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0189A - 压合治具 - Google Patents
压合治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90189A CN115890189A CN202110893035.2A CN202110893035A CN115890189A CN 115890189 A CN115890189 A CN 115890189A CN 202110893035 A CN202110893035 A CN 202110893035A CN 115890189 A CN115890189 A CN 1158901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utting
- pressing
- base
- press
- pres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组装治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合治具,压合治具用于将待压合部件的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承压部件。压合治具包括底座、压合座和施力机构。压合座位于底座的一侧并与底座相对,压合座包括抵接部,其中,承压部件和待压合部件层叠并放置于底座,待压合部件位于承压部件背向底座的一面,并与压合座相对,且第一弯折部与抵接部相对。待压合部件位于压合座和承压部件之间,抵接部与第一弯折部相对。施力机构连接抵接部,施力机构用于使得抵接部沿预设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以使得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承压部件,其中,预设方向和压合座指向底座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通过以上设置,防止了待压合部件的第一弯折部在压合过程中剐蹭到承压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方式涉及组装治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合治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部分产品的组装过程中,需要通过压合治具对承压部件和具有弯折部的待压合部件进行压合,而在压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弯折部剐蹭到承压部件的情况。例如,手机的中框组件(也即为承压部件)和电池盖(也即为待压合部件)的压合,电池盖边沿的第一弯折部与中框组件的第二弯折部相对,第二弯折部位于中框的内侧,在将第一弯折部压合于第二弯折部的过程中,电池盖的第一弯折部会产生一定方向上的伸展,导致第一弯折部剐蹭到外侧的中框,而造成中框掉漆,且容易引起整机不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合治具,能够防止待压合部件的第一弯折部在压合过程中剐蹭到承压部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压合治具,用于将待压合部件的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承压部件,压合治具包括:
底座;
压合座,压合座位于底座的一侧并与底座相对,压合座包括抵接部,其中,承压部件和待压合部件层叠并放置于底座,待压合部件位于承压部件背向底座的一面,并与压合座相对,且第一弯折部与抵接部相对;
施力机构,施力机构连接抵接部,施力机构用于使得抵接部沿预设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以使得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承压部件,其中,预设方向和压合座指向底座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沿第一方向挤压第一弯折部,并使得第一弯折部沿第一方向进行收缩,其中,第一方向和预设方向的夹角与上述锐角互为余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合座还包括连接座,抵接部固定连接于连接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抵接部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两个抵接部分别与待压合部件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相对,每个抵接部沿对应的第一弯折部的长度方向覆盖第一弯折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四个抵接部呈矩阵分布于连接座并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四个抵接部的其中两个分别与待压合部件的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的两端相对,四个抵接部的其中另外两个分别与待压合部件的另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的两端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合座还包括挡块,挡块抵持于抵接部背向与其相对的另一抵接部的一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自连接座朝向底座的方向延伸并凸出连接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的至少部分由软质材料制成,软质材料与第一弯折部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设置有压合面,压合面与第一弯折部相对且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待压合部件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的弧长方向,抵接部覆盖待压合部件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中,施力机构使得抵接部沿预设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使得抵接部对第一弯折部施加沿预设方向的压合作用力,其中,预设方向和压合座指向底座的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允许抵接部对第一弯折部的压合作用力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分力,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分力,第一分力沿第一方向对第一弯折部进行挤压,以降低或消除第二分力对第一弯折部造成的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的伸展,从而防止第一弯折部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展而导致第一弯折部的端部剐蹭到承压部件,保证了待压合部件和承压部件的组装质量。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且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包括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示出的压合治具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压合治具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压合治具的压合座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压合治具的压合座的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包括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图4,图1是根据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示出的压合治具100的结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压合治具100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的压合治具100的压合座20的结构立体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合治具100,用于将待压合部件300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承压部件200。
压合治具100包括底座10、压合座20和施力机构(图未示出)。压合座20位于底座10的一侧并与底座10相对,压合座20包括抵接部21,其中,承压部件200和待压合部件300层叠并放置于底座10,待压合部件300位于承压部件200背向底座10的一面,并与压合座20相对,且待压合部件300的第一弯折部310与抵接部21相对。施力机构连接抵接部21,施力机构用于使得抵接部21沿预设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310,从而使得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施加沿预设方向的压合作用力F,以使得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承压部件200,其中,预设方向和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呈夹角设置,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也即,预设方向和压合座指向底座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具体地,底座10具有用于承载承压部件和待压合部件的承载面,压合座20位于底座10的一侧并与承压面相对,压合座20可相对底座10朝向或远离承压面运动。承压部件200和待压合部件300层叠并放置于承压面上,并位于承压面和压合座20之间,承压部件200相较待压合部件300靠近承压面,待压合部件300相较承压部件200靠近压合座20。其中,承压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凹凸面。
请参阅图2和图3,一般地,手机产品的电池盖(也即待压合部件300)和中框组件(也即承压部件200)需要通过压合治具100进行压合,电池盖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边沿的第一弯折部310,中框组件包括中框210和位于中框210内侧的第二弯折部220,压合前,先将电池盖预装于中框组件,电池盖的主体部与中框组件的中间部分相对,第一弯折部310与第二弯折部220相对。在现有的压合治具对第一弯折部310和第二弯折部220进行压合的过程中,压合座20沿Z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310,使得第一弯折部310朝向第二弯折部220压合,其中,压合座20对第一弯折部310沿Z方向的作用力会造成第一弯折部310沿X方向伸展,也即,第一弯折部310于X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沿X方向伸长,且由于第一弯折部310的端部与中框210之间的缝隙较小,容易导致第一弯折部310的端部剐蹭到中框210,从而造成中框210掉漆,影响手机的外观,且剐蹭容易引起整机不良。其中,Z方向和X方向相互垂直,Z方向与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平行,X方向由第一弯折部310的内侧指向中框210。
与现有技术中压合座20直接沿Z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310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施力机构使得抵接部21沿预设方向抵向第一弯折部310,从而使得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施加沿预设方向的压合作用力F,其中,预设方向和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呈夹角设置,从而允许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分力F1,以及沿第二方向的第二分力F2,第一分力F1沿第一方向对第一弯折部310进行挤压,以降低或消除第二分力F2对第一弯折部310造成的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的伸展,从而防止第一弯折部31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展而导致第一弯折部310的端部剐蹭到承压部件200,保证了待压合部件300和承压部件200的组装质量。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方向由中框210指向第一弯折部310的内侧,第二方向与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平行。
如图3所示,具体地,以底座10,以及电池盖和中框组件水平放置时为例说明,则,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即为竖直方向,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产生的压合作用力F倾斜向下,也即,抵接部21沿与竖直方向呈夹角地抵向第一弯折部310,从而允许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分解成,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的第一分力F1,以及与竖直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的第二分力F2,其中,第二分力F2与现有技术中压合座20抵向第一弯折部310的作用力相同,会造成第一弯折部310沿水平方向朝向外侧的中框210伸展,而第一分力F1则沿水平方向朝向第一弯折部310的内侧而挤压第一弯折部310,以降低或消除第一弯折部310沿水平方向朝向中框210的伸展,从而防止压合过程中第一弯折部310对外侧的中框210造成剐蹭。
在压合完成之后,第一弯折部310于第一方向上的挤压力会进行释放,从而使得第一弯折部310沿水平方向朝向中框210略微伸展,以减小第一弯折部310的端部和中框210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其组装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盖大致为长方形,其具有两个相对的长边和两个相对的短边,长边和短边上分别具有第一弯折部310,中框组件200具有与电池盖的长、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对应的第二弯折部220,以及围绕第二弯折部220外边沿的中框210。于电池盖的相对的两个长边上,长边上的两个第一弯折部310是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压合作用力F进行压合的,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电池盖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剖视效果,作用于左边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作用于右边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左下方倾斜的。于电池盖的相对的两个短边上,短边上的两个第一弯折部310也是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压合作用力F进行压合的,图2并无示出了电池盖的两个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但由于电池盖的长边与短边往往是相互垂直的,故以图2为参考说明,可以这么理解,一个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是位于图2所示纸面内的,另一个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是位于图2所示纸面外面的,则,作用于纸面里面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纸面外方倾斜向下的,作用于纸面里面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纸面内倾斜向下的。因此,电池盖的不同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对应所受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的指向可以是不同的,只需该预设方向和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呈夹角设置,并使得对应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对应的第二弯折部220即可。其中,左边、右边、左下、右下、纸面内、纸面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图2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并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具体地,图3所示的是图2中电池盖左边的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剖视效果,在图3中,沿Z方向的作用力会造成该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沿X方向发生伸展,则,作用于该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故该压合作用力F所分解出的第一分力F1与X方向平行但方向相反,以降低或消除该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沿X方向发生伸展;而在图2中电池盖右边的另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沿Z方向的作用力会造成该另一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沿与图3示出的X方向平行但相反的方向发生伸展,则,作用于该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作用力F所沿预设方向是向左下方倾斜的,故该压合作用力F所分解出的第一分力F1与图3示出的X方向平行且方向相同,以降低或消除该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沿与图3示出的X方向平行但相反的方向发生伸展。其中,两个压合作用力F的第一分力F1均与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平行,并分别指向第一弯折部310的内侧,第一弯折部310的内侧为电池盖的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围设形成的中间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压合作用力F与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的夹角大小,以及压合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分别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只需第一分力F1可以降低或消除第一弯折部310朝向外侧的中框210伸展即可。此外,施力机构可以通过抵接部21直接对第一弯折部310施加压合作用力F;也可以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通过抵接部21对第一弯折部310施加作用力,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作用力可合成所述的压合作用力F。
可以理解的是,除了上述举例描述的手机的电池盖和中框组件之间的组装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具有类似结构的产品的组装中,例如,平板电脑的中框部件和电池后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21沿第一方向挤压第一弯折部310,并使得第一弯折部310沿第一方向进行收缩,也即,使得第一弯折部310于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长度沿第一方向收缩,进一步地保证在压合过程中第一弯折部310的端部和承压部件200之间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进一步地防止第一弯折部310与承压部件200发生剐蹭。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沿预设方向的压合作用力F于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的分力,且预设方向和压合座20指向底座10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故第一方向和预设方向的夹角与上述锐角互为余角,也即,第一方向和预设方向的夹角与预设方向和压合座指向底座的方向的夹角互为余角。
具体地,压合作用力F于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分力F1大于,压合作用力F于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分力F2,以允许抵接部21沿第一方向挤压第一弯折部310时,第一弯折部310可沿第一方向进行收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分力F1大于两倍第二分力F2。
对于上述的底座10,底座10设置有收容部101和缺口102,收容部101自底座10面向压合座20的一面朝向远离压合座20的方向凹陷,并于底座10的边沿形成四个侧壁,缺口102位于收容部101的其中一个侧壁,缺口102贯穿收容部101的侧壁,并与收容部101连通。承压部件200和待压合部件300放置于收容部101内,缺口102用于方便拾取收容部101内的承压部件200和待压合部件300。
对于上述的压合座20,压合座20包括抵接部21和连接座22,抵接部21固定连接于连接座22。
连接座22呈矩形板状,其与底座10平行设置。连接座22可用于与外部机构连接,外部机构可以例如是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连接座22驱动压合座20朝向或远离底座10运动,和/或驱动压合座20沿平行于底座10的方向运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座22可以省略。
抵接部21自连接座22朝向底座10的方向延伸并凸出连接座22,以使得抵接部21远离连接座22的一端和连接座22面向底座10的一面之间形成容纳空间201。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盖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中框组件的过程中,中框组件上的摄像头凸出电池盖,因此,通过以上设置,使得凸出待压合部件300的结构可容纳于容纳空间201内,此外,本申请针对的是待压合部件300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无需对待压合部件300的其他部分进行压合动作,避免对待压合部件300的其他部分进行压合时间接影响第一弯折部310的压合质量。
抵接部21远离底座10的一端设置有压合面211,压合面211与第一弯折部310相对且相适配,以使得压合面211可完全贴合于第一弯折部310,从而使得第一弯折部310紧密地贴合于承压部件20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21的至少部分由软质材料制成,软质材料与第一弯折部310接触,软质材料用于防止抵接部21剐蹭第一弯折部310的表面。具体而言,可以是,抵接部21远离底座10的一端由软质材料制成;也可以是,抵接部21的整体结构由软质材料制成。其中,软质材料例如但不限于软胶。
请继续参阅图4,在本申请的其中一实施例中,两个抵接部21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22,两个抵接部21分别与待压合部件300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相对,每个抵接部21沿对应的第一弯折部310的长度方向覆盖该第一弯折部310,也即,抵接部21的长度与待压合部件300的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长度相适配。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盖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中框组件的过程中,电池盖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更容易剐蹭到外侧的中框210,因此,通过以上设置,一方面,只设置两个抵接部21,可针对性地对待压合部件300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进行压合,省去了设置与电池盖的两个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对应的抵接部21,一定程度上简化压合治具100的结构,使得施力机构只需针对电池盖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施加作用力即可;另一方面,抵接部21沿第一弯折部310的长度方向覆盖该第一弯折部310,可使得第一弯折部310整体紧固地压合于第二弯折部210,保证压合质量。
请参阅图5,图5是根据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压合治具100的压合座20的结构立体图,在本申请的其中另一实施例中,四个抵接部21呈矩阵分布于连接座22并分别固定连接于连接座22,四个抵接部21的其中两个分别与待压合部件300的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两端相对,四个抵接部21的其中另外两个分别与待压合部件310的另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两端相对。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盖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中框组件的过程中,电池盖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两端更容易剐蹭到外侧的中框210,因此,通过以上设置,可针对性地对待压合部件300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两端进行压合,可进一步地简化压合治具100的结构,使得施力机构只需针对电池盖的两个长边上靠近边角的第一弯折部310施加作用力即可。
具体地,与待压合部件300的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相对的两个抵接部21,沿平行于该第一弯折部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与待压合部件300的另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相对的另外两个抵接部21,沿平行于该第一弯折部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当抵接部21抵接于第一弯折部310时,该两个抵接部21之间显露该第一弯折部310的中间部分,抵接部21只抵接于待压合部件300的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两端,第一弯折部310的中间部分可由两端的抵接部21带动而压合于承压部件200。
在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中,压合座20还包括挡块23,挡块23抵持于抵接部21背向与其相对的另一抵接部21的一面,也即,当抵接部21抵接于第一弯折部310时,挡块23即位于抵接部21背向第一弯折部310的一面。挡块23用于支撑抵接部21,以防止抵接部21背向与其相对的另一抵接部21发生永久变形,而导致抵接部21失去沿第一方向挤压第一弯折部310的作用。
在本申请其中另一实施例中,压合座20还包括基座24,连接座22和挡块23分别固定连接于基座24,挡块23的一侧壁固定连接于基座24,挡块23的另一侧壁固定连接于抵接部21。
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基座24可以省略,挡块23固定连接于连接座22。
进一步地,沿待压合部件300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310的弧长方向,抵接部21覆盖待压合部件300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310,以允许抵接部21对待压合部件300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310进行压合。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盖的相邻长、短边上的第一弯折部之间圆弧连接而形成电池盖的边角,在电池盖的第一弯折部310压合于中框组件的过程中,电池盖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310同样容易剐蹭到外侧的中框210,因此,通过以上设置,可防止待压合部件300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310剐蹭到承压部件200,保证了待压合部件300和承压部件200的组装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压合治具,用于将待压合部件的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承压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压合座,所述压合座位于所述底座的一侧并与所述底座相对,所述压合座包括抵接部,其中,所述承压部件和待压合部件层叠并放置于所述底座,所述待压合部件位于所述承压部件背向所述底座的一面,并与所述压合座相对,且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抵接部相对;
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连接所述抵接部,所述施力机构用于使得所述抵接部沿预设方向抵向所述第一弯折部,以使得所述第一弯折部压合于所述承压部件,其中,所述预设方向和所述压合座指向所述底座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沿第一方向挤压所述第一弯折部,并使得所述第一弯折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收缩,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预设方向的夹角与所述锐角互为余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座还包括连接座,所述抵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抵接部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两个所述抵接部分别与所述待压合部件的两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相对,每个所述抵接部沿对应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长度方向覆盖所述第一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抵接部呈矩阵分布于所述连接座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座,四个所述抵接部的其中两个分别与所述待压合部件的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的两端相对,四个所述抵接部的其中另外两个分别与所述待压合部件的另一个长边上的第一弯折部的两端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座还包括挡块,所述挡块抵持于所述抵接部背向与其相对的另一所述抵接部的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自所述连接座朝向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并凸出所述连接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至少部分由软质材料制成,所述软质材料与所述第一弯折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设置有压合面,所述压合面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对且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待压合部件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的弧长方向,所述抵接部覆盖所述待压合部件的边角上的第一弯折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93035.2A CN115890189A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压合治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93035.2A CN115890189A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压合治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90189A true CN115890189A (zh) | 2023-04-04 |
Family
ID=86485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93035.2A Withdrawn CN115890189A (zh) | 2021-08-04 | 2021-08-04 | 压合治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90189A (zh) |
-
2021
- 2021-08-04 CN CN202110893035.2A patent/CN11589018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46569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 |
US9791893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electronic device | |
KR20160087984A (ko) |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의 제조장치 | |
US20070165984A1 (en) | Optical adaptor mounting metal fittings and an optical adaptor | |
EP2264514A1 (en) | Liquid crystal module | |
CN111145642A (zh) | 装配工装及工艺 | |
CN102759813A (zh) | 具外框卡合设计的显示装置 | |
US20190011632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 |
CN115890189A (zh) | 压合治具 | |
US10723579B2 (en) | Pivoting assembly and container including thereof | |
CN210911204U (zh) | 一种c型屏幕组件贴合用弹性装置和屏幕组件贴合工装 | |
CN217319415U (zh) | 保压装置 | |
US11097328B2 (en) | Panel hemm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hemming using the same | |
JP432591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EP1609575A4 (en) | Lens casting mold assembly device, lens casting mold washing method and lens casting mold mounting method | |
US20240008204A1 (en) | Blacklight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2102719B (zh) | 背光模块 | |
CN210670154U (zh) | 电子设备 | |
JP4618108B2 (ja) | 情報処理装置 | |
CN108789220B (zh) | 治具 | |
JP6578729B2 (ja) | 押さえ治具 | |
TW201517746A (zh) | 電子裝置殼體及其製造方法 | |
JP3681641B2 (ja) |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 |
TWI399141B (zh) | 定位治具及組裝治具 | |
CN109557718B (zh) |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404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