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9381B -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9381B
CN115529381B CN202110712080.3A CN202110712080A CN115529381B CN 115529381 B CN115529381 B CN 115529381B CN 202110712080 A CN202110712080 A CN 202110712080A CN 115529381 B CN115529381 B CN 115529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trength
preset
mobile device
communication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20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29381A (zh
Inventor
李佳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teo Connect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teo Connect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teo Connect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orp filed Critical Pateo Connect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71208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1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24229 priority patent/WO20222672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9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29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9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可以看出,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车载蓝牙通话技术也日益普及。在车载蓝牙通话技术中,车载设备与近端移动设备基于蓝牙电话免提协议建立连接,通过近端移动设备,用户能够在车载设备与远端移动设备进行通话。目前,在车载设备与远端移动设备的通话过程中,由于某些区域例如隧道、山区等地近端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较弱,容易导致通话中断,此时需要用户重新拨打电话或回复短信说明情况。而在行车过程中,这些操作均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影响用户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可帮助用户便捷通信,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优势在于根据用户预设信息,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或发送短信,从而使得第一移动设备根据不同场景自动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相应的响应方式,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优势在于对所述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以告知用户当前的通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用户通信过程的稳定性,优化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标志位状态的准确性,并在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且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有利于精确获取预设状态,进而确保判断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优势在于在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根据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优势在于在状态信息指示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二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话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模块;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通信模块通信;以及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被配置成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步骤,所述步骤包括:
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话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车载设备和第一移动设备,所述车载设备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方法。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当前信号强度较大时,结合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在用户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有利于减少用户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优化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到的电子设备和/或车载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device)等等。
其中,上述电子设备和/或车载设备可以是具有以下至少一种通信功能的设备:经典蓝牙通信、低功耗蓝牙通信、无线通信、射频通信、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在此不做限定。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
S101,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通话处理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等,在此不做限定。以车载设备为例,当通话处理方法应用于车载设备时,上述第一移动设备可以是与车载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移动设备,例如具有通信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在此不做限定。第一移动设备与车载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以下至少一种:蓝牙免提协议(Hands-free Profile,HFP)、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等等,在此不做限定。
S102,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其中,上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需要的信号强度、第一移动设备和第二移动设备的处理器性能、具体使用场景等因素确定,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地,第二移动设备可以是与第一移动设备进行通信的设备。第二移动设备与第一移动设备可以通过普通电话业务进行通话,也可以是通过移动网络、Wi-Fi网络与第一移动设备进行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在此不做限定。
举例来说,车载设备可以通过HFP协议与第一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通过普通电话业务连接。其中,车载设备端作为免提(Hands free,HF)侧,第一移动设备端作为音频网关(Audio Gate,AG)侧,用户在车载设备端通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电话通信。此种情况下,车载设备可以通过CIND信息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可以理解地,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第一移动设备能够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较为稳定的通信连接。
其中,上述历史通信状态可以包括中断状态、存续状态、正在连接状态等,在此不做限定。中断状态可以是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已中断的状态,存续状态可以是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之间正在通信的状态,正在连接状态可以是指第一移动设备尝试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状态。
S103,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其中,上述标志位状态可以用于表示用户是否通过车载设备切断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信连接,标志位状态可以包括“用户主动切断通信连接”与“非用户主动切断通信连接”。
具体地,标志位状态可以是车载设备发送的CHUP指令的标志位状态。在HFP协议中,用户通过车载设备端切断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信连接时,车载设备发送CHUP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控制第一移动设备切断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信连接。
其中,上述历史信号强度可以是指在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通信中断时,第一移动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
S104,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其中,上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信所需要的信号强度、第一移动设备和第二移动设备的处理器性能、具体使用场景等因素确定,在此不做限定。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难以为继,第一移动设备自动切断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信连接。与上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相比,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其中,上述标志位状态的预设状态可以是指“非用户主动切断通信连接”的状态。也即是说,在标志位状态为CHUP指令的标志位状态时,若车载设备没有发送CHUP指令,则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
其中,上述预设响应机制是用户自行设定的,也可以是系统默认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用户在车载设备端通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话过程中,由于某些区域例如隧道、山区等地近端移动设备的信号强度较弱,容易导致通话中断,此时需要用户重新拨打电话或回复短信说明情况。而在行车过程中,这些操作均存在一定风险,可能影响用户行车安全。为了提高在上述情况下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确保用户行车安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话处理方法,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
如表1所示,为一种通信中断状态的原因与历史信号强度、标志位状态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地,在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时,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种:用户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端主动切断通信连接,用户通过车载设备端主动切断通信连接,以及第一移动设备由于信号强度较差而自动切断通信连接。
表1一种通信中断状态的原因与历史信号强度、标志位状态的对应关系
若通信中断的原因是用户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端主动切断通信连接,由于此时用户尚能通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此时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由于此时是用户主动切断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的通信连接,故标志位状态为非预设状态。
若通信中断的原因是用户通过车载设备端主动切断通信连接,由于此时用户尚能通过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此时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由于用户通过车载设备端切断通信连接,即车载设备端发送CHUP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端,则此时标志位状态为非预设状态。
若通信中断的原因是第一移动设备由于信号强度较差而自动切断通信连接,此时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由于车载设备端未发送CHUP指令,此时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
综上所述,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对应的通信中断的原因为第一移动设备由于信号强度较差而自动切断通信连接。此时可以判断出用户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则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上述步骤104,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01、获取用户预设信息;
S202、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
S203、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其中,上述用户预设信息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或系统默认的,在此不做限定。第一信息可以是指用户预设信息指示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的信息,第二信息可以是指用户预设信息指示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的信息。
举例来说,在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时,车载设备查询与第一移动设备通话的电话号码,即第二移动设备对应的电话号码,并将该电话号码通过通信指令发送至第一移动设备,控制第一移动设备拨打该电话号码,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话。
在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时,车载设备查询与第一移动设备进行通话的电话号码,即第二移动设备对应的电话号码,并将该电话号码通过消息访问配置协议(MessageAccess Profile,MAP)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控制第一移动设备向该电话号码发送短信,短信内容可以是“不好意思,刚才通话信号太差,电话自动挂断了。我稍后再与您联系。”等等,具体内容可由用户自行设定,也可以是系统默认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可以看出,本示例中,根据用户预设信息发送通信指令,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使得第一移动设备根据不同场景自动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相应的响应方式,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度,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上述步骤104,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301、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S302、在所述用户输入信息为第三信息的情况下,对所述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
其中,上述用户输入信息可以是指用户在车载设备端输入的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的信息,例如拨打普通电话、发送短信、发起视频通话、发起语音通话等信息,在此不做限定。上述第三信息可以是指用户在车载设备端输入的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普通电话连接的信息。
具体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是第一移动设备能够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较为稳定、清晰的普通电话连接的信号强度值,当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则说明当前信号质量较差,移动设备之间通话掉线中断的几率较高,即便通话连接能够保持,通话质量也较差。
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若用户在车载设备端输入第三信息,也即是说,用户此时希望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普通电话连接,则对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告知用户此时信号强度较低,难以建立较为稳定、清晰的普通电话连接。
进一步地,在对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时,还可以向用户提供发送短信的选项,如此,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车载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优化用户体验。
可以看出,本示例中,在用户输入信息为第三信息时进行通信中断预警,有助于避免进行通话质量较差的通信连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障用户通信过程的稳定性,优化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上述步骤102,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401、获取所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
S402、在所述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其中,上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可以由用户预先设定,也可以是系统默认,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可以由用户预先设定。在用户设定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为关闭模式的情况下,即便当前场景符合以下条件——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通信中断的原因为“第一移动设备由于信号强度较差而自动切断通信连接”,车载设备也不执行上述通信处理方法的步骤。
在用户设定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
可以看出,本示例中,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上述步骤102,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501、接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
S502、在所述状态信息指示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
其中,状态信息可以是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CIEV信息,车载设备可以通过接收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CIEV信息确定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举例来说,当CIEV信息的值为1,1时,CIEV信息对应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又如,当CIEV信息的值为2,0时,CIEV信息对应的历史通信状态为存续状态。可以理解地,CIEV信息的值与历史通信状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由相关研发人员自行设定,也可以是HFP协议默认的对应关系,具体不做限定。
可以看出,本示例中,通过接收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确定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与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通话处理方法包括:
S601,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S602,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S603,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S604,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预设信息;
S605,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
S606,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此外,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电子设备获取用户预设信息,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从而使得第一移动设备根据不同场景自动与第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相应的响应方式,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与上述图1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话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本通话处理方法包括:
S701,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S702,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S703,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S704,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705,初始化所述标志位状态。
具体地,在车载设备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后,车载设备可以对标志位状态进行初始化处理,以确保标志位状态的准确性。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标志位状态指示“非用户主动切断通信连接”时为预设状态,因此,初始化标志位状态后,标志位状态可以是“用户主动切断通信连接”的状态,如此,能够较为精确地获取预设状态,进而确保判断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此外,电子设备在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且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并初始化所述标志位状态,以确保标志位状态的准确性,有利于精确获取预设状态,进而确保判断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
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话处理装置800的示意图。该通话处理装置800包括:通信模块801,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与所述通信模块801通信,存储器803,所述存储器803被配置成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执行时,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2执行步骤,所述步骤包括:
从所述通信模块801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801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801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801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话处理装置中,从通信模块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从通信模块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从通信模块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通过通信模块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方面,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预设信息;
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
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方面,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在所述用户输入信息为第三信息的情况下,对所述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之后,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初始化所述标志位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方面,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
在所述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方面,所述处理器801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
在所述状态信息指示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
上述主要从方法侧执行过程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处理系统9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通话处理系统900包括车载设备910和第一移动设备920,所述车载设备910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920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车载设备910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920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910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920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910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920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910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920,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话处理系统中,车载设备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车载设备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车载设备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车载设备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一致的,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000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通信接口1030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1021,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1021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1020中,并且被配置由上述处理器1010执行,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1021包括用于执行以下步骤的指令:
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在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在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在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标志位状态为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第一移动设备,其中,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如此,在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通过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和标志位状态判断出用户是否存在重新建立通信连接的需求,并在用户存在这一需求时,根据预设响应机制,控制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重新建立通信连接,有助于减少用户在行车过程中的手动操作,提高用户通信的便捷程度,进而确保用户行车安全,优化用户体验。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用户预设信息;
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
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在所述用户输入信息为第三信息的情况下,对所述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之后,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初始化所述标志位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获取所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
在所述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在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方面,所述程序中的指令具体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接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
在所述状态信息指示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电子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任一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上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通话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载设备,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时,所述车载设备未发送CHUP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
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包括:获取用户预设信息;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获取用户输入信息;
在所述用户输入信息为第三信息的情况下,对所述用户进行通信中断预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初始化所述标志位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预设响应机制的运行模式;
在所述运行模式为启动模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发送的状态信息;
在所述状态信息指示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
6.一种通话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载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通信模块;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通信模块通信;以及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被配置成存储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步骤,所述步骤包括:
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预设响应机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时,所述车载设备未发送CHUP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
所述根据预设响应机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包括:从所述通信模块获取用户预设信息;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7.一种通话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车载设备和第一移动设备,所述车载设备与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当前信号强度;
在所述当前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通信状态;
在所述历史通信状态为中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获取标志位状态和所述第一移动设备的历史信号强度;
在所述历史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所述标志位状态为所述预设状态时,所述车载设备未发送CHUP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
所述车载设备根据预设响应机制发送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包括:所述车载设备获取用户预设信息;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一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与第二移动设备进行通话;在所述用户预设信息为第二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车载设备发送所述通信指令至所述第一移动设备,所述通信指令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移动设备向所述第二移动设备发送短信。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并且被配置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用于电子数据交换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712080.3A 2021-06-25 2021-06-25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5529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2080.3A CN115529381B (zh) 2021-06-25 2021-06-25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PCT/CN2021/124229 WO2022267269A1 (zh) 2021-06-25 2021-10-15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2080.3A CN115529381B (zh) 2021-06-25 2021-06-25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9381A CN115529381A (zh) 2022-12-27
CN115529381B true CN115529381B (zh) 2024-03-01

Family

ID=84544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2080.3A Active CN115529381B (zh) 2021-06-25 2021-06-25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9381B (zh)
WO (1) WO20222672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41241B (zh) * 2023-11-13 2024-01-19 武汉本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阳能蓄热采暖系统的联合通信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7633A (zh) * 2010-12-15 2012-07-04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掉话的蜂窝通信自动重拨方法和移动蜂窝通信装置
CN103763432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手机通话中断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210246A (zh) * 2015-05-05 2016-12-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426753A (zh) * 2017-09-19 2017-12-01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话异常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818503A (zh) * 2020-09-08 2020-10-23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语音通话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51989A1 (zh) * 2019-09-18 2021-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通话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7294A (en) * 1988-05-19 1989-12-1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elephone automatic redial system
KR19980057462A (ko) * 1996-12-30 1998-09-25 김광호 휴대전화기에서 통화품질 악화시 재다이얼 방법
US8005431B2 (en) * 2008-09-15 2011-08-23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Controlling attenuation of an antenna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o reestablish a lost communication link
EP2487876A4 (en) * 2009-10-09 2014-04-02 Panasonic Corp DEVICE MOUNTED ON VEHICLE
CN102104686B (zh) * 2011-01-11 2016-08-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及其手机来电及通话处理方法
JP6514925B2 (ja) * 2014-03-28 2019-05-1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情報通知装置および情報通知方法
CN109952772A (zh) * 2017-09-29 2019-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质量的提醒方法、终端以及服务器
CN111107213A (zh) * 2018-10-09 2020-05-05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以及通话提醒方法和存储装置
CN110856142A (zh) * 2019-11-20 2020-02-28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载电话的仪表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7633A (zh) * 2010-12-15 2012-07-04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掉话的蜂窝通信自动重拨方法和移动蜂窝通信装置
CN103763432A (zh) * 2013-12-31 2014-04-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手机通话中断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210246A (zh) * 2015-05-05 2016-12-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通话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426753A (zh) * 2017-09-19 2017-12-01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话异常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21051989A1 (zh) * 2019-09-18 2021-03-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通话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818503A (zh) * 2020-09-08 2020-10-23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语音通话方法、系统、芯片、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9381A (zh) 2022-12-27
WO2022267269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9856B (zh) 一种建立单线连接的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充电盒
JP4407688B2 (ja) 移動体通信端末、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3916622B (zh) 一种通话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19232901A1 (zh) 一种语音数据的传输方法、无线耳机及tws耳机
EP3614786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5011424B2 (ja) 車載端末装置及び車載端末装置用の無線接続プログラム
EP3920572B1 (en) Measurement gap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 terminal and system
US10764805B2 (en)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20220110025A1 (en) Link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249661B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WO2017079923A1 (zh) 一种网络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CN109348514B (zh) 一种控制电磁干扰的方法及终端
WO2017202447A1 (en) Operating a terminal device in a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22057119A1 (zh) 小区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906773A (zh) 低功耗蓝牙设备的信道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10786054A (zh)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529381B (zh) 通话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0299930B (zh) 天线切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EP3057377B1 (en)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voice service control method
KR20180124841A (ko) D2d 기반 통신 방법 및 단말기
CN103686942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多模用户终端
JP3650003B2 (ja) 携帯型通信機器
CN107404771B (zh) 通信终端及请求扩展非连续接收参数的方法
CN113825107B (zh) 一种基于真无线立体声耳机的对讲处理方法及装置
EP4344340A2 (en) Methods and terminals for changing bearer configuration of direct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