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52351A - 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52351A
CN115552351A CN202180034557.5A CN202180034557A CN115552351A CN 115552351 A CN115552351 A CN 115552351A CN 202180034557 A CN202180034557 A CN 202180034557A CN 115552351 A CN115552351 A CN 115552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er
slider
actuator
pair
resis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45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正志
大野真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52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52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5Means for returning or tending to return controlling members to an inoperative or neutral position, e.g. by providing return springs or resilient end-sto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FCARD, BOARD, OR ROULETTE GAMES; INDOOR GAMES USING SMALL MOVING PLAYING BODIES; VIDEO GAMES; GAM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3F13/00Video games, i.e. games using an electronically generated display having two or more dimensions
    • A63F13/20Input arrangements for video game devices
    • A63F13/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e.g. game controllers with detachable joystick hand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G05G2009/04703Mounting of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2009/04722Mounting of controlling member elastic, e.g. flexible shaft
    • G05G2009/04725Mounting of controlling member elastic, e.g. flexible shaft with coil spring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 G05G2009/047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converting mechanical movement into electric signals
    • G05G2009/04751Position sensor for linear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操作装置具备:杆;带状的第一电阻体,在基板的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地设置;第一致动器,伴随杆的倾倒操作而转动;以及第一保持件,保持第一滑动件,伴随第一致动器的转动而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向第一方向移动,由此使第一滑动件在第一电阻体的表面上滑动,第一驱动传递部具有:圆柱状的第一突起,其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保持件,并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以及第一卡合部,其一体地设置于第一致动器,具有从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夹持第一突起的一对夹持片,在第一卡合部中,一对夹持片中的一个夹持片的弹性比一对夹持片中的另一个夹持片的弹性大。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关于多方向输入装置,公开了通过可变电阻器来检测根据操作部件的倾倒操作而转动的可动部件的转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604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在以往的输入装置中,利用了如下技术:伴随杆的倾倒操作,经由驱动传递部使保持器沿水平方向移动,使由保持器保持的滑动件在设置于基板的电阻体的表面上滑动,由此使电阻值变化来检测杆的倾斜。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驱动传递部中的松动,尽管杆已恢复到中立状态,但保持件不恢复到中立位置,输出信号有可能不会成为表示中立状态的值。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具备:杆,能够进行倾倒操作;带状的第一电阻体,在基板的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而设置;第一致动器,伴随杆的倾倒操作而转动;以及第一保持件,保持第一滑动件,伴随第一致动器的转动而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向第一方向移动,由此使第一滑动件在第一电阻体的表面上滑动,第一驱动传递部具有:圆柱状的第一突起,一体地设置于第一保持件,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以及第一卡合部,一体地设置于第一致动器,具有从第一方向上的两侧夹持第一突起的一对夹持片,在第一卡合部中,一对夹持片中的一个夹持片的弹性比一对夹持片中的另一个夹持片的弹性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能够提高杆恢复到中立状态时的、输出信号中的向表示中立状态的值恢复的恢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壳体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所具备的FPC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在FPC的表面的配置的图。
图7是从上方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与致动器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8是从下方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与致动器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驱动传递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14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17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
图18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外观立体图。
图19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图20是放大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的结合部(铆接前)的外观立体图。
图21是放大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及第二滑动件的结合部(铆接后)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操作装置100的概要)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图中X轴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图中Y轴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另外,将图中Y轴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的一例,将图中X轴方向设为“第二方向”的一例。
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100用于游戏机等的控制器等。如图1所示,操作装置100具有从壳体102的开口部102A朝向上方延伸的柱状的、能够进行倾倒操作的杆120。操作装置100不仅能够进行杆120向前后方向(图中箭头D1、D2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图中箭头D3、D4方向)的倾倒操作,还能够进行向这些方向之间的全部方向的倾倒操作。另外,操作装置100能够将与杆120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及倾倒角度)对应的操作信号经由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112向外部输出。
(操作装置100的结构)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壳体102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的剖视图。
如图2~图4所示,操作装置100包括壳体102、杆120、第二致动器104、第一致动器106、轴103、弹簧108、第二保持器105、第一保持器107、按压部件109、框架110、FPC112以及金属片113。
壳体102具有向上方呈凸状的圆顶形状。壳体102在内部空间中组装有各构成部件。壳体102在具有圆顶形状的部分的顶部形成有从上方俯视时呈圆形状的开口部102A。
杆120是由操作者进行倾倒操作的部件。杆120具有杆部120A及基部120B。杆部120A是从壳体102的开口部102A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分,是由操作者进行倾倒操作的部分。基部120B是在壳体102的内部对杆部120A的下端部进行支承并伴随杆部120A的倾倒操作而转动的大致圆柱状的部分。
第二致动器104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圆顶形状,具有沿该弯曲形状在左右方向(图中Y轴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104A。第二致动器104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向外侧突出的转动轴104B,转动轴104B被壳体102支承,由此,伴随杆120向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的倾倒,以转动轴104B为旋转中心,能够在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上转动地设置。
第一致动器106与第二致动器104的上侧重叠而设置。第一致动器106具有向上方呈凸状弯曲的形状,具有沿着该弯曲形状在前后方向(图中X轴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的开口部106A。第一致动器106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具有向外侧突出的转动轴106B,转动轴106B由壳体102支承,由此,伴随杆120向左右方向(图中Y轴方向)的倾倒,以转动轴106B为旋转中心,能够沿左右方向(图中Y轴方向)转动地设置。
第二保持器105设置在第二致动器104的右侧(Y轴正侧)。第二保持器105在底面部保持第二滑动件105A。第二保持器105具有沿第二滑动件105A的滑动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第二保持器105能够沿第二滑动件105A的滑动方向(X轴方向)滑动地设置。在第二保持器105中的第二致动器104侧(Y轴负侧)的侧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第二致动器104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二突起105B。
第一保持器107设置在第一致动器106的前侧(X轴正侧)。第一保持器107在底面部保持第一滑动件107A。第一保持器107具有沿第一滑动件107A的滑动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第一保持器107能够沿第一滑动件107A的滑动方向(Y轴方向)滑动地设置。在第一保持器107中的第一致动器106侧(X轴负侧)的侧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第一致动器106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一突起107B。
如图2~图4所示,第二致动器104及第一致动器106以开口部104A及开口部106A相互交叉的方式相互重合。第二致动器104及第一致动器106为,在相互重合的状态下,杆120的杆部120A贯通开口部104A以及开口部106A,在被组装于杆120的基部120B的状态下,与基部120B一起被组装于壳体102内。
第二致动器104具有从Y轴正侧的转动轴104B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部104C。第二卡合部104C与第二保持架105的第二突起105B卡合。在进行了杆120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倾倒操作时,第二致动器104与杆120的基部120B一起向前后方向转动,第二卡合部104C使第二保持件105沿前后方向滑动。由此,保持于第二保持件105下部的第二滑动件105A与设置于FPC112的电阻体116、117的电连接状态发生变化,从FPC112的连接部112B输出基于与杆120向前后方向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及倾倒角度)相应的电阻值的操作信号。
第一致动器106具有从X轴正侧的转动轴106B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部106C。第一卡合部106C与第一保持器107的第一突起107B卡合。在进行了杆120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倾倒操作时,第一致动器106与杆120的基部120B一起向左右方向转动,第一卡合部106C使第一保持件107沿左右方向滑动。由此,保持于第一保持件107下部的第一滑动件107A与设置于FPC112的电阻体115、117的电连接状态发生变化,从FPC112的连接部112B输出基于与杆120向左右方向的倾倒操作(倾倒方向及倾倒角度)对应的电阻值的操作信号。
轴103具有轴部103A及底板部103B。轴部103A是插通到杆120的贯通孔120C内配置的圆棒状的部分。底板部103B是一体地设置于轴部103A下端部的圆盘状的部分。
弹簧108在轴103的轴部103A插通的状态下,与轴103一起组装于杆120的底面侧(Z轴负侧)的开口部120D(参照图4)内。弹簧108对杆120向上方施力,并且对轴103的底板部103B向下方施力。由此,弹簧108在操作者对杆120的倾倒操作被解除时,将轴103的底板部103B按压于框架110的上表面且中央部,使该底板部103B成为水平状态,由此使杆120恢复到中立状态。
按压部件109在杆120被向下方按下时,被第二致动器104的Y轴负侧的转动轴104B向下方按下,由此将设置于FPC112上的金属片113向下方按压,使该金属片113弹性变形,由此使形成于FPC112上的开关电路成为导通状态。由此,从FPC112输出表示杆120被向下方按下的开关接通信号。
框架110是将壳体102的底面侧的开口部封闭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例如,框架11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各种加工方法(例如冲孔加工、折弯加工等)而形成。框架110在前侧(X轴正侧)的边缘部及后侧(X轴负侧)的边缘部分别设置有一对爪部110A。如图1所示,框架110通过各爪部110A与壳体102的边缘部卡合而固定地结合于壳体102。
FPC112是“基板”的一例,是具有挠性的薄膜状的布线部件。FPC112具有从框架110上表面向框架110的侧方(图中Y轴负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12A,通过在该延伸部112A的前端设置的连接部112B而向外部连接。FPC112向外部传输与杆120的操作(倾倒操作及按压操作)相应的操作信号。FPC112通过将带状的导体布线(例如铜箔等)的两表面用具有挠性及绝缘性的膜状的原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等)覆盖而构成。
(FPC112的结构)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所具备的FPC112的平面图。如图5所示,在FPC112的表面,设置有均为平面状且带状的电阻体115、电阻体116以及电阻体117。例如,电阻体115、电阻体116以及电阻体117分别通过使用碳纤维原材料印刷成薄膜状而形成。
电阻体115沿着FPC112的前侧(X轴正侧)的边缘部设置。电阻体115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带状。
电阻体116沿着FPC112的右侧(Y轴正侧)的边缘部设置。电阻体116具有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带状。
电阻体117沿着FPC112的前侧(X轴正侧)且右侧(Y轴正侧)的角部设置。电阻体117具有由直线部117A及直线部117B构成的L字状。直线部117A具有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带状。直线部117B具有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带状。
(与滑动件105A、107A的滑动有关的结构)
图6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105A、107A的FPC112的表面中的配置的图。图7是从上方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105A、107A与致动器104、106的卡合状态的图。图8是从下方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件105A、107A与致动器104、106的卡合状态的图。
如图6所示,在FPC112的表面,电阻体117的直线部117A与电阻体115相互分离,沿着FPC112的前侧(X轴正侧)的边缘部在Y轴方向上呈一直线状而设置。如图6所示,第一保持件107横跨在电阻体117的直线部117A的表面上和电阻体115的表面上而配置。在第一保持器107的底面部设置有金属制且板簧状的第一滑动件107A。第一滑动件107A伴随第一保持件107向Y轴方向的移动,在直线部117A及电阻体115(“第一电阻体”的一例)的表面上滑动。具体而言,在第一滑动件107A的Y轴负侧的端部设置的触点部107Aa(参照图8)在电阻体115的表面上滑动。另外,在第一滑动件107A的Y轴正侧的端部设置的触点部107Ab(参照图8)在直线部117A的表面上滑动。
另外,如图6所示,在FPC112的表面,电阻体117的直线部117B与电阻体116相互分离,沿着FPC112的右侧(Y轴正侧)的边缘部在X轴方向上呈一直线状而设置。如图6所示,第二保持件105横跨在电阻体117的直线部117B的表面上和电阻体116的表面上而配置。在第二保持器105的底面部,设置有金属制且板簧状的第二滑动件105A。第二滑动件105A伴随第二保持件105向X轴方向的移动,在直线部117B以及电阻体116(“第二电阻体”的一例)的表面上滑动。具体而言,在第二滑动件105A的X轴负侧的端部设置的触点部105Aa(参照图8)在电阻体116的表面上滑动。另外,在第二滑动件105A的X轴正侧的端部设置的触点部105Ab(参照图8)在直线部117B的表面上滑动。
另外,如图6~图8所示,在第二保持器105的靠第二致动器104侧(Y轴负侧)的侧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第二致动器104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二突起105B。如图6~图8所示,第二突起105B与第二致动器104的第二卡合部104C卡合。由第二保持器105的第二突起105B和第二致动器104的第二卡合部104C构成第二驱动传递部A2。由此,第二保持器105伴随第二致动器104的转动,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A2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移动。此时,由第二保持器105保持的第二滑动件105A在直线部117B以及电阻体116的表面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
另外,如图6~图8所示,在第一保持器107的靠第一致动器106侧(X轴负侧)的侧面的中央部,设置有向第一致动器106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一突起107B。如图6~图8所示,第一突起107B与第一致动器106的第一卡合部106C卡合。由第一保持器107的第一突起107B和第一致动器106的第一卡合部106C构成第一驱动传递部A1。由此,第一保持器107伴随第一致动器106的转动,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A1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移动。此时,由第一保持器107保持的第一滑动件107A在直线部117A及电阻体115的表面上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滑动。
根据本结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伴随杆120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倾倒操作,第一滑动件107A在直线部117A及电阻体115的表面上沿左右方向(Y轴方向)滑动。由此,连接于电阻体117的端子与连接于电阻体115的端子之间的电阻值根据第一滑动件107A的移动量(即,杆120的倾倒角度)而变化。外部装置能够基于这两个端子间的电阻值的变化,检测杆120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倾倒操作以及倾倒角度。
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中,伴随杆120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倾倒操作,第二滑动件105A在直线部117B及电阻体116的表面上沿前后方向(X轴方向)滑动。由此,连接于电阻体117的端子与连接于电阻体116的端子之间的电阻值根据第二滑动件105A的移动量(即,杆120的倾倒角度)而变化。外部的装置能够基于该两端子间的电阻值的变化,检测杆120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倾倒操作及倾倒角度。
(第一驱动传递部A1的结构)
图9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驱动传递部A1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第一驱动传递部A1由第一保持器107的第一突起107B和第一致动器106的第一卡合部106C构成。如图9所示,第一卡合部106C具有从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侧夹持第一突起107B的一对夹持片106Ca、106Cb。
如图9中虚线所示,一对夹持片106Ca、106Cb在未夹持第一突起107B的状态下,一个夹持片106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6Cb的间隔小于第一突起107B的直径。
在此,一个夹持片106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6Cb相比,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小,由此与另一个夹持片106Cb相比弹性变大。
因此,如图9中实线所示,一对夹持片106Ca、106Cb在一个夹持片106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6Cb之间嵌入了第一突起107B时,一个夹持片106Ca向Y轴正侧弹性变形,由此夹持第一突起107B。
由此,在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中,由于第一保持器107的第一突起107B与第一致动器106的第一卡合部106C之间的间隙为零,因此能够消除第一突起107B与第一卡合部106C之间的松动。因此,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能够在杆120在Y轴方向上恢复到中立状态时使第一保持件107恢复到中立位置,在输出信号中,也能够输出表示中立状态的值作为与Y轴方向有关的输出值。因此,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能够提高杆120恢复到与Y轴方向有关的中立状态时的、输出信号中的与Y轴方向有关的输出值向表示中立状态的值恢复的恢复精度。
特别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由于另一个夹持片106Cb不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将另一个夹持片106Cb作为基准位置,能够使第一保持件107更高精度地恢复到中立位置。
进而,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通过使一个夹持片106Ca弹性变形,从而能够适度地调整一对夹持片106Ca、106Cb对第一突起107B的夹持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突起107B的外周面的磨削等。
(第二驱动传递部A2的结构)
图10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驱动传递部A2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第二驱动传递部A2由第二保持器105的第二突起105B和第二致动器104的第二卡合部104C构成。如图10所示,第二卡合部104C具有从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两侧夹持第二突起105B的一对夹持片104Ca、104Cb。
如图10中虚线所示,一对夹持片104Ca、104Cb在未夹持第二突起105B的状态下,一个夹持片104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4Cb的间隔小于第二突起105B的直径。
在此,一个夹持片104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4Cb相比,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宽度小,由此与另一个夹持片104Cb相比弹性变大。
因此,如图10中实线所示,一对夹持片104Ca、104Cb在一个夹持片104Ca与另一个夹持片104Cb之间嵌入了第二突起105B时,一个夹持片104Ca向X轴负侧弹性变形,由此夹持第二突起105B。
由此,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由于第二保持器105的第二突起105B与第二致动器104的第二卡合部104C之间的间隙为零,因此能够消除第二突起105B与第二卡合部104C之间的松动。因此,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能够在杆120在X轴方向上恢复到中立状态时使第二保持件105恢复到中立位置,在输出信号中也能够输出表示中立状态的值作为与X轴方向有关的输出值。因此,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能够提高杆120恢复到与X轴方向有关的中立状态时的、输出信号中的与X轴方向有关的输出值向表示中立状态的值恢复的恢复精度。
特别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中由于另一个夹持片104Cb不发生弹性变形,因此通过将另一个夹持片104Cb作为基准位置,能够使第二保持件105更高精度地恢复到中立位置。
进而,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通过使一个夹持片104Ca弹性变形,能够适度地调整一对夹持片104Ca、104Cb对第二突起105B的夹持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突起105B的外周面的磨削等。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中,一对夹持片104Ca、104Cb的间隔(槽宽)为,上部比下部窄。由此,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操作装置100能够仅使一个夹持片104Ca的下部局部地挠曲。
(各滑动件105A、107A的固定方法的变形例)
第二滑动件105A相对于第二保持件105的底面部固定。同样地,第一滑动件107A相对于第一保持件107的底面部固定。以下,对各滑动件105A、107A的固定方法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
图11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3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二保持器105的底面部的中央设置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柱状的卡合突起105C。另一方面,在第二滑动件105A的中央设有卡合孔105Ac。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滑动件105A通过在卡合孔105Ac中压入第二保持件105的卡合突起105C,从而被固定于第二保持件105的底面部。
在此,如图11~图13所示,卡合突起105C及卡合孔105Ac均具有在俯视时将第二保持架105延伸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圆状。由此,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滑动件105A由于被压入卡合突起105C,不易相对于第二保持件105的底面部旋转。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突起105C设置有从该卡合突起105C的长圆状的外周缘部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部105Ca。在图11~图13所示的例子中,卡合突起105C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曲面部和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曲面部,分别设置有短边方向上的一对突起部105Ca,即,以形成长方形状的四个角部的方式设置有4个突起部105Ca。由此,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突起105C局部地比卡合孔105Ac的尺寸大,因此,能够通过压入而实现对卡合孔105Ac的固定。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孔105Ac的内周缘部,遍及该内周缘部的整个区域(即,在俯视观察时为椭圆状的),局部地形成有厚度变大的厚壁部105Ad。由此,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滑动件105A在该第二滑动件105A整体为薄壁的同时,卡合孔105Ac的内周缘部的强度提高而不易变形,因此,容易将卡合突起105C压入卡合孔105Ac。
<第二变形例>
图14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5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6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在第二变形例中,卡合突起105C中的多个突起部105Ca的配置与第一变形例不同。
如图14~图16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卡合突起105C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曲面部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和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曲面部的短边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别设置有1个突起部105Ca。另外,如图14~图16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卡合突起105C对于短边方向上的一个平面部,设置有长度方向上的一对突起部105Ca。即,第二变形例的卡合突起105C以形成长方形状的四个角部的方式设置有4个突起部105Ca。由此,第一变形例的卡合突起105C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和短边方向的尺寸分别局部地比卡合孔105Ac的尺寸大,因此,能够对卡合孔105Ac实现基于压入的插入。特别是,第二变形例的卡合突起105C对于短边方向上的另一个平面部没有设置突起部105Ca,因此通过该另一个平面部,能够实现针对卡合孔105Ac的短边方向的准确的定位。
<第三变形例>
图17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未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8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9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相互结合的状态)的从下侧观察的平面图。
如图17~图19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突起105C及卡合孔105Ac均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圆形状。另外,如图17~图19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突起105C设置有从该卡合突起105C的圆形状的外周缘部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多个突起部105Ca。在图17~图19所示的例子中,卡合突起105C设置有以90度间隔配置的4个突起部105Ca。由此,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突起105C局部地比卡合孔105Ac的尺寸大,因此,能够通过压入而实现对卡合孔105Ac的固定。
另外,如图17~图19所示,在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卡合孔105Ac的内周缘部,遍及该内周缘部的整个区域(即,圆形状的),形成有局部地厚度变大的厚壁部105Ad。由此,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滑动件105A在该第二滑动件105A整体为薄壁的同时,卡合孔105Ac的内周缘部的强度提高而不易变形,因此,容易将卡合突起105C压入卡合孔105Ac。
另外,如图17~图19所示,在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厚壁部105Ad形成有从该厚壁部105Ad的上缘部向下方凹陷的形状的多个凹部105Ae。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卡合突起105C以90度间隔设置有4个突起部105Ca,与此相对应地,在厚壁部105Ad,以90度间隔形成有4个凹部105Ae。由此,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将卡合突起105C压入卡合孔105Ac之后,通过将卡合突起105C铆接,能够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那样使4个突起部105Ca分别与4个凹部105Ae分别卡合。由此,在第三变形例中,第二滑动件105A相对于第二保持件105的脱落、晃动及旋转不易产生。
<第四变形例>
图20是放大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的结合部(铆接前)的外观立体图。图21是放大了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的结合部(铆接后)的外观立体图。
作为第四变形例,在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保持件105及第二滑动件105A中,也可以如图20所示那样将卡合突起105C压入卡合孔105Ac之后,如图21所示对卡合突起105C施加热,来将卡合突起105C铆接。由此,如图21所示,能够使卡合突起105C的顶部的形状变形为覆盖厚壁部105Ad整体的平板状,因此,能够将第二滑动件105A更可靠地固定于第二保持件105。
另外,在上述第一变形例~第四变形例中,对第二滑动件105A相对于第二保持件105的固定方法进行了说明,但第一滑动件107A相对于第一保持件107的固定方法也能够使用同样的固定方法。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卡合部所具有的一个夹持片和另一个夹持片的宽度相互不同,从而使弹性相互不同,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卡合部所具有的一个夹持片和另一个夹持片相互厚度、形状、材质等不同,由此使弹性相互不同。
另外,例如,卡合部所具有的一对夹持片的间隔(槽宽)也可以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不是恒定的,而是一对夹持片以该间隔随着向下方行进而逐渐变宽的方式具有锥形形状。或者,也可以是,一对夹持片以该间隔随着向下方行进而逐渐变窄的方式具有锥形形状。
本国际申请是主张基于2020年6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97186号的优先权的申请,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操作装置
102 壳体
102A 开口部
103 轴
103A 轴部
103B 底板部
104 第二致动器
104C 第二卡合部
105 第二保持器
105A 第二滑动件
105Ac 卡合孔
105Ad 厚壁部
105Ae 凹部
105B 第二突起
105C 卡合突起
105Ca 突起部
106 第一致动器
106C 第一卡合部
107 第一保持器
107A 第一滑动件
107B 第一突起
108 弹簧
109 按压部件
110 框架
112 FPC(基板)
113 金属片
115,116,117 电阻体
117A,117B 直线部
120 杆
120A 杆部
120B 基部
120C 贯通孔
A1 第一驱动传递部
A2 第二驱动传递部

Claims (5)

1.一种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杆,能够进行倾倒操作;
带状的第一电阻体,在基板的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致动器,伴随所述杆的倾倒操作而转动;以及
第一保持件,保持第一滑动件,伴随所述第一致动器的转动而经由第一驱动传递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一滑动件在所述第一电阻体的表面上滑动,
所述第一驱动传递部具有:
圆柱状的第一突起,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以及
第一卡合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致动器,具有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第一突起的一对夹持片,
在所述第一卡合部中,所述一对夹持片中的一个夹持片的弹性比所述一对夹持片中的另一个夹持片的弹性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夹持片,
在未夹持所述第一突起的状态下,所述一个夹持片与所述另一个夹持片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一突起的直径,
通过使所述一个夹持片弹性变形,由此夹持所述第一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夹持片中,
通过使所述一个夹持片弹性变形,所述另一个夹持片不弹性变形,由此夹持所述第一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一个夹持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另一个夹持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由此使所述一个夹持片的弹性比所述另一个夹持片的弹性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状的第二电阻体,在基板的表面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致动器,伴随所述杆的倾倒操作而转动;以及
第二保持器,保持第二滑动件,随着所述第二致动器的转动而经由第二驱动传递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由此使所述第二滑动件在所述第二电阻体的表面上滑动,
所述第二驱动传递部具有:
圆柱状的第二突起,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件,并向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以及
第二卡合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致动器,具有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第二突起的一对夹持片,
在所述第二卡合部中,所述一对夹持片中的一个夹持片的弹性比所述一对夹持片中的另一个夹持片的弹性大。
CN202180034557.5A 2020-06-03 2021-02-25 操作装置 Pending CN1155523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7186 2020-06-03
JP2020097186 2020-06-03
PCT/JP2021/007111 WO2021246003A1 (ja) 2020-06-03 2021-02-25 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52351A true CN115552351A (zh) 2022-12-30

Family

ID=78830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4557.5A Pending CN115552351A (zh) 2020-06-03 2021-02-25 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1829181B2 (zh)
JP (2) JP7410294B2 (zh)
CN (1) CN115552351A (zh)
WO (1) WO20212460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3886A1 (ja) * 2022-04-21 2023-10-26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WO2023223623A1 (ja) * 2022-05-17 2023-11-2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53995A (ja) * 1997-07-30 1999-02-26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入力装置
TW463078B (en) * 1999-07-05 2001-11-11 Alps Electric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US6504115B2 (en) * 2000-03-07 2003-01-07 Alps Electric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JP3813806B2 (ja) * 2000-09-26 2006-08-2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2002278695A (ja) 2001-03-15 2002-09-27 Hosiden Corp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4720317B2 (ja) * 2005-06-27 2011-07-1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
CN205050749U (zh) * 2015-08-30 2016-02-24 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高精度多方向输入装置
JP2019160457A (ja) 2018-03-08 2019-09-1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多方向入力装置
US10770247B1 (en) * 2019-11-27 2020-09-08 Dongguan City Kaihua Electronics Co., Ltd Varistor type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2118A1 (en) 2023-03-23
JP2024023775A (ja) 2024-02-21
JPWO2021246003A1 (zh) 2021-12-09
WO2021246003A1 (ja) 2021-12-09
JP7410294B2 (ja) 2024-01-09
US11829181B2 (en) 2023-11-28
US20240045463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9181B2 (en) Operation device comprising lever
US7288732B2 (en)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US10768658B2 (en) Multi-directional input device
EP147805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mechanism for supplementing sp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contact
JP5611742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H08264075A (ja) 多機能スイッチ
US20220109276A1 (en) Rotary connector
CN107086101B (zh) 滑动式可变电阻器
WO2021246205A1 (ja) 操作装置
EP1065104A2 (en) Switch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JP2004268147A (ja) 把持装置
WO2023223623A1 (ja) 操作装置
WO2021187280A1 (ja) 操作装置
CN114930483A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WO2023084976A1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16583811A (zh) 操作装置
JP2005078864A (ja) 入力装置
JP6581007B2 (ja) スライド型可変抵抗器
US20220375701A1 (en) Movement Mechanism And Input Device
US20230095864A1 (en) Switch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WO2022038986A1 (ja) 取り付け構造、スイッチ、及び、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2023111813A (ja) 多方向操作スイッチ装置
CN117836743A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CN113921321A (zh) 带开关多方向输入装置以及带开关多方向输入系统
JP4272025B2 (ja) 入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