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5837A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75837A CN115875837A CN202111145416.9A CN202111145416A CN115875837A CN 115875837 A CN115875837 A CN 115875837A CN 202111145416 A CN202111145416 A CN 202111145416A CN 115875837 A CN115875837 A CN 1158758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air
- air guide
- guide unit
- disper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导风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每个所述导风单元均包括:散风面板和旋叶支架,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所述旋叶支架设于所述散风面板的厚度一侧,且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和联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联动机构相连,所述联动机构与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同步转动。根据本发明的导风部件,散风效果好,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柜机,在出风口设置微孔导风板,采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实现无风感,然而,微孔无风感的散风效果不佳,用户在制冷状态仍能感受冷风,不够舒适。为了改善该技术问题,一些空调柜机采用两侧出风口,在每侧的出风口分别设置旋叶板和微孔板,这样虽然能够改善冷风直吹问题,但是,这种空调柜机的整体结构复杂,每侧的出风口处均需要分别设置驱动组件,成本较高,且在需要快速制冷或制热时,出风量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的散风效果好,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包括: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每个所述导风单元均包括:散风面板和旋叶支架,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所述旋叶支架设于所述散风面板的厚度一侧,且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和联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联动机构相连,所述联动机构与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同步转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部件,通过设置一个第一驱动组件来驱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同步转动,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导风单元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并且,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一起工作,在导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共同导风,提高整体导风效果,更加有效地改变出风方向,在挡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共同起到散风作用,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散风效果,又能保证出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为第一类导风单元或第二类导风单元,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至少一个所述散风旋叶为可动旋叶,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所述散风旋叶为固定旋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所述导风单元,中间的所述导风单元为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两侧的两个所述导风单元均为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具有多个所述可动旋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设置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机构、滑动座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连杆上具有与所述滑动座滑动配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相对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方向运动,每个所述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所述第二连杆与每个所述偏心轴分别枢转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叶支架上具有滑轨,所述滑动座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且位于所述散风面板的面向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一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外,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的所述散风面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且通过可拆结构与所述滑动座可拆卸相连,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与所述可拆结构相对设置的拆装口,所述拆装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中,所述旋叶支架上具有与每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对应设置的开口区域,每个所述开口区域设有多个辐条,每个所述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可动旋叶分别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两侧,所述偏心轴由对应的所述开口区域的相邻两个所述辐条之间穿过且与所述第二连杆枢转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中的所述散风面板为分节式面板,所述旋叶支架为分节式支架,所述分节式面板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所述分节式支架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面板或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支架通过连接轴相连,多个所述子支架与多个所述子面板分别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构造为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的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为第一分节导风单元,所述第一分节导风单元上具有多个所述可动旋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分节导风单元设置的分节式连杆,所述分节式连杆与每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所述分节式连杆包括与所述子支架对应设置的第一杆段以及与所述连接轴对应设置的第二杆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杆段通过所述第二杆段可拆卸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联动曲柄,每个所述导风单元上均具有偏心设置的联动轴,所述第一连杆与每个所述导风单元的所述联动轴分别枢转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所述联动曲柄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运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由于导风部件通过设置一个第一驱动组件来驱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同步转动,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导风单元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并且,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一起工作,在导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共同导风,提高整体导风效果,更加有效地改变出风方向,在挡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共同起到散风作用,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散风效果,又能保证出风量,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风部件,两个所述导风部件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所述上风口和所述下风口,每个所述导风部件中的多个所述导风单元沿横向并排设置。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整体导风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导风部件的后视图;
图5是图2中所示的第一整体导风单元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图3中所示的第一整体导风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第一整体导风单元的局部后视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旋叶支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旋叶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0是沿图7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6中所示的散风面板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散风面板的局部与盖板的爆炸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散风面板的局部与盖板的装配图;
图14是沿图13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图13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6中所示的可动旋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整体导风单元的主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E-E线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的第二整体导风单元的后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F-F线的剖视图;
图21是图20中G处的放大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分节导风单元的爆炸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节导风单元的装配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分节式连杆的主视图;
图25是沿图24中H-H线的剖视图;
图26是沿图24中J-J线的剖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面板支架的部分构成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面板支架与导风部件的局部装配图;
图2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导风部件100;
导风组件10;
导风单元11;
第一类导风单元11a;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第一整体导风单元11a2;
第二类导风单元11b;第二分节导风单元11b1;第二整体导风单元11b2;
散风面板111;通风孔1111;第一枢转部1112;拆装口1113;
面板翻边1114;联动轴1115;面板主体1116;
分节式面板1110;子面板1117;连接轴1118;
旋叶支架112;滑轨1121;开口区域1122;辐条1123;
支撑轴1124;支架翻边1125;支架主体1126;
分节式支架1120;子支架1127;翻边环圈1128;
散风旋叶113;固定旋叶1131;可动旋叶1132;偏心轴1133;
盖板114;第一卡扣结构115;第二卡扣结构116;
第一驱动组件20;
第一驱动器21;
联动机构22;第一连杆221;联动曲柄222;
第二驱动组件30;
第二驱动器31;
驱动机构32;
传动机构321;主体部321a;延伸部321b;
齿轮件3211;齿条件3212;安装盒3213;滑动座322;
第二连杆323;滑动部3231;枢转孔3232;
分节式连杆3230;第一杆段32301;第一插接孔32303;
第二杆段32302;第二插接扣32304;
可拆结构324;
壳体200;
出风口40;上风口41;下风口42;
面板支架50;第一支架部51;第二支架部52;支撑孔53;避让滑孔54;
检测装置60;
开关门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
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导风组件10,导风组件10包括多个导风单元11。结合图2-图3,每个导风单元11均包括: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散风面板111上具有通风孔1111,旋叶支架112设于散风面板111的厚度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旋叶支架112并不要求完全位于散风面板111的厚度一侧,只要整体大部分位于散风面板111的厚度一侧即可,例如,后文所述的支架翻边1125可以位于散风面板111的周侧,这里不作赘述。
结合图4,旋叶支架112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113,散风旋叶113可以是固定旋叶1131或可动旋叶1132,也就是说,旋叶支架112上可以仅具有固定旋叶1131,旋叶支架112上也可以仅具有可动旋叶1132,旋叶支架112上也可以既具有可动旋叶1132,又具有固定旋叶1131。
值得说明的是,固定旋叶1131指的是相对旋叶支架112不可转动的旋叶,可动旋叶1132指的是相对旋叶支架112可转动的旋叶。在一些示例中,固定旋叶1131可以与旋叶支架112为一体件,在另一些示例中,固定旋叶1131还可以与旋叶支架112为分体件且装配相连。在一些示例中,可动旋叶1132可以是受气流经过影响而被动转动的旋叶,在另一些示例中,可动旋叶1132也可以是受驱动组件,如后文所述的第二驱动组件30驱动而转动的旋叶。
当一些气流沿着从旋叶支架112到散风面板111的方向穿过导风单元11时,气流可以先经过旋叶支架112被散风旋叶113初步打散,再经过散风面板111上的通风孔1111被进一步打散,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直吹的风感体验。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在需要降低气流直吹效果时,可以将导风单元11转动到挡风位置,使得气流可以沿着从旋叶支架112到散风面板111的方向穿过导风单元11,这样从导风单元11流出的气流,可以呈现散风效果,如柔风感效果或无风感效果,从而降低气流直吹效果,满足用户要求。
具体而言,每个导风单元11均可转动设置,以通过调节导风单元11的转动角度,来调整气流和导风单元11的相对角度,从而改变导风单元11对气流的出风效果的影响。例如,当散风面板111转动到垂直于或大体垂直于来流方向时,导风单元11处于挡风位置,气流可以通过旋叶支架112和散风面板111上的通风孔1111等流出,降低风感。而当散风面板111转动到平行于或大体平行于来流方向时,导风单元11处于导风位置,气流可以通过相邻两个导风单元11之间的间隙流出,降低风阻,有效出风。
如图1所示,导风组件1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并排设置,以使多个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平行或大体平行,可选地,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与导风单元11的纵向平行,其中纵向指的是长度方向,这样,多个导风单元11沿与纵向垂直的横向依次排开,以达到并排设置的效果。
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100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0,第一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器21和联动机构22,第一驱动器21与联动机构22相连,联动机构22与多个导风单元11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即第一驱动器21驱动联动机构22运动,联动机构22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从而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同步从挡风位置向导风位置转动,或者同步从导风位置向挡风位置转动,等等,以使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同时起到导风效果,或同时起到散风效果,等等。
由此,通过设置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0来驱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并且,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一起工作,在导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导风,提高整体导风效果,更加有效地改变出风方向,在挡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起到散风作用,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散风效果,又能保证出风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枢转部1112,第一枢转部1112的中心线即为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例如,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用于空调器1000时,第一枢转部1112与空调器1000上的第二枢转部枢转连接,导风单元11可以绕着旋转轴线转动。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枢转部1112还可以设置在导风单元11的其他位置,以满足其他设计要求,等等。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旋转轴线穿过导风单元11时,可以使得导风单元11在转动过程中所需的空间较小,降低导风部件100所需的设置空间,提高空调器1000的结构紧凑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枢转部1112均可以为枢转轴和枢转轴孔中的一个,当第一枢转部1112为枢转轴时,与该第一枢转部1112对应的第二枢转部为枢转轴孔,当第一枢转部1112为枢转轴孔时,与该第一枢转部1112对应的第二枢转部为枢转轴。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枢转部1112和联动轴1115均可以设置在散风面板111上,从而方便加工和装配。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枢转部1112和联动轴1115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旋叶支架112上,从而符合灵活设计要求。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除了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枢转部1112之外,还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之间的一些位置同时设置第一枢转部1112,只需要保证同一散风面板111上的各第一枢转部1112的旋转轴线共线即可,由此,可以避免由于导风单元11的长度过长引起的变形问题,提高导风单元11的形状可靠性和转动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联动机构22可以包括:第一连杆221和联动曲柄222,每个导风单元11上均具有偏心设置的联动轴1115,即每个导风单元11上均具有联动轴1115,联动轴1115与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偏心设置。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联动轴1115分别枢转连接,第一驱动器21通过联动曲柄222驱动第一连杆221运动,以使第一连杆221拉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
这样,当第一驱动器21驱动联动曲柄222转动时,受第一连杆221与各导风单元11的联动轴1115枢转连接的约束,从而第一连杆221与各导风单元11的枢转连接处可以分别沿对应的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的周向运动,进而第一连杆221可以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由此,驱动方式简单、可靠,并且可以简化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连接,提高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2还可以包括联动齿条,每个导风单元11的第一枢转部1112的外周可以设置联动齿轮圈,联动齿条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联动齿轮圈配合,从而当联动齿条往复运动时,可以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11为第一类导风单元11a或第二类导风单元11b。由此,导风组件10可以具有多种组合形式,例如,导风组件10中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中的每个均为第一类导风单元11a,或者,导风组件10中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中的每个均为第二类导风单元11b,再或者,导风组件10中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中的一些为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另外一些为第二类导风单元11b,等等。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的多个散风旋叶113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排列,且其中至少一个散风旋叶113为可动旋叶1132,也就是说,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可以仅具有可动旋叶1132,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也可以既具有可动旋叶1132,又具有固定旋叶1131,可动旋叶11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由此,可以利用可动旋叶1132的转动优化第一类导风单元11a的散风效果。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的全部散风旋叶113均为可动旋叶1132,从而可以通过更多数量的可动旋叶1132,进一步优化第一类导风单元11a的散风效果。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上的多个散风旋叶113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散风旋叶113为固定旋叶1131。也就是说,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上的多个散风旋叶113均为固定旋叶1131,固定旋叶1131沿旋叶支架112上的长度方向排列。由此,第二类导风单元11b的成本较低,结构较为简单,且具有一定的散风效果。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导风单元11的可选形式不限于此,例如,导风单元11还可以包括第三导风单元11,第三导风单元11上的多个散风旋叶113成多行多列排布,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导风组件10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导风单元11,中间的导风单元11为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两侧的两个导风单元11均为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也就是说,导风组件10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导风单元11,两侧的两个导风单元11中的散风旋叶113为固定旋叶1131,中间的导风单元11中的散风旋叶113中的至少一个为可动旋叶1132。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上方的导风单元11中的各散风旋叶113均为固定旋叶1131,中间的导风单元11中的各散风旋叶113均为可动旋叶1132,下方的导风单元11中的各散风旋叶113均为固定旋叶1131。
由此,在出风较为集中的中央区域设置可动旋叶1132,可以更好地起到散风效果,在出风相对少一些的两侧区域设置固定旋叶1131,可以在具有一定散风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导风单元11的投入成本。这样,根据气流分布特点,在不同的位置选用不同形式的散风旋叶113,从而可以在保证散风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简化结构,即兼顾散风效果和成本。
如图5所示,当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具有多个可动旋叶1132时,导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组件30,第二驱动组件30对应第一类导风单元11a设置,或者说,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驱动组件30设置。第二驱动组件30包括第二驱动器31和驱动机构32,第二驱动器31通过驱动机构32驱动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也就是说,第二驱动器31与驱动机构32相连,驱动机构32与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的多个可动旋叶1132分别相连,以驱动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
由此,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中的多个可动旋叶1132可以是受驱动而转动的旋叶,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0的控制,进一步提高导风部件100的散风效果。并且,由于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中的多个可动旋叶1132是通过一个第二驱动组件30驱动而同步转动的,从而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21和第二驱动器31均可以为驱动电机或包含驱动电机的驱动组件,从而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和应用难度,仅需供电即可以实现驱动,这里不作赘述。其中,驱动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从而容易实现控制。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5-图7所示,驱动机构32可以包括第二连杆323,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1132的偏心轴1133分别枢转连接,即每个可动旋叶1132上均具有偏心轴1133(结合图16),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偏心轴1133分别枢转连接,以拉动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偏心轴1133指的是与可动旋叶1132的旋转轴线偏心。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杆323的具体构成不限,例如可以为多节可拆卸拼接的分节式连杆,也可以为一整根不可拆分的一体式连杆。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5-图7所示,驱动机构32还可以包括传动机构321和滑动座322,第二驱动器31通过传动机构32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即第二驱动器31与传动机构321相连,传动机构321与滑动座322相连,滑动座322相对旋叶支架11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可运动,从而第二驱动器31可以通过传动机构32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
第二连杆323上具有与滑动座322滑动配合的滑动部3231,滑动部3231相对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宽度方向运动,这样,当第二驱动器3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时,受第二连杆323与各可动旋叶1132的偏心轴1133枢转连接的约束,第二连杆323的滑动部3231可以既与滑动座322同步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又相对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宽度方向运动,从而第二连杆323与各可动旋叶1132的枢转连接处可以分别沿对应的可动旋叶1132的旋转轴线的周向运动,进而第二连杆323可以驱动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由此,驱动方式简单、可靠,并且可以简化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1132的连接,提高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1132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驱动可动旋叶1132转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2还可以包括驱动齿条,每个可动旋叶1132的外周可以设置从动齿轮圈,驱动齿条与每个可动旋叶1132的从动齿轮圈配合,从而当驱动齿条往复运动时,可以驱动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旋叶支架112上可以具有滑轨1121,滑动座322与滑轨1121滑动配合,且滑动座322位于散风面板111的面向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一侧。由此,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且由于滑动座322与旋叶支架112配合,无需显露在散风面板111外侧,从而当将散风面板111作为导风单元11的外观面板时,可以避免滑动座322外露。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散风面板111上或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设置结构与滑动座322滑动配合,这里不作赘述。
结合图6,传动机构321可以包括主体部321a和延伸部321b,主体部321a位于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外,延伸部321b伸入第一类导风单元11a的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且通过可拆结构324与滑动座322可拆卸相连,例如,可拆结构324可以为座体盖,座体盖与滑动座322配合固定传动机构321的延伸部321b,以使延伸部321b可以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当座体盖与滑动座322拆分后,可以将延伸部321b从滑动座322上拆下。再进一步地,座体盖和滑动座322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从而方便两者的拆卸和装配。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座体盖和滑动座322可以拼接出环形限位槽或环形限位筋,延伸部321b上具有与环形限位槽配合的环形限位筋,或与环形限位筋配合的环形限位槽,当环形限位槽与环形限位筋配合到位时,可以限制延伸部321b相对座体盖及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从而延伸部321b可以带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同步运动。
结合图6、图10-图15,散风面板111上具有与可拆结构324相对设置的拆装口1113,拆装口1113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114。由此,将盖板114从拆装口1113处拆下后,即可从拆装口1113处将可拆卸结构与滑动座322拆开,从而可以将延伸部321b从滑动座322上拆下,并从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抽出,从而可以实现传动机构321的拆卸,便于传动机构321的更换、维修、清洁等操作。由此,无需拆分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即可将传动机构321与滑动座322拆分,从而便于传动机构321的拆卸、维修等。
具体而言,盖板114与拆装口1113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图12-图15所示,盖板114与散风面板111通过设于拆装口1113处的第二卡扣结构116可拆卸相连,第二卡扣结构116可以包括设于盖板114上的第一扣位和设于散风面板111上的第二扣位,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卡扣配合,实现盖板114与散风面板111的可拆卸连接。可选地,盖板114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扣位,同侧的第一扣位为一个或者多个,散风面板111上设有与第一扣位数量相同的第二扣位,每个第一扣位分别对应卡扣连接一个第二扣位。为了方便拆卸,可以将盖板114一侧的第一扣位与第二扣位的配合面设置为便于拆卸的导向斜面,而在另一侧的第一扣位和第二扣位无需设置导向斜面,从而既能保证连接可靠性,又方便拆卸。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机构321的具体构成不限,只要能够驱动滑动座322往复直线运动即可,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传动机构321可以包括齿轮件3211和齿条件3212,齿轮件3211驱动齿条件3212直线运动。齿条件3212的一部分伸入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且与滑动座322相连,以作为延伸部321b的至少部分。此外,还可以通过蜗轮蜗杆机构等代替齿轮齿条机构,这里不作赘述。
另外,为了方便主体部321a的整体化设计,传动机构321可以包括安装盒3213,安装盒3213至少大部分设于旋叶支架112和散风面板111外,齿轮件3211安装于安装盒3213内,齿条件3212的一部分安装于安装盒3213内与齿轮件3211配合,齿条件3212的其余部分由安装盒3213伸出且伸入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为了便于齿轮件3211和齿条件3212的安装,安装盒3213可以包括可拆分的盒体和盒盖。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7-图9,在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中,旋叶支架112上具有与每个可动旋叶1132分别对应设置的开口区域1122,每个开口区域1122设有多个辐条1123。例如,多个辐条1123可以沿可动旋叶1132的周向间隔开分布,每个辐条1123的外端与开口区域1122的边缘相连,多个辐条1123的内端汇聚至支撑轴1124,可动旋叶1132可以可枢转地安装于支撑轴1124,且位于多个辐条1123的厚度同侧。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每个可动旋叶1132上均具有偏心轴1133,结合图7-图9,驱动机构32包括第二连杆323,第二连杆323与可动旋叶1132分别设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两侧,偏心轴1133由对应的开口区域1122的相邻两个辐条1123之间穿过,且与第二连杆323枢转相连,具体而言,第二连杆323上具有多个枢转孔3232,偏心轴1133从相邻两个辐条1123之间穿过后与对应的枢转孔3232枢转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杆323可以由上述传动机构321、滑动座322驱动运动,也可以由其他类型的传动组件驱动运动,这里不作限制。
由此,相邻的两个辐条1123之间的区域为偏心轴1133的可转动区域,即偏心轴1133可以在相邻的两个辐条1123之间的区域转动,从而可以利用旋叶支架112上的辐条1123起到限制可动旋叶1132的转动角度的作用,进而可以简化结构,无需额外设置其他限位装置,从而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可选地,开口区域1122的边缘可以设置翻边环圈1128,从而提高旋叶支架112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图21所示,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可以通过第一卡扣结构115相连,第一卡扣结构115可以为多个,且沿散风面板111的边缘间隔开设置,例如,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宽度两侧分别都可以设置第一卡扣结构115。由此,可以简单且方便地实现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的连接,并且可以保证两者连接的可靠性,此外,还可以省去打螺钉的投入成本,以及由于打螺钉引起的表面有孔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9和图11,还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边缘设置面板翻边1114,即散风面板111包括面板主体1116和设于面板主体1116的边缘的面板翻边1114,通风孔1111为多个且形成在面板主体1116。由此,通过设置面板翻边1114,可以加强散风面板111的结构强度,提升散风面板111的形状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在旋叶支架112的边缘设置支架翻边1125,即旋叶支架112包括支架主体1126和设于支架主体1126的边缘的支架翻边1125,多个散风旋叶113均设于支架主体1126上,面板主体1116设于支架主体1126的厚度一侧。由此,通过设置支架翻边1125,可以加强旋叶支架112的结构强度,提升旋叶支架112的形状稳定性。
结合图18,面板翻边1114朝向支架主体1126的方向延伸,支架翻边1125朝向面板主体1116的方向延伸,面板翻边1114包围在支架翻边1125的外围,从而可以降低气流从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之间的边缘泄露的问题,并且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具有稳定的安装空间来容纳散风旋叶113。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面板翻边1114与支架翻边1125相对的表面可以通过第一卡扣结构115连接,从而方便第一卡扣结构115的加工与连接,且使得第一卡扣结构115隐藏,以实现外观面卡扣不可见的效果。
如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面板111的横截面形成为中部朝向远离旋叶支架112的方向凸出的曲面板形状,或者说,在散风面板111的横截面上,散风面板111的面板主体1116的中部朝向背离支架主体1126的方向凸出,从而当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装配到位后,导风单元11的宽度两端的厚度L1可以小于导风单元11的宽度中央的厚度L2,从而使得旋叶支架112上设置的散风旋叶113与散风面板1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散风效果。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面板111的边缘的面板翻边1114的外表面可以形成为外凸的圆滑表面,例如在散风面板111的横截面上,面板翻边1114的外表面形成为朝向远离支架翻边1125的方向凸出的光滑曲面,且面板翻边1114与面板主体1116的表面平滑过渡连接,从而可以降低风阻和噪音,有利于加强导风单元11的导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和/或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分节式导风单元,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分节式导风单元,再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分节式导风单元的同时,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也为分节式导风单元。将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形式的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定义为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例如图23所示),将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形式的第二类导风单元11b定义为第二分节导风单元11b1(例如图22所示)。
如图22所示,分节式导风单元中的散风面板111为分节式面板1110,旋叶支架112为分节式支架1120,分节式面板1110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1117,分节式支架1120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1127,每相邻的两个子面板1117或每相邻的两个子支架1127通过连接轴1118相连,多个子支架1127与多个子面板1117分别对应设置。
由此,可以避免散风面板111的整体长度过长引发的加工难和易弯曲变形问题,以及避免旋叶支架112的整体长度过长引发的加工难和易弯曲变形问题。此外,可以利用连接轴1118作为第一枢转部1112与空调器1000上的第二枢转部枢转连接,从而可以提高对应的导风单元11的转动稳定性。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并结合图17,也可以有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和/或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整体式导风单元,也就是说,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为整体式导风单元,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再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类导风单元11b为整体式导风单元的同时,至少一个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也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将构造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形式的第一类导风单元11a定义为第一整体导风单元11a2(例如图2-图3所示),将构造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形式的第二类导风单元11b定义为第二整体导风单元11b2(例如图17所示)。
具体而言,整体式导风单元中的散风面板111为一整块面板,旋叶支架112为一整个支架,从而对于长度较短的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来说,结构强度更好,且不易变形,结构更加简单,更加便于加工。
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即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形式的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上具有多个可动旋叶1132,导风部件100包括对应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设置的分节式连杆3230,分节式连杆3230与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上的每个可动旋叶1132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可动旋叶1132同步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分节式连杆3230由第二驱动器31驱动时,分节式连杆3230可以用作上述第二连杆32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分节式连杆3230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手动拉动驱动,而不需要第二驱动器31。
如图23-图26所示,分节式连杆3230可以包括与子支架1127对应设置的第一杆段32301以及与连接轴1118对应设置的第二杆段32302,相邻的两个第一杆段32301通过第二杆段32302可拆卸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中有几个子支架1127,分节式连杆3230就有几个第一杆段32301,多个第一杆段32301与多个子支架1127分别对应设置,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杆段32301通过第二杆段32302相连,从而第二杆段32302与连接轴1118对应。其中,第二杆段32302可以自身分为可拆卸相连的两段,或者第二杆段32302与至少一个第一杆段32301可拆卸相连,从而使得两个第一杆段32301可拆分。由此,在向空调器1000安装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和分节式连杆3230时,可以降低安装难度。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面板支架50,面板支架50上具有支撑孔53和避让滑孔54,分节式导风单元的连接轴1118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孔53,分节式连杆3230的第二杆段32302可滑动地穿设于避让滑孔54,由于分节式连杆3230的自身可拆卸,从而使得面板支架50无需为了向避让滑孔54安装分节式连杆3230,而将面板支架50设置成拆件形式,即无需为了安装分节式连接而将避让滑孔54设置为拼接孔形式,从而简化了面板支架50的结构和加工。此外,为了便于连接轴1118与支撑孔53的装配,可以将面板支架50设置成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支架部51和第二支架部52,以使支撑孔53形成为拼接形式,从而方便装配连接轴1118。
具体而言,第一杆段32301和第二杆段32302的具体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在图24-图26所示的示例中,可以在第一杆段32301上设置若干第一插接孔32303,在第二杆段32302上设置若干第二插接扣32304,第二插接扣32304卡入第一插接孔32303时,可以实现第一杆段32301和第二杆段32302的快速连接。此外,为了实现可靠连接,第二杆段32302与每个第一杆段32301可以通过至少两个第二插接扣32304与第一插接孔32303的配合,以提高第一杆段32301与第二杆段32302的连接可靠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第一插接孔32303和第二插接扣32304的位置互换,或者,还可以通过外部零部件,例如螺钉等连接第一杆段32301和第二杆段32302,这里不作赘述。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29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壳体200和导风装置,壳体200上具有出风口40,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导风部件100设于出风口40。由此,由于导风部件100通过设置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0来驱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并且,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一起工作,在导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导风,提高整体导风效果,更加有效地改变出风方向,在挡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起到散风作用,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散风效果,又能保证出风量。从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具有较好的散风效果和出风效果,并且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出风口40可以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导风装置包括两个导风部件100,两个导风部件100为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也就是说,上风口41设置有一个独立控制的导风部件100,下风口42设置有一个独立控制的导风部件100,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处于相同状态(例如都是导风状态、或者都是挡风状态),也可以分别处于不同状态(例如一个处于导风状态、另一个处于挡风状态)。由此,可以满足不同实际使用要求。
例如,当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导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上散风、下正常出风状态;又例如,当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而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导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下散风、上正常出风状态;再例如,当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也切换为挡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上下均散风的状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每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沿横向并排设置,也就是说,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方向均为竖向,且一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沿横向排列,从而一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0的联动驱动,同时左右转动导风。由此,可以尽量减少导风单元11的数量,可以简化结构和成本,并且可以减少驱动电机和配套驱动连接件的使用数量,从而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0内还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和风机。需要快速制冷时,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均可以处于导风状态。当室内温度达到用户选定的设定值时,可以将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中的至少一个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呈现散风效果,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当出风口40的前侧出现小孩时,可以将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呈现散风效果,避免冷风直吹小孩。需要说明的是,风机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贯流风轮、轴流风轮、离心风轮等,例如,当空调器1000为空调柜机且出风口40沿竖向延伸时,可以选用贯流风轮,从而既能保证风量,又能简化设计。
可选地,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的分界线的高度可以根据小孩的高度设定,例如可以在一米左右,从而在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时,可以起到较好的儿童放冷风效果。此外,为了实现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出现,还可以在空调器1000上设置检测装置60,例如红外识别装置、摄像头等,以检测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出现,如果有儿童出现,可以自动将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实现智能的儿童放冷风效果。
可选地,当检测装置60为红外识别装置时,可以在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的分界线处,以及下风口42的中部分别都设置红外识别装置,通过多个红外识别装置的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以更加准确且可靠地检测到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或成人出现。例如,当上方的红外识别装置检测到有物体、而下方的红外识别装置没有检测到物体时,可以认为并没有儿童出现在出风口40的前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三个导风单元11,设置于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三个导风单元11,上风口41的各导风单元11的长度(即高度)小于下风口42的各导风单元11的长度(即高度),从而将上风口41的各导风单元11设置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将下风口42的各导风单元11设置为分节式导风单元。进一步地,上风口41的三个导风单元11中,中间的导风单元11为设置有可动旋叶1132的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两侧的两个导风单元11分别为设置有固定旋叶1131的第二类导风单元11b。同时,下风口42的三个导风单元11中,中间的导风单元11为设置有可动旋叶1132的第一类导风单元11a,两侧的两个导风单元11分别为设置有固定旋叶1131的第二类导风单元11b。
因此,上风口41的三个导风单元11分别为:一个第一整体导风单元11a2和和设于第一整体导风单元11a2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整体导风单元11b2,下风口42的三个导风单元11分别为:一个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和和设于第一分节导风单元11a1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二分节导风单元11b1。由此,空调器1000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散风和导风效果,并且可以兼顾结构简化、成本较低的特点。
此外,为了便于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将上方的导风部件100中的第一驱动组件20和第二驱动组件30设于导风部件100的上部,同时可以将下方的导风部件100中的第一驱动组件20和第二驱动组件30设于导风部件100的下部,以避免驱动组件占用出风口40的空间,提高整体出风效果。
另外,当下风口42的每个导风单元11均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时,由于在分节处,即连接轴1118的位置可以对应设置面板支架50,从而可以将上述检测装置60设于面板支架50的外表面上,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结构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面板支架50,可以与空调器1000的面板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且装配相连。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柜机,采用单贯流风机配合前出风口,在前出风口设置微孔导风板,采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实现无风感,然而,微孔无风感的散风效果不佳,用户在制冷状态仍能感受冷风,不够舒适。为了改善该技术问题,一些空调柜机采用双贯流风机配合左右两个出风口,在每个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旋叶板和微孔板,这样虽然能够改善冷风直吹问题,但是,这种空调柜机的整体结构复杂,两侧都需要驱动组件,成本较高,且在需要快速制冷时,出风量不足。
而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将出风口设置在壳体200的前侧,且加宽设置,以能够设置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三列导风单元11,从而在出风量上可以获得提升,每个导风单元11通过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散风旋叶113的组合,可以较好地实现散风效果,并且,将中间列设置为可动旋叶1132,而两侧列设置固定旋叶1131,在进一步提高散风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兼顾成本。此外,由于三个导风单元11通过一组第一驱动组件20驱动而同步运动,从而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简化控制,降低成本,提高三个导风单元11同步运动的可靠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不限于应用于空调柜机,例如还可以用于空调挂机、空调一体机等等。可以理解的是,当应用于空调挂机时,导风部件100中的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方向均可以为横向,且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沿竖向并排设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不限于应用于空调器1000,例如,还可以应用于空气消毒机、空气加湿器等,这里不作赘述。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开关门300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每个所述导风单元均包括:散风面板和旋叶支架,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所述旋叶支架设于所述散风面板的厚度一侧,且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和联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联动机构相连,所述联动机构与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为第一类导风单元或第二类导风单元,
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至少一个所述散风旋叶为可动旋叶,
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所述散风旋叶为固定旋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三个所述导风单元,中间的所述导风单元为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两侧的两个所述导风单元均为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具有多个所述可动旋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设置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上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机构、滑动座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连杆上具有与所述滑动座滑动配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相对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方向运动,每个所述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所述第二连杆与每个所述偏心轴分别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叶支架上具有滑轨,所述滑动座与所述滑轨滑动配合,且位于所述散风面板的面向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一侧,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外,所述延伸部伸入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的所述散风面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且通过可拆结构与所述滑动座可拆卸相连,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与所述可拆结构相对设置的拆装口,所述拆装口处设有可拆卸的盖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中,所述旋叶支架上具有与每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对应设置的开口区域,每个所述开口区域设有多个辐条,每个所述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可动旋叶分别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两侧,所述偏心轴由对应的所述开口区域的相邻两个所述辐条之间穿过且与所述第二连杆枢转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导风单元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中的所述散风面板为分节式面板,所述旋叶支架为分节式支架,所述分节式面板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所述分节式支架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面板或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支架通过连接轴相连,多个所述子支架与多个所述子面板分别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构造为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的所述第一类导风单元为第一分节导风单元,所述第一分节导风单元上具有多个所述可动旋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第一分节导风单元设置的分节式连杆,所述分节式连杆与每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所述分节式连杆包括与所述子支架对应设置的第一杆段以及与所述连接轴对应设置的第二杆段,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杆段通过所述第二杆段可拆卸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联动曲柄,每个所述导风单元上均具有偏心设置的联动轴,所述第一连杆与每个所述导风单元的所述联动轴分别枢转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所述联动曲柄驱动所述第一连杆运动。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风部件,两个所述导风部件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所述上风口和所述下风口,每个所述导风部件中的多个所述导风单元沿横向并排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45416.9A CN115875837A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45416.9A CN115875837A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75837A true CN115875837A (zh) | 2023-03-31 |
Family
ID=85763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45416.9A Pending CN115875837A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75837A (zh) |
-
2021
- 2021-09-28 CN CN202111145416.9A patent/CN115875837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2618B (zh) | 立式空调 | |
CN106287987B (zh) |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 |
CN109084369A (zh) | 空调器 | |
JPH0861768A (ja) | 空気調和器の風向調節装置 | |
CN105823188A (zh) | 风道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4110812B (zh) | 空调风道结构及立式空调器 | |
CN209558544U (zh) | 空调器 | |
CN215909382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9558507U (zh) |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11884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5875837A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918110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671156U (zh) | 空调器 | |
CN214501672U (zh)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1011847U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6924548U (zh) | 风管机 | |
CN211011640U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0688646U (zh) | 导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5909383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2457146U (zh) | 一种立式空调 | |
CN21403868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
EP4286752A1 (e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CN211345544U (zh) | 空调器 | |
CN112097320B (zh)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0762824A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