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7486U -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67486U
CN212967486U CN202022125975.0U CN202022125975U CN212967486U CN 212967486 U CN212967486 U CN 212967486U CN 202022125975 U CN202022125975 U CN 202022125975U CN 212967486 U CN212967486 U CN 2129674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key
contact
top wall
annul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259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江龙
尤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259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674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674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674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按键包括:弹性开关和电路板,弹性开关包括:顶壁、环形侧壁和触动柱,环形侧壁与顶壁连接并限定出第一凹陷部,触动柱设置在第一凹陷部内,触动柱的一端与顶壁连接,另一端向第一凹陷部的开口方向延伸,且触动柱背离顶壁的端面具有第一触点,电路板设于环形侧壁背离顶壁的一侧,电路板朝向第一触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触点。本申请的按键使用时,通过第一外力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并产生第一行程,进而通过继续施加第二外力使得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产生第二行程,两段行程使得按键的行程距离增大,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

Description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按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键盘上具有按键,用户按压按键使得按键向电路板的方向行进并产生行程,继而能够导通电路,由此实现信息的输入。
但是,目前的按键行程距离短,导致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不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以解决用户使用时行程感不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按键,所述按键包括:弹性开关和电路板,所述弹性开关包括:顶壁、环形侧壁和触动柱,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顶壁连接并限定出第一凹陷部,所述触动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触动柱的一端与所述顶壁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开口方向延伸,且所述触动柱背离所述顶壁的端面具有第一触点,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环形侧壁背离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触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触点;其中,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当施压给所述顶壁向所述环形侧壁方向的第一外力时,所述环形侧壁变形以使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接触,但电路未导通;当继续施加所述顶壁向所述环形侧壁方向的第二外力时,所述顶壁和所述环形侧壁发生形变或者所述顶壁、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触动柱均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下压所述第二触点并使电路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还包括:剪刀支架和键帽,所述剪刀支架套设于所述弹性开关,且所述剪刀支架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键帽设于所述剪刀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所述键帽与所述剪刀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连接;其中,所述剪刀支架可沿所述键帽至所述电路板的方向压缩。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板表面的周向边缘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和/或者,所述剪刀支架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缓冲凸部对应的软片;其中,所述缓冲凸部和所述软片均为弹性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为矩形,所述缓冲凸部的数量为4个,且4个所述缓冲凸部分别设置在矩形的4个角落。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侧壁背离所述顶壁的表面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壁背离所述环形侧壁的表面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连接,所述触动柱与所述顶壁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彼此相背,且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20毫米且小于0.30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为0.24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大于140度且小于16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150度。
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包括:上述中所述的按键。
本申请提供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其中,按键使用时,通过第一外力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并产生第一行程,进而通过继续施加第二外力使得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产生第二行程,两段行程使得按键的行程距离增大,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弹性开关的剖面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弹性开关的截面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按键的剖面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缓冲凸部和软片的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缓冲凸部下压软片后的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按键,10-弹性开关,111-顶壁,1111-第二凹陷部,1112-底表面,1113-侧表面,112-环形侧壁,1121-翻边,113-触动柱,114-第一凹陷部,20-电路板,210-软片,30-剪刀支架,310-第一剪刀支腿,320-第二剪刀支腿,40-键帽,410-缓冲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第一方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100,参见图1-图3所示,按键100包括:弹性开关10和电路板20,弹性开关10包括: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13,环形侧壁112与顶壁111连接并限定出第一凹陷部114,触动柱113设置在第一凹陷部114内,触动柱113的一端与顶壁111连接,另一端向第一凹陷部114的开口方向延伸,且触动柱113背离顶壁111的端面具有第一触点,电路板20设于环形侧壁112背离顶壁111的一侧,电路板20朝向第一触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触点;其中,初始状态时,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当施压给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一外力时,环形侧壁112变形以使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但电路未导通;当继续施加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二外力时,顶壁111和环形侧壁112发生形变或者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13均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使电路导通。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弹性开关10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即弹性开关10的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及触动柱113均采用弹性材料制作而成,比如: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及触动柱113均采用硅胶材料制作而成;上述中的顶壁111为板状,其可以是圆形的板状,也可以是方形的板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板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中的环形侧壁112可以是任一位置的内径均为常数的圆筒状,也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出的环形侧壁112自连接顶壁111的一端向远离顶壁111的一端逐渐变大以呈现出喇叭状;上述中的触动柱120的一端与顶壁111连接,另一端向第一凹陷部114的开口方向延伸,换言之,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20形成环形凹部。
在未使用按键100时,即初始状态下,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使用时,用户按压按键100,即施压给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一外力时,环形侧壁112变形以使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但此时电路并未被导通,而后,继续按压按键100时,即继续施加给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二外力时,顶壁111和环形侧壁112发生形变或者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13均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使电路导通。这里,第二外力大于或等于第一外力。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使用时,通过第一外力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并产生第一行程,进而通过继续施加第二外力使得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产生第二行程,两段行程使得按键的行程距离增大,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弹性开关10更平稳的变形,环形侧壁112远离顶壁111的一端具有翻边1121。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按键100还可以包括:剪刀支架30和键帽40,剪刀支架30套设于弹性开关10,且剪刀支架30靠近电路板20的一端与电路板20连接,键帽40设于剪刀支架30背离电路板20的一端,键帽40与剪刀支架30背离电路板20的一端连接;其中,剪刀支架30可沿键帽40至电路板20的方向压缩。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剪刀支架30可以包括:第一剪刀支腿31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第一剪刀支腿31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通过转动轴交叉连接以形成剪刀状的剪刀支架30,第一剪刀支腿310的两端分别铰接于键帽40和电路板20,当键帽40背离剪刀支架30的表面受到外力后,第一剪刀支腿310的两端转动以使第一剪刀支腿310向水平方向转动,而第二剪刀支腿320在转动轴的作用下也向水平方向转动,同时穿设于剪刀支架30的弹性开关10发生形变且弹性开关10的触动柱120接触并触动电路板20,而在外力移除后,弹性开关10自行恢复形变以使触动柱120向远离电路板20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剪刀支腿31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恢复至剪刀状;上述中的键帽40背离剪刀支架30的表面为施力面,施力面可以是凹陷的弧面状,以使用户的使用手感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的结构简单,便于制作,且能够确保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所示,键帽40朝向电路板20表面的周向边缘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410,和/或者,剪刀支架30朝向电路板20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410;电路板20具有与缓冲凸部410对应的软片;其中,缓冲凸部410和软片均为弹性件。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缓冲凸部410可以是向电路板20方向凸起的半球状,也可以是向电路板20方向凸起的方块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上述中的缓冲凸部410为弹性件,即缓冲凸部410可发生形变,并且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上述中的软片为弹性件,即软片能够发生形变,且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上述中的电路板20具有与缓冲凸部410对应的软片210,其可以是如图4中所示出的电路板20上对应缓冲凸部410的位置分为两层,靠近键帽40的一层设置有软片210,远离键帽40的一层为空,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参见图5所示,键帽40的缓冲凸部410下压软片,软片变形,从而能够减少键帽与电路板之间因为碰撞而发出噪声的几率,且由于缓冲凸部和软片的缓冲作用增强了使用者使用时的手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键帽40朝向电路板20的表面为矩形,缓冲凸部410的数量为4个,且4个缓冲凸部410分别设置在矩形的4个角落,从而不仅能够减少键帽与电路板之间因为碰撞而发出噪声的几率,而且由于缓冲凸部和软片的缓冲作用增强了使用者使用时的手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环形侧壁112背离顶壁111的表面与电路板20连接,由此,使得弹性开关与电路板之间的结构强度更好,弹性开关的形变更为平稳。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顶壁111背离环形侧壁112的表面具有第二凹陷部1111,第二凹陷部1111的底表面1112与第二凹陷部1111的侧表面1113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连接,触动柱113与顶壁111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连接;其中,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彼此相背,且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d大于0.20毫米且小于0.30毫米。
具体来讲,上述中的顶壁111的第二凹陷部1111的形状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半球状,也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出的倒圆台状,还可以是其他不规则形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第二凹陷部能够进一步增大弹性开关的形变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其二,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的设置使得按键在按压的过程中更平稳。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d为0.24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陷部1111的侧表面与第二凹陷部1111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a大于140度且小于160度,比如:参见图2所示,第二凹陷部1111的侧表面与第二凹陷部1111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150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3所示,按键100包括:弹性开关10、电路板20、剪刀支架30和键帽40;其中,
弹性开关10包括: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13,顶壁111背离环形侧壁112的表面具有第二凹陷部1111,第二凹陷部1111的底表面1112与第二凹陷部1111的侧表面1113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连接,第二凹陷部1111的侧表面与第二凹陷部1111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150度,环形侧壁112与顶壁111连接并限定出第一凹陷部114,触动柱113设置在第一凹陷部114内,触动柱113的一端与顶壁111连接,另一端向第一凹陷部114的开口方向延伸,触动柱113与顶壁111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连接,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彼此相背,第一倒角面和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0.24毫米,且触动柱113背离顶壁111的端面具有第一触点,电路板20设于环形侧壁112背离顶壁111的一侧;
电路板20朝向第一触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触点,电路板20具有软片210;
剪刀支架30套设于弹性开关10,且剪刀支架30靠近电路板20的一端与电路板20连接,键帽40设于剪刀支架30背离电路板20的一端,键帽40与剪刀支架30背离电路板20的一端连接;其中,剪刀支架30可沿键帽40至电路板20的方向压缩,剪刀支架30可以包括:第一剪刀支腿31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第一剪刀支腿31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通过转动轴交叉连接以形成剪刀状的剪刀支架30,第一剪刀支腿310的两端分别铰接于键帽40和电路板20;
键帽40背离剪刀支架30的表面为施力面,键帽40朝向电路板20的表面为矩形,缓冲凸部410的数量为4个,且4个缓冲凸部410分别设置在矩形的4个角落,第一剪刀支腿310朝向电路板20和第二剪刀支腿320朝向电路板20的表面分别设置有一个缓冲凸部410,缓冲凸部410为弹性件;
在未使用按键100时,即初始状态下,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使用时,用户按压按键100,即施压给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一外力时,环形侧壁112变形以使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但此时电路并未被导通,而后,继续按压按键100时,即继续施加给顶壁111向环形侧壁112方向的第二外力时,顶壁111和环形侧壁112发生形变或者顶壁111、环形侧壁112和触动柱113均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使电路导通。这里,第二外力大于第一外力。
在本实施例中,其一,按键使用时,通过第一外力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并产生第一行程,进而通过继续施加第二外力使得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产生第二行程,两段行程使得按键的行程距离增大,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其二,通过在弹性开关开设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从而能够增大弹性开关的形变量,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其三,通过第一倒角面、第二倒角面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大弹性开关的形变量,从而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感。
第二方面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包括:上述中的按键100。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使用时,通过第一外力使得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接触并产生第一行程,进而通过继续施加第二外力使得第一触点下压第二触点并产生第二行程,两段行程使得按键的行程距离增大,由此能够增强用户使用时的行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入装置中的按键与上述中的按键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上述中按键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实用新型输入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实用新型中按键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横”、“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按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开关,所述弹性开关包括:顶壁、环形侧壁和触动柱,所述环形侧壁与所述顶壁连接并限定出第一凹陷部,所述触动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触动柱的一端与所述顶壁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开口方向延伸,且所述触动柱背离所述顶壁的端面具有第一触点;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环形侧壁背离所述顶壁的一侧,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触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触点;
其中,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当施压给所述顶壁向所述环形侧壁方向的第一外力时,所述环形侧壁变形以使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接触,但电路未导通;当继续施加所述顶壁向所述环形侧壁方向的第二外力时,所述顶壁和所述环形侧壁发生形变或者所述顶壁、所述环形侧壁和所述触动柱均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下压所述第二触点并使电路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剪刀支架,所述剪刀支架套设于所述弹性开关,且所述剪刀支架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键帽,所述键帽设于所述剪刀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所述键帽与所述剪刀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剪刀支架可沿所述键帽至所述电路板的方向压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板表面的周向边缘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和/或者,所述剪刀支架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缓冲凸部;
所述电路板具有与所述缓冲凸部对应的软片;
其中,所述缓冲凸部和所述软片均为弹性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帽朝向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为矩形,所述缓冲凸部的数量为4个,且4个所述缓冲凸部分别设置在矩形的4个角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侧壁背离所述顶壁的表面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壁背离所述环形侧壁的表面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底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之间通过第一倒角面连接;
所述触动柱与所述顶壁之间通过第二倒角面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彼此相背,且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20毫米且小于0.3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倒角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面之间的距离为0.24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大于140度且小于160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一倒角面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150度。
10.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键。
CN202022125975.0U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Active CN2129674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5975.0U CN212967486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5975.0U CN212967486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67486U true CN212967486U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69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25975.0U Active CN212967486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674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9564A (zh) * 2022-03-31 2022-06-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输入装置
CN116072453A (zh) * 2021-11-02 2023-05-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2453A (zh) * 2021-11-02 2023-05-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CN116072453B (zh) * 2021-11-02 2024-03-26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键盘以及电子设备
CN114639564A (zh) * 2022-03-31 2022-06-1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输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967486U (zh) 一种按键及输入装置
JP2557557Y2 (ja) キースイッチ
US3932722A (en) Push button body for a push-button switch providing snap-action of the switch
TWI457960B (zh) 窄的按鍵開關
US10410808B2 (en) Key assemblies, keyboard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key assembly
JP2000200141A (ja) スイッチ付タブレット
TW516058B (en) Keyboard device
TW201839789A (zh) 按鍵結構
JP3655244B2 (ja) キーボードユニットのキースイッチ
CN105070565A (zh)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CN108242354A (zh) 按键结构
TWM535834U (zh) 鍵盤按鍵之組合及其彈性體結構
CN205542522U (zh) 无触点式弹性接触件、接触件膜以及输入装置
CN213025901U (zh) 一种剪刀脚结构的按键开关及键盘
US10825619B2 (en) Resilient body and keyboard structure
CN213716766U (zh) 按键结构、控制面板以及医疗设备
CN212810145U (zh) 按键结构
CN215266034U (zh) 用于按键结构的弹性体及按键结构
CN212380331U (zh) 一种键盘按键、键盘及笔记本电脑
CN217902971U (zh) 一种新型降低按键时噪音的键盘按键
JP2007018887A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
CN211907295U (zh) 薄膜式键盘按键的胶体弹性单体构造
CN217690905U (zh) 按键和键盘
CN109786159B (zh) 按键装置以及键盘
CN216871112U (zh) 一种按键体验好的笔记本电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