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6505A - 风道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6505A
CN115946505A CN202310080888.3A CN202310080888A CN115946505A CN 115946505 A CN115946505 A CN 115946505A CN 202310080888 A CN202310080888 A CN 202310080888A CN 115946505 A CN115946505 A CN 115946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veying
air duct
flow
duc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808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宇
董军
沙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chuang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808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65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6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65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输送风道,设置在驾乘位在重力方向上的上方,并包括相对的两个出风口,两个所述出风口分别朝向所述驾乘位相对的两侧。两个出风口相互配合,可以在驾乘位的两侧以及顶部均能够形成冷气屏障,以将人体包裹,从而隔绝人体和车内的热负荷,还可以降低人体表面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由于上述的两个出风口不是直接朝向驾乘位输出冷气,因此在坐在驾乘位上的驾驶员或者乘客不会感受到气流,从而使得驾驶员或乘客处于一个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并且由于冷气屏障隔绝了车内的热负荷,驾驶员或乘客可以一直处于该温度环境中,无需反复调节出风口,大大提高了驾驶员或乘客的乘坐体验。

Description

风道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以一种风道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车辆内部的环境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空调系统中,制冷设备产生的气流通过风道结构输送到车辆的乘客舱内,并通过风道结构上的出风口吹向乘客,以起到降低乘客表面温度的效果。
传统的风道结构虽然对应车厢中每个座位均设置有出风口,但受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限制,导致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过于集中,并且出风口距离乘客距离较近,导致乘客的皮肤表面会受到较强的气流直吹。由于制冷设备产生的气流为经过冷凝的干燥气流,过强气流直吹乘客会导致乘客出现体感不良、面部皮肤干燥、眼睛干涉等不适症状。
为此,大多风道结构的出风口设置有可调节气流方向的功能,以便于乘客将气流的方向调整至避开自身,但若气流的方向不经过乘客,乘客周边的热量会使得乘客始终处于偏热的感觉。若乘客长时间处于偏热的状态,便会导致乘客需要再次调节出风口的气流方向,使其朝向自身,以降低自身体感温度,而气流直吹乘客又会导致上述的不适症状,因此乘客需要反复调节出风口的气流方向,才能达到合适的体感温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乘客需要反复调节出风口的气流方向,才能达到合适的体感温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风道结构及车辆。
一种风道结构,包括:
输送风道,设置在驾乘位在重力方向上的上方,并包括相对的两个出风口,两个所述出风口分别朝向所述驾乘位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连接风道和多个所述输送风道,全部所述输送风道沿与重力方向相交的水平方向间隔布设,全部所述输送风道均与所述连接风道相连通;
每一所述输送风道沿所述重力方向和所述水平方向均相交的输送方向纵长延伸,每一所述输送风道的两个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该输送风道沿所述输送方向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风道包括两排所述出风口,两排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该输送风道沿所述输送方向相对的两侧,每排包括沿所述输送方向依次布设的多个所述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出风口的朝向均与所述水平方向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风道包括输送风腔和多个分流孔,所述输送风腔沿所述输送方向纵长延伸并与所述连接风道相连通,全部所述分流孔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布设并均与所述输送风腔相连通,每一所述出风口均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孔相连通;
所述输送风道还包括多个导风件,每一所述分流孔内均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导风件,且每一所述导风件具有沿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导风面,所述导风面的部分伸入所述输送风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风道还包括多个导风口,全部所述导风口与全部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连通,每一所述导风口均朝向均与所述重力方向平行,且每一所述导风口均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风道包括风道主体和分流件,所述风道主体内部具有所述输送风腔,所述风道主体的外表面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连通孔,每一连通孔均与所述输送风腔相连通;
所述分流件具有全部所述出风口,且所述分流件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凸部,每一所述凸部上均开设有所述分流孔,全部所述凸部与全部所述连通孔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凸部伸入进所述连通孔内,以使得该所述凸部上的所述分流孔与对应的所述连通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输送风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填充于所述凸部与所述连通孔的内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件包括骨架和导流件,所述导流件沿所述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两排导流筋,每排包括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导流筋,所述骨架与所述导流件相连,并覆盖全部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筋的顶部,以在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筋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
一种车辆,包括所述驾乘位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上述风道结构,其中一侧出风口朝向驾乘位的一侧输出冷气后,冷气首先会在驾乘位的顶部形成一道冷气屏障,以隔绝来自驾乘位顶部的热负荷。由于冷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从出风口输出的冷气会形成下沉气流,以朝向驾乘位下方运动,而冷气在下降的过程中,便会在驾乘位的一侧形成冷气屏障,从而隔绝来自车辆内部热负荷。位于另一侧的出风口同理,两个出风口相互配合,可以在驾乘位的两侧以及顶部均能够形成冷气屏障,当驾驶员或者乘客就坐在驾乘位上后,出风口输出的冷气屏障可以将人体包裹,不仅可以隔绝人体和车内的热负荷,还可以降低人体表面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其中,由于上述的两个出风口是朝向驾乘位两侧输出冷气,而不是直接朝向驾乘位输出冷气,因此坐在驾乘位上的驾驶员或者乘客不会感受到气流,从而使得驾驶员或乘客处于一个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并且由于冷气屏障隔绝了车内的热负荷,驾驶员或乘客可以一直处于该温度环境中,无需反复调节出风口,大大提高了驾驶员或乘客的乘坐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车辆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的气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3为图2实施例中另一视角下风道结构的气流流向的示意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风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输送风道10;出风口11;连接风道12;输送风腔14;分流孔15;风道主体16;连通孔161;分流件17;凸部171;骨架172;导流件173;盖板174;导流筋175;安装孔176176;
导风件20;导风面21;导风口22;密封件23;
驾乘位30;冷气31;热负荷32;
水平方向X,重力方向Y,输送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的车辆,包括驾乘位30和设置在驾乘位30在重力方向Y上的上方的输送风道10,输送风道10包括相对的两个出风口11,两个出风口11分别朝向驾乘位30相对的两侧,每一个出风口11均与车辆的制冷设备相连,以输出冷气31。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通过两个出风口11朝向驾乘位30相对的两侧输送冷气31时,参阅图2,从两个出风口11输出的两个冷气31会在驾乘位30的周围形成一道冷气屏障,以隔绝来自外部的热负荷32。具体地,其中一侧出风口11朝向驾乘位30的一侧输出冷气31后,冷气31首先会在驾乘位30的顶部形成一道冷气屏障,以隔绝来自驾乘位30顶部的热负荷32。由于冷气31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从出风口11输出的冷气31会形成下沉气流,以朝向驾乘位30下方运动,而冷气31在下降的过程中,便会在驾乘位30的一侧形成冷气屏障,从而隔绝来自车辆内部热负荷32。
位于另一侧的出风口11同理,两个出风口11相互配合,可以在驾乘位30的两侧以及顶部均能够形成冷气屏障,当驾驶员或者乘客就坐在驾乘位30上后,出风口11输出的冷气屏障可以将人体包裹,不仅可以隔绝人体和车内的热负荷32,还可以降低人体表面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其中,由于上述的两个出风口11是朝向驾乘位30两侧输出冷气31,而不是直接朝向驾乘位30输出冷气31,因此坐在驾乘位30上的驾驶员或者乘客不会感受到冷气31,从而使得驾驶员或乘客处于一个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并且由于冷气屏障隔绝了车内的热负荷32,驾驶员或乘客可以一直处于该温度环境中,无需反复调节出风口11,大大提高了驾驶员或乘客的乘坐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驾乘位30指的是驾驶位或者乘坐位,即上述输送风道10可以设置在驾驶员的上方,也可以设置在乘客的上方,从而提高驾驶员或乘客的乘坐体验。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参阅图2和图3,车辆内部往往会设置有一个驾驶位以及多个乘坐位,而为了使得驾驶位和每个乘坐位上的乘员都能够处于上述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包括连接风道12和多个输送风道10,全部输送风道10沿与重力方向Y相交的水平方向X间隔布设,全部输送风道10均与连接风道相连通。如此,通过水平方向X设置的多个输送风道10,来分别对驾驶位和位于驾驶位在水平方向X一侧上的乘坐位(例如车辆前排)输出冷气31,又或者对沿水平方向X布设的多个乘坐位(例如车辆后排)输出冷气31。
进一步地,每一输送风道10沿重力方向Y和水平方向X均相交的输送方向Z纵长延伸,每一输送风道10的两个出风口11分别位于该输送风道10沿输送方向Z相对的两侧。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车辆往往会设置有多排乘客位,例如客车或者7座车等。输送方向Z可以为多排乘客位的延伸方向,例如车辆的行进方向,从而使得每一输送风道10能够经过多排乘客位,也就是说,输送风道10能够沿输送方向Z经过多个乘客位,输送风道10的出风口11便可以同时对在输送方向Z上的多个乘客位输送冷气31,如此多排输送风道10相互配合,便可以对多排乘客位的每个乘客位输送冷气31,从而使得风道结构能够对车辆内每个驾驶位或者乘客位输送冷气31,保证车辆内每个乘员都可以处于一个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
其中,为了使得出风口11可以同时朝向多个乘客位输送冷气31,可以增加出风口11的宽度,使得一个出风口11能够同时覆盖多个乘客位。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输送风道10包括两排出风口11,两排出风口11分别位于该输送风道10沿输送方向Z相对的两侧,每排包括沿输送方向Z依次布设的多个出风口11。如此,通过每排出风口11上的多个出风口11,也可以同时朝向多个乘客位输送冷气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2和图4,为了使得出风口11输出的冷气31能够更好地在驾乘位30的周围形成冷气屏障,每一出风口11的朝向均与水平方向X相交,即每一出风口11不朝向水平方向输出冷气31,而是每一出风口11朝向驾乘位30在重力方向Y上的下方输出冷气31,从而使得每一出风口11输出的冷气31能够快速下降,以快速在驾乘位30的两侧形成冷气屏障。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每一输送风道10包括均沿输送方向Z纵长延伸的输送风腔14和分流孔15,输送风腔14沿分流孔15输送方向Z纵长延伸并与连接风道12相连通,全部分流孔15沿输送方向Z间隔布设并均与分流孔15输送风腔14相连通,每一出风口11均与其中一个分流孔15相连通。输送风道10还包括多个导风件20,每一分流孔15内均沿输送方向Z间隔设置有多个导风件20,且每一导风件20具有沿与输送方向Z相交的导风面21,导风面21的部分伸入输送风腔14内,以通过多个导风件20将输送风腔14内冷气31导入到分流孔15内,并继续通过导风件20对分流孔15内的冷气31进行分流,使冷气31能够分流至每一个出风口11内。
具体地,连接风道12内的冷气31进入到输送风腔14后,冷气31会继续沿着输送方向Z流通,直至遇到的一个导风件20,冷气31与该导风件20的导风面21相接触,其中部分冷气31便会在导风面21的作用下流向分流孔15内,并且流入分流孔15内的冷气31会在导风面21的作用下由输送方向Z流通转为沿导风面21流通,而导风面21与输送方向Z相交,即导风面21与重力方向Y平行,流入该分流孔15的冷气31会在导风面21的作用下沿重力方向Y流通,最后与分流孔15的底部相接触之后,分流孔15内的冷气31便会朝向分流孔15的两侧相互流通,从而流入到分流孔15两侧的多个出风口11内,完成出风口11的冷气31输出。而输送风腔14内其余的冷气31则会继续沿输送方向Z流通,直至遇到第二个导风件20,并被第二个导风件20分流至分流孔15内,最后进入到出风口11内,如此,多个导风件20便可以将输送风腔14内的冷气31导入到两排出风口11内,完成每一出风口11的冷气31输出。
进一步地,每一输送风道10还包括多个导风口22,全部导风口22与全部出风口11一一对应连通,且每一导风口22的朝向均与重力方向Y平行,且每一所述导风口22均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孔15相连通。如此,导风件20分流的冷气31进入到连接孔后,会沿重力方向Y流通,由于每一导风口22的朝向与重力方向Y平行,因此被导风件20分流的冷气31更加容易进入到导风口22内,最后从与导风口22相连通的出风口11流出。
具体到实施例中,每一输送风道10包括风道主体16和分流件17,输送风道10包括风道主体16和分流件17,风道主体16内部形成有输送风腔14,风道主体16的外表面沿输送方向Z间隔开设有多个连通孔161,每一连通孔161均与输送风腔14相连通。
分流件17具有全部出风口11,且分流件17沿输送方向Z间隔布设有多个凸部171,每一凸部171上均开设有分流孔15,全部凸部171与全部连通孔161一一对应,每一凸部171伸入进连通孔161内,以使得该凸部171上的分流孔15与对应的连通孔161相连通,同时也使得分流孔15内的导风件20能够通过连通孔161伸入进到输送风腔14内部。
进一步地,每一输送风道10还包括密封件23,密封件23填充于凸部171与连通孔161的内壁之间,以对连通孔161内壁和凸部17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避免冷气31从凸部171与连通孔161内部之间的缝隙产生泄露。
具体到实施例中,分流件17包括骨架172和导流件173,导流件173沿水平方向X间隔设置有两排导流筋175,每排包括沿输送方向Z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导流筋175,骨架172与导流件173相连,并覆盖全部相邻两个导流筋175的顶部,以在相邻两个导流筋175之间形成出风口11,多个导流筋175便可以形成多个出风口11,两排导流筋175便可以形成两排出风口11,而通过导流筋175和骨架172配合形成出风口11的方式,无需打孔,直接装配便可以形成出风口11,节省了风道结构的组装步骤。
进一步地,骨架172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176,当骨架172与导流件173相连时,安装孔176则与每相邻两个导流筋175之间的通道相连。分流件17还包括盖板174,盖板174上设置有上述全部凸部171,盖板174安装在骨架172上,并且每一凸部171中的分流孔175均与安装孔176相连,从而使得每个分流孔15均能够与相邻两个导流筋175之间的通道相连通,以使得分流孔15内的冷气31可以流入到相邻两个导流筋175直接,即从出风口11输出冷气31。
上述风道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两个出风口11朝向驾乘位30相对的两侧输送冷气31时,参阅图2,从两个出风口11输出的两个冷气31会在驾乘位30的周围形成一道冷气屏障,以隔绝来自外部的热负荷32。位于另一侧的出风口11同理,两个出风口11相互配合,可以在驾乘位30的两侧以及顶部均能够形成冷气屏障,当驾驶员或者乘客就坐在驾乘位30上后,出风口11输出的冷气屏障可以将人体包裹,不仅可以隔绝人体和车内的热负荷32,还可以降低人体表面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其中,由于上述的两个出风口11是朝向驾乘位30两侧输出冷气31,而不是直接朝向驾乘位30输出冷气31,因此坐在驾乘位30上的驾驶员或者乘客不会感受到冷气31,从而使得驾驶员或乘客处于一个无风感的舒适的温度环境中,并且由于冷气屏障隔绝了车内的热负荷32,驾驶员或乘客可以一直处于该温度环境中,无需反复调节出风口11,大大提高了驾驶员或乘客的乘坐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
输送风道(10),设置在驾乘位(30)在重力方向(Y)上的上方,并包括相对的两个出风口(11),两个所述出风口(11)分别朝向所述驾乘位(30)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连接风道(12)和多个所述输送风道(10),全部所述输送风道(10)沿与重力方向(Y)相交的水平方向(X)间隔布设,全部所述输送风道(10)均与所述连接风道(12)相连通;
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沿所述重力方向(Y)和所述水平方向(X)均相交的输送方向(Z)纵长延伸,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的两个所述出风口(11)分别位于该输送风道(10)沿所述输送方向(Z)相对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包括两排所述出风口(11),两排所述出风口(11)分别位于该所述输送风道(10)沿所述输送方向(Z)相对的两侧,每排包括沿所述输送方向(Z)依次布设的多个所述出风口(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出风口(11)的朝向均与所述水平方向(X)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包括输送风腔(14)和多个分流孔(15),所述输送风腔(14)沿所述输送方向(Z)纵长延伸并与所述连接风道(12)相连通,全部所述分流孔(15)沿所述输送方向(Z)间隔布设并均与所述输送风腔(14)相连通,每一所述出风口(11)均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孔(15)相连通;
所述输送风道(10)还包括多个导风件(20),每一所述分流孔(15)内均沿所述输送方向(Z)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导风件(20),且每一所述导风件(20)具有沿与所述输送方向(Z)相交的导风面(21),所述导风面(21)的部分伸入所述输送风腔(14)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还包括多个导风口(22),全部所述导风口(22)与全部所述出风口(11)一一对应连通,每一所述导风口(22)均朝向均与所述重力方向(Y)平行,且每一所述导风口(22)均与其中一个所述分流孔(15)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包括风道主体(16)和分流件(17),所述风道主体(16)内部具有所述输送风腔(14),所述风道主体(16)的外表面沿所述输送方向(Z)间隔开设有多个连通孔(161),每一所述连通孔(161)均与所述输送风腔(14)相连通;
所述分流件(17)具有全部所述出风口(11),且所述分流件(17)沿所述输送方向(Z)间隔布设有多个凸部(171),每一所述凸部(171)上均开设有所述分流孔(15),全部所述凸部(171)与全部所述连通孔(161)一一对应,每一所述凸部(171)伸入进所述连通孔(161)内,以使得该所述凸部(171)上的所述分流孔(15)与对应的所述连通孔(161)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输送风道(10)还包括密封件(23),所述密封件(23)填充于所述凸部(171)与所述连通孔(161)的内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17)包括骨架(172)和导流件(173),所述导流件(173)沿所述水平方向(X)间隔设置有两排导流筋(175),每排包括沿所述输送方向(Z)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导流筋(175),所述骨架(172)与所述导流件(173)相连,并覆盖全部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筋(175)的顶部,以在相邻两个所述导流筋(175)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1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驾乘位(30)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结构。
CN202310080888.3A 2023-02-08 2023-02-08 风道结构及车辆 Pending CN1159465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80888.3A CN115946505A (zh) 2023-02-08 2023-02-08 风道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80888.3A CN115946505A (zh) 2023-02-08 2023-02-08 风道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6505A true CN115946505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2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80888.3A Pending CN115946505A (zh) 2023-02-08 2023-02-08 风道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6505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7325A (ja) * 1992-07-20 1994-03-29 Nippondenso Co Ltd 流体流吹出制御装置
JPH07156647A (ja) * 1993-12-01 1995-06-20 Nippondenso Co Ltd 流体流吹出制御装置
JPH08183326A (ja) * 1994-11-02 1996-07-16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9170796A (ja) * 1995-12-19 1997-06-30 Mitsuhiro Ueda 局所冷暖房方法
JPH11245651A (ja) * 1998-03-02 1999-09-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00138429A (ko) * 2009-06-25 2010-12-31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에어 디퓨저
CN205059144U (zh) * 2015-10-19 2016-03-02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用于驾驶室的太阳能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08180724U (zh) * 2018-05-07 2018-12-04 江西中汽瑞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公交车风道调节装置
CN212921053U (zh) * 2020-07-24 2021-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器及汽车
CN216886161U (zh) * 2022-03-24 2022-07-0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车辆
CN218400129U (zh) * 2022-06-21 2023-01-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以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7325A (ja) * 1992-07-20 1994-03-29 Nippondenso Co Ltd 流体流吹出制御装置
JPH07156647A (ja) * 1993-12-01 1995-06-20 Nippondenso Co Ltd 流体流吹出制御装置
JPH08183326A (ja) * 1994-11-02 1996-07-16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9170796A (ja) * 1995-12-19 1997-06-30 Mitsuhiro Ueda 局所冷暖房方法
JPH11245651A (ja) * 1998-03-02 1999-09-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00138429A (ko) * 2009-06-25 2010-12-31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에어 디퓨저
CN205059144U (zh) * 2015-10-19 2016-03-02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用于驾驶室的太阳能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08180724U (zh) * 2018-05-07 2018-12-04 江西中汽瑞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公交车风道调节装置
CN212921053U (zh) * 2020-07-24 2021-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器及汽车
CN216886161U (zh) * 2022-03-24 2022-07-0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车辆
CN218400129U (zh) * 2022-06-21 2023-01-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以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6477B2 (en) Ductless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power storage unit
US8662579B2 (en) Vehicle seat
JP6244392B2 (ja) 車両
US7287812B2 (en) Vehicle seat
US7673935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vehicular seat
US9561855B2 (en) Alternate directional momentum ventilation nozzle for passenger cabins
US20180022252A1 (en) Vehicular seat
WO2014103754A1 (ja) 車両用排気構造
US10336223B2 (en) Ventilation seat for vehicle
JPH11254948A (ja) 車両の空調装置
JP4380946B2 (ja) 空調装置
US20190283636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264614B1 (ko) 자동차용 후석 공조시스템
CN115946505A (zh) 风道结构及车辆
JP2003095093A (ja) 鉄道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US20190299826A1 (en) Seat air conditioner
JP2018083494A (ja) シート空調装置
JP2014125166A (ja) 車両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鉄道車両
JP2012001014A (ja) 路線バスのヒータ装置
US20090042501A1 (en) Localize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13557149B (zh) 车辆通风组件
KR20210014175A (ko) 다중 구역-공기 조화 시스템용 공기 분배 장치 및 자동차용 다중 구역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KR101425078B1 (ko) 차량 후석용 통풍시트
KR20160139839A (ko) 냉온풍 기능이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
JP2002127795A (ja) 空調機能付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