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2453A -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72453A
CN116072453A CN202111289702.2A CN202111289702A CN116072453A CN 116072453 A CN116072453 A CN 116072453A CN 202111289702 A CN202111289702 A CN 202111289702A CN 116072453 A CN116072453 A CN 116072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groove
keyboard
substr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970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72453B (zh
Inventor
李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897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72453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8089 priority patent/WO2023077960A1/zh
Priority to EP22882089.0A priority patent/EP4224506A4/en
Publication of CN116072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2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72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724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01H13/706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sm between keys and layered keybo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discrete items of information into a coded form, e.g. arrangements for interpreting keyboard generated codes as alphanumeric codes, operand codes or instruction c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discrete items of information into a coded form, e.g. arrangements for interpreting keyboard generated codes as alphanumeric codes, operand codes or instruction codes
    • G06F3/0231Cordless key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7/00Facilitation of operation; Human engineering
    • H01H2217/01Off centre actu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8Actuators to avoid tilting or skewing of contact area or actu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9/00Miscellaneous
    • H01H2239/03Avoiding erroneous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键盘以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按压长度较大的按键的一个角端时,存在无法成功输入而影响输入效率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通过在基板上设置供第二按键安装的凹槽,增大了第二按键与基板的距离,且在各个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将凹槽的深度设计为大于第二按键的最大变形挠度,使得第二按键的角端即使受到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时,第二按键与基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也能够大于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以在第二按键继续下压而触及凹槽的槽底前,触点接触使得第二按键已经成功输入,降低了无效输入而对输入效率的影响。

Description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得益于笔记本电脑(Laptop)的便捷性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笔记本电脑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办公工具。其中,笔记本电脑的硬件设备中,键盘(Key Board)是重要的输入端口之一,键盘的性能极大的影响着用户的体验。
目前,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通常具有字母按键、数字按键和功能按键等多种按键,功能按键中的空格按键、Shift按键等按键的长度较其他按键的长度大,每个按键通过弹性件可伸缩的设置在键盘的基板上,弹性件位于各个按键的中部。且弹性件上设有第一电触点,基板上设有与第一电触点正对的第二电触点,当按键被按下时,第一电触点与第二电触点接触并导通,从而实现输入。
然而,当对空格按键、Shift按键等长度较大的按键的一个角端施加压力以进行输入时,上述输入动作可能会出现无效现象,影响输入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键盘以及电子设备,可解决现有技术中按压长度较大的按键的一个角端时,存在无法成功输入而影响输入效率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键盘,包括:基板、多个第一按键和至少一个第二按键,第一按键和第二按键均可伸缩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按键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按键的长度,所述基板上与每个所述第二按键正对的位置均具有可供所述第二按键下压时伸入的凹槽;且所述第一按键和所述第二按键均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按键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按键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按键的最大变形挠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通过在基板上设置供第二按键安装的凹槽,增大了第二按键与基板的距离,且在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将凹槽的深度设计为大于第二按键的最大变形挠度,使得第二按键的角端即使受到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时,第二按键与基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也能够大于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以在第二按键继续下压而触及凹槽的槽底前,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接触以使得第二按键已经成功输入,降低了无效输入而对输入效率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按键包括第一键帽,每个所述第二按键包括第二键帽,所述第二键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键帽的长度;
所述第二键帽与所述凹槽相对,且所述第二键帽朝向所述凹槽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凹槽的槽口面积,以使所述第二键帽下压时伸入所述凹槽;
且所述第二键帽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键帽与所述基板之间的竖直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键盘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基板相连,且所述底板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按键和所述第二按键位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具有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开设有所述凹槽,且所述凹槽的槽底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底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包括本体部以及与所述本体部相连且朝向所述底板凸起的下凹部,所述下凹部的内壁限定出所述凹槽;且所述底板上设有容置槽,所述下凹部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基板的一面为平面,所述底板在所述容置槽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本体部对应的位置处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包括相连的平板部分和凸出部分,所述凸出部分往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凸出,且所述平板部分与所述凸出部分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置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凹部包括第一承载板和连接板,所述本体部开设开口,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开口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往靠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承载板连接;所述凸出部分包括第二承载板和连筋,所述连筋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周向边缘,所述连筋朝向所述平板部分延伸并与所述平板部分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筋倾斜于所述平板部分面向所述基板的一面,且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面积小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筋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连筋绕着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周向边缘间隔的设置;所述连接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板沿所述第一承载板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连接板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筋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倾斜于所述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一承载板朝向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承载板沿竖直方向的截面积,且每个所述连接板位于一个所述连筋朝向所述第二按键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边缘位置,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本体部上所述开口所在的侧边缘连接,且所述本体部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下凹部电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贴附在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基板的一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槽深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255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所述平衡杆设置在所述第二键帽与所述基板之间;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平衡杆的两端对应的装配槽,所述基板上设有用于对所述装配槽避让的避让口,每个所述平衡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装配槽转动连接,所述平衡杆与所述第二键帽转动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高度;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板以及所述第一键帽抵接,所述第一键帽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在所述基板上可伸缩设置;
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键帽抵接,所述第二键帽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所述基板上可伸缩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的键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键盘,该键盘通过在基板上设置供第二按键安装的凹槽,增大了第二按键与基板的距离,且在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和第一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将凹槽的深度设计为大于第二按键的最大变形挠度,使得第二按键的角端即使受到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时,第二按键与基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也能够大于第二按键的第一电触点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以在第二按键继续下压而触及凹槽的槽底前,触点接触使得第二按键已经成功输入,降低了无效输入而对输入效率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键盘的部分按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按键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按键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键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键盘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一种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键盘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键盘的应用场景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另一种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再一种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0所示的一种基板与一种底板及保护膜配合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另一种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4所示的再一种基板与另一种底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3所示的另一种基板与再一种底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基板与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中一个第二按键处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0、显示屏;
20、主机;
30、平板电脑;
40、键盘;
41、基板;
410、凹槽;411、本体部;412、下凹部;4120、第一承载板;4121、连接板;
4122、第一开孔;4123、第二开孔;4124、避让口;413、柔性电路板;
42、底板;
420、容置槽;421、平板部分;422、凸出部分;4220、第二承载板;4221、连筋;
4222、间隙;4223、第一卡勾;4224、第二卡勾;4225、装配槽;
43、第一按键;
430、第一键帽;431、第一剪刀脚;432、第一弹性件;4320、第一安装槽;
44、第二按键;
440、第二键帽;441、第二剪刀脚;4410、外剪刀脚;4411、内剪刀脚;
442、第二弹性件;4420、第二安装槽;
45、保护膜;
46、第一电触点;
47、第二电触点;
48、平衡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相关技术中一种键盘的部分结构。相关技术中键盘具有基板41a和多种按键43a、44a,如图1所示,各个按键43a、44a均通过弹性件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a上,弹性件与按键43a、44a的中部相触。可以理解的是,各个按键43a、44a的伸缩行程相等,且按键43a、44a的伸缩行程h小于按键43a、44a和基板41a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H。正如背景所述,相关技术存在按压长度较大的按键44a的角端但未成功输入,影响输入效率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研发人员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当对长度较大的按键44a的其中一个角端按压时,按键44a被按压的一端容易先于按键44a的其他部分下移,而导致存在无法成功输入的情形。为此,研发人员尝试对按键44a的按压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具体如下: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示的按键43a、44a的一种受压场景。参照图2,若使用者对按键43a、44a的中部施加压力,则按键43a、44a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同时带动弹性件向下收缩,按键43a、44a的伸缩行程h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电触点46a与第二电触点47a之间的距离d,以在按键43a、44a下移的距离达到h时,第一电触点46a与第二电触点47a接触,从而实现输入。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示的按键的另一种受压场景。参照图3,若使用者对按键44a的某一角端施加压力,此时,按键44a可以看作是被弹性件支撑的简支梁,根据力学原理,按键44a被施压的角端存在一定的弯曲变形,且其变形程度可以参考下述公式W=FL3/3EI。这里,W为变形挠度(单位:mm),I为截面惯性矩(单位:mm4),E为按键材质的弹性模量(单位:MPa),L为沿按键的长度方向、按键被按压的位置距按键的中部之间的距离(单位:mm),F为施加在按键上的压力(单位:N)。由于各个按键43a、44a的材料、形状和厚度基本相同,因此,各个按键43a、44a的弹性模量E和截面惯性矩I相等。且以施加至各个按键43a、44a的压力相同为前提,可以理解的是,各个按键43a、44a的变形程度仅与L有关,也就是说,各个按键43a、44a的变形程度与按键43a、44a的长度有关。
相关技术的一种示例中,空格按键以及Shift按键的长度大于字母按键和数字按键的长度,且空格按键的长度是字母按键和数字按键的长度的5倍。故对于字母按键或数字按键而言,即使对按键43a的某一角端施加压力,沿按键43a的长度方向,上述按键43a被按压的位置距按键43a的中部之间的距离L也较小,则按键43a被施压的角端的变形挠度较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上述按键43a被看作为同步按下。
而对于空格按键及Shift按键等长度较大的按键44a而言,当在该按键44a的某一角端施加压力时,沿按键44a的长度方向,上述按键44a被按的位置距按键44a的中部之间的距离L较大,则按键44a被施压的角端的变形挠度较大,使得按键44a与基板41a之间的最小距离由H缩小成H’,且H-H’=W,然后按键44a在压力的作用下继续下移,在H’小于第一电触点46a与第二电触点47a之间的距离d的情形中,按键44a被按压的角端则会先与基板41a接触,此时,第一电触点46a与第二电触点47a尚未接触,按键44a未导通且无法继续往下移动,导致没有成功输入。
基于此,本申请的研发人员最终想到了维持第一电触点与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d不变的基础上,在基板上对应于长度较大的按键的位置设置凹槽,使得长度较大的按键与基板之间的距离增加,确保了该按键的角端被按下而变形时,按键与基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也不会由H缩小成小于第一电触点与第二电触点之间的距离d,以使得该按键未完全触及基板前,第一电触点便能与第二电触点导通,从而确保输入有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laptop)、平板电脑(Table)、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固定终端或可折叠设备。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结构。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为笔记本电脑。具体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包括显示屏10和主机20。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可以转动相连。例如,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可以通过转轴相连;或者,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可以通过铰链结构转动相连。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显示屏10和主机20可以是相互独立的设备,例如,显示屏10和主机20之间是可拆卸的,使用时,显示屏10放置在主机20上,而使用结束后,显示屏10与主机20可以相互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显示屏10的显示效果,所以,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电连接,例如,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可以通过触点实现电连接,或者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通过柔性基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者,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此外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还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无线连接。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结构。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为台式计算机。具体的,台式计算机可以包括显示屏10和主机20。显示屏10与主机20各自独立设置。显示屏10与主机20之间通过数据线电连接,实现显示屏10的显示效果。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再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结构。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为平板电脑30。具体的,和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计算机类似的,平板电脑30也包括显示屏10和主机20,并且,显示屏10和主机20不是独立的、而是集成在一起。
由图5至图6可知,不论电子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还是平板电脑30,该电子设备100均可以包括键盘40,键盘40可以向电子设备100提供输入,而电子设备100基于键盘40的输入,执行响应于该输入的操作。
当电子设备100为笔记本电脑时,键盘40可以设置在主机20上。键盘40与主机20内部的控制单元电连接,则键盘40作为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设备。使用时,用户可以按压键盘40上的按键来输入字符或操作指令。
当电子设备100为台式计算机时,键盘40与主机20各自独立设置。键盘40与主机20通过数据线电连接,则键盘40可以作为台式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在其他一些可以实现的实施例中,键盘40与主机20也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例如蓝牙信号)进行无线连接。
当电子设备100为平板电脑30时,平板电脑30和键盘40可以为相互独立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30和键盘40之间可以可拆卸的,使用时,平板电脑30放置在键盘40上,使用结束后,平板电脑30与键盘40可以相互分离。
示例性地,平板电脑30与键盘40之间可以通过触点实现电连接。或者,平板电脑30与键盘40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或者,平板电脑30与键盘40之间还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例如蓝牙信号)进行无线连接。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键盘40例如可以为图6所示的无线键盘。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再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的应用场景。参见图7,平板电脑30和键盘40两者可以各自间隔预定距离摆放使用,并且平板电脑30与键盘4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例如蓝牙信号)进行无线连接,从而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任意调整键盘40的摆放位置。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键盘40例如可以为图6或图7所示的无线键盘。
在一种实施例中,平板电脑30和键盘40之间,可以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互联,以实现无线信号的交互。该通信网络可以但不限于为:WI-FI热点网络、WI-FI点对点(peer-to-peer,P2P)网络、蓝牙网络、zigbee网络或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网络等近距离通信网络。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40的实现方式详细进行阐述。
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一种键盘40的立体结构,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一种键盘40的分解结构。参见图8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40包括基板41、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均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上,基板41能够为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提供支撑作用。
第一按键43的形状是非限制性的,例如,第一按键43的形状可以为正方形,或者,第一按键43的形状也可以为长方形。第一按键43设有多个。从功能来说,多个第一按键43均可以用于输入字母,此时的第一按键43均为字母按键(例如图4所示);或者,多个第一按键43均可以用于输入数字,此时的第一按键43均为数字按键(例如图4所示)。当然,多个第一按键43也可以将一部分第一按键43设为字母按键、另一部分设为数字按键。
其中,各个第一按键43的长度可以相同,例如,所有第一按键43的长度均为1.6cm。或者,多个第一按键43中可以至少存在两个的长度不相同,比如,当部分第一按键43用于输入字母、另一部分第一按键43用于输入数字时,用于输入字母的第一按键43的长度可以为1.6cm,用于输入数字的第一按键43的长度可以为1.8cm。
可以理解的,所有第一按键43可以集中布置在基板41的一个区域中,且多个第一按键43可以沿基板4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按键43的布局较为规律、不散乱,以便于使用者能够快速找准想要操作的按键。
第二按键44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第二按键44设有至少一个,也即,第二按键44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第二按键44的长度大于第一按键43的长度,也即是说,当第二按键44设有多个时,所有第二按键44的长度均能够大于第一按键43的长度。这样,因为第二按键44的长度较大,所以使用者容易区分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进而容易找准第二按键4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按键44可以用于输入执行指令,此时的第二按键44为功能按键,则使用者能够较轻易的区分出功能按键,以便于快速进行操作。示例性地,第二按键44可以用于输入空格,此时的第二按键44即为空格按键(Spacebar key);或者,第二按键44也可以用于删除,此时的第二按键44即为删除按键(Backspace key);再或者,第二按键44也可以用于转换输入法,此时的第二按键44即为转换按键(Shift key)。
还需说明的是,当第二按键44为多个时,各个第二按键44的长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示例性地,当第二按键44设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二按键44为空格按键,另一个第二按键44为转换按键时,其中,空格按键的长度可以为10.2cm,转换按键的长度可以为4.5cm。
上述第一按键43背向基板41的一面和上述第二按键44背向基板41的一面共面,使得第一按键43的顶面和第二按键44的顶面平齐,则用户触摸到键盘40的表面为平面,使用感较佳。其中,第一按键43的厚度和第二按键44的厚度可以相同,相应的,第一按键43面向基板41的一面和第二按键44面向基板41的一面也共面设置;或者,第一按键43的厚度与第二按键44的厚度可以不相同,则第一按键43面向基板41的一面和第二按键44面向基板41的一面不平齐。
其中,基板41可以为薄膜式键盘40的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FPC)、由铝或铜等金属材质制成的印刷电路板或者是表面上设有薄膜电路板的金属板材。
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一种基板41的结构示意图。基板41上还形成有至少一个凹槽410,凹槽410的形状与第二按键44的形状相适应,每个第二按键44对应的设置在一个凹槽410内并与相正对的凹槽410的槽底连接。这里,图10以第二按键44为一个、基板41上设有一个凹槽410为例进行示出。第二按键44还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上,使得第二按键44能够相对于基板41上下移动,以实现输入。并且,第二按键44受到压力而下移时,第二按键44能够伸入至凹槽410内,也就是说,第二按键44的移动范围位于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之间。
图11示意性地显示了一种键盘40中的部分按键的剖视结构。在一种键盘40中,沿图8所示的A-A方向进行剖切,得到图1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按键43设置在基板41上未设置凹槽410的区域,第二按键44设置在基板41上的凹槽410内。这里,在竖直方向上,第一按键43与基板41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第二按键44与基板41上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H2。设定第一按键43的伸缩行程为h1、第二按键44的伸缩行程为h2,则结合前文可知,h1<H1、h2<H2。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能够正常输入,当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完全被压缩时或者完全被压缩之前,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便与基板41导通。以第一按键43和基板41通过电触点导通为例,本示例中,第一按键43和基板41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电触点46和与该第一电触点46正对的第二电触点47,且第一按键43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为d1,d1小于或者等于h1;同理,第二按键44和凹槽410的槽底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电触点46和与该第一电触点46正对的第二电触点47,且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为d2,d2小于或者等于h2。
综上,可以看出,第一距离H1、第一按键43的伸缩行程h1以及第一按键43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1之间的关系为:d1≤h1<H1,第二距离H2、第二按键44的伸缩行程h2以及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2之间的关系为:d2≤h2<H2。其中,d1可以等于d2,也即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往靠近基板41的方向移动d1或d2时,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可以导通。
并且,第二距离H2大于第一距离H1。在一些情形中,例如图11所示,当第一按键43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按键44的厚度时,在未按压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均处于初始状态的基础上,由于基板41上正对第二按键44的位置设有凹槽410,因此,第二距离H2大于第一距离H1。且第二距离H2与第一距离H1的差值即为凹槽410的深度D,即H2-H1=D。或者,在一些情形中,第二按键44的厚度大于第一按键43的厚度,且第二按键44的厚度与第一按键43的厚度之间的差值T小于凹槽410的深度D,以使得第二距离H2大于第一距离H1。示例性地,第二距离H2可以为1.75mm,第一距离H1可以为1.6mm。
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1所示的按键的受压场景。参见图12,若使用者将压力施加在第二按键44的角端时,第二按键44的角端向下弯曲变形,其变形程度为W,此时,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由H2缩小了W。例如,第二距离H2为1.75mm,在一种情形下施加的压力能够使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变形挠度达到0.25mm,则在压力作用下,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变为1.5mm。
其中,变形挠度W=FL3/3EI,可以看出,施加在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压力越大,第二按键44的变形挠度W更大,使得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越小。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变形挠度W不会随压力的大小而无限度的增大,当施加的压力达到临界压力值时,第二按键44的角端向下弯曲并达到最大变形挠度Wmax。例如,当第二按键44的长度为10.2cm时,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为0.255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当第一按键43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按键44的厚度时,凹槽410的深度D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这样设置,当第二按键44的角端受到按压而弯曲变形时,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最小可以由H2缩小至H2’,H2-Wmax=H2’。正因为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小于或者等于凹槽410的深度D,且H2-H1=D,所以H2’大于或者等于H1,再结合d1=d2<H1,可以推断出,d1=d2<H1<H2’。也就是说,即使第二按键44的角端在压力作用下弯曲到最大程度时,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与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2仍然能够保持小于第二按键44与基板41之间的最小距离H2’,使得第二按键44在压力作用下继续下移,直至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接触之前,第一电触点46已经与第二电触点47接触,则第二按键44导通,输入成功。
同理,当第二按键44的厚度大于第一按键43的厚度,且第二按键44的厚度与第一按键43的厚度之间的差值T小于凹槽410的深度D时,T与凹槽410的深度D之间的差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
总的来说,凹槽410的深度D配置成大于或者等于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以使得第二按键44的角端被按压后,第二按键44与基板41之间的最小距离H2’大于第一电触点46与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2,以使得第二按键44完全被按压后,第一电触点46与第二电触点47能够导通。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键盘40,通过在基板41上设置供第二按键44安装的凹槽410,增大了第二按键44与基板41的距离,且在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2和第一按键43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1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将凹槽410的深度D设计为大于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使得第二按键44的角端即使受到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时,第二按键44与基板41之间的最小距离H2’也能够大于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与对应的第二电触点47之间的距离d2,以在第二按键44继续下压而触及凹槽410的槽底前,触点接触使得第二按键44已经成功输入,降低了无效输入而对输入效率的影响。
其中,第二按键44的长度可以不大于10.2cm,且凹槽410的深度D可以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255mm。举例来说,若第二按键44的长度等于10.2cm、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为0.255mm,D的取值可以为0.255mm,此时的凹槽410的深度D与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最大变形挠度Wmax相等,则该实施例适用于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的厚度相同的情形。因此,该第二按键44的角端受到按压而变形时,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H2’=H2-Wmax=H2-D=H1,使得第二按键44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距离大于d1和d2,以在第二按键44的角度与基板41接触时,第二按键44导通。
当第二按键44设有多个,且多个第二按键44的长度不相同时,相应的,基板41上设有多个凹槽410,多个凹槽410的深度D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本示例中,多个第二按键44中例如仅有一个第二按键44的长度等于10.2cm,该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变形挠度W为0.255mm,而其余第二按键44的长度小于10.2cm,这些第二按键44的角端的的变形挠度W小于0.255mm。可见,所有第二按键44中的最大变形挠度为0.255mm,此时,所有凹槽410的深度D均可以设置为0.255mm,凹槽410的深度D=最大变形挠度Wmax。则对于长度等于10.2cm的第二按键44,其变形挠度W与对应的凹槽410的深度D相等;对于长度等于10.2cm的第二按键44,其变形挠度W小于对应的凹槽410的深度D。
在上述实施例中,参见图9和图11所示,每个第一按键43可以包括第一键帽430,第一键帽430与基板41上未设置凹槽410的区域相对并能够相对于基板41上下移动;每个第二按键44可以包括第二键帽440,第二键帽440与基板41上的凹槽410相对并能够相对于基板41上下移动。
根据前文描述的内容可知,第一键帽430的长度小于第二键帽440的长度,以使得第一按键43的长度小于第二按键44的长度。并且,第二键帽440朝向相对应的凹槽410的正投影面积小于该凹槽410的槽口面积,使得第二键帽440能够移入移出凹槽410,以确保第二按键44下压时能够伸入凹槽410内。
继续参见图9和图11,键盘4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32,第一弹性件432的一端与第一键帽430的中部连接,第一弹性件432的另一端与基板41连接,第一弹性件432用于为第一键帽430提供回弹力,使得第一键帽430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上。与此同时,键盘4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42,第二弹性件442的一端与第二键帽440的中部连接,第二弹性件442的另一端与凹槽410的槽底连接,第二弹性件442用于为第二键帽440提供回弹力,使得第二键帽440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上。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一键帽430与基板41之间的竖直距离H1小于第二键帽440与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竖直距离H2,因此,位于第一键帽430与基板41之间的第一弹性件432的竖直高度也小于位于第二键帽440与基板41之间的第二弹性件442的竖直高度。
第一按键43的伸缩行程h1与第一弹性件432的最大变形量一致,第二按键44的伸缩行程h2与第二弹性件442的最大变形量一致。其中,由于第一弹性件432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二弹性件442的竖直高度,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32的最大变形量可以小于第二弹性件442的的最大变形量,也即第一按键43的伸缩行程h1小于第二按键44的伸缩行程h2。
其中,第一弹性件432面向基板41的表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安装槽4320,第一按键43的第一电触点46设置在第一安装槽4320的槽壁上;相似的,第二弹性件442面向凹槽410的表面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安装槽4420,第二按键44的第一电触点46设置在第二安装槽4420的槽壁上。
上述实施例中,基板41上第二按键44正对的位置设有凹槽410可以通过下述可能的实施方式实现: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基板41具有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基板41的第二面为平面,凹槽410开设在第一面上,且凹槽410的槽底与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基板41的第一面通过向下凹陷的方式形成出凹槽410,基板41上形成有凹槽410的位置的厚度小于基板41上未形成有凹槽410的位置的厚度。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机加工等工艺在基板41上加工出凹槽410,且基板41的第二面不会凸起,进而无需对基板41连接的底板42(参见下文)进行改进。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另一种基板41的结构示意图。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基板41包括本体部411和与本体部411连接且往背离第二键帽440的一侧凸出的下凹部412,下凹部412的内壁限定出凹槽41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基板41的局部位置通过往下凸出的方式来使得基板41的第一面上形成出凹槽410。如此设置,与上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下凹部412的厚度可以构造成不小于本体部411的厚度,使得基板41在形成有凹槽410的前提下,还能够维持较高的结构强度。
示例性地,本体部411与下凹部412可以分开加工,再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将本体部411与下凹部412连接起来,此时,下凹部41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本体部411的厚度,以增强基板41的强度。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在基板41上加工出凹槽410,则下凹部412的厚度与本体部411的厚度相等,也即整个基板41的厚度可以相同。并且,本体部411与下凹部412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为一体件,该基板41省去了安装下凹部412的工序,生产效率高,且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基板41的强度。
图14示意性地显示了再一种基板4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和14所示,本体部411对应第二按键44的位置设有开口(图未示出),下凹部412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承载板4120和连接板4121,连接板4121设置在第一承载板4120的周向边缘并朝向本体部411延伸,连接板4121远离第一承载板4120的一端与开口的内壁连接,以将下凹部412与本体部411连接起来。
其中,具体参见图13所示,第一承载板4120的形状及尺寸可以分别与开口的形状及尺寸相同,则凹槽410在基板41面向第一按键43的一面上的垂直投影与开口重合,凹槽410的槽底面积、凹槽410的槽口面积以及开口的开孔面积这三者均相等。此时,连接板412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图1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承载板4120的尺寸可以小于开口的尺寸,也即第一承载板4120在基板41面向第一按键43的一面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开口内,则凹槽410的槽底面积小于凹槽410的槽口面积,且凹槽410的槽口面积与开口的开孔面积相等。此时,连接板4121可以倾斜延伸,且连接板4121由与开口的内壁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往靠近开口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与图13中连接板4121沿竖直方向延伸进行比较,这样,连接板4121的两端与本体部411以及第一承载板4120之间的夹角不是直角,进而有利于避免连接板4121与本体部411及第一承载板4120的连接处应力集中。
在一种可行的方式中,如图14所示,连接板4121可以设有多个,且多个连接板4121绕着第一承载板4120的边缘间隔的设置,相邻的两个连接板4121之间形成有孔隙。在该实施例中,若第一承载板4120的尺寸小于开口的尺寸,则第一承载板4120与本体部411之间间隔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承载板4120与本体部411之间也形成缝隙。
开口可以设置在本体部411的边缘,则凹槽410对应设置在基板41的边缘位置,且第二按键44可伸缩的设置在基板41的边缘。本实施例中键盘40可以进一步设有柔性电路板413,柔性电路板413与本体部411上设有开口的一侧边缘连接,且第一承载板4120与本体部411通过柔性电路板413连接,以使得设于凹槽410内的第二按键44能够电连接。
图15为图10示出的基板与一种底板的配合示意图,图16示意性地显示了另一种底板的结构,图17为图14示出的基板与图16示出的底板配合的剖视结构。继续参见图15至图17,键盘40还可以包括底板42,底板42设置于基板41背向第一按键43和第二按键44的一侧,且底板42与基板41相连接以用于支撑基板41。其中,底板42可以为铜、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的金属底板42,结构强度高,使得底板42能够稳定的支撑基板41。根据前文可知,在图10和图15中,基板41的第一面可以凹陷形成有凹槽410,相应的,底板42可以为一个平板,平板状的底板42能够完全与基板41的第二面贴合,以起到支撑作用。
或者,在其他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如图14、图16和图17所示,基板41的局部位置可以往背离第二键帽440的一侧凸出形成下凹部412,使得基板41上形成有凹槽410,相应的,底板42上形成有容置槽420(参见下述图18所示),下凹部412能够容纳在该容置槽420内,以免下凹部412与底板42发生干涉而导致底板42与基板41无法相互贴合在一起,使得底板42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底板42上形成有容置槽420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图18为图13示出的基板41与再一种底板42的配合示意图。例如,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8所示,底板42具有面向基板41的第三面以及背向基板41的第四面,底板42的第四面为平面,容置槽420开设在第三面上,且容置槽420的槽底与第四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面与第四面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底板42的第三面通过向下凹陷的方式形成出容置槽420,底板42在容置槽420的位置的厚度小于底板42上与本体部411对应的位置的厚度。
再例如,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如图14、图16和图17所示,底板42包括平板部分421和凸出部分422,凸出部分422与平板部分421相连且凸出部分422往远离基板41的方向凸出,凸出部分422的内壁限定出该容置槽420。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底板42的局部位置通过往下凸出的方式来使得底板42上形成出凹槽410。如此设置,与第一种实现方式相比,本实施例中凸出部分422的厚度可以构造成不小于平板部分421,使得底板42在形成有容置槽420的前提下,还能够增强底板42的结构强度。
本示例中,平板部分421与凸出部分422可以分开加工,再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将平板部分421与凸出部分422连接起来,此时,凸出部分422的厚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平板部分421的厚度,以增强底板42的强度。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在底板42上加工出容置槽420,则凸出部分422的厚度与平板部分421的厚度相等,也即整个底板42的厚度可以相同。并且,平板部分421与凸出部分422通过冲压工艺形成为一体件,该底板42省去了安装凸出部分422的工序,生产效率高,且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底板42的强度。
例如可以参见图16所示,凸出部分422的结构具体可以包括第二承载板4220和连筋4221,连筋4221设置在第二承载板4220的周向边缘并朝向平板部分421延伸,连筋4221远离第二承载板4220的一端与平板部分421连接,以将平板部分421与凸出部分422连接起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8所示,容置槽420的槽底面积可以与容置槽420的槽口面积相等。相应的,连筋4221可以配置成沿竖直方向延伸。
可替换的,如图16和图17所示,容置槽420的槽底面积可以小于容置槽420的槽口面积。相应的,连筋4221可以倾斜延伸,且连筋4221由与平板部分421连接的一端至另一端往靠近开口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与连筋4221沿竖直方向延伸进行比较,这样,连筋4221的两端与平板部分421以及第二承载板4220之间的夹角不是直角,进而有利于避免连筋4221与平板部分421及第二承载板4220的连接处应力集中。
连筋4221可以设有多个,且多个连筋4221绕着第二承载板4220的边缘间隔的设置。通过提高连筋4221的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承载板4220与平板部分4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且本实施例的底板42上,相邻的两个连筋4221之间形成有间隙4222。这样设计,与连筋4221连接第二承载板4220的整个内壁相比,通过在两个连筋4221之间形成间隙4222,进一步有利于避免应力集中在连筋4221与平板部分421及第二承载板4220的连接处。
图19为图14示出的基板与图16示出的底板配合的立体结构。在连筋4221倾斜延伸的实施例中,若第一承载板4120朝基板41面向第二按键44的一面的垂直投影等于或大于第二承载板4220在竖直方向的截面积,则连接板4121竖直延伸时存在与倾斜延伸的连筋4221干涉的可能.为了避免连接板4121与连筋4221干涉,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第一承载板4120朝基板41面向第二按键44的一面的垂直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承载板4220朝基板41面向第二按键44的一面底的垂直投影之内,也即第一承载板4120在竖直方向的截面积小于在竖直方向的截面积,使得容置槽420的槽底面积大于凹槽410的槽底面积,进而使得下凹部412能够容置在容置槽420内,且下凹部412容纳在容置槽420内时,下凹部412的外壁能够与容置槽420的槽底贴合。
并且,连接板4121和连筋4221设有多个时,每个连接板4121可以与相邻的两个连筋4221之间的间隙4222正对,以免连接板4121与连筋4221干涉,或者,连接板4121倾斜延伸,且每个连接板4121与一个连筋4221相对应,沿基板41的厚度方向,每个连接板4121悬置在对应的连筋4221的上方,使得连接板4121不与连筋4221接触而导致干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见图9、图15、图17和图18,键盘40还包括保护膜45,保护膜45贴附在底板42背向基板41的一面上,以与底板42相连接。其中,保护膜45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保护膜45起到了保护键盘40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保护膜45与底板42的形状相适应,以与底板42背向基板41的一面相贴合。也即,当底板42背向基板41的一面为平面时,则保护膜45呈平面状以贴附在底板42上;当底板42具有往背离基板41的一侧凸起的凸出部分422时,则保护膜45贴附在凸出部分422的位置凸出于保护膜45贴附在平板部分421的位置。
另外,参见图9和图11,每个第一按键4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键帽430下方的第一剪刀脚431,第一剪刀脚431的一端与底板42转动连接,第一剪刀脚431的另一端与第一键帽430转动连接。第一剪刀脚431由金属或者塑料等硬质材料制成,硬质的第一剪刀脚431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用于为第一键帽430提供良好的支撑,使得第一键帽430受力均衡,则第一键帽430位于任意高度时均能被用户以一固定力度按压下去。用户按压第一键帽430下移时,第一剪刀脚431随之往靠近基板41的方向转动;用户释放第一键帽430时,第一键帽430向上移动,第一剪刀脚431随之往远离基板41的方向转动。
参考图,第一剪刀脚431包括外剪刀脚和内剪刀脚,外剪刀脚与内剪刀脚均为框架结构,内剪刀脚与外剪刀脚的内部转动相连,使得内剪刀脚与外剪刀脚交叉连接。其中,第一剪刀脚431可以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当第一剪刀脚431设有一个时,第一剪刀脚431与第一键帽430的中部相连,且第一弹性件432可以安装在框架式的内剪刀脚的中间。
同理,每个第二按键44还包括设置在第二键帽440下方的第二剪刀脚441,第二剪刀脚441的一端与底板42转动连接,第二剪刀脚441的另一端与第二键帽440转动连接。第二剪刀脚441可以设有一个或者多个,例如,第二剪刀脚441设有两个,两个第二剪刀脚441可以分别与第二键帽440的两端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二键帽440的两端能够受力均衡。
第二剪刀脚441的结构、材质分别与第一剪刀脚431的结构、材质相同,也就是说,第二剪刀脚441也包括交叉连接在一起的外剪刀脚4410和内剪刀脚4411(参见下述图20所示)。并且,第一剪刀脚431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剪刀脚441的连接方式类似,下述实施例仅以第二剪刀脚441与底板42及第二键帽44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当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可以理解第一剪刀脚431与底板42及第一键帽430的连接,故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图20示意性地显示了键盘40上第二按键44处的分解结构。示例性地,在图20中,第二剪刀脚441的内剪刀脚4411与底板42及第二键帽440转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底板42上对应第二键帽440的位置设有第一卡勾4223,基板41的第一承载板4120设有第一开孔4122,第一卡勾4223能够从第一开孔4122显露出来,内剪刀脚4411的一端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一卡勾4223转动配合;同时,第二键帽440面向基板41的一面形成有第一滑槽,内剪刀脚44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滑动轴,第一滑动轴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
类似的,第二剪刀脚441的外剪刀脚4410与底板42及第二键帽440转动连接的具体实现方式为:底板42上对应第二键帽440的位置设有第二卡勾4224,基板41的第一承载板4120上设有第二开孔4123,第二卡勾4224能够从第二开孔4123显露出来,外剪刀脚4410的一端设有第二滑动轴,第二滑动轴与第二卡勾4224滑动配合;同时,第二键帽440面向基板41的一面还形成有铰接孔,外剪刀脚44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铰接孔转动连接。
这样,当第二按键44向下按压的压力时,第二键帽440向下运动,其中,内剪刀脚4411的第一转轴转动,相应的,内剪刀脚4411的第一滑动轴在第一滑槽内往远离外剪刀脚4410的方向滑动;外剪刀脚4410的第二转轴在铰接孔内转动,相应的,外剪刀脚4410的第二滑动轴在第二滑槽内往远离内剪刀脚4411的方向滑动,使得内剪刀脚4411的另一端和外剪刀脚4410的另一端向下运动,则第二键帽440下移。
值得注意的是,按压第二按键44的其中一个角端时,因为第二剪刀脚441是传动结构,所以第二剪刀脚441无法起到支撑作用,故仅依赖于第二弹性件442支撑的第二键帽440可以看作是简支梁。
继续参照图20,键盘4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48,平衡杆48设置在第二键帽440与基板41之间。这里,图20以第二键帽440与基板41之间设有两个平衡杆48为例示出。
其中,底板42上设有至少两个装配槽4225,基板41上设有至少两个避让口4124,每个避让口4124与一个装配槽4225正对,且装配槽4225的尺寸大于避让口4124,使得每个装配槽4225能够透过避让口4124从基板41上显露出来。每个平衡杆48沿第二键帽44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每个平衡杆48的两端分别与一个装配槽4225转动连接,则每个平衡杆48可以绕着与第二键帽44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轴线转动。并且,每个平衡杆48还与第二键帽440转动相连。通过上述设置,平衡杆48可以起到支撑第二键帽440的作用,以利于降低第二键帽440的变形程度,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二按键因变形而导致无法成功输入的风险。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6)

1.一种键盘(40),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41)、以及在所述基板(41)上可伸缩设置的多个第一按键(43)和至少一个第二按键(44);
所述第二按键(44)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按键(43)的长度,所述基板(41)上与每个所述第二按键(44)正对的位置均具有可供所述第二按键(44)下压时伸入的凹槽(410);
且所述第一按键(43)和所述第二按键(44)均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按键(44)与所述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按键(43)与所述基板(41)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凹槽(410)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按键(44)的最大变形挠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按键(43)包括第一键帽(430),每个所述第二按键(44)包括第二键帽(440),所述第二键帽(44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键帽(430)的长度;
所述第二键帽(440)与所述凹槽(410)相对,且所述第二键帽(440)朝向所述凹槽(410)的正投影面积小于所述凹槽(410)的槽口面积,以使所述第二键帽(440)下压时伸入所述凹槽(410);
且所述第二键帽(440)与所述凹槽(410)的槽底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键帽(430)与所述基板(41)之间的竖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键盘(40)还包括:底板(42),所述底板(42)与所述基板(41)相连,且所述底板(42)位于所述基板(41)的一侧,所述第一按键(43)和所述第二按键(44)位于所述基板(41)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41)具有第一面以及与所述第一面相背的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开设有所述凹槽(410),且所述凹槽(410)的槽底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底板(42)与所述基板(41)的第二面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41)包括本体部(411)以及与所述本体部(411)相连且朝向所述底板(42)凸起的下凹部(412),所述下凹部(412)的内壁限定出所述凹槽(410);
且所述底板(42)上设有容置槽(420),所述下凹部(412)位于所述容置槽(420)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2)背向所述基板(41)的一面为平面,所述底板(42)在所述容置槽(420)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底板(42)与所述本体部(411)对应的位置处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42)包括相连的平板部分(421)和凸出部分(422),所述凸出部分(422)往远离所述基板(41)的方向凸出,且所述平板部分(421)与所述凸出部分(422)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置槽(4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凹部(412)包括第一承载板(4120)和连接板(4121),所述本体部(411)开设开口,所述连接板(4121)的一端与所述开口的内壁连接,所述连接板(4121)的另一端往靠近所述底板(42)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承载板(4120)连接;
所述凸出部分(422)包括第二承载板(4220)和连筋(4221),所述连筋(4221)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板(4220)的周向边缘,所述连筋(4221)朝向所述平板部分(421)延伸并与所述平板部分(42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筋(4221)倾斜于所述平板部分(421)面向所述基板(41)的一面,且所述容置槽(420)的槽底面积小于所述容置槽(420)的槽口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筋(42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连筋(4221)绕着所述第二承载板(4220)的周向边缘间隔的设置;
所述连接板(412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板(4121)沿所述第一承载板(4120)的周向边缘间隔设置;
每个所述连接板(4121)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连筋(4221)之间;或者,所述连接板(4121)倾斜于所述基板(41)的第一面,所述第一承载板(4120)朝向所述第二承载板(4220)的垂直投影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承载板(4220)沿竖直方向的截面积,且每个所述连接板(4121)位于一个所述连筋(4221)朝向所述第二按键(44)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41)还包括柔性电路板(413),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本体部(411)的边缘位置,所述柔性电路板(413)与所述本体部(411)上所述开口所在的侧边缘连接,且所述本体部(411)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413)与所述下凹部(412)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3-11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膜(45),所述保护膜(45)贴附在所述底板(42)背向所述基板(41)的一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410)的槽深大于等于0.15mm、且小于等于0.255mm。
14.根据权利要求3-11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平衡杆(48),所述平衡杆(48)设置在所述第二键帽(440)与所述基板(41)之间;
所述底板(42)上设有与所述平衡杆(48)的两端对应的装配槽(4225),所述基板(41)上设有用于对所述装配槽(4225)避让的避让口(4124),每个所述平衡杆(4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装配槽(4225)转动连接,所述平衡杆(48)与所述第二键帽(440)转动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件(432)和第二弹性件(442),所述第一弹性件(43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442)的高度;
所述第一弹性件(4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板(41)以及所述第一键帽(430)抵接,所述第一键帽(430)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432)在所述基板(41)上可伸缩设置;
所述第二弹性件(44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凹槽(410)的槽底以及所述第二键帽(440)抵接,所述第二键帽(440)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442)在所述基板(41)上可伸缩设置。
16.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键盘(40)。
CN202111289702.2A 2021-11-02 2021-11-02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60724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9702.2A CN116072453B (zh) 2021-11-02 2021-11-02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18089 WO2023077960A1 (zh) 2021-11-02 2022-09-09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EP22882089.0A EP4224506A4 (en) 2021-11-02 2022-09-09 KEYBOAR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9702.2A CN116072453B (zh) 2021-11-02 2021-11-02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72453A true CN116072453A (zh) 2023-05-05
CN116072453B CN116072453B (zh) 2024-03-26

Family

ID=86177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9702.2A Active CN116072453B (zh) 2021-11-02 2021-11-02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24506A4 (zh)
CN (1) CN116072453B (zh)
WO (1) WO2023077960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206A (zh) * 2013-03-05 2013-06-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发光按键结构
CN103811216A (zh) * 2013-11-12 2014-05-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按键收纳功能的键盘
US20160268073A1 (en) * 2015-03-13 2016-09-15 Primax Electronics Ltd. Keyboard device
CN111292989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CN212967486U (zh) * 2020-09-24 2021-04-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JP2021096894A (ja) * 2019-12-13 2021-06-24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9579A (en) * 1997-08-11 1998-11-03 Tsai; Huo-Lu Key switch assembly for a computer keyboard
DE19940051C1 (de) * 1999-08-24 2000-11-16 Siemens Pc Systeme Gmbh & Co K Tastaturgehäuse für ein Tastenfeld einer Drucktasten-Tastatur
JP4041472B2 (ja) * 2003-05-21 2008-01-3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押圧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TWM443218U (en) * 2012-05-17 2012-12-11 Chicony Power Tech Co Ltd Multiple-color input device
CN109859977A (zh) * 2019-01-21 2019-06-07 东莞市高特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体成型超薄机械键盘
CN213025901U (zh) * 2020-08-26 2021-04-20 深圳市航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剪刀脚结构的按键开关及键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1206A (zh) * 2013-03-05 2013-06-12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发光按键结构
CN103811216A (zh) * 2013-11-12 2014-05-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按键收纳功能的键盘
US20160268073A1 (en) * 2015-03-13 2016-09-15 Primax Electronics Ltd. Keyboard device
CN111292989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JP2021096894A (ja) * 2019-12-13 2021-06-24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装置
CN212967486U (zh) * 2020-09-24 2021-04-1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7960A1 (zh) 2023-05-11
CN116072453B (zh) 2024-03-26
EP4224506A4 (en) 2024-05-29
WO2023077960A9 (zh) 2023-10-05
EP4224506A1 (en) 2023-08-09
EP4224506A8 (en) 2023-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8579B2 (en) Thin key structure for keyboards/keypads
US5828015A (en) Low profile keyboard keyswitch using a double scissor movement
US8212167B2 (en) Depressible key structure
US10879021B2 (en) Keyboard
CN111430171A (zh) 按键结构
US20140110234A1 (en) Key structure of keyboard
KR20120059866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키패드 조립체
TW201502866A (zh) 薄型按鍵結構及其按壓模組
US7989716B2 (en) Keypa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CN113707482A (zh)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CN116072453B (zh)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JP4424819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JP3501450B2 (ja) 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CN109524265B (zh) 按键
KR100348940B1 (ko) 복수개의 수동 스위치를 구비하는 다방향 스위치
CN111292989B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装置
KR20120088463A (ko) 돔 스위치 장치
TWI384347B (zh) 側鍵結構及應用該側鍵結構之攜帶型電子裝置
CN114582655B (zh) 键盘及挠性电路板
CN113012965B (zh) 按键
JP4431004B2 (ja) 多方向キー構造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3311336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335268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H11136U (ja) 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