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73293A - 驾驶室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73293A
CN115973293A CN202310054830.1A CN202310054830A CN115973293A CN 115973293 A CN115973293 A CN 115973293A CN 202310054830 A CN202310054830 A CN 202310054830A CN 115973293 A CN115973293 A CN 115973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
bumper
air duct
sub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548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强
陈莹
石宝艳
付强
孙大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548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732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73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732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驾驶室以及车辆,包括:底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白车身,设置于所述底梁上;保险杠,固设于所述底梁的前端;前围挡板,设置于所述白车身的前侧,所述保险杠与所述前围挡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及折边结构,设置于所述保险杠靠近所述前围挡板的顶侧,所述折边结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间隙。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驾驶室以及车辆,具有风阻小优点。

Description

驾驶室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驾驶室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是汽车技术发展的主题,降低燃油消耗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汽车在行驶时,汽车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很大一部分用于克服车辆受到的空气阻力,并且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增加,受到的空气阻力也随之增加,因此降低空气阻力能够有效的节省汽车的燃油消耗,达到节能作用。
车辆空气阻力与车辆外观结构造型型面关系密切,当前,车辆外观件多受外观造型的限制,因此,部分影响空气阻力的关键结构套件得不到合理低风阻设计,导致整车风阻过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阻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驾驶室以及车辆。
一种驾驶室,包括:底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白车身,设置于所述底梁上;保险杠,固设于所述底梁的前端;前围挡板,设置于所述白车身的前侧,所述保险杠与所述前围挡板之间具有间隙;以及折边结构,设置于所述保险杠靠近所述前围挡板的顶侧,所述折边结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边结构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折边以及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连接所述保险杠,所述第二折边与所述前围挡板间隔相对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险杠的顶侧、所述第一折边以及所述第二折边围设形成有风道,外部的气流能够沿第一方向进入所述风道并沿所述风道延伸的方向朝驾驶室的两侧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子风道、第二子风道以及第三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以及第三子风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子风道的两端光滑曲线连接,所述第一子风道与所述第三子风道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边结构与所述保险杠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围挡板靠近所述保险杠的底侧形成有第二导风型面;所述第二导风型面的底部边缘向内翻折形成导风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险杠靠近所述前围挡板的顶侧形成有第一导风型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室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安装于所述白车身顶部;所述顶盖为流线型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室包括多个导流罩,多个所述导流罩分别安装于所述白车身顶部以及两侧;所述导流罩为流线型罩体。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驾驶室。
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的驾驶室通过设置底梁、白车身、保险杠、前围挡板以及折边结构,其中,底梁沿第一方向延伸;白车身设置于底梁上,保险杠固设于底梁的前端,前围挡板设置于白车身的前侧,在保险杠与前围挡板之间具有间隙,通过将折边结构至少部分覆盖间隙,能够有效地减少气流进入发动机舱内的情况,通过折边结构的引导,使得原本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流动到驾驶室的两侧,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驾驶室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驾驶室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图,其中,省略了底梁以及白车身;
图3为图2的A区域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驾驶室的第四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5为图1的B向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底梁、发动机舱导风板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X所示方向为第一方向,Y所示方向为竖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驾驶室,包括:底梁10、白车身20、保险杠30、前围挡板40以及折边结构60。
其中,底梁10沿第一方向延伸;底梁10作为车辆承载的主要结构件,可将包括驾驶室、运载货物的重量传递至轮胎,进而传递到地面。
底梁10通常水平设置在车辆底部,底梁10两端的指向即为车辆直线行进的方向。
为方便表述,定义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底梁10的延伸方向作为第一方向,其中,参阅图1中方位,并结合图6和图7所示,底梁10沿第一方向的左端即为底梁10的前端11,底梁10沿第一方向的右端即为底梁10的后端12,驾驶室沿第一方向的左侧即为驾驶室的前侧,驾驶室沿第一方向的右侧即为驾驶室的右侧。参阅图5中方位,图中驾驶室的前侧即可作为驾驶室的正面,图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底梁10的第一方向;图中的左侧与右侧,为驾驶室的两侧;图中的上下方向即为竖直方向。
白车身20设置于底梁10上。白车身20整体为钣金结构件,用于固定驾驶室的内外装饰,例如仪表板、座椅、风挡玻璃、地毯、内饰护板等。白车身20设在在底梁10的前端11上,由底梁10支撑其白车身20的重量,并通过轮胎,分散传递到地面。
保险杠30固设于底梁10的前端11,以用于在车辆撞击时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进而通过保险杠30对车辆提供防护。
前围挡板40设置于白车身20的前侧,通常白车身20与前围挡板40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者卡接,以方便更换。结合图3所示,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的相对位置十分接近,在车辆设计的过程中,前围挡板40往往位于保险杠30的上方,如此,两者共同构成驾驶室的前面。
车辆在路上行驶颠簸产生的震动,会通过轮胎传递到底梁10,进而传递到白车身20内的驾驶员。为了提高舒适度,白车身20与底梁10之间往往不是刚性连接方式,以减缓冲击;如此,颠簸的底梁10与白车身20会产生竖直方向上的相对晃动,进而,与白车身20固定连接的前围挡板40也会与底梁10产生竖直方向上的相对晃动;而底梁10的前端11上的保险杠30为了承重冲击,与底梁10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可以认为保险杠30与底梁10之间相对固定不动;如此,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之间会产生相对晃动。因此,尽管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的相对位置接近,但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并不能直接固定连接,两者处于分体的状态,在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之间具有间隙50。
折边结构60设置于保险杠30靠近前围挡板40的顶侧。折边结构60可为具有一定强度的钣金件或者硬质塑料件;折边结构60与保险杠30可采用焊接、卡接或者螺栓连接等形式固定为一体,折边结构60的部分结构
在车辆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减少车辆的风阻,往往会在车辆沿第一方向的前侧面上设置相应的导风形状,导风形状通常为光滑的流线型曲面,以引导气流沿着预设的路线从驾驶室风阻最大的正面(也即是图5所示的正面)流动到车辆的侧面以及顶部,起到降低风阻的功能。
但外部环境的气流往往通过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之间的间隙50进入到具有发动机(未标出)的发动机舱(未标出)内;如此,气流没有及时转移到到车辆的侧面以及顶部,从而产生较大风阻,最终导致整车风阻过大。
参阅图1至图3所示,通过将折边结构60至少部分覆盖间隙50,能够有效地减少气流进入发动机舱内的情况,通过折边结构60的引导,使得原本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从正面(也即是图5所示的正面)流动到驾驶室的两侧,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可选地,驾驶室包括多个悬置支架(未标出),白车身20通过悬置支架弹性设置于底梁10上,从而减缓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颠簸震动,提高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所示,折边结构60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折边61以及第二折边62。
第一折边61以及第二折边62可呈倒L形布置于保险杠30的顶侧,其中,第一折边61与保险杠30固定连接,第二折边62呈水平或者接近水平的角度设置,第一折边61与第二折边62的角度可为60-150°,第二折边62远离第一折边61的一端向前围挡板40延伸,第二折边62与前围挡板40间隔相对设置。如此,通过第一折边61以及第二折边62共同覆盖间隙50,将原本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引导到驾驶室的两侧,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第一折边61是折边结构60中沿第一方向迎向气流的迎风面,因此需要设置为导风形状。通常可将第一折边61可为与竖直方向平面的弧面,具体地,第一折边61沿竖直方向的投影应当为具有光滑曲线的弧面,且弧面分别向驾驶室的两侧延伸。第二折边62通常为水平面或者水平略向上的平面,用于减缓气流向上通过第二折边62与前围挡板40之间的间隔处进入到驾驶室中,从而有效地降低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所示,第一折边61连接保险杠30的顶端,保险杠30的顶侧、第一折边61以及第二折边62围设形成有风道70;外部的气流能够沿第一方向进入风道70并沿风道70延伸的方向朝驾驶室的两侧流动。
风道70为横截面呈半口字形的开放槽,槽口的方向正对间隙50,从而覆盖间隙50上。车辆向前行驶过程中,外部的气流从间隙50沿第一方向朝后进入风道70,有效减少了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风道70的存在能够使得大部分气流沿风道70延伸的方向朝驾驶室的两侧流动,如此,可以有效降低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4和图5所示,风道7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子风道71、第二子风道72以及第三子风道73。
其中,第二子风道72设置于驾驶室的正面,并沿水平方向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第一子风道71以及第三子风道73分别与第二子风道72的两端光滑曲线连接。
也即是说,用于构成风道70的第一折边61、第二折边62、保险杠30的顶侧也各自分成了三段,第一折边61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连接呈C形、半口字形或者喇叭口形状连接,第二折边62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连接呈C形、半口字形或者喇叭口形状连接,保险杠30的顶侧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连接呈C形、半口字形或者喇叭口形状连接。
在第一子风道71、第二子风道72以及第三子风道73的交界处,第一折边61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光滑曲线连接,第二折边62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光滑曲线连接,保险杠30的顶侧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光滑曲线连接;如此,避免在风道70的转角连接处出现尖锐结构导致出现风阻增大的情况。
第一子风道71与第三子风道73夹角设置;如此,车辆向前行驶过程中,外部的气流从间隙50沿第一方向朝后进入第二子风道72,有效减少了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气流沿第一子风道71延伸的方向分别向驾驶室的两侧流动,并分别进入到第一子风道71与第三子风道73;参阅图5所示方位,并结合图1所示结构,第一子风道71远离第二子风道72的一端向斜后的左侧上方延伸,第三子风道73远离第二子风道72的一端向斜后的右侧上方延伸,如此,第一子风道71与第三子风道73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沿第一方向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边结构60与保险杠3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可选择螺栓连接或者卡接,如此,折边结构60与保险杠30可以单独加工制造,降低工艺难度,并方便维护更换。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折边结构60可以与保险杠30一体连接,例如焊接等,使得两者的连接强度好,适用于复杂的路面颠簸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前围挡板40靠近保险杠30的底侧形成有第二导风型面41;如此,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具体地,第二导风型面41整体为光滑的大曲面,并且沿第一方向,第二导风型面41的最前端能够凸出于白车身20一段距离,该距离根据需要可以设计为100mm-300mm,考虑到车辆整体的长度,本处可选用设计为150mm、190mm、260mm。
第二导风型面41的底部边缘向内翻折形成导风段42。如此,气流沿第一方向流至前围挡板40,经过第二导风型面41导向,部分气流向下侧移动,在导风段42引导下进入风道70,再沿风道70延伸的方向朝驾驶室的两侧流动,有效减少了进入到发动机舱中的气流,有效降低整车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保险杠30沿第一方向的前后尺寸根据需要可以设计为400-700mm,考虑到车辆整体的长度,本处可选用设计为416mm、516mm、616mm。
保险杠30沿第一方向的正面造型应构造为光滑的流线型杠件,保险杠30靠近前围挡板40的顶侧形成有第一导风型面31,从而有效地降低保险杠30的风阻。由于保险杠30与前围挡板40之间会产生相对晃动;因此,第一导风型面31与第二导风型面41浮动,即第一导风型面31与第二导风型面41之间没有直接连接,两者处于分体的状态,第一导风型面31与第二导风型面41之间的空间即为间隙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驾驶室包括顶盖80,顶盖80安装于白车身20顶部。白车身20的顶部具有供顶盖80安装的安装槽(未标出),顶盖80安装于安装槽中。顶盖80为流线型弧面,顶盖80通常可采用玻璃钢材料,采用SMC模压工艺形成流线型弧面特征,从而有效降低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驾驶室包括多个导流罩100,多个导流罩100分别安装于白车身20顶部以及两侧;白车身20的顶部以及两侧具有供导流罩100安装的安装部(未标出),导流罩100与安装部可拆卸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者卡接,如此,方便维护更换;当然,也可以直接采用焊接连接固定强度好。
导流罩100为流线型罩体;通常,可在白车身20顶部设置一个导流罩100,在白车身20的两侧分别设置各两个导流罩100,两个导流罩100沿竖直方向布置,并设置于白车身20侧围后端两侧,如此,导流罩100可以将前方沿第一方向的气流进行引导,避开车辆的货箱前端,从而降低车辆整体的空气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驾驶室包括前挡风玻璃90,前挡风玻璃90安装于白车身20沿第一方向的前侧。
白车身20的前侧壁面上具有供前挡风玻璃90安装的固定槽(未标出),前挡风玻璃90安装于固定槽中;前挡风玻璃90可为倾角18°的光滑曲面,上方与白车身20顶部光滑连接,下方与前围挡板40光滑连接,如此,可以尽量减小驾驶室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驾驶室包括两组后视镜组件110,两组后视镜组件110分别安装于白车身20的两侧。
每组后视镜组件110包括第一后视镜111以及第二后视镜112,第一后视镜111为广角镜,能够给驾驶室内的驾驶员提供更大的视角,确保安全,第一后视镜111位于第二后视镜112的上方。
参阅图1所示方位,第一后视镜111以及第二后视镜112的背面即为沿第一方向的左侧面,第一后视镜111以及第二后视镜112的背面的镜壳应当设计为流线型光滑壳体,如此,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室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可选地,第二后视镜112的背面的镜壳的弧度变化可设置的适当小,如此,可增加导风的能力,进而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第一后视镜111背面的镜壳的弧度变化可设置的适当小,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5所示,驾驶室包括前下视镜120,前下视镜120可固定于白车身20安装前挡风玻璃90的区域的右上方,通过螺栓等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为驾驶员提供更宽的视野,确保安全。前下视镜120可采用圆管支撑结构,背面的镜壳为大尺寸圆盘形,镜壳沿第一方向的背侧可以设置为流线型光滑壳体,如此,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室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7所示,驾驶室还包括第一导风底板131、第二导风底板132与防撞梁140,保险杠30与防撞梁140连接,以增强撞击的缓冲能力,第二导风底板132设置在防撞梁140上,第一导风底板131、第二导风底板132位于发动机舱的底部,用于引导气流从底部流动,防止进入发动机舱内,进而避免形成较大的风阻,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驾驶室。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梁(10),沿第一方向延伸;
白车身(20),设置于所述底梁(10)上;
保险杠(30),固设于所述底梁(10)的前端;
前围挡板(40),设置于所述白车身(20)的前侧,所述保险杠(30)与所述前围挡板(40)之间具有间隙(50);
以及折边结构(60),设置于所述保险杠(30)靠近所述前围挡板(40)的顶侧,所述折边结构(60)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间隙(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结构(60)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折边(61)以及第二折边(62),所述第一折边(61)连接所述保险杠(30),所述第二折边(62)与所述前围挡板(40)间隔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30)的顶侧、所述第一折边(61)以及所述第二折边(62)围设形成有风道(70),外部的气流能够沿第一方向进入所述风道(70)并沿所述风道(70)延伸的方向朝驾驶室的两侧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7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子风道(71)、第二子风道(72)以及第三子风道(73);
所述第一子风道(71)以及第三子风道(73)分别与所述第二子风道(72)的两端光滑曲线连接,所述第一子风道(71)与所述第三子风道(73)夹角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结构(60)与所述保险杠(30)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挡板(40)靠近所述保险杠(30)的底侧形成有第二导风型面(41);所述第二导风型面(41)的底部边缘向内翻折形成导风段(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30)靠近所述前围挡板(40)的顶侧形成有第一导风型面(3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包括顶盖(80),所述顶盖(80)安装于所述白车身(20)顶部;
所述顶盖(80)为流线型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包括多个导流罩(100),多个所述导流罩(100)分别安装于所述白车身(20)顶部以及两侧;
所述导流罩(100)为流线型罩体。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驾驶室。
CN202310054830.1A 2023-02-03 2023-02-03 驾驶室以及车辆 Pending CN1159732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4830.1A CN115973293A (zh) 2023-02-03 2023-02-03 驾驶室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4830.1A CN115973293A (zh) 2023-02-03 2023-02-03 驾驶室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73293A true CN115973293A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70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54830.1A Pending CN115973293A (zh) 2023-02-03 2023-02-03 驾驶室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732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03994B (zh) 底板下罩以及具备该底板下罩的电动车
US7185725B2 (en) Layout structure of driv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20110284299A1 (en) Vehicle structure of a hybrid vehicle
CN110294031B (zh) 车身下表面结构
JP4701916B2 (ja) 自動車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10294029B (zh) 车身下表面结构
JP4363106B2 (ja) 車両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補機配設構造
CN115973293A (zh) 驾驶室以及车辆
CN114348118B (zh)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JP2019166984A (ja) 車体下面構造
CN210139907U (zh) 卡车、车身及其车身骨架
JP4026190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156396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110294028B (zh) 车身侧面结构
JP2005029103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22137606A (ja) 車両用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JP2010000862A (ja) 車両の補機配設構造
JP2010000863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23119782A1 (ja) トラックのハイルーフキャブ
JPH0242497Y2 (zh)
JP7156492B2 (ja) 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
CN111989256B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构造
JP2000006849A (ja) 車両用床裏カバー
CN218343617U (zh) 一种低风阻厢式半挂车
JP2019182320A (ja) 車体下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