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20584A -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20584A
CN115820584A CN202211351014.9A CN202211351014A CN115820584A CN 115820584 A CN115820584 A CN 115820584A CN 202211351014 A CN202211351014 A CN 202211351014A CN 115820584 A CN115820584 A CN 115820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tant
leucine
dehydrogenase
acid
leucine dehydrogen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5101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穆晓清
吴涛
徐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35101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205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20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205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属于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以苯乙醛酸为底物进行动力学参数测定,双点突变体T143G/L49G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6.84mM‑1·s‑1,较野生型提高了2.8倍,在高底物浓度下,有效催化苯乙醛酸合成L‑苯甘氨酸,转化率可达99%。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进行动力学参数测定,双点突变体T143L/V303L的催化效率(kcat/Km)为34.08mM‑1·s‑1,较野生型提高了13.4倍,在高底物浓度下,依然可以有效催化2‑氧代‑丁酸合成L‑2‑氨基丁酸,转化率可达99%。本发明中的双点突变体T143G/L49G和T143L/V303L在成功提高催化效率(kcat/Km)的基础上,仍保持野生型菌株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更具有实际的工业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属于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性非天然α-氨基酸作为结构砌块和合成前体被广泛应用于多肽、药物活性成分及生物活性分子等合成。例如,L-2-氨基丁酸可用作合成抗惊厥药物Levetiracetam(左乙拉西坦)和抗结核药物Ethambutol(乙胺丁醇)的前体;L-叔亮氨酸可用作合成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tazanavir(阿他那韦)的前体;L-苯甘氨酸可用合成治疗库欣综合征的多肽Pasireotide(帕西肽);L-高苯丙氨酸是当下世界上大约20种治疗高血压药物,包括Benazepril(贝那普利)、Captopril(卡托普利)、Delapril(地拉普利)、Imidapril(咪达普利)的共同中间体。此外,非天然α-氨基酸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其他有价值的化合物,例如手性β-氨基醇分子家族。因此,作为结构砌块和合成前体的非天然α-氨基酸的绿色、高效合成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α-氨基酸脱氢酶家族能够催化α-酮酸底物直接不对称地还原胺化反应。在偶联辅酶循环系统时,α-氨基酸脱氢酶只需消耗廉价的还原剂即可一步催化α-酮酸生成α-氨基酸,其副产物仅为水,十分绿色,且其产物的光学纯度(ee值)可达99%,因此,α-氨基酸脱氢酶催化α-酮酸的不对成还原胺化反应是最具潜力的生产手性非天然α-氨基酸作的方法(图1)。
α-氨基酸脱氢酶家族中,谷氨酸脱氢酶(GluDH)具有严格的底物特异性,仅能催化侧链含有羧基的α-酮戊二酸底物生成相应的L-谷氨酸,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应用极少;苯丙氨酸脱氢酶(PheDH)可催化侧链带有苯环的α-苯丙酮酸及其衍生物制备相应的L-苯丙氨酸及其同系物,但其底物特异性同样受限于一定的范围。
亮氨酸脱氢酶(LeuDH,EC 1.4.1.9)可催化一系列脂肪族和芳香族α-酮酸直接不对称合成手性α-氨基酸,其底物范围较谷氨酸脱氢酶和苯丙氨酸脱氢酶更广泛,是一种潜在的非天然α-氨基酸的工业合成用酶。然而,野生型亮氨酸脱氢酶仅能够高效地催化其天然底物4-甲基-2-氧代戊酸合成L-亮氨酸,对一系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非天然α-氨基酸产物的合成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急需获得对系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手性非天然α-氨基酸的合成效率更高的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以解决现有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存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种)对系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非天然α-氨基酸的合成效率高的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G;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49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G/L49G;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L;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第303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L/V303L。
本发明还提供了编码上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基因。
本发明还提供了携带上述基因的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携带上述基因或上述载体的重组细胞。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重组细胞以细菌或真菌为宿主细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上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宿主,以pET28(+)为表达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催化合成L-苯甘氨酸的方法,所述方法为以苯乙醛酸为底物,利用上述突变体T143G或突变体T143G/L49G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反应合成L-苯甘氨酸;
或,所述方法为以苯乙醛酸为底物,利用表达突变体T143G或突变体T143G/L49G的重组细胞与表达葡萄糖脱氢酶的重组细胞偶联反应合成L-苯甘氨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催化合成L-2-氨基丁酸的方法,所述方法为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利用上述突变体T143L或突变体T143L/V303L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反应合成L-2-氨基丁酸;
或,所述方法为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利用表达上述突变体T143L或突变体T143L/V303L的重组细胞与表达葡萄糖脱氢酶的重组细胞偶联反应合成L-2-氨基丁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上述基因,或上述载体,或上述重组细胞,或上述重组大肠杆菌在制备非天然α-氨基酸中的应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天然α-氨基酸包括L-2-氨基丁酸或L-苯甘氨酸。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上述基因,或上述载体,或上述重组细胞,或上述重组大肠杆菌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1)以苯乙醛酸为底物进行动力学参数测定,野生型亮氨酸脱氢酶的催化效率(kcat/Km)为6.12mM-1·s-1,双点突变体T143G/L49G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6.84mM-1·s-1,实现了催化效率(kcat/Km)2.8倍的提高,单点突变体T143G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5.40mM-1·s-1,实现了催化效率(kcat/Km)2.5倍的提高。
(2)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进行动力学参数测定,野生型亮氨酸脱氢酶的催化效率(kcat/Km)为2.54mM-1·s-1,双点突变体T143L/V303L的催化效率(kcat/Km)为34.08mM-1·s-1,实现了催化效率(kcat/Km)13.4倍的提高,单点突变体T143L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2.21mM-1·s-1,实现了催化效率(kcat/Km)4.8倍的提高。
(3)与已报道的催化苯乙醛酸合成L-苯甘氨酸的野生型亮氨酸脱氢酶相比,本发明所得的双点突变体T143G/L49G在高底物浓度下(200mmol/L),依然可以有效催化苯乙醛酸合成L-苯甘氨酸,转化率可达99%,而在相同条件下,野生型催化苯乙醛酸时的底物转化率仅有84%。
(4)与已报道的催化2-氧代-丁酸合成L-2-氨基丁酸的野生型亮氨酸脱氢酶相比,本发明所得的双点突变体T143L/V303L在高底物浓度下(300mmol/L),依然可以有效催化2-氧代-丁酸合成L-2-氨基丁酸,转化率可达99%,而在相同条件下,野生型催化2-氧代-丁酸时的底物转化率仅有56%。
(5)本发明获得的双点突变体T143G/L49G和T143L/V303L在成功提高催化效率(kcat/Km)的基础上,仍保持野生型菌株良好的温度稳定性,更具有实际的工业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α-氨基酸脱氢酶偶联葡萄糖脱氢酶催化α-酮酸制备α-氨基酸流程图。
图2:突变体T143G/L49G和T143L/V303L全细胞催化苯乙醛酸和2-氧代丁酸转化率测定。
图3:突变体T143G/L49G全细胞催化合成L-苯甘氨酸ee值测定。
图4:突变体T143L/V303L全细胞催化合成L-2-氨基丁酸ee值测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购自北纳生物,pET-28a(+)质粒购自Novagen公司,葡萄糖脱氢酶(GluDH)购自Merck公司,NAD+、NADH购自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下述实施例中涉及的培养基如下:
LB液体培养基:酵母粉5.0g·L-1、胰蛋白胨10.0g·L-1、NaCl 10.0g·L-1、卡那霉素50mg·L-1
LB固体培养基:酵母粉5.0g·L-1、胰蛋白胨10.0g·L-1、NaCl 10.0g·L-1、琼脂粉20g·L-1、卡那霉素50mg·L-1
实施例1: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基因序列的制备
具体步骤如下:
化学合成编码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基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并克隆至pET-28a(+)质粒的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之间,获得重组质粒pET28a-LeuDH,将重组质粒pET28a-LeuDH转化至大肠杆菌E.coli BL21获得重组大肠杆菌pET28a-LeuDH/E.coli BL21(参照文献“Jing Li,Jiang Pan,Jie Zhang,etal.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l-tert-leucine by a newly cloned leucinedehydrogenase from Exiguobacterium sibiricum[J].J MOL CATAL B-ENZYM,2014,105:11-17.”)。
利用全质粒PCR技术,以获得的重组质粒pET28a-LeuDH为模板进行定点突变,获得突变质粒pET28a-T143G、pET28a-T143L,再分别以突变质粒pET28a-T143G、pET28a-T143L为模板,获得突变质粒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
其中,突变T143G所用引物如下:
T143G-For:CATGGAAACAGACTTCGTAGSCGGTG(SEQ ID No.3);
T143G-Rev:CACCGSCTACGAAGTCTGTTTCCATG(SEQ ID No.4);
突变L49G(T143G/L49G突变体)所用引物如下:
L49G-For:CGGACCAGCAGBWGGCGGACTCCGTATG(SEQ ID No.5);
L49G-Rev:CWVCTGCTGGTCCGAGTGTCGTATCATGAA(SEQ ID No.6);
突变T143L所用引物如下:
T143L-For:CTTCGTABKKGGTGTCAGCCCGGCATTCGGAT(SEQ ID No.7);
T143L-Rev:TGACACCMMVTACGAAGTCTGTTTCCATGTG(SEQ ID No.8);
突变V303L(T143L/V303L突变体)所用引物如下:
V303L-For:CATCAATBKKGCCGACGAACTCGACGGG(SEQ ID No.9);
V303L-Rev:CGTCGGCMMAATTGATGACACCTCCTGCG(SEQ ID No.10);
PCR反应在50μL体系中进行,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min;然后进入30个循环:98℃变性10s,55℃退火5s,72℃延伸8min;最后72℃延伸10min,4℃保温。
PCR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向10μL扩增产物中加入0.5μL甲基化模板消化酶(Dpn I),枪头吹吸进行混匀,于37℃条件下反应1.5h,将Dpn I处理后的扩增产物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并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于37℃培养8~10h,在LB固体培养基上挑取20个转化子,接入LB液体培养基培养,于37℃培养10h后提取质粒,将此质粒进行序列测定,测序正确即获得含有编码突变体T143G、T143G/L49G、T143L以及T143L/V303L的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T143G/E.coli BL21、pET28a-T143L/E.coli BL21、T143G/L49G/E.coli BL21、T143L/V303L/E.coli BL21。
实施例2: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诱导培养与蛋白纯化
以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为野生型,将获得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8a-LeuDH/E.coli BL21以及重组大肠杆菌pET28a-T143G/E.coli BL21、pET28a-T143L/E.coli BL21、T143G/L49G/E.coli BL21、T143L/V303L/E.coli BL21分别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于37℃培养8~10h,获得单菌落;挑取单菌落接入LB液体培养基,于37℃、200rpm培养6~8h,获得种子液;将种子液按照2%(v/v)的接种量接入LB液体培养基,于37℃、200rpm培养2~3h后,加入终浓度为0.1mmol/L的IPTG,于17℃、200rpm继续诱导培养12~17h,得到发酵液;将发酵液于4℃、8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将沉淀用9%生理盐水洗涤菌体两遍得到野生型、突变体T143G、T143G/L49G、T143L以及T143L/V303L的湿菌体。
将湿菌体重悬于缓冲液A(100mmol/L Tris、150mmol/L NaCl、20mmol/L咪唑,pH7.5)中并进行超声破碎,于10000rpm、4℃离心30min,获得粗酶液;用0.22μm水系滤膜过滤后缓慢加样至Ni-NAT亲和层析柱,加样完毕先用缓冲液A洗涤,再用缓冲液B(100mmol/LTris、150mmol/L NaCl、500mmol/L咪唑,pH 7.5)梯度洗脱,收集300mmol/L咪唑对应的洗脱峰,得到野生型、突变体T143G、T143G/L49G、T143L以及T143L/V303L的纯酶,随后用脱盐柱除去纯酶中的咪唑,用超滤管(截留分子量30kDa)于4000rpm下进行离心浓缩,得到野生型、突变体T143G、T143G/L49G、T143L以及T143L/V303L的浓缩纯酶。
实施例3:不同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对苯乙醛酸的催化效率
在NH4Cl-NH4OH缓冲液(1mol/L,pH 9.0)中加入苯乙醛酸(0.1~25mmol/L)以及NADH(0.5mmol/L),得到反应体系;将反应体系于30℃下保温2min后加入20μl实施例2获得的野生型、突变体T143G以及T143G/L49G的浓缩纯酶开始反应,对照组中不含浓缩酶液,其他成分相同;使反应在30℃下进行5min,每隔10s记录340nm处的吸光度变化,得到野生型、突变体T143L以及T143L/V303L对苯乙醛酸的催化活性。
催化活性(U/mg)=Ew×V/6220/L×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其中,Ew为1min内340nm处的吸光度变化值;V为酶活测定反应体系的体积,单位为mL,此处为0.2;6200为摩尔消光系数,单位为L/mol/cm;L为光程距离,单位为cm,此处为0.5;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用Bradford蛋白试剂盒测定(Bradford蛋白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可参考文献:Zhou-Pan X R,E Sérée,Zhou X J,et al.Involvement of Human Liver Cytochrome P450 3A inVinblastine Metabolism:Drug Interactions1[J].Cancer Research,1993,53(21):5121-5126.),单位为mg/mL。使用Origin软件对计算得到的催化活性与对应的底物浓度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酶的催化效率(kcat/Km)。
结果为:野生型对苯乙醛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6.12mM-1·s-1;单点突变体T143G对苯乙醛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5.40mM-1·s-1;双点突变体T143G/L49G对苯乙醛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6.84mM-1·s-1
实施例4:不同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效率
在NH4Cl-NH4OH缓冲液(1mol/L,pH 9.0)中加入2-氧代-丁酸(0.1~25mmol/L)以及NADH(0.5mmol/L),得到反应体系;将反应体系于30℃下保温2min后加入20ul实施例2获得的野生型、突变体T143L以及T143L/V303L的浓缩纯酶开始反应,对照组中不含浓缩酶液,其他成分相同;使反应在30℃下进行5min,每隔10s记录340nm处的吸光度变化,得到野生型、突变体T143L以及T143L/V303L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活性。
催化活性(U/mg)=Ew×V/6220/L×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其中,Ew为1min内340nm处的吸光度变化值;V为酶活测定反应体系的体积,单位为mL,此处为0.2;6200为摩尔消光系数,单位为L/mol/cm;L为光程距离,单位为cm,此处为0.5;浓缩酶液的蛋白浓度用Bradford蛋白试剂盒测定,单位为mg/mL。使用Origin软件对计算得到的催化活性与对应的底物浓度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酶的催化效率(kcat/Km)。
结果为:野生型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2.54mM-1·s-1;单点突变体T143L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12.21mM-1·s-1;双点突变体T143L/V303L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效率(kcat/Km)为34.08mM-1·s-1
实施例5:不同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
将实施例2获得的野生型、双点突变体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浓缩酶液在温度范围30-70℃的水浴锅中温浴30min,在30℃下测定温浴30min后的野生型、突变体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对2-氧代-丁酸的催化活性,以不同温度温浴前的活性为100%,温浴后的剩余活性与之相比计算相对活性,以考察野生型、双点突变体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的温度稳定性。
结果为:突变体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的T50 30(温浴30min后的活性为温浴前活性一半所对应的温度)值分别为60℃以及59℃,野生型在相同条件下的T50 15值为62℃,可见,突变体T143G/L49G以及T143L/V303L在提高催化效率的基础上仍保持优异的温度稳定性。
实施例6: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T143G/L49G不对成还原胺化合成L-苯甘氨酸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T143G/L49G通过与葡萄糖脱氢酶(GluDH)偶联用于合成L-苯甘氨酸。
反应体系体积为200ml,其中包含实施例2中获得的T143L/V303L湿菌体(4g),GluDH湿菌体(4.8g),苯乙醛酸(200mmol/L),葡萄糖(240mmol/L),NAD+(0.1mmol/L),NH4Cl-NH4OH缓冲液(2M,pH 8.5)。
将反应混合物在30℃和200rpm条件下反应,反应期间定时取样(1mL),样品用NaOH水溶液(200μL,10M)淬灭。
取淬灭后的样品600uL,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剩余的苯乙醛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2)液相色谱柱(5μm;250mm×4.6mm);进样量,10μL;流动相A(55%甲醇加0.1%三氟乙酸),30℃下20min;流速,0.8mL/min;波长230nm。
取淬灭后的样品600uL,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产物苯甘氨酸的构型和浓度,计算产物ee值。测定条件:
Figure BDA0003918967630000071
ODS-UG-5液相色谱柱(5μm;150mm×4.6mm);进样量,20μL;流动相B(5%乙腈加0.1%三氟乙酸),流动相C(60%乙腈加0.1%三氟乙酸),线性梯度为0-100%C;30℃下45min;流速,1mL/min;波长340nm。
结果为:T143G/L49G催化200mmol/L苯乙醛酸时的底物转化率可达到99%(图2),且产物L-苯甘氨酸的ee值可达到99%(图3)。相同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体T143G催化200mmol/L苯乙醛酸时的底物转化率仅有84%和89%。
实施例7: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T143L/V303L不对成还原胺化合成L-2-氨基丁酸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T143L/V303L通过与葡萄糖脱氢酶(GluDH)偶联用于合成L-2-氨基丁酸。
反应体系体积为200ml,其中包含实施例2中获得的T143L/V303L湿菌体(4g),GluDH湿菌体(4.8g),2-氧代-丁酸(300mmol/L),葡萄糖(360mmol/L),NAD+(0.1mmol/L),NH4Cl-NH4OH缓冲液(2M,pH 8.5)。
将反应混合物在30℃和200rpm条件下反应,反应期间定时取样(1mL),样品用NaOH水溶液(200μL,10M)淬灭。
取淬灭后的样品600uL,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剩余的2-氧代-丁酸的浓度,计算底物转化率。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2)液相色谱柱(5μm;250mm×4.6mm);进样量,10μL;流动相A(55%甲醇加0.1%三氟乙酸),30℃下20min;流速,0.8mL/min;波长230nm。
取淬灭后的样品600uL,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中产物2-氨基丁酸的构型和浓度,计算产物ee值。测定条件:
Figure BDA0003918967630000081
ODS-UG-5液相色谱柱(5μm;150mm×4.6mm);进样量,20μL;流动相B(5%乙腈加0.1%三氟乙酸),流动相C(60%乙腈加0.1%三氟乙酸),线性梯度为0-100%C;30℃下45min;流速,1mL/min;波长340nm。
结果为:T143L/V303L催化300mmol/L 2-氧代-丁酸时的底物转化率可达到99%(图2),且产物L-2-氨基丁酸的ee值可达到99%(图4)。相同条件下,而野生型和突变体T143L催化300mmol/L 2-氧代-丁酸时的底物转化率仅有56%和77%。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G;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49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甘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G/L49G;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L;
或,所述突变体为,将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亮氨酸脱氢酶的第143的苏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第303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命名为突变体T143L/V303L。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基因。
3.携带权利要求2所述基因的载体。
4.携带权利要求2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3所述载体的重组细胞。
5.一种重组大肠杆菌,其特征在于,表达权利要求1所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组大肠杆菌,其特征在于,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为宿主,以pET28(+)为表达载体。
7.一种催化合成L-苯甘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以苯乙醛酸为底物,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突变体T143G或突变体T143G/L49G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反应合成L-苯甘氨酸;
或,所述方法为以苯乙醛酸为底物,利用表达权利要求1所述突变体T143G或突变体T143G/L49G的重组细胞与表达葡萄糖脱氢酶的重组细胞偶联反应合成L-苯甘氨酸。
8.一种催化合成L-2-氨基丁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突变体T143L或突变体T143L/V303L与葡萄糖脱氢酶偶联反应合成L-2-氨基丁酸;
或,所述方法为以2-氧代-丁酸为底物,利用表达权利要求1所述突变体T143L或突变体T143L/V303L的重组细胞与表达葡萄糖脱氢酶的重组细胞偶联反应合成L-2-氨基丁酸。
9.权利要求1所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权利要求2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3所述载体,或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细胞,或权利要求5或6所述重组大肠杆菌在制备非天然α-氨基酸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所述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或权利要求2所述基因,或权利要求3所述载体,或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细胞,或权利要求5或6所述重组大肠杆菌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CN202211351014.9A 2022-10-31 2022-10-31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Pending CN1158205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1014.9A CN115820584A (zh) 2022-10-31 2022-10-31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51014.9A CN115820584A (zh) 2022-10-31 2022-10-31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20584A true CN115820584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5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51014.9A Pending CN115820584A (zh) 2022-10-31 2022-10-31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2058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4707A (zh) * 2023-05-31 2023-08-11 江南大学 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组合突变体及其在生产l-叔亮氨酸中的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4707A (zh) * 2023-05-31 2023-08-11 江南大学 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组合突变体及其在生产l-叔亮氨酸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35839B2 (en) Encoding genes of nitrilase mutants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8559735B (zh) 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应用
CN108467860B (zh) 一种高产γ-氨基丁酸的方法
CN111676203B (zh) 一种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2877307B (zh) 一种氨基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2359036B (zh) 一种催化活力和反应专一性提高的腈水解酶突变体及应用
CN110938580A (zh) 一种提高d-酪氨酸生产效率的方法
CN115820584A (zh)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非天然α-氨基酸合成中的应用
CN110499301B (zh) 一种催化效率提高的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突变体
CN113817697A (zh) 苯丙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l-高苯丙氨酸合成中的应用
CN111057686B (zh) 一种醇脱氢酶突变体及应用
CN110343687B (zh) 一种具有高分泌能力的普鲁兰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09593739B (zh) 重组酮酸还原酶突变体、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
CN112921012B (zh) 谷氨酸棒杆菌meso-2,6-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0699396A (zh) 一种级联反应制备d-芳香族氨基酸的方法
CN114350631B (zh) 草铵膦脱氢酶突变体、工程菌、固定化细胞及应用
CN114317510B (zh) 一种马来酸顺反异构酶突变体
CN113061593B (zh) 一种l-苹果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0656095B (zh) 亮氨酸脱氢酶突变体及其在芳香族手性胺合成中的应用
CN112481320A (zh) 一种催化效率高的制备(-)γ-内酰胺的方法
CN112779243A (zh) 一种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及其应用
CN114107270B (zh) 一种L-天冬氨酸β-脱羧酶突变体
CN114196659B (zh) 酰胺酶突变体、编码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
CN110904086B (zh) 一种色氨酸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3913403B (zh) 一种nadh激酶突变体、编码基因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