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5765A -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5765A
CN116035765A CN202111265129.1A CN202111265129A CN116035765A CN 116035765 A CN116035765 A CN 116035765A CN 202111265129 A CN202111265129 A CN 202111265129A CN 116035765 A CN116035765 A CN 116035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gear
implant delivery
power conversion
driv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651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徐浩然
赵婧
魏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eny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651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576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1799 priority patent/WO2023071392A1/zh
Priority to EP22885292.7A priority patent/EP4342424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035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5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27Devices for manipulating or deploying heart valves during impla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24Heart valves ; Vascular valves, e.g. venous valves; Heart implants, e.g. passive devices for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native valve or the heart muscle;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sation [TMR] devices; Valves implantable in the body
    • A61F2/2427Devices for manipulating or deploying heart valves during implantation
    • A61F2/2436Deployment by retracting a shea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61F2/9517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handle assemblies there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中,植入物输送装置应用于具有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导管组件,装置包括: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一内管,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二内管;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从动件沿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如上配置,通过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可分别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移动,使得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运动独立性较好,可较佳地通过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的相对移动来控制瓣膜支架的两步或者多步释放,从而有利于瓣膜支架的精准释放及定位。

Description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心脏瓣膜是人或某些动物的器官里面可以开闭的膜状结构。人的心脏内都有四个瓣膜,即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这些瓣膜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研究表明,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13.3%。目前,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仍是重度瓣膜病变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是对于高龄、合并多器官疾病、有开胸手术史以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传统外科手术的风险大、死亡率高,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手术的机会。
介入瓣膜置入术是国际近年来研发的一种全新的微创伤瓣膜置换技术,其原理是瓣膜支架被装载到输送系统内,通过经导管的方式输送到人体内,替代功能退化的原瓣膜,使病人心脏功能得到改善。这项技术,可以在不开胸、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治疗瓣膜疾病,免去了以前外科开胸术、心脏停跳对病人造成的巨大创伤。
人体心脏结构非常复杂,特别是二尖瓣结构比主动脉瓣更复杂,瓣环形状不规则,心室腔多根腱索严重干扰介入瓣膜的植入和定位。所以,对于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手术TAVI、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手术TMVR等)而言,瓣膜支架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输送系统能够实现安全精确的操作。输送系统的非精确操作,会导致整个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失误,支架的定位不准确,严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瓣周漏/反流等问题。
目前,常用的输送系统是通过一手柄来控制瓣膜支架的释放速度,即通过控制手柄的转动速度来控制瓣膜支架的释放速度,但是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工瓣膜,对手柄的转动速度有不同的需求。当瓣膜支架的定位相对比较容易和准确时,希望通过操纵手柄将瓣膜支架释放得越快越好,即,瓣膜支架植入过程能够精准定位、快速释放,节约手术时间。当遇到解剖结构复杂、瓣膜支架定位难度较大的情况,需要在释放过程中不断调整位置,则希望瓣膜支架缓慢得释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因此,如何精准地控制并选择手柄的转动速度,以满足瓣膜支架在不同场景的释放速度,也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输送装置容易导致对瓣膜支架的释放定位不精准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于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瓣膜植入物输送装置,其应用于具有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导管组件,所述第一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中,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
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所述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所述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管,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管;所述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所述从动件沿所述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
可选的,所述主动件包括丝杠,所述丝杠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件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
可选的,所述从动件包括沿所述基线的方向贯通的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具有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相适配的内螺纹段;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第二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管,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第二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管。
可选的,所述主动件包括齿轮,所述齿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基线,所述从动件包括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主动件包括蜗杆,所述蜗杆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件包括与所述蜗杆啮合的涡轮,所述涡轮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基线。
可选的,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件旋转。
可选的,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主动件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件同轴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可选的,所述从动件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第二内管移动的速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所述从动件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第二内管移动的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小于或等于1。
可选的,所述第二齿轮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驱动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驱动件具有一异形孔,所述连接轴具有与所述异形孔的形状相适配的异形轴段。
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动件同轴连接,且所述主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基线。
可选的,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线垂直,所述隔板设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的主动件之间,所述主动件异于连接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
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植入物输送系统,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
导管组件,其包括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中,所述第二内管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内管用于限制一瓣膜支架的径向膨胀;所述第一内管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内管用于连接于所述瓣膜支架的近端。
可选的,所述导管组件还包括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内管中。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中,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一内管,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二内管;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从动件沿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如上配置,通过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可分别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移动,使得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运动独立性较好,避免相互干涉,可较佳地通过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的相对移动来控制瓣膜支架的两步或者多步释放,从而有利于瓣膜支架的精准释放及定位,避免患者出现瓣周漏或反流的情况发生。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动力转换组件将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移动的驱动力与外部结构提供的原始动力分隔开,避免了装置的结构复杂性,并且可以减少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植入物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植入物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主动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从动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齿轮组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齿轮组件的正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驱动件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连接轴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植入物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正视图;
图15是图14中C部的放大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壳体的示意图。
附图中:
10-动力转换组件;11-主动件;12-从动件;121-第一内孔;122-第二内孔;
20-驱动件;200-异形孔;
30-齿轮组件;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
40-连接轴;400-异形轴段
50-壳体;
60-隔板;
70-导管组件;71-第一内管;72-第二内管;73-第三内管;
80-瓣膜支架;
H-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如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输送装置容易导致对瓣膜支架的释放定位不精准的问题。
下面请结合具体的实施例以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进行描述。
需说明的是,本文中“近端”和“远端”的定义为:“近端”通常指该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该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12。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植入物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植入物输送装置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植入物输送系统的植入物输送装置,植入物输送系统包括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和导管组件70,其中,导管组件70包括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所述第一内管71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72中。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沿一基线H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包括主动件11和与所述主动件11连接的从动件12,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一者的从动件12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管71,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另一者的从动件12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管72,比如图1中左边的动力转换组件10的从动件12与第二内管72连接,右边的动力转换组件10的从动件12与第一内管71连接;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被配置为转换所述主动件11的旋转运动为所述从动件12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即动力转换组件10为将回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结构。如此,可分别通过控制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中主动件11的动作来控制各自对应的从动件12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率,从而可以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相对移动方向和相对移动速率。可理解的是,基线H的方向平行于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轴向,所述的基线H仅用于对植入物输送装置的结构特性辅助说明,而不造成任何限定。
进一步,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图1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所述第二内管72用于限制一瓣膜支架80的径向膨胀,所述第一内管71用于连接于所述瓣膜支架80的近端。具体言之,瓣膜支架80大致上可理解为呈管状,径向膨胀指的是瓣膜支架80沿自身的径向向外扩张,径向收缩指的是瓣膜支架80沿自身的径向向内收缩,第二内管72用于限定瓣膜支架80的径向膨胀,具体将瓣膜支架80以径向收缩的状态容置于第二内管72中,从而限制瓣膜支架80的径向膨胀。第一内管71与瓣膜支架80的近端固定连接,第一内管71穿设于第二内管72中,可通过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产生相对移动来驱使瓣膜支架80从第二内管72中释放出来,即进入患者体内后径向膨胀,或者可通过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产生相对移动来驱使瓣膜支架80回收至第二内管72中,即以径向收缩的状态容置在第二内管72中。
如上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一内管,两个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第二内管;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从动件沿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通过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可分别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移动,使得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运动独立性较好,避免相互干涉,可分别通过控制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中主动件11的动作来控制各自对应的从动件12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率,从而可以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相对移动方向和相对移动速率,进而通过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向和相对移动速率来控制瓣膜支架80的两步或者多步释放,如此有利于瓣膜支架80的精准释放及定位,避免患者出现瓣周漏或反流的情况发生。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动力转换组件10将控制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移动的驱动力与外部结构提供的原始动力分隔开,避免了装置的结构复杂性,并且可以减少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
可理解的,动力转换组件10为将回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结构,即主动件1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从动件12的直线运动,而主动件11的旋转方向可对应于从动件12的移动方向,进而可对应于第一内管71/第二内管72的移动方向。以第二内管72为例,请参阅图1,比如可以是主动件11正转时(图1中左上的主动件11顺时针转动),从动件12沿左上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内管72沿左上的方向移动,主动件11反转时(图1中左上的主动件11逆时针转动),从动件12沿右下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内管72沿右下的方向移动。第一内管71与此同理,这里不在展开说明,需说明的是,第一内管71对应的主动件11的转动方向和从动件12的移动方向可以与第二内管72对应的主动件11的转动方向和移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在第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一的主动件的示意图,所述主动件11包括丝杠,所述丝杠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件12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即动力转换组件10相当于滚珠丝杠,主动件11为丝杠,从动件12相当于与丝杠螺纹连接的螺母,丝杠将旋转运动(即丝杠围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转换为螺母的线性运动。进一步,请结合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一的从动件的示意图,所述从动件12具有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贯通的第一内孔121和第二内孔122;所述第一内孔121具有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相适配的内螺纹段,通过第一内孔121的内螺纹段和丝杠的外螺纹段实现主动件11和从动件12的螺纹连接;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一者的第二内孔122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管71,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另一者的第二内孔122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管72,即其中一个从动件12的第二内孔122用于固定第一内管71,另一个从动件12的第二内孔122用于固定第二内孔122,固定方式比如可以是内管(第一内管71或第二内管72)粘接固定于第二内孔122中。
在第二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未图示),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可以基于齿轮和齿条的传动原理进行配置,即主动件11相当于是齿轮,从动件12相当于是与齿轮啮合的齿条,齿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基线H的方向,齿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齿条所在的平面,通过控制齿轮的转动带动齿条前进或者后退,即控制齿轮的转动方向以控制齿条的传动方向(向前传动或者向后传动),从而带动内管(第一内管71或第二内管72)向前或向后移动。
在第三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未图示),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可以基于蜗杆和涡轮的传动原理进行配置,即主动件11相当于是蜗杆,蜗杆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延伸,从动件12相当于是与蜗杆进行螺纹连接的涡轮,所述基线H平行于涡轮所在的平面,即涡轮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基线H,通过控制蜗杆的转动方向(围绕自身的中心轴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以控制涡轮的滚动方向(向前或向后滚动),从而带动内管(第一内管71或第二内管72)向前或向后移动。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动力转换组件10并不局限于上述所列举三种形式,凡是起到可将回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部件均属于本实施例所指的动力转换组件10。此外,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比如图1和图2中所示均为滚珠丝杠的原理进行配置,或者其中一个动力转换组件10为滚珠丝杠的原理进行配置,另一个动力转换组件10为蜗杆和涡轮的原理进行配置,本发明对此不限制。
关于驱动主动件11旋转的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通过配置一与主动件11固定连接的驱动件20来驱动主动件11转动,具体地,通过驱动件20来驱动所述主动件11旋转,驱动件20的转动方向控制主动件11的转动方向,从而控制从动件12沿所述基线H的移动方向。驱动件20可以是常用的手轮。而对于驱动件20转动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外部与驱动件20连接的手柄来控制,或者外部连接的电机来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刚好可对应于从动件12向前移动和向后移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其他方式来控制驱动件20的转动方向,或者其他方式来控制主动件11的转动方向,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齿轮组件的示意图,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齿轮组件30,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齿轮31和与所述第一齿轮3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32,所述第一齿轮31与所述主动件11同轴连接(同轴固定),具体指第一齿轮31的中心轴线与主动件11的转动轴线同轴,所述第二齿轮32与所述驱动件20同轴连接(同轴固定),具体指第二齿轮32的中心轴线与驱动件20的转动轴线重合。通过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将驱动件20的扭矩传递至主动件11。
进一步,所述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71/第二内管72移动的速度大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32和所述第一齿轮31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可定义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在M范围内取值,M范围是(1,+∞);所述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71/第二内管72移动的速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32和所述第一齿轮31之间的传动比小于或等于1,可定义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在N范围内取值,N范围是(0,1]。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内管(第一内管71或第二内管72)同步移动,从动件12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阈值时,可定义为从动件12的快速移动,进一步理解为内管的快速移动,实际应用时,这里可将内管的快速移动与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相联系,即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大于1,可理解为内管的快速移动;从动件12的移动速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可定义为从动件12的慢速移动,进一步理解为内管的慢速移动,实际应用时,这里可将内管的慢速移动与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相联系,即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传动比小于或者等于1,可理解为内管的慢速移动。主动11件与从动件12连接,可通过调整主动件11转换至从动件12的导程来控制从动件12的移动速度,这里的导程指的是主动件11转动一周后从动件12移动的距离(前进或者后退的距离),由于主动件11与第一齿轮31同轴连接,驱动件20与第二齿轮32同轴连接,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之间啮合,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可以根据瓣膜支架80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来选择不同的第二齿轮31和第一齿轮32的型号来配置二者之间的传动比,从而在驱动件20、齿轮组件30以及主动件11的配合下实现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内管快速移动或者慢速移动,进而实现两个从动件12带动各自对应的内管实现相对的快速移动或者慢速移动,以使瓣膜支架80的释放满足上述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精确匹配手术要求。下面将结合三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进一步说明,为便于叙述,以下将“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之间的传动比”简称为“传动比”。
在第一个应用场景中,瓣膜支架80在患者的体内的定位相对比较容易和准确时,需要使瓣膜支架80快速定位并从第二内管20中快速释放出来,节省手术时间。本实施例可通过将两个齿轮组件30各自对应的传动比在M范围内取值,使得其中一个从动件12带动第一内管71快速移动,另一个从动件12带动第二内管72快速移动,实现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之间的相对快速移动,从而将瓣膜支架80快速定位及释放。需说明的是,取值M范围内的两个传动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在一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比如两个齿轮组件30中均选择第二齿轮32的齿数为30,第一齿轮31的齿数为10,则传动比为3:1,相应地,与第二齿轮32连接的驱动件20与主动件11(主动件11与第一齿轮31同轴连接)之间的传动比也为3:1,驱动件20转动一圈的同时,第二齿轮32转动一圈,第一齿轮31转动三圈,主动件11也转动三圈,从而使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内管快速移动,实现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之间较快速的相对移动。
在第二个应用场景中,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瓣膜支架80在此结构中的定位和释放相应具有较大的难度,瓣膜支架80的植入过程缓慢,需要一边定位,一边缓慢释放,保证可以在释放过程中不断调整瓣膜支架80的位置,直到定位完成,瓣膜支架80释放结束,提高瓣膜支架80植入的手术成功率。本实施例可通过将两个齿轮组件30各自对应的传动比在N范围内取值,使得其中一个从动件12带动第一内管71缓慢移动,另一个从动件12带动第二内管缓慢移动,实现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之间的相对慢速移动,从而将瓣膜支架80慢速定位及释放,可以在瓣膜支架80的释放过程中,根据瓣膜支架80在解剖结构中的释放情景来实时调整瓣膜支架80的位置。需说明的是,取值N范围内的两个传动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在一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比如两个齿轮组件30中均选择第二齿轮32的齿数为10,第一齿轮31的齿数为30,则传动比为1:3,相应地,与第二齿轮32连接的驱动件20与主动件11(主动件11与第一齿轮31同轴连接)之间的传动比也为1:3,驱动件20转动三圈的同时,第二齿轮32转动三圈,第一齿轮31转动一圈,主动件11也转动一圈,从而使从动件12带动对应的内管缓慢移动,实现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较为慢速的相对移动。
在第三个应用场景中,瓣膜支架80的两步植入过程中,第一步的定位过程的难度较大,需要精确操作,准确定位,可类比第二个场景中的解剖结构,当定位完成之后,第二步的释放过程可快速完成,节约手术时间。本实施例可通过将与第二内管72对应的齿轮组件30的传动比在N范围内取值,与第一内管71对应的齿轮组件30的传动比在M范围内取值,使得瓣膜支架80在缓慢释放的过程中完成第一步的定位过程,即完成瓣膜支架80的远端定位,待到定位完成之后使得瓣膜支架80快速完成第二步的释放过程。在一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比如与第二内管72对应的齿轮组件30的传动比为1:2,驱动件20转动两圈的同时,第二齿轮32转动两圈,第一齿轮31转动一圈,主动件也转动一圈,从而使从动件12带动第二内管72缓慢移动,完成第一步的瓣膜支架80的远端定位过程;比如与第一内管71对应的齿轮组件30的传动为2:1,驱动件20转动一圈的同时,第二齿轮32转动一圈,第一齿轮31转动两圈,主动件11也转动两圈,从而使从动件12带动第一内管71快速移动,在瓣膜支架80定位完成之后可以快速完成瓣膜支架80的第二步的释放过程。
较佳的,请参阅图,8图是图7中齿轮组件的正视图,所述第一齿轮31和所述第二齿轮32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件11的转动轴线和所述驱动件20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即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构成斜齿轮的传动方式,这里的主动件11可具体是丝杠或者蜗杆。通过斜齿轮的传动方式,可以使得第二齿32轮与第一齿轮31之间的传动更加平稳,减少传动过程中的冲击、振动和噪声。
需要说明的,在其它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驱动件20与主动件11之间不限于两个齿轮进行传动,还可以是更多的齿件进行传动,即齿轮组件30还包括多个齿轮或齿件,或采用伞型齿轮或蜗轮蜗杆的形式等进行传动,其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替换。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驱动件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连接轴的示意图,所述第二齿轮通过一连接轴40与所述驱动件20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40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驱动件20具有一异形孔200,所述连接轴40具有与所述异形孔200的形状相适配的异形轴段400,通过异形孔200和异形轴段400的配合实现驱动件20与连接轴40的固定连接,连接轴40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齿轮,驱动件20通过连接轴40带动第二齿轮转动。需说明的是,这里的异形孔200指的是非圆形孔,比如可以是方形孔,梯形孔,甚至可以是不规则平面形状的孔,异形轴段400相对应的可以是方形轴段,梯形轴段,不规则平面形状的轴段。
进一步,请参阅图11,图11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壳体的示意图,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壳体50,所述壳体50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延伸,壳体50大致上呈椭圆柱状,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容置于所述壳体50的内部,还包括但不限于齿轮组件和连接轴40位于壳体50的内部;所述驱动件20设置于所述壳体50的外部,方便操作。更进一步,图12是图1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从图12中可看出,壳体50的内部设置了零部件的定位槽和定位孔,包括但不限于对动力转换组件10、连接轴40进行限位。
基于上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植入物输送系统,所述的植入物输送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导管组件70,其包括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所述第一内管71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72中,所述第二内管72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一者的从动件12连接,所述第二内管72用于限制一瓣膜支架80的径向膨胀;所述第一内管71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之另一者的从动件12连接,所述第一内管71用于连接于所述瓣膜支架80的近端。
可选的,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述导管组件70还包括第三内管73,所述第三内管73穿设于所述第一内管71中。实际地,第三内管73用于容置一导丝,导丝介入患者体内,实现对第一内管71和第二内管72的导向作用,通过导丝将瓣膜支架80导向于患者的病灶处,具体为患者的心室腔内的指定位置。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3至图16,并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12,其中,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植入物输送系统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正视图,图15是图14中C部的放大图,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壳体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可参阅实施一中相应部分的描述,这里不再重复说明,比如图14和图15可参阅实施例中关于图3和图4的描述,图16大致上可参阅实施一中关于图11的描述。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20与所述主动件11同轴连接,且所述主动件1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基线H,即所述驱动件2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主动件11的转动轴线重合,且所述驱动件20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基线H,这里的主动件11具体可以是前文所述的丝杠或者蜗杆,通过驱动件20直接与主动件11连接(比如可以是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以驱动主动件11同步转动,驱动件20的转动方向和主动件11的转动方向相同,同为顺时针或同为逆时针。
可选的,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隔板60,所述隔板60与所述基线H垂直,所述隔板60设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10的主动件11之间,所述主动件11异于连接所述驱动件20的一端与所述隔板60连接。实际地,隔板60通过壳体50内部的定位槽固定于壳体50的内部,隔板6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主动件11异于连接驱动件20的一端固定,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两个动力转换组件10相互干渉。关于隔板60与主动件11的固定方式,比如可以是隔板60上开设有沿所述基线H的方向延伸的开孔(未图示),主动件11异于连接驱动件20的一端容置于开孔中。此外,隔板60上还还设有沿基线H的方向贯通的通孔(未图示),通孔用于供第二内管72穿过。
可理解的,由于所述的植入物输送系统包括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故所述的植入物输送系统也具有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上述实施一和实施例二中仅着重在于描述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植入物输送系统包括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和导管组件70,本发明对植入物输送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他相关的辅助装置或组件不再展开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获悉。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提供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中,植入物输送装置应用于具有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导管组件,所述第一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中,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所述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所述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管,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管;所述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所述从动件沿所述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如上配置,通过两个动力转换组件可分别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移动,使得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运动独立性较好,避免相互干涉,可较佳地通过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之间的相对移动来控制支架的两步或者多步释放,从而有利于支架的精准释放及定位。此外,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动力转换组件将控制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移动的驱动力与外部结构提供的原始动力分隔开,避免了装置的结构复杂性,并且可以减少设计成本和加工成本。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植入物输送装置,应用于具有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的导管组件,所述第一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
沿一基线的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动力转换组件,所述动力转换组件包括主动件和与所述主动件连接的从动件,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内管,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二内管;所述动力转换组件被配置为转换所述主动件的旋转运动为所述从动件沿所述基线的方向的线性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丝杠,所述丝杠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件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具有沿所述基线的方向贯通的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所述第一内孔具有与所述丝杠的外螺纹段相适配的内螺纹段;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第二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管,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第二内孔用于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齿轮,所述齿轮的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基线,所述从动件包括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条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件包括蜗杆,所述蜗杆沿所述基线的方向延伸,所述从动件包括与所述蜗杆啮合的涡轮,所述涡轮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基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动件连接,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主动件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包括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主动件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驱动件同轴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所述主动件的转动轴线和所述驱动件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件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第二内管移动的速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所述从动件带动对应的第一内管/第二内管移动的速度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一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小于或等于1。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驱动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线重合;所述驱动件具有一异形孔,所述连接轴具有与所述异形孔的形状相适配的异形轴段。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主动件同轴连接,且所述主动件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基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输送装置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线垂直,所述隔板设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的主动件之间,所述主动件异于连接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隔板连接。
13.一种植入物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植入物输送装置;
导管组件,其包括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内管中,所述第二内管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一者的从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内管用于限制一瓣膜支架的径向膨胀;所述第一内管与两个所述动力转换组件之另一者的从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内管用于连接于所述瓣膜支架的近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植入物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组件还包括第三内管,所述第三内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内管中。
CN202111265129.1A 2021-10-28 2021-10-28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Pending CN1160357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5129.1A CN116035765A (zh) 2021-10-28 2021-10-28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PCT/CN2022/111799 WO2023071392A1 (zh) 2021-10-28 2022-08-11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EP22885292.7A EP4342424A1 (en) 2021-10-28 2022-08-11 Implant delivery device and implant delivery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65129.1A CN116035765A (zh) 2021-10-28 2021-10-28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5765A true CN116035765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24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65129.1A Pending CN116035765A (zh) 2021-10-28 2021-10-28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42424A1 (zh)
CN (1) CN116035765A (zh)
WO (1) WO20230713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83728B (zh) * 2011-06-28 2014-09-10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管腔支架输送系统
WO2013125332A1 (ja) * 2012-02-23 2013-08-29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システム
WO2015012007A1 (ja) * 2013-07-22 2015-01-29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ステントデリバリーシステム
CN103356316B (zh) * 2013-07-25 2015-07-01 苏州英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高回缩性血管支架输送系统
CN107518968B (zh) * 2016-12-28 2019-02-01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自膨胀支架输送系统及其齿轮驱动组件
CN108371573B (zh) * 2018-01-31 2023-12-26 常州乐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膨支架输送系统及其输送手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1392A1 (zh) 2023-05-04
EP4342424A1 (en) 202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7717B2 (en) Active drives for robotic catheter manipulators
US11779414B2 (en) Active drive for robotic catheter manipulators
WO2019128653A1 (zh) 医疗器械输送装置
JP7377956B2 (ja) 医療用インプラントの送達装置
CN114699221B (zh) 可调弯递送系统
CN113509292A (zh) 用于输送瓣膜夹的介入系统
CN217366195U (zh) 可调弯鞘管
WO2023279492A1 (zh) 植入物输送手柄、植入物系统、输送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6035765A (zh) 植入物输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US11779462B2 (en) Conveyor and conveyor system
US20240122707A1 (en) Implant delivery handle, implant system, implant delivery system and use method therefor
CN116036445A (zh) 导丝直线和旋转同步执行机构、手术器械及手术机器人
CN113648108B (zh) 植入物输送手柄、植入物系统、输送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EP4295815A1 (en) Rotatably adjustable positioning device
CN111743663A (zh) 一种用于输送植入物的手柄及其输送系统
JP2024517438A (ja) 送達デバイス
EP4272702A1 (en)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CN114681181A (zh)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CN219538590U (zh) 鞘管组件适配器及手术辅助系统
WO2019128702A1 (zh) 医疗器械输送装置
CN113545889A (zh) 一种植入物的位置控制装置
CN217660063U (zh) 可调弯递送系统的操控机构
CN218652134U (zh) 一种用于心脏瓣膜的递送系统装置
CN219148062U (zh) 执行器动力装置及手术辅助系统
CN215349759U (zh) 植入物输送手柄、植入物系统及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