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8351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8351A
CN116118351A CN202211404227.3A CN202211404227A CN116118351A CN 116118351 A CN116118351 A CN 116118351A CN 202211404227 A CN202211404227 A CN 202211404227A CN 116118351 A CN116118351 A CN 116118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frame
recording
frame
negative pressure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042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瞬
弥藤圭一
中野洋介
高桥春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118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8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8Multiple web-feed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有:记录部;支承部,其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输送路径,其对记录介质进行输送;记录介质保持部,其对卷筒体进行保持,并供给记录介质;框架,其对记录部、支承部、输送路径、记录介质保持部进行保持,框架具备:下框架,其沿着X方向和Y方向延伸;一对侧框架,其沿着Z方向和Y方向延伸,并且下端被固定在下框架上且沿着Z方向竖立设置,且在X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基础框架,其被保持在侧框架之间,并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四个壁面,在四个壁面的内侧配置有与记录部的记录相关的功能部件。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记录装置,已知一种大幅面型的喷墨打印机。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存在使用被卷绕成卷筒状的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记录前和记录后的两个卷筒体进行保持的记录装置。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存在需要较宽大的设置空间这样的课题。详细而言,在上述记录装置中,脚部对框体进行支承,并且在脚部的前后配置有卷筒体。因此,在前后方向上变得较大从而需要较宽大的设置空间。此外,在安装新的卷筒体时,需要用于使用者在后方处进行作业的空间。而且,也存在如下的课题,即,在外观上凹凸较多,从而难以提高设计性。
与此相对,在将整个装置设为长方体的框体,并在该框体的内部收纳印刷部、脚部以及卷筒体等时,存在记录装置的机械强度容易降低这样的课题。详细而言,在上述的结构中,会使侧框架向下方延长,由此而存在框架的刚性不足的情况。即,寻求与以往相比设计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并且削减设置空间的记录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335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记录部;支承部,其在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对由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的记录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输送路径,其向所述支承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记录介质保持部,其对卷绕所述记录介质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并将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供给;框架,其对所述记录部、所述支承部、所述输送路径以及所述记录介质保持部进行保持,所述框架具备:下框架,其沿着第一方向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一对侧框架,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下端被固定在所述下框架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竖立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基础框架,其被保持在一对所述侧框架之间,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四个壁面,在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的内侧,配置有与所述记录部的记录相关的功能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3为表示框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基础框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侧框架上的基础框架等的保持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6为表示被保持在基础框架上的各个部件的配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7为表示支承部以及负压室等的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的区域M的放大图。
图9为表示轴支承部件以及支承部支承部件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中的区域N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装置,例示大幅面型的喷墨打印机,并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为了便于图示,使各个部件的大小与实际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大幅面型的喷墨打印机中,例如,能够应用297mm以上的宽度的记录介质。
在以下的各个附图中,根据需要,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而标记XYZ轴,并将各个箭头标记所指的方向设为+方向,将与+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方向。在记录装置被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Z轴沿着铅直方向。有时将+Y方向称为前方并将-Y方向称为后方,有时将+Z方向称为上方并将-Z方向称为下方。
在本发明中,第一方向为沿着X轴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为沿着Y轴的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为沿着Z轴的方向。将沿着X轴的方向仅称为X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仅称为Y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仅称为Z方向。
记录介质从料卷的卷筒体开解并被实施记录,在将记录物从记录装置排出的记录介质的路径上,也有时将料卷侧称为上游,也有时将记录物被排出的一侧称为下游,也有时将从上游朝向下游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0具有在X方向上较长且在Z方向上较高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2。框体12包含前表面13、背面14、侧面15、16、上表面17以及底面18。
记录装置10在框体12的内部具有记录部30、支承部31以及记录介质保持部20。虽然省略图示,但记录装置10也具有输送路径、作为记录装置10的骨架的框架、以及控制部。此外,记录装置10在底面18上具备四个脚部11。
记录部30被配置在框体12内部的上方。记录部30包括滑架33以及记录头34。滑架33被配置在支承部31的上方。记录头34被配置在滑架33的下方,并在Z方向上与支承部31对置。
记录头34在与支承部31对置的面上具有未图示的喷嘴面。在喷嘴面上配置有多个喷嘴列。多个喷嘴列的每一列由多个喷嘴构成,例如,独立地喷出呈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颜色的油墨。这些油墨从墨盒35经由未图示的配管而被供给至记录头34。在本说明书中,使记录部30喷出的液体除了包含上述的各种颜色的油墨之外、还包含透明油墨、处理液等,并仅称为油墨。
在未图示的记录介质上由记录头34实施记录时,支承部31对记录介质进行支承。支承部31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记录头34被支承在后述的框架的一部分上,并在与支承部31相对应的范围内在X方向上移动。
在框体12的前表面13上,配置有排纸口53、卷筒体收纳口27。排纸口53为处于支承部31的前方且在与记录介质的宽度相对应的X方向上细长的狭缝。在排纸口53中,作为被实施了记录的记录介质的记录物从框体12的内部向前方的外部排出。
卷筒体收纳口27为与两个卷筒体25a、25b相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部。卷筒体收纳口27在Z方向上从框体12的底面18的附近直至框体12的高度的大致中部为止,并在X方向上长于卷筒体25a、25b的长度。能够从+Y方向经由卷筒体收纳口27而目视确认卷筒体25a、25b。
卷筒体25a中,在芯部件23a上卷绕有记录前的记录介质22。卷筒体25b中,在芯部件23b上卷绕有记录前的记录介质22。卷筒体25a、25b为大致圆柱状,圆柱的高度方向沿着X方向。卷筒体25b被配置在框体12的底面18附近处,卷筒体25a被配置在卷筒体25b的上方。作为记录介质22,例如,可以列举出涂层纸等纸、氯乙烯等树脂薄膜以及布帛等。
记录介质保持部20对卷筒体25a、25b进行保持,并且,从卷筒体25a、25b向输送路径供给记录前的记录介质22。
在上表面17的-X方向且+Y方向上,配置有输入部59。输入部59例如为触摸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输入部59与控制部电连接。在输入部59中,实施记录装置10的各种操作的输入,并且显示记录装置10的各种信息。
控制部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系统总线、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控制部与记录装置10的各个结构电连接,并对记录装置10的工作进行综合控制。记录装置10也可以由个人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经由控制部进行操作。
如图2所示,在记录装置10中,在基础框架67的周边配置主要的结构。基础框架67在X方向上延伸。在此,图2为沿着YZ平面而对管道73进行分割的截面。在构成底面18的下框架65上配置有四个脚部11。另外,关于记录装置10中的包括基础框架67在内的框架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记录装置10经由对下框架65进行支承的四个脚部11,而被设置在设置面S上。脚部11例如为小脚轮、调节器等能够进行重量物的支承、固定的部件。脚部11未被限定为四个,也可以为五个以上。此外,也可以包括小脚轮以及调节器这两方。
在记录装置10中,记录介质22从记录介质保持部20经过输送路径40、以及记录部30与支承部31对置的位置而被输送至上述的排纸口53。
虽然省略图示,但记录介质保持部20与各个卷筒体25a、25b相对应地具有记录介质22的送出机构。使用卷筒体25a、25b中的哪个记录介质22由使用者进行选择。记录介质22从记录介质保持部20向后方且上方被送出,并向输送路径40前进。
输送路径40向支承部31输送记录介质22。输送路径40由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41b、斜面44a、44b、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5以及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等而被形成。关于这些形成输送路径40的部件,由于记录介质22进行滑动,因此采用摩擦系数较小的树脂等材料。另外,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为本发明的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的一个示例。
作为对记录介质22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的输送辊,输送路径40具有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在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中,在记录介质22所接触的面上,使用了橡胶、树脂类弹性体等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
输送路径40相对于基础框架67而从下方经由后方而至上方。在输送路径40上,从上游朝向下游的支承部31,而依次配置有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以及斜面44a或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b以及斜面44b、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5、中间辊42、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输送辊43。
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41b以及斜面44a、44b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下方。与卷筒体25a相对应,配置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以及斜面44a。与卷筒体25b相对应,配置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b以及斜面44b。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41b与记录介质22的记录面的背面相对应,斜面44a、44b与记录介质22的记录面相对应。
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5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后方。记录介质22沿着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5而向上方被输送。
记录介质22的输送方向在中间辊42处向大致+Y方向变更。在向支承部31的支承面31s输送的记录介质22的输送方向上,中间辊42、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以及输送辊43位于上游侧,并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上方且靠后方处。
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在从-X方向观察的侧面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将记录介质22向下游进行输送。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位于中间辊42与输送辊43之间并对记录介质22进行引导。
在输送辊43的下游且基础框架67的上方处配置有支承部31。在支承部31的上方处配置有记录部30的记录头34。支承部31具有负压室31r、支承面31s以及后述的多个开口。支承面31s在与记录部30对置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22进行支承。在该位置处,在记录介质22上实施记录。
负压室31r被配置在支承面31s的下方处。多个开口被设置在支承面31s上,并从负压室31r的内部连通至支承面31s。支承面31s在负压室31r的上方处与记录部30在Z方向上对置地配置。
记录装置10具备负压机构75以及管道73。负压机构75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前方。管道73位于基础框架67的内侧并弯曲。管道73的一端与负压机构75的后方连接,另一端向基础框架67的上方突出并与负压室31r连通。
管道73使负压室31r与负压机构75连通。负压机构75例如包括抽吸风扇,并将负压室31r设为负压。即,通过负压机构75所产生的负压而使记录介质22被吸附在支承面31s上。由此,能够抑制支承部31处的记录介质22的褶皱、位置偏移的产生。
记录头34位于滑架33的下方,并与支承面31s对置地配置。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记录头34包括作为油墨喷出的驱动单元的致动器。作为致动器,可以列举出压电元件、通过静电吸附而使振动板位移的电子机械转换元件、以及通过因加热而产生的气泡而使油墨滴喷出的电热转换元件等。
滑架33被支承在主框架61的未图示的导轨上。主框架61为截面大致为矩形的四棱柱状。主框架61以四棱柱的高度方向沿着X方向的方式被配置在中间辊42的上方。
主框架61经由导轨而对记录部30的滑架33以能够向X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即,滑架33在被主框架61支承的同时通过未图示的电机的驱动而在X方向上扫描。通过在使滑架33扫描的同时对记录介质22进行输送并使油墨从记录头34附着在记录介质22上,从而在记录介质22上记录图像、色彩、文本等,由此制作记录物。
记录装置10具备在实施无边距印刷等时对被废弃在支承面31s上的油墨进行回收的维护罐83。维护罐83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上方且前方处。虽然省略图示,但对于维护罐83,从支承面31s连接有导流部。经由该导流部而从支承面31s将油墨引导至维护罐83内。在维护罐83的内部,配置有对油墨进行吸收并保持的吸收材料。
在支承部31的下游处配置有切断部50。切断部50将记录介质22在所希望的位置处沿着X方向而切断。然后,记录介质22作为记录物而从上述的排纸口53向前方排出。
如图3所示,记录装置10的框架60具备主框架61、基础框架67、下框架65、一对侧框架62、63、副框架69、副基础框架68。这些框架被组装从而形成框架60。框架60对上述的记录部30、支承部31、输送路径40、记录介质保持部20进行保持。
下框架65位于框架60的最下方。下框架65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部件,其沿着X方向并且沿着Y方向延伸。虽然省略图示,但下框架65具有沿着X方向而延伸的多个肋部、折弯部。在X方向上,下框架65的长度与上述记录装置10的框体12的长度大致相等。
一对侧框架62、63分别下端被固定在下框架65的上方的面上,并且在Z方向上竖立设置。在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侧框架62被配置在+X方向上,侧框架63被配置在-X方向上。侧框架62具有第一部分62a以及第二部分62b。侧框架63具有第一部分63a以及第二部分63b。
第一部分62a、63a在Z方向以及Y方向上延伸。第二部分62b从第一部分62a起向X方向、详细而言向-X方向折弯并延伸。第二部分63b从第一部分63a起向X方向、详细而言向+X方向折弯并延伸。一对侧框架62、63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在X方向上对置地配置。预定的间隔是指,例如与上述的卷筒体25a的X方向上的长度相比而更长的距离。
四个脚部11以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分别与第一部分62a、63a和第二部分62b、63b中的任意一个重叠的方式被配置。详细而言,-X方向且前方的脚部11与第一部分63a重叠,-X方向且后方的脚部11与第二部分63b重叠。此外,+X方向且前方的脚部11与第一部分62a重叠,+X方向且后方的脚部11与第二部分62b重叠。
由此,在下框架65对侧框架62、63进行固定的位置处设置有脚部11,因此下框架65通过侧框架62、63而被加强,从而能够抑制下框架65的变形。此外,能够通过四个脚部11而稳定地设置记录装置10。
基础框架67为大致四棱柱状的箱型,四棱柱的高度方向沿着X轴。基础框架67在Z方向上在与一对侧框架62、63的中央相比靠上方处,被保持在一对侧框架62、63之间。基础框架67对记录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一部分进行保持。
上述的记录介质保持部20在X方向上被配置在一对侧框架62、63之间,并在Z方向上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和下框架65之间。
主框架61被支承在一对侧框架62、63的上端部。主框架61与侧框架62相比向+X方向延伸、并与侧框架63相比向-X方向延伸。在X方向上,主框架61的长度与下框架65的长度大致相等。由于主框架61与下框架65一起相对于一对侧框架62、63在X方向上被固定,因此,更加提高了框架60的刚性。
副框架69以及副基础框架68被配置在作为X方向的一侧的-X方向上。副框架69以及副基础框架68并未被限定于被配置在-X方向上,也可以在X方向上被配置在一侧的-X方向以及另一侧的+X方向这两侧或单侧。
副框架69的下端被固定在下框架65的上方的面上,并沿Z方向而竖立设置。侧框架63和副框架69隔着副基础框架68而在X方向上对置地配置。副框架69的上端对主框架61进行支承。
副基础框架68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三个壁面68a、68c、68d。壁面68a沿着XY平面,壁面68c、68d沿着XZ平面。在副基础框架68的上方,载置上述的墨盒35。由此,提高框架60的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灵活运用框架60的内侧的空间。另外,也可以在副基础框架68与下框架65之间,载置比墨盒35更大容量的油墨罐等。
在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基础框架67和副基础框架68在Z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因此,更加提高了框架60的刚性。
侧框架62、63、下框架65、基础框架67、副基础框架68以及副框架69等由铁、铝、合金等的平板构成,并经过开孔、弯折等加工而被成形。在框架60的组装中,装配、由螺丝、铆钉等实现的紧固、以及接合等方法被单独或被组合采用。框架60除了具有上述的各个框架之外,还可以具有追加的结构部件。
如图4所示,作为在X方向上延伸的四个壁面,基础框架67具有上壁面67a、下壁面67b、前壁面67c以及后壁面67d。在以下的说明中,也有时将这四个壁面统称为四个壁面67w。
四个壁面67w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大致矩形形状。上壁面67a和下壁面67b沿着XY平面,并在Z方向上彼此对置。前壁面67c和后壁面67d沿着XZ平面,并在Y方向上彼此对置。
在上壁面67a中,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a1,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a2。在下壁面67b中,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b1,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b2。在前壁面67c中,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c1,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c2。在后壁面67d中,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d1,将-X方向的端部设为端部67d2。
在上壁面67a上,在与X方向的中央相比靠端部67a2处配置有贯穿孔67h1。在前壁面67c上,在与X方向的中央相比靠端部67c2处配置有贯穿孔67h2。贯穿孔67h1、67h2与用虚线所图示的管道73相对应。管道73从贯穿孔67h1向上方突出并与上述的负压室31r连接。此外,管道73经由贯穿孔67h2而与上述的负压机构75连接。
如图5所示,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在作为X方向的一侧的-X方向处,端部67a2、67c2、67d2这三个端部从+X方向被固定在一对侧框架62、63的一方即侧框架63上。另外,虽然四个壁面67w的四个端部67a2、67b2、67c2、67d2也可以全部相对于侧框架63而被固定,但只要四个端部67a2、67b2、67c2、67d2中的至少两个被固定即可。
虽然省略图示,但与上述内容同样地,四个壁面67w在作为X方向的另一侧的+X方向处,端部67a1、67c1、67d1这三个端部从-X方向被固定在一对侧框架62、63的另一方即侧框架62上。另外,虽然四个壁面67w的四个端部67a1、67b1、67c1、67d1也可以全部相对于侧框架62而被固定,但只要四个端部67a1、67b1、67c1、67d1中的至少两个被固定即可。
根据以上内容,四个壁面67w中的至少两个被一对侧框架62、63夹持并被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60的刚性。
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的-X方向上的轴的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在侧框架63上。虽然省略图示,但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的+X方向上的轴的端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在侧框架62上。
主框架61在从Y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与基础框架67相比靠后方且上方处。由此,确保了被支承在主框架61上并在X方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记录部30的可动区域。
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记录介质保持部20在Y方向上位于基础框架67的前壁面67c侧。此外,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记录介质保持部20以在Y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基础框架67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前后方向的长度缩短,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10小型化。
如图6所示,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的内侧,配置有作为与记录部30的记录相关的功能部件的管道73。因此,基础框架67的内部被有效地灵活运用,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10小型化。另外,被配置在四个壁面67w的内侧的上述功能部件并未被限定于管道73。在此,上述功能部件是指,包括被安装在基础框架67上的全部结构,例如,可以列举出负压室31r、负压机构75以及维护罐83等。
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中的上壁面67a的上方,保持有负压室31r。因此,从支承面31s连通于负压室31r的未图示的多个开口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外侧。由此,无需在基础框架67上设置与多个开口相对应的孔,从而提高了基础框架67的刚性。此外,由于负压室31r位于基础框架67的外侧,因此能够提高负压室31r的完备性。
负压室31r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内部。即,例如,负压室31r也可以被保持在上壁面67a的下方。由此,基础框架67的内部被有效地灵活运用,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10小型化。
负压机构75被保持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中的前壁面67c的+Y方向。因此,能够经由前壁面67c而使空气从负压机构75流向记录装置10的前方。
负压机构75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内部。即,例如,负压机构75也可以被保持在前壁面67c的-Y方向上。由此,基础框架67的内部被有效地灵活运用,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10小型化。
维护罐83被配置在基础框架67的上壁面67a与负压室31r之间。
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1a被保持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中的下壁面67b处。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5被保持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中的后壁面67d处。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被保持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中的上壁面67a处。
如上文所述,在基础框架67的四个壁面67w上保持有各个部件,从而有效地灵活运用了四个壁面67w。
如图7所示,支承部31具有在X方向上细长的形状。管道73的上方与负压室31r连通。另外,在图7中,表示沿着YZ平面而将管道73用在X方向上等分的面切断的状态。
负压室31r为在X方向上细长的小室状的空间。在负压室31r的上方,配置有支承面31s。在负压室31r中,除了与管道73连通的区域以及后述的支承面31s的多个开口之外的部分被堵塞。
在支承面31s的+Y方向上连接有导流部85。导流部85的上方的面的+Y方向侧向下方倾斜。由此,导流部85将被废弃在支承面31s上的油墨向上述的维护罐83进行引导。
如图8所示,在支承面31s上配置有与负压室31r连通的多个开口31h。当负压室31r被设为负压时,从多个开口31h向负压室31r抽吸空气。由此,未图示的记录介质22被吸附在支承面31s上。
在支承面31s中,在配置多个开口31h的区域的旁边,设置有槽部31g。槽部31g包括在Y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槽。在槽部31g中,被喷出至支承面31s上的油墨向+Y方向的导流部85被引导。
如图9所示,在基础框架67上配置有多个轴支承部件91以及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93。
轴支承部件91在基础框架67的上壁面67a上且在与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的轴的X方向的两端相比靠内侧处配置有两个。轴支承部件91位于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的下方,并对上述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由于轴支承部件91在两处对上述轴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中的挠曲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记录介质22的输送性。轴支承部件91的个数未被限定于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93分别与两个轴支承部件91相对应,被配置在未图示的负压室31r的Z方向即上方。如图10所示,各个支承部支承部件93被基础框架67的上壁面67a支承,并在Y方向上延伸,并在-Y方向的端部附近对轴支承部件91进行支承。此外,未图示的支承部31位于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93的上方,且下方被支承在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93上。即,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93对支承部31以及两个轴支承部件91进行支承。
返回至图9,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三个。三个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在X方向上在配置轴支承部件91以及支承部支承部件93的位置之外处被保持在基础框架67的上壁面67a上。由此,能够防止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与轴支承部件91以及支承部支承部件93的干涉。
如上文所述,在基础框架67的上壁面67a上保持有各个部件,从而有效地灵活运用了上壁面67a。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记录装置10中,能够提高机械强度并且能够削减设置空间。详细而言,框架60由下框架65、一对侧框架62、63以及基础框架67等组装而成。基础框架67由于具有四个壁面67w,因此刚性优异。一对侧框架62、63将基础框架67夹在中间并对其进行支承。下框架65对一对侧框架62、63的下端进行支承。由此,形成了小型且刚性优异的框架60。
框架60为组装式,主要的结构被保持在框架60上。因此,能够减少外形的凹凸,从而提高记录装置10的外观的设计性。根据以上内容,能够提供设计性以及机械强度优异且削减设置空间的记录装置10。
符号说明
10…记录装置;11…脚部;20…记录介质保持部;22…记录介质;25a、25b…卷筒体;30…记录部;31…支承部;31h…开口;31s…支承面;31r…负压室;40…输送路径;41a…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2…中间辊;43…输送辊;45…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47…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60…框架;61…主框架;62、63…侧框架;62a、63a…第一部分;62b、63b…第二部分;65…下框架;67…基础框架;67a…上壁面;67a1、67a2、67b1、67b2、67c1、67c2、67d1、67d2…端部;67c…前壁面;67w…四个壁面;68…副基础框架;69…副框架;73…管道;75…负压机构;83…维护罐;91…轴支承部件;93…支承部支承部件。

Claims (15)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记录部;
支承部,其在与所述记录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对由所述记录部实施记录的记录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
输送路径,其向所述支承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记录介质保持部,其对卷绕所述记录介质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并将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供给;
框架,其对所述记录部、所述支承部、所述输送路径以及所述记录介质保持部进行保持,
所述框架具备:
下框架,其沿着第一方向并且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一对侧框架,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下端被固定在所述下框架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竖立设置,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
基础框架,其被保持在一对所述侧框架之间,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四个壁面,
在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的内侧,配置有与所述记录部的记录相关的功能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的四个端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端部被固定在一对所述侧框架的一方上,
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四个端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端部被固定在一对所述侧框架的另一方上。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负压机构和管道,
所述支承部具有:
负压室,其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面的下方;
多个开口,其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面上,并从所述负压室的内部连通至所述支承面,
所述负压机构将所述负压室设为负压,
所述管道使所述负压室和所述负压机构连通,并被配置在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的所述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中的上壁面上保持所述负压室,
在所述负压室的上方,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记录部对置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础框架的四个所述壁面中的前壁面上保持所述负压机构。
6.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维护罐,所述维护罐对所述记录部所喷出的液体进行回收,
所述维护罐被配置在所述基础框架的所述上壁面与所述负压室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路径在向所述支承面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对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的输送辊,
所述输送辊的轴的两端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侧框架上,
在所述基础框架的所述上壁面上的与所述轴的所述两端相比靠所述第一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多个对所述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承的轴支承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所述一对支承部支承部件被配置在所述负压室的所述第三方向上,并且对所述轴支承部件进行支承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
所述支承部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支承部件上。
9.如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础框架利用四个所述壁面中的所述上壁面对形成所述输送路径的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进行保持,
所述上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配置所述轴支承部件的位置之外的位置处被保持在所述基础框架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保持部被配置在所述基础框架与所述下框架之间,
所述基础框架利用四个所述壁面中的下壁面对形成所述输送路径的下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进行保持,并利用后壁面对形成所述输送路径的后表面侧路径形成部件进行保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介质保持部在从所述第三方向进行观察时,位于所述基础框架的前壁面侧,并且,以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础框架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备主框架,所述主框架对所述记录部以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主框架被支承在一对所述侧框架的上端部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与所述基础框架相比靠后方且上方处。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侧以及所述另一侧的两侧或单侧具备副框架和副基础框架,
所述侧框架和所述副框架隔着所述副基础框架而对置地配置,
所述副基础框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三个壁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二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基础框架和所述副基础框架位于不同的位置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四个脚部,所述四个脚部对所述下框架进行支承,
所述侧框架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一方向折弯并延伸的第二部分,
四个所述脚部在从所述第三方向进行观察时,分别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任意一个重叠地配置。
CN202211404227.3A 2021-11-15 2022-11-10 记录装置 Pending CN1161183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85445 2021-11-15
JP2021185445A JP2023072792A (ja) 2021-11-15 2021-11-15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8351A true CN116118351A (zh) 2023-05-16

Family

ID=84331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4227.3A Pending CN116118351A (zh) 2021-11-15 2022-11-10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0283A1 (zh)
EP (1) EP4180237B1 (zh)
JP (1) JP2023072792A (zh)
CN (1) CN11611835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40991B1 (ko) * 2000-06-28 2002-06-20 최관수 디지탈 프린팅 머신의 메디아 흡착장치
JP2006095697A (ja) * 2004-09-28 2006-04-13 Seiko Epson Corp キャリッジ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駆動制御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電子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209291648U (zh) * 2018-11-29 2019-08-23 郑州新世纪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进纸平衡的收放纸辊系
CN210234395U (zh) * 2019-05-29 2020-04-03 郑州新世纪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打印机布料吸附装置
JP7415649B2 (ja) 2020-02-25 2024-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7341948B2 (ja) 2020-05-23 2023-09-11 株式会社Sum Field 店舗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店舗管理方法
CN114889340A (zh) * 2022-05-31 2022-08-12 深圳市全印图文技术有限公司 可快速抽湿烘干的数码印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80237A1 (en) 2023-05-17
JP2023072792A (ja) 2023-05-25
EP4180237B1 (en) 2024-05-15
US20230150283A1 (en) 2023-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7793B2 (e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600504B2 (ja) シート案内装置
US20200238717A1 (en) Liquid supplying device having tank and cartridge attachable thereto
JP5962091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3128923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6118351A (zh) 记录装置
JP2020032695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26393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910203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2993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1376600B (zh) 喷墨打印机及油墨供给单元
US10189257B2 (en) Print bar structure
US11766884B2 (en) Frame coupling structure and recording device
JP7110614B2 (ja) プリンター
JP617955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91528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47483B2 (ja) 記録装置
JP7187901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2311578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436285B2 (ja) 記録装置
JP2023057951A (ja) 記録装置
JP2019217637A (ja)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21115718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