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9383U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09383U CN215909383U CN202122373270.5U CN202122373270U CN215909383U CN 215909383 U CN215909383 U CN 215909383U CN 202122373270 U CN202122373270 U CN 202122373270U CN 215909383 U CN215909383 U CN 215909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vane support
- guiding
- rot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导风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导风单元,所述导风单元包括:旋叶支架,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散风面板,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且所述散风面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一侧;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的远离所述散风面板的一侧,在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散风面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导风部件,可以兼顾导风效果和散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柜机,采用单贯流风机配合前出风口,在前出风口设置微孔导风板,采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实现无风感,然而,微孔无风感的散风效果不佳,用户在制冷状态仍能感受冷风,不够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可以兼顾导风效果和散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导风部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导风单元,所述导风单元包括:旋叶支架,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散风面板,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且所述散风面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一侧;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的远离所述散风面板的一侧,在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散风面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可以兼顾导风效果和散风效果,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臂,所述导风板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旋叶支架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筋,每个所述支撑筋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散风旋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中的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过风孔,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中的所述导风板的宽度小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导风单元,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和联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联动机构相连,所述联动机构与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所述散风旋叶均为可动旋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导风单元设置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连杆驱动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滑动座,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连杆上具有与所述滑动座滑动配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相对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方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中,所述散风面板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所述旋叶支架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所述导风板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板条,多个所述子面板与多个所述子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子板条与多个所述子支架分别对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面板或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支架通过连接轴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设置的一体式连杆,所述一体式连杆与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整体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风部件,两个所述导风部件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所述上风口和所述下风口,每个所述导风部件中的所述导风单元为多个且沿横向并排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导风部件包括所述的分节式导风单元和所述一体式连杆时,所述壳体包括面板支架,所述面板支架包括第一支架部、第二支架部和第三支架部,所述第一支架部和所述第二支架部拼接出支撑孔,所述第二支架部和所述第三支架部拼接出避让滑孔,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孔,所述一体式连杆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避让滑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单元的后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旋叶支架与导风板的配合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旋叶支架与导风板的另一个角度的配合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部件与面板支架的配合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导风部件与面板支架的另一个角度的配合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节式面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面板支架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导风部件100;
导风单元11;分节式导风单元110;
散风面板111;通风孔1111;第一枢转部1112;
面板翻边1114;联动轴1115;面板主体1116;
子面板1117;连接轴1118;
旋叶支架112;支架翻边1125;支架主体1126;子支架1127;
散风旋叶113;偏心轴1133;
导风板117;连接臂1171;支撑筋1172;子板条1173;过风孔1174;
第一驱动组件20;
第一驱动器21;联动机构22;第一连杆221;联动曲柄222;
第二驱动组件30;
第二驱动器31;驱动机构321;滑动座322;
第二连杆323;滑动部3231;枢转孔3232;一体式连杆3230;
壳体200;
出风口40;上风口41;下风口42;
面板支架50;第一支架部51;第二支架部52;
支撑孔53;避让滑孔54;第三支架部55;
检测装置60;
开关门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
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导风单元11。结合图1-图4,导风单元11包括: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散风面板111上具有通风孔1111,旋叶支架112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113,散风旋叶113可以是固定旋叶或可动旋叶,也就是说,旋叶支架112上可以仅具有固定旋叶,旋叶支架112上也可以仅具有可动旋叶,旋叶支架112上也可以既具有可动旋叶,又具有固定旋叶。
值得说明的是,固定旋叶指的是相对旋叶支架112不可转动的旋叶,可动旋叶指的是相对旋叶支架112可转动的旋叶。在一些示例中,固定旋叶可以与旋叶支架112为一体件,在另一些示例中,固定旋叶还可以与旋叶支架112为分体件且装配相连。在一些示例中,可动旋叶可以是受气流经过影响而被动转动的旋叶,在另一些示例中,可动旋叶也可以是受驱动组件,如后文所述的第二驱动组件30驱动而转动的旋叶。
如图1-图5所示,导风部件100还包括导风板117,导风板117的长度方向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延伸,例如,导风板117的长度方向与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可以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或者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但是,导风板117的长度方向与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不限于必须平行,即可以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例如可以稍微具有一定的夹角。
如图4所示,散风面板111设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一侧,导风板117设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方向上的远离散风面板111的一侧,即散风面板111和导风板117分别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两侧,在旋叶支架112的厚度方向上,导风板117与旋叶支架112之间的间距大于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的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散风面板111并不要求完全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一侧,只要整体大部分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一侧即可,例如,后文所述的面板翻边1114可以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周侧,这里不作赘述。同理,导风板117并不要求完全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另一侧,只要整体大部分位于旋叶支架112的厚度另一侧即可,例如,导风板117上可以设置一些定位结构或卡扣结构延伸到旋叶支架112的周侧,或者贯穿旋叶支架112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当一些气流沿着从旋叶支架112到散风面板111的方向穿过导风单元11时,气流可以先经过旋叶支架112被散风旋叶113初步打散,再经过散风面板111上的通风孔1111被进一步打散,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直吹的风感体验。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在需要降低气流直吹效果时,可以将导风单元11转动到挡风位置,使得气流可以沿着从旋叶支架112到散风面板111的方向穿过导风单元11,这样从导风单元11流出的气流,可以呈现散风效果,如柔风感效果或无风感效果,从而降低气流直吹效果,满足用户要求。
具体而言,导风单元11可以是可转动设置,以通过调节导风单元11的转动角度,来调整气流和导风单元11的相对角度,从而改变导风单元11对气流的出风效果的影响。例如,当散风面板111转动到垂直于或大体垂直于来流方向时,导风单元11处于挡风位置,气流可以通过旋叶支架112和散风面板111上的通风孔1111等流出,降低风感。而当散风面板111转动到平行于或大体平行于来流方向时,导风单元11处于直出风的导风位置,气流可以通过相邻两个导风单元11之间的空隙流出,降低风阻,有效出风。
其中,当导风单元11处于直出风的导风位置,或者处于直出风的导风位置和挡风位置之间的斜出风的导风位置时,导风板117可以起到较为有效的导风的作用,从而加强对气流的引导作用。例如,当导风部件100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时,当相邻两个导风单元11的旋叶支架112之间的间距较大时,可以利用旋叶支架112的背侧的导风板117在两个导风单元11之间进行导风,从而可以降低导风单元11的使用数量,降低成本。例如,对于固定尺寸的出风口40,如果设置不包含导风板117的导风单元11,需要并排设置三个,以保证相邻两个导风单元11处于导风位置时的间距较小,而如果设置包含导风板117的导风单元11,可以并排设置两个,两个导风单元11处于导风位置时的间距相对较大,可以利用导风板117进行辅助导风。
由此,可以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导风板117,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导风单元11的结构强度,当导风单元11的长度较长时,可以改善导风单元11的变形问题。此外,由于在旋叶支架112的厚度方向上,导风板117与旋叶支架112之间的间距大于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导风板117能够在两个导风单元11之间更为充分地发挥导风作用,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从一个导风单元11的旋叶支架112与导风板117之间经过被引导方向,以及使得更多的气流可以从一个导风单元11的旋叶支架112与另一个导风单元11的散风面板111之间经过被引导方向,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导风效果。此外,由于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当散风旋叶113为可动旋叶时,具有避让安装空间,以使可动旋叶的至少部分可以收纳于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之间,提高结构紧凑性,且能够保护可动旋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风板117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臂1171,导风板117通过连接臂1171与旋叶支架112相连。由此,一方面可以简单且有效地实现导风板117与旋叶支架112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以尽量降低风阻,使得气流可以更少受阻地从导风板117和旋叶支架112之间的空隙流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导风板117与旋叶支架11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筋1172,每个支撑筋1172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散风旋叶113之间。由此,支撑筋1172的设置可以对导风板117的形状起到加强稳固的作用,改善导风板117的变形,提高导风板117的导风效果,并且,由于支撑筋1172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散风旋叶113之间,从而可以避免支撑筋1172对流向散风旋叶113的气流造成阻断,降低通风阻力和噪声。
可选地,支撑筋1172为垂直于旋叶支架112设置的支撑板。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阻力,且能够节约空间,使得散风旋叶113可以具有更多的设置空间,可以增大散风旋叶113的面积,增大散风效果,并且支撑效果更佳稳固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至少一个导风单元11中的导风板117上形成有过风孔1174,需要说明的是,过风孔1174的孔径和数量不限,例如可以为微孔且数量较多,例如似的导风板117的开孔面积可以占到%以上,从而具有更好地避让风的效果,当导风单元11处于挡风位置时,气流可以经过导风板117上的过风孔1174流向散风旋叶113,再通过散风面板111流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散风通风时的风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至少一个导风单元11中的导风板117的宽度小于旋叶支架112的宽度。由此,当导风板117上未设置过风孔1174时,还可以利用导风板117的宽度两侧较短区域避让气流,以使得气流可以经过导风板117的宽度两侧流向散风旋叶113,再通过散风面板111流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散风通风时的风阻。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当导风板117上设置过风孔1174,且导风板117的宽度小于旋叶支架112的宽度时,可以更好地在挡风位置降低通风风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单元11上的多个散风旋叶113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散风旋叶113均为可动旋叶。也就是说,导风单元11上可以仅具有可动旋叶,可动旋叶为多个并沿导风单元11的长度方向排列。由此,散风旋叶113的排列方式更加简单,如果想要控制多个可动旋叶联动,设计方案更为简单。并且,将全部散风旋叶113设置为一致的可动旋叶,可以简化设计与安装,并且散风效果更好。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导风单元11上的散风旋叶113还可以选择为全部是固定旋叶,或者是固定旋叶与可动旋叶的组合,另外,散风旋叶113的排列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多排多列排布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导风部件100包括对应导风单元11设置的第二驱动组件30,第二驱动组件30包括第二驱动器31和第二连杆323,第二连杆323与多个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第二驱动器31通过第二连杆323驱动多个可动旋叶同步转动。例如,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的偏心轴1133分别枢转连接,即每个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1133,第二连杆323上具有多个枢转孔3232,多个枢转孔3232与多个偏心轴1133分别一一对应枢转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偏心轴1133指的是与可动旋叶的旋转轴线偏心。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杆323的具体构成不限,例如可以为多节可拆卸拼接的分节式连杆,也可以为一整根不可拆分的一体式连杆3230。
由此,导风单元11中的多个可动旋叶可以是受驱动而转动的旋叶,从而可以通过第二驱动组件30的控制,进一步提高导风部件100的散风效果。并且,由于导风单元11中的多个可动旋叶是通过一个第二驱动器31驱动而同步转动的,从而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且多个可动旋叶由第二连杆323联动同步转动,从而提高多个可动旋叶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器21和第二驱动器31均可以为驱动电机,从而可以降低设计难度和应用难度,仅需供电即可以实现驱动,这里不作赘述。其中,驱动电机可以为步进电机,从而容易实现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二驱动组件30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321和滑动座322,第二驱动器31通过驱动机构32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即第二驱动器31与驱动机构321相连,驱动机构321与滑动座322相连,滑动座322相对旋叶支架11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可运动,从而第二驱动器31可以通过驱动机构32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第二连杆323上具有与滑动座322滑动配合的滑动部3231,滑动部3231相对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宽度方向运动。这样,当第二驱动器31驱动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时,受第二连杆323与各可动旋叶的偏心轴1133枢转连接的约束,第二连杆323的滑动部3231可以既与滑动座322同步沿旋叶支架112的长度方向运动,又相对滑动座322沿旋叶支架112的宽度方向运动,从而第二连杆323与各可动旋叶的枢转连接处可以分别沿对应的可动旋叶的旋转轴线的周向运动,进而第二连杆323可以驱动多个可动旋叶同步转动。由此,驱动方式简单、可靠,并且可以简化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的连接,提高第二连杆323与每个可动旋叶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驱动可动旋叶转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21还可以包括驱动齿条,每个可动旋叶的外周可以设置从动齿轮圈,驱动齿条与每个可动旋叶的从动齿轮圈配合,从而当驱动齿条往复运动时,可以驱动多个可动旋叶同步转动,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321的具体构成不限,只要能够驱动滑动座322往复直线运动即可,例如在图所示的示例中,驱动机构321可以包括齿轮件和齿条件,齿轮件驱动齿条件直线运动。此外,还可以通过蜗轮蜗杆机构等代替齿轮齿条机构,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可以通过第一卡扣结构相连,第一卡扣结构可以为多个,且沿散风面板111的边缘间隔开设置,例如,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宽度两侧分别都可以设置第一卡扣结构。由此,可以简单且方便地实现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的连接,并且可以保证两者连接的可靠性,此外,还可以省去打螺钉的投入成本,以及由于打螺钉引起的表面有孔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边缘设置面板翻边1114,即散风面板111包括面板主体1116和设于面板主体1116的边缘的面板翻边1114,通风孔1111为多个且形成在面板主体1116。由此,通过设置面板翻边1114,可以加强散风面板111的结构强度,提升散风面板111的形状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在旋叶支架112的边缘设置支架翻边1125,即旋叶支架112包括支架主体1126和设于支架主体1126的边缘的支架翻边1125,多个散风旋叶113均设于支架主体1126上,面板主体1116设于支架主体1126的厚度一侧。由此,通过设置支架翻边1125,可以加强旋叶支架112的结构强度,提升旋叶支架112的形状稳定性。
结合图4,面板翻边1114朝向支架主体1126的方向延伸,支架翻边1125朝向面板主体1116的方向延伸,面板翻边1114包围在支架翻边1125的外围,从而可以降低气流从散风面板111和旋叶支架112之间的边缘泄露的问题,并且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散风面板111与旋叶支架112具有稳定的安装空间来容纳散风旋叶113。进一步地,面板翻边1114与支架翻边1125相对的表面可以通过第一卡扣结构连接,从而方便第一卡扣结构的加工与连接,且使得第一卡扣结构隐藏,以实现外观面卡扣不可见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至少一个导风单元11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110,分节式导风单元110中,散风面板111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1117,旋叶支架112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1127,导风板117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板条1173,多个子面板1117与多个子支架1127分别对应设置,多个子板条1173与多个子支架1127分别对应设置,相邻的两个子面板1117或相邻的两个子支架1127通过连接轴1118相连。由此,可以避免散风面板111的整体长度过长引发的加工难和易弯曲变形问题,以及避免旋叶支架112的整体长度过长引发的加工难和易弯曲变形问题,以及避免导风板117的整体长度过长引发的加工难和易弯曲变形问题。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导风单元11还可以构造为整体式导风单元,整体式导风单元中,散风面板111为一整块面板,旋叶支架112为一整个支架,导风板117为一整块导风板117,从而对于长度较短的导风单元11来说,结构强度更好,且不易变形,结构更加简单,更加便于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9所示,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对应分节式导风单元110设置的一体式连杆3230,一体式连杆3230与多个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可动旋叶同步转动。例如,一体式连杆3230与每个可动旋叶的偏心轴1133分别枢转连接,即每个可动旋叶上均具有偏心轴1133,一体式连杆3230上具有多个枢转孔3232,多个枢转孔3232与多个偏心轴1133分别一一对应枢转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偏心轴1133指的是与可动旋叶的旋转轴线偏心。可以理解的是,当一体式连杆3230可以用作上文所述的第二连杆323,以由第二驱动器31驱动时,单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一体式连杆3230还可以通过手动拉动驱动,而不需要第二驱动器31。
由此,通过对应分节式导风单元110设置不可拆分的一体式连杆3230,从而可以简化连杆的加工和装配,并且,通过一体式连杆3230联动位于不同子支架1127上的可动旋叶同步转动,可以简单且有效地保证多个可动旋叶的同步转动的一致性。
如图7-图11所示,当导风部件100用于空调器1000,且在向空调器1000安装分节式导风单元110设置的一体式连杆3230时,空调器1000包括可以壳体200,壳体200上形成由出风口40,出风口40处设有面板支架50,面板支架50上具有支撑孔53和避让滑孔54,面板支架50包括第一支架部51、第二支架部52和第三支架部55,第一支架部51和第二支架部52拼接出支撑孔53,第二支架部52和第三支架部55拼接出避让滑孔54,连接轴1118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孔53,一体式连杆3230可滑动地穿设于避让滑孔54。由此,可以在拼接第一支架部51与第二支架部52之前,将分节式导风单元110设置设置于第一支架部51与第二支架部52之间,然后进行第一支架部51与第二支架部52的拼接,之后再向第二支架部52拼接第三支架部55,形成围绕一体式连杆3230设置的避让滑孔5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即多个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平行或大体平行,可选地,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与导风单元11的纵向平行,其中纵向指的是长度方向,这样,多个导风单元11沿与纵向垂直的横向依次排开,以达到并排设置的效果。
如图1所示,导风部件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0,第一驱动组件20包括第一驱动器21和联动机构22,第一驱动器21与联动机构22相连,联动机构22与多个导风单元11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即第一驱动器21驱动联动机构22运动,联动机构22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从而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同步从挡风位置向导风位置转动,或者同步从导风位置向挡风位置转动,等等,以使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同时起到导风效果,或同时起到散风效果,等等。
由此,通过设置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0来驱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结构,提高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运动的可靠性,降低控制难度。并且,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一起工作,在导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导风,提高整体导风效果,更加有效地改变出风方向,在挡风状态下,可以利用并排设置的多个导风单元11共同起到散风作用,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散风效果,又能保证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两端分别具有第一枢转部1112,第一枢转部1112的中心线即为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例如,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用于空调器1000时,第一枢转部1112与空调器1000上的第二枢转部枢转连接,导风单元11可以绕着旋转轴线转动。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旋转轴线穿过导风单元11时,可以使得导风单元11在转动过程中所需的空间较小,降低导风部件100所需的设置空间,提高空调器1000的结构紧凑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分别设置第一枢转部1112之外,还可以在散风面板111的长度两端之间的一些位置同时设置第一枢转部1112,只需要保证同一散风面板111上的各第一枢转部1112的旋转轴线共线即可,例如,当导风单元11为分节式导风单元110时,还可以利用连接轴1118作为第一枢转部1112与空调器1000上的第二枢转部枢转连接,由此,可以避免由于导风单元11的长度过长引起的变形问题,提高导风单元11的形状可靠性和转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枢转部1112均可以为枢转轴和枢转轴孔中的一个,当第一枢转部1112为枢转轴时,与该第一枢转部1112对应的第二枢转部为枢转轴孔,当第一枢转部1112为枢转轴孔时,与该第一枢转部1112对应的第二枢转部为枢转轴。
可选地,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枢转部1112和连接轴1118均可以设置在散风面板111上,从而方便加工和装配。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枢转部1112和连接轴1118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旋叶支架112上,从而符合灵活设计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联动机构22可以包括:第一连杆221和联动曲柄222,每个导风单元11上均具有偏心设置的联动轴1115,即每个导风单元11上均具有联动轴1115,联动轴1115与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偏心设置。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联动轴1115分别枢转连接,第一驱动器21通过联动曲柄222驱动第一连杆221运动,以使第一连杆221拉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
这样,当第一驱动器21驱动联动曲柄222转动时,受第一连杆221与各导风单元11的联动轴1115枢转连接的约束,从而第一连杆221与各导风单元11的枢转连接处可以分别沿对应的导风单元11的旋转轴线的周向运动,进而第一连杆221可以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由此,驱动方式简单、可靠,并且可以简化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连接,提高第一连杆221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联动机构22还可以包括联动齿条,每个导风单元11的第一枢转部1112的外周可以设置联动齿轮圈,联动齿条与每个导风单元11的联动齿轮圈配合,从而当联动齿条往复运动时,可以驱动多个导风单元11同步转动,这里不作赘述。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11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壳体200和导风装置,壳体200上具有出风口40,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导风部件100设于出风口40。由此,可以较好地兼顾在挡风位置的散风效果和在导风位置的导风效果,并且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出风口40可以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导风装置包括两个导风部件100,两个导风部件100为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也就是说,上风口41设置有一个独立控制的导风部件100,下风口42设置有一个独立控制的导风部件100,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处于相同状态(例如都是导风状态、或者都是挡风状态),也可以分别处于不同状态(例如一个处于导风状态、另一个处于挡风状态)。由此,可以满足不同实际使用要求。
例如,当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导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上散风、下正常出风状态;又例如,当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而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导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下散风、上正常出风状态;再例如,当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也切换为挡风状态时,可以呈现上下均散风的状态。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每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导风单元11为多个且沿横向并排设置,也就是说,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方向均为竖向,且一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沿横向排列,从而一个导风部件100中的每个导风单元11均可以左右转动导风。由此,可以尽量减少导风单元11的数量,可以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0内还可以设置有换热器和风机。需要快速制冷时,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均可以处于导风状态。当室内温度达到用户选定的设定值时,可以将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和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中的至少一个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呈现散风效果,提高用户的舒适体验。当出风口40的前侧出现小孩时,可以将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呈现散风效果,避免冷风直吹小孩。需要说明的是,风机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贯流风轮、轴流风轮、离心风轮等,例如,当空调器1000为空调柜机且出风口40沿竖向延伸时,可以选用贯流风轮,从而既能保证风量,又能简化设计。
可选地,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的分界线的高度可以根据小孩的高度设定,例如可以在一米左右,从而在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时,可以起到较好的儿童放冷风效果。此外,为了实现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出现,还可以在空调器1000上设置检测装置60,例如红外识别装置、摄像头等,以检测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出现,如果有儿童出现,可以自动将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切换为挡风状态,从而实现智能的儿童放冷风效果。
可选地,当检测装置60为红外识别装置时,可以在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的分界线处,以及下风口42的中部分别都设置红外识别装置,通过多个红外识别装置的联合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以更加准确且可靠地检测到出风口40的前侧是否有儿童或成人出现。例如,当上方的红外识别装置检测到有物体、而下方的红外识别装置没有检测到物体时,可以认为并没有儿童出现在出风口40的前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上风口41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两个导风单元11,设置于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可以包括两个导风单元11,上风口41的各导风单元11的长度(即高度)小于下风口42的各导风单元11的长度(即高度),从而将上风口41的各导风单元11设置为整体式导风单元,将下风口42的各导风单元11设置为分节式导风单元110。
此外,为了便于充分利用空间,可以将上方的导风部件100中的第一驱动组件20和第二驱动组件30设于导风部件100的上部,同时可以将下方的导风部件100中的第一驱动组件20和第二驱动组件30设于导风部件100的下部,以避免驱动组件占用出风口40的空间,提高整体出风效果。
另外,当下风口42的每个导风单元11均为分节式导风单元110时,由于在分节处,即连接轴1118的位置可以对应设置面板支架50,从而可以将上述检测装置60设于面板支架50的外表面上,从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结构件,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面板支架50,可以与空调器1000的面板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且装配相连。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壳体200和导风装置,壳体200上具有出风口40,出风口40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导风部件100为两个且相互独立以分别设于上风口41和下风口42,每个导风部件100中的多个导风单元11沿横向并排设置,其中,设于下风口42的导风部件100包括分节式导风单元110和一体式连杆3230,壳体200包括面板支架50,面板支架50包括第一支架部51、第二支架部52和第三支架部55,第一支架部51和第二支架部52拼接出支撑孔53,第二支架部52和第三支架部55拼接出避让滑孔54,连接轴1118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孔53,一体式连杆3230可滑动地穿设于避让滑孔54。由此,便于装配且结构简单、可靠。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柜机,采用单贯流风机配合前出风口,在前出风口设置微孔导风板,采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实现无风感,然而,微孔无风感的散风效果不佳,用户在制冷状态仍能感受冷风,不够舒适。为了改善该技术问题,一些空调柜机采用双贯流风机配合左右两个出风口,在每个出风口处分别设置旋叶板和微孔板,这样虽然能够改善冷风直吹问题,但是,这种空调柜机的整体结构复杂,两侧都需要驱动组件,成本较高,且在需要快速制冷时,出风量不足。
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可以将出风口40设置在壳体200的前侧,且加宽设置,以能够设置沿横向并排设置的两列导风单元11,从而在出风量上可以获得提升,并且可以较好地实现散风效果和导风效果,并且可以兼顾成本。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不限于应用于空调柜机,例如还可以用于空调挂机、空调一体机等等。可以理解的是,当应用于空调挂机时,导风部件100中的每个导风单元11的长度方向均可以为横向,且多个导风单元11可以沿竖向并排设置。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部件100不限于应用于空调器1000,例如,还可以应用于空气消毒机、空气加湿器等,这里不作赘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开关门300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导风单元,所述导风单元包括:
旋叶支架,所述旋叶支架上设有多个散风旋叶;
散风面板,所述散风面板上具有通风孔,且所述散风面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一侧;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导风板设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的远离所述散风面板的一侧,在所述旋叶支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散风面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连接臂,所述导风板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旋叶支架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与所述旋叶支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筋,每个所述支撑筋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散风旋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中的所述导风板上形成有过风孔,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中的所述导风板的宽度小于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所述导风单元,所述导风部件还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器和联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联动机构相连,所述联动机构与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分别相连,以联动多个所述导风单元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单元上的多个所述散风旋叶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所述散风旋叶均为可动旋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导风单元设置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连杆驱动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滑动座,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连杆上具有与所述滑动座滑动配合的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相对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旋叶支架的宽度方向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单元构造为分节式导风单元,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中,所述散风面板包括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面板,所述旋叶支架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支架,所述导风板包括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子板条,多个所述子面板与多个所述子支架分别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子板条与多个所述子支架分别对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子面板或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支架通过连接轴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对应所述分节式导风单元设置的一体式连杆,所述一体式连杆与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分别枢转相连,以使多个所述可动旋叶同步转动。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出风口;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设于所述出风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包括上下排列的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导风装置包括两个所述导风部件,两个所述导风部件相互独立且分别设于所述上风口和所述下风口,每个所述导风部件中的所述导风单元为多个且沿横向并排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73270.5U CN215909383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373270.5U CN215909383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09383U true CN215909383U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311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373270.5U Active CN215909383U (zh) | 2021-09-28 | 2021-09-28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09383U (zh) |
-
2021
- 2021-09-28 CN CN202122373270.5U patent/CN2159093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41333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27A (zh) | 空调器 | |
CN101726080B (zh) | 空调 | |
CN215909383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575290U (zh) |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861360U (zh) | 空调器 | |
CN209558544U (zh) | 空调器 | |
CN209558507U (zh) |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628170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4501672U (zh)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 |
CN215909382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011640U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1345544U (zh) | 空调器 | |
CN211011847U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115875837A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6977161U (zh) | 一种空调罩壳、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186592U (zh) | 空调柜机 | |
CN110762824A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0574742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8626796B (zh) | 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挂架及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组件 | |
CN220852319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20355688U (zh) |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3273153U (zh) | 空气处理设备的百叶组件和空气处理设备 | |
CN220707500U (zh) |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119934U (zh) | 用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