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3734A -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3734A
CN115943734A CN201980046548.0A CN201980046548A CN115943734A CN 115943734 A CN115943734 A CN 115943734A CN 201980046548 A CN201980046548 A CN 201980046548A CN 115943734 A CN115943734 A CN 115943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ischarge
ion generating
positiv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65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野哲之
江崎哲也
大江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43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37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6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by electric means, e.g. ionisers or electrostatic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3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i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4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spark gaps or other discharg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Bidet-Like Cleaning Device And Other Flush Toilet Accessori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eparation, Recovery 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s Containing Plastics (AREA)

Abstract

抑制起因于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放电生成物的减少。空气净化器(61)在吹出风路(23)包括安装离子产生装置(71)的装置安装部(81)。装置安装部(81),具有:装置安装孔(82),使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在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向吹出风路(23)内突出;以及分隔部件(83),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端部位于较装置安装孔(82)靠上游侧。

Description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安装放电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等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放电装置,已知有进行室内的空气的净化、杀菌或除臭等的离子产生装置。离子产生装置,对针状或刷状的放电电极施加高电压,在放电电极的前端与感应电极之间使电晕放电产生而由此产生离子。如此的离子产生装置,通常安装于吹送出空气调节机的空气的风路。
离子产生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通常产生正离子以及负离子。因此,离子产生装置,作为放电电极,包括:使正离子产生的正侧的放电电极、以及使负离子产生的负侧的放电电极。
具体来说,离子产生装置若在正侧的放电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施加正的高电压则电晕放电由此产生正离子,若在负侧的放电电极与感应电极之间施加负的高电压则电晕放电由此产生负离子。
另外,若已产生的正离子与负离子互相接触,则电性被中和,而减少离子量。因此,在专利文献2,为了将正离子与负离子变得难以混合,在具有正侧的放电电极的正离子产生元件与具有负侧的放电电极的负离子产生元件之间设置分隔板。分隔板为与在风路的风的流动方向平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44917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9-66029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尽管分隔板将已产生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变得难以混合,但在另一方面,也具有所谓已产生的正离子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并使离子量减少的作用。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在正离子产生元件与负离子产生元件之间仅单纯地设置分隔板的构成,相反地具有所谓离子量有可能减少的问题点。
本发明的一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在安装了放电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放电装置的第一放电电极而产生的放电生成物、以及由第二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的减少。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包括:风路,具有通向机外的吹出口;以及送风装置,向所述风路吹送风,在所述风路中设置有装置安装部,所述装置安装部安装有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所述装置安装部具有:装置安装孔,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在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及分隔部件,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排列方向中位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之间,且所述分隔部件位于较所述风路内的所述装置安装孔靠上游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够抑制在安装了放电装置的情况下,由放电装置的第一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与由第二放电电极产生的放电生成物混合而减少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的(a)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2的(b)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2的(c)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图2的(b)的A方向侧面图,图2的(d)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图2的(b)的B-B剖面图,图2的(e)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C方向侧面图。
图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作为安装上述离子产生装置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纵剖面图。
图5的(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正侧放电电极、分隔板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的(a)是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前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二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三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四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五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5的(b)是图15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
图16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六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6的(b)是图16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
图17的(a)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感应电极的第七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7的(b)是图17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的前视图。
图18的(a)是表示使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俯视图,图18的(b)是图18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8的前视图,图18的(c)是图18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的侧面图。
图19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浓度的测量状态的说明图。
图20的(a)是表示图19所示的设备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安装状态的前视图,图20的(b)是表示图20的(a)的D-D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所具有的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结果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23是表示安装在图2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吹出风路安装离子产生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的(a)是表示图24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的(b)是图25的(a)所示的吹出风路的装置安装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的吹出风路的装置安装部的构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
(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概要)
以下,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放电装置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的(a)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前视图,图2的(b)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俯视图,图2的(c)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A方向侧面图,图2的(d)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B-B剖面图,图2的(e)是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图2的(b)的C方向侧面图。图3是表示上述离子产生装置1的正侧放电电极11、分隔板14以及感应电极1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1至图3所示,离子产生装置1具有正侧放电电极(第一放电电极)11、负侧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12、壳体部13、分隔板14、电极保护部15、感应电极16(第三电极,参照图3)以及电极基板17(参照图3)。
壳体部13以绝缘体的树脂而形成,例如为箱形状。壳体部13将电极基板17以及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等收容在内部。在电极基板17,相对于上表面于法线方向设置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参照图3)。另外,在电极基板17的上表面的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设置有感应电极16。感应电极16的上表面,即电极基板17的上表面,由树脂层18覆盖。此外,在图3仅表示正侧放电电极11。
电路基板具有产生正负的高电压等的放电电压供给电路。放电电压供给电路产生的电压向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16供给。具体来说,放电电压供给电路,对正侧放电电极11施加高压的正的脉冲,对负侧放电电极12施加高压的负的脉冲,对感应电极16施加在感应电极16与正侧放电电极11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使放电产生的电压。
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部为刷形状的电极。这些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从壳体部13的上表面突出至相同高度的位置,成为隔出间隔而排列的状态。
感应电极16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绝缘,设置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
此外,虽然在离子产生装置1作为分别具有一根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构成,但是也可以具有多根。在此方面也与以下所示的其他离子产生装置中相同。
(分隔板14)
分隔板14以树脂形成,以区分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设置于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分隔板14的高度,成为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的高度高。
在此,离子产生装置1,在吹出空气调节机的风的风路中,与正侧放电电极11和负侧放电电极12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优选为以在正交的方向流过风的方式安装。在图1以及图2的(b),以箭头表示风的流动方向。因此,分隔板14与在风路的风的流动方向为平行。
另外,在风的流动方向中,分隔板14的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以下,仅称为下游侧端部)不存在于相较于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靠下游侧。即,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相较于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此外,在图1~图3的例子中,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成为与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
另外,通过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与感应电极16的位置关系,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相较于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靠下流侧的情况如以下所述。即,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相较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
在以上所示的分隔板14、感应电极16以及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位置关系可总结如下。即,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端部(以下,称为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相较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中的最下游侧。在此所述的感应电极16的电极最下游侧端部,不仅具有在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周边形成为大致圆形状的部分,也具有连接部以及分歧部。
(电极保护部15)
电极保护部15相对于正侧放电电极11设置于与分隔板14为相反侧位置、以及相对于负侧放电电极12设置于与分隔板14为相反侧位置。电极保护部15与分隔板14同样,高度成为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的高度高。
电极保护部15与分隔板14同样,成为与在风路的风的流动方向为平行。另外,电极保护部15为四边形的框形状,内侧成为开口部15a。具体来说,电极保护部15连接棒形状的横部件15b以及棒形状的纵部件15c而形成。纵部件15c,存在有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第一纵部件15c1与下游侧的第二纵部件15c2。横部件15b连结第一纵部件15c1与第二纵部件15c2的上端部的彼此。此外,电极保护部15的框形状不限于四边形。
(在空气净化器21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配置状态)
离子产生装置1,安装于吹送出各种空气调节机的空气的风路而使用。此在,空气调节机具有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或其他的具有送风功能的各种装置。
图4是作为安装了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21的纵剖面图。如图4所示,空气净化器21具有在壳体22的内部上下方向的延伸的吹出风路23。吹出风路23的上端部为开口部,成为吹出口23a。
在吹出风路23的下部设置送风机24,送风机24例如经由后面板25、除臭过滤器26以及集尘过滤器27将外部的空气吸入吹出风路23,将已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23a吹送出。
(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的动作、以及优点)
在上述的构成中,空气净化器21是若送风机24旋转,则将空气净化器21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后面板25、除臭过滤器26以及集尘过滤器27取入至吹出风路23。已被取入至吹出风路23的空气,在吹出风路23内朝向吹出口23a流动,从吹出口23a被吹出。
另外,若离子产生装置1动作,则在正侧放电电极11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2与感应电极16之间产生放电。由此,在正侧放电电极11的前端部产生正离子,在负侧放电电极12的前端部产生负离子。这些正以及负离子,通过送风机24产生的风,而与空气一起从吹出口23a被吹出。
在此,若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互相混合则再结合而被中和并消灭。在此情况,吹出风路23中的离子浓度降低。然而,在离子产生装置1中,于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存在有分隔板14,由此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难以互相混合,能够抑制正以及负离子的离子浓度的降低。
另外,在离子产生装置1中,如上述,于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具有分隔板14,由此即使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的间隔为窄的情况,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也难以互相混合。由此,离子产生装置1,能够将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的间隔变窄而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离子产生装置1中,由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附近的分隔板14存在,因此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容易附着于分隔板14。若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14,则离子浓度会降低相应的量。因此,分隔板14在风的流动的下游侧越长,则由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14所引起的离子浓度的下降量越多。然而,在离子产生装置1中,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之中的最下游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相较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即,在离子产生装置1中,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尽可能地变短,而能够抑制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14从而离子浓度下降的状况。
另外,由于电极保护部15是连结棒形状的横部件15b以及棒形状的纵部件15c而形成,由于不存在隔壁,且表面积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电极保护部15从而离子浓度下降的状况。
另外,电极保护部15以及分隔板14保护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使得其他物体不会从风的流动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以及从上方碰撞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另外,电极保护部15保护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使得其他物体3不会从与风的流动交叉的方向碰撞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如此一来,分隔板14除了作为上述的分隔板14的功能以外,还具备对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保护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针对放电装置为产生正负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情况进行说明。然而,放电装置不限于离子产生装置1,也可以是通过正侧放电电极11与感应电极16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第一放电生成物,通过负侧放电电极12与感应电极16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第二放电生成物。此情况,放电装置产生的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除了正负离子以外,也可以为带正电或带负电的水的微粒子(带电微粒子水)、由带电微粒子水与活性种构成的复合体。如此的放电装置的构成,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也相同。
[实施方式2]
基于图式,针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以下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离子产生装置2)
图5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2的前视图,图5的(b)是离子产生装置2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离子产生装置2在分隔板14与正侧放电电极11之间、以及分隔板14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也具有电极保护部15。即,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分别在与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中,成为两侧被电极保护部15包围的状态。由此,离子产生装置2是通过电极保护部15的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保护功能成为较离子产生装置1高。
离子产生装置2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另外,包括离子产生装置2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2的动作、以及优点是与包括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
[实施方式3]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离子产生装置3、分隔板14)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3的正侧放电电极11、分隔板14以及感应电极1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对正侧放电电极11施加了高电压的状态。如图6所示,正侧放电电极11若施加高电压则前端部成为已打开的形状。这是由于形成刷的多根纤维彼此因电斥力而互相分离。
在离子产生装置3中,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在施加了高电压的状态下,下游侧端部存在于相较于感应电极16靠下游侧。因此,在离子产生装置3中,分隔板14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位置、或相较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在取代离子产生装置1而使用离子产生装置3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空气净化器21,取代离子产生装置1而包括离子产生装置3。
离子产生装置3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另外,包括离子产生装置3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3的动作、以及优点是与包括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的动作、以及优点同样。
(实施方式4)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离子产生装置4)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4的正侧放电电极11、分隔板14以及感应电极1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7所示,离子产生装置4取代图3所示的刷形状的正侧放电电极11,而包括针形状的正侧放电电极11。此外,虽然在图7未示出负侧放电电极12,但是针对负侧放电电极12也与正侧放电电极11为同样的构成。
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能够适宜选择设为刷形状或设为针形状,进而,不限于刷形状或针形状。此点也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中同样。
离子产生装置4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另外,包括离子产生装置4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4的动作、以及优点是与包括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
[实施方式5]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离子产生装置5、电极保护部31的构成、优点)
图8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5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离子产生装置5取代图1所示的电极保护部15而具有电极保护部31。
电极保护部31分别位于分隔板14的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端部,连结棒形状的两对纵部件31a以及棒形状的一对横部件31b而形成。
具体来说,上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在与相对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分隔板14为相反侧位置,具有上游侧的纵部件31a即第一纵部件31a1。上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的横部件31b即第一横部件31b1,从正侧放电电极11侧的第一纵部件31a1的上端部延伸至负侧放电电极12侧的第一纵部件31a1的上端部为止。
同样地,下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在与相对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分隔板14为相反侧位置,具有下游侧的纵部件31a即第二纵部件31a2。下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的横部件31b即第二横部件31b2,从正侧放电电极11侧的第二纵部件31a2的上端部延伸至负侧放电电极12侧的第二纵部件31a2的上端部为止。第一横部件31b1以及第二横部件31b2,在中间部中与分隔板14连结。
电极保护部31与分隔板14相同,高度成为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的高度高。因此,电极保护部31以及分隔板14与离子产生装置1的电极保护部15以及分隔板14同样,具备对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保护功能。此外,电极保护部31,由于具有横部件31b,从风的流动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以及从上方的对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其他物体的防止碰撞功能,较电极保护部15高。
另外,两个电极保护部31与分隔板14,在电极保护部31的横部件31b中被连结。因此,与离子产生装置1的电极保护部15以及分隔板14相比,电极保护部31与分隔板14强度较高,因此对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保护功能也变高。
另外,由于电极保护部31连结棒形状的纵部件31a以及棒形状的横部件31b而形成,因此被壳体部13的上表面、左右的纵部件31a以及横部件31b包围的区域(被左右的第一纵部件31a1与第一横部件31b1包围的区域、以及被左右的第二纵部件31a2与第二横部件31b2包围的区域)成为开口部31c1。由此,流过壳体部13的上表面的风,能够不被电极保护部31打扰地流动。
另外,在上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与下游侧的电极保护部31之间,上游侧的第一纵部件31a1与下游侧的第二纵部件31a2之间、以及上游侧的第一横部件31b1与下游侧的第二横部件31b2之间,成为开口部31c2。
如上述,由于电极保护部31不存在隔壁,因此能够抑制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电极保护部31从而离子浓度降低的事态。
离子产生装置5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另外,包括离子产生装置5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5的动作、以及离子产生装置5的其他优点,与包括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
[实施方式6]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离子产生装置6、电极保护部32的构成、优点)
图9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6的构成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离子产生装置6除了图1所示的电极保护部15以外还具有电极保护部32。
电极保护部32具有与分隔板14相同的长度,为从分隔板14的上端部向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方向与壳体部13的上表面(树脂层18的上表面)平行地突出的部件。电极保护部32具有多个开口部32a。
由于除了电极保护部15以外还具有电极保护部32,与离子产生装置1相比,离子产生装置6对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保护功能变高。
离子产生装置6的其他构成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另外,包括离子产生装置6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6的动作、以及离子产生装置6的其他优点是与包括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1的空气净化器21以及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
[实施方式7]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分隔板41)
图10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7的前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7的俯视图。
离子产生装置7,取代离子产生装置1的分隔板14而包括有分隔板41。分隔板41是相对于将正侧放电电极11的中心与负侧放电电极12的中心连结的线与分隔板41相交的位置(以下,称为风流动方向放电电极位置),上游侧部分变得较下游侧部分长。另外,分隔板41是下游侧部分变得较上游侧部分的宽度广。
(离子产生装置7的优点)
在上述的构成中,由于分隔板41是相对于风流动方向放电电极位置,相较于风的流动的下游侧部分,上游侧部分长,因此能够使吹送至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风的流动稳定化。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风的乱流的正以及负离子混合,从而离子浓度降低的事态。
另外,由于分隔板41是下游侧部分变得较上游侧部分的宽度广,所以能够抑制通过了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风在通过了分隔板41之后立刻汇合,因此使正以及负离子混合从而离子浓度降低的位置移动至下游侧,以结果来说能够向室内供给高浓度的离子。
此外,离子产生装置7的分隔板41的构成,对其他的离子产生装置也同样地可适用。
(感应电极16的构成例)
接着,以下针对感应电极16的各种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构成例1)
图11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一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1所示的感应电极16,例如为在图1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1中被使用。感应电极16在电极基板17之上由导体(例如铜箔)形成。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导体被圆形地去除,成为非电极区域19。
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的非电极区域19的直径,例如在5~20mm的范围。此外,即使感应电极16的表面是导体露出,也可以施加抗蚀层。此点在以下所示的其他的感应电极16的构成例中也同样。
(构成例2)
图12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二构成例的俯视图。在图12所示的构成例,非电极区域19并非完全的圆形,成为一部分切断的状态。即,感应电极16在非电极区域19的周围中,成为一部分切断的状态。
(构成例3)
图13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三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3所示的感应电极16,在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分别具有环形状部16a,这些环形状部16a互相地被连接部16c连接。相对于连接部16c,分歧部16h从连接部16c例如垂直地分歧。
(构成例4)
图14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四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4所示的感应电极16,在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分别具有环形状部16b,这些环形状部16b互相地被连接部16c连接。相对于连接部16c,分歧部16h从连接部16c例如垂直地分歧。感应电极16并非完全的环形状,而是成为一部分被切断的状态。
(构成例5)
图15的(a)是表示具有感应电极16的第五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5的(b)是图15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16的前视图。
图15所示的感应电极16,在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周围,分别具有环形状部16d,这些环形状部16d被与环形状部16d的直径相当的宽度的连接部16e互相连接。环形状部16d以及连接部16e为例如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
在环形状部16d之下设置脚部16f,脚部16f被固定于电极基板17上。因此,环形状部16d以及连接部16e,设置于较电极基板17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在如此的构成,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与感应电极16之间的距离变近,变成易于产生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与感应电极16之间的放电。
(构成例6)
图16的(a)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六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6的(b)是图16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16的前视图。
图16所示的感应电极16是图15所示的感应电极16中去除连接部16e的构成。其他构成,与图15所示的感应电极16同样。
(构成例7)
图17的(a)是表示感应电极16的第七构成例的俯视图,图17的(b)是图17的(a)所示的感应电极16的前视图。
图17所示的感应电极16,具有两根正侧放电电极11以及两根负侧放电电极12,在各正侧放电电极11的周围以及各负侧放电电极12的周围,分别具有环形状部16d。正侧放电电极11的周围的环形状部16d彼此、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2的周围的环形状部16d彼此,被与环形状部16d的直径相当的宽度的连接部16e互相连接。在环形状部16d之下设置脚部16f的方面等,本构成例的感应电极16的其他构成,与图15所示的感应电极16同样。
(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
接着,针对验证分隔板的效果的结果进行说明。图18的(a)是表示使用在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产生装置8的俯视图,图18的(b)是离子产生装置8的前视图,图18的(c)是离子产生装置8的侧面图。图19是表示用于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的离子浓度的测量状态的说明图。图20的(a)是表示图19所示的设备51的离子产生装置8的安装状态的前视图,图20的(b)是图20的(a)的D-D的剖面图。
(离子浓度的测量条件)
如图20的(a)、(b)所示,离子产生装置8在设备51的风路51a内,以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排列方向与风路51a的方向为正交的方式安装。离子浓度的测量点P,如图19所示,设为从离子产生装置8往下风侧350mm的点。
离子产生装置8,如图18的(a)、(b)所示,具有与前述的离子产生装置5同样的电极保护部31。在离子产生装置8的分隔板,如图20的(b)所示,使用了四种分隔板42a~42d。
分隔板42a是位于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且电极保护部31的上游侧部分与下游侧部分之间的分隔板(以下,称为电极横的分隔板)。分隔板42a,相对于风流动方向放电电极位置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长度为相同。此外,风流动方向放电电极位置,如前述,是连结正侧放电电极11的中心与负侧放电电极12的中心的线与分隔板42a相交的位置。此外,分隔板42a的下游侧端部,成为与离子产生装置8的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分隔板42b,是将分隔板42a(电极横的分隔板)在下风侧变长的分隔板(电极横+下风的分隔板)。分隔板42c,是将分隔板42a(电极横的分隔板)在上风侧变长的分隔板(电极横+上风的分隔板)。分隔板42d,是仅从分隔板42c(电极横+上风的分隔板)去除了分隔板42a(电极横的分隔板)的状态的上风侧的分隔板(上风的分隔板)。
(验证结果)
图21是表示分隔板的效果的验证结果的说明图。在图21表示在离子产生装置8中,将无分隔板的离子浓度设为基准,相对于无分隔板的离子浓度,具有分隔板42a、具有分隔板42b、具有分隔板42c、具有分隔板42d的各情况的离子浓度的比率。
如从图21可知,在具有分隔板42a~42d的各情况,相较于无分隔板的情况,在测量点P的离子浓度(正负的离子浓度)上升。由此,得知在提升离子浓度的前提下,离子产生装置8具有分隔板42a~42d的哪一个为有效。
另外,在将具有分隔板42a的情况作为基准的情况,具有分隔板42b以及具有分隔板42d的情况是离子浓度降低,具有分隔板42c的情况是离子浓度上升。由此,得知进而在提升离子浓度的前提下,将分隔板42a的上风侧变长,即分隔板42c为有效。
[实施方式8]
基于图式,以下进行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图22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61的构成的纵剖面图。图23是表示安装在图22所示的空气净化器61的离子产生装置71的立体图。
(离子产生装置71的构成)
如图22所示,空气净化器(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61,在吹出风路23安装离子产生装置71。离子产生装置71,如图23所示,是在图1所示的离子产生装置1中去除了分隔板14的构成。离子产生装置71的其他构成,与离子产生装置1同样。此外,离子产生装置71不限于从离子产生装置1去除了分隔板14的构成,也可以是从离子产生装置2~6去除了分隔板14的构成,或者从离子产生装置7去除了分隔板41的构成的任一个。此点,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空气净化器61的构成)
图24是表示在空气净化器61的吹出风路23安装了离子产生装置7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5的(a)是图24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5的(b)是图25的(a)所示的吹出风路23的装置安装部81的构成的俯视图。
如图25的(b)所示,空气净化器61的吹出风路23具有装置安装部81。装置安装部81,具有装置安装孔82以及分隔板(分隔部件)83。装置安装孔82贯通吹出风路23的侧壁(周壁)而开口。
在装置安装孔82,如图24以及图25的(a)所示,从吹出风路23的背面安装离子产生装置71。具体来说,在装置安装孔82安装离子产生装置71的电极保护部15以及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部分。由此,电极保护部15以及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在离子产生装置71被安装于吹出风路23的状态中,在吹出风路23内突出。
分隔板83设置于装置安装孔82的上风侧位置。分隔板83为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高,长边方向与在吹出风路23的风的流动方向平行的板状部件。分隔板83,宽度方向的中心位于安装于装置安装孔82的离子产生装置71的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的中间。分隔板83是风的流动的下游侧部分的宽度成为较上游侧部分的宽度广。另外,分隔板83是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延伸至装置安装孔82的上游侧端部附近。空气净化器61的其他构成与空气净化器21同样。
(空气净化器61的动作以及优点)
在上述的构成中,空气净化器61的基本的动作,与前述的空气净化器21为同样。
空气净化器61具有装置安装部81,在装置安装部81可拆装离子产生装置71。由此,空气净化器61,在安装于装置安装部81的离子产生装置71的功能降低的情况下或离子产生装置71故障的情况下,在需要离子产生装置71的保养维修的情况下,可容易地作业。
另外,空气净化器61在装置安装部81具有分隔板83。由此,离子产生装置71,没有具有分隔板83的必要,能够使结构简素化。
另外,由于分隔板83在装置安装部81安装了离子产生装置71的状态下,延伸至相对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风的流动的上游侧,因此能够将吹送至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风的流动稳定化。由此,能够抑制起因于风的乱流的正以及负离子混合,从而离子浓度降低的事态。
进而,由于分隔板83成为风的流动的下游侧部分较上游侧部分宽度变广,因此促进吹送至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风的流动的稳定化。
另外,分隔板83的下游侧端部,延伸至装置安装孔82的上游侧端部附近为止,位于相较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靠上游侧。由此,能够抑制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在分隔板83离子浓度降低的事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61,设为将离子产生装置71直接安装于吹出风路23的装置安装部81的构成。然而,空气净化器61也可以是包括安装辅助具,将离子产生装置71安装于所述安装辅助具,将已安装离子产生装置71的安装辅助具安装于吹出风路23的构成。此情况,安装辅助具包括装置安装部81的构成,装置安装部81的构成具有装置安装孔82以及分隔板83,在吹出风路23设置安装安装辅助具的开口部。此点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实施方式9]
基于图式,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进一步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为了便于说明,针对与在上述实施方式已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且不重复其说明。
(空气净化器62的构成)
图26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空气净化器62的吹出风路23的装置安装部82的构成的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62,取代前述的装置安装部81而具有装置安装部84。装置安装部84具有取代前述装置安装孔82以及前述分隔板83的分隔板(分隔部件)85。
分隔板85的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在将离子产生装置71安装于装置安装部84的状态中,较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靠下游侧延伸。具体来说,分隔板85与分隔板14同样,位于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分隔板85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之中最下游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较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
分隔板85以及装置安装部84的其他构成与分隔板83以及装置安装部81同样,空气净化器62的其他构成与空气净化器61同样。
(空气净化器62的动作以及优点)
在上述的构成中,空气净化器62的基本的动作,与前述的空气净化器21同样。
在空气净化器62,分隔板85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16的下游侧端部之中最下游侧的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较前述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起因于此的空气净化器62的优点,如下述,与通过如此的构成的分隔板14的优点同样。
即,在空气净化器62,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存在分隔板85,由此难以互相混合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从而能够抑制正以及负离子的离子浓度的降低。
另外,在空气净化器62,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之间存在分隔板85,由此将使用的离子产生装置71的正侧放电电极11与负侧放电电极12的间隔变窄而能够将离子产生装置71小型化。
另外,在空气净化器62,由于分隔板85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较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因此能够抑制已产生的正以及负离子附着于分隔板85从而离子浓度降低的事态。空气净化器62的其他优点,与前述的空气净化器61同样。
[总结]
本发明的方案1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包括:风路,具有通向机外的吹出口;以及送风装置,向所述风路吹送风,在所述风路中设置有装置安装部,所述装置安装部安装有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所述装置安装部具有:装置安装孔,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在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及分隔部件,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排列方向中位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之间,且所述分隔部件位于较所述风路内的所述装置安装孔靠上游侧。
本发明的方案2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1中,所述分隔部件是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部分较上游侧部分宽度宽。
本发明的方案3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1或2中,在所述分隔部件中,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位于较所述装置安装孔靠上游侧。
本发明的方案4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1或2中,所述分隔部件中,相较于所述上流侧端部靠下流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之间。
本发明的方案5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也可以是在上述方案1、2、4任一个中,所述分隔部件中,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最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存在于相较于所述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所述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中最下游侧。
附图标记说明
1~7…离子产生装置(放电装置);11…正侧放电电极(第一放电电极);12…负侧放电电极(第二放电电极);13…壳体部;14、41…分隔板;15、31、32…电极保护部;15a、31c…开口部;15b、31b…横部件;15c、31a…纵部件;15c1、31a1…第一纵部件;15c2、31a2…第二纵部件;16…感应电极(第三电极);21…空气净化器;22…壳体;23…吹出风路(风路);23a…吹出口;24…送风机;31b1…第一横部件;31b2…第二横部件;51…设备;61、62…空气净化器(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71…离子产生装置;81、84…装置安装部;82…装置安装孔;83、85…分隔板(分隔部件)

Claims (5)

1.一种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包括:
风路,具有通向机外的吹出口;以及
送风装置,向所述风路吹送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中设置有装置安装部,所述装置安装部安装有放电装置,所述放电装置通过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放电而产生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生成物;
所述装置安装部具有:
装置安装孔,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在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的方式向所述风路内突出;以及
分隔部件,与所述风的流动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端部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排列方向中位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之间,且所述分隔部件位于较所述风路内的所述装置安装孔靠上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是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部分较上游侧部分宽度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件中,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位于较所述装置安装孔靠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中,相较于所述上流侧端部靠下流侧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放电电极与所述第二放电电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中,所述风的流动的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最下游侧端部相同的位置、或存在于相较于所述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所述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中最下游侧。
CN201980046548.0A 2018-07-12 2019-07-08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Pending CN1159437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2528 2018-07-12
JP2018-132528 2018-07-12
PCT/JP2019/027054 WO2020013144A1 (ja) 2018-07-12 2019-07-08 放電装置を装着可能な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3734A true CN115943734A (zh) 2023-04-07

Family

ID=69141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6548.0A Pending CN115943734A (zh) 2018-07-12 2019-07-08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25235B2 (zh)
CN (1) CN115943734A (zh)
TW (1) TWI798467B (zh)
WO (1) WO2020013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0008B (zh) * 2021-06-07 2022-09-06 何育林 一种设置有负离子净化装置的路灯
CN114992763A (zh) * 2022-04-25 2022-09-0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负离子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6029A (ja) * 2007-09-11 2009-04-02 Panasonic Corp 衣類乾燥機
JP4701435B2 (ja) * 2008-08-11 2011-06-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5364471B2 (ja) * 2009-06-30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 デバイスSunx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
JP5809009B2 (ja) * 2011-10-13 2015-11-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機能付き送風装置
JP6195487B2 (ja) * 2013-08-05 2017-09-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723682B2 (ja) * 2014-11-07 2020-07-15 レルテック医療器株式会社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6591823B2 (ja) * 2015-08-05 2019-10-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CN106129815B (zh) * 2016-07-12 2017-08-22 上海沃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离子产生效率增强器
JP6527977B2 (ja) * 2018-03-02 2019-06-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8467B (zh) 2023-04-11
TW202006299A (zh) 2020-02-01
JP7225235B2 (ja) 2023-02-20
WO2020013144A1 (ja) 2020-01-16
JPWO2020013144A1 (ja)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2090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6612084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US20170221668A1 (en) 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ic equipment
WO2007119751A1 (ja) 除電装置および放電モジュール
CN115943734A (zh) 可安装放电装置的设备
WO2018207385A1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TWI645141B (zh) 放電裝置及電氣機器
JP600452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CN112385103B (zh) 放电装置
CN107925225B (zh) 离子产生装置及电器设备
JPWO2015050045A1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0107426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1542396A (zh) 充电设备和除尘器
WO2014083933A1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527373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6195487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WO2018055783A1 (ja) 放電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4810780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3225383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WO2024085145A1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24045602A1 (zh) 空气净化装置及空调器
JP2016091714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3152910A (ja) イオン発生方法と、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機器
JP2014006974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07194181A (ja) 除電方式及び除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