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4055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4055A
CN115734055A CN202211023332.2A CN202211023332A CN115734055A CN 115734055 A CN115734055 A CN 115734055A CN 202211023332 A CN202211023332 A CN 202211023332A CN 115734055 A CN115734055 A CN 115734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imaging
image pickup
illumination ligh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233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松祐介
铃木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734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40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实现周围环境较暗的情况下的拍摄和被摄体的隐私保护。摄像装置(10)具有:图像处理部,其接受通过了开口部的被摄体光并转换为图像信号,将图像信号放大而生成图像数据;镜头罩(11),其设置在开口部与摄像元件(13)之间,对开口部进行遮蔽而限制被摄体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照明光源,其射出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以及切换部(18),其具有不允许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第1滤镜(181)和允许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第2滤镜(182),该切换部(18)根据周围环境的明亮度而将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摄像元件(13)与开口部之间。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护理设施、医院、工厂、店铺等各种场所中,从防盗、防灾等观点出发,设置有监视照相机。根据设置作为摄像装置的监视照相机的环境,监视照相机的周围与白天相比,夜间变暗,存在监视变得困难的情况。因此,已知有一种监视照相机,其在周围较暗的情况下点亮辅助照明装置而利用红外光对监视对象进行照明,在周围较明亮的情况下将红外光截止而进行基于可见光的拍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监视照相机,其判定被摄体的明亮度,控制辅助照明光的点亮时机、熄灭时机以及点亮时的光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6037号公报
然而,即使是进行基于辅助照明光的照明的监视照相机,在运用时也要求保护作为被摄体的个人的隐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式的摄像装置具有:摄像部,其接受通过了开口部的被摄体光并转换为图像信号,将所述图像信号放大而生成图像数据;遮光部,其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摄像部之间,对所述开口部进行遮蔽而限制所述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照明光源,其射出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以及切换部,其具有不允许所述照明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的第1区域和允许所述照明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的第2区域,该切换部根据周围环境的明亮度而将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所述摄像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摄像装置具有:遮光部,其遮蔽开口部;以及切换部,其对照明光向摄像部入射的允许和不允许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实现周围环境较暗的情况下的拍摄和被摄体的隐私保护。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A)是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内部俯视图,图2(B)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夜视模式下的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摄像装置;11:镜头罩;12:壳体;12a:正面部;13:摄像元件;14:镜头;15:开口部;17:照度计;18:切换部;23:光源;31:控制单元;32:判定部;33:摄像控制部;34:滤镜控制部;35:图像处理部;36:获取部;161、162:照明光源;181:第1滤镜;182:第2滤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摄像装置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适合作为监视照相机、看护照相机而设置在医院、护理设施、工厂、店铺等中。另外,摄像装置能够切换为可拍摄状态和不可拍摄状态。更具体而言,摄像装置能够切换为光不能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的关闭状态和光能够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的打开状态。并且,当摄像装置切换为不可拍摄状态(关闭状态)时,被拍摄的人能够识别出摄像装置切换为不可拍摄状态。另外,摄像装置能够根据周围的外部环境的明亮度来切换通常摄影模式下的拍摄和夜视模式下的拍摄。在通常摄影模式下,在外部环境明亮时,通过入射到成像光学系统的光来进行拍摄。在夜视模式下,在外部环境较暗时射出照明光,进行被照明光照射的被摄体的拍摄。
图1(A)和图1(B)是摄像装置10的外观图。图1(A)是打开状态的摄像装置10的外观图,图1(B)是关闭状态的摄像装置10的外观图。图2(A)是摄像装置10的内部的俯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a-a线的摄像装置10的剖视图。
如图1(A)至图2(B)所示,摄像装置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2。壳体12具有正面部12a、背面部12b以及与正面部12a的各边连接的侧面部12c、12d、12e、12f。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壳体12的正面部12a的方向称为上侧、将背面部12b的方向称为下侧、将侧面部12c的方向称为近前侧、将侧面部12d的方向称为左侧、将侧面部12f的方向称为右侧。
在壳体12的正面部12a设置有供存储卡48(参照图3)插入的卡槽24、开口部15、照明光源161、162以及照度计17。在侧面部12c设置有用于将来自后述的光源23的光向壳体12的外部射出的出射口231。在侧面部12d设置有与电源线缆连接的电源端口26。
照明光源161、162例如是LED,发出具有红外区域的波长的光(红外线、红外光)。摄像装置10在后述的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将来自照明光源161、162的红外光作为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而射出。
照度计17例如是光寄存器或光电二极管,接受摄像装置10的周围环境(外部环境)的光并输出信号(亮度信号)。即,照度计17作为检测摄像装置10的外部的明亮度的检测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摄像装置10的壳体12内收纳有镜头罩11、作为CMOS或CCD等图像传感器的摄像元件13、使来自被摄体的光(被摄体光)会聚在该摄像元件13的摄像面上的镜头(成像光学系统)14、切换部18、控制单元31、光源23以及导光部件25。如图2(B)所示,镜头罩11、摄像元件13、镜头14以及切换部18以与正面部12a平行的方式配置。
设置于壳体12的正面部12a的开口部15形成在镜头14的光轴上。通过了开口部15的被摄体光经由镜头(成像光学系统)14入射到摄像元件13。摄像元件13接受经由设置于壳体12的开口部15入射的被摄体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图像信号。后述的图像处理部35(参照图3)针对输出的图像信号实施各种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即,摄像元件13和图像处理部35作为摄像部而发挥功能,该摄像部接受经由设置于壳体12的开口部15入射的被摄体光并生成图像数据。
用于对开口部15进行开闭的镜头罩11沿着镜头14的光轴配置在镜头14与开口部15之间。镜头罩11以位于将开口部15打开的打开位置和封闭开口部15的关闭位置中的任意位置的方式可移动地设置。镜头罩11在与镜头14的光轴垂直的面(即,与正面部12a平行的面)上移动。当镜头罩11移动到打开位置时,镜头罩11从镜头14的光轴上离开,如图1(A)所示那样,形成在镜头14的光轴上的开口部15被打开(打开状态)。由此,能够使镜头14从壳体12的开口部15露出,因此被摄体光能够经由镜头14入射到摄像元件13。
当镜头罩11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如图1(B)所示那样,壳体12的开口部15被镜头罩11封闭(关闭状态)。由此,能够利用镜头罩11来覆盖镜头14,从而能够保护壳体12内的镜头14。另外,镜头罩11在位于图1(B)所示的关闭位置时,作为限制被摄体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遮光部而发挥功能。另外,镜头罩11也被称为镜头屏障、快门等。
切换部18根据摄像装置10的周围的外部环境的明亮度(亮度),切换不允许来自照明光源161、162的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状态和允许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状态。具体而言,切换部18具有第1滤镜181、第2滤镜182、保持部183以及驱动机构184。第1滤镜181是红外线截止滤镜,作为不允许红外光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第1区域而发挥功能。第2滤镜182是虚拟镜头等,作为允许红外光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第2区域而发挥功能。
保持部183是在与正面部12a平行的面内保持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的保持框,在摄像元件13与镜头14之间与摄像元件13的摄像面平行地配置。另外,保持部183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保持部183能够在不增大镜头14的光轴方向的厚度的情况下得到用于保持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的足够的强度。
保持部183沿着图2(A)所示的箭头AR的方向,在左侧保持第1滤镜181,在右侧保持第2滤镜182。保持部183配置为能够沿着箭头AR的方向(即保持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的方向)移动。通过保持部183沿着箭头AR移动,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即,摄像元件13与开口部15之间)。
驱动机构184例如具有步进马达、齿轮连结机构等驱动部以及丝杠等引导部件等,该驱动机构184与保持部183连结。驱动机构184根据来自后述的控制单元31的控制信号进行驱动,由此与驱动机构184连结的保持部183在与正面部12a平行的面上沿着箭头AR的方向移动。
基板31a是保持摄像元件13、控制单元31以及光源23的基座部件。基板31a设置于壳体12内的背面部12b侧。
控制单元31由CPU、存储器等构成。控制单元31是通过读入并执行预先记录在例如闪存等记录介质38(参照图3)中的控制程序来控制摄像装置10的各部的处理器。另外,与控制单元31所执行的处理的详细相关的说明在后面进行。
光源23例如是LED,射出用于使用户识别摄像装置10的动作(例如拍摄执行中等)的状态的指示器用的光。光源23射出的光沿着镜头14的光轴方向朝向上侧行进。导光部件25例如由玻璃或透明的树脂等具有透射性的材料制造。从光源23朝向上侧射出的指示器用的光透射过导光部件25的内部而被引导至壳体12的侧面部12c的出射口231,并朝向壳体12的外部射出。
<关于摄像装置10的控制系统>
图3是示出摄像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如图3所示,摄像装置10的控制单元31具有判定部32、摄像控制部33、滤镜控制部34、获取部36、记录控制部37以及记录介质38。
判定部32进行如下的判定处理:根据从照度计17输出的亮度信号来判定摄像装置10的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明亮还是暗。
摄像控制部33进行如下的摄影处理:对摄像元件13的驱动进行控制而生成图像信号,使图像处理部35根据图像信号而生成图像数据。另外,在后述的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摄像控制部33对照明光源161、162提供电力,使红外光作为照明光而射出。
滤镜控制部34根据判定部32的判定结果,通过使驱动机构184驱动来控制保持部183的移动,使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在该情况下,当在通常摄影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滤镜控制部34使作为红外线截止滤镜的第1滤镜181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当在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将作为虚拟镜头的第2滤镜182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
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而遮挡开口部15的期间,获取部36进行如下的获取处理:获取在转移到夜视模式时(即,在摄像装置10的周围的外部环境较暗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35所使用的放大率的值。
记录控制部37进行将由图像处理部35生成的图像数据向存储卡48记录的记录处理。
在对开口部15进行开闭的镜头罩11上经由连杆机构43而连结有致动器44。在致动器44连接有驱动电路45。驱动电路45与控制单元31连接,根据来自控制单元31的控制信号(驱动信号)来驱动致动器44。
<关于控制单元31的处理>
摄像装置10在满足摄影执行条件时开始拍摄。作为摄影执行条件,设定有IC标签等无线标签接近规定的范围的条件。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31根据与控制单元31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未图示)的接收信号强度,判定持有无线标签的人物是否进入了规定的摄影区域。控制单元31在接收信号强度高于规定的阈值Xa的情况下,判定为人物进入了摄影区域、即判定为摄影执行条件成立。
另外,作为摄影执行条件,也可以设定接受到从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发送的录像信号、接受到从遥控器发送的红外线、通过未图示的麦克风检测到规定的内容的声音等。
当满足摄影执行条件时,摄像装置10将镜头罩11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进行被摄体的拍摄。即,控制单元31使驱动电路45驱动致动器44,经由连杆机构43使镜头罩11移动到打开位置。摄像元件13接受通过开口部15而入射的被摄体光,并将图像信号输出给图像处理部35。图像处理部35是图像处理用处理器(ISP)。图像处理部35对从摄像元件13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包括例如AD转换处理、信号放大处理、白平衡处理等在内的公知的图像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5无论在通常摄影模式的情况下还是在夜视模式的情况下,都根据所生成的图像数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AGC)来控制针对图像信号的放大率。
另外,由判定部32进行判定处理。在该情况下,判定部32根据从照度计17输出的亮度信号来计算亮度的值,在该值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外部环境是明亮的,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外部环境是暗的。另外,规定的阈值是根据进行了试验或模拟的结果而设定的,预先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
在亮度的值超过阈值而判定为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明亮的情况下,摄像装置10通过通常摄影模式进行拍摄。在亮度的值为阈值以下而判定为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暗的情况下,摄像装置10通过夜视模式进行拍摄。
当摄影执行条件不成立时,控制单元31使驱动电路45驱动致动器44,经由连杆机构43使镜头罩11移动到关闭位置。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且摄像装置10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单元31的获取部36进行获取处理。
<通常摄影模式>
在通常摄影模式下,滤镜控制部34控制驱动机构184,使第1滤镜181位于镜头14的光轴上。即,在不入射红外光的状态下,摄像元件13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图像信号。图像处理部35使用该图像信号而生成图像数据。
<关于夜视模式>
在夜视模式下,摄像装置10在外部环境较暗而光量不充分时,照射红外光作为照明光,进行由该红外光照明的被摄体的拍摄。在由判定部32判定为外部环境较暗,是在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摄像控制部33从记录介质38读出通过后述的获取处理而得到的设定数据,并设定为生成图像数据时使用的放大率的值。滤镜控制部34控制驱动机构184,使第1滤镜181从镜头14的光轴上退避,使第2滤镜182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由此,成为红外光能够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状态。之后,如上所述,摄像控制部33使来自照明光源161、162的红外光作为照明光而射出。
另外,在摄像装置10从关闭状态转移到基于夜视模式的拍摄的情况下,在将设定数据的值设定为放大率的值之后,控制单元31使镜头罩11移动到打开位置而将开口部15打开,照明光源161、162射出照明光。另外,由照明光源161、162进行的照明光的射出在由滤镜控制部34进行第2滤镜182向镜头14的光轴上的配置之后进行。即,第2滤镜182的配置可以在镜头罩11打开前进行,也可以在打开后进行。
由于第2滤镜182位于镜头14的光轴上,因此摄像元件13接受从照明光源161、162射出的照明光中的被被摄体反射后的反射光并输出图像信号。图像处理部35使用图像信号来生成图像数据。此时,摄像控制部33控制图像处理部35,使该图像处理部35以根据从记录介质38读出的设定数据的值而设定的放大率对图像信号进行放大而生成图像数据。因此,与通过AGC控制来设定放大率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设定适于夜视模式下的拍摄的放大率,从而能够抑制在夜视模式下的拍摄开始之前产生时滞。在开始基于夜视模式的拍摄之后,摄像控制部33将通过AGC控制而计算出的新的放大率作为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放大率的值而对图像处理部35进行设定。
参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对夜视模式下的控制单元31的处理进行说明。流程图所示的各处理通过控制单元31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来进行。
在步骤S1中,判定摄像装置10的外部环境是否较暗。在根据从照度计17输出的亮度信号计算出的亮度的值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部32判定为外部环境较暗,处理进入步骤S2。在亮度的值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判定部32判定为外部环境明亮,而重复进行步骤S1的判定处理。
在步骤S2中,摄像控制部33针对图像处理部35设定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的设定数据的值作为生成图像数据时使用的放大率的值。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31判定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中的哪一个位置。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即,摄像装置10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在镜头罩11位于打开位置(即,摄像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跳过步骤S4而进入步骤S5。
在步骤S4中,控制单元31使驱动电路45驱动致动器44,经由连杆机构43使镜头罩11移动到打开位置。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5。在步骤S5中,滤镜控制部34控制驱动机构184而使保持部183移动,使第2滤镜182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另外,在摄像装置1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2滤镜182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的情况下,可以跳过步骤S5。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6。另外,关于第2滤镜182是否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通过光遮断器(未图示)或光反射器等传感器来判断。
在步骤S6中,如上所述,摄像控制部33使来自照明光源161、162的红外光作为照明光而射出。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中,摄像控制部33使摄像元件13和图像处理部35生成图像数据(摄影处理),记录控制部37将生成的图像数据记录在存储卡48中(记录处理)。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8。
在步骤S8中,摄像控制部33根据由图像处理部35生成的图像数据,通过AGC控制而重新计算放大率的值。然后,摄像控制部33针对图像处理部35设定计算出的新的放大率的值作为生成图像数据时使用的放大率的值。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9。在步骤S9中,与步骤S1的情况同样地判定摄像装置10的外部环境是否较暗。在摄像装置10的外部环境较暗的情况下,步骤S9中的处理被判定为肯定,处理返回到步骤S7。在摄像装置10的外部环境明亮的情况下,步骤S9中的处理被判定为否定,夜视模式下的处理结束。另外,在夜视模式下的处理结束时,摄像控制部33结束来自照明光源161、162的照明光的射出,滤镜控制部34控制驱动机构184而使保持部183移动,使第1滤镜181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
<关于获取处理>
摄像控制部33根据所生成的图像数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AGC)来控制针对图像信号的放大率。在摄像装置10的外部环境较暗的状态下进行拍摄的夜视模式的情况或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光量较少。另一方面,在摄像装置10以通常摄影模式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光量比在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多。因此,摄像控制部33在通过AGC来控制针对图像信号的放大率的情况下,与摄像装置10以通常摄影模式拍摄时的放大率相比,将在夜视模式下拍摄时的放大率设定为较高的放大率。
但是,在摄像装置10的拍摄转移到夜视模式时,如果通过AGC控制来设定放大率,则到设定为止需要时间,在夜视模式下的拍摄开始之前有可能发生时滞。为了抑制发生这样的时滞,摄像控制部33在拍摄转移到夜视模式时,将图像处理部35为了生成图像数据而使用的放大率设定为预先决定的放大率。该预先决定的放大率是上述的设定数据,通过获取部36进行获取处理而被获取。
如上所述,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时,与在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的情况同样地成为入射到摄像元件13的光量较少的状态。因此,获取部36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之后,获取由AGC控制的放大率的值,将该获取到的放大率的值作为设定数据而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另外,获取处理可以仅在摄像装置10出厂前进行,也可以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时进行,也可以在每次镜头罩11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次数成为规定的次数时进行。
另外,除了上述的设定数据之外,也可以将校正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这里,校正数据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的暗度(即,由照度计17检测出的亮度的强度)的程度而设定。在该情况下,首先,获取部36获取根据从照度计17输出的亮度信号而计算出的亮度的值。在此时的外部环境的暗度中,获取部36获取在镜头罩11位于关闭位置时由AGC控制的放大率(第1放大率)和在镜头罩11位于打开位置时由AGC控制的放大率(第2放大率)。然后,获取部36计算第1放大率与第2放大率之差作为校正数据。该校正数据与获取第1放大率和第2放大率时的亮度的值相关联地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按照每个规定的亮度的值获取并计算该校正数据,并记录在记录介质38中。
摄像控制部33将通过校正数据对设定数据进行校正后的值设定为转移到夜视模式时的放大率。在该情况下,摄像控制部33根据在转移到夜视模式时由照度计17检测出的亮度的值,从记录介质38读出与亮度的值相关联的校正数据。摄像控制部33将使用读出的校正数据对设定数据进行校正后的值设定为在夜视模式下使用的放大率。其结果为,能够设定与转移到夜视模式时的外部环境的暗度的程度对应的放大率,能够在抑制到夜视模式下的拍摄开始为止的时滞的产生的同时,设定适于外部环境的暗度的摄像灵敏度。
另外,在上述的获取处理时,可以是第1滤镜181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也可以是第2滤镜182配置在镜头14的光轴上。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摄像装置10具有镜头罩11、射出照明光的照明光源161、162以及切换部18。镜头罩11设置在开口部15与摄像元件13之间,对开口部15进行遮蔽而限制被摄体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切换部18具有不允许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第1滤镜181和允许照明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的第2滤镜182,该切换部18根据周围环境的明亮度而将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摄像元件13与开口部15之间。由此,作为监视照相机的摄像装置10能够实现外部环境较暗的情况下的基于夜视模式的拍摄和镜头罩11对被摄体的隐私保护。
另外,保持部183的沿着镜头14的光轴的厚度较小,该保持部183所保持的第1滤镜181和第2滤镜182在与正面部12a平行的面内移动。因此,即使将切换部18收纳在壳体12内,对壳体12的镜头14的光轴方向的大小造成的影响也较少,能够抑制摄像装置10的大型化。
(2)获取部36在镜头罩11遮蔽了开口部15的状态下,获取图像处理部35为了生成图像数据而使用的信号的放大率的值。由此,能够在模拟地制作与夜视模式下的拍摄时类似的外部环境的暗度的状态下,获取适于夜视模式下的拍摄的放大率的值作为设定数据。
(3)当判定为由照度计17检测出的明亮度比阈值低时,摄像控制部33在将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信号的放大率设定为由获取部36获取到的放大率的值之后,使图像处理部35生成图像数据。由此,通过将设定数据设定为转移到夜视模式时的放大率的值,与通过AGC来设定放大率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适于夜视模式下的拍摄的放大率的值。其结果为,在将镜头罩11打开而在夜视模式下进行拍摄时,能够防止摄像装置10失去作为监视照相机的功能。
(4)当在镜头罩11遮蔽开口部15的状态下判定为由照度计17检测出的明亮度比阈值低时,在摄像控制部33将放大率的值设定为设定数据的值之后,通过驱动电路45驱动镜头罩11而将开口部15打开。在开口部15被打开之后,照明光源161、162射出照明光。由此,摄像元件13接受红外光,在图像处理部35用于以适于夜视模式的放大率生成图像数据的准备完成之后,射出照明光,因此能够防止以不适于夜视模式的放大率进行拍摄这样的事态的发生。
(5)摄像控制部33基于根据接受到照明光的摄像元件13所输出的图像信号而生成的图像数据,设定图像处理部35生成图像数据时使用的放大率的值。由此,摄像装置10能够从将设定数据用作放大率的值而生成图像数据的状态转移到使用对实际被照明光照明的被摄体进行拍摄并由AGC得到的放大率的值来生成图像数据的状态。其结果为,摄像装置10通过将设定数据用作放大率的值,能够以较少的时滞转移到夜视模式下的拍摄,并且能够使用适于在转移到夜视模式后由照明光照明的被摄体的放大率来生成更高画质的图像。
(6)在切换部18将第2滤镜182配置在摄像元件13与开口部15之间之后,照明光源161、162射出照明光。由此,尽管是转移到基于夜视模式的拍摄之后,也不会被第1滤镜181允许红外光向摄像元件13入射,从而能够防止不进行拍摄这样的事态的发生。
以上,对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考虑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也可以省略上述的图4所示的流程图所示的各处理中的步骤S3和步骤S4中的处理。即,在夜视模式下的控制单元31的处理中,与镜头罩11的开闭相关的处理也可以独立为其他处理。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从便携终端等发送的罩控制信号的接收、从遥控器等发送的红外线的接受、未图示的麦克风对规定的内容的声音的检测等,控制镜头罩11的开闭。

Claims (8)

1.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
摄像部,其接受通过了开口部的被摄体光并转换为图像信号,将所述图像信号放大而生成图像数据;
遮光部,其设置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摄像部之间,对所述开口部进行遮蔽而限制所述被摄体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
照明光源,其射出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光;以及
切换部,其具有不允许所述照明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的第1区域和允许所述照明光向所述摄像部入射的第2区域,该切换部根据周围环境的明亮度而将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配置在所述摄像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该摄像装置具有获取部,在所述遮光部遮蔽了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获取部获取用于生成所述图像数据的放大率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区域配置在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摄像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获取部获取所述放大率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2区域配置在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摄像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获取部获取所述放大率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该摄像装置具有:
检测部,其检测外部的明亮度;以及
摄像控制部,当判定为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明亮度比阈值低时,该摄像控制部在针对所述摄像部将用于生成所述图像数据的所述放大率设定为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放大率的值之后,使所述摄像部生成所述图像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该摄像装置具有驱动部,当在所述遮光部遮蔽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判定为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明亮度比所述阈值低时,该驱动部在由所述摄像控制部针对所述摄像部设定了所述放大率的值之后,驱动所述遮光部而将所述开口部打开,
在所述遮光部将所述开口部打开之后,所述照明光源射出所述照明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所述摄像控制部根据接受到所述照明光的所述摄像部所生成的所述图像数据来计算新的放大率的值,
所述摄像部使用新计算出的所述放大率的值来生成所述图像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中,
在所述切换部将所述第2区域配置在所述摄像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之后,所述照明光源射出所述照明光。
CN202211023332.2A 2021-08-30 2022-08-25 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57340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9523A JP2023033679A (ja) 2021-08-30 2021-08-30 撮像装置
JP2021-139523 2021-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4055A true CN115734055A (zh) 2023-03-03

Family

ID=85286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23332.2A Pending CN115734055A (zh) 2021-08-30 2022-08-25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7669A1 (zh)
JP (1) JP2023033679A (zh)
CN (1) CN11573405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24340A1 (en) * 2018-12-17 2020-06-25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Lighting 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switching between a visible light source and an infrared light source
US11307094B2 (en) * 2019-05-28 2022-04-19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 and method for hyperspectral imaging in highly scattering media by the spectral phasor approach using two filters
JP2021063976A (ja) * 2019-10-16 2021-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11550139B2 (en) * 2020-10-30 2023-01-10 Changing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Night-vision optical device with automatic infrared-cut fun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67669A1 (en) 2023-03-02
JP2023033679A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3604B2 (en) Attachment for a mobile device for reading barcodes and capturing non-barcode images
US10192086B2 (en) Barcode-reading enhancement system for a computing device that comprises a camera and an illumination system
US9922221B2 (en) Barcode-reading attachment for focusing a camera of a mobile device
US9710685B2 (en) Barcode-reading application for a mobile device with a high resolution color camera
US20070291157A1 (en) Camera with automatic daytime/nighttime feature
CN115734055A (zh) 摄像装置
CN115714891A (zh) 摄像装置、存储摄像程序的存储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JP2009020328A (ja) 撮像装置
CN116647748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N115981074A (zh) 摄像装置
JP4341102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23122939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23033938A (ja) 撮像装置
JP2002016838A (ja)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JP2008131562A (ja)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080408B1 (ko) Af 데이터를 이용한 촬영 장치 및 방법
JP2011114442A (ja) 電子カメラ
JP2008182345A (ja) 撮像装置
JP2003057718A (ja) レンズカバー付きカメラ
JP4954036B2 (ja) 撮影装置
JP2010098649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21076692A (ja) 撮像装置
JPH0433481A (ja) 撮像装置
RU2264047C2 (ru) Телекамера с двухконтурной системой адаптации к условиям изменения освещенности
JP2003267130A (ja) 車両周辺監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