。这些外侧连接部411、内侧连接部412以及连结腕部413构成另一方的支承部404。
两处连结腕部413沿着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面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面圆弧状地延伸。两处连结腕部413配置于与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同心的同一圆上。两处连结腕部413分别在盘簧116的周向上在比180°稍小的角度范围内延伸。两处连结腕部413距离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面的径向距离比距离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面的径向距离大。
盘簧116通过形成上述形状,由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两个支承部404包围而形成带阶梯的圆弧状的两处孔部415。两处孔部415在厚度方向(轴向)上贯通盘簧116。两处孔部415设置于内侧圆环部401和中间圆环部402之间。因此,盘簧116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带阶梯的圆弧状的两处孔部415。带阶梯的圆弧状的两处孔部415设置于内侧平面状部414。
两处孔部415为相同形状,分别具有形成于内侧圆环部401和连结腕部413之间的圆弧状的小径孔部421、形成于中间圆环部402和连结腕部413之间的圆弧状的大径孔部422、和连接小径孔部421以及大径孔部422的连结孔部423。小径孔部421以及大径孔部422均为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同轴的圆弧状。大径孔部422为直径比小径孔部421大的圆弧状。孔部415配置为大径孔部422和小径孔部421在周向相邻。大径孔部422以及小径孔部421的相互接近的一侧由沿着盘簧116的径向的连结孔部423连通。
如图3所示,盘簧116中,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径比将盖部件主体95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126连结的最长距离的两倍小,且比将盖部件主体95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126连结的最短距离的两倍大。因此,在盘簧116中,孔部415内的连通路425与底部122的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始终连通。在盘簧116中,在孔部415的连通路425的图4所示的大径孔部422内的部分,与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始终连通。另外,如图3所示,在盘簧116中,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径即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内径比将盖部件主体95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126连结的最长距离的两倍大。盘簧116的中间圆环部402遍及整周与比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所有的通路孔126更靠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侧位置抵接。
盘97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盘97的外径比盘簧116的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径大,且比支承部404的连结腕部413的内径稍小。盘97比盘簧116的内侧圆环部401的厚度、即盘簧116的板厚更厚。
在盘簧116中,内侧圆环部401和图4所示的两处内侧连接部412的内侧圆环部401侧的一部分通过图3所示的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和盘97在轴向上被夹紧。由此,盘簧116固定于活塞杆25。图4所示的两处内侧连接部412的剩余的一部分、两个连结腕部413、两处外侧连接部411、和中间圆环部402虽与图3所示的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抵接,但不与盘97抵接。因此,在轴向不被夹紧。
盘98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盘98的外径比盘97的外径以及盘簧116的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径大,且比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径小。盘98的厚度比盘97的厚度薄,且为与盘簧116的板厚相同的厚度。
盘99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盘99的外径比盘97的外径小。盘99为与盘98的厚度相同的厚度。在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径向内侧,相对于外侧圆锥状部403在径向具有间隙地配置盘97~99。
挠性盘100能够挠曲。挠性盘100的内周端部与活塞杆25抵接。挠性盘100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挠性盘100的外径比盘簧116的外径大,且比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的内径稍小。挠性盘100为与盘99的厚度相同的厚度。在盘簧116中,外侧圆锥状部403的中间圆环部402的相反侧的端缘部为圆形。该圆形的端缘部遍及整周与挠性盘100抵接。
盘101为与盘99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盘102为与盘98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盘103为与盘97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
盘簧117为与盘簧116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盘簧117与盘簧116在轴向上朝向相反。在盘簧117中,内侧圆环部401和两个支承部404的内侧圆环部401侧的一部分与盘103抵接,外侧圆锥状部403从中间圆环部402在轴向上向挠性盘100侧延伸。盘簧117通过在该状态下安装轴部28嵌合于内侧圆环部401的内周侧,相对于活塞杆25在径向被定位。盘簧117形成为内周端部能够插入活塞杆25且与活塞杆25抵接。在盘簧117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在盘簧117中,外侧圆锥状部403的中间圆环部402的相反侧的圆形的端缘部遍及整周与挠性盘100抵接。在盘簧117的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径向内侧相对于外侧圆锥状部403在径向具有间隙地配置有盘101~103。
弹簧抵接盘104在整周上径向的宽度恒定,外径比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的内径稍小。因此,在弹簧抵接盘104和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之间具有间隙。在弹簧抵接盘104中,使弹簧抵接盘104的径向上的位置与盖部件主体95的通路孔126几乎一致地,在轴向贯通地形成有通路孔301。
通路孔301内为连通路302。弹簧抵接盘104和盖部件主体95构成盖部件305。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构成盖部件305的一方的底部。弹簧抵接盘104构成盖部件305的另一方的底部。
盖部件主体95的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形成于盖部件305的一端面侧使盖部件305的内外连通。挠性盘100设置于盖部件305的一方的底部122的轴向上的筒状部124侧即一端面侧。挠性盘100设置于盖部件305的另一方的底部即弹簧抵接盘104的底部122侧的一端面侧。在盖部件305和挠性盘100之间,配置有对挠性盘100施力的板状的盘簧116、117。
通过内侧圆环部401和两处内侧连接部412(参照图4)的内侧圆环部401侧的一部分被图3所示的盘103和弹簧抵接盘104在轴向被夹紧,而盘簧117固定于活塞杆25。两处内侧连接部412(参照图4)的剩余的一部分、两个连结腕部413(参照图4)、两处外侧连接部411(参照图4)和中间圆环部402与图3所示的弹簧抵接盘104抵接,但与盘103不抵接,因此,在轴向上不被夹紧。
盘簧117的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径比将弹簧抵接盘104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301连结的最长距离的两倍小,且比将弹簧抵接盘104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301连结的最短距离的两倍大。因此,在盘簧117中,孔部415的连通路425与弹簧抵接盘104的通路孔301内的连通路302始终连通。盘簧117在孔部415的连通路425的大径孔部422(参照图4)内的部分,与通路孔301内的连通路302始终连通。另外,如图3所示,盘簧117的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径即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内径比将弹簧抵接盘104的径向的中心和通路孔301连结的最长距离的两倍大。盘簧117的中间圆环部402遍及整周与比弹簧抵接盘104的所有的通路孔301更靠弹簧抵接盘104的径向上的外侧位置抵接。
弹簧部件105具有与安装轴部28嵌合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基板部331、和从基板部331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向基板部331的径向外方延伸的多个弹簧板部332。基板部331的外径比从弹簧抵接盘104的中心到通路孔301的最小距离的两倍稍小。弹簧板部332以越靠近延伸前端侧越从基板部331向基板部331的轴向离开的方式相对于基板部331倾斜。弹簧部件105以弹簧板部332从基板部331在基板部331的轴向上向副阀107侧延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轴部28。
盘106外径比弹簧部件105的基板部331的外径小。弹簧部件105的基板部331与盘106抵接,多个弹簧板部332与副阀107抵接。
如图2所示,阀座部件109形成为在径向中央形成在其轴向延伸且在厚度方向贯通并使安装轴部28插入的贯通孔131的有孔圆板状。贯通孔131具有使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嵌合的轴向一侧的小径孔部132、和直径比小径孔部132大的轴向另一侧的大径孔部133。
阀座部件109在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端部,具有以包围大径孔部133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的内侧座部134。阀座部件109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4向径向外方扩展的阀座部135。阀座部件109在轴向相反侧的小径孔部132侧的端部,具有以包围小径孔部132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的内侧座部138。阀座部件109具有从该内侧座部138向径向外方扩展的阀座部139。阀座部件109的轴向的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和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之间为有孔圆板状的主体部140。
内侧座部134从主体部140的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的内周缘部沿主体部140的轴向向一侧突出。阀座部135也在内侧座部134的径向外侧,沿着主体部140的轴向从主体部140向与内侧座部134相同的一侧突出。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即主体部140的相反侧的前端面为平坦面。内侧座部134以及阀座部135向阀座部件109的轴正交方向扩展并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内侧座部138从主体部140的轴向的小径孔部132侧的内周缘部沿主体部140的轴向向内侧座部134的相反侧突出。阀座部139也在内侧座部138的径向外侧,沿主体部140的轴向从主体部140向与内侧座部138相同的一侧突出。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的突出侧的前端面、即主体部140的相反侧的前端面为平坦面。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向阀座部件109的轴正交方向扩展并配置于同一平面。内侧座部134、138为相同的外径。
阀座部135是花瓣型的异形座。阀座部135具有多个(在图2中因为截面的关系仅示出一处)阀座结构部201。这些阀座结构部201为相同形状,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内侧座部134形成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各阀座结构部201的内侧,与内侧座部134的一部分一起包围而形成从这些突出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的通路凹部205。通路凹部205的底面由主体部140形成。在所有的阀座结构部201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凹部205。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通路凹部205的中央位置,通过沿轴向贯通主体部140,而形成沿轴向贯通阀座部件109的通路孔206。
通路孔206为与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状的孔。在所有的通路凹部205的底面形成有通路孔206。
阀座部139也是花瓣型的异形座。阀座部139具有多个(在图2因为为截面的关系仅示出一处)阀座结构部211。这些阀座结构部211为相同形状,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阀座结构部211与阀座结构部201为相同形状。内侧座部138形成以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各阀座结构部211的内侧,与内侧座部138的一部分一起包围而形成从这些突出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的通路凹部215。通路凹部215的底面由主体部140形成。在所有的阀座结构部211的内侧形成有通路凹部215。
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通路凹部215的中央位置,通过沿轴向贯通主体部140,而形成有沿轴向贯通阀座部件109的通路孔216。
通路孔216为与阀座部件109的中心轴线平行的直线状的孔。在所有的通路凹部215的底面形成有通路孔216。
多个阀座结构部201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配置间距、和多个阀座结构部211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的配置间距相同。阀座结构部201以及阀座结构部211相互偏移半个间距。通路孔206配置于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11和阀座结构部211之间。因此,通路孔206配置于阀座部139的范围的外侧。通路孔216配置于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01和阀座结构部201之间。因此,通路孔216配置于阀座部135的范围的外侧。
在阀座部件109,在轴向的大径孔部133侧,形成有沿径向穿过内侧座部134的通路槽221。通路槽221从内侧座部134的主体部140的相反侧的前端面向阀座部件109的轴向凹陷形成。通路槽221也包括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01和阀座结构部201之间。通路孔216向通路槽221的底面开口。通路槽221使通路孔216和大径孔部133连通。
通路孔216、和该通路孔216开口的通路凹部215形成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第一通路部161。在阀座部件109,第一通路部161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通路槽221形成朝向第一通路部161沿径向延伸的径向通路222。在阀座部件109,径向通路222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阀座部件109中,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相邻的阀座结构部211和阀座结构部211之间为通路槽225。通路孔206向通路槽225的底面开口。因此,通路槽225与通路孔206连通。
通路孔206、和该通路孔206开口的通路凹部205形成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第二通路部162。在阀座部件109,第二通路部162在阀座部件10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多个第一通路部161以及多个第二通路部162设置于阀座部件109并构成油液L流通的阀座部件通路部160。
在阀座部件109,在主体部140的外周部的轴向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圆环状的密封槽141。在该密封槽141内配置有O形环108。阀座部件109在将内侧座部138以及阀座部139朝向底部122的相反侧的状态下,在外周部嵌合于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在该状态下,O形环108将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和阀座部件109的间隙密封。
盖部件主体95、O形环108以及阀座部件109在盖部件主体95的内侧形成有盖室146。盖室146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和阀座部件109之间。如图3所示,盘97~99、101~103、106、挠性盘100、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副阀107以及盘簧116、117设置于该盖室146内。
在盖室146内,由挠性盘100、盘簧116、盘97~99、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包围而形成下室连通室149。该下室连通室149与盘簧116的多个孔部415内的连通路425以及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多个通路孔126内的连通路148始终连通。
在盖室146内,由挠性盘100、盘簧117、盘101~103、弹簧抵接盘104包围而形成上室连通室147。该上室连通室147与盘簧117的多个孔部415内的连通路425以及弹簧抵接盘104的多个通路孔301内的连通路302始终连通。下室连通室149和上室连通室147通过挠性盘100阻断连通。
如图2所示,环状的阀座部件109以及有底筒状的盖部件305配置于下室23。此时,在阀座部件109中,阀座部135配置于盖室146侧,阀座部139配置于下室23侧。如图3所示,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连通路148与下室23始终连通。
在盖室146的阀座部件109和弹簧抵接盘104之间为经由盘簧117的连通路425以及弹簧抵接盘104的连通路302与上室连通室147始终连通的中间室150。通过盘簧116的中间圆环部402在整周上与比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所有的连通路148更靠底部122的径向上的外周侧的位置抵接,而下室连通室149和中间室150的连通被阻断。
中间室150经由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21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与图2所示的上室22始终连通。因此,上室连通室147经由中间室150与上室22始终连通。
通过挠性盘100在轴向挠曲,下室连通室149以及上室连通室147的容积变化。即,通过挠性盘100挠曲,使下室连通室149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具有蓄积器(accumulator)的功能。为了吸收上室连通室147的容积的增大,下室连通室149的容积减少使油液L向下室23排出,或为了吸收上室连通室147的容积的减少,下室连通室149的容积增大而使油液L从下室23流入。相反地,为了吸收下室连通室149的容积的增大,上室连通室147的容积减少使油液L向上室22侧排出,或为了吸收下室连通室149的容积的减少,上室连通室147的容积增大使油液L从上室22侧流入。
通过以上的步骤,能够抑制由于上室连通室147以及下室连通室149的油液L而阻碍挠性盘100的变形这一情况。
阀座部件109划分中间室150和下室23。阀座部件109面对中间室150以及下室23双方设置。多个通路槽225面临下室23设置。多个第二通路部162经由多个通路槽225内的通路与下室23始终连通。如图3所示,形成于盘簧116的连通路425以及形成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连通路148与下室23始终连通。
阀座部件109的向第一通路部161开口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经由中间室150、弹簧抵接盘104的连通路302以及形成于盘簧117的连通路425,与上室连通室147始终连通,并将上室连通室147内与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以及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始终连通。
如图2所示,副阀107为盘状,为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副阀107与内侧座部134始终抵接,并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5。副阀107通过落座于整个阀座部135,将所有的第二通路部162封闭。另外,副阀107通过落座于阀座部135中的任一个的整个阀座结构部201,将该阀座结构部201内侧的第二通路部162封闭。弹簧部件105使副阀107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抵接。副阀107通过弹簧部件105的施力落座于阀座部135并将第二通路部162封闭。
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5的副阀107设置于盖室146内。副阀107通过在盖室146内从阀座部135离座,而使多个第二通路部162、中间室150和上室连通室147连通。其结果,使下室23与上室22连通。此时,副阀107抑制与阀座部135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副阀107是在使油液L经由多个第二通路部162从下室23向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侧流入时打开的流入阀。副阀107是限制油液L经由第二通路部162从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向下室23流出的止回阀。构成第一通路部161的通路孔216向阀座部件109的比阀座部135的范围更外侧开口。因此,与落座于阀座部135的副阀107无关地与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始终连通。
多个通路槽225内的通路、多个第二通路部162、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07以及阀座部135之间的通路、中间室150、上室连通室147、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盘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和活塞21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构成油液L通过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而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3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22流出的第二通路172。第二通路172在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即收缩行程中,为油液L从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3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22流出的收缩侧的通路。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设置于该第二通路172。
弹簧抵接盘104比副阀107厚且刚性高。弹簧抵接盘104在副阀107变形时与副阀107抵接,并抑制副阀107的进一步变形。副阀107、包括阀座部135的阀座部件109、盖部件主体95、形成于盖部件主体95的连通路148、盘簧116、117、图3所示的盘97~99、101~103、106、弹簧抵接盘104、弹簧部件105构成图2所示的收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设置于收缩侧的第二通路172。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闭第二通路172,并抑制油液L从该第二通路172向上室22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设置于活塞杆25,其阀座部135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与在相同的收缩行程中产生阻尼力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分开配置。构成收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07为收缩侧的副阀。盖部件305覆盖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一端面侧和阀座部件109的外周面侧。需要注意的是,盖部件305覆盖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一端面侧和阀座部件109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如图3所示,在盖部件305的轴向一端侧的底部122形成有连通盖部件305的内外的连通路148。盘簧116设置为轴向的一端面侧与比盖部件305的连通路148更靠外周侧抵接。可挠曲的挠性盘100设置为与盘簧116的轴向的另一端面侧抵接。
在盖部件305的轴向另一端侧的底部即弹簧抵接盘104形成有将盖部件305的内外连通的连通路302。盘簧117设置为轴向的一端面侧与比盖部件305的连通路302更靠外周侧抵接。可挠曲的挠性盘100设置为与盘簧117的轴向的另一端面侧抵接。即,在挠性盘100的一端面侧以及另一端面侧双方设置有盘簧116以及盘簧117。
如图2所示,在第二通路172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为打开状态时,盘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在流路断面积为固定的部分中最窄,流路断面积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更窄,从而成为第二通路172的节流孔175。节流孔175配置于比在副阀107开阀而油液L在第二通路172流动时的油液L的流动的副阀107更靠下游侧。节流孔175也可以配置于比在副阀107开阀而油液L在第二通路172流动时的油液L的流动的副阀107更靠上游侧。节流孔175将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中的与活塞21抵接的盘82切口而形成。
对于阀座部135以及与该阀座部135抵接的副阀107的任一个,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收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也未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收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只要阀座部135和副阀107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就不会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换言之,不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第二通路172不是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通路。
能够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收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与同样能够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收缩侧的通路即第一通路72并列。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设置于第一通路72。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设置于第二通路172。因此,收缩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以及收缩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并列配置。
如图3所示,副阀110为盘状。副阀110具有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9的外径相同的外径。副阀110与内侧座部138始终抵接,并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139。副阀110通过落座于整个阀座部139,将所有的第一通路部161封闭。副阀110通过落座于阀座部139中任一个的整个阀座结构部211,将该阀座结构部211的内侧的第一通路部161封闭。副阀110可以为与副阀107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
盘111是与盘106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盘111的外径比副阀110的外径小,且比内侧座部138的外径小。
弹簧部件112具有嵌合于安装轴部28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的基板部341、和从基板部341的周向的等间隔位置向基板部341的径向外方延伸的多个弹簧板部342。基板部341的外径比盘111的外径大。弹簧板部342以越靠近延伸前端侧越从基板部341向基板部341的轴向远离的方式相对于基板部341倾斜。弹簧部件112以弹簧板部342从基板部341在基板部341的轴向上向副阀110侧延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轴部28。在弹簧部件112中,基板部341与盘111抵接,多个弹簧板部342与副阀110抵接。弹簧部件112使副阀110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9抵接。副阀110通过弹簧部件112的施力落座于阀座部139并将第一通路部161封闭。
副阀110设置于下室23内。副阀110通过从阀座部139离座,使上室22、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和下室23连通。此时,副阀110抑制与阀座部139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副阀110是在将油液L经由阀座部件109的多个第一通路部161从上室22、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内向下室23排出时打开的排出阀。副阀110是限制油液L经由第一通路部161从下室23向上室22、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内流入的止回阀。在此,如图2所示,构成第二通路部162的通路孔206向阀座部件109的比阀座部139的范围更靠外侧开口,因此与落座于阀座部139的副阀110无关地与下室23始终连通。
活塞21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盘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中间室150、上室连通室147、阀座部件109的多个第一通路部161、和开阀时出现的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构成通过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而油液L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上室22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3流出的第二通路182。第二通路182在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即伸长行程中,为油液L从成为上游侧的上室22朝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3流出的伸长侧的通路。
盘113具有与副阀110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盘113比副阀110厚且刚性高。盘113在副阀110变形时与副阀110抵接,并抑制上述副阀110的进一步变形。环状部件114具有比盘113的外径更小的外径。环状部件114是与环状部件69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
副阀110、包括阀座部139的阀座部件109、盘111、113、弹簧部件112构成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设置于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将第二通路182开闭,抑制油液L从第二通路182向下室23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换言之,该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设置于活塞杆25,该阀座部139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与在相同的伸长行程使阻尼力产生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分开配置。构成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为伸长侧的副阀。
经由连通路148与下室23连通的下室连通室149与第二通路172以及第二通路182并列配置。如图3所示,挠性盘100、盘簧116、117、盘97~99、下室连通室149构成能够变更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在流路上,在挠性盘100和副阀110的、经由下室23以及连通路148、425的之间设置有下室连通室149。挠性盘100通过离开底部122地变形并移动来增加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地变更,且通过接近底部122地变形并移动来减少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地变更。
如图2所示,与上室22连通的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构成第二通路172以及第二通路182。如图3所示,挠性盘100、盘簧116、117、盘101~103、和上室连通室147构成能够变更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在挠性盘100和副阀107之间设置有上室连通室147。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通过挠性盘100离开弹簧抵接盘104地变形并移动来增加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地变更,且通过接近弹簧抵接盘104地变形并移动来减少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地变更。
相对于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和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挠性盘100以及盘簧116、117共用。包括下室连通室149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和包括上室连通室147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构成储存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的蓄积器190(流体储存机构)。蓄积器190设置于活塞杆25。蓄积器190在缓冲器1内与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分开配置。蓄积器190的挠性盘100在伸长行程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之前变形,在收缩行程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之前变形。
在第二通路182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为打开状态时,盘82的切口部90内的通路在流路断面积为固定的部分中最窄,流路断面积比其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更窄,在第二通路182也成为节流孔175。节流孔175与第二通路172、182共通。节流孔175配置于比在副阀110开阀而油液L在第二通路182中流动时的油液L的流动的副阀110更上游侧。需要注意的是,节流孔175也可以配置于比在副阀110开阀而油液L在第二通路182流动时的油液L的流动的副阀110更下游侧。副阀110、和上述副阀107独立开闭。
对于阀座部139以及与该阀座部139抵接的副阀110的任一个,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也不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即,只要阀座部139和副阀110遍及整周处于抵接状态,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就不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换言之,未形成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第二通路182不是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通路。环状部件114通过与盘113,与副阀抵接来限制副阀110向打开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变形。
在缓冲器1中,作为至少在活塞21的范围内在轴向上使油液L通过的流动,上室22和下室23仅能够经由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连通。在缓冲器1中,在油液L的通路上,未设置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
能够将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与同样能够将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伸长侧的通路即第一通路92,除了上室22侧的环状槽55内以及多个通路孔38内的通路之外并列。在并列部分中,在第一通路92设置有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在第二通路182设置有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因此,伸长侧的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伸长侧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并列配置。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具备阀座部件109、在第二通路172、182中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部分即阀座部件通路部160的一侧设置的副阀110以及在阀座部件通路部160的另一侧设置的副阀107、和在第二通路172、182中活塞21和阀座部件109之间设置的有底筒状的盖部件305。阀座部件109设置于盖部件305内。副阀110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下室23侧。副阀107设置于盖部件305的底部122和阀座部件109之间的盖室146内。
在组装于活塞杆25的状态下,主阀71的内周侧由盘63和盘67夹紧,且外周侧遍及整周与活塞21的阀座部50抵接。在该状态下,主阀91的内周侧由盘83和盘87夹紧,且外周侧遍及整周与活塞21的阀座部48抵接。
在该状态下,副阀107的内周侧由阀座部件109的内侧座部134和盘106夹紧,且遍及整周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5抵接。在该状态下,副阀110的内周侧由阀座部件109的内侧座部138和盘111夹紧,且遍及整周与阀座部件109的阀座部139抵接。
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挠性盘100的内周侧由盘99、101夹紧,且外周侧遍及整周与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和盘簧117的外侧圆锥状部403抵接。盘簧116、117各自的外侧圆锥状部403弹性变形,且遍及整周与挠性盘100抵接。
如图1所示,在阀体12上形成有在轴向贯通的液通路251以及液通路252。液通路251、252能够连通下室23和贮存室5。基阀15在阀体12的轴向的底部件9侧,具有能够开闭液通路251的阀机构255。基阀15在阀体12的轴向的底部件9的相反侧,具有能够开闭液通路252的阀机构256。
对于基阀15,在活塞杆25向收缩侧移动而活塞21向使下室23变窄的方向移动从而下室23的压力相比贮存室5的压力高于规定值以上时,阀机构255打开液通路251,使下室23的油液L向贮存室5流动。基阀15此时产生阻尼力。换言之,在活塞杆25向收缩侧移动而使活塞21移动时,在液通路251中油液L向贮存室5流出。阀机构255是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该阀机构255不会阻碍液通路252的油液L的流动。
对于基阀15,在活塞杆25向伸长侧移动且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而下室23的压力比贮存室5的压力低时,阀机构256打开液通路252,使贮存室5的油液L向下室23流动。换言之,在活塞杆25向伸长侧移动而使活塞21移动时,在液通路252中油液L向下室23流出。阀机构256是此时从贮存室5向下室23内在实质上不产生阻尼力的情况下油液L流动的吸入阀。该阀机构256不阻碍液通路251的油液L的流动。
<工作>
如图2所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的主阀91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刚性高且开阀压高。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低于规定值的极微低速区域,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为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另外,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一起开阀。副阀110是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开阀并产生阻尼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伸长行程中,通过活塞21向上室22侧移动,上室22的压力变高,下室23的压力变低。这样,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任一个都没有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但上室22的油液L经由活塞21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和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流入中间室150,并经由弹簧抵接盘104的连通路302以及盘簧117的连通路425流入上室连通室147。由此,上室连通室147升压。因此,在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之前,挠性盘100的比与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侧挠曲,增大上室连通室147的容量。由此,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抑制上室连通室147的压力的上升。此时,挠性盘100向底部122侧挠曲地移动,因此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使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减小。
在此,在缓冲器1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加振时)的伸长行程中,油液L从上述的上室22向上室连通室147流入的流入量变大,因此挠性盘100大幅变形。在挠性盘100的变形量变大时,被夹紧的内周侧的支承刚性的反作用力变大而变形量受到限制。由此,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升压。其结果,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状态为止,第二通路182升压。
此时,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任一个,都没有使上室22和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因此,在活塞速度小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第一规定值的伸长行程中,阻尼力急剧上升。另外,在活塞速度为比第一规定值更高速的区域,且比第一规定值更高速的第二规定值更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开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
即,副阀110从阀座部139离座,通过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因此,上室22的油液L经由活塞21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节流孔175、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以及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中间室150、阀座部件109内的第一通路部161、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向下室23流动。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比第二规定值更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能够得到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几乎成比例的特性)的阻尼力。
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的状态下,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开阀。即,如上述地,副阀110从阀座部139离座,油液L通过伸长侧的第二通路182从上室22向下室23流动。此时,通过在第二通路182中在主阀91更下游侧设置的节流孔175对油液L的流动节流,从而对主阀91施加的压力变高,压差变高,主阀91从阀座部48离座,通过伸长侧的第一通路92从上室22向下室23流动油液L。因此,上室22的油液L经由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和主阀91以及阀座部48之间的通路向下室23流动。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也能够得到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几乎成比例)的阻尼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低。换言之,与极微低速区域相比,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的斜率更平缓。
在此,在伸长行程中,上室22和下室23的压差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比在活塞速度为第一规定值以上且小于第二规定值的低速区域中大,但第一通路92没有节流孔的节流,因此能够通过主阀91开阀,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过油液L。通过这样和以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82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110的变形。
另外,此时,在关闭状态的副阀107,从下室23和中间室150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即使上室22和下室23的压差变大,在第二通路182中比副阀107更上游侧形成有节流孔175,因此中间室150的压力上升相对于上室22的压力上升变缓,抑制中间室150和下室23的压力差变大。因此,能够抑制关闭状态的副阀107所承受的中间室150和下室23的压力差变大这一情况,且能够抑制在副阀107从中间室150侧朝向下室23侧施加大的背压。
在缓冲器1中,以与第一通路92和第二通路182并列的方式设置在伸长行程中从上室22向下室23流动油液L的流路,且并列地设置主阀91和副阀110。另外,节流孔175与副阀110串联连接。
如上所述,在伸长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二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能够通过主阀91开阀,经由第一通路92以大流量流过油液L。由此,流过副阀110以及阀座部139之间的通路的流量变小。由此,例如,能够减少在活塞速度为通常速度区域(第二规定值以上)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阻尼力的增加率。换言之,能够使在通常速度区域(第二规定值以上)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的斜率比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第二规定值)平缓。由此,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在向缓冲器1输入比上述低频输入时更高的频率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加振时)的伸长行程中,从上室22经由中间室150向上室连通室147流入的油液L的流入量小。因此,挠性盘100的变形小,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能够利用挠性盘100的挠曲量,吸收油液L向上室连通室147流入的分量,从而上室连通室147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阻尼力的上升时,能够成为如同没有挠性盘100,上室连通室147通过盘簧116的连通路425以及盖部件主体95的连通路148与下室23始终连通的状态,即为与没有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构造相同的状态。
因此,在高频输入时的伸长行程中,相对于低频输入时的阻尼力特性,极微低速阻尼力的上升变缓。另外,在伸长行程中,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第二规定值),通过挠性盘100挠曲,增大油液L向上室连通室147流入的分量并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阻尼力为比挠性盘100完全挠曲而油液L向上室连通室147流入的分量不变的低频输入时下降的特性。换言之,在伸长行程中,若活塞21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时,通过包括挠性盘100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限制油液L向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副阀110的流量。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挠性盘100的刚性(板厚等)的不同,能够调整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的开阀为止的阻尼力变化(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斜率)。
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的主阀71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07的刚性高,开阀压高。由此,在收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比规定值低的极微低速区域,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为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在活塞速度为该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一起开阀。副阀107是在活塞速度为极微低速的区域中开阀并产生阻尼力的极微低速阀。
即,在收缩行程中,通过活塞21向下室23侧移动,下室23的压力变高,上室22的压力变低。这样,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任一个都没有使下室23和上室22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但下室23的油液L经由盖部件主体95的连通路148以及盘簧116的连通路425,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由此,下室连通室149升压。因此,在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中,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之前,挠性盘100的比与盘簧117的外侧圆锥状部403的抵接位置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弹簧抵接盘104侧挠曲,从而增大下室连通室149的容量。由此,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抑制下室连通室149的压力的上升。此时,挠性盘100向弹簧抵接盘104侧挠曲地移动,因此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使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减小。
在此,在缓冲器1的低频输入时(大振幅加振时)的收缩行程中,油液L从上述的下室23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的流入量变大,因此挠性盘100大幅变形。在挠性盘100的变形量变大时,被夹紧的内周侧的支承刚性的的反作用力变大而变形量受到限制,下室连通室149升压。其结果,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的状态为止,第二通路172升压。
此时,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1、42以及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的任一个都没有使下室23和上室22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因此,在活塞速度为小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的第三规定值的收缩行程中,阻尼力急剧上升。另外,在活塞速度为比第三规定值更高速的区域、且比第三规定值更高速的第四规定值更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在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为闭阀的状态下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
即,副阀107从阀座部135离座,通过收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使下室23和上室22连通。因此,下室23的油液L经由阀座部件109内的第二通路部162、副阀107以及阀座部135之间的通路、中间室150以及上室连通室147、阀座部件109的通路槽221内的径向通路222、阀座部件109的大径孔部133内的通路、活塞杆25的通路切口部30内的活塞杆通路部51、活塞21的大径孔部46内的通路、节流孔175、和活塞21的多个通路孔38内以及环状槽55内的通路向上室22流动。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比第四规定值更低速的极微低速区域,也能够得到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几乎成比例的特性)的阻尼力。
另外,在收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的状态下,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42开阀。即,副阀107从阀座部135离座,油液L通过收缩侧的第二通路172从下室23向上室22流动。此时,通过利用在第二通路172中比副阀107更下游侧设置的节流孔175对油液L的流动进行节流,施加于主阀71的压力变高而压差变高,主阀71从阀座部50离座,油液L通过收缩侧的第一通路72从下室23向上室22流动。因此,下室23的油液L经由多个通路孔39内以及环状槽56内的通路、和主阀71以及阀座部50之间的通路向上室22流动。
由此,即使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能够得到阀特性(阻尼力与活塞速度几乎成比例)的阻尼力。通常速度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收缩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比极微低速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的收缩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低。换言之,能够使通常速度区域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伸长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的斜率相比于极微低速区域平缓。
在此,在收缩行程中,下室23和上室22的压差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中,比在活塞速度为第三规定值以上且小于第四规定值的低速区域中大,但第一通路72没有节流孔的节流,因此通过主阀71开阀,能够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过油液L。这样和通过利用节流孔175对第二通路172进行节流,能够抑制副阀107的变形。
此时,在关闭状态的副阀110,从下室23和中间室150施加相反方向的压力。即使下室23和上室22的压差变大,在第二通路172中比副阀11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节流孔175,因此中间室150的压力上升相对于下室23的压力上升变缓,抑制下室23和中间室150的压力差变大。因此,能够抑制关闭状态的副阀110所承受的下室23和中间室150的压力差变大这一情况,并能够抑制对副阀110施加从下室23侧朝向中间室150侧的大的背压。
在缓冲器1中,以与第一通路72和第二通路172并列的方式设置在收缩行程中从下室23向上室22流动油液L的流路,并并列地设置主阀71和副阀107。另外,节流孔175与副阀107串联连接。
以上,在收缩行程中,在活塞速度为第四规定值以上的通常速度区域,能够通过主阀71开阀而经由第一通路72以大流量流过油液L。由此,流过副阀107以及阀座部135之间的通路的流量变小。由此,例如,能够降低在活塞速度为通常速度区域(第四规定值以上)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的上升的阻尼力的增加率。换言之,能够使在通常速度区域(第四规定值以上)中的相对于活塞速度上升的收缩侧的阻尼力的增加率的斜率,相比于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第四规定值)中平缓。由此,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在输入比上述低频输入时更高的频率到缓冲器1的高频输入时(小振幅加振时)的收缩行程中,从下室23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的油液L的流入量小。
因此,挠性盘100的变形小。因此,挠性盘100的变形小,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能够利用挠性盘100的挠曲量,吸收油液L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的分量,从而下室连通室149的升压变小。因此,在极微低速阻尼力的上升时,能够成为如同没有挠性盘100,下室连通室149通过盘簧117的连通路425以及弹簧抵接盘104的连通路302与上室22始终连通的状态,即为与没有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构造相同的状态。
因此,在高频输入时的收缩行程中,相对于低频输入时的阻尼力特性,极微低速阻尼力的上升变缓。另外,在收缩行程中,在极微低速区域(小于第四规定值)中,通过挠性盘100挠曲而油液L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的分量增大并且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开阀,因此,相对于相同活塞速度的极微低速阻尼力为相比于挠性盘100完全挠曲而油液L向下室连通室149流入的分量不变的低频输入时下降的特性。换言之,若活塞21的频率超过规定频率,通过包括挠性盘100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限制油液L向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副阀107的流量。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挠性盘100的刚性(板厚等)的不同,能够调整直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开阀为止的阻尼力变化(相对于活塞速度的阻尼力的斜率)。
在此,在收缩行程中,为结合了阀机构255的阻尼力特性的特性。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缓冲器。这样通过采用具有两个在同一行程中开阀的阀的构造,能够使一方的阀比另一方的阀在活塞速度为低速区域中开阀,由此在比低速区域高速的高速区域中也能够使双方的阀开阀。在这样的构造的缓冲器中,特别地,为了改善微操舵输入时的响应性或良好路的乘坐舒适的平坦感等,若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则在高频输入时可能产生异常声音。另外,在缓冲器中,希望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盖部件305的轴向一端侧的底部122以及盘簧116,形成有连通盖部件305内外的连通路148、425。盘簧116设置为轴向的一端面侧与比盖部件305的连通路148更靠外周侧的位置抵接。可挠曲的挠性盘100设置为与盘簧116的轴向的另一端面侧抵接。因此,能够在盖部件305、挠性盘100和盘簧116之间,形成经由连通路148、425与下室23连通的下室连通室149。另外,挠性盘100构成通过变形变更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
由此,如上所述地在收缩行程中,即使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在高频输入时,通过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能够变更与第二通路172并列设置的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因此,在高频输入时,能够变更在第二通路172流动的油液L的流量。因此,在收缩行程中,即使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也能够抑制高频输入时在收缩行程中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在盖部件305的轴向另一端侧的底部即弹簧抵接盘104以及盘簧117,形成有连通盖部件305内外的连通路302、425。盘簧117设置为轴向的一端面侧与比盖部件305的连通路302更靠外周侧的位置抵接。可挠曲的挠性盘100设置为与盘簧117的轴向的另一端面侧抵接。因此,能够在盖部件305、挠性盘100和盘簧117之间,形成经由连通路302、425与上室22连通的上室连通室147。另外,挠性盘100构成通过变形来变更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
由此,在如上述的伸长行程中,即使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在高频输入时,通过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能够变更设置于第二通路182的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因此,在高频输入时,能够变更在第二通路182流动的油液L的流量。因此,在伸长行程中,即使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也能够抑制高频输入时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在挠性盘100的轴向一端面侧以及另一端面侧双方,设置有盘簧116以及盘簧117。因此,能够设置包括下室连通室149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和包括上室连通室147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因此,在伸长行程以及收缩行程双方,即使设定为在极微低速区域中的低频输入时输出阻尼力,也能够如上述地抑制高频输入时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与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83分开设置的蓄积器190具有在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183开阀之前变形的挠性盘100、和盘簧116、117。换句话说,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具有阀座部件109、设置于阀座部件109的副阀107、覆盖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的一端面侧和阀座部件109的外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的盖部件305、形成于盖部件305的一端面侧的将盖部件305的内外连通的连通路148、302、和设置于盖部件305的一端面侧的可挠曲的挠性盘100。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73在盖部件305和挠性盘100之间,具有以对挠性盘100施力的方式安装的盘簧116、117。作为板状施力部件的盘簧116、117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并且形成为内周端部能够插入活塞杆25。
这样,盘簧116、117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因此,能够确保上室连通室147连通到上室22以及下室连通室149连通到下室23。另外,盘簧116、117形成为内周端部能够插入活塞杆25。因此,能够提高盘簧116、117向活塞杆25的组装性。因此,能够利用自动机器将盘簧116、117组装活塞杆25。由此,不需要人手,另外能够缩短组装时间,从而能够减少组装成本。
另外,盘簧116、117的外径侧为产生弹力的外侧圆锥状部403,内径侧为比外侧圆锥状部403更接近平面的内侧平面状部414。因此,在内侧平面状部414真空吸附以及输送变得容易,进而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组装成本。
另外,在盘簧116、117中,孔部415形成于内侧平面状部414。因此,上室连通室147以及下室连通室149的划分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5以第二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的标记表示。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如图5所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积器190,设置有蓄积器190A(流体储存机构)。蓄积器190A具有:在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轴向上的筒状部124侧从底部122侧依次重叠的盘簧116、盘97、盘99、和挠性盘100。需要注意的是,在蓄积器190A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盘98。
蓄积器190A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簧117。蓄积器190A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盘101~103,取而代之地具有一张盘441A。另外,缓冲器1A代替弹簧抵接盘104具有盘442A。在缓冲器1A中,盖部件主体95为盖部件。
盘441A在挠性盘100的盘99的相反侧,与挠性盘100抵接。盘441A是金属制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441A的径向宽度恒定,形成为与盘99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盘441A的厚度比盘99厚。在盘441A的内周侧嵌合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由此,相对于活塞杆25径向被定位。
盘442A在盘441A的挠性盘100的相反侧,与盘441A抵接。盘442A是金属制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442A的径向宽度恒定,形成为与副阀107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盘442A比挠性盘100以及副阀107厚度厚且形成为高刚性。弹簧部件105在基板部331,与盘442A的盘441A的相反侧抵接。活塞杆25的安装轴部28嵌合于盘442A的内周侧。由此,相对于活塞杆25径向被定位。
在蓄积器190A中,由挠性盘100、盘簧116、盘97、99、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包围而形成下室连通室149。在蓄积器190A中,挠性盘100、盘簧116、盘97、99、下室连通室149构成能够变更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A。
在缓冲器1A中,挠性盘100和阀座部件109之间为中间室150,未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上室连通室147。中间室150与径向通路222始终连通。因此,中间室150与上室22(参照图2)始终连通。在蓄积器190A中,挠性盘100、盘簧116构成通过变更中间室150的体积而变更上室22(参照图2)的体积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A。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在伸长行程中,通过使比构成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A的挠性盘100与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抵接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底部122侧变形,从而使中间室150的体积增大。由此,蓄积器190A在伸长行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地工作。
另一方面,在蓄积器190A中,在收缩行程,油液L从下室23经由连通路148、425进入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A的下室连通室149。若下室连通室149的压力比挠性盘100的弹力高,挠性盘100向盘442A侧变形,盘簧116也跟着变形,维持使外侧圆锥状部403与挠性盘100抵接的状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中,蓄积器190A不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簧117,是仅使用一个盘簧116的构造。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设为主要在伸长工序中可以根据频率改变阻尼力,从而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单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6以第三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的名称、相同的标记表示。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中,如图6所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积器190,设置有蓄积器190B(流体储存机构)。在蓄积器190B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簧116,设置有盘簧116B。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簧117,设置有盘簧117B。
盘簧116B也通过冲压成型由一张板材形成。盘簧116B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簧116相同的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两个支承部404、与盘簧116一部分不同的外侧圆锥状部403B、和盘簧116没有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和外端圆锥状部452B。
盘簧116B的外侧圆锥状部403B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圆锥状部403,仅在径向宽度稍小这一点不同。外侧圆锥状部403B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周侧向径向外侧,以在轴向越靠径向外侧越位于挠性盘100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
盘簧116B的外端圆锥状部452B是从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外周侧向径向外方且轴向一侧扩展的圆锥筒状。外端圆锥状部452B在整周上径向宽度恒定。外端圆锥状部452B形成为从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外周侧向径向外侧以在轴向上越靠径向外侧越位于内侧平面状部414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的锥状。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径向宽度比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径向宽度窄。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轴向长度比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轴向长度短。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外周缘部为盘簧116B的外周缘部。盘簧116B的外径比盖部件主体95的筒状部124的内径稍小。
盘簧116B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通过相对于外侧圆锥状部403B将外端圆锥状部452B折弯而形成于它们之间。外侧弯曲板部451B将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外周侧和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内周侧相连。在外侧弯曲板部451B中,在包括盘簧116B的中心轴线的面处的截面形成为向挠性盘100侧凸的圆弧状。外侧弯曲板部451B形成以盘簧116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形。外侧弯曲板部451B在整周上配置于与盘簧116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上。盘簧116B在其外侧弯曲板部451B,遍及整周与挠性盘100抵接。在盘簧116B中,外侧弯曲板部451B的与挠性盘100抵接的面向与挠性盘100对置的一侧弯曲。在盘簧116B中,其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外周缘部即盘簧116B的外周缘部遍及整周从底部122以及挠性盘100在轴向上分离。
盘簧117B是与盘簧116B相同形状的通用部件。盘簧117B为与盘簧116B在轴向上朝向相反。盘簧117B的外侧圆锥状部403B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外周侧向径向外侧,以在轴向上越靠径向外侧越位于挠性盘100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盘簧117B的外端圆锥状部452B从外侧圆锥状部403B的外周侧向径向外侧,以在轴向上越靠径向外侧越位于挠性盘100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地扩展。盘簧117B在其外侧弯曲板部451B,遍及整周与挠性盘100抵接。在盘簧117B中,外侧弯曲板部451B的与挠性盘100抵接的面向与挠性盘100对置的一侧弯曲。在盘簧117B中,其外端圆锥状部452B的外周缘部即盘簧117B的外周缘部在整周上从弹簧抵接盘104以及挠性盘100在轴向上分离。
在蓄积器190B中,由挠性盘100、盘簧116B、盘97~99、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包围而形成下室连通室149。在蓄积器190B中,挠性盘100、盘簧116B、117B、盘97~99、下室连通室149构成能够变更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B。
在蓄积器190B中,由挠性盘100、盘簧117B、盘101~103、弹簧抵接盘104包围而形成上室连通室147。在蓄积器190B中,挠性盘100、盘簧116B、117B、盘101~103、上室连通室147构成能够变更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B。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中,在伸长行程,通过使比构成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B的挠性盘100与盘簧116B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抵接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侧变形,而使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增大。另外,在收缩行程中,通过使比构成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B的挠性盘100与盘簧117B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抵接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弹簧抵接盘104侧变形,而使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增大。由此,蓄积器190B在伸长行程以及收缩行程两行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工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盘簧116B、117B为板状,外侧弯曲板部451B以与挠性盘100抵接的方式折弯,与挠性盘100抵接的面向与挠性盘100对置的一侧弯曲。因此,与在外周的端部与挠性盘100抵接的盘簧相比,能够抑制油液L从下室连通室149以及上室连通室147泄漏。因此,能够使阻尼力特性稳定。即,由于盘簧的外周的端部通过冲压成型形成,因此易于产生毛刺或毛边、伤痕等。因此,在外周的端部与挠性盘100抵接的盘簧可能产生油液L的泄漏,但盘簧116B、117B的外周端部不与挠性盘100抵接,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泄漏。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B,也可以进行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变更相同的变更,设为不具有盘簧117B的构造。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7以第四实施方式的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对与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标记表示。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中,如图7所示,代替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盖部件305,设置有盖部件305C。
盖部件305C具有平面盘461C。
平面盘461C为金属制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平面盘461C具有:内侧圆环部462C、外侧圆环部463C、和将它们相连的多个支承部464C。内侧圆环部462C为有孔圆形平板状。外侧圆环部463C是具有比内侧圆环部462C的外径更大的内径的有孔圆形平板状。内侧圆环部462C以及外侧圆环部463C均在整周上的径向宽度恒定。外侧圆环部463C的径向宽度比内侧圆环部462C的径向宽度宽。内侧圆环部462C和外侧圆环部463C同轴状地配置。多个支承部464C以同轴的状态连结内侧圆环部462C和外侧圆环部463C。多个支承部464C连结内侧圆环部462C的外周缘部和外侧圆环部463C的内周缘部,并在内侧圆环部462C以及外侧圆环部463C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
平面盘461C通过形成上述形状,由内侧圆环部462C、外侧圆环部463C和多个支承部464C包围而形成多个圆弧状的通路孔126C。多个通路孔126C在厚度方向(轴向)上贯通平面盘461C。
平面盘461C的外径比盖部件主体95的中间弯曲部123的最小内径稍小。平面盘461C配置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和盘簧116B之间。平面盘461C的轴向一端面与底部122抵接,轴向的另一端面与盘簧116B抵接。
平面盘461C的轴向一端面与底部122抵接,轴向的另一端面与盘簧116B的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两个支承部404抵接。平面盘461C通过重叠于底部122,而与底部122一起构成盖部件305C的底部122C。因此,盖部件305C的底部122C具备与盘簧116B抵接的平面盘461C。
平面盘461C通过安装轴部28嵌合于内侧圆环部462C的内周侧,相对于活塞杆25径向被定位。由挠性盘100、盘簧116B、盘97~99、平面盘461C包围而形成下室连通室149。平面盘461C的通路孔126C内的连通路148C与底部122的连通路148始终连通。因此,连通路148C与下室23始终连通。连通路148C与盘簧116B的连通路425始终连通。
盘簧116B维持中间圆环部402在整周上与比底部122C的所有的通路孔126C更靠底部122C的径向上的外侧位置抵接的状态。在盘簧116B中,轴向的一端面侧设置为与盖部件305C的比连通路148C更靠外周侧抵接。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中,在工作上,除下室连通室149经由盘簧116B的连通路425和底部122C的连通路148、148C使油液L在下室23之间流通这一点之外,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相同。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盖部件305C的底部122C具备与盘簧116B的中间圆环部402抵接的平面盘461C。因此,能够提高底部122C的与盘簧116B抵接的部分的平面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油液L经由盘簧116B和底部122C之间从下室连通室149的泄漏。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阻尼力特性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C,也可以进行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A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的变更相同的变更,设为没有盘簧117B的构造。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8以第五实施方式的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的标记表示。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如图9所示,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蓄积器190B不在盖部件主体95内,而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外。另外,在缓冲器1D中,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弹簧抵接盘104不在盖部件主体95内,而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外。这些蓄积器190B以及弹簧抵接盘104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和盘87之间。在缓冲器1D中,盖部件主体95为盖部件。
在缓冲器1D中,弹簧抵接盘104与盘87的盘86的相反侧抵接。蓄积器190B设置于该弹簧抵接盘104的与盘87相反的位置。蓄积器190B从弹簧抵接盘104侧依次具有盘簧116B、盘97、盘98、盘99、挠性盘100、盘101、盘102、盘103以及盘簧117B。在蓄积器190B中,盘簧116B的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支承部404与弹簧抵接盘104抵接。在蓄积器190B中,盘簧117B的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支承部404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抵接。挠性盘100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轴向筒状部124侧即一端面侧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面侧。
在缓冲器1D中,由挠性盘100、盘簧116B、盘97~99、弹簧抵接盘104包围而形成下室连通室149。下室连通室149经由盘簧116B的连通路425以及弹簧抵接盘104的连通路302与下室23始终连通。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挠性盘100、盘簧116B、117B、盘97~99、和下室连通室149构成能够变更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的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B。
在缓冲器1D中,由挠性盘100、盘簧117B、盘101~103、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包围而形成上室连通室147。
在缓冲器1D中,蓄积器190B以及弹簧抵接盘104设置于盖部件主体95外。因此,在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弹簧部件105在基板部331与轴向的筒状部124侧的端面抵接。
在缓冲器1D中,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和阀座部件109之间为与径向通路222始终连通的中间室150。上室连通室147经由盘簧117B的连通路425以及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的连通路148与中间室150始终连通。因此,上室连通室147与上室22(参照图2)始终连通。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挠性盘100、盘簧116B、117B、盘101~103、上室连通室147构成能够变更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的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B。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中,在伸长行程,通过使比构成上室体积可变机构186B的挠性盘100与盘簧116B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抵接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弹簧抵接盘104侧变形,而使上室连通室147的体积增大。另外,在收缩行程,通过使比构成下室体积可变机构185B的挠性盘100与盘簧117B的外侧弯曲板部451B抵接的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向盖部件主体95的底部122侧变形,而使下室连通室149的体积增大。由此,蓄积器190B在伸长行程以及收缩行程两行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D,也可以设为没有盘簧117B的构造。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基于图9以及图10以第六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位,以相同名称、相同标记表示。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中,如图9所示,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杆25,设置有活塞杆25E。在活塞杆25E中不同点在于,其安装轴部28E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轴部28未形成通路切口部30。
在缓冲器1E中,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21,设置有活塞21E。活塞21E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活塞主体36,设置有活塞主体36E。在活塞主体36E,设置有能够使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多个直线状的通路孔38E、和能够将上室22和下室23连通的多个直线状的通路孔39E。
活塞主体36E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在活塞主体36E的径向中央,插入活塞杆25E的安装轴部28E的插入孔44E在轴向上贯通形成。活塞21E通过使安装轴部28E嵌合于插入孔44E,相对于活塞杆25E径向被定位。
在活塞主体36E的轴向下室23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8E的下室23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E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7E。在活塞主体36E的轴向的下室23侧的端部,以与内侧座部47E一起包围通路孔38E的下室23侧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1E的一部分的花瓣型的异形的阀座部48E。通路孔39E向该阀座部48E的范围外侧开口。
在活塞主体36E的轴向上室22侧的端部,在比通路孔39E的上室22侧的开口更靠活塞主体36E的径向上的内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内侧座部49E。在活塞主体36E的轴向的上室22侧的端部,以与内侧座部49E一起包围通路孔39E的上室22侧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构成阻尼力产生机构42E的一部分的花瓣型的异形的阀座部50E。通路孔38E向该阀座部50E的范围的外侧开口。
在阀座部48E的轴向的下室23侧,设置有将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开闭并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E。多个通路孔38E的上室22侧与上室22始终连通。相对于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E为抑制油液L从伸长侧的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向下室23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在阀座部50E的上室22侧,设置有将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开闭并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E。多个通路孔39E的下室23侧与下室23始终连通。相对于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而设置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E为抑制油液L从收缩侧的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向上室22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的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
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E包括活塞21E的阀座部50E。阻尼力产生机构42E从轴向活塞21E侧依次具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两张)盘64E、一张盘65E、一张盘67E、和一件环状部件69E。盘64E、65E、67E以及环状部件69E为金属制,任一个都具有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64E、65E、67E以及环状部件69E的任一个的径向宽度恒定。盘64E、65E、67E以及环状部件69E均通过在内侧嵌合安装轴部28E,相对于活塞杆25E在径向被定位。
盘64E具有覆盖活塞21E的整个阀座部50E的外径。盘64E能够落座于阀座部50E。盘65E具有比盘64E的外径小的外径。盘67E比盘65E的外径小,且与活塞21E的内侧座部49E的外径几乎同外径。环状部件69E具有比盘65E的外径小,且比活塞杆25E的轴阶梯部29的外径大的外径。环状部件69E比盘64E、65E、67E厚且为高刚性,并与轴阶梯部29抵接。
盘64E、65E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50E的收缩侧的阀71E。阀71E通过从阀座部50E离座,而使上室22与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50E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环状部件69E与阀71E抵接并限制阀71E向打开方向产生规定以上的变形。
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在开阀时出现的阀71E以及阀座部50E之间的通路构成收缩侧的通路72E。通路72E形成于活塞21E。油液L通过通路72E,通过活塞21E向下室23侧的移动,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下室23向成为下游侧的上室22流出。产生阻尼力的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E设置于该通路72E。在阀71E以及阀座部50E的至少任一方,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设置使多个通路孔39E内的通路与上室22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省略图示)。
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E包括活塞21E的阀座部48E。阻尼力产生机构41E具有: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两张)盘84E、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两张)盘85E、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盘簧116、相同内径以及相同外径的多张(具体为三张)盘86E、一张盘87E、一张盘113E、一件环状部件114E。盘84E~87E、113E以及环状部件114E为金属制,任一个均形成一定厚度的有孔圆形平板状。盘84E~87E、113E以及环状部件114E的径向宽度均恒定。盘84E~87E、113E、盘簧116以及环状部件114E均通过使安装轴部28E嵌合于内侧,而相对于活塞杆25E在径向被定位。
盘84E为覆盖活塞21E的整个阀座部48E的外径。盘84E能够落座于阀座部48E。盘85E具有比盘84E的外径更小的外径。如图10所示,在盘簧116中,支承部404的连结腕部413的外径与盘85E的外径相同。多张盘86E具有比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内径大且比外侧圆锥状部403的外径小的外径。盘87E具有比盘85E的外径小的外径。盘113E具有与盘86E的外径相同的外径。环状部件114E具有比盘113E的外径小的外径。环状部件114E比盘84E~87E、113E以及盘簧116厚,且高刚性。如图9所示,环状部件114E与螺母119抵接。
盘簧116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支承部404的连结腕部413,径向内侧与盘85E、86E抵接,支承部404的比连结腕部413更靠径向外侧以及中间圆环部402仅与盘85E、86E中的盘86E抵接。盘簧116的外侧圆锥状部403弹性变形,并且在其中间圆环部402的相反侧的整个端缘部与盘84E抵接。
多张盘84E构成能够离座落座于阀座部48E的伸长侧的阀91E。阀91E通过从阀座部48E离座,使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与下室23连通,并且抑制与阀座部48E之间的油液L的流动并产生阻尼力。盘簧116以将阀91E向活塞21E侧施力的方式安装。盘簧116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活塞杆25E且与活塞杆25E抵接。在缓冲器1E中,盘簧116是在阀91E施加预载荷的部件。
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和在开阀时出现的阀91E以及阀座部48E之间的通路构成形成于活塞21E的伸长侧的通路92E。通过活塞21E向上室22侧移动,油液L通过通路92E从缸体4内的成为上游侧的上室22向成为下游侧的下室23流出。产生阻尼力的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E设置于该通路92E。在阀91E以及阀座部48E的至少任一方,即使它们处于抵接状态,也设置有使多个通路孔38E内的通路与下室23始终连通的固定节流孔(省略图示)。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中,盘簧116的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活塞杆25E。因此,能够提高盘簧116向活塞杆25E的组装性。因此,能够利用自动机器将盘簧116组装活塞杆25E,从而不需要人手,另外,能够缩短组装时间,因此能够减少组装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缓冲器1E中,可以使收缩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2E为具有盘簧116的结构。例如,能够将与伸长侧的阻尼力产生机构41E相同的结构在活塞杆25E的轴向反转而设置于活塞杆25E的轴阶梯部29和活塞21E之间等。
[变形例1]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将上述盘簧116、117、116B、117B的两个支承部404变更为图11所示的变形例1的盘簧116F的支承部404F。盘簧116F具有将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连的一个支承部404F。支承部404F配置于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同的平面上。盘簧116F的外径侧为外侧圆锥状部403,内径侧比外侧圆锥状部403更接近平面,为具有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一个支承部404F的内侧平面状部414F(平面状部)。
支承部404F以同轴的状态连结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支承部404F连结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和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支承部404F具有外侧连接部411F。该外侧连接部411F与中间圆环部402连接。外侧连接部411F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向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内侧突出。
另外,支承部404F具有内侧连接部412F。该内侧连接部412F与内侧圆环部401连接。内侧连接部412F从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向内侧圆环部401的径向外侧突出。外侧连接部411F和内侧连接部412F在盘簧116F周向上的距离变近。
支承部404F具有使外侧连接部411F和内侧连接部412F连接的一处连结腕部413F。连结腕部413F沿着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面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面圆弧状地延伸。连结腕部413F配置于与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同心的圆上。
盘簧116F通过形成上述形状,由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一处支承部404F包围而形成一处涡卷状的孔部415F。
孔部415F将盘簧116F在厚度方向(轴向)上贯通。孔部415F设置于内侧圆环部401和中间圆环部402之间。因此,盘簧116F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F。孔部415F设置于内侧平面状部414F。
孔部415F具有:形成于内侧圆环部401和连结腕部413F之间的圆弧状的小径孔部421F、形成于中间圆环部402和连结腕部413F之间的圆弧状的大径孔部422F、和将小径孔部421F以及大径孔部422F相连的连结孔部423F。大径孔部422F为直径比小径孔部421F更大的圆弧状。孔部415F配置为大径孔部422F和小径孔部421F在周向上的位置重合。大径孔部422F的周向的一端侧以及小径孔部421F的周向的另一端侧由沿着盘簧116F的径向的连结孔部423F连通。
[变形例2]
能够将上述盘簧116、117、116B、117B的两个支承部404变更为如图12所示的变形例2的盘簧116G的支承部404G。盘簧116G具有将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连的一个支承部404G。支承部404G配置于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同的平面上。盘簧116G的外径侧为外侧圆锥状部403,内径侧比外侧圆锥状部403更接近平面,为具有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一个支承部404G的内侧平面状部414G(平面状部)。
支承部404G以同轴的状态将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连结。支承部404G连结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和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支承部404G具有外侧连接部411G。该外侧连接部411G与中间圆环部402连接。外侧连接部411G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向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内侧突出。
支承部404G具有内侧连接部412G。该内侧连接部412G与内侧圆环部401连接。内侧连接部412G从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向内侧圆环部401的径向外侧突出。外侧连接部411G和内侧连接部412G在盘簧116G的周向上配置于相差180°的位置。
支承部404G具有使外侧连接部411G和内侧连接部412G连接的连结腕部413G。连结腕部413G是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同轴的圆形。
盘簧116G通过形成上述形状,由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支承部404G包围而形成两处孔部415G、416G。孔部415G形成于内侧圆环部401和连结腕部413G之间。孔部415G具有与内侧圆环部401和连结腕部413G同轴的圆弧状的形状。孔部415G在盘簧116G的圆周方向上,内侧连接部412G的位置被封闭。孔部416G形成于中间圆环部402和连结腕部413G之间。孔部416G具有与中间圆环部402和连结腕部413G同轴的圆弧状的形状。孔部416G在盘簧116G的圆周方向上,外侧连接部411G的位置被封闭。孔部416G的直径比孔部415G大。
孔部415G、416G在厚度方向(轴向)贯通盘簧116G。孔部415G、416G设置于内侧圆环部401和中间圆环部402之间。因此,盘簧116G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G、416G。孔部415G、416G设置于内侧平面状部414G。
[变形例3]
能够将上述盘簧116、117、116B、117B的两个支承部404变更为图13所示的变形例3的盘簧116H的支承部404H。盘簧116H具有将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连的多个,具体为十二处支承部404H。支承部404H在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支承部404H配置于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相同的平面上。盘簧116H的外径侧为外侧圆锥状部403。盘簧116H的内径侧比外侧圆锥状部403更接近平面,为具有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和多个支承部404H的内侧平面状部414H(平面状部)。
支承部404H以同轴的状态连结内侧圆环部401、中间圆环部402以及外侧圆锥状部403。支承部404H连结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和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支承部404H从内侧圆环部401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从中间圆环部402的内周缘部向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内侧突出。支承部404H向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径向延伸。
盘簧116H通过形成上述形状,由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和在它们的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404H以及支承部404H包围而形成孔部415H。这样的孔部415H形成有多个,具体为十二处。所有的孔部415H为同径的圆孔。所有的孔部415H在从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在内侧圆环部401以及中间圆环部402的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所有的孔部415H在厚度方向(轴向)上贯通盘簧116H。所有的孔部415H设置于内侧圆环部401和中间圆环部402之间。因此,盘簧116H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415H。孔部415H设置于内侧平面状部414H。
上述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示出了将本发明用于双筒式液压缓冲器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不要外筒在缸体内的下室的与上室的相反侧由可滑动的划分体形成气体室的单筒式的液压缓冲器,还可以用于包括使用了在盘设置了密封部件的构造的密封阀的压力控制阀的所有缓冲器。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流体储存机构,其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流体储存机构具有:挠性盘,其在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开阀之前变形;板状的施力部件,其在从内周端部至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且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由此,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根据第二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备: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在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配置有:阀,其与所述活塞抵接;板状的施力部件,其安装为对所述阀向所述活塞侧施力,且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由此,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根据第三方式,为一种缓冲器,其具有: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具有:阀座部件;副阀,其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盖部件,其覆盖该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一端面侧和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连通路,其形成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将该盖部件的内外连通;挠性盘,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或另一端面侧并可挠曲;在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挠性盘之间配置有板状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为对所述挠性盘施力,且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由此,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第四方式在第一或第三方式中,所述施力部件的与所述挠性盘抵接的面向与该挠性盘对置的一侧弯曲。
第五方式在第一至第四任一方式中,所述施力部件的外径侧为圆锥状部,内径侧为比所述圆锥状部更接近平面的平面状部。
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中,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平面状部。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上述缓冲器,能够实现提高施力部件的组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1A~1E:缓冲器;
4:缸体;
21、21E:活塞;
22:上室(室);
23:下室(室);
25、25E:活塞杆;
41、42: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72、92:第一通路(通路);
95、305、305C:盖部件;
100:挠性盘;
104:弹簧抵接盘(底部);
107、110:副阀;
109:阀座部件;
116、116B、117、117B:盘簧(施力部件);
122:底部;
124:筒状部;
148、302:连通路;
173、183: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
190、190A、190B、190B:蓄积器(流体储存机构);
403:外侧圆锥状部(圆锥状部);
414、414F~414H:内侧平面状部(平面状部);
415、415F~415H:孔部。
Claims (6)
1.一种缓冲器,其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
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
流体储存机构,其与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
所述流体储存机构具有:
挠性盘,其在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开阀之前变形;
板状的施力部件,其在从内周端部至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且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2.一种缓冲器,其具备: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
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
在所述阻尼力产生机构中配置有:
阀,其与所述活塞抵接;
板状的施力部件,其安装为对所述阀向所述活塞侧施力,在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3.一种缓冲器,其具有: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流体;
活塞,其能够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缸体内,并将该缸体内划分为两室;
活塞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通路,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工作流体从成为所述缸体内的上游侧的所述室向成为下游侧的所述室流出;
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其设置于在所述活塞形成的所述通路,并产生阻尼力;
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分开配置,并设置于所述活塞杆;
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具有:
阀座部件;
副阀,其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
盖部件,其覆盖该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的一端面侧和所述阀座部件的外周面侧的至少一部分;
连通路,其形成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将该盖部件的内外连通;
挠性盘,其设置于所述盖部件的一端面侧或另一端面侧并可挠曲;
在所述盖部件和所述挠性盘之间配置有板状的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为对所述挠性盘施力,并且在从内周端部到外周端部之间具有孔部,且内周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所述活塞杆。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施力部件的与所述挠性盘抵接的面向该与挠性盘对置的一侧弯曲。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施力部件的外径侧为圆锥状部,内径侧为比所述圆锥状部更接近平面的平面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器,其中,
所述施力部件的所述孔部设置于所述平面状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28096 | 2020-07-29 | ||
JP2020-128096 | 2020-07-29 | ||
PCT/JP2021/026396 WO2022024755A1 (ja) | 2020-07-29 | 2021-07-14 | 緩衝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34239A true CN116134239A (zh) | 2023-05-16 |
Family
ID=80036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59272.7A Pending CN116134239A (zh) | 2020-07-29 | 2021-07-14 | 缓冲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287954A1 (zh) |
JP (1) | JP7330384B2 (zh) |
CN (1) | CN116134239A (zh) |
DE (1) | DE112021004034T5 (zh) |
WO (1) | WO202202475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41666A (ja) | 1988-07-29 | 1990-02-09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トランジスタインバータ装置 |
JP2005054923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Kayaba Ind Co Ltd | 空圧緩衝器 |
JP5876806B2 (ja) * | 2012-09-27 | 2016-03-02 | Kyb株式会社 | 緩衝器 |
DE112016004164T5 (de) * | 2015-09-14 | 2018-05-30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Stoßdämpfer |
JP2017145891A (ja) * | 2016-02-17 | 2017-08-24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圧力緩衝装置 |
JP6923042B2 (ja) | 2016-06-21 | 2021-08-1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照射ユニット、熱膨張性シートの膨張方法、および立体画像形成方法 |
JP2019163769A (ja) * | 2016-07-26 | 2019-09-26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緩衝器 |
-
2021
- 2021-07-14 CN CN202180059272.7A patent/CN116134239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7-14 US US18/017,864 patent/US2023028795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7-14 JP JP2022540150A patent/JP733038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07-14 WO PCT/JP2021/026396 patent/WO20220247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7-14 DE DE112021004034.0T patent/DE112021004034T5/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24755A1 (ja) | 2022-02-03 |
JP7330384B2 (ja) | 2023-08-21 |
US20230287954A1 (en) | 2023-09-14 |
DE112021004034T5 (de) | 2023-05-17 |
JPWO2022024755A1 (zh) | 2022-02-03 |
KR20230008789A (ko) | 2023-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253850B1 (ko) | 감쇠력 조정식 유압 완충기 | |
JP6838220B2 (ja) | 緩衝器 | |
CN110366647B (zh) | 缓冲器 | |
JP7038613B2 (ja) | 緩衝器 | |
US20230341023A1 (en) | Shock absorber | |
JP7206174B2 (ja) | 緩衝器 | |
US12031606B2 (en) | Shock absorber | |
JP7055076B2 (ja) | 緩衝器 | |
CN116134239A (zh) | 缓冲器 | |
JP6800056B2 (ja) | 緩衝器 | |
KR102716570B1 (ko) | 완충기 | |
US20230272835A1 (en) | Shock absorber | |
CN116917641A (zh) | 阀门及缓冲器 | |
US20230279920A1 (en) | Shock absorber | |
US20240151290A1 (en) | Shock absorber and frequency sensitive mechanism | |
US12031605B2 (en) | Shock absorber | |
JP7482839B2 (ja) | 緩衝器 | |
JP2024039136A (ja) | 緩衝器 | |
CN110998130B (zh) | 缓冲器 | |
JP7129937B2 (ja) | 緩衝器 | |
JP7154166B2 (ja) | 緩衝器 | |
CN117916489A (zh) | 缓冲器 | |
JP2023183001A (ja) | 緩衝器 | |
CN117999424A (zh) | 缓冲器 | |
JP2024149794A (ja) | 緩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