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8620A -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8620A
CN115768620A CN202180047942.3A CN202180047942A CN115768620A CN 115768620 A CN115768620 A CN 115768620A CN 202180047942 A CN202180047942 A CN 202180047942A CN 115768620 A CN115768620 A CN 115768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thickness
end portion
convex
centr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79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清
河邑阳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768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86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1/00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1/24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 B29C41/28Shaping by coating a mould, core or other substrate, i.e. by depositing material and stripping-off the shaped article; Apparatus therefor for making articles of indefinite length by depositing flowable material on an endless bel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8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02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5/00Storing webs, tap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n reels
    • B65H75/02Cores, former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coiled, wound, or folded material, e.g. reels, spindles, bobbins, cop tubes, cans, mandrels or chuc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的膜、膜卷以及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膜,具备:在长边方向交叉的宽边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二端部间的中央部、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上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上述中央部的厚度Tc小的凸状位置、在上述长边方向中配置于与上述凸状位置不同的位置且上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上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的凹状位置。

Description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设备的轻型化和可挠性化,用于设备的膜的薄膜化正在发展。例如在显示器和触摸传感器等的设备中,可使用被薄膜化的光学膜(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03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使膜薄膜化,则形成膜卷时,容易产生卷绕不良,膜的品质可能受损。例如如果膜间的空气量变的过少,则会产生膜间的贴附等的卷绕不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的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手段来解决。
一种膜,具备:在长边方向交叉的宽边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述第一端部与上述第二端部间的中央部;凸状位置,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上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上述中央部的厚度Tc小;以及凹状位置,在上述长边方向配置于与上述凸状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且上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上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膜设置有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中央部的厚度Tc小的凸状位置、和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中央部的厚度Tc大的凹状位置,因此在形成膜卷时,容易控制膜间的空气量。因此,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卷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膜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3的(A)是表示图2所示的凸状区域的截面构成的图,(B)是表示图2所示的凹状区域的截面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图3(A)(B)所示的膜的端部的截面构成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5A是表示图2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端部以及中央部的厚度的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5C是表示图5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6A是表示图5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6B是表示图5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步骤S102的工序中使用的布铗拉幅机的构成的图。
图9A是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B是表示图9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9C是表示图9A所示的膜的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膜卷的端面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膜的截面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示出范围的“X~Y”表示“X以上Y以下”。另外,只要没有特殊记载,操作和物性等在室温(20~25℃)/相对湿度40~50%RH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存在为了便于说明而夸张,与实际的比率不同的情况。
图1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膜卷1的模式的构成。该膜卷1通过将光学膜11呈辊状地卷绕于卷芯12而形成。光学膜11具有光的透过、反射、扩散以及吸收等光学功能,例如用于显示器和触摸传感器等。卷芯12例如具有圆柱形状,具有规定的长度(图1的X方向的大小)。在该卷芯12的周向卷绕有光学膜11。膜卷1的总卷绕长例如为500m~20000m。
图2表示光学膜11的平面构成的一个例子。光学膜11沿着其长边方向卷绕于卷芯12。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光学膜11的长边方向称为Y方向,将在长边方向交叉的宽边方向称为X方向,将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的情况。这里,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在长边方向几乎是正交的。光学膜11的长边方向的大小例如为500m~20000m,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的大小例如为100mm~3000mm。
光学膜11具有宽边方向的一对端部e1、e2和该一对端部e1、e2间的中央部c。一对端部e1、e2和中央部c例如是分别具有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整体的大小的10%左右的部分,端部e1为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的一端,端部e2为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的另一端,中央部c分别包含光学膜11的宽边方向中心。这里,端部e1与本发明的第一端部的一个具体例对应,端部e2与本发明的第二端部的一个具体例对应。
该光学膜11具有在Y方向并列的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例如在光学膜11设置有多个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交替地配置于Y方向。
图3(A)表示凸状区域R1的XZ截面,图3(B)表示凹状区域R2的XZ截面。凸状区域R1中,端部e1的厚度Te1和端部e2的厚度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小,凹状区域R2中,端部e1的厚度Te1和端部e2的厚度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大。即凸状区域R1中,厚度Te1、Te2、Tc满足以下的数学式(1)和数学式(2),凹状区域R2中,厚度Te1、Te2、Tc优选满足以下的数学式(3)和数学式(4)。
[数学式1]
Te1<Tc (1)
Te2<Tc (2)
[数学式2]
Te1>Tc (3)
Te2>Tc (4)
换言之,在设置于凸状区域R1内的凸状位置P1,厚度Tel、Te2、Tc满足数学式(1)和数学式(2),在设置在凹状区域R2内的凹状位置P2中,优选厚度Tel、Te2、Tc满足数学式(3)和数学式(4)。凸状位置P1可以为凸状区域R1内的任一位置,凹状位置P2可以为凹状区域R2内的任一位置。
详细内容如后所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膜11具有这样的凸状位置P1和凹状位置P2、更具体而言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因此形成膜卷1时,容易控制相互重叠的光学膜11间的空气量。因此,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在凸状位置P1和凸状区域R1中,只要端部e1的厚度Tel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小即可,此时凹状位置P2和凹状区域R2中,只要端部e1的厚度Tel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大即可。即在凸状位置P1和凸状区域R1中,厚度Tel、Tc至少满足数学式(1)即可,此时凹状位置P2和凹状区域R2中,厚度Te1、Tc至少满足数学式(3)即可。
光学膜11中,在凸状位置P1和凸状区域R1,厚度Te1、Te2、Tc满足数学式(1)和数学式(2),在凹状位置P2和凹状区域R2,优选厚度Te1、Te2、Tc满足数学式(3)和数学式(4)。由此,能够更有效果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例如Y方向的规定的位置中,端部e1的厚度Te1和端部e2的厚度Te2几乎是相同的。光学膜11整体的平均的厚度例如为10μm~40μm左右。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在Y方向的各自的大小优选为100m~500m,更优选为250m以上。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在Y方向的大小例如几乎相同。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在Y方向的大小可以相互不同。
图4表示图3所示的光学膜11的截面构成的其它的例子。光学膜11可以具有压花部E。压花部E是实施了压花加工的部分,例如在表面设置有凹凸。压花部E例如设置于端部e1、e2。此时,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例如为压花部E的凸部的厚度。
在光学膜11中,将Y方向的规定的位置(例如凸状位置P1、凹状位置P2)的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与中央部c的厚度Tc之差使用差分比率D1、差分比率D2表示。该差分比率D1、差分比率D2是相对于光学膜11的平均厚度Ta的厚度Te1、Te2与厚度Tc之差,可以由以下的数学式(5)和数学式(6)表示。凸状区域R1中差分比率D1、差分比率D2为正值,凹状区域R2中差分比率D1、差分比率D2为负值。差分比率D1、差分比率D2的绝对值(以下表示为|D1|、|D2|)例如更优选为10%以下、5%以下。通过将|D1|、|D2|设为5%以下,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数学式3]
差分比率D1(%)=[(Tc-Te1)/Ta]×100 (5)
差分比率D2(%)=[(Tc-Te2)/Ta]×100 (6)
其中,Ta是Y方向的预定位置的光学膜11的平均厚度。
例如Y方向的规定的位置的差分比率D1和差分比率D2几乎相同。以下的说明中,Y方向的规定的位置的差分比率D1和差分比率D2几乎相同时,将差分比率D1和差分比率D2集中表示为差分比率D。以下进行说明的图5A~图6B和图8A~图8C中,Y方向的规定的位置的差分比率D1和差分比率D2几乎相同,使用差分比率D。
图5A、图5B和图5C表示光学膜11的Y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光学膜11例如在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分别具有差分比率D为恒定的常数部分C1、C2。例如在凸状区域R1中,在常数部分C1,差分比率D的绝对值(以下,表示为|D|)最大,凹状区域R2中,在常数部分C2,|D|最大。优选该常数部分C1、C2的|D|、即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D|的最大值为1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下。
光学膜11优选在常数部分C1与常数部分C2之间具有倾斜部分S(图5A、图5B)。该倾斜部分S是差分比率D(%)沿着长边方向连续地变化的部分。换言之,倾斜部分S中,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和中央部c的厚度Tc的至少一方沿着长边方向连续地变化。光学膜11通过具有这样的倾斜部分S,从而与没有倾斜部分S的情况(图5C)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通过将倾斜部分S的Y方向的大小设为5m以上,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倾斜部分S中,Y方向的大小100m单位中的|D|的变化量,即倾斜部分S的斜率例如优选为0.03%~10.0%,更优选为0.05%~7.5%,进一步优选为2.0%~5.0%。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图6A和图6B表示光学膜11的Y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的其它的例子。这样,Y方向上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可以为非线形。在凸状区域R1内或者凹状区域R2内,差分比率D可以具有多个极大值(图6B)。在凸状区域R1内或者凹状区域R2内,可以设置有差分比率D的变曲点。光学膜11的Y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并不限于图5A~图6B所示的例子。
这样的光学膜11例如由对所希望的波长具有透明的性质的树脂构成。作为这样的树脂,例如可举出环烯烃树脂(COP)等含有脂环式结构的聚合物。光学膜11可以由丙烯酸树脂、纤维素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砜树脂、聚芳酯树脂、聚乙烯树脂以及聚氯乙烯树脂等构成。
上述的树脂中,从透明性、机械强度等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环烯烃树脂。作为环烯烃树脂,可举出具有来自于如下的结构的结构单元的(共聚)聚合物。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4038958770000061
式中,R1~R4是分别独立地被氢原子、烃基、卤素原子、羟基、酯基、烷氧基、氰基、酰胺基、亚胺基、甲硅烷基、或者极性基(即、卤素原子、羟基、酯基、烷氧基、氰基、酰胺基、亚胺基、或者甲硅烷基)取代的烃基。其中,R1~R4可以2种以上相互结合,而形成不饱和键、单环或者多环,该单环或者多环可以具有双键或者形成芳香环。可以由R1和R2,或者R3和R4,形成亚烷基。p、m分别独立地为0以上的整数。
上述通式中,R1和R3优选为氢原子或者碳原子数1~10的烃基,进一步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烃基,特别优选为碳原子数1~2的烃基。R2和R4优选为氢原子或者1价的有机基团,R2和R4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具有氢原子和烃基以外的极性的极性基团。优选m为0~3的整数,p为0~3的整数,更优选为m+p=0~4,进一步优选为m+p=0~2,特别优选为m=1,p=0。为m=1、p=0的特定单体从得到的环烯烃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且机械强度也优异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作为上述特定单体的极性基团,可举出羧基、羟基、烷氧羰基、烯丙基氧基羰基、氨基、酰胺基、氰基等,这些极性基团可以介由亚甲基等连结基团而结合。另外,作为极性基团,也可举出羰基、醚基、甲硅烷基醚基、硫醚基、亚胺基等具有极性的2价的有机基成为连结基团而结合的烃基等。这些化合物中,优选为羧基、羟基、烷氧羰基或者芳氧基羰基,特别优选为烷氧羰基或者芳氧基羰基。
另外,R2和R4中的至少一个为由式-(CH2)nCOOR表示的极性基团的单体从得到的环烯烃树脂与高玻璃化转变温度、低吸湿性、各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密合性的观点出发而优选。在成为上述的特定极性基团的式子中,R优选为碳原子数1~12的烷基,进一步优选为碳原子数1~4的烷基,特别优选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n为0以上的整数。
在上述的结构单元具有极性基团的情况下,作为其他的能够共聚的单体的具体例,可举出环丁烯、环戊烯、环庚烯、环辛烯、二环戊二烯、降冰片烯等环烯烃。
作为能够共聚的单体的环烯烃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4~20,进一步优选为5~12。
在光学膜11中包含的环烯烃树脂可以为1种,或者也可以为2种以上。
在光学膜11中包含的环烯烃树脂以特性粘度〔ηinh〕优选为0.2~5dL/g,更优选为0.3~3dL/g,进一步优选为0.4~1.5dL/g。另外,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8000~100000,更优选为10000~80000,进一步优选为12000~50000,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20000~300000,更优选为30000~250000,进一步优选为40000~200000的范围很优选。
通过使特性粘度〔ηinh〕、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从而环烯烃树脂的耐热性、耐水性、耐药品性、机械特性和作为环烯烃膜的成型加工性良好。特性粘度〔ηinh〕的值采用使环烯烃树脂溶解于氯仿而成的溶液的粘度在温度30℃下测定得到的值。粘度的测定彼此对环烯烃树脂的浓度不同的3种以上的溶液进行。测定使用乌氏型粘度计。
光学膜11中包含的环烯烃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例如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10~350℃,进一步优选为120~250℃,特别优选为120~220℃。如果Tg为110℃以上,则能够抑制在高温条件下的使用、或者由涂布、印刷等二次加工带来的变形。另一方面,如果Tg为350℃以下,则成型加工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防止因成型加工时的热导致树脂劣化。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值采用以升温速度20℃/分钟进行环烯烃树脂的热分析,且根据JIS K7121(1987)求出的中间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值。热分析使用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的示差扫描热量计DSC220。
光学膜11包含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0~90质量%以上的环烯烃系树脂。
在光学膜11中,在不损害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范围内,例如可以配合记载于日本特开平9-22157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10-287732号公报中的公知的烃类树脂、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橡胶质聚合物、有机微粒或者无机微粒等。光学膜11可以包含特定的波长分散剂、糖酯化合物(也简称为糖酯)、抗氧化剂、剥离促进剂、橡胶粒子或者增塑剂等添加剂。
光学膜11中包含的环烯烃树脂可以为市售品,也可以为合成品。作为市售品的例子,可举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的SANUQI(注册商标)、JSR株式会社的ARTON(注册商标,以下相同)G、ARTONF、ARTONR、以及ARTONRX、日本Zeon株式会社的ZEONOR(注册商标)ZF14、ZF16、ZEONEX(注册商标,以下相同)250或者ZEONEX 280。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图7是表示光学膜1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光学膜11例如优选通过在准备或者形成初始膜(例如后述的图8的初始膜11f)后,在该初始膜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而进行制造。另外,光学膜11例如更优选通过在形成初始膜后(步骤S101),在该初始膜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步骤S102)而进行制造。以下,对该光学膜1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1中,初始膜可以准备预先形成的膜,也可以新形成。步骤S101中,例如形成具有宽边方向和长边方向的初始膜。
初始膜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这些方法中,优选从生产率的观点,利用溶液流延法或者熔融流延法进行制造,从透明性、搬运性以及弯曲性的观点考虑,更优选通过溶液流延法进行制造。这里,溶液流延法一般而言是将树脂、以及溶解有树脂和可任意地含有的其它的成分而成的溶液流延在支承体上,在支承体上进行干燥后剥离薄膜状物(网),在剥离后进一步将网干燥而形成膜的方法。另一方面,熔融流延法一般而言是将树脂和可任意地含有的其它的成分熔融混练而制造膜的方法,是将这些混合物加热熔融到呈流动性的温度,作为流动性的熔融物进行流延而成型为膜状的方法。
应予说明,在使用溶液流延法的情况下,本发明所涉及的初始膜可以为薄膜状物(网),也可以为剥离后进一步对网进行干燥而得到的膜。
从支承体剥离网时的残留溶剂量如果是具有能够剥离的程度的自支承性的量,没有特别限制。其中,从显示初始膜为良好的平面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50质量%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5~40质量%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为20~30质量%的范围内。
网或膜的残留溶剂量由下述式定义;
残留溶剂量(质量%)={(M-N)/N}×100
应予说明,M是在制造中或者制造后的任意的时刻采取的网或者膜的试样的质量,N是将M以115℃加热1小时后的质量。
剥离后进一步干燥网而得到的膜的残留溶剂量优选为1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0~0.01质量%的范围内。
例如优选如下形成初始膜。溶液流延法中,首先,制备包含树脂和溶剂的涂料。接下来,使该涂料流延在支承体上。流延一边使支承体移动一边进行。接下来,将形成在支承体上的流延膜从支承体剥离。其后,通过使该流延膜根据需要干燥,从而形成包含树脂的初始膜。如上所述,初始膜可以为所谓的网。
作为用于涂料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氯仿、二氯甲烷(methylenechloride)等氯系溶剂;甲苯、二甲苯、苯以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芳香族系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2-丁醇等醇系溶剂;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乙二醇单甲基醚、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二
Figure BDA0004038958770000101
烷、环己酮、四氢呋喃、丙酮、甲乙酮(MEK)、乙酸乙酯、二乙醚;等。
涂料的固形成分浓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10~35质量%,更优选为15~35质量%。
支承体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对表面进行镜面精加工,优选使用利用不锈钢钢带(不锈钢带)或者铸造物对表面进行镀覆精加工的辊筒。
步骤S102中,例如一边使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一边对初始膜的宽边方向的端部进行加热,从而在初始膜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通过拉伸,初始膜的厚度与拉伸前相比整体上变小,利用布铗等夹持的端部附近中,与中央部相比厚度难以变小。通过对该初始膜的端部进行加热,从而调整膜11的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
应予说明,根据使初始膜拉伸时的温度、搬运速度和设备等,能够控制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例如参照SEN-I GAKKAISHI(纤维和工业)1985年41卷9号290页-301页),可以在拉伸技术中使用任一方法。
图8是表示在初始膜(初始膜11f)的宽边方向的拉伸中使用的布铗拉幅机5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布铗拉幅机50中,一边使初始膜11f沿着长边方向搬运一边进行宽边方向的拉伸。布铗拉幅机50中依次并列设置拉伸前的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拉伸后的第二缓和区域50C以及冷却区域50D。初始膜11f依次通过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第二缓和区域50C以及冷却区域50D进行搬运。
例如在该布铗拉幅机50的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以及第二缓和区域50C分别配置有用于加热初始膜11f的两端部的加热部件51(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15985号公报)。加热部件51例如分别配置于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以及第二缓和区域50C。加热部件51可以配置于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以及第二缓和区域50C中的至少任一个区域。可以通过加热部件51来进行X方向的位置上的温度调整。例如可以将多个加热部件51在X方向上并列地配置,在X方向使加热部件51的温度变化。加热部件51的温度通过控制部52来控制。
加热部件51例如使用朝向初始膜11f的宽边方向的端部照射红外线的红外线照射部件。加热部件51可以是朝向初始膜11f的宽边方向的端部吹附高温空气或者非活性气体的吹附部件等,或者可以利用电热线和加热辊等。加热部件51例如配置于初始膜11f的正面、背面、上面和下面中的任一位置,或者它们中的多处位置。加热部件51的X方向的位置优选位于距离形成有膜11的宽边方向的两端的部分10mm~500mm的距离,更优选为20mm~400mm的距离。由此容易控制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的大小。膜11的宽边方向的两端例如通过从拉伸后的初始膜11f,切开利用布铗夹持的部分(宽边方向的端部)而形成。
使用在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以及第二缓和区域50C分别设置有加热部件51的布铗拉幅机50,例如如下所述,在初始膜11f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
首先,用布铗等夹持初始膜11f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接着,开始该初始膜11f的搬运。由此,初始膜11f依次通过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第二缓和区域50C以及冷却区域50D,进行宽边方向的拉伸。初始膜11f的搬运速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3m/分钟~100m/分钟,更优选为5m/分钟~50m/分钟。通过将搬运速度设为3m/分钟以上,更优选为5m/分钟以上,从而容易调整膜11间的空气量,另外,能够缩短搬运时间而抑制成本。通过将搬运速度设为100m/分钟以下,更优选为设为50m/分钟以下,从而能够抑制用于对对象范围给予充分的热量的加热部件51发生大型化,能够抑制设备成本。
第一缓和区域50A、拉伸区域50B和第二缓和区域50C中,优选初始膜11f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的温度与中央部的温度相比高0℃~50℃左右。这里,通过利用控制部52使加热部件51的温度发生时间变化,从而使初始膜11f中形成凸状区域R1的部分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比形成凹状区域R2的部分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大。由此,凸状区域R1的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比凹状区域R2的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小,在初始膜11f形成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例如在形成凸状区域R1的部分,将初始膜11f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设为20℃~30℃,在形成凹状区域R2的部分,将初始膜11f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设为0℃~10℃。
例如通过调整初始膜11f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控制|D|的大小。在形成凸状区域R1的部分,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越大,|D|越大,在形成凹状区域R2的部分,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变得越小,|D|越大。
例如通过调整初始膜11f的两端部(或者加热部件51)的温度的升温速度以及降温速度,从而能够控制Y方向的尺寸100m单位中的|D|的变化量。如果将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或者降温速度提高得越快,则Y方向的尺寸100m中的|D|的变化量越大。
初始膜11f的两端部的温度与中央部的温度之差优选为50℃以下。由此,膜11的端部e1、e2的软化受到抑制,能够以高精度调整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在形成凸状区域区域R1的部分中,优选初始膜11f的两端部与中央部的温度差为3℃以上。由此,设备不用大型化,就能够以较短的时间充分地减少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另外,初始膜11f的两端部的温度可以相互不同,优选几乎相同。
初始膜11f的两端部和中央部的温度例如使用热型非接触温度传感器(RAYTECH公司制·MT150),从初始膜11f的重力方向下侧进行测定。初始膜11f的两端部的温度例如在与加热部件51的中央附近重合的位置测定,使用宽边方向50mm的范围的平均值。初始膜11f的中央部的温度例如在两端部的中间的位置进行测定,使用宽边方向100mm的平均值。
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以上。由此,通过端部e1、e2的加热,能够有效地调整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另外,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优选为1000%以下。由此,能够不使拉伸设备大型化,进行拉伸,能够抑制设备成本。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能够通过布铗拉幅机50的切开缝隙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可以通过比较拉伸前后的膜的宽度来进行评价。上述的拉伸倍率和温度为一个例子,为了得到所希望的膜11的取向、物性和表面状态,所以进行适当地调整。宽边方向的拉伸不限于布铗拉幅机50,可以使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针式拉幅机等。
搬运方向的拉伸倍率没有特别限制。搬运方向的拉伸可使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使用收缩式、辊间拉拔方式以及浮动方式等。
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可以使用其它的方法而形成。例如可以通过控制流延涂料时的流延量,从而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例如通过调节棒(也称为模座)等,调整涂料的流延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6-190344号公报),能够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通过对用于形成中央部c和端部e1、e2的涂料进行独立控制而供给,从而调整涂料的流延量(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78371号公报),可以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例如在增加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时,增加用于形成端部e1、e2的涂料的流量,减少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时,减少用于形成端部e1、e2的涂料的流量即可。
或者通过控制压花部(例如图4的压花部E)的有无和大小等,从而可以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73154号公报)。通过组合这些方法中的多种方法,从而可以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
例如能够如此制造具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光学膜11。通过将该光学膜11例如使用卷绕机而卷绕到卷芯12,从而形成有膜卷1。
<光学膜和膜卷的作用和效果>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11设置有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小的凸状区域R1(或者凸状位置P1)、以及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大的凹状区域R2(或者凹状位置P2),因此在形成膜卷1时,容易控制光学膜11间的空气量。因此,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以下,对该作用效果详细进行说明。
图9A、图9B以及图9C分别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光学膜的Y方向(长边方向)的位置与差分比率D的关系。这些比较例所涉及的光学膜分别仅具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中的任一方。图9A所示的光学膜和图9C所示的光学膜仅具有凸状区域R1,在长边方向的全部的位置,端部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小(差分比率D>0)。图9B所示的光学膜仅具有凹状区域R2,在长边方向的全部的位置,端部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大(差分比率D<0)。这样的比较例所涉及的光学膜中,在形成膜卷时,难以控制相互重叠的光学膜间的空气量,不易产生卷绕不良。
例如,图9A所示的光学膜和图9C所示的光学膜中,相互重叠的光学膜间的空气量比较少,在厚度更大的中央部容易产生强贴附。可能会因该光学膜间的贴附而在膜卷产生黑带。黑带中,在贴附的中央部与贴附弱的端部之间产生伸缩,光学膜发生变形。另外,卷入到膜间的微小的空气进行卷绕并且生长,压痕(凹陷)。
另一方面,图9B所示的光学膜中,相互重叠的光学膜间的空气量比较多,因此能够抑制由光学膜间的贴附引起的卷绕不良的产生。然而,在该光学膜中,膜卷形成后,随着时间的经过除去光学膜间的空气,难以维持形状。可能会因该空气去除而导致光学膜变形。
由这样的卷绕不良所导致的光学膜的劣化会对使用了该光学膜的显示器或者触摸传感器等的设备带来影响。例如显示器中,图像的可视性降低,触摸传感器中,电阻值发生变动而导致传感器功能降低。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所涉及的光学膜,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11具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这两者,因此能够控制相互重叠的光学膜11间的空气量。
图10表示膜卷1的端面的构成的一个例子。膜卷1中,例如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交替地重叠,因此可抑制光学膜11间的贴附,并且可维持形状。即能够抑制黑带和压痕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因时间经过带来的光学膜11的变形。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膜11和膜卷1中,由于在光学膜11设置有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小的凸状位置P1,端部e1、e2的厚度Te1、Te2比中央部c的厚度Tc大的凹状位置P2,因此形成膜卷1时,容易控制光学膜11间的空气量。因此,能够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如果将这样的光学膜11用于显示器和触摸传感器等设备,则能够提高设备的性能。
另外,该光学膜11中,可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因此能够进行薄膜化。并且,光学膜11也可适宜地使用低弹性材料。并且,在制造长尺的光学膜11时,能够抑制生产率的降低。膜卷1的总卷绕长为1000m以上、优选为4000m以上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变形例>
膜卷1可以通过卷绕多个膜的层叠体而形成。该层叠体例如可以具有光学膜11和保护膜(后述的图11的保护膜21)。这里,光学膜11与本发明的功能膜的一个具体例对应。
图11表示光学膜11和保护膜21的层叠体的截面构成的一个例子。保护膜21用于保护光学膜11,能够从光学膜11剥离。保护膜21例如可以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砜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烯烃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芳酯化合物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环氧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
例如通过在光学膜11层叠了保护膜21后,通过卷绕该层叠体而形成有膜卷1。
<其他的变形例>
可以在光学膜11层叠有透明导电膜。作为用于形成透明导电膜的材料,例如可使用Sn、In、Ti、Pb、Au、Pt以及Ag等的金属、或者它们的氧化物等。该氧化物例如可以使用氧化铟·锡(ITO)、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锌以及氧化钨。透明导电膜可以使用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钛、硫化镉、硫化锌或者硒化锌等而形成。
可以在光学膜11与透明导电膜之间,设置有粘合层和锚定涂覆层。粘合层例如可以使用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丁二烯、酚醛树脂以及聚醚醚酮等耐热树脂而形成。锚定涂覆层例如可以使用包含环氧二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二丙烯酸酯以及聚酯二丙烯酸酯等的丙烯酸预聚物等的锚定涂覆剂,利用公知的固化方法、例如UV固化、加热固化使其加热固化而形成。
在光学膜11与透明导电膜之间,可以设置以膜的平滑性和透明导电膜的密合性提高为目的的粘合层。该粘合层例如通过涂布树脂清漆,利用干燥除去溶剂而得到。
包含光学膜11和透明导电膜的层叠体可以在与透明导电膜相反一侧具有气体阻挡层。气体阻挡层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作为可使用的无机材料,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铟等,作为有机材料,可举出聚乙烯醇、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及聚酰胺等。另外,可以在气体阻挡层上,层叠用于保护其的保护涂覆层。
<应用例>
光学膜11例如适宜地用于彩色滤光片用基板、导光板、保护膜、偏振光膜、相位差膜、触摸面板、透明电极基板、CD(Compact Disc)、MD(Mini Disc)、DVD(Digital VersatileDisc)等光学记录基板、TFT(Thin Film Transistor)用基板、液晶显示基板以及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基板、或者光传送用导波路以及光学元件密封材等的光学部件。其中,可以适宜地用于显示元件用部件、具体而言彩色滤光片用基板、导光板、保护膜、偏振光膜、相位差膜、触摸传感器、透明电极基板、TFT用基板、液晶显示基板、有机EL显示基板等。
例如通过在包含光学膜11的彩色滤光片用基板上层叠彩色滤光片层,从而能够得到彩色滤光片。作为该层叠方法,可使用公知的颜料分散法、染色法、镀覆法、印刷法、转印法等。该彩色滤光片可以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滤光片,另外可以用作彩色显色器、液晶显示装置等部件的一部分使用。
光学膜11除了光学部件之外,也可以使用电绝缘部件、电气·电子部件、电子部件密封剂、医疗用器材以及包装材料。特别是包含环烯烃树脂的光学膜11的耐热性和电特性优异,由于即使进行高温处理、药品处理,尺寸变化也变小,因此作为电绝缘部件是最佳的。作为电绝缘部件,可举出电线·电缆的包覆材料、计算机、打印机以及复印机等OA设备的绝缘材料、或者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的绝缘部件等,特别是适宜地用作可挠性印刷电路基板。
光学膜11例如也可以用于触摸传感器(权利要求12)。触摸传感器例如是安装于显示器装置的表面而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将触控笔等物理性的接触转换为电信号而输出的装置。该显示器装置例如是液晶显示装置、等离子显示器装置以及EL显示装置等。
包含光学膜11的触摸传感器例如是透明电极式的触摸传感器。透明电极式的触摸传感器中,例如通过在光学膜11覆盖金属氧化物而形成透明电极,利用对该透明电极的接点来感知位置。金属氧化物例如可使用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例如通过真空蒸镀或者溅射,在光学膜11被覆金属氧化物。
用于这样的触摸传感器的光学膜11优选为耐热性高。耐热性例如可以用玻璃化转变温度评价,光学膜11例如优选具有溅射温度以上的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机械强度。
另外,用于触摸传感器的光学膜11优选也具有可见光线区域的透明性,例如优选对可见光线具有90%以上的透光度。
包含环烯烃树脂的光学膜11由于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耐热性,并且具有对可见光线的高透光性,因此适宜地用作触摸传感器。
实施例
使用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如下制成初始膜。
(涂料的制备)
PET树脂(东洋纺株式会社制东洋纺酯膜E7002)
100质量份
二氯甲烷 200质量份
乙醇 10质量份
首先,将上述的成分投入到封闭容器,一边搅拌一边溶解PET树脂,制备涂料。
(制膜)
接着,对该涂料使用无端带流延装置,以温度31℃、1800mm宽度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均匀地流延(铸造),形成流延膜。不锈钢带的温度控制成28℃。接下来,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使溶剂蒸发到流延膜中的残留溶剂量成为30%。接着,以剥离张力128N/m,将流延膜从不锈钢带支承体上剥离后,将该流延膜在160℃的条件下在宽度方向拉伸1.15倍。拉伸开始时的残留溶剂为5质量%。接下来,一边使流延膜利用多个辊搬运一边进行干燥。接着,在流延膜中,利用激光刀具切开由布铗拉幅机夹持的部分(两端部分)后,进行流延膜的卷绕。由此,制成膜厚33μm的初始膜。
接下来,一边用布铗夹持该初始膜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一边使用布铗拉幅机而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此时,通过对初始膜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在拉伸区域(图8的拉伸区域50B)进行加热,从而形成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加热部件使用红外线照射部件。加热部件配置于从形成有膜卷的宽边方向的两端的位置起150mm以内的距离。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30℃、将两端部设为160℃,如此形成凸状区域,将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同时设为130℃而形成凹状区域。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同时在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为30%。
使用在线膜厚计,测定上述制成的膜的平均的厚度、|D|为最大的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各差分比率D、以及凸状区域R1、凹状区域R2各长边方向的大小。另外,使用在线膜厚计和编码器(测长计),测定长边方向的尺寸100m单位中的倾斜部分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量(参照图5A、图5B)。制成的膜的平均的厚度为25μm,|D|成为最大的凸状区域、凹状区域各差分比率D为7.5%、-7.5%。凸状区域R1的长边方向的大小和凹状区域R2的长边方向的大小是相同的,为250m。在倾斜部分的100m单位中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量为7.5%。另外,该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其后,通过将制成的膜卷绕于卷芯,制成膜卷。总卷绕长为4000m。
<实施例2>
首先,如下所示制成初始膜。
(橡胶粒子分散液的制备)
将包含10质量份的橡胶粒子(KANEKA株式会社制Kaneace(注册商标)M210,平均一次粒径R:200nm)、90质量份的ME16(二氯甲烷和乙醇为84:16的质量比的混合溶剂)的溶液利用溶解器搅拌混合50分钟。之后,将该溶液在1500rpm条件下利用乳化分散机(大平洋机工株式会社制)进行分散,得到橡胶粒子分散液。
(二氧化硅粒子分散液的制备)
20质量份的二氧化硅粒子(Aerosil(注册商标)R812,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疏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平均一次粒径Rs1:7nm,比表面积:260±30m2/g)与80质量份的ME50(二氯甲烷与乙醇为50:50的质量比的混合溶剂)的混合物利用溶解器搅拌混合50分钟。其后,使该混合物利用高压乳化机分散,得到添加液。
接着,在利用溶解罐中充分搅拌的90质量份的ME16,缓慢地添加10质量份的上述添加液。接着,利用磨碎机使添加于ME16的添加液分散于磨碎机。将其用日本精线株式会社制的FINEMET NF进行过滤,得到二氧化硅粒子分散液。
(涂料的制备)
接着,制备下述组成的涂料。首先,在加压溶解罐中添加90质量份的二氯甲烷和10质量份的乙醇。接着,一边在该加压溶解罐中搅拌80质量份的丙烯酸树脂(MR1000,日本触媒株式会社制,内酯丙烯酸树脂)搅拌一边投入。接着,将上述制备的橡胶粒子分散液投入到加压溶解罐后,进行搅拌,使丙烯酸树脂溶解。将该丙烯酸树脂溶液使用SHP150(株式会社ROKI TECHNO制)进行过滤,得到涂料。
(制膜)
接着,使用上述的涂料进行了制膜。具体而言,使用无端带流延装置,使涂料以温度30℃、1800mm宽度均匀地流延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形成流延膜。不锈钢带的温度控制为28℃。
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使溶剂蒸发至流延膜中的残留溶剂量为30质量%。接着,剥离张力为128N/m,将流延膜从不锈钢带支承体剥离。剥离后的流延膜的残留溶剂量为30质量%。
接着,一边使剥离后的流延膜利用多个辊搬运一边利用拉幅机在140℃的条件下在宽边方向50%拉伸。接着,一边用辊搬运流延膜一边在105℃下干燥。接下来,将切开流延膜中用布铗拉幅机夹持的部分(两端部分)后进行流延膜的卷绕。由此,得到膜厚33μm的初始膜。
接下来,一边用布铗把持该初始膜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一边使用布铗拉幅机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变更此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与利用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初始膜的拉伸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40℃,将两端部设为170℃,形成凸状区域,将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同时设为140℃,形成凹状区域。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同时为30%。
<实施例3>
首先,如下制成初始膜。
(微粒分散液的制备)
将11.3质量份的微粒(Aerosil(注册商标)R812,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和84质量份的乙醇利用溶解器搅拌混合50分钟后,使该混合液用高压乳化机分散。由此,得到微粒分散液。
在溶解罐中的充分搅拌的二氯甲烷(100质量份),将5质量份的微粒分散液缓慢地添加。并且,利用磨碎机使添加于二氯甲烷的微粒分散液分散,以使二次粒子的粒径成为规定的大小。将其用日本精线株式会社制的FINEMET NF过滤,制备微粒添加液。
(涂料的制备)
制备下述组成的涂料。首先,在加压溶解罐中添加200质量份的二氯甲烷和10质量份的乙醇。接下来,在加入了二氯甲烷和乙醇的混合溶液的加压溶解罐中,一边进行搅拌一边投入100质量份的环烯烃树脂(ARTON(注册商标)F4520,JSR株式会社制)和5质量份的紫外线吸收剂(Tinuvin(注册商标)477,BASF JAPAN株式会社制)、3质量份的上述微粒添加液。接着,加热该混合物,一边进行搅拌一边溶解环烯烃树脂。接着,对该环烯烃树脂溶液使用安积滤纸株式会社制的安积滤纸No.244进行过滤,制备涂料。
应予说明,ARTON(注册商标)F4520是具有下述结构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
Figure BDA0004038958770000201
(制膜)
接着,使用无端带流延装置,使涂料以温度31℃、1800mm宽度均匀地流延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形成流延膜。不锈钢带的温度被控制为28℃。接下来,使溶剂在不锈钢带支承体上蒸发到流延膜中的残留溶剂量为30质量%。接着,剥离张力为128N/m,将流延膜从不锈钢带支承体上剥离。接着,将剥离的流延膜在160℃的条件下在宽度方向拉伸1.15倍。拉伸开始时的流延膜的残留溶剂为5质量%。接着,使该流延膜利用多个辊一边搬运一边干燥。接下来,用激光刀具切开该流延膜中的利用布铗拉幅机夹持的部分(两端部分)后,进行该流延膜的卷绕。由此,得到厚度33μm的初始膜。
接下来,一边用布铗把持该初始膜的宽边方向的两端部,一边使用布铗拉幅机,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变更此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的初始膜的拉伸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80℃,将两端部设为210℃,形成凸状区域,将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同时设为180℃,形成凹状区域。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在宽边方向的拉伸倍率均为30%。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80℃,将两端部设为200℃,形成凸状区域,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80℃,将两端部设为190℃,形成凹状区域。由此,从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各自的|D|的最大值。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与实施例3比较,将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延迟2.1倍。由此,从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变更倾斜部分的100m单位中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量。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与实施例4比较,将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延迟2.1倍。由此,从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变更倾斜部分中的100m单位中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量。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总卷绕长的长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
<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变化的周期,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与实施例4的膜卷的制成时相比缩短加热部件的温度变化的周期。由此,从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长边方向的大小。
<实施例9>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形成方法,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在流延模具的宽边方向配置多个加热螺栓,根据宽边方向的位置,使施加到加热螺栓的电压的值发生变化。由此,分别调整流延模具两端部的涂料流延量和流延模具中央部的涂料流延量,形成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具体而言,使宽边方向两端部的流延间隙对宽边方向中央部的流延间隙在-2.5%~2.5%之间发生变化。
<实施例10>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形成方法,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在一定挤压下,使压花环的温度在180℃~200℃之间变化。由此,调整形成的压花的高度,形成有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
<实施例11>
在上述实施例1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的升温速度以及降温速度。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膜卷。由此,从上述实施例1的膜卷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各自的|D|的最大值、倾斜部分上的100m单位中的差分比率D的变化量。
<实施例12>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使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呈非线形地变化,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由此,沿着长边方向,差分比率D呈正弦曲线(sine curve)状地变化。
<实施例13>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总卷绕长的长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
<实施例14>
在上述实施例6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总卷绕长的长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
<实施例15>
在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初始膜的两端部的温度变化的周期,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与实施例4的膜卷的制成时相比,延长加热部件的温度变化的周期。由此,从上述实施例4的膜卷,变更凸状区域R1和凹状区域R2的长边方向的大小。
<比较例1>
在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将初始膜的中央部维持在180℃,将两端部维持在210℃的状态下,使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由此,在膜卷仅形成凸状区域。
<比较例2>
在上述实施例3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在将初始膜的中央部维持在180℃,将两端部维持在190℃的状态下使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由此,在膜卷仅形成凹状区域。
<比较例3>
在上述比较例1的膜卷的制成中,变更将初始膜在宽边方向拉伸时的初始膜的中央部和两端部的温度,除此以外,相同地制成膜卷。具体而言,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80℃,将两端部设为210℃,形成第一凸状区域,将初始膜的中央部设为180℃,将两端部设为200℃,形成第二凸状区域。由此,形成了具有相互不同的差分比率D的值的2个凸状区域(第一凸状区域和第二凸状区域)。
将如此制成的实施例1~15和比较例1~3所涉及的膜卷的特性汇总于下述表1。
<膜卷的评价>
(黑带的评价)
在膜卷制成后,在白色荧光灯下,从膜卷表面目视观察卷芯方向,观察膜表面的颜色。观察是遍及膜卷全部宽度,针对膜卷1周进行。此时,看清卷芯的颜色,确认是否有看到的颜色与周围不同的部分。该颜色的确认使用规定的边界样本。在看到的颜色存在不同的部分的情况下,针对该部分确认是否有膜的变形。具体而言,在对黑色的拉砂纸设置成略水平的台上载置膜,利用照射到膜的光的反射光确认膜的变形的有无。光对膜的照射使用2500勒克斯以上的荧光灯进行,荧光灯配置在从膜起2m以内。如此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评价膜卷的黑带。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评价基准》
A:在膜卷不存在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
B:在膜卷存在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但没有确认到膜的变形,
C:确认到膜的变形。
(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的评价)
在膜卷制成后,从外观目视观察黑色的卷芯的表面,确认是否有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接下来,将膜卷在23℃、90%RH条件下放置500小时,再次从外观目视观察黑色的卷芯的表面,确认是否有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在膜卷制成后和经过500小时后,分别存在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的情况下,对该部分确认是否有膜的变形。如此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评价膜卷的相对于时间的变化。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评价基准》
A:即使在经过500小时后,在膜卷也不增加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
B:经过500小时后,在膜卷增加看起来颜色不同的部分,但在该部分没有确认到膜的变形,
C:经过500小时后,新确认到了膜的变形。
表1
Figure BDA0004038958770000241
本发明所涉及的膜和膜卷具有宽边方向的端部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小的凸状位置(或者凸状区域)、端部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大的凹状位置(或者凹状区域)。根据表1的结果确认到,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膜与仅具有凸状位置或者凹状位置中的任一方的膜比较,从黑带和相对于经时变化的观点考虑而优选,可抑制卷绕不良的产生。
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7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20-116621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了其全部内容。

Claims (16)

1.一种膜,具备:
在长边方向交叉的宽边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中央部;
凸状位置,所述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小;以及
凹状位置,在所述长边方向配置于与所述凸状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中,
在所述凸状位置中,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Te2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小,
在所述凹状位置,所述第二端部的厚度Te2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其中,进一步具有:
凸状区域,设置有所述凸状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小;以及
凹状区域,设置有所述凹状位置,并且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膜,其中,具有沿着所述长边方向交替地配置的多个所述凸状区域和所述凹状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膜,其中,所述凸状区域和所述凹状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大小为100m~500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相对于在所述凸状位置的所述膜的平均的厚度,在所述凸状位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与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之差为10%以下,
相对于在所述凹状位置的所述膜的平均的厚度,在所述凹状位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与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之差为1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相对于在所述凸状位置的所述膜的平均的厚度,在所述凸状位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与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之差为5%以下,
相对于在所述凹状位置的所述膜的平均的厚度,在所述凹状位置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与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之差为5%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在所述凸状位置与所述凹状位置之间,进一步具有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和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中的至少一方连续地变化的倾斜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膜,其中,所述倾斜部分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大小为5m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包含含有脂环式结构的聚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具有光学功能。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用于触摸传感器。
13.一种层叠体,具有: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和层叠于所述膜的保护膜。
14.一种膜卷,具备:卷芯,和卷绕于所述卷芯的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膜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层叠体。
15.一种膜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或者形成初始膜的步骤,和
在所述初始膜的长边方向的相互不同位置形成凸状位置和凹状位置的步骤;
所述凸状位置以使所述初始膜的在所述长边方向交叉的宽边方向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至少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间的中央部的厚度Tc小的方式形成,
所述凹状位置以使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Te1比所述中央部的厚度Tc大的方式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凸状位置和所述凹状位置的形成中,一边使所述初始膜沿着所述宽边方向拉伸,一边进行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中的至少所述第一端部的加热,
使形成所述凸状位置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中央部的温度差设为比形成所述凹状位置时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中央部的温度差大。
CN202180047942.3A 2020-07-06 2021-04-19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7686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6621 2020-07-06
JP2020-116621 2020-07-06
PCT/JP2021/015821 WO2022009501A1 (ja) 2020-07-06 2021-04-19 フィルム、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8620A true CN115768620A (zh) 2023-03-07

Family

ID=79552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7942.3A Pending CN115768620A (zh) 2020-07-06 2021-04-19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09501A1 (zh)
KR (1) KR20230019950A (zh)
CN (1) CN115768620A (zh)
TW (1) TWI807309B (zh)
WO (1) WO202200950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5230B2 (ja) * 2010-09-16 2014-08-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ロール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2108208A1 (ja) * 2011-02-09 2012-08-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530805B1 (ko) * 2011-05-06 2015-06-22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연신 셀룰로오스 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455198B2 (ja) * 2015-02-09 2019-01-2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凹凸構造付きフィルム製造方法、及び測定方法
JP2017100372A (ja) 2015-12-02 2017-06-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805542B2 (ja) * 2016-05-12 2020-12-2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WO2018216590A1 (ja) * 2017-05-23 2018-11-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ロ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2307A (zh) 2022-01-16
TWI807309B (zh) 2023-07-01
KR20230019950A (ko) 2023-02-09
JPWO2022009501A1 (zh) 2022-01-13
WO2022009501A1 (ja)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52691B1 (ko)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제조 장치
WO2015037456A1 (ja) 光学フィルム、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表面保護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KR20170034322A (ko) 경사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TWI683741B (zh) 液晶顯示器保護板之製造方法
KR20190085473A (ko) 연신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20203492A (ja)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923048B2 (ja)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973884B1 (ko) 경사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CN112771423B (zh) 液晶化合物取向层转印用薄膜
KR20170016354A (ko) 위상차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적층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KR101905349B1 (ko) 편광판 및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CN115768620A (zh) 膜、膜卷及膜的制造方法
CN113195111A (zh) 膜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以及液晶固化膜的制造方法
KR20180113919A (ko)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4442191B2 (ja) 光学用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77573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JP2018054640A (ja)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32893A1 (ja) 長尺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500122B2 (ja) 光学用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1045133B (zh) 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及使用了该带相位差层的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6848442A (zh) 光学膜、偏振片及显示装置
CN116806234A (zh) 膜、膜卷和膜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