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34520A - 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34520A CN115534520A CN202210736183.8A CN202210736183A CN115534520A CN 115534520 A CN115534520 A CN 115534520A CN 202210736183 A CN202210736183 A CN 202210736183A CN 115534520 A CN115534520 A CN 1155345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interval
- medium
- support surfac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PUAQLLVFLMYYJJ-UHFFFAOYSA-N 2-aminopropiophenone Chemical compound CC(N)C(=O)C1=CC=CC=C1 PUAQLLVFLMYYJ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3114 circling movem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05—Curl smoothing, i.e. smoothing down corrugated printing material, e.g. by pressing means acting on wrinkled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14—Conditioning of the outside of ink supply systems, e.g. inkjet collector cleaning, ink mist remov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由于对所喷出的液体作用来自风扇的气流,从而存在改变液体的飞行状态的可能性。打印机具备:喷出头,喷出油墨;胶带,具有支承面;以及鼓风单元,能够向比喷出头更靠上游的介质鼓风。鼓风单元具备向支承面鼓风的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以及与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的对置部。对置部具有向Z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当从Z方向观察时,开口部位于X方向上的第一风扇与第二风扇之间,当设有+Y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的X方向上的第一间隔、比第一位置更靠+Y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的X方向上的第二间隔时,第二间隔大于第一间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驱动辊,设置为能够与被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接触并对第一面赋予输送力;以及风扇,设置在与驱动辊对置的位置处,且能够向被记录介质的第二面鼓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716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构成中,当从风扇送出之后由于和任意的面碰撞而向多个方向扩散的气流的一部分流向喷出液体的喷出头时,气流作用于所喷出的液体,从而存在液体的飞行状态改变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部,能够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及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所述鼓风部具备: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介质的支承面;以及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所述喷出部能够向所述介质喷出液体,所述鼓风部具备: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单位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第一风向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鼓风单元及鼓风单元的周边部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中产生的气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中产生的气流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第一风扇及第一风向部件的周边部中产生的气流的概况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的开口部的周边部中产生的气流的概况图。
图11是示出在以间隔d3A进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时模拟气流的状态的结果的概况图。
图12是示出在以间隔d3B进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单元时模拟气流的状态的结果的概况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中将输送中的介质按压到支承面并进行鼓风的状态的概况图。
图14是示出在以间隔DA进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比较例所涉及的鼓风单元时模拟气流的状态的结果的概况图。
图15是示出在以间隔DB进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比较例所涉及的鼓风单元时模拟气流的状态的结果的概况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地板部,10…打印机,12…主体单元,13…主体框架,14…侧板,16…第一支承框架,18…第二支承框架,20…输送单元,21…驱动辊,22…从动辊,24…输送装置,25…鼓风装置,26…胶带,27…内周面,28…外周面,28A…支承面,30…记录单元,32…喷出头,33…空间部,34…滑架,38…控制单元,40…按压单元,42…按压辊,44…辊支承部,46…框架部件,47…下表面,48…滑动部,48A…可动部,48B…臂部,48C…保护部,50…吸气单元,52…下部管道,53…下表面,54…排气管,55…空间部,60…鼓风单元,62…保持框架,63…上壁,63A…狭缝,64…前壁,65…后壁,66…切口部,67…安装框架,67A…上表面,68…托架,68A…上表面,69…磁铁,70…单位单元,72…第一风扇,73…主体部,74…流出口,76…第二风扇,77…主体部,78…流出口,82…对置部,84…第一风向部件,86…底板部,87…对置面,88…侧板部,89…连结孔,92…翻折部,93…端面,94…第二延伸部,96…第一延伸部,98…第二棱线部,99…凹陷部,102…第一棱线部,103…凹陷部,104…第二风向部件,106…底板部,107…对置面,108…侧板部,112…翻折部,114…第二延伸部,116…第一延伸部,118…第二棱线部,119…凹陷部,122…第一棱线部,123…凹陷部,125…间隙部,126…铰链部,127…板部,128…板部,129…轴部,132…开口部,200…鼓风单元,204…对置板,205…端部,C1…中心线,CA…旋转中心,CB…旋转中心,d1…间隔,d2…间隔,d3…间隔,d3A…间隔,d3B…间隔,DA…间隔,DB…间隔,E1…鼓风范围,E2…鼓风范围,G…点,K1…气流,K2…气流,K3…气流,K4…气流,K5…气流,K6…气流,K7…气流,K8…气流,K9…气流,K10…气流,K11…气流,K12…气流,KA…气流,KB…气流,KC…气流,KD…气流,KE…气流,KF…气流,L1…长度,M…介质,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Q…油墨,S1…鼓风区域,S2…鼓风区域,W1…第一间隔,W2…第二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部,能够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及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所述鼓风部具备: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不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的部分,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送出的气流直接到达所述介质。由此,能够通过气流去除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灰尘等异物。
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的气流从碰撞位置沿着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呈放射状地扩散。因此,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的气流的一部分有时会向所述喷出部流动。
这里,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对置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比下游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打开的形状,因此,通过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且朝向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的气流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分量。
而且,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变窄,从而气流的一部分容易相互碰撞。
通过这些作用,能够使通过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且朝向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的气流作为气帘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后朝向所述喷出部的气流。
另外,通过减少朝向所述喷出部的气流,能够抑制从所述喷出部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棱线部和第二棱线部,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构成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根据本方式,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及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没有所述第一棱线部及所述第二棱线部的构成相比,能够高效地将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分别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气流的一部分用作气帘。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
根据本方式,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大小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朝向下游连续地变小。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所述对置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各自对置的对置面,当将与所述对置面交叉且从所述对置部件朝向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所述对置部件设置有从所述第一棱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棱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根据本方式,沿着所述对置面的气流的一部分通过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碰撞而朝向所述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另外,朝向上侧的气流越过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并朝向所述高度方向上的下侧。这样,通过与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碰撞,所述气流的方向的分量与朝向所述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的分量一致,因此,即便有时所述高度方向上的所述对置部件与所述介质的距离发生变更,也可以使朝向所述介质的气流的方向的分量一致。另外,通过使朝向所述介质的气流的方向的分量一致,能够抑制从所述喷出部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鼓风部具有保持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两者的保持部,所述鼓风部设置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以使所述对置部件能够根据外力变更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的位置的方式连结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对置部件。
根据本方式,所述连结部以使所述对置部件能够根据外力变更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的位置的方式连结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对置部件。这里,在将所述介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作业中,当所述介质等与所述对置部件接触时,所述对置部件根据所作用的外力而改变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所述对置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避开所述支承面,即、扩大所述对置部件与所述支承面的间隔,因此,能够提高将所述介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作业的作业性。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有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由具有强磁性的材料构成,并支承所述喷出部,所述鼓风部具有包括永久磁铁的安装部且能够利用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相对于所述框架部件进行拆装。
根据本方式,通过对所述安装部作用大于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的外力,从而将所述鼓风部从所述框架部件拆除。此外,利用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将所述鼓风部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这样,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来安装所述鼓风部。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支承部包括:能够旋转的多个辊;以及输送带,具有所述支承面并缠挂在所述多个辊上,将所述介质按压到所述支承面的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位置,所述按压辊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以及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输送相反方向往返移动,所述鼓风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按压辊更靠下游且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位置。
可以明确:在尘埃等异物附着于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情况下,在通过了往返移动的所述按压辊之后的所述介质上,该异物容易从该表面分离。
这里,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鼓风部对异物容易从表面分离的状态的所述介质进行鼓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去除异物的能力。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介质的支承面;以及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能够向所述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所述鼓风部具备: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根据本方式,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不与所述对置部件对置的部分,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送出的气流直接到达所述介质。由此,能够通过气流去除附着于所述介质的灰尘等异物。
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的气流从碰撞位置沿着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呈放射状地扩散。因此,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的气流的一部分有时会向所述喷出部流动。
这里,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对置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的形状为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比下游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打开的形状,因此,通过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且朝向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的气流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分量。
而且,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相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变窄,从而气流的一部分容易相互碰撞。
通过这些作用,能够使通过所述开口部的边缘且朝向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的气流作为气帘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与所述介质或所述支承面碰撞后朝向所述喷出部的气流。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八方式中,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棱线部和第二棱线部,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构成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根据本方式,与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及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没有所述第一棱线部及所述第二棱线部的构成相比,能够高效地将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分别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的气流的一部分用作气帘。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九方式中,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
根据本方式,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大小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朝向下游连续地变小。
以下,作为实施方式,对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例子即打印机10进行具体说明。
图1示出了设置于作为设置场所的一个例子的地板部2的打印机10的整体构成。打印机10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作为介质M的例子,有布帛、纸张。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布帛作为介质M的一个例子。需要指出,各图中所示的X-Y-Z坐标系是正交坐标系。
未图示的排气装置设置在地板部2上。排气装置与后述的排气管道54连接,进行吸气。
X方向是打印机10的装置进深方向的一个例子。将表示X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X方向,将表示X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X方向。此外,X方向是宽度方向的一个例子。
Y方向是打印机10的装置宽度方向的一个例子。将表示Y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Y方向,将表示Y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Y方向。此外,+Y方向是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一个例子。
Z方向是打印机10的高度方向的一个例子,是与X方向及Y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将表示Z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Z方向,将表示Z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Z方向。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Z方向称为上方,将-Z方向称为下方。
作为一个例子,打印机10构成为包括主体单元12、输送单元20、记录单元30、未图示的清洁单元、控制单元38、按压单元40、框架部件46、吸气单元50以及鼓风单元60。此外,作为一个例子,打印机10进行喷墨方式的记录。
主体单元12构成为供打印机10的各部进行设置的基部。主体单元12构成为包括形成主体单元12的骨架的一部分的主体框架13、安装于主体框架13的侧板14、相对于主体框架13位于-Y方向的第一支承框架16、以及相对于主体框架13位于+Y方向的第二支承框架18。
第一支承框架16与后述的胶带26的内周面27接触。第一支承框架16承受自后述的按压辊42作用的载荷,从而来支承胶带26及介质M。
第二支承框架18与内周面27接触。第二支承框架18相对于后述的喷出头32位于下方,支承胶带26及介质M。
输送单元20包括驱动辊21、从动辊22以及胶带26。胶带26是支承介质M的支承部的一个例子。
在+Y方向上,驱动辊21相对于从动辊22配置在下游。此外,驱动辊21及从动辊22均具有沿X方向的旋转轴。驱动辊21的旋转被后述的控制单元38控制。驱动辊21及从动辊22是能够旋转的多个辊的一个例子。
胶带26是具有后述的支承面28A且缠挂在驱动辊21及从动辊22上的输送带的一个例子。胶带26构成为通过接合具有弹性的平板的两端而得到的环形带。胶带26通过绕圈移动而能够将介质M向+Y方向输送。这样,输送单元20能够随着由于驱动辊21的旋转而引起的胶带26的绕圈移动,将介质M向+Y方向输送。
作为一个例子,胶带26的外周面28具有粘着性,能够支承且能够吸附介质M。粘着性意指能够暂时地与其它部件粘接且能够从粘接状态剥离的特性。
在外周面28中,在驱动辊21与从动辊22之间且位于+Z方向的平坦的部分是支承面28A。换言之,胶带26具有能够支承介质M的支承面28A。支承面28A的一部分与后述的记录单元30在Z方向上对置。
未图示的清洁单元在胶带26绕圈移动的方向上位于比驱动辊21更靠下游的位置,对外周面28进行清扫。
记录单元30构成为能够在向+Y方向输送的介质M上进行记录。具体地,记录单元30包括作为喷出部的一个例子的喷出头32以及以能够沿X方向进行往返移动的方式支承喷出头32的滑架34。此外,记录单元30配置于比胶带26更靠上方的位置。
喷出头32具有未图示的多个喷嘴,相对于支承面28A位于上方。喷出头32构成为能够从该多个喷嘴向介质M的被记录面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油墨Q,能够对介质M进行记录。喷出头32与支承面28A或介质M之间的空间部33能够流通空气。
控制单元38构成为包括未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及存储装置,对打印机10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作为一个例子,按压单元40具有按压辊42以及辊支承部44。
作为一个例子,按压辊42是在构成轴部的芯骨的外周面形成有包括硅橡胶的弹性部的辊。按压辊42的未图示的轴部在X方向上延伸。按压辊42在作为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Y方向上设置于比喷出头32更靠上游的位置,是相对于支承面28A从+Z方向的位置朝向-Z方向的位置按压介质M的按压部件的一个例子。
辊支承部44构成为包括未图示的轴承部,将按压辊42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辊支承部44还具有作为线性滑块的功能,在维持按压辊42与介质M的接触状态的状态下使按压辊42的轴部向+Y方向及-Y方向往返移动。换言之,按压辊42能够向作为输送方向的一个例子的+Y方向以及作为与+Y方向相反的输送相反方向的一个例子的-Y方向往返移动。
而且,辊支承部44通过未图示的凸轮进行动作,从而使按压辊42向离开支承面28A及介质M的方向移动。
框架部件46在+Y方向上设置于比喷出头32更靠上游且比按压辊42更靠下游的位置。框架部件46由作为具有强磁性的材料的一个例子的包括铁的金属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强磁性的材料意指相对磁导率为10以上的材料。
框架部件46构成为向X方向延伸的四方筒状的部件。在框架部件46上设置后述的滑动部48。框架部件46经由滑动部48对滑架34及喷出头32进行支承。
后述的排气管道54设置在框架部件46的内侧。
框架部件46的下方的下表面47是沿着X-Y面的平面。下表面47是与支承面28A或介质M在Z方向上对置的框架面的一个例子。将下表面47与支承面28A的Z方向上的间隔设为间隔d1(mm)(图6)。
作为一个例子,滑动部48具有:可动部48A,安装于框架部件46,能够在X方向上往返移动;臂部48B,安装于可动部48A的+Y方向的端部并对记录单元30进行支承;以及保护部48C,安装于可动部48A的-Y方向的端部,对未图示的布线及管进行保护。
作为一个例子,吸气单元50构成为包括下部管道52、排气管道54以及未图示的吸气风扇。吸气单元50设置在下表面47与支承面28A之间。吸气单元50是缩小下表面47与支承面28A的Z方向上的间隔的间隔变更部的一个例子。在吸气单元50与支承面28A之间形成空间部55。
如图6所示,作为一个例子,下部管道52在X方向上具有与胶带26的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下部管道52的+Y方向的端部朝向喷出头32(图1)开口。下部管道52的下方的下表面53是沿着X-Y面的平面。下表面53在Z方向上与支承面28A或介质M对置。将下表面53与支承面28A的Z方向上的间隔设为间隔d2(mm)。间隔d2的大小小于间隔d1的大小。
排气管道54经由框架部件46与下部管道52连接。未图示的吸气风扇安装于排气管道54的一端部。
如图1所示,吸气单元50通过未图示的吸气风扇进行旋转而在下部管道52中进行吸气。滞留在喷出头32与介质M或支承面28A之间的雾沫、灰尘等被吸气单元50抽吸。吸气单元50中的吸气方向如箭头N(图13)所示。
鼓风单元60是能够向在+Y方向上比喷出头32更靠上游的介质M鼓风的鼓风部的一个例子。鼓风单元60设置于在+Y方向上比按压辊42更靠下游且在+Y方向上比喷出头32更靠上游的位置。而且,鼓风单元60设置于在+Y方向上比框架部件46更靠上游的位置。
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通过胶带26和鼓风单元60而构成鼓风装置25。此外,通过胶带26、按压辊42、框架部件46以及鼓风单元60而构成输送装置24。
如图2所示,作为一个例子,鼓风单元60具有保持框架62、安装框架67、托架68、磁铁69以及排列于X方向上的五组单位单元70。
保持框架62是保持后述的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图3)两者的保持部的一个例子。保持框架62是在X方向上长的部件。保持框架62的X方向上的长度比胶带26(图1)的X方向上的长度长。将通过保持框架62的X方向上的中央且在Y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线设为中心线C1。
作为一个例子,鼓风单元60的各部构成为在X方向上相对于中心线C1呈大致线对称。
如图6所示,当从X方向观察时,保持框架62具有上壁63、前壁64以及后壁65,具有朝向-Y方向且是-Z方向的位置开口的U字形的剖面形状。
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后述的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图3)各自的旋转中心轴延伸的方向设为A方向。将表示A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A方向,将表示A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A方向。
此外,将从X方向观察时与A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B方向。将表示B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B方向,将表示B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B方向。
上壁63以+Y方向上的上游端位于比下游端更靠+Z方向的位置的方式在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上壁63上,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狭缝63A(图2)。在上壁63处,后述的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图3)使用未图示的螺钉安装于上壁63而被保持于上壁63。
前壁64从上壁63的+Y方向的上游端向A方向延伸。
后壁65从上壁63的+Y方向的下游端向A方向延伸。作为一个例子,后壁65在A方向上的长度比前壁64在A方向上的长度长。在后壁65上设置有向A方向开口的切口部66。
切口部66配合后述的第一风向部件84、第二风向部件104(图3)的位置而设置。
如图2所示,安装框架67从保持框架62的X方向的两端部向+Y方向延伸。安装框架67具有沿着X-Y面的上表面67A。
托架68设置于保持框架62的X方向上的中央处。托架68具有沿着X-Y面的上表面68A。
磁铁69是包括永久磁铁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在安装框架67上设置有五个磁铁69。作为一个例子,磁铁69在Z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且具有圆板形状的外形。作为一个例子,在各个上表面67A上设置有两个磁铁69,在上表面68A上设置有一个磁铁69。磁铁69的Z方向上的下表面固定于安装框架67。
磁铁69的Z方向上的上表面通过磁力而被安装于框架部件46的下表面47(图6)的局部。当作用了大于磁力的外力时,磁铁69从框架部件46拆除。这样,鼓风单元60能够通过永久磁铁的磁力而相对于框架部件46进行拆装。
如图3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单位单元70具备第一风扇72、第二风扇76、对置部82以及两个铰链部126(图4)。
第一风扇72通过从未图示的电源被供给电力而进行旋转。通过控制单元38(图1)来进行第一风扇72的旋转的控制。第一风扇72向支承面28A(图1)鼓风。
具体而言,第一风扇72构成为包括主体部73以及未图示的叶片部。在主体部73上形成有流出口74,该流出口74由在叶片部的旋转方向上被八等分的圆环状的孔部构成、且在A方向上贯通主体部73。将连接流出口74的外周的圆弧而得到的圆形的区域设为虚拟的鼓风区域S1。在鼓风区域S1的内侧,当第一风扇72进行了动作时,产生气流K1(图7)。
第二风扇76通过从未图示的电源被供给电力而进行旋转。通过控制单元38(图1)来进行第二风扇76的旋转的控制。第二风扇76在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上与第一风扇72并排,向支承面28A鼓风。
具体而言,第二风扇76构成为包括主体部77以及未图示的叶片部。在主体部77上形成有流出口78,该流出口78由在叶片部的旋转方向上被八等分的圆环状的孔部构成、且在A方向上贯通主体部77。将连接流出口78的外周的圆弧所得到的圆形的区域设为虚拟的鼓风区域S2。在鼓风区域S2的内侧,当第二风扇76进行了动作时,产生气流K8(图7)。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风扇72和第二风扇76由同样的部件构成。也就是说,第一风扇72和第二风扇76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具有相同程度的大小及质量,具有相同程度的鼓风能力。
此外,第一风扇72和第二风扇76处于在X方向上进行了平行移动时整体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将相当于第一风扇72的旋转中心CA与第二风扇76的旋转中心CB的X方向上的间隔的长度设为长度L1。
对置部82在与+Y方向以及X方向交叉的Z方向上与支承面28A(图1)对置。对置部82是在Z方向上与第一风扇72的一部分及第二风扇76的一部分对置的对置部件的一个例子。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风扇72的一部分是比第一风扇72的旋转中心CA更靠+Y方向的部位。作为一个例子,第二风扇76的一部分是比第二风扇76的旋转中心CB更靠+Y方向的部位。
作为一个例子,对置部82具有第一风向部件84、第二风向部件104以及开口部132。此外,对置部82具有与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各自对置的后述的对置面87、107。
将与对置面87、107交叉且从对置部82朝向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的方向设为作为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的D方向(图5)。将表示D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D方向,将表示D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D方向。
此外,将从D方向观察时与X方向及D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C方向(图5)。C方向是朝向+Y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延伸的方向。将表示C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C方向,将表示C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C方向。
将对置部82中位于最下方的部位即对置部82的-C方向上的端部与支承面28A的Z方向上的间隔设为间隔d3(mm)(图6)。
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风向部件84具有底板部86、侧板部88以及翻折部92。此外,第一风向部件84设置有第一延伸部96和第二延伸部94。而且,第一风向部件84具有第一棱线部102及第二棱线部98。需要指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风向部件84和第二风向部件104(图3)具有同样的构成。
底板部86形成为在D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并在X方向上延伸。底板部86具有对置面87。对置面87是底板部86的+D方向上的端面,与第一风扇72(图3)对置。用于连结后述的铰链部126(图4)的连结孔89设置于底板部86。
侧板部88从底板部86的+C方向上的端部向+D方向立起。
翻折部92形成于底板部86的-C方向的端部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翻折部92是通过朝向连结孔89翻折而比底板部86的D方向上的厚度厚的部位。沿着X方向的端面93位于翻折部92的-C方向上的端。
第二棱线部98在底板部8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相对于翻折部92位于-X方向。第二棱线部98与翻折部92相邻。第二棱线部98以+X方向的端相对于-X方向的端位于-C方向的方式向与X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棱线部98的+X方向的端部位于比翻折部92更靠-C方向的位置。
在底板部8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凹陷部99相对于第二棱线部98形成于-X方向。凹陷部99是相对于第二棱线部98向+C方向凹进的部位。
第二延伸部94是从第二棱线部98向+D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二延伸部94在+D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使得沿着对置面87而朝向-C方向的气流能够越过第二延伸部94而向-C方向流动。
第一棱线部102在底板部8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相对于翻折部92位于+X方向。第一棱线部102与翻折部92相邻。第一棱线部102以+X方向上的端相对于-X方向上的端位于+C方向的方式向与X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一棱线部102的-X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比翻折部92更靠-C方向的位置。
在底板部8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凹陷部103相对于第一棱线部102形成于+X方向。凹陷部103是相对于第一棱线部102向+C方向凹进的部位。
第一延伸部96是从第一棱线部102向+D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一延伸部96在+D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使得沿着对置面87而朝向-C方向的气流能够越过第一延伸部96而向-C方向流动。此外,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延伸部96在+D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二延伸部94在+D方向上的高度为相同程度。
如图3所示,作为一个例子,第二风向部件104具有底板部106、侧板部108以及翻折部112。此外,第二风向部件104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14以及第一延伸部116。而且,第二风向部件104具有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22。需要指出,在图3中,省略了C方向的箭头及D方向的箭头。
底板部106形成为在D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并在X方向上延伸。底板部106具有对置面107。对置面107是底板部106的+D方向上的端面,与第二风扇76对置。用于连结后述的铰链部126(图4)的未图示的连结孔设置于底板部106。
侧板部108从底板部106的+C方向上的端部向+D方向立起。
翻折部112形成于底板部106的-C方向的端部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翻折部112是通过朝向连结孔翻折而在D方向上比底板部106厚的部位。
第二棱线部118在底板部10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相对于翻折部112位于-X方向。第二棱线部118与翻折部112相邻。第二棱线部118以+X方向上的端相对于-X方向上的端位于-C方向的方式向与X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二棱线部118的+X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比翻折部112更靠-C方向的位置。
在底板部10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凹陷部119相对于第二棱线部118形成于-X方向。凹陷部119是相对于第二棱线部118向+C方向凹进的部位。
第二延伸部114是从第二棱线部118向+D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二延伸部114在+D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使得沿着对置面107而朝向-C方向的气流能够越过第二延伸部114而向-C方向流动。
第一棱线部122在底板部10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相对于翻折部112位于+X方向。第一棱线部122与翻折部112相邻。第一棱线部122以+X方向上的端相对于-X方向上的端位于+C方向的方式向与X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延伸。第一棱线部122的-X方向上的端部位于比翻折部112更靠-C方向的位置。
在底板部106的-C方向上的端部处,凹陷部123相对于第一棱线部122形成于+X方向。凹陷部123是相对于第一棱线部122向+C方向凹进的部位。
第一延伸部116是从第一棱线部122向+D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第一延伸部116在+D方向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使得沿着对置面107而朝向-C方向的气流能够越过第一延伸部116而-C方向流动。此外,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延伸部116在+D方向上的高度与第二延伸部114在+D方向上的高度为相同程度。
底板部86与底板部106位于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第一风向部件84与第二风向部件104之间形成有间隙部125。间隙部125是向Y方向延伸的空间部,能够实现作为气体的一个例子的空气的流通。
第一风向部件84和第二风向部件104的Y方向上的位置对齐。
开口部132是由第一风向部件84和第二风向部件104形成的空间部,且是向Z方向开口的部位。当从Z方向观察时,开口部132位于X方向上的第一风扇72与第二风扇76之间,且具有位于+Y方向上的上游的部分比位于下游的部分更为在X方向上打开的形状。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例子,当从Z方向观察时,开口部132构成为上底位于+Y方向而下底位于-Y方向的梯形形状。于是,相当于上底的部位及相当于下底的部位在Y方向上敞开。
具体而言,开口部132具有在X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棱线部102及第二棱线部118。第一风向部件84的第一棱线部102以及第二风向部件104的第二棱线部118构成上述的梯形的斜边部。换言之,第一棱线部102及第二棱线部118构成开口部132的至少一部分。
当从Z方向观察时,第一棱线部102位于+Y方向上的第一风扇72的鼓风范围E1内。鼓风范围E1是在Y方向上包括从鼓风区域S1的-Y方向的端到+Y方向的端的位置的范围。位于鼓风范围E1内意指当从X方向观察时鼓风范围E1与第一棱线部102重叠。
当从Z方向观察时,第二棱线部118位于+Y方向上的第二风扇76的鼓风范围E2内。鼓风范围E2是在Y方向上包括从鼓风区域S2的-Y方向的端到+Y方向的端的位置的范围。位于鼓风范围E2内意指当从X方向观察时鼓风范围E2与第二棱线部118重叠。
将Y方向上的位置中第二棱线部118的+Y方向上的端的位置及第一棱线部102的+Y方向上的端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在+Y方向上的第一位置P1处,将第二棱线部118与第一棱线部102的X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W1(mm)。
将Y方向上的位置中第二棱线部118的-Y方向上的端的位置及第一棱线部102的-Y方向上的端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2。也就是说,第二位置P2位于比第一位置P1更靠+Y方向上的上游的位置。在第二位置P2处,将第二棱线部118与第一棱线部102的X方向上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W2(mm)。
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02分别以第二间隔W2大于第一间隔W1的方式相对于X方向倾斜。
换言之,在+Y方向上的第一位置P1处,将X方向上的开口部132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W1,在比第一位置P1更靠+Y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P2处,将X方向上的开口部132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W2时,第二间隔W2大于第一间隔W1。
如图4所示,铰链部126设置于鼓风单元60。铰链部126是以使对置部82能够根据外力而变更相对于支承面28A(图1)的位置的方式连结保持框架62与对置部82的连结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9所示,当从X方向观察时,铰链部126具有:轴部129,具有沿着X方向的中心轴;板部127,从轴部129沿着对置面87延伸;以及板部128,从轴部129沿着后壁65延伸。板部127与第一风向部件84连结。板部128与后壁65连结。
铰链部126通过板部127及板部128以轴部129为中心相对旋转,从而能够调整第一风向部件84与后壁65所成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通过侧板部88穿过切口部66而相对于后壁65位于+Y方向并与后壁65接触,由此确定了第一风向部件84相对于Y方向的倾斜。
需要指出,关于第二风向部件104(图4)的铰链部126,由于是同样的构成,从而省略说明。
<比较例>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鼓风单元60的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进行说明。
在图14中,用箭头示出作为在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中进行鼓风时的模拟结果的气流K的朝向。需要指出,各个箭头只是粗略地汇总在一起,箭头的长度并不表示气流K的速度、压力。
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具有保持框架62、第一风扇72以及对置板204。
当从X方向观察时,对置板204与第一风向部件84(图3)以同样的角度倾斜,并在Z方向上与第一风扇72的一部分对置。对置板204的-Y方向上的端部205未弯曲。需要指出,在图14中,端部205与支承面28A在Z方向上的间隔为间隔DA(mm)。
在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中为间隔DA的情况下,在相对于端部205的-Y方向上的位置处,气流K大致朝向-Y方向。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端部205的+Y方向的位置且是相对于对置板204的下方的位置处,在气流K的一部分中可以看到方向的紊乱。
在图15中,用箭头示出在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中鼓风单元200向+Z方向移动而使端部205与支承面28A的Z方向上的间隔DB(mm)大于间隔DA(图14)时的气流K的朝向。
在间隔DB的情况下,端部205的周边部的气流K的朝向与间隔DA时不同。另外,在比对置板204更靠下方处,向+Y方向流动的气流K的状态与间隔DA时不同。
这样,可以知晓:在使用比较例的鼓风单元200的情况下,由于对置板204与支承面28A的间隔从间隔DA变为间隔DB,从而朝向喷出头32(图1)的气流K的朝向、流量变动的可能性变高。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输送单元20及鼓风单元60的作用进行说明。关于打印机10的各构成,参照图1至图6,有时会省略个别图号的记载。
需要指出,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将从第一风扇72朝向第一风向部件84产生的气流设为气流K1,将从第二风扇76朝向第二风向部件104产生的气流设为气流K8。
如图7所示,通过产生气流K1,从而产生具有从第一风向部件84朝向-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2以及具有+X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3。在气流K1与气流K2合流的空间部,产生一面具有-Y方向的分量一面扩散的气流K4以及具有+X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5。
另一方面,通过产生气流K8,从而产生具有从第二风向部件104朝向-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9以及具有-X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10。在气流K8与气流K9合流的空间部,产生一面具有-Y方向的分量一面扩散的气流K11以及具有-X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12。
需要指出,关于相对于气流K1位于-X方向的气流以及相对于气流K8位于+X方向的气流,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在图8中,由9-9线以及10-10线所示的X方向上的位置是设想气流K容易流向喷出头32(图1)的位置。
在由10-10线所示的位置处,由于气流K3与气流K10碰撞,从而产生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A。此外,由于气流K5与气流K12碰撞,从而产生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E以及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D。而且,气流K3的一部分越过第一延伸部96成为朝向开口部132的气流KB。气流K10的一部分越过第二延伸部114成为朝向开口部132的气流KC。
这里,通过气流KA、气流KB和气流KC、以及气流KD的合成,产生气流KF。
另一方面,通过气流KA、气流KB及气流KC各自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与气流KE碰撞,从而来减少气流KE。
如图8的9-9线及图9所示,在X方向上第一风扇72所处的部分,朝向支承面28A的气流K4为主分量。因此,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6的大小大于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7的大小。换言之,能够减少朝向喷出头32(图1)的气流K7。
如图8的10-10线及图10所示,在开口部132所处的部分,欲流动具有+Y方向的分量的气流KE,但是,向该气流KE流入气流KA的一部分。换言之,气流KE作为气帘而发挥功能。于是,通过气流KE与气流KA碰撞,从而减少气流KE。
需要指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在第二延伸部114及第一延伸部96分别为沿着X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壁部的情况下,气流KA的合流地点与图10所示的点G的地点相比向-Y方向偏离,因此,难以减少气流KE。
在图11中,用箭头示出作为在鼓风单元60中间隔d3(图6)被设定为间隔d3A(mm)且进行鼓风时的模拟的结果的气流K的朝向。
在图12中,用箭头示出作为在鼓风单元60中间隔d3被设定为间隔d3B(mm)且进行鼓风时的模拟的结果的气流K的朝向。间隔d3B>间隔d3A。需要指出,各个箭头只是粗略地汇总在一起,箭头的长度并不表示气流K的速度、压力。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一风向部件84中设置有第二延伸部94的部位,气流K沿第二延伸部94向+Z方向上升。另外,上升后的气流K越过第二延伸部94之后,向-Z方向下降。这样,由于设置有第二延伸部94,从而在第二延伸部94的周边部呈现气流K上升后下降的状态。因此,与在第一风向部件84未设置有第二延伸部94的构成相比,第二延伸部94的周边部处的气流K的流动的状态稳定。由此,即便是第一风向部件84与支承面28A或介质M的距离发生变更,也能够降低朝向喷出头32(图1)的气流K的朝向、流量变动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关于第二风向部件104,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气流K的状态,因此,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如图13所示,对介质M被载置于支承面28A且处于输送中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按压辊42边旋转边进行往返移动时,介质M从按压辊42受到按压力并受到其与按压辊42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从而作为构成部分的一部分的细片MA容易剥离。
细片MA是异物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M是布帛,因此,细片MA意指绒毛。特别是,在按压辊42进行按压之前附着于介质M的细片MA由于按压辊42进行按压而从介质M剥离之后,因静电力等的作用以附在介质M上的状态而被输送。
这里,当在鼓风单元60中向介质M进行了鼓风时,介质M的细片MA受到风压而从介质M脱离。也就是说,细片MA被去除。
当通过鼓风单元60的鼓风而去除了细片MA时,存在气流K的一部分朝向+Y方向的下游的可能性。这里,由于设置有吸气单元50,从而与未设置有吸气单元50的构成相比,支承面28A上的气流K前进的空间部变窄,作用于气流K的流路阻力变大,因此,能够减少在喷出头32与支承面28A之间流动的气流K。由此,能够抑制从喷出头32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Q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打印机10,在Z方向上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未与对置部82对置的部分,从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送出的气流K直接到达介质M。由此,能够利用气流去除附着于介质M的灰尘等异物。
与介质M或支承面28A碰撞的气流K从碰撞位置沿着介质M或支承面28A呈放射状扩展。因此,与介质M或支承面28A碰撞的气流K的一部分有时会向喷出头32流动。
这里,当从Z方向观察时,对置部82的开口部132的形状为+Y方向上的上游比下游更在X方向上打开的形状,因此,通过开口部132的边缘且朝向介质M或支承面28A的气流K的一部分具有与+Y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分量。
而且,在开口部132的+Y方向上的下游,与开口部132的+Y方向上的上游相比,在X方向上变窄,从而气流K的一部分容易相互碰撞。
通过这些作用,能够使通过开口部132的边缘且朝向介质M或支承面28A的气流K作为气帘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与介质M或支承面28A碰撞后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
另外,通过减少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从而能够抑制从喷出头32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Q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根据打印机10,与在+Y方向上的第一风扇72的鼓风范围E1内及第二风扇76的鼓风范围E2内没有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02的构成相比,能够高效地将从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分别朝向X方向的气流K的一部分用作气帘。
根据打印机10,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02分别以使第二间隔W2大于第一间隔W1的方式相对于X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开口部132的X方向上的大小从+Y方向上的上游朝向下游连续地变小。
根据打印机10,沿着对置面87、107的气流K的一部分通过与第二延伸部94、114或第一延伸部96、116碰撞,从而朝向Z方向的上侧。然后,朝向上侧的气流K越过第二延伸部94、114或第一延伸部96、116并朝向Z方向的下侧。这样,通过与第二延伸部94、114或第一延伸部96、116碰撞,从而气流K的方向的分量与朝向Z方向的下侧的分量一致,因此,即使有时Z方向上的对置部82与介质M的距离变更,也能够使朝向介质M的气流K的方向的分量一致。于是,通过朝向介质M的气流K的方向的分量一致,能够抑制从喷出头32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Q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根据打印机10,铰链部126以使对置部82能够根据外力而变更相对于支承面28A的位置的方式连结保持框架62与对置部82。这里,在将介质M设置于输送单元20的作业中,当介质M等与对置部82接触时,对置部82根据所作用的外力而改变相对于支承面28A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对置部82的至少一部分避开支承面28A,即、扩大对置部82与支承面28A的间隔,因此,能够提高将介质M设置于输送单元20的作业的作业性。
根据打印机10,通过对磁铁69作用大于永久磁铁的磁力的外力,从而将鼓风单元60从框架部件46拆除。此外,利用永久磁铁的磁力,将鼓风单元60安装于框架部件46。这样,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来安装鼓风单元60。
可以明确:当尘埃等异物附着于介质M的表面时,在通过了往返移动的按压辊42之后的介质M上,该异物容易从该表面分离。
这里,根据打印机10,通过鼓风单元60对异物容易从表面分离的状态的介质M进行鼓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去除异物的能力。
根据鼓风单元60,通过与打印机10的上述作用同样的作用,能够使通过开口部132的边缘且朝向介质M或支承面28A的气流K作为气帘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与介质M或支承面28A碰撞之后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
根据鼓风单元60,与在+Y方向上的第一风扇72的鼓风范围E1内及第二风扇76的鼓风范围E2内没有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02的构成相比,能够高效地将从第一风扇72及第二风扇76分别朝向X方向的气流K的一部分用作气帘。
根据鼓风单元60,第二棱线部118及第一棱线部102分别以使第二间隔W2大于第一间隔W1的方式相对于X方向倾斜,从而能够使开口部132在X方向上的大小从+Y方向上的上游朝向下游连续地变小。
可以明确:当尘埃等异物附着于介质M的表面时,在通过了向+Y方向和-Y方向往返移动的按压辊42之后的介质M上,该异物容易从介质M的表面分离。
这里,根据打印机10,通过鼓风单元60对细片MA容易从表面分离的状态的介质M进行鼓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去除细片MA的能力。
而且,在+Y方向上,框架部件46设置在鼓风单元60与喷出头32之间,从而在鼓风单元60与喷出头32之间,能够流通作为气体的一个例子的空气的空间部的大小比没有框架部件46的构成的空间部的大小小。换言之,由支承面28A和下表面47形成的空间部中的流路阻力的大小比没有框架部件46的构成的流路阻力的大小大。由此,从鼓风单元60送向支承面28A的气流K中的朝向+Y方向上的下游的分量变小,即、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减少,从而能够抑制从喷出头32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Q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根据打印机10,通过设置吸气单元50,从而下表面47与支承面28A的间隔变窄。由此,对于在支承面28A上朝向+Y方向上的下游流动的气流K,流路阻力进一步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
可以明确:当尘埃等异物附着于介质M的表面时,在通过了向+Y方向和-Y方向往返移动的按压辊42之后的介质M上,该异物容易从该表面分离。
这里,根据输送单元20,通过鼓风单元60对细片MA容易从表面分离的状态的介质M进行鼓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去除细片MA的能力。
而且,在+Y方向上,框架部件46设置在鼓风单元60与喷出头32之间,从而在鼓风单元60与喷出头32之间,能够流通作为气体的一个例子的空气的空间部的大小比没有框架部件46的构成的空间部的大小小。换言之,由支承面28A和下表面47形成的空间部中的流路阻力的大小比没有框架部件46的构成的流路阻力的大小大。由此,从鼓风单元60送向支承面28A的气流K中的朝向+Y方向上的下游的分量变小,即、朝向喷出头32的气流K减少,从而能够抑制从喷出头32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Q的飞行状态的变化。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0、鼓风装置25及输送装置24以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为基础,但是,毋庸置疑,也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部分构成的变更、省略、组合等。
在打印机10、鼓风装置25及输送装置24中,也可以在X方向上相邻的单位单元70之间设置有开口部132。也就是说,也可以将第一棱线部122与第二棱线部98之间的空间部视为开口部132。
单位单元7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五个,也可以是一个或除五个以外的多个。
在第一风向部件84与第二风向部件104之间也可以未形成有间隙部125。第一风向部件84及第二风向部件104也可以未形成有凹陷部99、103、119、123。此外,第一风向部件84及第二风向部件104也可以未形成有翻折部92、112。
第一棱线部102及第二棱线部118并不限定于倾斜的直线状的部位,也可以是具有曲线部的部位。开口部132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延伸部96及第二延伸部114。
也可以取代铰链部126而设置闩锁机构,从而能够变更对置部82相对于支承面28A的位置。
框架部件46也可以不由具有强磁性的材料构成。在该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用磁铁69作为安装部,而是使用螺栓及螺母等将鼓风单元60安装于框架部件46。磁铁69也可以是五个以外的数量来进行设置。
也可以取代按压辊42而使用按压垫。介质M也可以是纸张。
在去除细片MA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利用静电力回收细片MA的回收部来进行。
在下表面47与支承面28A之间也可以不设置吸气单元50。此外,也可以取代吸气单元50而设置其它单元或其它部件。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部,能够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
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所述介质的支承面;以及
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
所述鼓风部具备:
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
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
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
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棱线部和第二棱线部,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构成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各自对置的对置面,
当将与所述对置面交叉且从所述对置部件朝向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所述对置部件设置有从所述第一棱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棱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部具有保持所述第一风扇及所述第二风扇两者的保持部,
所述鼓风部设置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以使所述对置部件能够根据外力变更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的位置的方式连结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对置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有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由具有强磁性的材料构成,并支承所述喷出部,
所述鼓风部具有包括永久磁铁的安装部且能够利用所述永久磁铁的磁力相对于所述框架部件进行拆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包括:
能够旋转的多个辊;以及
输送带,具有所述支承面并缠挂在所述多个辊上,
将所述介质按压到所述支承面的按压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位置,
所述按压辊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以及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输送相反方向往返移动,
所述鼓风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按压辊更靠下游且比所述喷出部更靠上游的位置。
8.一种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部,具有能够支承介质的支承面;以及
鼓风部,能够向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比喷出部更靠上游的所述介质鼓风,所述喷出部能够向所述介质喷出液体,
所述鼓风部具备:
第一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
第二风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并排,所述第二风扇向所述支承面鼓风;以及
对置部件,在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面对置,所述对置部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扇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风扇的一部分对置,
所述对置部件具有向所述高度方向开口的开口部,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第二风扇之间,
当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一间隔、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的第二位置处将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开口部的间隔设为第二间隔时,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第一棱线部和第二棱线部,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构成所述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当从所述高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棱线部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风扇的鼓风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鼓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棱线部和所述第二棱线部分别以使所述第二间隔大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宽度方向倾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07562A JP2023005561A (ja) | 2021-06-29 | 2021-06-29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送風装置 |
JP2021-107562 | 2021-06-2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34520A true CN115534520A (zh) | 2022-12-30 |
Family
ID=82321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36183.8A Pending CN115534520A (zh) | 2021-06-29 | 2022-06-27 | 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45226B2 (zh) |
EP (1) | EP4112319B1 (zh) |
JP (1) | JP2023005561A (zh) |
CN (1) | CN115534520A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44021A (ja) * | 2004-08-04 | 2006-02-16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540601B2 (ja) * | 2009-08-11 | 2014-07-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5137164A (ja) | 2014-01-22 | 2015-07-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7140762A (ja) * | 2016-02-10 | 2017-08-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880084B2 (ja) | 2016-03-23 | 2021-06-02 |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 樹脂延伸ゴム及び調製するためのプロセス |
JP7114935B2 (ja) * | 2018-03-02 | 2022-08-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
2021
- 2021-06-29 JP JP2021107562A patent/JP2023005561A/ja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6-27 CN CN202210736183.8A patent/CN11553452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6-27 US US17/809,017 patent/US11945226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6-27 EP EP22181205.0A patent/EP4112319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45226B2 (en) | 2024-04-02 |
US20220410592A1 (en) | 2022-12-29 |
EP4112319A1 (en) | 2023-01-04 |
EP4112319B1 (en) | 2023-12-20 |
JP2023005561A (ja) | 2023-0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87816B1 (e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nk mist removal arrangement | |
JP3655670B2 (ja) | 紙葉状材料を非接触に案内する装置 | |
JP6008929B2 (ja) | インクミスト回収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ミスト回収方法 | |
CN101664744A (zh) | 除尘装置 | |
JPH05306050A (ja) | 除塵装置 | |
JPS62290664A (ja) | ウェブから塵を取り除くためのプロ−ブ | |
JP6444097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08197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3049004A (ja) | 塵埃除去装置 | |
US20180162147A1 (en) |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5534520A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鼓风装置 | |
CN217892263U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输送装置 | |
TWI259892B (en) | Air cleaning device | |
KR102157973B1 (ko) | 이물질 제거 장치 및 이물질 제거 방법 | |
JP3117650B2 (ja) | 移送品の除塵装置 | |
US9809030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EP3075543A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H02252564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14103443A (zh) | 喷墨印刷装置 | |
US6912942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moving particles from webs of material | |
JP202204185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JP7361378B2 (ja) | 溝加工ヘッドの集塵機構及び溝加工装置 | |
JP2010058032A (ja) | 枚葉ワークの除塵装置 | |
EP3075542B1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24084978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