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8887A -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8887A
CN116018887A CN202080104257.5A CN202080104257A CN116018887A CN 116018887 A CN116018887 A CN 116018887A CN 202080104257 A CN202080104257 A CN 202080104257A CN 116018887 A CN116018887 A CN 116018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pair
posture
axial element
pi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42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上直幸
齐藤茂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018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8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3Feeding of components with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of the terminal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轴向元件供给装置,具有:抬起装置,将具备一对引脚的轴向元件向供给位置抬起;一对弯折体,与被抬起装置抬起的轴向元件的一对引脚接触而使一对引脚弯折;以及矫正工具,与被抬起装置抬起的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轴向元件。

Description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给轴向元件的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中,记载有供给轴向元件的轴向元件供给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4738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本说明书中,以恰当地供给轴向元件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一种轴向元件供给装置,具有:抬起装置,将具备一对引脚的轴向元件向供给位置抬起;一对弯折体,与由所述抬起装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的一对引脚接触而使所述一对引脚弯折;以及矫正工具,与被所述抬起装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所述轴向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轴向元件的供给方法,包括:送出工序,送出将轴向元件编入载带而成的编带元件;切离工序,将所述轴向元件从所述载带切离;抬起工序,将在所述切离工序中从所述载带切离的所述轴向元件向供给位置抬起;以及矫正工序,与在所述抬起工序中被向供给位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所述轴向元件,在所述供给位置处供给所述轴向元件,所述供给位置是比在所述送出工序中送出所述编带元件的送出高度高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通过使矫正工具与被向供给位置抬起的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轴向元件。由此,能够恰当地供给轴向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元件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元件安装装置的元件装配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编带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5是带式供料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带式供料器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切断装置以及弯折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切断装置以及弯折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切断装置以及弯折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弯折装置的工作图。
图11是弯折装置的工作图。
图12是弯折装置的工作图。
图13是弯折装置的工作图。
图14是表示装配于电路基材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的图。
图15是表示平行姿势轴向元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编带元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倾斜姿势轴向元件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装配于电路基材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的图。
图19是表示装配于电路基材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的图。
图20是弯折装置以及矫正壁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弯折装置以及矫正壁的侧视图。
图22弯折装置以及矫正壁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示出元件安装装置10。元件安装装置10是用于执行元件相对于电路基材12的安装作业的装置。元件安装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20、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元件装配装置24、拍摄装置26、28、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0、元件供给装置32。此外,作为电路基材12,列举有电路基板、三维构造的基材等,作为电路基板,列举有印刷布线板、印刷电路板等。
装置主体20由框架40和架设于该框架40上的梁42构成。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配设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搬运装置50和夹持装置52。搬运装置50是搬运电路基材12的装置,夹持装置52是保持电路基材12的装置。由此,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搬运电路基材12,并且在预定的位置固定地保持电路基材1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材12的搬运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成直角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即,元件安装装置10的宽度方向是X方向,前后方向是Y方向。
元件装配装置24配设于梁42,具有两台作业头60、62和作业头移动装置64。如图2所示,在各作业头60、62的下端面设有夹头66,通过夹头66来把持元件。另外,作业头移动装置64具有X方向移动装置68、Y方向移动装置70以及Z方向移动装置72。并且,通过X方向移动装置68和Y方向移动装置70而使两台作业头60、62一体地向框架40上的任意的位置移动。另外,各作业头60、62以作业者不使用工具而通过一次操作就能够装卸的方式被定位并装配于滑动件74、76,Z方向移动装置72使滑动件74、76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即,作业头60、62通过Z方向移动装置72而单独地沿上下方向移动。
拍摄装置26以在铅垂轴线上朝向下方的状态安装于滑动件74,与作业头60一起沿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移动。由此,拍摄装置26拍摄框架40上的任意的位置。如图1所示,拍摄装置28以朝向上方的状态配设于框架40上的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与元件供给装置32之间。由此,拍摄装置28拍摄被作业头60、62的夹头66把持的元件。此外,拍摄装置26、28为二维相机,拍摄二维图像。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0配设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2是使分散存在的状态下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并在整齐排列的状态下供给元件的装置。即,是使任意姿势的多个元件整齐排列为预定的姿势并供给预定的姿势的元件的装置。
元件供给装置32配设于框架40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元件供给装置30具有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和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托盘型元件供给装置78是供给载置于托盘上的状态下的元件的装置。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是通过带式供料器82来供给元件的装置。以下,对带式供料器82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作为由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0以及元件供给装置32供给的元件,列举有电子电路元件、太阳能电池的构成元件、功率模块的构成元件等。另外,电子电路元件有具有引脚的元件、不具有引脚的元件等。
带式供料器82以不使用工具而通过一次操作就能够装卸的方式被定位并装配于固定地设于框架40的另一侧的端部的供料器保持台86的槽中。带式供料器82是从编带元件(参照图3)88切离轴向元件并以使切离的轴向元件的引脚弯折的状态将其向元件安装装置10的作业头60、62供给的编带引脚元件供给装置。
编带元件88如图3所示,由多个轴向元件90和两个载带92构成。轴向元件90包括元件主体96和两根引脚98。元件主体96呈四棱柱形状,对置的一对的面为正方形。即,元件主体96呈正四棱柱形状。另外,两个引脚98呈大致直线状,与元件主体96的轴心同轴地固定于元件主体96的对置的正方形的面。并且,轴向元件90在被两个载带92夹着的状态下,在两个引脚98的前端、即与元件主体9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被编入于两个载带92。此外,多个轴向元件90以等间距被编入于两个载带92。
另外,如图4所示,带式供料器82由收纳箱106和供料器主体107构成。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收纳箱106朝向供料器主体107的方向记载为前方,将从供料器主体107朝向收纳箱106的方向记载为后方。在供料器主体107的前方侧的端面设有连接器108和两个销109。并且,在带式供料器82装配于供料器保持台86时,连接器108通过与形成于供料器保持台86的连接器连接部(省略图示)连接而被供给电力,销109通过与形成于供料器保持台86的销孔(省略图示)嵌合而将带式供料器82准确地定位。另外,在收纳箱106中以折叠的状态收纳有编带元件88。并且,收纳于收纳箱106中的编带元件88被拉出,且该编带元件88延伸至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此外,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供料器主体107的内部配设有输送装置110、切断装置111以及弯折装置112。输送装置110包括活塞114、连杆机构116、输送臂118以及逆反防止臂120。活塞114在供料器主体107内的上端部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连杆机构116包括支撑块122和两个支撑臂124,配设于活塞114的前方侧。支撑块122固定于供料器主体107的躯体。两个支撑臂124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设,在下端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支撑块122。另外,输送臂118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能够摆动地安装于两根支撑臂124的上端。并且,在输送臂118的后端连结有活塞114的活塞杆126。由此,输送臂118通过活塞114的工作而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在输送臂118的上缘的中央部形成有多个输送齿128。并且,该多个输送齿128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卡合。此外,多个输送齿128的形成间距与编带元件88中的轴向元件90的配设间距相同。由此,在输送臂118通过活塞114的工作而朝向前方移动时,编带元件88被朝向带式供料器82的前方侧送出。
另外,逆反防止臂120配设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上方,在逆反防止臂120的前端形成有齿132。该齿132从后方侧与编带元件88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卡合,防止编带元件88朝向后方侧的移动、即编带元件88的逆反。
此外,在通过输送臂118送出编带元件88的带式供料器82的前方侧,如图7所示,以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两根载带92之间朝向上方延伸出的方式竖立设置有一对止动件136。一对止动件136竖立设置于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一对引脚98对置的位置。由此,被编入于由输送臂118送出的编带元件88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与一对止动件136抵接,该轴向元件90被定位。
另外,切断装置111由升降块140和一对切割器142构成。升降块140在沿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上方被供料器主体107支撑为能够升降。此外,升降块140位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上方。另外,升降块140通过活塞(省略图示)的工作而能够控制地升降。
另外,切断装置111的一对切割器142以刀尖朝向下方的状态固定于升降块140的下表面。这一对切割器142的一方的刀尖在升降块140上升的状态下与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一方对置。另外,一对切割器142的另一方的刀尖在升降块140上升的状态下与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另一方对置。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弯折装置112具有活塞150、凸轮机构152以及成形机构(参照图7以及图8)154。活塞150在供料器主体107内的中央部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凸轮机构152包括凸轮部件160、辊162以及连结块164,配设于活塞150的前方侧。凸轮部件160具有越朝向前方越朝向下方的倾斜面166,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在该凸轮部件160的后端连结有活塞150的活塞杆168。辊162以与凸轮部件160的倾斜面166接触的状态配设,作为凸轮从动件发挥功能。另外,辊16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连结块164的下端部,该连结块164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由此,凸轮部件160通过活塞150的工作而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辊162沿凸轮部件160的倾斜面166移动,连结块164在铅垂方向上升降。
另外,如图7至图10所示,成形机构154包括支撑块170、一对支撑部件172、一对夹持臂174以及一对弯折辊176。此外,图7至图9是成形机构154的立体图,图10是成形机构154的主视图。
支撑块170配设于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下方,与凸轮机构152的连结块164连结。由此,支撑块170随着连结块164的升降而沿铅垂方向升降。此外,在图7至图10中,省略了连结块164。另外,支撑部件172呈大致板状,在上端缘形成有V字型的槽178。并且,一对支撑部件172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设,并固定于支撑块170。此外,一对支撑部件172以彼此的槽178位于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下方的方式固定于支撑块170。顺便说一下,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与支撑部件172的上缘之间的距离非常短。即,支撑部件172与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隔开微小的距离,位于引脚98的下方。
另外,一对夹持臂174呈大致L字型,在下端被支撑块170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摆动。一对夹持臂174在一对支撑部件172的前方侧从支撑块170朝向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上方延伸。并且,一对夹持臂174的向编带元件88的上方延伸的部分朝向后方、即朝向一对支撑部件172的上方呈大致90度地弯折。由此,一对夹持臂174的前端夹着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一对引脚98而位于一对支撑部件172的上方。此外,一对夹持臂174能够通过活塞(省略图示)的工作而朝向后方摆动。
另外,如图9所示,一对夹持臂174在前方侧的端部被连结辊180连结。并且,在该连结辊180的上方,固定台182固定于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此外,在图7中,为了确保夹持臂174等的视觉确认性而未记载固定台182,在图8以及图9中,为了确保支撑块170等的视觉确认性而未记载供料器主体107。顺便说一下,固定台182配设于升降块140的前方,在从上方观察时,一对夹持臂174位于升降块140与固定台182之间,仅连结这一对夹持臂174的连结辊180位于固定台182的下方。
另外,一对弯折辊176固定地配设于升降块140的侧面,该升降块140配置于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的上方。一对弯折辊176能够在升降块140的侧面绕沿前后方向且水平方向延伸的轴线自转,位于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上方。另外,一对弯折辊176以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即在上下方向上不同的高度配设于升降块。此外,在区分这一对弯折辊176的情况下,将位于下方的弯折辊176记载为第一弯折辊176a,将位于上方的弯折辊176记载为第二弯折辊176b。
在元件安装装置10中,通过上述结构,对被保持于基材搬运保持装置22的电路基材12进行元件的装配作业。具体而言,电路基材12被搬运至作业位置,在该位置被夹持装置52固定地保持。接着,拍摄装置26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拍摄电路基材12。由此,得到与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一对贯通孔(参照图14:在图14中仅图示了一个)190的位置相关的信息。另外,散装元件供给装置30或者元件供给装置32在预定的供给位置处供给元件。以下,对基于元件供给装置32的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的元件的供给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80中,在带式供料器82中,通过输送装置110的活塞114的工作而将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延伸的编带元件88朝向前方送出。即,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为编带元件88的送出高度。并且,在送出高度处被朝向前方送出的编带元件88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与止动件136抵接而被定位。此外,将轴向元件90被止动件136定位的位置记载为夹持位置。
然后,在被编入于编带元件88的轴向元件90被止动件136定位时,一对夹持臂174通过活塞的工作而朝向后方、即朝向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摆动。由此,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被一对夹持臂174从上方朝向下方按压。接着,支撑块170通过活塞150的工作而上升。此时,固定于支撑块170的一对支撑部件172也上升,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在一对支撑部件172的槽178中从下方被支撑。由此,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在被槽178定位的状态下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即,轴向元件90在夹持位置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
接着,在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时,升降块140通过切断装置111的活塞的工作而下降。此时,一对切割器142与升降块140一起下降,如图10所示,被止动件136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被一对切割器142切断。由此,轴向元件90被从载带92切离。即,轴向元件90在夹持位置被从编带元件88切离。此外,由于引脚98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因此引脚98被切割器142恰当地切断。
这样,当引脚98被切断而轴向元件90被从载带92切离时,支撑块170进一步上升,引脚98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的轴向元件90也上升。即,被从编带元件88切离的轴向元件90在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被抬起。此时,轴向元件90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即元件主体96的轴线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被抬起。此外,由于元件主体96的轴线与引脚98从元件主体96延伸的方向相同,因此也可以将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称为轴向元件90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
然后,在将定位后的轴向元件90抬起时,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中的一条引脚98与位于一对弯折辊176的下方的辊、即第一弯折辊176a抵接。此时,随着支撑块170的上升,与第一弯折辊176a抵接的引脚98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一弯折辊176a朝向下方、即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轴心正交的方向弯折。
然后,当支撑块170进一步上升时,与支撑块170一起上升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未弯折的引脚、即向与通过第一弯折辊176a弯折的引脚98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引脚98与位于一对弯折辊176的上方的辊、即第二弯折辊176b抵接。然后,随着支撑块170的上升,与第二弯折辊176b抵接的引脚98也如图12所示,通过第二弯折辊176b朝向同样的方向、即下方弯折。
这样,在带式供料器82的弯折装置112中,一对弯折辊176配设于沿上下方向错开的位置,以使一对引脚98与这一对弯折辊176抵接的方式使轴向元件90上升。由此,在轴向元件90上升时,一对引脚98朝向相同的方向、即下方以不同的时机逐个弯折。此外,由于引脚98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因此引脚98被弯折辊176恰当地弯折。
另外,在一对引脚98被一对弯折辊176向与元件主体9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折后,轴向元件90以未被弯折的元件主体侧的引脚98与支撑块170一起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向供给位置上升。此时,配设于夹持臂174的前端部的连结辊180与固定台182抵接,如图8所示,朝向前方、即远离被夹持的引脚98的方向摆动。由此,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对引脚98的夹持被解除。即,如图13所示,轴向元件90在被弯折的一对引脚98处成为仅由一对支撑部件172从下方支撑的状态。即,在被支撑部件172的槽178定位的状态下,轴向元件90在供给位置处被供给。即,在带式供料器82中,在编带元件88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表面被送出后,向供给位置供给的轴向元件90被止动件136定位,在该被定位的位置,该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在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被切断。被从该载带92切离的轴向元件90在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被抬起。然后,在轴向元件90被抬起时,一对引脚98与一对辊162接触,从而一对引脚98被弯折。进而,在引脚98被弯折后,轴向元件90也被抬起,并且基于夹持臂174的引脚98的夹持被解除。由此,一对引脚98向与元件主体9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折的轴向元件90在被支撑于支撑部件172的状态下被供给。即,轴向元件90被抬起的上端位置成为轴向元件90的供给位置,在比编带元件88被送出的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高的位置处,引脚98弯折后的轴向元件90以预定的姿势被供给。
然后,当轴向元件90在带式供料器82的供给位置被供给时,作业头60、62中的某一个向该轴向元件90的上方移动,向上方移动而停止的作业头60下降,作业头60所具备的夹头66保持在供给位置定位而停止的状态下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接着,在保持有供给位置的轴向元件90的作业头60、62上升后,向拍摄装置28的上方移动,通过拍摄装置28来拍摄被保持于夹头66的轴向元件90。由此,得到与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接着,保持有轴向元件90的作业头60、62向电路基材12的上方移动,基于与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贯通孔190的位置、元件的保持位置的误差相关的信息等来调整所保持的元件的保持姿势。此时,进行作业头60、62的移动以及保持姿势的调整,以使形成于电路基材12的一对贯通孔190的位置与被保持于夹头66的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的前端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一致。然后,作业头60、62下降,放开夹头66所保持的轴向元件90。由此,如图14所示,一对引脚98插通于一对贯通孔190,轴向元件90装配于电路基材12。此外,在图14中,仅示出了一对引脚98中的一方的引脚98和供该一方的引脚98插入的一个贯通孔190。
另外,通过将引脚98插通于贯通孔190而使元件主体96的朝向下方的面与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紧贴,在该状态下,将轴向元件90装配于电路基材12。其理由在于,相对于在将轴向元件90向电路基材12装配时朝向下方的元件主体96的面(以下,记载为“下方面”)200,引脚98向正交的方向弯折。即,如图3所示,在未弯曲的编带元件88中,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与载带9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然后,编带元件88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被送出。如上所述,由于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是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因此编带元件88的载带92沿水平方向被送出,被编入于该载带92的轴向元件90的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也与载带92平行地被送出。然后,轴向元件90在夹持位置被切断装置111从载带92切离后,被支撑块170沿铅垂方向抬起。此时,由于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与载带92平行,因此也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平行。然后,在轴向元件90被支撑块170沿铅垂方向抬起时,引脚98与弯折辊176接触,由此如图15所示,引脚98的前端部向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正交的方向弯折。
然而,如图3所示,在编带元件88中,虽然优选在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与载带92平行的姿势(以下,记载为“平行姿势”)下,将全部轴向元件90编入于载带92,但是存在有将并非如此的轴向元件编入的情况。即,如图16所示,在编带元件88中,存在有将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不与载带92平行而是相对于载带92以各种角度倾斜的姿势(以下,记载为“倾斜姿势”)下的轴向元件90编入于载带92的情况。此外,在图16所示的编带元件88中,混合存在有以平行姿势被编入于载带92的轴向元件(以下,记载为“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和以倾斜姿势被编入于载带92的轴向元件(以下,记载为“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
然后,在将图16所示的编带元件88设置于带式供料器82,并将该编带元件88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送出时,在夹持位置夹持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通过切断装置111将该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从载带92切离。此时,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下方面200相对于载带92的延伸方向、即水平方向倾斜。然后,被从编带元件88切离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被支撑块170沿铅垂方向抬起。此时,由于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引脚98与弯折辊176接触,因此如图17所示,引脚98的前端部在铅垂方向上弯折,但是在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正交的方向上不弯折,而是在倾斜的方向上弯折。
然后,当将引脚98的前端部如此向相对于下方面200倾斜的方向弯折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装配于电路基材12时,如图18所示,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不与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紧贴,而是从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浮起。即,引脚98的前端部向相对于下方面200倾斜的方向弯折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以下方面200从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浮起的姿势装配于电路基材12。元件主体如此被以各种角度装配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安装变得不稳定,存在有元件主体96摇晃的隐患。另外,由于以这样的姿势装配于电路基材12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安装不稳定,因此如图19所示,存在有元件主体96在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倾倒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在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装配位置的旁边装配有预设元件210,则存在有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与该预设元件210发生干扰、或者搭在其上的隐患。
鉴于这样的情况,如图20所示,在带式供料器82设有用于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矫正壁220。详细而言,在固定台182的上表面固定有托架222。托架222呈大致L字型,其一端侧固定于固定台182的上表面。然后,托架222的朝向后方延伸的另一方的端部朝向下方弯折。由此,托架222的朝向下方弯折的端部朝向位于固定台182的后方的一对夹持臂174之间延伸。另外,矫正壁220呈大致矩形的板形状,以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且以朝向后方的状态固定于托架222的朝向下方弯折的端部。由此,矫正壁220以在一对夹持臂174之间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此外,在图20中,为了确保矫正壁220等的视觉确认性,省略了切断装置111的图示。另一方面,在图7中示出了切断装置111,在该切断装置111的升降块140配设有一对弯折辊176。然后,一对弯折辊176与一对夹持臂174对置。顺便说一下,图7为了确保弯折辊176等的视觉确认视性而省略了矫正壁220的图示。因此,虽然在图7以及图20中未示出,但是矫正壁220位于一对弯折辊176之间。
另外,如图20所示,在矫正壁220的朝向后方的下端形成有锥面230。锥面230成为越朝向下端越朝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该锥面230的下端与被定位于夹持位置的轴向元件90的元件主体96以具有间隙的状态对置。即,编带元件88被朝向前方搬运,在被编入于载带92的轴向元件90被止动件136定位时,该轴向元件90的元件主体96与锥面230的下端以具有间隙的状态对置。另外,在矫正壁220的朝向后方的面上不仅形成有锥面230,还形成有从锥面230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接触面232。如图21所示,接触面232是从锥面230的上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平面,作为从锥面230连续的面而位于后方侧。另外,如上所述,矫正壁220位于一对弯折辊176之间,但是位于比一对弯折辊176稍靠前方侧的位置。因此,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矫正壁220的接触面232与弯折辊176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对置。
在这样的构造的带式供料器82中,当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被抬起时,通过矫正壁220来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详细而言,当编带元件88在供料器主体107的上端面被送出而被编入于该编带元件88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在夹持位置被定位时,如图22所示,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引脚98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然后,在夹持位置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的引脚98如上述那样被切割器142切断,从而在编带元件88中,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被从载带92切离。此时,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相对于编带元件88的送出方向、即水平方向倾斜。另外,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元件主体96与矫正壁220的锥面230以具有间隙的状态对置。
接着,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在引脚被支撑部件172和夹持臂174夹持的状态下沿铅垂方向被抬起。此时,元件主体96的与矫正壁220对置的侧面240与矫正壁220的锥面230接触,随着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上升,经过锥面230的上端而与接触面232接触。元件主体96的侧面240与矫正壁220的锥面230接触,经过该锥面230的上端而与接触面232接触,从而被夹持的引脚滑动,并且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以被定位于支撑部件172的引脚98为中心朝向前方自转。此外,矫正壁220的面以在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沿铅垂方向被抬起时接触面232覆盖元件主体96的侧面240整体的方式配设。因此,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接触面232以仿效元件主体96的侧面240的方式与其接触,从而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被矫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由此,当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被抬起时,元件主体96经过锥面230而与接触面232接触,从而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朝向前方自转而成为平行姿势。即,轴向元件90的姿势从倾斜姿势被矫正为平行姿势。即,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被矫正为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1。此外,在元件主体96的侧面240与矫正壁220的接触面232的下端部接触时,该元件主体96位于弯折辊176的下方。即,通过朝向接触面232的下端部的接触而被矫正了姿势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1的引脚98不与弯折辊176接触,该引脚98不弯折。由此,在引脚98未弯折的状态下,轴向元件90的姿势从倾斜姿势被矫正为平行姿势。
然后,通过将姿势被矫正后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1进一步抬起,引脚98与弯折辊176接触,引脚98的前端部弯折。此时,由于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1的下方面200被矫正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面,因此通过将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1沿铅垂方向抬起而如图15所示,引脚98的前端部向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正交的方向弯折。然后,在引脚正交的方向上完全弯折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被进一步抬起,该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上升至供给位置。此外,图22所示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2的位置为供给位置,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在被抬起至供给位置之前,成为元件主体96的侧面240的至少一部分与矫正壁220的接触面232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供给位置处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另外,供给位置处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2的朝向元件主体96的上方的面与矫正壁220的上端面为相同的高度。即,矫正壁220的上端面形成为与轴向元件90的供给位置相同的高度。由此,在夹头66保持供给位置处的轴向元件90时,能够恰当地避免与矫正壁220的干扰。
这样,即使在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被编入的情况下,带式供料器也能够利用矫正壁220将从载带92切离的倾斜姿势轴向元件90b的姿势矫正为平行姿势,使姿势被矫正后的平行姿势轴向元件90a的引脚98弯折,并供给该元件。通过从这样的带式供料器向作业头供给轴向元件,如图14所示,作业头能够在使元件主体96的下方面200与电路基材12的上表面紧贴的状态下,将轴向元件90装配于电路基材12,进而,能够防止安装于电路基材的轴向元件的元件主体96的晃动、轴向元件的元件主体96与预设元件210的干扰、搭上等。特别是在为了使从载带92切离的轴向元件90的引脚98弯折而将轴向元件90抬起时,该轴向元件90与矫正壁220接触,从而能够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即,无需设置用于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特别的驱动源,能够利用以往存在的驱动源来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由此,能够抑制新的驱动源的配设空间、配设成本等的增大。
此外,带式供料器82是轴向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编带元件88是编带元件的一个例子。载带92是载带的一个例子。轴向元件90是轴向元件的一个例子。引脚98是引脚的一个例子。弯折装置112是抬起装置的一个例子。弯折辊176是弯折体的一个例子。矫正壁220是矫正工具的一个例子。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良的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矫正壁220与轴向元件90的元件主体96接触而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但是也可以与引脚98接触而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矫正了轴向元件90的姿势,但是也可以矫正轴向元件90的形状等。具体而言,例如,存在有在编带元件88编入引脚98弯曲的轴向元件90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轴向元件90从载带92切离并将该切离的轴向元件90向供给位置抬起时,通过使矫正壁220与弯曲的引脚98接触而将弯曲的引脚98矫正为直线状再进行供给。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引脚98朝向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轴心正交的方向弯折,但是引脚98也可以朝向相对于元件主体96的轴心不正交而交叉的方向弯折。此时,例如,也可以是引脚98以不足90度的角度弯折、或者一对引脚98的前端部大致弯折成八字型。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引脚98被弯折辊176弯折,轴向元件90的姿势被矫正壁220矫正,但是引脚98的弯折和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矫正也可以通过一个部件来进行。即,例如,弯折辊176和矫正壁220也可以一体地构成,通过该一体地构成的部件来弯折引脚98并且矫正姿势。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夹持位置切断引脚98,但是也可以在与夹持位置不同的位置切断引脚98。例如,既可以在编带元件88的输送方向上的、比夹持位置靠上游侧处切断引脚98,也可以在比夹持位置靠上方处切断引脚98。即,可以不进行夹持而切断引脚98,也可以不在被止动件136定位的位置切断引脚元件的引脚。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矫正壁220配设于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前方侧、即编带元件88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但是也可以配设于在夹持位置被定位的轴向元件90的后方侧、即编带元件88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矫正壁220的上端面与供给位置处的轴向元件90的朝向元件主体96的上方的面为相同的高度,但是也可以使矫正壁220的上端面比供给位置处的轴向元件90的朝向元件主体96的上方的面低。即,在上述实施例中,矫正壁220的上端面被设为与轴向元件90的供给位置相同的高度,但是也可以使矫正壁220的上端面比轴向元件90的供给位置低。这样,夹头66能够更容易地保持供给位置处的轴向元件90。即,直到矫正壁220的上端面为止的长度只要确保能够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距离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送出编带元件88的工序、从载带92切离轴向元件90的工序、将切离的轴向元件90抬起的工序以及矫正抬起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工序的全部工序在带式供料器82中进行,但是也可以将这些工序分散于多个设备来进行。即,例如,在具备将轴向元件90抬起的装置和矫正抬起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矫正工具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可以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具备将编带元件88送出的装置和从载带92将轴向元件90切离的装置的设备,也可以分别独立地作为装置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元件安装装置10。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夹持臂174将轴向元件90的一对引脚98朝向一对支撑部件172的槽178按压的力是在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时使所按压的引脚98旋转的程度的力。但是,在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时,也可以利用不使所按压的引脚98旋转这样的力来按压引脚98。或者,在矫正轴向元件90的姿势时,元件供给装置不一定必须具备用于按压引脚98的一对夹持臂174,也可以不采用。
另外,本发明应用于从编带元件88切离轴向元件90并矫正所切离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的矫正工具,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对已经从编带元件88切离的轴向元件90、或者没有被编入于载带92的轴向元件90的姿势进行矫正的矫正工具。
附图标记说明
82:带式供料器(轴向元件供给装置)88:编带元件90:轴向元件98:引脚112:弯折装置(抬起装置)176:弯折辊(弯折体)220:矫正壁(矫正工具)

Claims (4)

1.一种轴向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抬起装置,将具备一对引脚的轴向元件向供给位置抬起;
一对弯折体,与被所述抬起装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的一对引脚接触而使所述一对引脚弯折;以及
矫正工具,与被所述抬起装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所述轴向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向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矫正工具的上端位于与所述供给位置相同的高度、或者位于比所述供给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向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矫正工具配设于所述一对弯折体之间。
4.一种轴向元件的供给方法,包括:
送出工序,送出将轴向元件编入载带而成的编带元件;
切离工序,将所述轴向元件从所述载带切离;
抬起工序,将在所述切离工序中从所述载带切离的所述轴向元件向供给位置抬起;以及
矫正工序,与在所述抬起工序中被向供给位置抬起的所述轴向元件接触来矫正所述轴向元件,
在所述供给位置处供给所述轴向元件,所述供给位置是比在所述送出工序中送出所述编带元件的送出高度高的位置。
CN202080104257.5A 2020-08-28 2020-08-28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Pending CN1160188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32546 WO2022044247A1 (ja) 2020-08-28 2020-08-28 アキシャル部品供給装置、及び供給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8887A true CN116018887A (zh) 2023-04-25

Family

ID=8035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4257.5A Pending CN116018887A (zh) 2020-08-28 2020-08-28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44247A1 (zh)
CN (1) CN116018887A (zh)
DE (1) DE112020007554T5 (zh)
WO (1) WO20220442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3991U (zh) * 1984-09-11 1986-04-11
JP3545035B2 (ja) * 1994-03-29 2004-07-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自動挿入機の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6574102B2 (ja) * 2014-07-11 2019-09-11 Juki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WO2016147381A1 (ja) 2015-03-19 2016-09-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0007554T5 (de) 2023-06-15
JPWO2022044247A1 (zh) 2022-03-03
WO2022044247A1 (ja) 2022-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6764B (zh) 引线矫正装置
US10721851B2 (en) System for performing work on substrate and insertion method
KR20150020306A (ko) 전자 부품 공급 장치, 전자 부품 실장 장치 및 전자 부품 실장 방법
CN108353528B (zh) 切断/弯折装置
CN116636322A (zh) 元件装配装置及矫正端子的姿势的方法
CN116018887A (zh) 轴向元件供给装置以及供给方法
CN108353533B (zh) 弯曲装置
CN114765940B (zh) 引脚元件供料器、对基板作业机及将引脚元件装配于电路基板的方法
CN113519208B (zh) 折弯装置、元件供给装置及折弯方法
JPWO2016067407A1 (ja) 屈曲装置
CN112423576B (zh) 带式供料器
CN114175871B (zh) 带式供料器
JP7185716B2 (ja) 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7181328B2 (ja) 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および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によるアキシャルリード部品供給方法
WO2022149204A1 (ja) アキシャルフィーダ、及びアキシャルリード部品を保持する方法
JP7429701B2 (ja)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WO2021245732A1 (ja) 対基板作業機
CN111512713B (zh) 作业机、安装方法
JP2019165263A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22187672A (ja) 対基板作業機、および切断方法
CN113228843A (zh) 带式供料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