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50C -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650C
CN1158650C CNB011328371A CN01132837A CN1158650C CN 1158650 C CN1158650 C CN 1158650C CN B011328371 A CNB011328371 A CN B011328371A CN 01132837 A CN01132837 A CN 01132837A CN 1158650 C CN1158650 C CN 115865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eiving
receiving unit
signal
light
pickup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328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45037A (zh
Inventor
西纪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4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5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6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65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1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in a multiple arra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18Groove and land recording, i.e. user data recorded both in the grooves and on the lan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4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involving track counting to determine posi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Optical detectors therefor
    • G11B7/133Shape of individual detector el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53Diffractive elements, e.g. holograms or grating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3Multi-beam tracking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ly
    • G11B7/0906Differential phase difference syste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11B7/09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by astigmatic metho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43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performing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on individual detector segment outpu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主光点和二级光点是在光盘101上形成的。主光点用于记录和再现。二级光点定位于离开主光点的位置。在从物镜开始的距离内二级光点不同于主光点。该距离差(散焦量)Def满足范围:0.4×Def0≤Def≤1.7×Def0。假设光源波长是λ,所述光盘101的轨道节距是Tp,以及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并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Description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光记录媒体上写和读信息信号的光拾取器设备,用于对包括这种光拾取器设备之光学记录媒体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和再现的光盘设备,以及用于接收轨道识别信号的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该轨道识别信号是用于接收该光盘设备上的记录轨道位置。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台面-凹槽记录的光盘设备,以及用于该光盘设备的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提出了诸如光盘的光记录媒体。而且,光盘设备是作为用于记录和再现使用光记录媒体的信息信号的设备提出的。光盘设备基于各种方法使用光盘作为光记录媒体。该光盘设备使用光拾取设备以写和读光盘上的信息信号。
该光拾取设备包括诸如半导体激光的光源。该设备构成为使得从该光源产生的光束经过物镜被聚集和辐射到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根据该结构,光拾取设备通过使用被辐射在信号记录表面的光束来在信号记录表面上写信息信号。而且,通过检测该光束所辐射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该设备读在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的信息信号。
沿着螺旋形或者圆柱形方式形成在光盘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台面或者凹槽,该光拾取设备写和读信息信号。
现在,光盘正在增加要被记录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密度。作为只读ROM盘,例如,提出了DVR(商业名称)。其使用直径为120mm类似于小型盘(CD)(商业名称)的光盘,并且提供4.7GB的记录容量,该记录容量近似为650MB小型盘的7倍。
对于能够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的可重写盘,记录密度也正在增加。这种可重写盘定位为DVD。提出了一种使用所谓DVD-RAM盘的光盘设备。为了增加要被记录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密度,该DVD-RAM盘采用在台面和凹槽两者上都记录信息信号的台面-凹槽记录系统,其不同于传统系统只在其中之一上记录的情况。
近年来,DVR格式被开发为用于进一步增加记录密度的光盘。该格式使用具有大约405nm光发射波长的短波光源并且还使用0.85NA的高NA(数字孔径)的物镜。该格式还使用台面-凹槽记录系统。
以上述的DVD-RAM为例,使用台面-凹槽记录系统的高密度可重写盘引起下面的问题,这是因为台面和凹槽被设定为几乎相同的宽度。
可能有这种情况,通过使用台面宽于凹槽的光盘,台面记录系统被用于仅仅在台面上记录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跟踪误差信号(TE)和返回束的和信号(SUM)(或者当使用3光点技术时的主光点)之间发生四分之一周期的相移。由此,假设一个周期的范围是从一个凹槽到下一个凹槽。
例如,进行跟踪控制以便跟踪误差信号(TE)变成0。在两种情况下该信号变成0,即当光束被辐射到台面或者辐射到凹槽中时。和信号(SUM)的电平能够用于区别这两种情况。
信号用于区别光束被辐射到台面的情况和光束被辐射到凹槽的情况。该信号被称作轨道识别信号或者串扰轨道信号(CTS)。当台面记录系统按上述使用时,和信号(SUM)电平可以根据光束是辐射到台面还是辐射到凹槽而有明显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有可能使用和信号的交流(AC)分量(AC-SUM)作为轨道识别信号。如图2所示,和信号的AC分量形成了轨道识别信号,其具有相差跟踪误差信号90度的相位。
台面记录系统使用两种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和信号的AC分量。因为这样,即使在快速搜索操作期间,也有可能参考记录轨道精确地确定光点行进的方向和轨道数目。这允许稳定地计数所行进的轨道数目和完成跟踪伺服牵引操作。
但是,当使用台面-凹槽记录系统时,台面和凹槽一般被设置为近似相同的宽度,目的是优化记录和再现特性。结果,如图3所示,几乎类似地产生了上面说明的和信号,而与光束是辐射到台面还是凹槽上无关。从这个和信号产生轨道识别信号是不可能的。
当系统仅仅在台面或者在凹槽上记录信号时,在台面和凹槽之间的宽度差趋于变成比较窄,其取决于轨道节距随着较高记录密度的要求而降低。例子包括DVD+RW和DVD-RW。结果,从这个和信号产生轨道识别信号是困难的。
因此,在常常用于外部存储装置或者商用图象记录和编辑设备的快速搜索操作期间,用单一操作访问特定记录轨道是困难的。这产生了增加访问时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专利待审出版号11-45451公开了一种接收轨道识别信号或者串扰轨道信号(CTS)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各自参照主光点偏移四分之一轨道在光盘上形成两个侧光点。对应推挽信号之间的差被发现产生了具有相对主光点的推挽信号移动90度相位的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最大跟踪误差信号的侧光点位置相对于主光点偏移半个轨道。另一方面,引起最大轨道识别信号的侧光点位置相对于主光点偏移四分之一个轨道。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使用不同的最佳侧光点位置。具有的问题是:当光盘是显著地偏心或者当光拾取设备的运动方向偏离光盘的径向方向时,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将引起大的振幅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光拾取设备,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和使用该光拾取设备与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的光盘设备,其中,在不增加部件的数目或者不使部件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即使必须使用诸如采用台面-凹槽记录系统的DVD-RAM和DVR的光记录媒体,也可以产生轨道识别信号和允许高速访问。
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光产生点的用于辐射光束的光源,用于会聚和辐射该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
在该光拾取设备中,从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在离开主光点的位置形成二级光点。
在该光拾取设备中,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光束会聚点的距离上不同于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Def满足范围:0.4×Def0≤Def≤1.7×Def0。这里,假设光源的光发射波长是λ,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是Tp,以及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并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包括用于在具有台面和凹槽的光记录媒体上写和/或读信息信号并且能够在台面和凹槽两者或者其中一个上记录信息信号的光拾取设备;和用于基于来自光拾取设备的输出信号控制位置以写和/或读信息信号的伺服电路。
在该光盘设备中,光拾取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辐射光束的光产生点的光源,用于会聚和辐射该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在该光拾取设备中,从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在离开主光点的位置形成二级光点。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上不同于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Def满足范围:0.4×Def0≤Def≤1.7×Def0。这里,假设光源的光发射波长是λ,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是Tp,以及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并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包括用于在具有台面和凹槽的光记录媒体上写和/或读信息信号并且能够在台面和凹槽两者或者其中一个上记录信息信号的光拾取设备;和用于基于来自光拾取设备的输出信号控制写和/或读信息信号的位置的伺服电路。在该光盘设备中,光拾取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辐射光束的光产生点的光源,用于会聚和辐射该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用于接收来自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在该光拾取设备中,从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在离开主光点的位置形成二级光点。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上不同于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是基于光源的光发射波长,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以及物镜的数值孔径,作为来自光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的输出,并且被设置以便最大化用于确定主光束在光记录媒体上是辐射到台面还是辐射到凹槽的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
如上所述,即使当台面-凹槽记录媒体被用于台面-凹槽记录时,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和光盘设备能够基于简单的结构提供优良的轨道识别信号。
本发明允许台面-凹槽记录使用传统的控制方法,例如跟踪伺服牵引操作、在搜索期间计数轨道横面和方向数目等等。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光拾取设备和光盘设备,其通过使用能够减少部件数目、简化部件结构、节约费用和提供高速访问的DVD-RAM和DVR来完成台面-凹槽记录。
而且,本发明通常适用于根据其它标准使用台面-凹槽记录以及DVD-RAM和DVR的光盘,并且能够提供包括少量部件和简单结构部件的光拾取设备和光盘设备。
也就是说,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光拾取设备、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以及用该光拾取设备和该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的光盘设备,其中,在不增加部件的数目或者不使部件的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即使必须使用诸如采用台面-凹槽记录系统的DVD-RAM和DVR的光记录媒体,也可以产生轨道识别信号和允许高速访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根据传统台面记录系统的跟踪误差信号与和信号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表示在根据传统台面记录系统的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根据传统台面-凹槽记录系统的和信号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通过归一化轨道识别信号振幅对于Def0是1时在轨道识别信号振幅和二级光点散焦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用于上述光拾取设备的光源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用于上述光拾取设备之光源另一个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构成上述光源之光衍射单元的前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另一个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的光检测单元上光接收部分的结构和光检测单元上束光点状态的前视图;
图12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凹槽,并且在光盘上有-0.35m的散焦;
图13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台面,并且在光盘上有-0.35μm的散焦;
图14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凹槽,并且在光盘上没有散焦;
图15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台面,并且在光盘上没有散焦;
图16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凹槽,并且在光盘上有+0.35μm的散焦;
图17是表示对从光盘到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进行计算的结果的曲线图,此时,光拾取设备使用DVR光盘进行再现,光束点位于台面,并且在光盘上有+0.35μm的散焦;
图18是表示根据传统台面记录的光盘上衍射光束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从根据传统台面记录的光盘到光拾取设备返回衍射束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20是表示根据在按照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上进行的台面-凹槽记录的光盘上衍射束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从根据在按照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上进行的台面-凹槽记录之光盘到光拾取设备返回衍射束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22是示意地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中从台面-凹槽记录媒体上在一个方向散焦的光点反射的光束的强度分布的前视图;
图23是示意地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中从台面-凹槽记录媒体上在另一个方向散焦的光点反射的光束的强度分布的前视图;
图24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中接收从台面-凹槽记录媒体上散焦的光点反射的光束之光接收部分结构的前视图;
图25是根据散光方法改变光束部分的透视图;
图26是表示由根据本发明的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检测的轨道识别信号的曲线图;
图27是表示当上述轨道识别信号产生最小值时光检测单元上的光点状态的前视图;
图28是表示当上述轨道识别信号产生最大值时光检测单元上的光点状态的前视图;
图29是表示当上述轨道识别信号再次产生最小值时光检测单元上的光点状态的前视图;
图30是表示当光拾取设备的移动方向偏离光盘的径向方向时在光盘的记录轨道和在光盘上主光点与二级光点的配置方向之间关系的平面图;
图31是表示当光盘引起偏心时在光盘的记录轨道和在光盘上主光点与二级光点的配置方向之间关系的平面图;
图32是表示相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和传统光盘设备,在内部和外部周边上的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变量与在光拾取设备的移动方向和光盘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偏移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3是表示轨道识别信号振幅和二级光点散焦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4是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中当光盘引起偏心时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变化的曲线图;
图35是表示在传统的光盘设备中当光盘引起偏心时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变化的曲线图;
图36是表示在上述光拾取设备中正和负第一级光束偏离由单位圆(unitcircle)表示的出射孔有多少的前视图;
图37是表示在上述光拾取设备中在光接收表面上来自二级光点的返回光束点的分离位置(split position)的前视图;
图38是表示在波长(μm)和数值孔径(NA)的第一次组合中λ/(Tp·NA)和Def0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9是表示在波长λ(μm)和数值孔径(NA)的第二次组合中λ/(Tp·NA)和Def0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40是表示在波长λ(μm)和数值孔径(NA)的第三次组合中λ/(Tp·NA)和Def0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41是表示概括图38到40中曲线图的方程的曲线图;
图42是表示在Def0值和λ/{1-cos(sin-1NA)}·[{1-λ/(Tp·NA)}+2.35]之间概括关系的曲线图;和
图43是表示当返回束光点的分离位置在光接收单元上变化时引起最大CTS振幅的散焦值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包括根据本发明光拾取设备的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能够从多种类型的光盘中选择光盘作为光记录媒体并且在这些光盘上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通过使用能够台面-凹槽记录的诸如所谓DVD-RAM盘的光盘,光盘设备能够进行台面-凹槽记录。
如图5所示,该光盘设备包括作为用于旋转驱动作为光记录媒体的光盘之装置的主轴马达1。主轴马达1具有安装有盘转台(disc table)(未示出)的驱动轴。光盘101被安装在该盘转台上并且与该盘转台一起旋转。主轴马达1由伺服控制电路5和系统控制器7控制,并以指定的旋转速度驱动。
光拾取设备2从由主轴马达1旋转的光盘101中写和读信息信号。光拾取设备2在安置于盘转台上的光盘101的径向方向由供给马达3移动。光拾取设备2和供给马达3也是在伺服控制电路5的控制下被驱动的。
光拾取设备2将光束辐射到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并且通过检测该光束的反射光束,从记录表面上读出信息信号。由光拾取设备2读出的来自光盘101的信号被预先放大器4放大并被送到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以及伺服控制电路5中。根据要再现的光记录媒体的类型,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调制和解调信号,并且提供ECC(误差校正码)。基于所传送的信号,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产生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轨道识别信号、RF信号等。伺服控制电路5基于从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产生的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控制光拾取设备2。
当在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中解调的信号是用于计算机数据存储器的数据时,该信号经过接口8被送到外部计算机9等。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计算机9等能够接收记录在光盘101上的信号作为再现信号。
基于从信号调制/解调和ECC块6中发出的信号,光拾取设备2将光束辐射到被旋转操作的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辐射光束允许在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写信息信号。
如图6所示,光拾取设备2包括围绕光轴旋转配置的光源10。光源10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辐射光束的光产生点。根据如图7所示的该实施例,光源包括三个光产生点10a,10b和10c。
可能有这种情况,即光拾取设备2用来读出来自光记录媒体的信息信号,该光记录媒体通过使用该光拾取设备2进行台面-凹槽记录。在这种情况下,从该光源10的光产生点10a,10b和10c辐射的光束被提供给极化束分离棱镜11。相对于该极化束分离棱镜11的电介质多层膜,这些光束引起S极化状态。因此,介质多层膜反射几乎全部的光量以让光束进入四分之一波长板12。提供给四分之一波长板12的光束通过该四分之一波长板12以变成圆形极化状态,通过准直镜13以变成平行光束,然后进入物镜14。
极化束分离棱镜11一般包括一对三角棱镜和介质多层膜。该对三角棱镜被相互粘结形成立方体。该电介质多层膜通过蒸发或者溅蚀的方式在这些三角棱镜之间形成。就到该极化束分离棱镜11的入射光束而言,施加到电介质多层膜的P极化分量通过该膜。施加到介质多层膜的S极化分量在该膜上发生反射。
如图6所示,在由箭头F所示的聚焦方向和由箭头T所示的跟踪方向上,物镜14被双轴调节器(未示出)可移动地支撑。物镜将每一个入射光束会聚到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
此时,从三个光产生点10a,10b和10c辐射的光束其中一个光束被会聚在信号记录表面上。其它的两个光束在信号记录表面上散焦。即,主光束和二级光束引起了从物镜14到光束会聚点的不同距离。
三光束被辐射到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并在该表面上反射。这些反射的光束通过物镜14、准直镜13和四分之一波长板12以变成线极化状态,并且到达极化束分离棱镜11。在该棱镜,光束相对于电介质多层膜变成P极化状态。因此,几乎所有的光量通过了电介质多层膜。与返回到光源10的光通路分离,光束经过通过光分支单元22和多透镜15的光通路进入光检测单元16。多透镜15是凹透镜和圆柱透镜的组合。多透镜伸展了在反射光束和光束会聚点之间的距离,并且引起对反射光束的散光。
构成光拾取设备2的光学部件被单独地安装和支撑在光学块中(未示出)。
如图7所示,光源10包括主光产生点10a,第一个二级光产生点10b和第二个二级光产生点10c。主光产生点10a产生在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主光束。当主光点被聚焦在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时,第一个二级光产生点10b在通过信号记录表面之前被聚焦产生用于形成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光束。当主光点被聚焦在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时,第二个二级光产生点10c在通过信号记录表面之后被聚焦产生用于形成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光束。以主光束为基准,主光束和二级光束引起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不同距离。离开每个二级光点的主光点在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主光产生点10a,二级光产生点10b和10c是由支架部分10d支持的,并且包含在封装10e中。
提供有一种调整机构,用于围绕光轴旋转地操作整个封装10e。在不改变主光点聚焦位置的情况下,该调整机构能够使光源10改变在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每个二级光点和记录轨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调整和保持其最佳的位置关系。每个二级光点被形成在满足方程S=Tp·n/2的位置上,这里S是用于在光盘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法线方向到达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轨道节距,n是整数。
在本发明中,轨道节距(Tp)指从台面到下一个台面的距离或者指从凹槽到下一个凹槽的距离。即使当台面-凹槽系统被用于记录对应于光盘上台面和凹槽两者的信息信号时,该含义也是适用的。
正如上述,主光束和二级光束引起从物镜14到束会聚点的不同距离。假设Def表示对于主光束和二级光束在从物镜14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之间的差。假设光源10的光发射波长为λ;Tp是光盘101上的轨道节距;NA是物镜14的数值孔径,并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则距离Def应当满足0.4×Def0≤Def≤1.7×Def0。
如图8所示,光源10可以通过具有一个光产生点10a和光衍射单元17构成。如图9所示,光衍射单元17被构成为具有幂阶(全息单元)的全息图案。当光束从光产生点10a发出时,光束通过该衍射单元17衍射并且被分离成零阶束和正、负第一阶束。零阶束与从光产生点10a发出的主光束相同,并且直线传输。正第一阶束与第一个二级光束相同,它不是从光产生点10a而是从第一虚光产生点10f发出的,该第一虚光产生点10f是与光产生点10a分离的。负第一阶束与第二个二级光束相同,它不是从光产生点10a而是从第二虚光产生点10g发出的,该第二虚光产生点10g是与光产生点10a分离的。以主光束为基准,二级光束引起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不同距离。主光束形成主光点。二级光束形成二级光点。主光点和二级光点在光盘101的信号记录表面上是相互分开形成的。
光源10提供有一种调整机构,用于围绕光轴旋转地操作光衍射单元17。在不改变主光点聚焦位置的情况下,该调整机构能够使光源10改变在光盘的信号记录表面上每个二级光点和记录轨道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调整和保持其最佳的位置关系。每个二级光点被形成在满足方程S=Tp·n/2的位置上,这里S是用于在光盘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法线方向到达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轨道节距,n是整数。
光衍射单元17能够用极化全息单元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光衍射单元17可以被放置在极化束分离棱镜11和四分之一波长板12之间,而不是在上述的光源10和极化束分离棱镜11之间。极化全息单元作为指向光盘的光束的全息工作。该极化全息单元能够经形成使得不对从光盘返回的光束给出光学效应。
如图11所示,光检测单元16包括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18,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19,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20,和第二个主光接收部分21。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18接收来自主光点的主反射光束。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19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主二级反射光束。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20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第二个主光接收部分21独立地接收来自主光点的主反射光束分支的光束。图6表示主反射光束如何分支到第二个主光接收部分21。为此目的,诸如Wollaston棱镜的光学分支单元22被安装在极化束分离棱镜11和多透镜15之间。
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18包括一个光接收单元k,和4个光接收单元a,b,c和d。光接收单元k仅仅接收来自主光点的反射光束的中心部分。光接收单元a,b,c和d从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的中心放射状排列,用于根据类似于散光方法的原理来检测聚焦误差信号。光接收单元a,c和光接收单元b,d穿过在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18中心的光接收单元k的中央对角地配置。这5个光接收单元k,a,b,c和d分别输出独立的光检测信号k,a,b,c和d。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18的特征在于:具有仅仅接收来自主光点的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光接收单元k。即使当正和负一阶束重叠增加光的强度和移动光点时,有可能防止因该光点移动导致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变化。
第二个主光接收部分21包括一个光接收单元s,其接收从主光点反射的由光学分支单元分支的光束。光接收单元s输出光检测信号s。该光检测信号s变成从光盘101读出的所谓RF信号。
二级光接收部分19包括三个平行配置的光接收单元e、i和f。二级光接收部分20包括三个平行配置的光接收单元h、j和g。在二级光接收部分19中,光接收单元i被夹在光接收单元e和f之间。类似地,在二级光接收部分20中,光接收单元j被夹在光接收单元h和g之间。这6个光接收单元e、I、f、h、j和g输出独立的光检测信号e、i、f、h、j和g。
从这个光检测单元16输出的光检测信号通过在光检测单元16的半导体基片上形成的放大器(未示出)从电流变换成电压。然后,变换的信号被送到内部算术电路或者被送到连接到光接收部分18、19、20或者21的外部算术电路(光检测单元的外面)。该算术电路按下述处理聚焦误差信号FE、跟踪误差信号TE、轨道识别信号CTS和RF信号。
即,轨道识别信号CTS根据下述运算产生。
CTS={(e+f)-i}-{(g+h)-j}
聚焦误差信号FE、跟踪误差信号TE和RF信号根据下述运算产生。聚焦误差信号FE是基于类似于散光方法的原理产生的。跟踪误差信号TE是基于所谓差分推挽方法产生的。
FE=(a+c)-(b+d)
TE={(a+d)-(b+c)}-K·{(e-f)+(g-h)}(这里K是系数)
RF=s
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在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中信号检测原理。
本发明基于主光点形成了具有不同焦点的二级光点。当聚焦主光点使得能够记录和再现信息信号时,二级光点设计成未聚焦的。
借助该状态,当束光点横过光盘上的记录轨道时,该主光点是聚焦的。台面和凹槽提供了相等的反射光束的强度分布。相反,二级光点是散焦的。波形表面上的交界状态的变化引起台面和凹槽上反射光束强度分布的大的差别。通过使用来自二级光点反射光束的强度分布变化,有可能识别出轨道。
图12到17表示在使用DVR盘(商业名称)作为光盘的光拾取设备中,对来自光盘在物镜出射孔上的衍射光束之强度分布和相位分布的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是基于下面的条件。从光拾取设备辐射的光束具有405nm的波长。物镜具有0.85的数值孔径(NA)。光盘具有0.60μm的记录轨道环。凹槽具有λ/6的往复相位深度(reciprocating phase depth)。台面和凹槽是具有相同宽度(0.30μm)的矩形。
图12到17表示在下述条件下反射光束的强度分布。图12,14和16表示光点在凹槽上。图13,15和17表示光点在台面上。图14和15表示光点是聚焦的(非散焦)。图12和13表示光盘上-0.35μm的散焦。图16和17表示光盘上+0.35μm的散焦。
而且,台面-凹槽记录系统在台面和凹槽两者上记录信息信号。如果轨道环是传统地被假设为在台面之间或者在凹槽之间的距离,则与光点直径相关的轨道环(轨道节距)变大。因此,来自光盘的衍射束按与台面记录方法和凹槽记录方法有很大差别的方式在物镜出射孔上相互重叠。
图18表示使用传统台面记录系统的光盘的再现。通常,这个再现不引起在零阶束、正和负第一阶束之间的重叠。但是,当台面-凹槽记录系统如图20所示使用时,轨道环常常在出射孔的中心引起在零阶束、正和负第一阶束之间的相互重叠。在图12,14,15和17中,重叠区域由在反射光束中心的显著强度来表示。
从图14和15清楚可见,聚焦状态(非散焦)并不改变反射光束的强度分布,而不管光点是在台面或者在凹槽上。这就是为什么和信号不能用作为台面-凹槽记录系统的轨道识别信号的原因。相反,如图12,13,16和17所示,散焦状态引起反射光束的强度分布差别,其依赖于光点是在台面或者是在凹槽上。而且,散焦方向颠倒了强度分布中变化的极性。
本申请人提出了当散光方法被用于检测聚焦误差信号时在日本专利申请号11-277544中的下述内容。即,相对于因图25所示记录轨道产生的衍射图形的方向,多透镜15允许反射光束经过45度的散光。如图25所示,光检测单元16的光接收部分近似地配置在因发生散光形成的两个聚焦线的中间。光接收单元9的光接收部分表面近似地配置在引起散光之方向和与所述方向正交且提供没有散光之方向的中间。即,光接收部分表面近似地配置在焦点和平行于多透镜15圆柱表面母线之方向的中间。当聚焦时,返回束光点在引入范围的两端几乎变成圆和变成焦点线。当主光束被聚焦在光盘上时,反射光束光点在光接收单元上几乎变成圆,而在聚焦引入范围的两端变成焦点线。结果,产生S形的聚焦误差曲线。
当主光束聚焦在光盘上时,能够提供在物镜出射孔上的反射光束衍射图案和在光接收部分上的衍射图案。光点在光接收部分上沿着引起光束在到达光接收部分之前聚焦的方向形成具有反向的图案。该方向与平行于多透镜圆柱表面母线的方向正交。
因此,当光接收部分按图11构成时,从散焦的二级光点能够分离和接收返回光束,如图2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轨道识别信号CTS的运算方程,有可能获得轨道识别信号。此时,必须使用因在如图22和23所示的所示台面和凹槽上强度分布的变化导致的来自每个光接收部分的输出的变化。
图22和23示意地表示来自散焦的二级光点的返回光束之强度分布的变化。图22中,在中心的强度增加了。图23中,在周边的强度增加了。有可能解释强度在图22和23中的状态之间变化。
为了将这种强度分布变化作为信号检测出,光接收部分包括多个光接收单元,如图11所示。例如,3个光接收单元x,y和z如图24所示平行配置。来自二级光点的反射光束被分离成三个部分,即中心和两个周边端。当来自这些光接收单元x,y和z的光检测输出被假设为x,y和z时,进行下面的运算:
(y)或者(x+z)或者(x+z)-y
对于实际的光接收单元,该操作对应于上述的运算方程{(e+f)-i}-{(g+h)-j}。图26表示当检测轨道识别信号时光点内的强度分布变化;以及此时轨道识别信号的变化。正如该图所示,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四分之一轨道节距的相移。
理想的是在光盘上保持主光点和二级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便当主光点被定位在凹槽时二级光点定位在台面。当用于发现跟踪误差信号的操作不同于上述的操作时,优选的是将主光点和二级光点都定位到凹槽。在这种情况下,轨道识别信号的极性颠倒。
为了提供光盘上主光点和二级光点之间的上述位置关系,需要满足下面的方程:
S=Tp·n/2
这里S是用于在光盘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法线方向到达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记录轨道的轨道节距,n是整数。
特别是,希望在满足下述方程的两个位置上形成二级光点。
S=+P/2
S=-P/2
二级光点不需要相对于主光点对称地形成。
S=+nP/2
S=-mP/2
这里n>m,n<m,或者n=m。
如图26所示,当凹槽之间的距离假设为一个周期时,轨道识别信号(CTS信号)引起相对于跟踪误差信号TE之四分之一周期的相移。图26中的状态(A)和(C)使轨道识别信号最小。在这些状态中,来自一个二级光点的反射光束在图27和29所示的中心处引起高的光强度。而且,来自另一个二级光点的反射光束在周边处引起高的光强度。相反,图26中的状态(B)是轨道识别信号最大。在该状态下,来自一个二级光点的反射光束在图28所示的周边处引起高的光强度。而且,来自另一个二级光点的反射光束在中心处引起高的光强度。
通过使用下面的运算能够发现该轨道识别信号(CTS信号)。例如,当使用具有多个光产生点的光源时,可以通过仅使用用于降低所需要的光产生点的数目的任何一个二级光点来使用下列运算的任何一个运算。
CTS=(-i)
CTS=(e+f)
CTS=(e+f)-i
但是,根据这些运算,轨道识别信号引起类似于直流的偏移(DC偏移)。而且,轻微的散焦降低了因台面和凹槽引起的强度变化的对比度,从而降低了轨道识别信号的幅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根据任何一个的下述方程,通过使用第一个和第二个二级光点,有可能发现稳定的轨道识别信号。
CTS=(-i)-(-j)
CTS=(e+f)-(g+h)
CTS={(e+f)-i}-K·{(g+h)-j}
该方程中的值K是用于避免因凹槽深度,或者轻微的位置偏移,或者在由全息图案形成的虚光产生点中的光量差引起的效应。
通过产生如上述的轨道识别信号,有可能使用各种传统的跟踪控制方法,用于实现使用具有几乎相同宽度的台面和凹槽之光盘的台面-凹槽记录系统。传统的跟踪控制方法包括应用于台面记录系统或者凹槽记录系统的那些方法。
当轨道识别信号按照上述获得时,使用作为用于传统跟踪控制之CPI信号的本信号实现跟踪伺服牵引操作以及轨道横面和方向的计数(横面计数)。相对于跟踪误差信号,CPI信号具有四分之一轨道周期的相位差。传统上,在台面或者凹槽记录系统中,CPI信号用于跟踪伺服牵引操作和轨道横面的计数。
下面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和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号11-45451中说明的光盘设备之间的比较。下面的说明涉及在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中幅值变化的比较结果。一种情况是光拾取设备的移动方向偏离光盘的径向方向。另一种情况是光盘引起大的偏心率。
图31表示光拾取设备的移动方向偏离光盘的径向方向的情况。正如该图所示,光盘101的内外周边改变了在记录轨道T和二级光点即轨道相位之间的关系。图31还说明光盘引起大的偏心率的情况。也是在该情况下,光盘101的旋转改变了在记录轨道T和二级光点(轨道相位)之间的关系。为了易于理解该变化,图27的示意图稍微进行了夸大。
这些现象容易在制造光盘设备期间发生并且影响该系统。通过检查因轨道相位偏离引起的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变化,有可能确定系统受影响的程度。
当再现DVR盘时,在主光点和二级光点之间的相同间隔内,沿着内外周边,两种光盘设备都引起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幅值变化。图32的曲线表示该幅值变化是如何衰弱的,其依赖于光拾取设备的移动方向和光盘的径向方向之间图30中的偏离量L。
图32使下述问题变得清楚,即根据本发明的光盘比现有技术对偏离的敏感程度大约小5倍。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号11-45451中说明的光盘设备是以主光点和二级光点之间1/4轨道节距偏离为特征的。借助该状态不改变,跟踪误差信号引起大的幅值变化。结果,比较是基于3/8轨道节距偏离,以便平衡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中的幅值变化。也是在大的偏心率的情况下,示波器用于测量有关在类似条件下两种光盘设备的跟踪误差信号和轨道识别信号的变化。图34和35示意的表示实际测量的比较结果。这些图中,横轴对应时间,纵轴对应振幅。应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光盘设备引起很小的振幅变化。
下面说明加到二级光点的散焦量。为了与新盘格式兼容,当考虑系统余量时依赖于不同格式设置适当的散焦量是重要的。在根据本发明的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中,例如,轨道识别信号振幅与二级光点的散焦量一起变化,如图33所示。
当光盘在所配置的二级光点方向倾斜时,根据本发明的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改变二级光点的散焦量,从而使轨道识别信号振幅发生波动。包括其它外部干扰,希望设置加到二级光点的散焦量以便能够最大化轨道识别信号振幅。而且,希望基于能够最大化轨道识别信号振幅的量来设置加到适当的二级光点的散焦量。
下面说明关系方程的导出结果,该方程用于发现应当提供最大化轨道识别信号振幅的散焦量。
在光点内的强度分布依赖于出射孔如何在由台面-凹槽结构衍射的光束之间尤其在零阶光束和正负一阶光束之间之波形表面上所要经历的相位关系。即,在出射孔上散焦衍射图案的变化是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和波长λ无关。能够表示波形表面的Fringe-Zernike多项式提供了叫作Z4项的散焦项。当使用Z4项时,提供最大化轨道识别信号振幅的散焦量变成与数值孔径(NA)和波长λ无关的值。
如下面的方程(1)所示,散焦量(Z4项)的值变成使用数值孔径(NA)和波长λ(μm)的散焦量Def(μm)。
Def(μm)=λ(μm)/{1-cos(sin-1NA)}    …(1)
代表提供最大化轨道识别信号之散焦量的值Def0(μm)考虑为:
Def0(μm)∝λ(μm)/{1-cos(sin-1NA)}    …(2)
而且,Def0还考虑与在来自光盘反射光束的零阶光束和正负一阶光束之间重叠的状态一起变化。
轨道节距Tp是台面之间的宽度,并且相对于波长λ(μm)和数值孔径(NA)的下面的三种组合变化。如图38到40所示,进行模拟以发现当λ/TpNA变化时Def0的变化。用于这三种组合的值是(λ,NA)=(0.405,0.85),(λ,NA)=(0.66,0.6)和(λ,NA)=(0.78,0.45)。这里,如图36所示,λ/(Tp·NA)表示在由单位圆表示的出射孔上表明正负一阶光束补偿多少的量。
图38到40中,横轴表示(1-λ/(Tp·NA)),纵轴表示Def0(μm)。为了讨论简单,该曲线表示了线性近似表达方式,其假设Def0在对于(1-λ/(Tp NA))为1±0.4的范围内呈线性地变化。即,图38表示方程(3)。图39表示方程(4)。图40表示方程(5)。
Y=0.1669X+0.3599      …(3)
Y=0.5524X+1.388       …(4)
Y=1.3098X+3.0489     …(5)
这些结果用来发现X的零阶项的值和X的一阶项的值的比率。图41的曲线绘出沿横轴的X一阶项和沿纵轴的X零阶项的值。因此,图38到40的曲线汇总为下面的方程(6)。
Y=K1(X+2.35)(这里K1是系数)    …(6)
正如上述,能够得到下面的方程(7)。
K1=K2λ/{1-cos(sin-1NA)}      …(7)
这能够得到下面的方程(8)。
Def0=K2λ/{1-cos(sin-1NA)}[{1-λ/(Tp·NA)}+2.35]  …(8)
为绘出图42的曲线,横轴表示通过模拟得到的Def0值,该模拟包括上述图38到40所表示的条件和其它当前正在发展之下所报告的格式。纵轴表示λ/{1-cos(sin-1NA)}[{1-λ/(Tp·NA)}+2.35]。该曲线的斜率推出K2=0.178。
结果,推得根据模拟结果表示相对于轨道识别信号的最大值的散焦量的Def0(μm),其由关于波长λ(μm)、轨道节距Tp(μm)和数值孔径NA的下述方程(9)定义。
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9)
当设定实际散焦量时,希望在从大约0.4到1.7倍Def0的范围内精细调整该量。此时,必须考虑因歪斜引起的散焦量的变化的影响、因二级光点散焦引起的跟踪误差信号的振幅变化等。在该范围内,从图33可见,保证最大振幅之散焦量的60%或更多的轨道识别信号振幅是可能的,不引起特殊问题。
图33中,散焦量Def0对应于轨道识别信号的最大振幅(纵轴上的CTS振幅)。在这种情况下,Def0近似为0.37μm。用到图33的条件是(λ,NA,Tp)=(0.4(μm),0.85,0.6(μm))。当使用不同的(λ,NA,Tp)值时,基于Def0提供在CTS振幅和散焦量之间类似于图33的关系。
图4中,对于散焦量Def0,纵轴被归一化为1。图4表示在与图33相同条件下对于较宽的散焦范围的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和聚焦量之间的关系。当振幅应当是此时轨道识别信号振幅的60%或更多时,那个振幅大约在从0.4Def0到1.7Def0的范围。
正如上述,希望设定最佳聚焦量在0.4Def0到1.7Def0之间的范围内。这能够提供以宽RD余量、足够倾斜余量等为特征的轨道识别信号。而且,考虑到在CTS振幅上上述返回光点之分离位置的影响,保证散焦量上部边界的大余量是必须的。为此目的,进一步优化将散焦量设定在0.4Def0到1.5Def0之间的范围内。当系统提供高精确性和足以在小余量上工作时,轨道识别信号振幅能够是引起最大振幅之散焦量的30%或更多。该散焦量在从0.2Def0到2.0Def0的范围。
来自二级光点的返回束光点被光接收表面之间的边界分离。在上述模拟中,该边界变成分离位置和近似地被设定在零阶束和正或负一阶束之间重叠的中心,如图37所示。轻微地改变该分离位置(边界位置)将改变引起最大CTS振幅的散焦值。
当返回束光点的分离位置(在光接收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被设定为以返回束光点半径为基准的±27.5%和±42.5%时,图43表示引起最大CTS振幅的散焦值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条件是(λ,NA,Tp)=(0.66(μm),0.6,1.23(μm))。从该曲线可见,可认为改变光点分离位置能够将引起最大CTS振幅的散焦值降低到近似0.8倍。
当台面-凹槽记录是通过使用具有几乎相同台面-凹槽宽度的台面-凹槽记录媒体完成时,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能够基于简单结构提供优良的轨道识别信号。而且,有可能使用传统的跟踪控制方法。在该跟踪控制方法的例子中,CPI信号仅需要由本发明的轨道识别信号代替。结果,有可能完成跟踪伺服牵引操作和轨道横面和方向的计数(横向计数)。
上述说明已经解释了光学部件和单元独立配置时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光拾取设备和光盘设备不局限于此。每个光学部件和单元能够通过集成构成。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散光方法用于接收聚焦误差信号。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使用所谓光点尺寸方法、刀刃方法等也是有效的。
当轨道周期引起零阶束、正和负一阶束相互完全地重叠时,有可能产生轨道识别信号,其是以在散焦光点处大的强度分布和振幅为特征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当零阶束、正和负一阶束相互不完全地重叠时,利用类似的操作,有可能产生轨道识别信号。

Claims (40)

1.一种光拾取设备,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光束的光产生点的光源;
辐射所述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其中
从所述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离开所述主光点的位置上形成二级光点;
所述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不同于所述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Def满足范围:
0.4×Def0≤Def≤1.7×Def0
假设所述光源的光发射波长是λ,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是Tp,以及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并且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点被形成在满足S=Tp·n/2的位置上,假设S是用于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法线方向到达所述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轨道节距,n是整数。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源包括用于产生主光束的主光产生点和用于产生所述二级光束的二级光产生点。
4.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源包括含有第一个二级光产生点和第二个二级光产生点的所述二级光产生点,第一个二级光产生点是当所述主光点被聚焦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时在通过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之前被聚焦形成以产生用于形成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光束;第二个二级光产生点是当所述主光点被聚焦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时在通过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之后被聚焦形成以产生用于形成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光束。
5.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源包括调整机构,用于在不改变所述主光点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聚焦位置的情况下,调整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所述二级光点和记录轨道之间的位置关系。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源包括用于产生所述主光束的光产生点和用于从在所述光产生点产生的所述主光束产生所述二级光束的二级光束产生装置。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束产生装置是光衍射单元,其使用从所述光产生点产生的主光束衍射来产生所述二级光束,该二级光束在从所述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不同于所述主光束。
8.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衍射单元是衍射和会聚入射光的全息单元。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全息单元是极化全息单元。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的主反射光束的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的二级反射光束的二级光接收部分。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含有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和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反射光束,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
12.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设备,还包括光学分支单元,用于分支主反射光束到不同于所述光检测装置的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的位置,其中
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用于独立地接收从所述主反射光束分支的光束的第二个主光接收部分。
13.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个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之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经过所述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的中心部分被放射状排列的且接收主光束除由所述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接收的中心部分之外的周边部分的4个主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14.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拾取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之二级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靠近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的两侧平行配置的2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15.一种光盘设备,包括:
用于在具有台面和凹槽的光记录媒体上写和/或读信息信号并且能够在台面和凹槽两者或者任何一个上记录信息信号的光拾取设备;
用于在来自所述光拾取设备的输出信号基础上控制位置以写和/或读所述信息信号的伺服电路,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辐射光束的光产生点的光源,用于会聚和辐射所述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
在所述光拾取设备中,从所述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离开所述主光点位置上形成二级光点;和
所述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不同于所述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Def满足范围:
0.4×Def0≤Def≤1.7×Def0
假设所述光源的光发射波长是λ,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是Tp,以及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是NA,并假设Def0=[0.178λ/{1-cos(sin-1NA)}]·[{1-(λ/(Tp·NA))}+2.35]。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点被形成在满足S=Tp·n/2的位置上,假设这里S是用于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法线方向到达所述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轨道节距,n是整数。
17.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的主反射光束的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的二级反射光束的二级光接收部分。
18.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来自所述光检测装置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19.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含有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和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反射光束,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
20.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和来自所述光检测装置的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21.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之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经过所述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的中心部分被放射状排列的且接收主光束除由所述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接收的中心部分之外的周边部分的4个主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22.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之二级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靠近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的两侧平行配置的2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23.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从包括在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获得的检测信号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24.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从包括在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获得的检测信号差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25.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含有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和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反射光束,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
26.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以基于从包括于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第一个检测信号和从包括于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第二个检测信号之间的差的信号为基准,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27.权利要求2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以基于在来自包括于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的检测信号差所获得的第一个差信号和基于从来自包括于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检测信号差的第二个差信号之间的差的信号为基准,产生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是否辐射在所述光记录媒体的台面或者凹槽上的轨道识别信号。
28.一种光盘设备,包括
用于在具有台面和凹槽的光记录媒体上写和/或读信息信号并且能够在台面和凹槽两者或者任何一个上记录信息信号的光拾取设备;
用于在来自所述光拾取设备的输出信号基础上控制写和/或读所述信息信号的位置的伺服电路,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光产生点的用于辐射光束的光源,用于会聚和辐射该所述光束到光记录媒体的信号记录表面上的物镜,以及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的反射光束的光检测装置;
在所述光拾取设备中,从所述光源辐射的光束包括主光束和二级光束,主光束形成用于在所述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记录和/或再现信息信号的主光点,二级光束在光记录媒体信号记录表面上离开所述主光点位置上形成二级光点;和
所述二级光束在从物镜到束会聚点的距离不同于所述主光束,并且该距离差是基于所述光源的光发射波长、所述光记录媒体的轨道节距以及所述物镜的数值孔径,作为来自所述光检测装置的输出信号的输出,并且被设置以便最大化用于确定所述主光束在所述光记录媒体上是辐射到台面还是辐射到凹槽的轨道识别信号的振幅。
29.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点被形成在满足S=Tp·n/2的位置上,假设这里S是用于在所述信号记录表面上形成的记录轨道法线方向到达所述主光点之距离的绝对值,Tp是轨道节距,n是整数。
30.权利要求28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的主反射光束的主光接收部分和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的二级反射光束的二级光接收部分。
31.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来自所述光检测装置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32.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该二级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反射光束的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和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的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
33.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来自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和来自所述光检测装置的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检测信号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34.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主光点之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经过所述第一个主光接收部分的中心部分被放射状排列的且接收主光束除由所述主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接收的中心部分之外的周边部分的4个主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35.权利要求30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包括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二级光点之二级反射光束中心部分的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和靠近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的两侧平行配置的2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
36.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从包括在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获得的检测信号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37.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从包括在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获得的检测信号差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38.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和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的所述二级光接收部分,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一个二级光点的第一个二级反射光束,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用于接收来自第二个二级光点的第二个二级反射光束。
39.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在包括于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第一个检测信号和包括于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或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第二个检测信号之间的差,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40.权利要求38所述的光盘设备,其中所述光拾取设备基于在来自包括于所述第一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的检测信号差所获得的第一个差信号和基于来自包括于所述第二个二级光接收部分中的所述两个二级光束周边光接收单元和所述二级光束中心光接收单元所获得的检测信号差的第二个差信号之间的差,产生所述轨道识别信号。
CNB011328371A 2000-07-12 2001-07-12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86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1878/00 2000-07-12
JP2000211878 2000-07-12
JP211878/2000 2000-07-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5037A CN1345037A (zh) 2002-04-17
CN1158650C true CN1158650C (zh) 2004-07-21

Family

ID=18707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283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8650C (zh) 2000-07-12 2001-07-12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717897B2 (zh)
EP (2) EP1605446B1 (zh)
JP (1) JP4483140B2 (zh)
KR (1) KR100819625B1 (zh)
CN (1) CN1158650C (zh)
DE (2) DE60120050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7897B2 (en) * 2000-07-12 2004-04-0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track recognition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JP2003173543A (ja) * 2001-09-26 2003-06-20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情報記録担体及び情報記録担体の再生方法及び情報記録担体の再生装置
JP2004281026A (ja) * 2002-08-23 2004-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ヘッド装置及び光情報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US20060011850A1 (en) * 2002-09-05 2006-01-19 Seely John F Multilayer polarization sensor (MPS) for x-ray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radiation
US20040081048A1 (en) * 2002-10-23 2004-04-29 Wilhelmson Ulf Local track pitch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EP1625575B1 (de) * 2003-05-16 2008-04-30 Thomson Licensing Gerät zum lesen und/oder beschreiben optischer aufzeichnungsträger
TWI254297B (en) * 2003-05-21 2006-05-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rming main and side beams of light for multiple disc formats
US20060181989A1 (en) * 2005-01-27 2006-08-17 Hanks D M System and/or method for adjusting a laser beam
US20100220576A1 (en) * 2005-06-23 2010-09-02 Pioneer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device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tion device
KR100717017B1 (ko) * 2005-07-28 2007-05-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 및 이를 채용한 광 기록 및/또는 재생기기
JP4601546B2 (ja) * 2005-12-09 2010-1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172793A (ja) * 2005-12-26 2007-07-05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5124148B2 (ja) * 2007-02-09 2013-01-23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ア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8257864A (ja) * 2008-07-30 2008-10-23 Hitachi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2012243363A (ja) * 2011-05-20 2012-12-10 Sony Corp 再生方法、再生装置
US10134438B2 (en) 2013-06-28 2018-11-2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producing optical medium
JP6167918B2 (ja) 2013-08-14 2017-07-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媒体再生装置および光媒体再生方法
EP3035332B1 (en) 2013-08-14 2021-04-07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device and optical medium reproduc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8801A (en) * 1988-02-05 1993-05-04 Tand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focus in an optical recording system
CA2037428C (en) * 1990-03-05 1997-04-01 Akira Takahashi Reproducing optical device for a magneto-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US5345072A (en) * 1991-12-24 1994-09-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ocus detection device for reading information from a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240846B2 (ja) * 1994-08-12 2001-12-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ヘッド
JPH08306055A (ja) * 1995-05-08 1996-1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5828634A (en) * 1996-02-22 1998-10-27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disk track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a tracking error signal and a track crossing signal
US5696749A (en) * 1996-06-28 1997-12-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Dual-wavelength optical recording head utilizing grating beam splitter and integrated laser and detectors
EP0936604B1 (en) * 1996-10-31 2003-06-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Optical pickup device
JP2845224B2 (ja) * 1996-11-15 1999-01-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ランド/グルーブ検出装置
JP3176568B2 (ja) * 1997-07-28 2001-06-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H11296893A (ja) * 1998-04-14 1999-10-29 Ricoh Co Ltd 光ピックアップ
JP2000003525A (ja) * 1998-06-12 2000-01-07 Sony Corp 信号生成方法、光学式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に用いる信号生成方法、信号生成方法を用いた光ピックアップ、この光ピックアップを有する光学式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US6091693A (en) * 1998-06-30 2000-07-18 Fujitsu Limite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unit
US6512608B2 (en) * 1999-12-16 2003-01-28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Optical device
JP2001184698A (ja) * 1999-12-22 2001-07-0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KR100636122B1 (ko) * 2000-05-29 2006-10-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픽업용 시크 방향 검출신호 생성장치
US6717897B2 (en) * 2000-07-12 2004-04-06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optical disc apparatus, and track recognition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72807A2 (en) 2002-01-16
EP1605446A2 (en) 2005-12-14
EP1605446A3 (en) 2007-04-25
CN1345037A (zh) 2002-04-17
DE60135792D1 (de) 2008-10-23
EP1605446B1 (en) 2008-09-10
US20020018420A1 (en) 2002-02-14
JP4483140B2 (ja) 2010-06-16
DE60120050T2 (de) 2006-12-07
KR100819625B1 (ko) 2008-04-04
DE60120050D1 (de) 2006-07-06
JP2002092935A (ja) 2002-03-29
EP1172807B1 (en) 2006-05-31
US6717897B2 (en) 2004-04-06
KR20020006457A (ko) 2002-01-19
EP1172807A3 (en) 2004-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650C (zh) 光拾取设备,光盘设备和轨道识别信号检测方法
CN100336122C (zh) 光学拾取器
CN1755809A (zh) 光学头、光驱动设备和生成跟踪误差信号的方法
CN1231900C (zh) 光拾取装置以及光盘的记录以及/或者再生装置
CN1192375C (zh) 聚束元件、光头、光信息存储再生装置及光信息存储再生方法
CN1601624A (zh) 光信息记录装置
US7558178B2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CN1206636C (zh) 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773614A (zh)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CN1245714C (zh) 光头、光学设备和象差校正元件
JP4472563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ならびに光情報処理装置
CN1157719C (zh) 光头装置、光盘驱动器及用于光盘驱动器的跟踪控制方法
CN1885419A (zh) 光学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CN1745420A (zh) 光头及具有光头的装置和系统
US20080109837A1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US8194522B2 (en) Aspheric lens and optical pickup including the same
CN1922671A (zh) 光学器件及光拾波器装置
CN1297225A (zh) 光学头、光检测器、记录和再现装置和聚焦误差检测方法
CN1221953C (zh) 像差检测方法和使用其的光记录再现方法与光记录再现装置
CN1925035A (zh) 兼容的光学拾取器以及光学记录和/或再现设备
CN1841533A (zh) 像差检测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拾光器装置
KR20010102007A (ko) 대물 렌즈 및 광 픽업 장치
CN100394493C (zh) 光学拾取器、光学记录再现设备及循轨误差信号检测方法
CN1992014A (zh) 光学拾取装置和光盘装置
CN1925029A (zh) 光拾取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721

Termination date: 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