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5971A - 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5971A
CN115605971A CN202180034363.5A CN202180034363A CN115605971A CN 115605971 A CN115605971 A CN 115605971A CN 202180034363 A CN202180034363 A CN 202180034363A CN 115605971 A CN115605971 A CN 115605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capacitor
bus bar
terminal por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43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柏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05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59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器。薄膜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与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以及填充于具有开口部且容纳电容器元件的壳体内的填充树脂。壳体包含与开口部对置的底面部和包围底面部的侧面部。侧面部在其内壁面形成在开口部和底面部排列的方向上延伸的肋条。汇流条具有与侧面部对置的电极端子部,电极端子部包含与肋条抵接的突起部。

Description

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即,在将电容器元件容纳于树脂壳体内且该树脂壳体内填充了环氧树脂的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中,在树脂壳体的侧面的内侧,按照在壳体所开口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垫片的齿状的突起。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7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液相状态填充于壳体内的填充树脂被加热而固化之后,在冷却时可能收缩。此时,壳体的侧面部分有可能被所收缩的填充树脂拉拽而向壳体的内部侧翘曲。
若如专利文献1的电容器这样,在壳体的侧面部分形成有沿着壁面延长得较长的突起即肋条,则侧面部分的强度增加,因此能够抑制某种程度的侧面部分的翘曲。然而,在壳体的侧面部分需要较高的平面度这样的情况下,要求进一步抑制侧面部分的翘曲这样的结构。
例如,在由于流过电容器元件的电流大而发热变大的电容器中,在设置目的地装配冷却器,此时,壳体的侧面部分的外表面可能成为冷却器的装配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侧面部分的平面度高,则与冷却器的密接性变高,能够提高冷却性能。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壳体向内部侧翘曲的电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的电容器具备:电容器元件、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的汇流条、具有开口部并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的壳体、以及填充于所述壳体内的填充树脂。在此,所述壳体包含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第1面部和包围该第1面部的第2面部,在所述第2面部,在其内壁面形成肋条,该肋条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第1面部排列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2面部对置的对置部,所述对置部包含与所述肋条抵接的抵接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壳体向内部侧翘曲的电容器。
本发明的效果或意义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变得更加明确。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终究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完全不限制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上方观察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下方观察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上方观察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立体图,图2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后方上方观察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第1汇流条的立体图,图3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示出了第1突起部的周边的第1汇流条的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4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第2汇流条的立体图,图4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示出了第2突起部的周边的第2汇流条的部分侧视剖视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上方观察的壳体的立体图,图5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后方上方观察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前方下方观察的壳体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图6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示出了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的周边的壳体的部分主视剖视图。
图7的(a)以及(b)分别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密封构件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图7的(c)是图7的(b)的A-A′剖视图。
图8的(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侧视剖视图,图8的(b)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填充树脂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中央部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示出了第1贯通孔的周边的填充树脂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对作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进行说明。方便起见,在各图中适当地附注了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另外,图示的方向终究只是表示薄膜电容器1的相对的方向,而不是表示绝对的方向。此外,方便说明起见,如“底面部”、“前侧面部”等有时在一部分结构上标注按照图示的方向的名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薄膜电容器1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电容器”对应。此外,底面部201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第1面部”对应。进而,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第2面部”对应。进而,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肋条”对应。进而,上端部222、232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端部”对应。进而,第1电极510以及第2电极520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电极”对应。进而,第1汇流条600以及第2汇流条700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汇流条”对应。进而,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对置部”对应。进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抵接部”以及“突起部”对应。进而,周面615a、715a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侧面”对应。
不过,上述记载终究只是将使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结构建立对应作为目的,完全不是通过上述建立对应而使得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发明限定于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的(a)是从前方上方观察的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1的(b)是从前方下方观察的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
如图1的(a)以及(b)所示,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填充于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以及两个密封构件400。
填充树脂300是环氧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以液相状态注入到容纳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内,然后,壳体200内被加热从而固化。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埋没于填充树脂300的大部分受到保护,免受湿气、碰撞的影响。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中的三个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和三个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从壳体20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200a向外部导出。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和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以相邻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此外,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分别插通壳体200的底面部201所设的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而导出到外部。密封构件400分别介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的外表面与第1贯通孔240的内壁面之间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外表面与第2贯通孔250的内壁面之间。
图2的(a)是从前方上方观察的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立体图,图2的(b)是从后方上方观察的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立体图。图3的(a)是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第1汇流条600的立体图,图3的(b)是示出了第1突起部615的周边的第1汇流条600的部分侧视剖视图。图4的(a)是从前方下方观察的第2汇流条700的立体图,图4的(b)是示出了第2突起部715的周边的第2汇流条700的部分侧视剖视图。
参照图2至图4的(b),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包含三个电容器元件500、第1汇流条600、第2汇流条700以及绝缘板800。
电容器元件500通过将使铝蒸镀在电介质薄膜上的2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并将重叠后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者层叠,按压为扁平状从而形成。在电容器元件500中,在一个端面通过锌等金属的吹喷而形成第1电极510,在另一个端面同样通过锌等金属的吹喷而形成第2电极520。三个电容器元件500按照彼此的周面对置的方式排列,在该状态下,在这些电容器元件500连接第1汇流条600以及第2汇流条70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元件500通过使铝蒸镀在电介质薄膜上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但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使蒸镀了锌、镁等其他金属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或者,电容器元件500也可以通过蒸镀了这些金属中的多个金属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还可以通过蒸镀了这些金属彼此的合金的金属化薄膜来形成。
第1汇流条600通过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来形成,包含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1上中继部620、三个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第1下中继部640以及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第1汇流条600例如通过将一片铜板适当切除并折弯而形成,这些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1上中继部620、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第1下中继部640以及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成为了一体。
第1电极端子部61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状,覆盖各电容器元件500的第1电极510。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中,被切除为大致L字状的缺口部611形成于左端部,大致长方形状的开口部612形成于中央部,被切除为大致U字状的缺口部613形成于右端部。在左右的缺口部611、613以及开口部612的上缘形成一对电极引脚614。各一对电极引脚614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对应的电容器元件500的第1电极510接合。由此,第1汇流条600与电容器元件500电连接。
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的上部,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多个第1突起部61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四个第1突起部615。如图3的(b)所示,各第1突起部615具有大致扁平的圆锥台形状,前端615a形成为圆形的平坦面,周面615b具有锥度。此外,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的下部形成两个圆形的孔616。
第1上中继部620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三个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之间进行中继。第1上中继部620从第1电极端子部610的上端缘稍微向后方延伸之后稍微向上方延伸。在第1上中继部620,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两个长圆形的孔621。
三个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空开给定的间隔而形成于第1上中继部620的上缘部。各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从第1上中继部620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基端部扩展,并且在前端部的两角部具有较大的R。在各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形成圆形的安装孔631。
第1下中继部640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之间进行中继。第1下中继部640从第1电极端子部610的下端缘向后方延伸。在第1下中继部640,在其右端部包含以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相同的宽度向后方延伸并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连接的连接部641。
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从第1下中继部640的连接部64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形成圆形的安装孔651。
第2汇流条700通过导电性材料例如铜板来形成,包含第2电极端子部710、第2上中继部720、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第2下中继部74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第2汇流条700例如通过将一片铜板适当切除并折弯而形成,这些第2电极端子部710、第2上中继部720、三个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第2下中继部74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成为了一体。
第2电极端子部710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状,覆盖各电容器元件500的第2电极520。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被切除为大致U字状的缺口部711形成于左端部,大致长方形状的两个开口部712、713形成于中央部和右部。在缺口部711以及两个开口部712、713的上缘形成一对电极引脚714。各一对电极引脚714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与对应的电容器元件500的第2电极520接合。由此,第2汇流条700与电容器元件500电连接。
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上部,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向后方突出的多个第2突起部71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四个第2突起部715。如图4的(b)所示,各第2突起部715具有大致扁平的圆锥台形状,前端715a形成为圆形的平坦面,周面715b具有锥度。此外,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各形成两个圆形的孔716。
第2上中继部720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三个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之间进行中继。第2上中继部720从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上端缘向前方延伸之后稍微向上方延伸。在第2上中继部720,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两个长圆形的孔721和四个圆形的孔722。此外,在第2上中继部720,在比这六个孔721、722靠前侧,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三个长圆形的孔723。
三个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空开给定的间隔而形成于第2上中继部720的上缘部。各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从第2上中继部720的上端缘向上方延伸,基端部扩展,并且在前端部的两角部具有较大的R。在各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形成圆形的安装孔731。
第2下中继部740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之间进行中继。第2下中继部740从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下端缘向前方延伸。在第2下中继部740,在其右端部包含以与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相同的宽度向后方延伸并与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连接的连接部741。
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从第2下中继部740的连接部741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板状。在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形成圆形的安装孔751。
绝缘板800通过聚苯硫醚(PPS)等树脂材料来形成,介于第1汇流条600的第1上中继部620以及三个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和第2汇流条700的第2上中继部720以及三个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中的、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之间。通过绝缘板800可确保第1汇流条600与第2汇流条700之间的绝缘性。
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中,第1汇流条600的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和第2汇流条700的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位于右端的下部。
图5的(a)是从前方上方观察的壳体200的立体图,图5的(b)是从后方上方观察的壳体200的立体图。图6的(a)是从前方下方观察的壳体200的右侧部分的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了第1贯通孔240和第2贯通孔250的周边的壳体200的部分主视剖视图。
参照图5的(a)至图6的(b),壳体200是树脂制的,例如通过聚苯硫醚(PPS)来形成,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的箱状,上表面开口。壳体200包含与上表面的开口部200a对置的底面部201、和从底面部201立起且分别包围底面部201的前后左右的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左侧面部204以及右侧面部205。前侧面部202和后侧面部203是沿着壳体200的长边方向的一对侧面部,宽度(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大,左侧面部204和右侧面部205是沿着壳体200的短边方向的一对侧面部,宽度(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相对小。
在左侧面部204以及右侧面部205,在外壁面设置安装接头210。在各安装接头210,在上侧和下侧形成插通孔211。在插通孔211,为了提高孔的强度而嵌入金属制的套环(collar)212。在薄膜电容器1设置于外部装置的设置部时,这些安装接头210通过螺丝等被固定于设置部。
在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分别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从内壁面向壳体200的内侧突出的多根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根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即,多根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按照谋求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的增强的方式,遍及这些侧面部的整体地,以给定的间隔分散地配置。
各第1肋条220以及各第2肋条230从底面部201的附近达到开口部200a的附近。各第1肋条220以及各第2肋条23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细长且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由此,各第1肋条220以及各第2肋条230的前端221、231成为了细长的方形状的平坦面。各第1肋条220以及各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开口部200a侧的端部)222、232按照随着朝向壳体200的内部而远离开口部200a的方式倾斜。
六根第1肋条220之中,中央部分的四根第1肋条220的位置与第1汇流条600的四个第1突起部615的位置建立了对应。关于这四根第1肋条220,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突起部615的前端615a的直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稍小,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突起部615的前端615a的直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很多。
同样地,六根第2肋条230之中,中央部分的四根第2肋条230的位置与第2汇流条700的四个第2突起部715的位置建立了对应。关于这四根第2肋条230,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第2突起部715的前端715a的直径稍小,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2突起部715的前端715a的直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很多。
底面部201具有右端附近部分201a与其他部分相比底稍微变深的形状。在右端附近部分201a形成向下方凸出的大致方形状的凸出部206,在该凸出部206中底面部201的壁厚比其他部分的壁厚大。
在凸出部206,按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包含第1孔241、251和与该第1孔241、251连续的第2孔242、252。第2孔242、252比第1孔241、251大且长(深)。第1孔241、251位于壳体200的内侧,第2孔242、252位于壳体200的外侧。
第1孔241、251分别具有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具有细长的方形状。在第1孔241、251的内壁面,按照朝向壳体200的内部而孔扩大的方式带有倾斜241a、251a。第1孔241、251的开口最小的下端部分的直径(前后的尺寸、左右的尺寸)分别比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直径(厚度尺寸、宽度尺寸)稍微大。
第2孔242、252具有与密封构件400的平面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具有长圆形状。在第2孔242、252的内壁面,形成有成型壳体200时的模具的起模斜度。
图7的(a)以及(b)分别是密封构件400的立体图以及俯视图,图7的(c)是图7的(b)的A-A′剖视图。
两个密封构件400通过弹性材料来形成,例如通过硅酮橡胶等橡胶材料来形成,具有长圆的筒形状。
在各密封构件400,环绕其外周面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环状的翅片部410形成于前端部和中间部。如图7的(c)所示,翅片部410具有剖面与直角三角形类似的形状,朝向前端方向(上方向)的面411缓慢地凸弯曲且倾斜,朝向基端方向(下方向)的面412缓慢地凹弯曲。为了配合壳体200的第2孔242、252的起模斜度,前端部的翅片部410的高度比中间部的翅片部410的高度稍微低。此外,在各密封构件400,在基端部形成凸缘部420。进而,在各密封构件400,形成环绕其内周面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两个环状的肋条430。各肋条430的剖面具有半圆形状。在密封构件40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前端侧的肋条430位于两个翅片部410之间,基端侧的肋条430位于中间部的翅片部410与凸缘部420之间。即,在密封构件400的长度方向上,两个翅片部410的位置和两个肋条430的位置不同。
包含翅片部410的密封构件400的外径比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的第2孔242、252的直径大。此外,包含肋条430的密封构件400的内径比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直径(厚度、宽度)小。
图8的(a)是填充树脂300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的侧视剖视图,图8的(b)是填充树脂300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的中央部的俯视图。图9是示出了第1贯通孔240的周边的填充树脂300被填充之前的状态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在图9中,方便起见,密封构件400以翅片部410和肋条430变形之前的状态示出。
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从壳体20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200a容纳于壳体200内。此时,第1汇流条600的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插通第1贯通孔240而导出到外部,第2汇流条700的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插通第2贯通孔250而导出到外部。此时,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的第1孔241、251朝向壳体200的内部扩展,因此在壳体200的内部,能够容易地将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插入到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插通了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的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被第1孔241、251限制位置。
若电容器元件单元100插入到壳体200内,则第1汇流条600的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前侧面部202对置,第1电极端子部610的四个第1突起部615在壳体200的上部,即,与底面部201相比更靠近开口部200a的位置,与前侧面部202的中央部的四根第1肋条220抵接。同样地,第2汇流条700的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后侧面部203对置,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四个第2突起部715在壳体200的上部与后侧面部203的中央部的四根第2肋条230抵接。
此时,第1肋条220和第1突起部615彼此的前端221、615a的平坦面彼此抵接,第2肋条230和第2突起部715彼此的前端231、715a的平坦面彼此抵接。因而,即使第1肋条220和第1突起部615的位置或第2肋条230和第2突起部715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多少偏移,也能够使它们可靠地抵接。此外,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前端615a、715a的直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前端221、231的宽度(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能够在抑制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宽度变宽所引起的壳体200的树脂量的增加的同时,使第1肋条220和第1突起部615更可靠地抵接,以及使第2肋条230和第2突起部715更可靠地抵接。
另外,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222、232、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周面615b、715b的下侧即底面部201侧,按照随着朝向壳体200的内部而远离开口部200a的方式倾斜。由此,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从上方插入到壳体200内时,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不易挂在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222、232上。因而,能够顺利地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于壳体200内。
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于壳体200内之后,密封构件400从壳体200的外侧插入到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并且插入到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的第2孔242、252。若密封构件400直到其凸缘部420与壳体200的凸出部206中的第2孔242、252的周围的壁面抵接而压入到第2孔242、252中,则密封构件400的装配完成。通过确认凸缘部420与凸出部206的壁面抵接,从而能够确认密封构件400被完全地装配。
如图9所示,密封构件400介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的外表面与第1贯通孔240的第2孔242的内壁面之间,从而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与第1贯通孔240之间被密封。密封构件400的外周面的两个翅片部410按照向下方向倒塌,即,向与密封构件400插入第1贯通孔24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倒塌并且向内侧收缩的方式变形,在全周上与第2孔242的内壁面抵接。各翅片部410成为被按压于第2孔242的内壁面的状态。
此外,密封构件400的内周面的两个肋条430按照向内侧收缩的方式变形,在全周上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的外表面抵接。各肋条430成为被按压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的外表面的状态。密封构件400的内周面的肋条430以外的部分不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的外表面接触。因而,变得容易将密封构件400插入到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
从密封构件400的前端到凸缘部420的跟前的长度比第2孔242的长度短。由此,在第1贯通孔240的第1孔241和第2孔242间的壁面与密封构件400的前端面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
同样地,密封构件400介于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外表面与第2贯通孔250的第2孔252的内壁面之间,从而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与第2贯通孔250之间被密封。两个翅片部410变形而在全周上与第2孔252的内壁面抵接,两个肋条430变形而在全周上与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外表面抵接。在第2贯通孔250的第1孔251和第2孔252间的壁面与密封构件400的前端面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
另外,密封构件400的翅片部410朝向前端方向即插入方向的面411倾斜。因而,将密封构件400插入到第2孔242、252时产生的阻力变小,容易将密封构件400插入到第2孔242、252。
在容纳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壳体200内,通过开口部200a而注入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并进行贮存。此时,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与第1贯通孔240之间被密封构件400密封,且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与第2贯通孔250之间被密封构件400密封。由此,可防止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从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向壳体200的外部泄漏。
特别是,关于密封构件400,翅片部410以由于其变形而产生的按压力(应力)而与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的第2孔242、252的内壁面较强地密接,因此密封构件400与第2孔242、252的内壁面之间被强力地堵塞。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填充树脂300从密封构件400与第2孔242、252之间泄漏。
进而,关于密封构件400,肋条430以由于其变形而产生的按压力(应力)而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外表面较强地密接,因此密封构件400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的外表面之间被强力地堵塞。由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填充树脂300从密封构件400与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以及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之间泄漏。
进而,通过密封构件400的凸缘部420而第2孔242、252从壳体200的外侧被堵塞,因此可进一步防止填充树脂300从第1贯通孔240以及第2贯通孔250向壳体200的外部泄漏。
注入到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的一部分流入前侧面部202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之间以及后侧面部203与第2电极端子部710之间。
第1突起部615的上下方向(开口部200a和底面部201排列的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肋条220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在中央部的四根第1肋条220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除了第1肋条220和第1突起部615接触的部分以外,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第1肋条220之间产生间隙。同样地,第2突起部715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2肋条230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在中央部的四根第2肋条230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除了第2肋条230和第2突起部715接触的部分以外,在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第2肋条230之间产生间隙。因而,填充树脂300在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位置,能够在左右方向上顺利地往来,能够良好地遍布到前侧面部202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之间以及后侧面部203与第2电极端子部710之间。
另外,在设为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未设置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而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前端221、231的大致整体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平坦的外表面抵接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第1肋条220之间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第2肋条230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因此填充树脂300无法在左右方向上顺利地往来,不易遍布到前侧面部202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之间以及后侧面部203与第2电极端子部710之间。
进而,流入到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在设置于第1汇流条600的各孔616、621以及设置于第2汇流条700的各孔716、721、722、723流通,由此还良好地遍布到电容器元件单元100的内部侧,即,第1汇流条600以及第2汇流条700与三个电容器元件500之间。
若填充树脂300向壳体200内的注入完成,则壳体200被加热,由此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固化。然后,已固化的填充树脂300被冷却,但此时填充树脂300可能收缩。此时,在壳体200的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左侧面部204以及右侧面部205,由于欲收缩的填充树脂300,会产生被拉拽到壳体200的内部侧的应力。
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被各六根的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增强。进而,中央部的各四根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与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抵接,由此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从壳体200的内侧被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支承。由此,可强烈地抑制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向壳体200的内部侧翘曲。特别是,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靠近开口部200a的上部侧容易翘曲,但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位于上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前侧面部202以及后侧面部203的翘曲。
另一方面,左侧面部204以及右侧面部205除了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之外,还被形成于外壁面的安装接头210增强。由此,即使左侧面部204以及右侧面部205不具有基于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结构,也可防止向壳体200的内部侧的翘曲。
这样,如图1的(a)以及(b)所示,完成薄膜电容器1。
薄膜电容器1搭载于电动汽车所配备的逆变器装置等各种外部装置。在第1上连接端子部630和第2上连接端子部730连接配备于外部装置等的与这些连接端子部630、730对应的一对外部端子(未图示)。此外,在第1下连接端子部650和第2下连接端子部750连接配备于外部装置的与这些连接端子部650、750对应的一对外部端子(未图示)。
另外,搭载于外部装置时的薄膜电容器1的前后左右的方向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方向未必相同,即,与壳体200的开口部200a成为上方向而底面部201成为下方向的方向未必相同。例如,薄膜电容器1能够按照后侧面部203成为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外部装置。而且,在薄膜电容器1需要强烈的冷却的情况下,在后侧面部203的外表面装配冷却器(未图示)。此时,薄膜电容器1因为后侧面部203的平面度变高,所以冷却器的密接性变好,可获得良好的冷却性能。
<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发挥以下的效果。
薄膜电容器1具备电容器元件500、与电容器元件500的第1电极510(第2电极520)连接的第1汇流条600(第2汇流条700)、具有开口部200a且容纳电容器元件500的壳体200、以及填充于壳体200内的填充树脂300。壳体200包含与开口部200a对置的底面部201和包围底面部201的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在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的内壁面形成在开口部200a和底面部201排列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第1汇流条600(第2汇流条700)具有与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对置的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2电极端子部710),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2电极端子部710)包含与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抵接的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向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2电极端子部710)侧突出,在开口部200a和底面部201排列的方向上的尺寸比该方向上的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尺寸短。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能够提高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的强度,此外,通过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与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抵接,从而能够由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从壳体200的内侧支承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由此,能够强烈地抑制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向壳体200的内部侧的翘曲。
而且,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在开口部200a和底面部201排列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该方向上的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尺寸小,在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位置,在上述排列方向上,除了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和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接触的部分以外,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之间产生间隙。由此,在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注入到壳体200内时,填充树脂300在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位置,能够在与上述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上顺利地往来。因而,能够使所流入的填充树脂300良好地遍布到前侧面部202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之间(后侧面部203与第2电极端子部710之间)。
此外,在薄膜电容器1中,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以及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各自的前端221(231)、615a(715a)形成为平坦面。
根据该结构,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和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彼此的前端221(231)、615a(715a)的平坦面彼此抵接。因而,即使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和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的位置在与开口部200a和底面部201排列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多少偏移,也能够使它们可靠地抵接。
进而,在薄膜电容器1中,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222(232)以及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的底面部201侧的周面615b(715b)的部分按照随着朝向壳体200的内部而远离开口部200a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从开口部200a插入到壳体200内时,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不易挂在第1肋条220(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222(232)上,能够顺利地将电容器元件单元100容纳于壳体200内。
进而,薄膜电容器1按照与底面部201相比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的位置更靠近开口部200a的方式构成。
根据该结构,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虽然靠近开口部200a的一侧容易翘曲,但与底面部201相比第1突起部615(第2突起部715)的位置更靠近开口部200a,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前侧面部202(后侧面部203)的翘曲。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的应用例也是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抵接的抵接部,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形成了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然而,也可以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即,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不形成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外表面作为抵接部而与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抵接。不过,在该情况下,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第1肋条220之间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第2肋条230之间不易获得间隙,因此与之相应地,注入到壳体200内的液相状态的填充树脂300可能变得不易遍布前侧面部202与第1电极端子部610之间以及后侧面部203与第2电极端子部710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即,相对于多个(6根)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一部分(4根)而抵接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然而,也可以设为如下那样的结构,即,相对于多个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全部而抵接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进而,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个数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个数,能够适当地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前端615a、715a设为平坦面。然而,前端615a、715a也可以不是平坦面而设为圆弧面。同样地,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前端221、231也可以不是平坦面而设为圆弧面。
进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从主面观察也可以设为长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圆形以外的形状。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的上端部222、232和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的底面部201侧的周面615b、715b的部分的双方按照随着朝向壳体200的内部而远离开口部200a的方式倾斜,但也可以使得仅任一方倾斜。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按照成为与底面部201相比更靠近开口部200a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的上部。然而,在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及第2电极端子部710中,也可以是,不仅在上部而且在下部也形成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此外,也可以对于一个第1肋条220以及第2肋条230采用了在这些肋条延伸的方向上抵接三个以上的第1突起部615以及第2突起部715这样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600的第1电极端子部610与前侧面部202对置,第2汇流条700的第2电极端子部710与后侧面部203对置。然而,也可以使得第1汇流条600的第1电极端子部610以外的部分与前侧面部202对置,第2汇流条700的第2电极端子部710以外的部分与后侧面部203对置。在该情况下,在第1汇流条600中的与前侧面部202对置的部分形成第1突起部615,在第2汇流条700中的与后侧面部203对置的部分形成第2突起部715。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容器元件单元100中包含了3个电容器元件500。然而,也包含电容器元件500的个数为1个的情况,能够适当地变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容器元件500是通过将使铝蒸镀在电介质薄膜上的2片金属化薄膜重叠并将重叠后的金属化薄膜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的,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将使铝蒸镀在电介质薄膜的两面上的金属化薄膜和绝缘薄膜重叠并将其卷绕或者层叠,从而形成这些电容器元件500。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电容器的一例,列举了薄膜电容器1。然而,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薄膜电容器1以外的电容器。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专利请求的范围所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方”、“下方”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结构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并非表示铅垂方向、水平方向等绝对方向。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使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的电气部件等的电容器中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薄膜电容器(电容器);
200 壳体;
200a 开口部;
201 底面部(第1面部);
202 前侧面部(第2面部);
203 后侧面部(第2面部);
220 第1肋条(肋条);
221 前端;
222 上端部(端部);
230 第2肋条(肋条);
231 前端;
232 上端部(端部);
300 填充树脂;
500 电容器元件;
510 第1电极(电极);
520 第2电极(电极);
600 第1汇流条(汇流条);
610 第1电极端子部(对置部);
615 第1突起部(抵接部、突起部);
615a 前端;
615b 周面(侧面);
700 第2汇流条(汇流条);
710 第2电极端子部(对置部);
715 第2突起部(抵接部、突起部);
715a 前端;
715b 周面(侧面)。

Claims (5)

1.一种电容器,具备:
电容器元件;
汇流条,与所述电容器元件的电极连接;
壳体,具有开口部,容纳所述电容器元件;和
填充树脂,填充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包含与所述开口部对置的第1面部和包围该第1面部的第2面部,
在所述第2面部,在其内壁面形成肋条,该肋条在所述开口部和所述第1面部排列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2面部对置的对置部,
所述对置部包含与所述肋条抵接的抵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对置部具有平板状,
所述抵接部是向所述第2面部侧突出且在所述排列的方向上的尺寸比该方向上的所述肋条的尺寸短的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肋条以及所述突起部各自的前端形成为平坦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所述肋条的所述开口部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第1面部侧的侧面之中的至少一者,按照随着朝向所述壳体的内部而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其中,
与所述第1面部相比,所述突起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开口部。
CN202180034363.5A 2020-07-07 2021-06-23 电容器 Pending CN1156059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17163 2020-07-07
JP2020117163 2020-07-07
PCT/JP2021/023818 WO2022009681A1 (ja) 2020-07-07 2021-06-23 コンデン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5971A true CN115605971A (zh) 2023-01-13

Family

ID=7955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4363.5A Pending CN115605971A (zh) 2020-07-07 2021-06-23 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09681A1 (zh)
CN (1) CN115605971A (zh)
WO (1) WO20220096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60242U (zh) * 1977-10-04 1979-04-26
JP2758946B2 (ja) * 1989-11-27 1998-05-28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4339955B2 (ja) * 1999-05-06 2009-10-07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JP4946493B2 (ja) * 2007-02-19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WO2019141388A1 (en) * 2018-01-16 2019-07-25 Tdk Electronics Ag Wound capacitor encapsulated in housing
JP6886669B2 (ja) * 2018-01-25 2021-06-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及び、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用の外装ケー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009681A1 (zh) 2022-01-13
WO2022009681A1 (ja)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25024B2 (ja)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インバータ
WO2017081853A1 (ja)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JP7270123B2 (ja) コンデンサ
JP7050229B2 (ja) コンデンサ
WO2018198527A1 (ja) コンデンサ
JP7122657B2 (ja) コンデンサ
US11776758B2 (en) Capacitor
US11869717B2 (en) Capacitor
JP6145691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14072889B (zh) 电容器
JP7015999B2 (ja) コンデンサ
JP6145631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15605971A (zh) 电容器
US11404212B2 (en) Capacitor
CN115552558A (zh) 电容器
WO2022054729A1 (ja) コンデンサ
JP6145690B2 (ja) ケースモールド型コンデンサ
CN113196427B (zh) 电容器
JP7336640B2 (ja) コンデンサ
WO2021085107A1 (ja) コンデンサ
CN114175867B (zh) 电子模块
JP7365679B2 (ja) コンデンサ
JP7349679B2 (ja) コンデンサ
CN116157882A (zh) 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