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3615A - 电梯的层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层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3615A
CN115703615A CN202210650213.3A CN202210650213A CN115703615A CN 115703615 A CN115703615 A CN 115703615A CN 202210650213 A CN202210650213 A CN 202210650213A CN 115703615 A CN115703615 A CN 115703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landing
opening
door top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02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晓
首藤正志
上村晃正
铃木隼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03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36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具备:门套,划定电梯的层站出入口,具有设置于层站出入口的上方的上框;层站门板,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其与上框之间形成狭窄部;门顶箱,设置于层站门板的上方,在其与井道壁之间形成朝井道开放的背后空间,并且在层站门板的上方形成门顶空间;门导轨,设置于门顶箱;门吊架,从门导轨悬吊层站门板;以及第1开口,设置于上框或者门顶箱。狭窄部经由门顶空间以及第1开口与背后空间连通。

Description

电梯的层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电梯的层站门装置,要求针对在各楼层发生的火灾具有耐火性能。使层站门作为防火间隔发挥功能,防止火势、烟经由井道向其他楼层蔓延。此外,还存在如下标准:要求即使在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构成层站门装置的部件的表面温度也不会上升到规定值以上。这是为了防止层站门构成部件损伤,并且确保避难时以及救助时的安全性。作为针对火灾的对策的一例,已知有收纳了隔热材料的层站门板。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层站门板的面对井道的表面的温度上升。
然而,层站门板进行开闭动作,因此在层站门板与划定层站出入口的门套之间设置有间隙。但是,当在某一楼层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该楼层的层站的气压上升。由于火灾而产生的高温气体(或者高温空气)从层站通过该间隙漏出到井道中。由此,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上升。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高温气体的压力相对变高,高温气体的漏出量会变多。由此,位于层站门板上方的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容易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具备:门套,划定电梯的层站出入口,具有设置在上述层站出入口的上方的上框;层站门板,对上述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其与上述上框之间形成狭窄部;门顶箱,设置在上述层站门板的上方,在其与井道壁之间形成朝井道开放的背后空间,并且在上述层站门板的上方形成门顶空间;门导轨,设置于上述门顶箱;门吊架,从上述门导轨悬挂上述层站门板;以及第1开口,设置于上述上框或者上述门顶箱,上述狭窄部经由上述门顶空间以及上述第1开口与上述背后空间连通。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为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具备:门套,划定电梯的层站出入口,具有设置于层站出入口的上方的上框;层站门板,对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其与上框之间形成狭窄部;门顶箱,设置于层站门板的上方;门导轨,设置于门顶箱;门吊架,从门导轨悬挂层站门板;以及第1开口,设置于门顶箱。门顶箱包括位于门吊架的上方的顶板。第1开口形成于顶板。狭窄部经由第1开口与顶板的上方的空间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概要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层站的主视立体图。
图3是从井道观察的层站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截面图。
图5是从井道观察图3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井道观察图5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图。
图7是表示在一般的层站装置中发生火灾时的气流的图。
图8A是表示火灾发生时的一般的层站装置的温度分布的立体图。
图8B是省略门顶罩而表示图8A的温度分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图4的层站装置中发生火灾时的气流的图。
图10A是表示火灾发生时的图5的层站装置的温度分布的立体图。
图10B是省略门顶罩而表示图10A的温度分布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5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5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5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截面图。
图15是从井道观察图14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截面图。
图17是从井道观察图16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截面图。
图19是从井道观察图18的层站装置的上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进行说明。首先,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梯装置1具备配置在井道2内的轿厢3以及对重4。轿厢3与对重4经由主绳索5连接。主绳索5卷挂在设置于卷扬机6的曳引轮6a上,通过卷扬机6而被卷起。如此,轿厢3以及对重4通过卷扬机6经由主绳索5而进行升降。卷扬机6设置在机械室7内,该机械室7设置于井道2的上方。在机械室7中设置有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是对包括卷扬机6在内的电梯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的装置。例如,控制装置8根据层站呼叫以及轿厢呼叫而对卷扬机6进行运行控制,使轿厢3向存在呼叫的楼层的层站9停靠。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1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所谓的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即,也可以不设置机械室7,而将卷扬机6以及控制装置8设置在井道2的上部。
图1所示的电梯装置1具备电梯的层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层站装置20)。层站装置20具备门套21以及层站门装置30。层站装置20设置于建筑物的各楼层的层站9。
如图2所示,门套21划定出层站出入口22。门套21具有设置在层站出入口2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纵框23、以及设置在层站出入口22的上方的上框24。上框24与一对纵框23的上端部连结,门套21形成为门形。如图4所示,上框24包括上框主体24a、以及从上框主体24a的上端部朝上方突出的突出板24b。上框主体24a是在图4所示的截面中形成为框状的部分。突出板24b位于上框主体24a的井道2侧的端部。突出板24b也可以与门顶箱34的壁板34a(后述)的下端部抵接而重叠。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层站门装置30具备层站门板31、层站门槛33、门顶箱34、门导轨36、门吊架37、吊架辊38以及门顶罩39。
层站门板31设置于在建筑物的各楼层设置的层站9,对层站出入口22进行开闭。该层站门板31为,在轿厢3停靠时,经由未图示的卡合板而与设置于轿厢3的轿厢门板10卡合并连动。在轿厢3上设置有驱动轿厢门板10的驱动装置(未图示),通过该驱动装置使轿厢门板10与层站门板31一起进行开闭。在层站门板31中也可以收纳有隔热材料。
如图4所示,在层站门板31与门套21的上框24之间形成有狭窄部32。狭窄部32是位于层站门板31与上框24之间的微小间隙。狭窄部32防止层站门板31在开闭时与上框24干涉。在层站门板31与纵框23之间也形成有同样的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层站门装置30具有两个层站门板31。层站门装置30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双开构造,但也可以具有单开构造。
层站门槛33固定于层站出入口22的地面上。层站门槛33构成为,位于层站门板31的下方,对层站门板31的开闭进行引导。
如图4所示,门顶箱34设置在层站门板31的上方。门顶箱34是对位于层站门板31上方的层站门构成部件进行覆盖的箱。更具体而言,门顶箱34包括与井道壁2a对置的壁板34a、从壁板34a的上端部朝井道2内侧延伸的顶板34b、以及凸缘板34c。壁板34a的下端部与上述上框24的突出板24b抵接。顶板34b位于门吊架37的上方,从上方覆盖门吊架37。凸缘板34c从顶板34b的井道2内侧的端部朝上方延伸。壁板34a、顶板34b、凸缘板34c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例如,门顶箱34也可以作为金属板构件而一体地形成。门顶箱347也可以固定于井道壁2a。
在门顶箱34与井道壁2a之间形成有背后空间35。更具体而言,壁板34a从井道壁2a分离,在壁板34a与井道壁2a之间形成有背后空间35。背后空间35朝井道2开放。如图4所示,背后空间35从背后空间35的上部朝井道2开放。或者,背后空间35也可以除了从背后空间35的上部以外、还从背后空间35的侧部(左右的至少一方)朝井道2开放,或者也可以仅从背后空间35的侧部(左右的至少一方)朝井道2开放。此外,门顶箱34在层站门板31的上方形成有后述的门顶空间40。
门导轨36设置于门顶箱34的壁板34a。更具体而言,门导轨36固定于壁板34a的井道2内侧的面上。在从井道2进行观察时,门导轨36沿着横向水平地延伸。此处,所谓横向被用作为意味从井道2朝向层站出入口22观察时的水平方向的用语。门导轨36也可以由与门顶箱34不同的构件形成,并安装于壁板34a。或者,门导轨36也可以与门顶箱34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板材进行折弯而一体地形成门顶箱34与门导轨36。
门吊架37构成为,从门导轨36悬吊层站门板31。在层站门板31上分别设置有门吊架37(参照图3)。门吊架37固定于层站门板31的上端部,并位于比门顶箱34的壁板34a靠井道2内侧的位置。在从井道2进行观察时,门吊架37的横向尺寸也可以小于层站门板31的横向尺寸。
吊架辊38设置于门吊架37。吊架辊38相对于门吊架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固定,能够在门导轨36上滚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一个层站门板31上固定有一个门吊架37,在各门吊架37上固定有两个吊架辊38。但是,也可以在一个层站门板31上固定有两个门吊架37,而在各门吊架37上固定有一个吊架辊38。
如图4所示,门顶罩39固定于门顶箱34。更具体而言,门顶罩39位于比门顶箱34靠井道2内侧的位置,并固定于门顶箱34的凸缘板34c。门顶罩39比凸缘板34c朝下方延伸,且在与门顶箱34的壁板34a之间形成有收纳门吊架37以及吊架辊38等层站门构成部件的门顶空间40。门顶空间40是指由层站门板31、门顶箱34以及门顶罩39划定的空间。门顶罩39从井道2的内侧覆盖门吊架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存在门顶罩39。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门顶空间40定义为由层站门板31以及门顶箱34划定的相同空间。
如图4所示,在门顶箱34的壁板34a上设置有第1开口41。第1开口41将上述狭窄部32与背后空间35连通。由此,狭窄部32经由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41而与背后空间35连通,形成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41朝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
第1开口41的开口面积也可以大于狭窄部32的流路面积。狭窄部32的流路面积相当于在发生火灾时在层站9中产生的高温气体(后述)在狭窄部32中流动时的流路面积。例如,狭窄部32的流路面积也可以由层站门板31与上框24之间的间隙g(参照图4)和层站出入口22的横向尺寸w(参照图6)之积来定义。层站出入口22的横向尺寸相当于门套21的一对纵框23之间的距离。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开口41形成于门顶箱34的壁板34a。第1开口41位于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41仅形成于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而不形成在比门导轨36高的位置。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1开口41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第1开口41也可以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于壁板34a。所谓闭合的形状是指,遍及开口的整周保留母材(壁板34a的材料),开口的边缘被封闭。本实施方式的第1开口41形成为在横向上细长的矩形状。第1开口41在横向上从层站出入口22的左边缘22a的上方位置遍及到层站出入口22的右边缘22b的上方位置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口41从左边缘22a的上方位置延伸至右边缘22b的上方位置。更具体而言,在从井道2进行观察时,第1开口41的左端41a位于层站出入口22的左边缘22a上方,第1开口41的右端41b位于层站出入口22的右边缘22b上方。在该情况下,第1开口41的横向尺寸与层站出入口22的横向尺寸相等。另外,第1开口41也可以在横向上比层站出入口22的左边缘22a朝左侧伸出,也可以比层站出入口22的右边缘22b朝右侧伸出。在该情况下,第1开口41的横向尺寸大于门吊架37的横向尺寸。
然而,在门顶罩39与层站门板31之间形成有第2开口42。第2开口42将门顶空间40与井道2连通。更具体而言,门顶罩39的下端部与层站门板31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在门顶罩39的下端部与层站门板31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第2开口42。
接着,使用图7~图10B对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在设置有电梯装置1的建筑物的某个楼层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在火灾现场产生以空气为主要成分的高温气体。所产生的高温气体到达电梯的层站9,层站9的气压上升。尤其是,在层站出入口22的上部,高温气体的压力相对地变高。然后,如图7以及图9所示,层站9内的高温气体通过层站门板31与上框24之间的狭窄部32而向位于层站门板31上方的门顶空间40漏出。
此处,使用图7对火灾发生时的一般的层站装置20中的高温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此处,为了方便,使用与本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20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在图7所示的层站装置20中,在门顶箱34未形成图4等所示那样的第1开口41。在该情况下,漏出到门顶空间40的高温气体的一部分如图7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在门吊架37的侧方通过,并通过第2开口42而向井道2流出。漏出到门顶空间40的高温气体的另一部分沿着门吊架37在门顶空间40内上升,并绕过门吊架37而下降。之后,高温气体通过第2开口42而向井道2流出。
然而,由于高温气体到达层站9,因此层站门板31的温度上升。在该情况下,层站门板31的面对井道2的井道侧面31a的温度也上升。由此,在层站门板31的井道侧面31a附近产生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是井道2内的空气(以下,称为井道气体)上升的流动。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井道气体从层站门板31沿着门顶罩39上升,难以流入门顶空间40。
如此,在一般的层站装置20中,高温气体在门顶空间40内流动。由此,位于门顶空间40的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会上升。在图8A以及图8B中示出该情况。图8A以及图8B表示进行在一般的层站装置20中发生火灾时的热流体数值分析而得到的温度分布。在图8A中主要示出门顶罩39的表面温度分布,在图8B中主要示出门吊架37以及门顶箱34的壁板34a的表面温度分布。如此,可知门顶罩39、门吊架37以及门顶箱34的温度上升。在该情况下,门导轨36的温度以及吊架辊38的温度也会上升。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20中,如图4等所示,在门顶箱34上形成有第1开口41。如图9所示,通过该第1开口41形成从狭窄部32穿过门顶空间40而朝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
更具体而言,漏出到门顶空间40的高温气体的一部分,如图9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通过第1开口41朝背后空间35流出。
另一方面,随着层站门板31的温度上升,在层站门板31的井道侧面31a附近产生上升气流。成为上升气流的井道气体的一部分,如图9的虚线箭头所示,从形成在门顶罩39与层站门板31之间的第2开口42流入门顶空间40。所流入的井道气体的一部分在门吊架37的侧方通过而朝向第1开口41。由此,在门顶空间40中,高温气体与井道气体混合而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门顶空间40的温度降低。混合气体穿过第1开口41而朝背后空间35流出。
流入到门顶空间40的井道气体的另一部分,沿着门吊架37在门顶空间40内上升,并绕过门吊架37而下降。之后,井道气体在第1开口41与高温气体混合而朝背后空间35流出。
在背后空间35中,高温气体与井道气体的混合气体上升,从背后空间35的上部朝井道2流出。
如此,在门顶空间40内,高温气体与井道气体混合,因此能够抑制位于门顶空间40的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上升。在图10A以及图10B中示出该情况。图10A以及图10B示出进行在本实施方式的层站装置20中发生火灾时的热流体数值分析而得到的温度分布。图10A以及图10B的温度标度与图8A以及图8B的温度标度相同。在图10A中主要示出门顶罩39的表面温度分布,在图10B中主要示出门吊架37以及门顶箱34的壁板34a的表面温度分布。如此,可知门顶罩39、门吊架37以及门顶箱34的温度变得低于图8A以及图8B所示的温度。在该情况下,门导轨36的温度以及吊架辊38的温度也变低。另外,门顶罩39的温度变得低于门吊架37等的门顶空间40内的构成部件的温度。由此,通过设置门顶罩39,能够防止可能会变得高温的构成部件露出,能够提高安全性。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在门套21与层站门板31之间的狭窄部32,经由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41而与形成在井道壁2a与门顶箱34之间的背后空间35连通。由此,第1开口41能够形成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而朝向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因此,当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到达层站9的高温气体能够通过狭窄部32、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41而朝背后空间35流出,能够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其结果,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时能够抑制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开口41的开口面积大于狭窄部32的流路面积。由此,能够降低第1开口41处的气流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使高温气体朝背后空间35顺畅地流出,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此外,从井道2流入的井道气体也能够通过第1开口41朝背后空间35顺畅地流出。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开口41在横向上从层站出入口22的左边缘22a的上方位置遍及到层站出入口22的右边缘22b的上方位置而形成。由此,能够遍及层站出入口22的横向整体地形成第1开口41。因此,能够遍及狭窄部32的横向整体,将从狭窄部32漏出而上升的高温气体引导至第1开口41。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开口41形成于门顶箱34。由此,能够使狭窄部32与背后空间35容易地连通,能够容易地形成从狭窄部32朝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开口41位于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从狭窄部32漏出的高温气体迅速地朝背后空间35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此处,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1开口41仅形成在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的情况下,第1开口41未形成在比门导轨36高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从狭窄部32漏出的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门顶罩39与层站门板31之间设置有第2开口42,通过第2开口42,井道2与形成在门顶罩39与门顶箱34之间的门顶空间40连通。由此,当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使由于层站门板31的温度上升而成为上升气流的井道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第2开口42流入到门顶空间40。因此,能够在门顶空间40内使井道气体与高温气体混合,能够使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门顶空间40的温度上升。此外,流入到门顶空间40的井道气体的另一部分以绕过门吊架37的方式在门顶空间40内流动,而从第1开口41朝背后空间35流出。由此,能够使比较低温的井道气体流向门顶空间40,能够抑制门顶空间40的温度上升。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开口41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第1开口41也可以断续地形成。更具体而言,第1开口41也可以包括多个分割开口41c,分割开口41c隔开规定间隔地在横向上排列。由此,能够抑制壁板34a的强度降低。各分割开口41c可以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也可以形成为矩形状。该情况下的第1开口41的开口面积成为多个分割开口41c的合计开口面积。分割开口41c的间隔以及各分割开口41c的横向尺寸,也可以将作为第1开口41的开口面积、壁板34a的强度以及朝向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的形成容易度等考虑在内而适当设定。图11所示的第1开口41也在横向上从层站出入口22的左边缘22a的上方位置遍及到层站出入口22的右边缘22b的上方位置而形成。更具体而言,位于最左侧的分割开口41c具有第1开口41的左端41a(参照图6),该左端41a位于左边缘22a的上方位置。位于最右侧的分割开口41c具有第1开口41的右端41b(参照图6),该右端41b位于右边缘22b的上方位置。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开口41位于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2所示,第1开口41也可以位于比门导轨36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1开口41也可以位于比吊架辊38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从狭窄部32漏出地高温气体朝背后空间35顺畅地流出。
或者,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门顶箱34的壁板34a上形成两个第1开口41,一方的第1开口41位于比门导轨36低的位置,另一方的第1开口41位于比门导轨36高的位置。由此,通过两个第1开口41能够使朝背后空间35流出的气流的流路面积增大,能够降低朝向背后空间35的气流的压力损失。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对在门顶箱34上固定有门顶罩39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设置门顶罩39。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高温气体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41而朝背后空间35流出。
此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专利文献2所示的火焰遮挡部件设置在狭窄部32的上部。在该情况下,高温气体也可能从狭窄部32朝门顶空间40漏出,但能够使该高温气体通过第1开口41朝背后空间35流出。
(第2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4及图15对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中,主要不同点在于第1开口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于门套的上框,其他构成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另外,在图14以及图15中,对于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第1开口50形成于门套21的上框24。更具体而言,第1开口50形成于突出板24b。第1开口50以闭合的形状形成。在除了上述以外的方面,第1开口50能够与图4等所示的第1开口41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第1开口50可以沿着横向连续地形成,也可以断续地形成。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开口50形成于门套21的上框24。由此,能够使狭窄部32经由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50而与背后空间35容易地连通,能够容易地形成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50而朝向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此外,第1开口50形成于上框24,由此能够使从狭窄部32漏出的高温气体迅速地朝背后空间35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开口50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第1开口50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断续地形成。
(第3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6及图17对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16以及图17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主要不同点在于第1开口跨越门顶箱以及门套而形成,其他构成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另外,在图16以及图17中,对于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开口60跨越门顶箱34以及门套21而形成。第1开口60包括箱侧开口61以及框侧开口62。框侧开口62与箱侧开口61连续地形成开口。
箱侧开口61形成在门顶箱34的壁板34a的下端部。在从井道2进行观察时,箱侧开口61形成为凹状。即,箱侧开口61成为朝下方开放的凹状开口。
框侧开口62形成在门套21的上框24的上端部。更具体而言,框侧开口62形成于上框24的突出板24b。在从井道2进行观察时,框侧开口62形成为凹状。即,框侧开口62成为朝上方开放的凹状开口。
箱侧开口61与框侧开口62局部地重合。如此,箱侧开口61与框侧开口62连续地形成,而形成第1开口60。
在除了上述以外的方面,第1开口60能够与图4等所示的第1开口41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第1开口60可以沿着横向连续地形成,也可以断续地形成。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门顶箱34的下端部与门套21的上端部抵接,第1开口60跨越门顶箱34以及门套21而形成。由此,能够使狭窄部32经由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60而与背后空间35容易地连通,能够容易地形成从狭窄部32朝向背后空间35的气流路径。此外,第1开口60跨越门顶箱34以及门套21而形成,由此能够使从狭窄部32漏出的高温气体迅速地朝背后空间35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
另外,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开口60包括箱侧开口61以及框侧开口6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1开口60可以由箱侧开口61构成,而不形成框侧开口62。或者,第1开口60可以由框侧开口62构成,而不形成箱侧开口61。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高温气体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60而朝背后空间35流出。进而,门顶箱34的壁板34a的下端部与门套21的上框24的上端部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形成在壁板34a的下端部与上框24的上端部之间的开口作为第1开口60发挥功能。
(第4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8及图19对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层站装置进行说明。
在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主要不同点在于第1开口形成于门顶箱的顶板,其他构成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另外,在图18以及图19中,对于与图1~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门顶箱34的顶板34b上形成有第1开口70。第1开口70将狭窄部32与位于顶板34b上方的箱上方空间71连通,形成从狭窄部32朝向箱上方空间71的高温气体的流路。第1开口70也可以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于顶板34b。
在图19中示出第1开口70断续地形成的例子。在该情况下,第1开口70与图11所示的第1开口41同样包括多个分割开口70c,能够抑制顶板34b的强度降低。第1开口70的开口面积也可以大于狭窄部32的流路面积。第1开口70的开口面积成为多个分割开口70c的合计开口面积。在上述以外的方面,第1开口70能够与图4等所示的第1开口41同样地形成,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顶箱34也可以包括檐部72。檐部72从上方覆盖第1开口70。檐部72也可以从上方覆盖第1开口70的整体。更具体而言,檐部72也可以沿着横向连续地延伸,并在横向上从第1开口70的左端的上方位置延伸到第1开口70的右端的上方位置。或者,檐部72可以在横向上比第1开口70的左端更朝左侧伸出,也可以比第1开口70的右端更朝右侧伸出。此外,檐部72也可以从凸缘板34c的上端越过第1开口70而朝井道壁2a侧延伸。
当在建筑物的某个楼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层站9内的高温气体通过狭窄部32而朝门顶空间40漏出。通过形成在门顶箱34的顶板34b上的第1开口70,形成从狭窄部32通过门顶空间40而朝向箱上方空间71的气流路径。由此,漏出到门顶空间40的高温气体通过第1开口70而朝箱上方空间71流出。之后,高温气体朝井道2流出。
另一方面,随着层站门板31的温度上升,在层站门板31的井道侧面31a的附近产生上升气流。成为上升气流的井道气体的一部分,从形成在门顶罩39与层站门板31之间的第2开口42流入门顶空间40。在门顶空间40中,高温气体与井道气体混合。由此,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门顶空间40的温度降低。混合气体通过第1开口70而朝箱上方空间71流出,之后朝井道2流出。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在门套21与层站门板31之间的狭窄部32、和形成在门顶箱34的顶板34b上方的箱上方空间71通过第1开口70连通。由此,第1开口70能够形成从狭窄部32朝向箱上方空间71的气流路径。因此,当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到达层站9的高温气体能够通过狭窄部32、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70朝箱上方空间71流出,能够抑制高温气体滞留在门顶箱34内。其结果,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时能够抑制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门顶罩39与层站门板31之间设置有第2开口42,通过第2开口42将井道2与形成在门顶罩39与门顶箱34之间的门顶空间40连通。由此,当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能够使由于层站门板31的温度上升而成为上升气流的井道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第2开口42而流入门顶空间40。因此,能够在门顶空间40内使井道气体与高温气体混合,能够使高温气体的温度降低。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门顶空间40的温度上升。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门顶箱34包括从上方覆盖第1开口70的檐部72。由此,能够抑制来自上方的落下物通过第1开口70进入门顶空间40。因此,能够抑制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损伤,能够抑制对层站门装置30的动作产生障碍。
另外,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门顶箱34的壁板34a与井道壁2a之间形成有背后空间35。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门顶箱34的壁板34a与井道壁2a之间不形成背后空间35。换言之,门顶箱34的壁板34a与背后空间35也可以接触。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高温气体通过狭窄部32、门顶空间40以及第1开口70而朝箱上方空间71流出。换言之,即使在由于构造上的限制等而无法形成背后空间35的情况下,通过在顶板34b使形成第1开口70,也能够使高温气体从门顶空间40流出。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在某个楼层发生火灾时层站门构成部件的温度上升。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等同的范围中。

Claims (14)

1.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具备:
门套,划定电梯的层站出入口,具有设置在上述层站出入口的上方的上框;
层站门板,对上述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其与上述上框之间形成狭窄部;
门顶箱,设置在上述层站门板的上方,在其与井道壁之间形成朝井道开放的背后空间,并且在上述层站门板的上方形成门顶空间;
门导轨,设置于上述门顶箱;
门吊架,从上述门导轨悬吊上述层站门板;以及
第1开口,设置于上述上框或者上述门顶箱,
上述狭窄部经由上述门顶空间以及上述第1开口而与上述背后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狭窄部的流路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在横向上从上述层站出入口的左边缘的上方位置遍及到上述层站出入口的右边缘的上方位置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于上述门顶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位于比上述门导轨低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仅形成于比上述门导轨低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位于比上述门导轨高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在上述门顶箱形成有两个上述第1开口,
一方的上述第1开口位于比上述门导轨低的位置,另一方的上述第1开口位于比上述门导轨高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开口以闭合的形状形成于上述上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门顶箱的下端部与上述上框的上端部抵接,
上述第1开口跨越上述门顶箱以及上述上框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站装置,其中,
还具备门顶罩,该门顶罩位于上述门顶箱的靠上述井道内侧的位置,在其与上述门顶箱之间形成上述门顶空间,
在上述门顶罩与上述层站门板之间设置有将上述井道与上述门顶空间连通的第2开口。
12.一种电梯的层站装置,具备:
门套,划定电梯的层站出入口,具有设置在上述层站出入口的上方的上框;
层站门板,对上述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在其与上述上框之间形成狭窄部;
门顶箱,设置于上述层站门板的上方;
门导轨,设置于上述门顶箱;
门吊架,从上述门导轨悬吊上述层站门板;以及
第1开口,设置于上述门顶箱,
上述门顶箱包括位于上述门吊架的上方的顶板,
上述第1开口形成于上述顶板,
上述狭窄部经由上述第1开口与上述顶板上方的空间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的层站装置,其中,
上述门顶箱包括从上方覆盖上述第1开口的檐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的层站装置,其中,
还具备门顶罩,该门顶罩位于上述门顶箱的靠井道内侧的位置,在其与上述门顶箱之间形成门顶空间,
在上述门顶罩与上述层站门板之间设置有将上述井道与上述门顶空间连通的第2开口。
CN202210650213.3A 2021-08-03 2022-06-09 电梯的层站装置 Pending CN1157036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7709 2021-08-03
JP2021127709A JP7171851B1 (ja) 2021-08-03 2021-08-03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3615A true CN115703615A (zh) 2023-02-17

Family

ID=84046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0213.3A Pending CN115703615A (zh) 2021-08-03 2022-06-09 电梯的层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71851B1 (zh)
CN (1) CN11570361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3191A (ja) * 1990-10-01 1992-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乗場ドア装置
JP4317742B2 (ja) * 2003-06-27 2009-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9046239A (ja) * 2007-08-20 2009-03-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遮煙装置
JP5459705B2 (ja) * 2010-01-27 2014-04-0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JP5542875B2 (ja) * 2012-06-20 2014-07-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WO2020202250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戸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22697A (ja) 2023-02-15
JP7171851B1 (ja)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17629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EP1849736A1 (en) Car device of elevator
WO2012049358A1 (en) Elevator
JP2010058946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645439B2 (ja) 遮煙構造が乗り場に付設されたエレベータの冠水防止装置
CN107108168B (zh) 电梯系统
CN115703615A (zh) 电梯的层站装置
KR102161295B1 (ko) 스크린 방화셔터용 가이드레일
US6896105B1 (en)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control panel within hoistway
JP360360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694595B1 (en) Elevator landing door system having fire protection device
KR102337522B1 (ko) 엘리베이터 도어 상부 지지 조립체
JP2006027808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54666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262340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13107766A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エレベータの防煙方法
JP640447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1747274B (zh) 电梯的层站门以及电梯的排气方法
JP392937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装置
JP753412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乗り場ドア
KR102580957B1 (ko) 상하 개폐식 엘리베이터 및 리프트용 화염차단 방화도어
WO2000027737A1 (fr) Appareil de commande d'ascenseurs
JP2011143993A (ja) 遮煙機能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遮煙機能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の遮煙性能確認方法
JP7209737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側ドア装置
JP442019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出入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454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