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5035A -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55035A
CN115955035A CN202211742115.9A CN202211742115A CN115955035A CN 115955035 A CN115955035 A CN 115955035A CN 202211742115 A CN202211742115 A CN 202211742115A CN 115955035 A CN115955035 A CN 1159550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block
section
branch
metal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4211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国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4211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550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55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50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马达基座包括金属支路、一次注塑成型于金属支路的绝缘块、安装于绝缘块并电性连接金属支路的电子部件及二次注塑成型于绝缘块及金属支路的绝缘座体,绝缘座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和竖直设置的第一挡墙,金属支路包括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焊脚,焊脚暴露于底部的一端,绝缘块包括设置于第一挡墙内的第一绝缘块,嵌设于第一绝缘块内的金属支路至少二次弯折形成,从而使第一绝缘块通过至少两次空间转移后到达焊脚排布上方的指定位置。其解决了当焊脚位置固定于料带所在的基准面后,若需要在焊脚处上方排布安装绝缘块时,金属支路无法下料和冲压成型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音圈马达是用于摄像头调焦、防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马达基座及磁性结构等驱动组件,马达基座上嵌设有金属线路及通过绕线形成的或者贴装组装的线圈,磁性结构等驱动组件用于与镜头连接,其与线圈相互作动,通过改变马达内线圈的直流电流大小,从而带动磁性结构及镜头运动。
为更好地实现摄像头调焦、防抖的功能,现有技术的马达基座通常设有多个线圈,该种马达基座在制作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同一料带上成型若干独立的金属电路,所述金属电路包括若干支路;第二步,于所述金属电路处注塑成型至少两个绝缘块;第三步,在每一所述绝缘块的侧面上焊接线圈;第四步,弯折所述金属电路以令至少两个所述两个绝缘块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第五步,在暴露于绝缘块外的金属电路上进行第二次注塑,形成半成品;第六步,对所述半成品进行料带的裁剪,形成若干独立完整的马达基座,例如,公告号为CN112994400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方法。
此外,马达基座制作时,需要在金属电路上设置与手机电路板等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焊脚。而焊脚在马达基座上的位置受到手机等电子装置内摄像头的安装位置、电子装置内安装空间、电子装置内电路板位置等的限制,由于在一次料带成型的过程中,相邻基座的料带都位于同一个水平的基准面上,当需要将焊脚位置固定在所述基准面上,且需要在基准面焊脚处的上方排布安装线圈等电子部件的绝缘块时,则会导致该绝缘块中的支路无法下料和冲压成型,从而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既排布具有焊脚的金属支路,又排布该绝缘块中的金属支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以解决当焊脚位置固定于料带所在的基准面后,若需要在焊脚处上方排布安装线圈等电子部件的绝缘块时,金属支路则无法下料和冲压成型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马达基座,包括金属支路、一次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支路的绝缘块、安装于所述绝缘块并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支路的电子部件及二次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块及所述金属支路的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和竖直设置的第一挡墙,所述金属支路包括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焊脚,所述焊脚暴露于所述底部的一端,所述绝缘块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内的第一绝缘块,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所述金属支路至少二次弯折形成,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至少两次空间转移后到达所述焊脚排布上方的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挡墙,所述底部、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相互垂直,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所述金属支路包括第一延伸段、自所述第一延伸段弯折的连接段及自所述连接段弯折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水平设置并嵌设于所述底部,所述连接段竖直设置并嵌设于所述第二挡墙,所述第二延伸段竖直设置并嵌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及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均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内;以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一延伸段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弯折时,先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连接处进行一次竖直弯折,再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连接处进行二次竖直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挡墙及所述第二挡墙的交界处,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及所述第二挡墙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段靠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还弯折形成内凹段,所述内凹段内嵌于所述底部并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外,所述内凹段围成避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块位于所述焊脚的上方,且所述焊脚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在的所述第一挡墙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马达基座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与所述第一挡墙平行且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相对两端,所述绝缘块还包括嵌设于所述第三挡墙上的第三绝缘块,至少部分金属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块,所述电子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三绝缘块并与所述金属支路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支路包括若干第一支路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并且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延伸段位于金属支路排布的最外侧,所述第二延伸段横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上方。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自相应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自由末端弯折的衔接段,其中一所述第二支路的所述衔接段的末端嵌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块并暴露形成焊接于所述第三绝缘块上电子部件的焊端,至少两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自相应衔接段弯折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嵌设于所述底部,并于所述底部的一端暴露形成所述焊脚;所述第三延伸段与相应的衔接段之间及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衔接段之间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三挡墙的交界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形成暴露于所述底部一端的所述焊脚,另一端形成焊端;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上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三挡墙的交界处,部分所述第一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三挡墙。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块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底部上的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上安装有所述电子部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所述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并与所述第二绝缘块上的所述电子部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部件包括线圈及具有位置感测功能的感测元件,所述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及第三绝缘块均贴装所述线圈,所述感测元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块的第一感测元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以与所述第一感测元件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感测元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绝缘块的第二感测元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三绝缘块以与所述第二感测元件电性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马达基座的马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同一料带上成型若干独立的金属电路,每一金属电路包括至少两金属支路,初始状态下,至少两金属支路处于同一水平设置的基准面内,所述金属支路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基准面内的焊脚;
S2,于所述金属支路处注塑成型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在初始位置时位于所述焊脚的侧上方;
S3,在所述第一绝缘块的顶面安装电子部件,使所述电子部件与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金属支路电性连接;
S4,二次弯折与所述第一绝缘块连接的金属支路,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两次空间转移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到达指定位置,所述指定位置位于所述焊脚排布处的上方的一竖直平面内;
S5,在所述金属电路及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外围进行二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绝缘块外周侧面的绝缘座体,得到半成品;
S6,对连接若干所述金属电路的料带进行裁切,形成若干独立的马达基座。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绝缘块连接的金属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连接段及第二延伸段,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第二延伸段均位于所述基准面内,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自由末端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中,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均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内,在步骤S4中,以所述金属支路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先一次向上弯折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弯折部,使所述第一绝缘块绕一第一水平方向转动90°,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从所述初始的水平位置转移到一竖直的中转位置,所述中转位置与所述指定位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中转位置位于所述指定位置的侧边;随后以所述金属支路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再二次向上弯折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使所述第一绝缘块绕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转动90°,从而使所述一绝缘块从所述竖直的中转位置转移到所述竖直的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块处于所述指定位置时,所述连接段位于与所述第一绝缘块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在的竖直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段靠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还弯折形成内凹段,所述内凹段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外并围成避位槽。
进一步地,金属支路包括若干第一支路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成型在所述第二支路处,二次弯折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延伸段横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上述马达基座及其制造方法,当焊脚位置固定于料带所在的水平基准面上,需要在焊脚处上方排布安装线圈等电子部件的绝缘块时,将需要设置在焊脚处上方的第一绝缘块在焊脚的其他位置注塑成型后,再通过金属支路二次弯折使第一绝缘块通过至少二次空间转移后从其他初始位置到达指定的焊脚排布处上方的竖直位置,不仅方便第一绝缘块的注塑成型,在所有金属支路连接同一料带的情况下,也巧妙地解决了金属支路的下料和冲压成型的问题。
附图说明
以上所述的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过下面附图实现: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金属电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所示金属电路上注塑成型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及第三绝缘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将图2所示连接第三绝缘块的金属支路弯折及将连接第一绝缘块的金属支路进行第一次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将图3所示连接第一绝缘块的金属支路进行第二次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半成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采用授权公告号CN112994400B的中国发明专利中的方法来制作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马达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金属电路;12、金属支路;13、第一支路;131、第四弯折部;15、第二支路;150、衔接段;151、第一延伸段;152、连接段;153、第二延伸段;154、第三弯折部;155、第三延伸段;156、内凹段;157、避位槽;158、第一弯折部;159、第二弯折部;16、焊脚;X、第一水平方向;Y、第二水平方向;20、绝缘块;21、第一绝缘块;22、第二绝缘块;23、第三绝缘块;24、安装槽;30、折弯槽;60、线圈;70、绝缘座体;71、底部;72、第一挡墙;73、第二挡墙;74、第三挡墙;80、折弯处;91、第一感测元件;92、第二感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至图8,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马达基座,包括金属支路12、一次注塑成型于金属支路12的绝缘块20、安装于绝缘块20并电性连接金属支路12的电子部件(未标示)及二次注塑成型于绝缘块20及金属支路12的绝缘座体70;绝缘座体70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71和竖直设置的第一挡墙72、第二挡墙73及第三挡墙74,第一挡墙72、第二挡墙73及第三挡墙74的一侧均与底部71垂直连接,第一挡墙72与第三挡墙74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底部71的相对两端,第二挡墙73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挡墙72及第三挡墙74垂直连接。
金属支路12包括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焊脚16,焊脚16暴露于底部71的一端。绝缘块20包括设置于第一挡墙72内的第一绝缘块21、设置于底部71内的第二绝缘块22及设置于第三挡墙74内的第三绝缘块23,第一绝缘块21与第三绝缘块23平行设置,且分别垂直设置于第二绝缘块22的相对两端,其中,第一绝缘块21设置于第一挡墙72内并位于焊脚16的上方,且焊脚16暴露于第一绝缘块21所在的第一挡墙72之外。至少部分金属支路12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中,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上均安装有与金属支路12电性连接的所述电子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部件包括线圈60及具有位置感测功能的感测元件(未标示),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均贴装所述线圈60,所述感测元件包括安装于第二绝缘块22的第一感测元件91及安装于第三绝缘块23的第二感测元件92。感测元件可以为霍尔感测组件(Hall Effect Sensor)或集成有霍尔感测组件(Hall Effect Sensor)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
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内的金属支路10至少二次弯折形成,从而使第一绝缘块21通过至少两次空间转移后到达焊脚16排布上方的指定位置。在实施方式中,金属支路12包括若干第一支路13及至少两第二支路15,第一支路13及第二支路15被注塑成型的绝缘座体70包覆。第一支路13的一端和部分第二支路15的一端设有暴露于底部71一端的所述焊脚16,焊脚16间隔排布于绝缘座体70的一端,用于与外部的电路板等进行连接;第一支路13的另一端形成焊端(未标示)。其中,第一支路13嵌设于第二绝缘块22内并使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暴露于第二绝缘块22以与第二绝缘块22上的线圈60焊接,且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的焊端暴露于第二绝缘块22以与第一感测元件91电性连接;至少一第一支路13远离焊脚16的一端嵌设于第三绝缘块23内并暴露于第三绝缘块23以与第三绝缘块23上的线圈60焊接,且金属支路12中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的焊端暴露于第三绝缘块23以与第二感测元件92电性连接。
至少两第二支路15的一端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内并暴露于第一绝缘块21上以与第一绝缘块21上的线圈60焊接。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内的金属支路12的一端,即第二支路15的一端包括第一延伸段151、自第一延伸段151弯折的连接段152及自连接段152弯折的第二延伸段153,第一延伸段151水平设置并嵌设底部71,连接段152竖直设置并嵌设于第二挡墙73,第二延伸段153竖直设置并嵌设于第一挡墙72及第一绝缘块21,第一延伸段151、连接段152及第二延伸段153均至少部分嵌设于绝缘座体70内。第二延伸段153的末端形成焊端(未标识),焊端用以与第一绝缘块21上线圈60的引脚焊接。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位于金属支路10排布的最外侧,第二延伸段153横跨于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的上方。以金属支路10的第一延伸段151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弯折时,先于第二延伸段153与连接段152的连接处进行一次竖直弯折,再于连接段152与第一延伸段151的连接处进行二次竖直弯折。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两第二支路15还包括自相应第一延伸段151的自由末端弯折的衔接段150,第二支路15的衔接段150末端嵌设于第三绝缘块23中,衔接段150嵌设于第三挡墙74并至少部分被包覆于绝缘座体7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路15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第二支路15分别位于金属支路12排布的最外侧,其中一条第二支路15的相对两端分别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及第三绝缘块23并分别暴露于其上,即该第二支路15的第二延伸段153自由末端与其衔接段150分别嵌入于第一绝缘块21和第三绝缘块23,并与第一绝缘块21、第三绝缘块23上的线圈60电性连接,第二延伸段153的末端和衔接段150的末端均暴露形成与电子部件焊接的焊端(未标识);另一第二支路15的第二延伸段153的自由末端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并与第一绝缘块21上的线圈60电性连接,第二延伸段153的自由末端暴露形成与线圈60焊接的焊端;另一第二支路15的衔接段150整体弯折呈U型并整体嵌设在第三绝缘块23内,另一第二支路15还包括自相应衔接段150自由末端弯折形成的第三延伸段155,第三延伸段155嵌设于底部71,并于底部71的一端暴露形成焊脚16;位于焊脚16和衔接段150之间的部分第三延伸段155嵌设于第二绝缘块22内。
可以理解,第一绝缘块21和第三绝缘块23上的两个线圈60共用其中一第二支路15,第一绝缘块21上的线圈60的另外一个引脚连接另一第二支路15,并通过其焊脚16连接外部电路,第三绝缘块23上的线圈60的另外一个引脚连接其中一第一支路13并通过其焊脚16连接外部电路。
每一第二支路15包括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弯折部158及第二弯折部159,第一弯折部158及第二弯折部159均位于焊脚16的侧面。通过第一弯折部158及第二弯折部159将第二支路15分隔为所述第一延伸段151、连接段152及第二延伸段153,其中,第一弯折部158位于连接段152与第二延伸段153之间;第二弯折部159形成于第一延伸段151与连接段152之间,第一弯折部158位于第一挡墙72与第二挡墙73的交界处,至少两金属支路12上的第一弯折部158沿竖向间隔排布。第二弯折部159位于第二挡墙73与底部71的交界处,至少两金属支路12上的第二弯折部159沿所述马达基座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第二支路15的第三延伸段155与衔接段150之间及第一延伸段151与衔接段150之间形成第三弯折部154,第三弯折部154分布于底部71与第三挡墙74的交界处;与第三绝缘块23嵌设的部分第一支路13还设有第四弯折部131,第四弯折部131处于第三绝缘块23与第二绝缘块22之间,以使该部分第一支路13相对焊脚16的一端及第二支路15远离第一绝缘块21的一端发生弯折从而使得第三绝缘块23垂直第二绝缘块22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弯折部131与第三弯折部154处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为方便弯折第一支路13及第二支路15,第一弯折部158、第二弯折部159、第三弯折部154及第四弯折部131处可设有呈V型的折弯槽30。折弯槽30暴露于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的外部且被包覆于绝缘座体70内。第一弯折部158数量为一对,且一对第一弯折部158位于第一直线上,第二弯折部159的数量为一对,且一对第二弯折部159位于第二直线上,这种同一直线上设置的弯折部一方面便于折弯槽30的加工成型,另一方面便于在对弯折部进行弯折的时候,采用同一方向的同一治具即可实现两个第二支路15的弯折,简化工艺制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为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第四弯折部131及第三弯折部154设置多个且多个第四弯折部131和第三弯折部154位于第三直线上,此种设计一方面便于弯折部的加工成型,另一方面便于在对弯折部进行弯折的时候,采用同一方向的同一治具即可实现对多个金属支路12的弯折,简化工艺制程。第一直线、第二直线和第三直线均相互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靠近连接段152的一端还朝第二绝缘块22的方向弯折形成内凹段156,内凹段156围成避位槽157。内凹段156暴露于绝缘块20外且被包覆于绝缘座体70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马达基座的马达,所述马达可为音圈马达、压电马达等,优先为潜望式音圈马达。
由于马达基座制作时,金属支路12通常在料带上冲压成型,本实施例的马达基座需要将焊脚16位置固定在料带所在的基准面上,且需要在基准面焊脚16处的上方排布安装线圈60等电子部件的第一绝缘块21,由于马达基座制作时,在一次料带成型的过程中,相邻马达基座的料带都位于同一个水平的基准面上,因此,本实施例马达基座的这种空间的位置设置不能在同一个料带上实现,且新增料带也不可以将原有的料带打断,因此,导致排布在焊脚16上方的第一绝缘块21中的第二支路15无法下料和冲压成型,从而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既排布具有焊脚16的金属支路,又排布该第一绝缘块21中的第二支路15。
为克服上述技术难题,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所述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请参见图1,在同一料带(图未示)上成型若干独立的金属电路10,金属电路10包括若干金属支路12,初始状态下,若干金属支路12处于同一水平设置的基准面内,金属支路12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基准面内的焊脚16。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金属支路12包括若干第一支路13及若干第二支路15,初始状态下,若干第一支路13及若干第二支路15均处于所述基准面内,第一支路13的一端及部分第二支路15的一端设有焊脚16。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路15的数量为两条,每一第二支路15的一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151、连接段152及第二延伸段153。初始状态下,其中一条第二支路15位于金属电路10的最外侧,该条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还连接有衔接段150;另一条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连接段152与第二延伸段153位于金属电路10的次外侧,另一第二支路15的衔接段150整体弯折呈U型,另一第二支路15的衔接段150自由末端还连接有第三延伸155,第三延伸段155的末端形成所述焊脚16。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与连接段152之间、连接段152与第二延伸段153之间、第一延伸段151与衔接段150之间、衔接段150与第三延伸段155之间、部分第一支路13远离焊脚16的一端还可设有直线方向上分布的呈V型的折弯槽30,以更方便沿直线方向弯折金属支路12。连接段152与第二延伸段153之间的折弯槽30、第一延伸段151与衔接段150之间的折弯槽30、衔接段150与第三延伸段155之间的折弯槽30和第一支路13上的折弯槽30均与第一水平方向X平行,第一水平方向X为料带(图未示)的长度方向。第一延伸段151与连接段152之间的折弯槽30与第二水平方向Y平行,第二水平方向Y与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水平方向Y为料带的宽度方向。所有折弯槽30均位于金属支路12的同一表面上。在制作折弯槽30时,可通过模具等工具在金属支路12上打磨形成折弯槽30;而将若干折弯槽30均设于金属支路12的同一表面上,使得模具等工具作业时只需要沿同一表面移动,更方便加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段151靠近连接段152的一端还朝第一支路13的方向弯折形成内凹段156,内凹段156围成避位槽157。避位槽157能够对后续第二支路15的弯折提供足够的作业空间。
S2,请一并参见图2,于若干金属支路12处注塑成型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均于所述基准面内注塑成型,焊脚16暴露于第二绝缘块22的一端外,第一绝缘块21在初始位置时位于焊脚16的侧上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块21注塑成型于若干第二支路15靠近焊脚16的一端,使得第二延伸段153的自由末端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中;第二绝缘块22注塑成型于若干第一支路13及部分第二支路15的第一延伸段151及第三延伸段155上,此外,还在若干第一支路13相对焊脚16的一端及若干第二支路15相对第二绝缘块22的一端,即衔接段150上注塑成型第三绝缘块23,第二支路15的衔接段150嵌设于第三绝缘块23中,第三绝缘块23与焊脚16分别位于第二绝缘块22的相对两端。
S3,在第一绝缘块21的顶面、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的顶面上安装电子部件,使第一绝缘块21的电子部件与内嵌于第一绝缘块21上的金属支路12电性连接,第二绝缘块22的电子部件与内嵌于第二绝缘块22上的金属支路12电性连接;第三绝缘块23的电子部件与内嵌于第三绝缘块23上的金属支路12电性连接。
电子部件可包括线圈60及具有位置感测功能的感测元件等。第一绝缘块21的顶面、第二绝缘块22的顶面及第三绝缘块23的顶面上通过绕线形成的或者表面贴装技术组装等方式安装线圈60,使第二绝缘块22的线圈60与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连接,第一绝缘块21的线圈60与第二支路15的第二延伸段153连接,第三绝缘块23的线圈60与部分第一支路13及部分第二支路15上的衔接段15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上均对应线圈60凹设有暴露金属支路12且容纳线圈60的安装槽24。
第二绝缘块22上安装有第一感测元件91,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的焊端暴露于第二绝缘块22以与第一感测元件91电性连接;第三绝缘块23上安装有第二感测元件92,至少部分第一支路13的焊端暴露于第三绝缘块23以与第二感测元件92电性连接。
S4,请一并参见图3至图6,二次弯折与第一绝缘块21连接的金属支路12,从而使第一绝缘块21通过两次空间转移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到达指定位置,所述指定位置位于焊脚16排布处的上方的一竖直平面内,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4具体为:如图3及图4所示,以金属支路12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先于第二延伸段153与连接段152的连接处向上进行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158,使第一绝缘块21绕第一水平方向X转动90°,从而使第一绝缘块21从初始的水平位置转移到一竖直的中转位置,即图4所示第一绝缘块21的位置,所述中转位置与所述指定位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中转位置位于指定位置的侧边,从而实现第一绝缘块21从水平面到竖直平面的第一次空间转移。
如图5及图6所示,随后,以金属支路12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再次向上弯折第一延伸段152与连接段152的交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159,使第一绝缘块21绕与第一水平方向X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Y转动90°,从而使第一绝缘块21从所述竖直的中转位置转移到所述竖直的指定位置,即图6所示第二绝缘块22的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绝缘块21的第二次空间转移,第一绝缘块21的第二次空间转换使得第一绝缘块21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实现两个不同位置的转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第二支路15的连接段152位于与第一绝缘块21及第二绝缘块22均垂直的一竖直平面内,第二延伸段153与第一绝缘块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此外,从上述可以看出,当绝缘块20的尺寸确定后,初始状态下,第一弯折部158的位置决定了第一绝缘块21在指定位置时与第二绝缘块22的水平距离,而该水平距离也决定了制作得到的马达基座的宽度L的大小(图8),具体地,第一弯折部158越靠近第一绝缘块21,则L越小,反之L越大;而第二弯折部159的位置决定了第一绝缘块21在指定位置时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基准面的高度距离,而该高度距离也决定了制作得到的马达基座的高度H的大小(图8),具体地,第一弯折部158的位置确定后,第二弯折部159越靠近第一弯折部158,则高度H越小,反之高度H越大。
本实施方式中,还弯折位于第一绝缘块21与第三绝缘块23之间的金属电路10以形成第三弯折部154及第四弯折部131,第三弯折部154及第四弯折部131位于金属电路10相对焊脚的一端,从而使第三绝缘块23从所述基准面转换至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块22相对焊脚16一端的竖直平面内。于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同时沿第一支路13上的折弯槽30以及第二支路15上位于第一延伸段151与衔接段150之间的折弯槽30朝上弯折第一支路13及第二支路15,以形成第三弯折部154及第四弯折部131,以使第三绝缘块23绕第一水平方向X转动90°,从而将第三绝缘块23转换至第一绝缘块21相对焊脚16一端的竖直平面内。第一弯折部158、第二弯折部159、第三弯折部154及第四弯折部131处的折弯槽30的设置能够对金属电路10的折弯处进行定位,且使得对金属电路10的折弯更容易进行。
S5,在金属支路12、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的外围进行二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包覆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外周侧面的绝缘座体70(图7及图8),得到半成品。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座体70包括底部71、第一挡墙72、第二挡墙73及第三挡墙74,其中,第一绝缘块21被包覆在第一挡墙72内,第二绝缘块22被包覆在底部71内,第三绝缘块23被包覆在第三挡墙74内,若干金属支路12的第一支路13及第二支路15均至少部分嵌设于绝缘座体70的底部71、第一挡墙72、第二挡墙73及第三挡墙74中。
S6,对连接若干所述金属电路10的料带进行裁切,形成若干独立的马达基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马达的制作方法,包括上述制造马达基座的制作步骤。
上述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当焊脚16位置固定在料带所在的基准面上,需要在焊脚16排布处上方排布安装线圈等电子部件的第一绝缘块21时,将需要设置在焊脚16上方的第一绝缘块21注塑成型于焊脚16的侧面,使第一绝缘块21通过两次空间转移后从位于基准面上且处于所述焊脚16侧面的初始位置到达指定的焊脚16排布处上方的竖直位置。由于第一绝缘块21注塑成型于焊脚16的侧面,在所有金属支路12连接同一料带的情况下,也便于金属支路12的下料和冲压成型,而且能够使马达基座从制造开始时占用较大的平面空间到制造完成时大幅缩减平面占用空间,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排布较多的金属支路12,节约了金属支路12布线空间,有利于马达基座小型化的发展。
授权公告号CN112994400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集成有线圈的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在金属电路上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使第一塑胶挡墙、第二塑胶挡墙及第三塑胶挡墙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然而,第二塑胶挡墙及第三塑胶挡墙都是通过一次弯折而转换到第一塑胶挡墙相对两端的不同平面内,不存在下料和冲压成型困难的问题。
若本实施例采用该专利CN112994400B中一次弯折的方式将第一绝缘块21从料带所在的基准面转换到焊脚16上方的竖直平面上,则存在制备得到的马达基座难以实现小型化的问题:请参见图9,当采用专利CN112994400B中一次弯折的方式实现图9虚线所示的第一绝缘块21空间位置的转换时,由于马达基座生产时一次料带成型的过程中,相邻马达基座的料带都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因此,为避免第一绝缘块21与料带在水平面上发生交叠,则制作时需要将第一绝缘块21注塑于焊脚16背向第二绝缘块22的一侧,其金属电路10折弯的位置则会影响最终制作得到的马达基座的尺寸,又由于焊脚16一般是超出马达基座外沿向外延伸布局的,因此,只能沿最靠近焊脚16的弯折处80至第二绝缘块22之间的位置弯折金属电路10,而图9中的距离L1则为二次注塑后第一绝缘块21所在的第一挡墙72的高度,从图9中可以看出,金属电路10的弯折位置越靠近第二绝缘块22,L1的值越大,当金属电路10的弯折位置位于弯折处80时,L1的值最小。而在图9中,即使当金属电路10的弯折位置位于弯折处80时,二次注塑后第一绝缘块21所在一侧的挡墙的高度也是大于二次注塑后第三绝缘块23所在一侧挡墙的高度L2的,进而导致制备得到的马达基座在第一绝缘块21所在一侧的挡墙的高度过大,不满足小型化的需求,并且将嵌设于第一绝缘块21的金属电路10从弯折处80弯折,会占用焊脚16的排布空间,不利于焊脚16的密集排布。因此,若采用专利CN112994400B中的方式来制备本实施例的马达基座,则不利于马达基座的小型化设计。
此外,若本实施例采用该专利CN112994400B中一次弯折的方式将第一绝缘块21从料带所在的基准面转换到焊脚16上方的竖直平面上,则第一绝缘块21需要竖向设置,即第一绝缘块21的长轴与料带的宽度方向平行,导致其在制作时整体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需的空间较大,第一绝缘块21会与料带的其余部分发生交叠,无法完成第一绝缘块21的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的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与第一绝缘块21嵌设的金属支路12以料带所在的基准面依次先后至少二次折弯以形成第一弯折部158与第二弯折部159;初始状态下,将第一绝缘块21成型于焊脚16外侧面的水平位置,第一绝缘块21的长轴与料带的长度方向平行,减小其在制作时整体沿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需的空间,避免第一绝缘块21与料带的其余部位交叠,同时,通过控制二次折弯的位置能够方便地对第一绝缘块21与第二绝缘块22的水平距离以及第一绝缘块21相对第二绝缘块22的垂直高度进行调节,进而确保制作得到的马达基座尺寸符合小型化要求。
上述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中,嵌设在第二绝缘块22中的金属支路12上的第一弯折部158及第二弯折部159位于金属电路10的侧边,使设在第二绝缘块22中的金属支路12具有二次弯折的空间。
上述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中,嵌设在第二绝缘块22中的金属支路12上设置避位槽157,其能够对后续第二支路15的弯折提供足够的作业空间;同时,避位槽157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弯折部159更靠近第一绝缘块21,进而使得制作得到的马达基座尺寸更小。
上述马达基座的制造方法中,先在与金属电路10位于同一平面的水平面间隔地注塑成型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再将线圈60电性组装或者贴装于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最后再弯折金属电路10使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及第三绝缘块23处于不同的平面内,从而确保线圈60组装或贴装时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此外,第一绝缘块21、第二绝缘块22与第三绝缘块23的设置,能够在二次注塑时对线圈60更好定位,提高产品良率。
可以理解,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要省略第二绝缘块22和/或第三绝缘块23,相应的制作步骤也可以省略。
可以理解,折弯槽30可以省略,此时,可直接弯折对应的金属支路10即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马达基座,包括金属支路、一次注塑成型于所述金属支路的绝缘块、安装于所述绝缘块并电性连接所述金属支路的电子部件及二次注塑成型于所述绝缘块及所述金属支路的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包括水平设置的底部和竖直设置的第一挡墙,所述金属支路包括与外部电路连接的焊脚,所述焊脚暴露于所述底部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挡墙内的第一绝缘块,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所述金属支路至少二次弯折形成,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至少两次空间转移后到达所述焊脚排布上方的指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挡墙,所述底部、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相互垂直,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所述金属支路包括第一延伸段、自所述第一延伸段弯折的连接段及自所述连接段弯折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水平设置并嵌设于所述底部,所述连接段竖直设置并嵌设于所述第二挡墙,所述第二延伸段竖直设置并嵌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及所述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均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内;以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一延伸段所在的平面为基准面,弯折时,先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连接处进行一次竖直弯折,再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连接处进行二次竖直弯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挡墙及所述第二挡墙的交界处,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之间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金属支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及所述第二挡墙的交界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靠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还弯折形成内凹段,所述内凹段内嵌于所述底部并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外,所述内凹段围成避位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位于所述焊脚的上方,且所述焊脚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在的所述第一挡墙之外。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基座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三挡墙,所述第三挡墙与所述第一挡墙平行且分别位于所述底部的相对两端,所述绝缘块还包括嵌设于所述第三挡墙上的第三绝缘块,至少部分金属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块,所述电子部件安装于所述第三绝缘块并与所述金属支路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支路包括若干第一支路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并且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一延伸段位于金属支路排布的最外侧,所述第二延伸段横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自相应所述第一延伸段的自由末端弯折的衔接段,其中一所述第二支路的所述衔接段的末端嵌设于所述第三绝缘块并暴露形成焊接于所述第三绝缘块上电子部件的焊端,至少两所述第二支路的另一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自相应衔接段弯折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嵌设于所述底部,并于所述底部的一端暴露形成所述焊脚;所述第三延伸段与相应的衔接段之间及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衔接段之间形成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三挡墙的交界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形成暴露于所述底部一端的所述焊脚,另一端形成焊端;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上形成第四弯折部,所述第四弯折部位于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三挡墙的交界处,部分所述第一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三挡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底部上的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二绝缘块上安装有所述电子部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嵌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所述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并与所述第二绝缘块上的所述电子部件电性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部件包括线圈及具有位置感测功能的感测元件,所述第一绝缘块、第二绝缘块及第三绝缘块均贴装所述线圈,所述感测元件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绝缘块的第一感测元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二绝缘块以与所述第一感测元件电性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元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绝缘块的第二感测元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焊端暴露于所述第三绝缘块以与所述第二感测元件电性连接。
13.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马达基座。
14.一种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同一料带上成型若干独立的金属电路,每一金属电路包括至少两金属支路,初始状态下,至少两金属支路处于同一水平设置的基准面内,所述金属支路的一端设有位于所述基准面内的焊脚;
S2,于所述金属支路处注塑成型第一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在初始位置时位于所述焊脚的侧上方;
S3,在所述第一绝缘块的顶面安装电子部件,使所述电子部件与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内的金属支路电性连接;
S4,二次弯折与所述第一绝缘块连接的金属支路,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通过两次空间转移后从所述初始位置到达指定位置,所述指定位置位于所述焊脚排布处的上方的一竖直平面内;
S5,在所述金属电路及所述第一绝缘块的外围进行二次注塑成型以形成包覆所述第一绝缘块外周侧面的绝缘座体,得到半成品;
S6,对连接若干所述金属电路的料带进行裁切,形成若干独立的马达基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绝缘块连接的金属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延伸段、连接段及第二延伸段,初始状态下,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第二延伸段均位于所述基准面内,所述第二延伸段的自由末端嵌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块中,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连接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均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绝缘座体内,在步骤S4中,以所述金属支路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先一次向上弯折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一弯折部,使所述第一绝缘块绕一第一水平方向转动90°,从而使所述第一绝缘块从所述初始的水平位置转移到一竖直的中转位置,所述中转位置与所述指定位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中转位置位于所述指定位置的侧边;随后以所述金属支路所在的水平面为基准面再二次向上弯折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连接段的交接处形成第二弯折部,使所述第一绝缘块绕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垂直的第二水平方向转动90°,从而使所述一绝缘块从所述竖直的中转位置转移到所述竖直的指定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处于所述指定位置时,所述连接段位于与所述第一绝缘块垂直的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块所在的竖直平面。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靠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还弯折形成内凹段,所述内凹段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块外并围成避位槽。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基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金属支路包括若干第一支路以及至少两个第二支路,所述第一绝缘块注塑成型在所述第二支路处,二次弯折后所述第二支路的第二延伸段横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路的上方。
CN202211742115.9A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9550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2115.9A CN115955035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42115.9A CN115955035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5035A true CN115955035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0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42115.9A Pending CN115955035A (zh) 2022-12-30 2022-12-30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550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7227A (zh) * 2023-04-26 2023-09-05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7227A (zh) * 2023-04-26 2023-09-05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CN116707227B (zh) * 2023-04-26 2024-03-01 苏州昀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基座、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8031B (zh) 具有一接地帶及一嵌入模鑄接觸總成之插塞連接器
JP2978953B2 (ja) プラグ型電気コネク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US6593840B2 (en) Electronic packaging device with insertable lead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8305180B2 (en) Electromagnetic coil means
CN112803646B (zh) 一种具有线圈的基座、潜望式音圈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US5532662A (en) Inductive component having an opening in the exterior mold
JP4826037B2 (ja) 電子タグの製造方法。
US20060284287A1 (en) Two-pole smt miniature housing for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and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US6224425B1 (en) Simplified microelectronic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N115955035A (zh) 一种马达基座、马达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06126441A1 (ja) 電子部品用パッケージ、このパッケージを使用した電子部品、および電子部品用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US7198524B2 (en) Busbar molded article,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unit
KR100367769B1 (ko) 비드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702841B (zh) 一种焊接有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CN112737272B (zh) 一种焊接有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生产工艺和音圈马达
JP2014072562A (ja) アンテナ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786832B2 (en) Inductor with insulative housing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213717815U (zh) 一种焊接有至少两个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CN216625432U (zh) 马达底座
CN213783113U (zh) 一种焊接有电子元件的基座及其音圈马达
JPH0513236A (ja) コイル実装電子部品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521230A (ja) チツプ状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289105A (ja) 端子台付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製造方法
JPH03188609A (ja) 小型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KR20170074071A (ko) 3축 코일 안테나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