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3493A -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3493A
CN115723493A CN202211613571.3A CN202211613571A CN115723493A CN 115723493 A CN115723493 A CN 115723493A CN 202211613571 A CN202211613571 A CN 202211613571A CN 115723493 A CN115723493 A CN 1157234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shaft
suspension
upper arm
link
suspens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135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华江海
谢成玉
肖俊华
孙义杰
程林
徐祖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1357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234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234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349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38569 priority patent/WO202412557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06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 B62D7/14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e.g. all-wheel ste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18Steering knuckles; King p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悬架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连接有后下H型臂、后上臂以及后拉杆;所述后下H型臂包括后下臂本体,所述后下H型臂与副车架相连接形成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所述后下H型臂与转向节相连接形成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以及第四连接点呈错位分布;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通过后下H型臂的设置,保证了下连杆的整体性,可以极大提高后下臂的结构强度,另外,本发明通过控制后下H型臂在副车架和转向节的连接位置,可以增加悬架系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悬架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
悬架系统对整车的操稳、舒适性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后悬架形式为多连杆结构,如三连杆、四连杆、五连杆等,但此多连杆结构占用电动车后悬架电池空间的布置,牺牲二排X向空间。
而占用电动车后悬架电池空间的原因是因为悬架刚度不足,当底盘长度增加时,传统多连杆悬架不足与稳定支撑车辆的稳定良好的运行。
所以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就需要对现有悬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刚度和强度更大的多连杆后悬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连接有后下H型臂、后上臂以及后拉杆;
所述后下H型臂包括后下臂本体,在后下臂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以及第四连接轴;
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副车架一侧;所述第三连接轴和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转向节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以及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四角处;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三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所述第二连接轴与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副车架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轴与副车架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轴与转向节的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轴与转向节的连接点为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以及第四连接点呈错位分布。
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四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四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二连接轴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
所述第一连接轴通过球铰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轴通过球铰与转向节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转向节相连接。
所述后上臂包括后上臂本体,在后上臂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后上臂第一连接轴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与副车架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所述后上臂第二连接轴与转向节也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
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中轴线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后拉杆包括拉杆本体,在拉杆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拉杆第一连接轴和拉杆第二连接轴,所述拉杆第二连接轴通过球铰与转向节相连接,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与拉杆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系统弹簧,所述系统弹簧一端连接在后下H型臂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纵梁上。
一种悬架总成,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通过连接杆球头与后下H型臂上的旋转轴相连接。
所述副车架上设有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所述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沿纵向布置;所述副车架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与车身相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本发明采用后下H型臂的设置,改变了传统多连杆后下臂的结构,本发明后下H型臂的设置,保证了下连杆的整体性,可以极大提高后下臂的结构强度,另外,本发明通过H型臂的设置,方便了后续系统弹簧的布置安放;另外,本发明通过控制后下H型臂在副车架和转向节的连接位置,可以增加悬架系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方便后续底盘车架的布置。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悬架系统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悬架系统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悬架系统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悬架系统连接在副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
1、后下H型臂,2、后上臂,3、减震器,4、系统弹簧,5、稳定杆,6、后拉杆,7、副车架,8、转向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包括转向节8,所述转向节8连接有后下H型臂1、后上臂2以及后拉杆6;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本发明改变了传统多连杆后悬架系的结构,本发明公开的多连杆后悬架系设有后下H型臂1;而后下H型臂1的设置,改变了传统多连杆后下臂的结构,本发明后下H型臂1的设置,保证了下连杆的整体性,可以极大提高后下臂的结构强度,另外,本发明通过H型臂的设置,方便了后续系统弹簧4的布置安放。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下H型臂1包括后下臂本体,后下臂本体为后下H型臂1的主要支撑部件,方便后续系统弹簧4的布置,另外,在在后下臂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2、第三连接轴13以及第四连接轴14;在本发明中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2、第三连接轴13以及第四连接轴14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方便实现后下H型臂1与副车架7和转向节8之间的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12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副车架7一侧;所述第三连接轴13和第四连接轴14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转向节8一侧;所述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2、第三连接轴13以及第四连接轴14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四角处;所述第一连接轴11与第三连接轴13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所述第二连接轴12与第四连接轴14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后下H型臂1与副车架7与转向节8之间的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轴11与副车架7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轴12与副车架7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轴13与转向节8的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轴14与转向节8的连接点为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以及第四连接点呈错位分布;在本发明中,通过上述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得本发明后下H型臂1与副车架7或者转向节8的连接点不处于同一平面上,基于这样的设置,使得本发明公开悬架系统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方便实现底盘车架后横梁的后移,方便整车预留出更大的电机放置空间,方便多车型平台化的通用设计。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轴11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轴12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13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四连接轴14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四连接轴14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二连接轴12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13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轴11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本发明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发明悬架系统具有更好的布置位置,在本发明中中心点为行业中的硬点,本发明通过控制硬点的位置,使得悬架系统具有更好的使用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高度是指相对高度,以汽车停在水平面上作为参考面;各个连接点的相对位置以参考面为基础;另外这里错位分布是指各个硬点不是呈等高布置的,在实际布置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各个硬点位置进行选择;继而使得本发明的设计更符合实际设计要求。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连接轴11通过球铰与副车架7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12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7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轴13通过球铰与转向节8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轴14通过橡胶衬套与转向节8相连接;本发明通过橡胶衬套的设置,在实现基础连接作用的同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离防护作用,避免各个连接轴撞击副车架7产生噪音。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所述后上臂2包括后上臂本体,在后上臂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与副车架7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所述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与转向节8也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方便了后上臂2与相邻部件的连接,另外,这里采用橡胶衬套的作用也是为了起到桥接以及隔离防护作用。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12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中轴线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本发明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避免干涉问题的存在,使得转向节8可以跟随悬架系统相对副车架7进行摆动;同时,方便后续配合减震器以及系统弹簧4,使得本发明公开的悬架系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车型,极大了增加了本发明悬架总成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所述后拉杆6包括拉杆本体,在拉杆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拉杆第一连接轴61和拉杆第二连接轴62,所述拉杆第二连接轴62通过球铰与转向节8相连接,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61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7相连接;本发明通过后拉杆6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悬架系统整体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过后拉杆6的设置,相当于增加了转向节8与副车架7之间的连接点;继而保证了悬架系统与副车架7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也就是,本发明通过上述设计,不仅方便了后拉杆6与转向节8以及副车架7之间的连接;还能保证转向节8与副车架7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61与拉杆第二连接轴62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61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12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本发明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悬架系统后续摆动与副车架7之间发生干涉,另外,通过上述设计,后续根据配合减震器,使得本发明公开的悬架系统可以搭配多种车型进行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系统弹簧4,所述系统弹簧4一端连接在后下H型臂1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纵梁上;在本发明中系统弹簧4起到一个纵向支撑作用,同时还起到很好的缓冲减震作用,具体,在本发明中所述系统弹簧4一端连接在后下H型臂1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纵梁上;这样的设置,使得后下H型臂1与纵梁之间产生连接关系,方便了后续使用时保证悬架系统的支撑以及回位;另外,在后下臂本体上设置沉槽,沉槽的设置,方便了系统弹簧4的布置安放定位,保证了系统弹簧4布置的稳定性。
一种悬架总成,包括副车架7,所述副车架7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稳定杆5,所述稳定杆5通过连接杆球头与后下H型臂1上的旋转轴相连接;本发明通过稳定杆5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悬置系统的侧倾刚度。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中所述副车架7上设有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74;所述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74沿纵向布置;所述副车架7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74与车身相连接;本发明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74的设置,方便了副车架7在整车上的装配连接。
具体;
本发明通过多连杆(H臂)悬架系统硬点位置的设计,及框架结构连接点轴线布置设计,达到目的是:兼顾提升整车的不足转向度,侧向刚度大,提升操控舒适性,支持电池X向后移,多种电机平台通用。
具体,本发明提供一种多连杆悬架系统,较好保证抗侧倾能力,整车加减速时,纵向力支撑能力强,转弯时提升不足转向度性能,从而达到操稳舒适性提升,且支持电池和驱动电机X向后移,大大提升二排乘坐空间。
具体结构为:包括副车架7、转向节8及铰接于两者之间的后上臂2、后下H型臂1、后拉杆6,提升侧倾刚度的稳定杆5。
本发明多连杆后悬系统还包括副车架7,所述后下H型臂1,后上臂2,后拉杆6均通过连接杆连接在副车架7上,副车架7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74与车身连接装配。
本发明多连杆悬架系统中副车架7采用框架结构设计,后横梁在整车X向后移,充分有效的布置多种电机,实现平台多种车型通用。
实施例如下:
图1至图4是本发明的多连杆悬架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多连杆悬架系统包括后下H型臂1、后上臂2、后减振器3、后弹簧4、稳定杆5、后拉杆6、副车架7、转向节8。
定义车身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X,车身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Y,车身高度方向为第三方向Z,三个方向相互垂直,以第一、第二、第三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位于两前轮轮心连线的中点(坐标系单位为mm)。
后下H型臂1包括后下臂本体,在后下臂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2、第三连接轴13以及第四连接轴14;第一连接轴11通过球铰连接副车架7,第一连接轴11中心点的中心坐标111为2845,-305.5,-104;第二连接轴12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7连接,第二连接轴12中心点的中心坐标122为2560,-355,-45;第三连接轴13通过球铰与转向节8连接,第三连接轴13的中心点的中心坐标133为2818.8,-745.6,-130.6;第四连接轴14通过橡胶衬套与转向节8端垫片相连,释放自由度,第四连接轴14的中心点的中心坐标144为2539.2,-666.6,-25。
后上臂2包括后上臂本体,在后上臂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与副车架7通过橡胶衬套连接,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中心点的坐标211为2675,-365,115,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与后下H型臂1中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2的中轴线相平行;同时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与转向节8通过橡胶衬套连接,上臂第二连接轴12中心点坐标222为2720.3,-735.1,116,后上臂第二连接轴222与后上臂第一连接轴211相平行布置。
后悬系统的弹性件减振器3,上端与车身连接,下端与转向节8连接,上端中心点(关键控制点311)坐标为2662.4,-595.2,392.6;下端中心点(关键控制点322)坐标为2608.5,-634.7,-165.8。
后悬系统弹簧4,上端与车身纵梁装配,下端与后下H型臂1的凹座装配,上端中心点411坐标为2819,-528.1,93.1;下端中心点422坐标为2819,-537.9,-140.9;上、下关键点X向坐标设计相同。
后悬系统稳定杆5,旋转轴固定在副车架7上,端头511通过连接杆球头与后下H型臂1相连,有效提高系统的侧倾刚度。
后拉杆6包括拉杆本体,在拉杆本体两端设有拉杆第一连接轴61和拉杆第二连接轴62,拉杆第一连接轴61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7连接,中心点坐标611坐标为2520,-358,-127;拉杆第二连接轴62通过球铰与转向节8连接,中心点622坐标为2536.6,-573.7,-158.5;拉杆第一连接轴61与拉杆第二连接轴62相平行设计,拉杆第一连接轴61与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12中轴线相平行。
本发明多连杆后悬系统还包括副车架7,所述后下H型臂1,后上臂2,后拉杆6均通过连接杆连接在副车架7上,副车架7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71、悬架第二连接轴72、悬架第三连接轴73、悬架第四连接轴74与车身连接装配。
本发明多连杆系统副车架7为框架结构设计,后横梁在整车X向可以后移,在实际使用相当于沿X方向增加了长度,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把电池沿X方向后移,实现多电机平台通用。
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连接有后下H型臂、后上臂以及后拉杆;
所述后下H型臂包括后下臂本体,在后下臂本体上设有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以及第四连接轴;
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副车架一侧;所述第三连接轴和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靠近转向节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以及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四角处;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第三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所述第二连接轴与第四连接轴分布在后下臂本体的同侧;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副车架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轴与副车架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三连接轴与转向节的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轴与转向节的连接点为第四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第三连接点以及第四连接点呈错位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二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低于第四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四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二连接轴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所述第三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轴的中心点距离水平面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通过球铰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轴通过球铰与转向节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转向节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臂包括后上臂本体,在后上臂本体两端分别设有后上臂第一连接轴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与副车架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所述后上臂第二连接轴与转向节也通过橡胶衬套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的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后上臂第一连接轴中轴线和后上臂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拉杆包括拉杆本体,在拉杆本体两端分别设有拉杆第一连接轴和拉杆第二连接轴,所述拉杆第二连接轴通过球铰与转向节相连接,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通过橡胶衬套与副车架相连接;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与拉杆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第一连接轴中轴线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系统弹簧,所述系统弹簧一端连接在后下H型臂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纵梁上。
9.一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副车架,所述副车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稳定杆,所述稳定杆通过连接杆球头与后下H型臂上的旋转轴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上设有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
所述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沿纵向布置;所述副车架通过悬架第一连接轴、悬架第二连接轴、悬架第三连接轴以及悬架第四连接轴与车身相连接。
CN202211613571.3A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Pending CN1157234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3571.3A CN115723493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PCT/CN2023/138569 WO2024125574A1 (zh) 2022-12-15 2023-12-13 一种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3571.3A CN115723493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3493A true CN115723493A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01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3571.3A Pending CN115723493A (zh) 2022-12-15 2022-12-15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23493A (zh)
WO (1) WO20241255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033895U (zh) * 2015-10-16 2016-02-17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后悬架用下摆臂、后悬架及汽车
CN210478324U (zh) * 2019-07-31 2020-05-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的h臂总成结构
CN111845235A (zh) * 2020-07-28 2020-10-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悬架后控制臂
EP3984862B1 (en) * 2020-10-15 2024-03-13 Stellantis Europe S.p.A. Motor-vehicle with driving and steering rear wheels
CN217495766U (zh) * 2022-06-27 2022-09-27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主动悬架系统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25574A1 (zh) 2024-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675814B1 (en) Suspension system of front wheels for a vehicle
WO2016115933A1 (zh) 导出式多承点独立悬架
JP3230245B2 (ja) 車両用アクスル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11088431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多连杆后悬架
US5560638A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vehicle
US5704632A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190023093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JP2518349B2 (ja) 車輌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06406716U (zh) 汽车用整体桥式悬架结构
CN201102453Y (zh) 汽车的后悬架系统
CN112078314A (zh) 五连杆悬架系统及车辆
CN115723493A (zh) 一种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及悬架总成
CN112659831B (zh) 车辆前悬架
CN113795394B (zh) 用于双轨车辆的后桥和具有该后桥的双轨车辆
KR20180068805A (ko) 자동차의 현가장치
CN216300693U (zh) 多连杆后悬架总成及汽车
JP3144207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KR100264603B1 (ko) 자동차의 후륜 현가장치
CN221678453U (zh) 一种汽车悬挂支架
CN210881563U (zh) 一种前悬架系统及汽车
CN219191852U (zh) 一种橡胶悬架
CN221519208U (zh) 高尔夫球车可调外倾角双叉臂前悬装置
CN216424004U (zh) 一种重卡前桥空气悬架的下支架
CN217073968U (zh) 一种下摆臂安装结构、悬架及车辆
CN212499773U (zh) 汽车后悬架系统及具有其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