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9710A -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9710A
CN115799710A CN202211484276.2A CN202211484276A CN115799710A CN 115799710 A CN115799710 A CN 115799710A CN 202211484276 A CN202211484276 A CN 202211484276A CN 115799710 A CN115799710 A CN 115799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groove
plate
facing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42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亚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842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97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41466 priority patent/WO202410871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9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9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及储能装置。所述液冷板包括板体、桥接件和液冷接头。所述板体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桥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桥接件设有第一螺纹部。所述液冷接头包括插接部、第一限位部及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均设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桥接件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所述第二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纹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桥接件的朝向所述液冷接头的一侧。本申请的液冷板和储能装置中,当需要更换液冷接头时,只需将液冷接头从桥接件上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液冷板,减少液冷接头更换所需的工作量及维护成本。

Description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储能装置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常通过液冷板对储能装置进行散热处理,以保证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液冷板板体作为最常用的对外接口,需要与液冷接头进行连接,液冷接头一般凸出在储能装置板体外,在储能装置运输及搬运安装过程中,液冷接头容易碰撞变形,需要对液冷接头进行更换。然而,由于液冷接头与液冷板板体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一旦液冷接头需要更换,则需要对整个液冷板进行更换,同时,由于液冷板板体与储能装置内的电池之间多数采用结构胶粘接,会导致整个储能装置需要拆卸更换,其工作量及更换维护成本很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及储能装置,至少用于解决液冷板中液冷接头更换时工作量大更换维护成本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包括板体、桥接件和液冷接头。所述板体形成有安装孔。所述桥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桥接件设有第一螺纹部。所述液冷接头包括插接部、第一限位部及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均设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桥接件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所述第二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纹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桥接件的朝向所述液冷接头的一侧。
本申请的液冷板中,通过固定于板体上的桥接件将液冷接头可拆卸固定于液冷板的板体上,并在桥接件上设置第一螺纹部,液冷接头上设置与第一螺纹部配合的第二螺纹部,进而将液冷接头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上,当需要更换液冷接头时,只需将液冷接头从桥接件上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液冷板,减少液冷接头更换所需的工作量及维护成本。且液冷接头通过桥接件固定于板体上实现液冷接头与板体的稳固连接,无需在板体上设置第一螺纹部,如此,板体沿安装孔的轴向设置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可对液冷板起到减重的作用。其中,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桥接件靠近液冷接头的一侧,可对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第一限位部沿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桥接件沿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如此,可避免第一限位部抵接在板体与桥接件焊接的焊缝上,避免焊缝上凸出的焊渣影响第一限位部与桥接件的密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密封件,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密封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密封件用于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桥接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可以看出,在第一限位部上设置用于容置密封件的第一凹槽,当液冷接头通过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配合连接固定于桥接件上时,设于第一凹槽内的密封件受到第一限位部的挤压,使得密封件分别抵接于第一凹槽的顶壁和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和桥接件的密封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的顶壁设有配合部,所述密封件设有与所述配合部相匹配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凹凸区域,所述配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凹凸区域配合的第二凹凸区域,所述密封件通过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凹凸区域和所述第二凹凸区域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
可以看出,配合部设置于第一凹槽的顶壁,定位部可设置于密封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密封件通过定位部上的第一凹凸区域及配合部上的第二凹凸区域的配合,进一步固定于第一凹槽内,以防止液冷板因液冷板搬动或晃动而导致密封件沿安装孔的径向上位移,进而影响第一限位部和桥接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第一限位部和桥接件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桥接件背离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周面与所述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与所述桥接件贴合。
可以看出,将桥接件远离第一螺纹部的周面与板体进行焊接,如,通过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实现桥接件与板体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再将液冷接头通过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上,无需在板体设置第一螺纹部,板体沿安装孔的轴向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对液冷板起到减重的作用。另外,液冷接头与桥接件连接时,需要将第一限位部朝向桥接件的一侧与桥接件贴合,避免第一限位部与桥接件之间的缝隙过大影响液冷接头与桥接件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桥接件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槽,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形成的空间内。
可以看出,在桥接件的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沿安装孔的轴向上,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对,如此,将密封件限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共同形成的空间内,可防止密封件因液冷板搬动或晃动沿安装孔的径向上位移,而影响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使得第一限位部和桥接件的抵触处能够始终保持密封状态。进一步地,第二凹槽的底壁与第一凹槽的顶壁上均相同结构的配合部,密封件朝向第二凹槽的一侧及朝向第一凹槽的一侧均设有定位部,定位部设有第一凹凸区域,配合部设有第二凹凸区域,密封件朝向第二凹槽一侧的第一凹凸区域与第二凹槽的第二凹凸区域配合,密封件朝向第一凹槽一侧的第一凹凸区域和第一凹槽的第二凹凸区域配合,如此,在密封件沿安装孔的轴向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进一步防止密封件因液冷板搬动或晃动在安装孔的径向上位移,使得第一限位部和桥接件的抵接处能够保持密封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桥接件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和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均为[0.05,0.30]。
可以看出,若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小于0.05,导致桥接件的制成难度增加;若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大于0.30,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较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与液冷接头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处输出到液冷板外部。类似地,第一限位部朝向桥接件的一侧表面若小于0.05,容易增加第一限位部的制作难度,进而增加液冷接头的制作难度。若第一限位部朝向桥接件的一侧表面若大于0.30,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较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与液冷接头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处流出液冷板外部。本申请中,桥接件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和第一限位部朝向桥接件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据范围均为[0.05,0.30],在第一限位部与桥接件贴合、及不增加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的情况下,桥接件与第一限位部贴合时不会出现缝隙过大的现象,保证桥接件与第一限位部贴合处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桥接件包括本体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自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表面边缘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延伸,所述凸起部背离所述安装孔的外周面与所述板体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周面抵接,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凸起部的一侧贴合,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板体的一侧与所述板体背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贴合。
可以看出,桥接件的凸起部与第一限位部抵接,且桥接件的本体部朝向板体的一侧与板体的背离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贴合,当液冷接头通过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固定于桥接件上时,在第一限位部的限位下,可将桥接件固定于板体背离第一限位部的一侧,桥接件与板体无需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可有效节约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凹槽,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形成的空间内。
可以看出,在桥接件的本体部朝向板体的一侧与板体抵接时,第一限位部上的第一凹槽与板体上的第三凹槽相对,密封件限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共同形成的空间内,且沿安装孔的径向上,凸起部相对于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更靠近安装孔,如此,通过密封件将凸起部与第一限位部之间的连接处及凸起部与板体之间的连接处均进行密封。进一步地,第一凹槽的顶壁和第三凹槽的底壁均可设有配合部,密封件朝向第一凹槽的一侧和朝向第三凹槽的一侧均设有定位部,定位部与配合部相匹配,且两个定位部均设有第一凹凸区域,两个配合部均设有第二凹凸区域,密封件通过第一凹凸区域和第二凹凸区域限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形成的空间内,可有效防止密封件因液冷板搬动或晃动而导致密封件沿安装孔的径向位移,保证液冷接头与桥接件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
可以看出,在凸起部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与第一限位部贴合的情况下,若板体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小于0.05,由于液冷板的板体面积较大,制作难度大,制作成本大;若板体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大于0.30,板体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过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与液冷接头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流出液冷板外部。本申请中,板体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在第一限位部与板体贴合、及不增加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的情况下,第一限位部与板体贴合时不会出现缝隙过大的现象,保证板体与第一限位部贴合处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形成有腔室,所述液冷接头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腔室连通,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所述桥接件设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板体的厚度的两倍,且小于所述腔室的高度。
可以看出,在液冷板的板体沿安装孔的轴向的厚度设置得较小时,将桥接件设于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等于板体的厚度的两倍,如此,第一螺纹部的圈数可设置得较多,保证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连接时可实现与液冷接头的稳固连接;且桥接件设于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小于腔室的高度,使得桥接件形成的通孔与腔室连通,当制冷液通过液冷接头的通道注入腔室时,能够依次通过通道、通孔注入腔室内,使得制冷液充满于腔室内,以对储能装置内的需要换热的部件进行换热;或者,当换热后的制冷液从腔室内流向冷夜板外部时,能够依次通过通孔、通道从液冷接头输出液冷板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形成有腔室,所述液冷接头形成有通道,所述桥接件的侧壁形成有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延伸并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开槽连通所述通道和所述腔室,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所述桥接件设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腔室的高度。
可以看出,为了增强第一螺纹部与第二螺纹部连接的强度,将桥接件设于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腔室的高度,第一螺纹部上的螺纹圈数可设置得较多,从而实现桥接件与液冷接头的稳固连接。且在桥接件的侧壁形成有与腔室连通的开槽,开槽连通液冷接头的通道,当向液冷接头的通道内注入制冷液时,通道内的制冷液能够通过开槽注入腔室内,进而使得制冷液充满于腔室内,以对储能装置内的需要换热的部件进行换热;或者,当换热后的制冷液从腔室内流向冷夜板外部时,能够依次通过开槽、通道从液冷接头输出液冷板外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液冷板。
本申请的储能装置中,通过固定于板体上的桥接件将液冷接头可拆卸固定于液冷板的板体上,并在桥接件上设置第一螺纹部,液冷接头上设置与第一螺纹部配合的第二螺纹部,进而将液冷接头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上,当需要更换液冷接头时,只需将液冷接头从桥接件上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液冷板,减少液冷接头更换所需的工作量及维护成本。且液冷接头通过桥接件固定于板体上实现液冷接头与板体的稳固连接,无需在板体上设置第一螺纹部,如此,板体沿安装孔的轴向设置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可对液冷板起到减重的作用。其中,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桥接件靠近液冷接头的一侧,可对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第一限位部沿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桥接件沿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如此,可避免第一限位部抵接在板体与桥接件焊接的焊缝上,避免焊缝上凸出的焊渣影响第一限位部与桥接件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液冷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液冷板沿III-III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液冷板中IV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中的一种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液冷板中V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冷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液冷板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液冷板沿IX-IX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液冷板中X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冷板的立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液冷板中XII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液冷板100、板体10、安装孔11、腔室13、第三凹槽15、桥接件30、第一螺纹部31、通孔33、开槽35、第二凹槽36、本体部37、凸起部39、液冷接头50、插接部51、第一限位部53、第一凹槽531、配合部533、第一凹凸区域5331、第二螺纹部55、通道57、第二限位部59、密封件70、定位部71、第二凹凸区域7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板100,液冷板100包括板体10、桥接件30和液冷接头50。板体10形成有安装孔11。桥接件30安装于安装孔11,桥接件30设有第一螺纹部31。液冷接头50包括插接部51、第一限位部53和第二螺纹部55。第一限位部53与第二螺纹部55设于插接部51的外壁上,第一限位部53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桥接件30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第二螺纹部55与第一螺纹部31配合连接,第一限位部53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桥接件30的朝向液冷接头50的一侧。
液冷板板体作为最常用的对外接口,需要与液冷接头进行连接,液冷接头一般凸出在储能装置板体外,在储能装置运输及搬运安装过程中,液冷接头容易碰撞变形,需要对液冷接头进行更换。然而,由于液冷接头与液冷板板体之间通过焊接连接,一旦液冷接头需要更换,则需要对整个液冷板进行更换,同时,由于液冷板板体与储能装置内的电池之间多数采用结构胶粘接,会导致整个储能装置需要拆卸更换,其工作量及更换维护成本很大。
本申请的液冷板100中,通过固定于板体10上的桥接件30将液冷接头50可拆卸固定于液冷板100的板体10上,并在桥接件30上设置第一螺纹部31,液冷接头50上设置与第一螺纹部31配合的第二螺纹部55,进而将液冷接头50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30上,当需要更换液冷接头50时,只需将液冷接头50从桥接件30上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液冷板100,减少液冷接头50更换所需的工作量及维护成本。且液冷接头50通过桥接件30固定于板体10上实现液冷接头50与板体10的稳固连接,无需在板体10上设置第一螺纹部31,如此,板体10沿安装孔11的轴向设置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可对液冷板100起到减重的作用。其中,第一限位部53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桥接件30靠近液冷接头50的一侧,可对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第一限位部53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桥接件30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如此,可避免第一限位部53抵接在板体10与桥接件30焊接的焊缝上,避免焊缝上凸出的焊渣影响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的密封效果。
请结合图4,液冷板100的板体10内形成有腔室13,腔室13内用于通入制冷液。具体地,制冷液依次通过液冷接头50和桥接件30注入到腔室13内,腔室13内制冷液通过板体10对储能装置的换热部件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储能装置中的换热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板体1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孔11,安装孔11至少包括两个,例如安装孔11可包括两个,一个安装孔11用于安装注入制冷液的液冷接头50,另一个安装孔11用于安装输出换热后的制冷液的液冷接头50。可以理解,注入制冷液的液冷接头50和输出制冷液的液冷接头50的结构相同,且均通过桥接件30固定安装于板体10上。
进一步地,桥接件30形成有通孔33,当桥接件30安装于安装孔11时,通孔33与安装孔11同轴,且桥接件30设置于腔室13内并与板体10固定连接,桥接件30的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与板体10的外表面齐平。桥接件30的朝向通孔3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螺纹部31,桥接件30的朝向通孔33的侧壁沿通孔33的轴向上的两端未设置有第一螺纹部31,制作桥接件30时方便退刀。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桥接件30的背离第一螺纹部31的周面与板体10固定连接,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与桥接件30贴合。
具体地,将桥接件30远离第一螺纹部31的周面与板体10进行焊接,如,通过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实现桥接件30与板体10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再将液冷接头50通过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30上,无需在板体10设置第一螺纹部31,板体10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对液冷板100起到减重的作用。另外,液冷接头50与桥接件30连接时,需要将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与桥接件30贴合,避免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之间的缝隙过大影响液冷接头50与桥接件30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液冷接头50的插接部51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53和第二螺纹部55,其中,第二螺纹部55相较于第一限位部53更靠近插接部51的端部,如此,液冷接头50与桥接件30螺纹连接时,能够通过插接部51的外壁上的第二螺纹部55与桥接件30的通孔33的内壁上的第一螺纹部31螺纹配合,并在螺纹连接后通过第一限位部53对液冷接头50实现沿安装孔11的轴向上的限位。
进一步地,液冷接头50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通道57,通道57与腔室13连通,使得制冷液通过通道57注入腔室13内,或者从腔室13内通过通道57输出到液冷板100外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安装孔11的轴向,桥接件30设于腔室13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板体10的厚度的两倍,且小于腔室13的高度。
如图4所示,通常板体10沿安装孔11的轴向延伸的厚度设置得较小,以实现液冷板100整体的减重,此时,若在板体10上设置第一螺纹部31,第一螺纹部31的螺纹圈数过少,液冷接头50上的第二螺纹部55与第一螺纹部31螺纹配合时,液冷接头50受到轻微碰撞就会从板体10上脱落。本申请通过设置桥接件30固定连接于厚度较小的板体10上,再将液冷接头50与桥接件30进行螺纹连接,方便液冷接头50拆卸更换的同时,能够保证液冷接头50稳固地连接于板体10上。
在板体10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厚度设置得较小时,将桥接件30设于腔室13内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等于板体10的厚度的两倍,如此,第一螺纹部31的圈数可设置得较多,保证第一螺纹部31与第二螺纹部55连接时可实现与液冷接头50的稳固连接;且桥接件30设于腔室13内的部分的厚度小于腔室13的高度,使得桥接件30形成的通孔33与腔室13连通,当制冷液通过液冷接头50的通道57注入腔室13时,能够依次通过通道57、通孔33注入腔室13内,此时,插接部51上设有第二螺纹部55的部分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高度小于桥接件30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高度,使得制冷液充满于腔室13内,以对储能装置内的需要换热的部件进行换热;或者,当换热后的制冷液从腔室13内流向冷夜板外部时,能够依次通过通孔33、通道57从液冷接头50输出液冷板100外部。
液冷接头50的形状可呈L字形,当液冷接头50安装于板体10上时,设有第一限位部53的部分垂直于板体10的长度方向,液冷接头50的另一部分(用于与液冷管连接)与设有第一限位部53的部分圆弧过渡并平行于板体10的长度方向,如此,当液冷板100设置于储能装置内时,液冷接头50的另一部分便于与液冷管连接,且不妨碍储能装置内其他部件的布设。
其中,插接部51上设有第二螺纹部55的部分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高度可以等于桥接件30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高度,此时,当制冷液通过液冷接头50的通道57注入腔室13时,依次通过通道57注入到腔室13内。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桥接件30的侧壁形成有开槽35,开槽35沿安装孔11的径向延伸并与腔室13连通,且开槽35与通孔33连通,也即是说,开槽35贯穿桥接件30的侧壁并与通孔33、腔室13连通。具体地,开槽35自桥接件30的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凹陷形成,自桥接件30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到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的方向上,开槽35的开口逐渐减小直至延伸至第一螺纹部31,并呈梯形,如此,当制冷液通过开槽35注入腔室13内时,保证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能够配合连接的情况下,制冷液能够快速注入到腔室13内,或者,制冷液能够从腔室13快速输出到液冷板100外部。可以理解,开槽35的形状还可以是矩形、三角形,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沿安装孔11的轴向上,桥接件30设于腔室13内的部分的厚度等于腔室13的高度。为了增强第一螺纹部31与第二螺纹部55连接的强度,将桥接件30设于腔室13内的部分的厚度设置为腔室13的高度,第一螺纹部31上的螺纹圈数可设置得较多,从而实现桥接件30与液冷接头50的稳固连接。且在桥接件30的侧壁形成有与腔室13连通的开槽35,开槽35连通液冷接头50的通道57,当向液冷接头50的通道57内注入制冷液时,通道57内的制冷液能够通过开槽35注入腔室13内,进而使得制冷液充满于腔室13内,以对储能装置内的需要换热的部件进行换热;或者,当换热后的制冷液从腔室13内流向冷夜板外部时,能够依次通过开槽35、通道57从液冷接头50输出液冷板100外部。
请参阅图5和图6,进一步地,液冷板100还包括密封件70。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531,密封件7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531内,密封件70用于对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密封件70可以是由橡胶、硅胶、塑胶等材质制成的密封圈。可以理解,第一凹槽531为环形槽,密封件7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凹槽531内,从而对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周向上密封处理,防止制冷液从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之间的缝隙流出。
密封件70可收容于第一凹槽531内,当液冷接头50通过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配合连接固定于桥接件30上时,设置于第一凹槽531内的密封件70受到第一限位部53的挤压,使得密封件70分别抵接于第一凹槽531的顶壁和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531的顶壁设有配合部533,密封件70设有与配合部533相匹配的定位部71,定位部71设有第一凹凸区域5331,配合部533设有第二凹凸区域711,密封件70通过相匹配的第一凹凸区域5331和第二凹凸区域711固定于第一凹槽531内。
配合部533设置于第一凹槽531的顶壁,定位部71可设置于密封件7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密封件70通过定位部71上的第一凹凸区域5331及配合部533上的第二凹凸区域711的配合,进一步固定于第一凹槽531内,以防止液冷板100因液冷板100搬动或晃动而导致密封件70沿安装孔11的径向上位移,进而影响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4及图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槽36。此时,第一限位部53上可不设置第一凹槽531,密封件70收容于第二凹槽36内。当液冷接头50通过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配合连接固定于桥接件30上时,设置于第二凹槽36内的密封件70受到第一限位部53的挤压,使得密封件70分别抵接于第二凹槽36的底壁和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从而实现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凹槽36的底壁可设置有配合部533,密封件70设有与第二凹槽36的底壁上的配合部533相匹配的定位部71,定位部71上设有第一凹凸区域5331,配合部533上设有第二凹凸区域711,密封件70通过定位部71上的第一凹凸区域5331及配合部533上的第二凹凸区域711的配合,进一步固定于第二凹槽36内,以防止液冷板100因液冷板100搬动或晃动而导致密封件70沿安装孔11的径向上位移,进而影响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效果,保证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53设有第一凹槽531,桥接件30设有第二凹槽36,沿安装孔11的轴向上,第二凹槽36与第一凹槽531相对,密封件70设于第一凹槽531和第二凹槽36形成的空间内。密封件70设于第一凹槽531和第二凹槽36共同形成的空间内,在未设有定位部71和配合部533的情况下,相较于密封件70设于第一凹槽531、或密封件70设于第二凹槽36内而言,第一凹槽531和第二凹槽36的侧壁均可对密封件70实现沿安装孔11的径向上的限位,防止密封件70因液冷板100搬动或晃动沿安装孔11的径向上位移,而影响密封件70的密封效果,使得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的抵触处能够始终保持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凹槽36的底壁与第一凹槽531的顶壁上均相同结构的配合部533,密封件70朝向第二凹槽36的一侧及朝向第一凹槽531的一侧均设有定位部71,定位部71设有第一凹凸区域5331,配合部533设有第二凹凸区域711,密封件70朝向第二凹槽36一侧的第一凹凸区域5331与第二凹槽36的第二凹凸区域711配合,密封件70朝向第一凹槽531一侧的第一凹凸区域5331和第一凹槽531的第二凹凸区域711配合,如此,在密封件70沿安装孔11的轴向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进一步防止密封件70因液冷板100搬动或晃动在安装孔11的径向上位移,使得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的抵接处能够保持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及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也为[0.05,0.30]。其中,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取值可以是0.05、0.08、0.10、0.13、0.15、0.18、0.22、0.25、0.27、或0.30等,类似地,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可以是0.05、0.08、0.10、0.13、0.15、0.18、0.22、0.25、0.27、或0.30等,两者的平面度的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优选地,两者的平面度的取值相同,如此,使得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效果更佳。
若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小于0.05,导致桥接件30的制成难度增加;若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大于0.30,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较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30与液冷接头50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处输出到液冷板100外部。
类似地,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若小于0.05,容易增加第一限位部53的制作难度,进而增加液冷接头50的制作难度。若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若大于0.30,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较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30与液冷接头50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处流出液冷板100外部。本申请中,桥接件3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和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据范围均为[0.05,0.30],在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贴合、及不增加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的情况下,桥接件30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时不会出现缝隙过大的现象,保证桥接件30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处的密封性。
请参阅图8及图10,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桥接件30包括本体部37和凸起部39,凸起部39自本体部37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表面边缘沿安装孔11的轴向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延伸,凸起部39背离安装孔11的外周面与本体朝向安装孔11的周面抵接,凸起部39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与第一限位部53朝向凸起部39的一侧贴合,本体部37朝向板体10的一侧与板体10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贴合。
凸起部39设于本体部37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表面边缘且环绕通孔33的周缘分布,桥接件30的凸起部39与第一限位部53抵接,且桥接件30的本体部37朝向板体10的一侧与板体10的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贴合,当液冷接头50通过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固定于桥接件30上时,在第一限位部53的限位下,可将桥接件30固定于板体10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桥接件30与板体10无需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简单,可有效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53的朝向板体1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凹槽531,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凹槽15,沿安装孔11的轴向上,第三凹槽15与第一凹槽531相对,密封件70设于第一凹槽531与第三凹槽15形成的空间内。
在桥接件30的本体部37朝向板体10的一侧与板体10抵接时,第一限位部53上的第一凹槽531与板体10上的第三凹槽15相对,密封件70限位于第一凹槽531和第三凹槽15共同形成的空间内,且沿安装孔11的径向上,凸起部39相对于第一凹槽531和第三凹槽15更靠近安装孔11,如此,通过密封件70将凸起部39与第一限位部53之间的连接处及凸起部39与板体10之间的连接处均进行密封。进一步地,第一凹槽531的顶壁和第三凹槽15的底壁均可设有配合部533,密封件70朝向第一凹槽531的一侧和朝向第三凹槽15的一侧均设有定位部71,定位部71与配合部533相匹配,且两个定位部71均设有第一凹凸区域5331,两个配合部533均设有第二凹凸区域711,密封件70通过第一凹凸区域5331和第二凹凸区域711限位于第一凹槽531和第三凹槽15形成的空间内,可有效防止密封件70因液冷板100搬动或晃动而导致密封件70沿安装孔11的径向位移,保证液冷接头50与桥接件30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部53设置有第一凹槽531,板体10上可不设置第三凹槽15,密封件70设置于第一凹槽531内。或者,板体10上设置有第三凹槽15,第一限位部53上不设置第一凹槽531,密封件70设置于第三凹槽15内。
进一步地,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例如,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可以是0.05、0.08、0.10、0.13、0.15、0.18、0.22、0.25、0.27、或0.30等,其中,第一限位部53朝向桥接件30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可以是0.05、0.08、0.10、0.13、0.15、0.18、0.22、0.25、0.27、或0.30等,两者的平面度的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优选地,两者的平面度的取值相同,如此,使得第一限位部53和桥接件30之间的密封效果更佳。
在凸起部39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的情况下,若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小于0.05,由于液冷板100的板体10面积较大,制作难度大,制作成本大;若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大于0.30,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时,两个表面之间的缝隙过大,制冷液流经桥接件30与液冷接头50的连接处时容易从缝隙流出液冷板100外部。本申请中,板体10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在第一限位部53与板体10贴合、及不增加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的情况下,第一限位部53与板体10贴合时不会出现缝隙过大的现象,保证板体10与第一限位部53贴合处的密封性。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桥接件30的本体部37设于腔室13内,本体部37沿通孔33的轴向的厚度可以等于腔室13的高度,此时,本体部37设有开槽35,开槽35连通腔室13和通道57,使得制冷液能够从通道57经开槽35进入腔室13内,或者从腔室13经开槽35输出到通道57,进而输出到液冷板100的外部。或者,如图11及图12所示,桥接件30的本体部37设置于腔室13内,且本体部37沿通孔33的轴向的厚度大于等于板体10的厚度的两倍,且小于腔室13的高度,此时,本体部37未设置开槽35,在向腔室13内注入制冷液时,制冷液通过通道57经本体部37的背离第一限位部53的一侧注入到腔室13内。
进一步地,液冷板100还包括液冷管,插接部51远离第二螺纹部55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59,插接部51通过第二限位部59与液冷管固定连接。在插接部51远离第二螺纹部55的一端设置第二限位部59,其中,第二限位部59可包括多个朝向第一限位部53的楔形口,当液冷管与液冷接头50连接时,可通过第二限位部59进行限位,避免液冷管从液冷接头50上脱落,影响制冷液的注入或输出。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液冷板100。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可包括但不限于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柜、集装箱式储能装置等。液冷板100用于对储能装置进行换热,以实现储能装置的散热。
本申请的储能装置中,通过固定于板体10上的桥接件30将液冷接头50可拆卸固定于液冷板100的板体10上,并在桥接件30上设置第一螺纹部31,液冷接头50上设置与第一螺纹部31配合的第二螺纹部55,进而将液冷接头50可拆卸地固定于桥接件30上,当需要更换液冷接头50时,只需将液冷接头50从桥接件30上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更换整个液冷板100,减少液冷接头50更换所需的工作量及维护成本。且液冷接头50通过桥接件30固定于板体10上实现液冷接头50与板体10的稳固连接,无需在板体10上设置第一螺纹部31,如此,板体10沿安装孔11的轴向设置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可对液冷板100起到减重的作用。其中,第一限位部53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桥接件30靠近液冷接头50的一侧,可对第一螺纹部31和第二螺纹部55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第一限位部53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桥接件30沿安装孔11的径向的长度,如此,可避免第一限位部53抵接在板体10与桥接件30焊接的焊缝上,避免焊缝上凸出的焊渣影响第一限位部53与桥接件30的密封效果。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形成有安装孔;
桥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桥接件设有第一螺纹部;
液冷接头,包括插接部、第一限位部及第二螺纹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螺纹部均设于所述插接部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小于所述桥接件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的长度,所述第二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纹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至少部分抵接于所述桥接件的朝向所述液冷接头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还包括密封件,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密封件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密封件用于对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桥接件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顶壁设有配合部,所述密封件设有与所述配合部相匹配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凹凸区域,所述配合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凹凸区域配合的第二凹凸区域,所述密封件通过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凹凸区域和所述第二凹凸区域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背离所述第一螺纹部的周面与所述板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与所述桥接件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凹槽,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形成的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和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桥接件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均为[0.05,0.3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包括本体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由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表面边缘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延伸,所述凸起部背离所述安装孔的外周面与所述板体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周面抵接,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凸起部的一侧贴合,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板体的一侧与所述板体背离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形成有第三凹槽,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上,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对,所述密封件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形成的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朝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表面的平面度的数值范围为[0.05,0.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形成有腔室,所述液冷接头形成有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腔室连通,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所述桥接件设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等于所述板体的厚度的两倍,且小于所述腔室的高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形成有腔室,所述液冷接头形成有通道,所述桥接件的侧壁形成有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延伸并与所述腔室连通,所述开槽连通所述通道和所述腔室,沿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所述桥接件设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腔室的高度。
12.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
CN202211484276.2A 2022-11-24 2022-11-24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Pending CN115799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4276.2A CN115799710A (zh) 2022-11-24 2022-11-24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PCT/CN2022/141466 WO2024108716A1 (zh) 2022-11-24 2022-12-23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4276.2A CN115799710A (zh) 2022-11-24 2022-11-24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9710A true CN115799710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1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4276.2A Pending CN115799710A (zh) 2022-11-24 2022-11-24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9710A (zh)
WO (1) WO2024108716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8341A (ja) * 2006-04-04 2007-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配管接続具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CN204090416U (zh) * 2014-09-15 2015-01-07 深圳市四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板散热器与液体管接头密封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KR101725009B1 (ko) * 2016-06-24 2017-04-10 (주)여는 수방식 스프링클러
CN109357098A (zh) * 2018-11-30 2019-02-19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嵌入式密封管接头及其安装方法
CN111653849A (zh) * 2020-06-19 2020-09-11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多层液冷板
CN113644336A (zh) * 2020-04-26 2021-11-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5680796U (zh) * 2021-05-27 2022-01-28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车辆
CN216054903U (zh) * 2021-09-26 2022-03-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冷板连接的连接结构、电池包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8341A (ja) * 2006-04-04 2007-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配管接続具および基板処理装置
CN204090416U (zh) * 2014-09-15 2015-01-07 深圳市四方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液冷板散热器与液体管接头密封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KR101725009B1 (ko) * 2016-06-24 2017-04-10 (주)여는 수방식 스프링클러
CN109357098A (zh) * 2018-11-30 2019-02-19 常州常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嵌入式密封管接头及其安装方法
CN113644336A (zh) * 2020-04-26 2021-11-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箱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111653849A (zh) * 2020-06-19 2020-09-11 深圳市飞荣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多层液冷板
CN215680796U (zh) * 2021-05-27 2022-01-28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车辆
CN216054903U (zh) * 2021-09-26 2022-03-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液冷板连接的连接结构、电池包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8716A1 (zh) 2024-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8778B1 (ko) 마이크로 프로세서용 냉각 시스템 및 컴퓨터
US8964389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unit and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EP2012573B1 (en) Industrial automation input output module with elastomeric sealing
CN101944834B (zh) 大功率模块电源及其散热结构以及大功率模块电源系统
JP2020095684A (ja) コネクタ組立部品とサーバラック
CN116261309A (zh) 散热装置、设备、机架和系统
CN111811153A (zh)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5799710A (zh) 液冷板及储能装置
US74665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696008B (zh)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CN218677782U (zh) 一种盲插接头及液冷装置
CN217934077U (zh) 支撑组件及用电设备
JP3183621U (ja) 放熱装置
CN110557543B (zh) 兼容性机芯外壳和具有其的摄像机
CN219639744U (zh) 接头、冷却装置及电池
JP2010163018A (ja) 車両用の冷却装置
CN211349278U (zh) 液冷板与线路板的集成部件以及液冷服务器
TWI787801B (zh) 多層連接結構
CN220340908U (zh) 存储装置以及车辆
CN220253314U (zh) 一种电池包及储能系统
CN216518253U (zh) 节温器下壳体
WO2023061428A1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212030293U (zh) 一种带有液冷板的换热器
CN218959378U (zh) 热交换装置
CN218302060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