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6252A - 热介质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介质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6252A
CN115516252A CN202080100408.XA CN202080100408A CN115516252A CN 115516252 A CN115516252 A CN 115516252A CN 202080100408 A CN202080100408 A CN 202080100408A CN 115516252 A CN115516252 A CN 115516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pace
heat
pump
heat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4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辻本沙罗
高桥浩树
本村祐治
鹫山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16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62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2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对其安全地进行移动的热介质转换装置。热介质转换装置具备:框体,其为立式的长方体形状,内部被分隔为第1空间、比第1空间靠上部的第2空间、和比第2空间靠上部的第3空间;第1热交换器,其配置于第2空间,且使从室外机供给的被冷却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1泵,其配置于第1空间,且对在第1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加压了的2次热介质在第1泵与至少1个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第2热交换器,其配置于第2空间,且使从室外机供给的被加热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2泵,其配置于第1空间,且对在第2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加压了的2次热介质在第2泵与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以及阀体,其配置于第3空间,且具有使经由第1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及经由第2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向至少1个室内机流动的多个阀,阀体重量比第1热交换器、第1泵、第2热交换及第2泵的各自的重量轻。

Description

热介质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立式的热介质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空调装置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公知有如下热介质转换装置,即:由于设想向顶棚里设置,因而具有横宽比高度长的卧式框体。在这种热介质转换装置的框体中,作为主要部件,沿横向收容有泵、热交换器及阀体等。
收容于热介质转换装置的框体的泵及热交换器比其他部件重。另外,在热介质转换装置设置有制热为主流的热交换器及制冷为主流的热交换器。
从热介质转换装置的框体的中心观察,上述2个热交换器以左右非对称的方式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27542号公报
因此,由于2个热交换器以左右非对称的方式配置,所以热介质转换装置的重心位置从左右的中心偏移。如上所述,由于热介质转换装置的框体是卧式的框体,所以如果热介质转换装置的重心位置从左右的中心偏移,例如,当利用叉车来移动热介质转换装置时以及层叠热介质转换装置时等情况下,则有可能引起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倒塌。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安全地对其进行移动的热介质转换装置。
本公开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具备:框体,其为立式的长方体形状,内部被分隔为第1空间、比上述第1空间靠上部的第2空间、和比上述第2空间靠上部的第3空间;第1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第2空间,并且使从室外机供给的被冷却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1泵,其配置于上述第1空间,并且对在上述第1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上述2次热介质在上述第1泵与至少1个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第2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第2空间,并且使从上述室外机供给的被加热了的上述1次热介质与上述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2泵,其配置于上述第1空间,并且对在上述第2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上述2次热介质在上述第2泵与上述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以及阀体,其配置于上述第3空间,并且具有使经由上述第1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2次热介质及经由上述第2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上述2次热介质向上述至少1个室内机流动的多个阀,上述阀体的重量比上述第1热交换器、上述第1泵、上述第2热交换器及上述第2泵的各自的重量轻。
根据本公开,长方体形状的框体的内部被第1隔板分隔为第1空间和比第1空间靠上部的第2空间。另外,被第2隔板分隔为第2空间和比第2空间靠上部的第3空间。而且,第1泵及第2泵配置于第1空间,第1热交换器及第2热交换器配置于第2空间。而且,重量比上述第1泵、第2泵、第1热交换器及第2热交换器的各自的重量轻的阀体配置于第3空间。
由此,热介质转换装置的框体的重心位置即使从中心偏移,也位于较低位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倒塌等,搬运者能够安全地移动热介质转换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供热介质进行循环的回路的简要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2的X-X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而得到的第1泵及第2泵与控制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2的Y-Y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而得到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与控制箱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维护面板的正面侧的图。
图7是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的分流控制器的回路图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作为热介质转换装置的立式的分流控制器。此外,在附图中,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重复说明仅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本公开能够包括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可组合的结构的所有组合。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热介质进行循环的回路的简要结构的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在室外机1与室内机3之间连接有作为热介质转换装置的分流控制器2。室内机3至少设置有1台。
分流控制器2具有热交换器4、流路切换装置5及泵6。
热交换器4进行从室外机1供给的1次热介质与在室内机3侧流动的水或防冻液亦即2次热介质的热交换。在实施方式1中,热交换器4具有图2所示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和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
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主要在制冷时使用,对从室外机1供给的被冷却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主要在制热时使用,对从室外机1供给的被加热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在图1中,流路切换装置5具有流路切换回路5a。流路切换回路5a切换在热交换器4中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向室内机3流动的流路,使2次热介质向至少1台室内机3流动。另外,流路切换回路5a使来自至少1台室内机3的2次热介质向泵6流动。泵6为了使来自流路切换装置5的2次热介质循环而进行加压,并向热交换器4输出。流路切换回路5a例如具有四通阀、电磁阀、止回阀、缸体保护阀、三通阀及阀体等。上述阀体包括如下阀,即:该阀设置于使流路切换回路5a中的来自热交换器4的2次热介质流向至少1台室内机3的流路切换回路5a的配管。
泵6具有图2所示的第1泵13a和第2泵13b。第1泵13a对通过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2次热介质在第1泵13a与至少1台室内机3之间循环。第2泵13b对通过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2次热介质在第2泵13b与室内机3之间进行循环。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的流动。
首先,1次热介质在室外机1中散热或吸热而流入分流控制器2。然后,在热交换器4中,进行流入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的热交换。之后,1次热介质成为从分流控制器2流出并再次返回至室外机1的流动。
另外,2次热介质通过泵6在分流控制器2与室内机3之间进行循环。此时,2次热介质在热交换器4中被1次热介质加热或冷却。然后,2次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装置5在至少1台室内机3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向对象空间的空气散热或吸热之后,经由流路切换装置5,再次返回至热交换器4。
如图2所示,分流控制器2的框体10为纵长的长方体形状。框体10的内部被第1隔板11分隔为1层部的第1空间和2层部的第2空间。另外,框体10的内部被第2隔板12分隔为2层部的第2空间和3层部的第3空间。第1隔板11设置为比框体10的上下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第2隔板12设置为比框体10的上下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
第1泵13a及第2泵13b在第1空间中相对于通过框体10的水平方向的中心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而左右对称地配置。
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在第2空间中相对于中心线C左右对称地配置。
阀体15在第3空间中相对于中心线C左右对称地配置。阀体15的重量比第1泵13a、第2泵13b、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各自的重量轻。阀体15具有多个阀15a。另外,设置有与多个阀15a分别对应的多个阀15a的马达15b。阀15a是设置于使通过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及通过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而进行了热交换的2次热介质流向至少1台室内机的流路切换回路的阀。对于1台室内机而言,在供从流路切换装置5向室内机3输出的2次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及供从室内机3返回至流路切换装置5的2次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分别设置有阀。
实施方式1的分流控制器2的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0的内部被第1隔板11分隔为第1空间和第2空间。另外,框体10的内部被第2隔板12分隔为第2空间和第3空间。而且,作为重物的第1泵13a及第2泵13b配置于第1空间,作为重物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配置于第1空间的上部的第2空间。阀体15配置于比第2空间靠上部的第3空间。阀体15比第1泵13a、第2泵13b、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重量轻。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分流控制器2中,作为重物的第1泵13a及第2泵13b配置于第1空间。作为重物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配置于第2空间。重量轻的阀体15配置于第3空间。由此,分流控制器2的框体10的重心位置位于较低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搬运者搬运分流控制器2时货物倒塌等情况,能够使分流控制器2被安全地移动。
实施方式2.
针对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根据与控制箱16的关系,规定了实施方式1的分流控制器2的第1泵13a、第2泵13b、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配置。
图3是表示从图2的X-X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而得到的第1泵13a及第2泵13b与控制箱16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在图3中,C1是从正面侧向背面侧沿水平方向通过框体10的横向的中心的第1水平线。C2是从左侧向右侧沿水平方向通过框体10的纵向的中心的第2水平线。
如图3所示,控制箱16设置于框体10的正面侧。控制箱16容纳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对分流控制器2的阀体15的阀、流路切换装置5所使用的阀、第1泵13a及第2泵13b等各设备进行控制。
第1泵13a及第2泵13b以第1泵13a及第2泵13b各自的朝向彼此相对的方式而相对于铅垂方向的中心线C(参照图2)左右对称地配置(参照图2)。第1泵13a及第2泵13b以在俯视下不与控制箱16接触的方式配置于框体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
图4是表示从图2的Y-Y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而得到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与控制箱16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图4所示,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在俯视下配置于第1泵13a的上部的第2空间。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在俯视下配置于第2泵13b的上部的第2空间。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以不与控制箱16接触的方式,彼此相对地而相对于垂直方向的中心线C左右对称地配置。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在俯视下配置于框体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
根据实施方式2的分流控制器2,框体10内的作为重物的第1泵13a及第2泵13b配置于第1空间的水平方向的中心附近。另外,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配置于框体10的第2空间的水平方向的中心附近。控制箱16配置于第1泵13a及第2泵13b的正面侧的第1空间、以及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正面侧的第2空间。
因此,实施方式2的分流控制器2和实施方式1的分流控制器2相比,重心位于框体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通过叉车等输送时货物倒塌的情况,能够安全地进行移动。
另外,控制箱16配置于比第1泵13a及第2泵13b靠正面侧的第1空间、以及比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靠正面侧的第2空间。由此,由于框体10的重心位于框体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所以能够抑制层叠框体10时的倾斜。
实施方式3.
在部件的维护中,存在不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的维护和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的维护。在实施方式3中,除上述第1实施方式之外,还对成为不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的维护的对象的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配管是连接进行维护的部件与其他部件的配管。
进行不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的维护的部件是流路切换回路5a的四通阀21a的线圈、电磁阀线圈22、止回阀线圈23、三通阀马达25、四通阀21b的线圈、缸体保护阀24及阀体15的马达15b这7个部件。
图5是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主视图。
从框体10的正面进行观察时,除阀体15的阀15a的马达15b之外,四通阀21a的线圈、电磁阀线圈22、止回阀线圈23、三通阀马达25、四通阀21b的线圈及缸体保护阀24这6个部件配置于比框体10的高度方向的中心靠下侧的位置。四通阀21a的线圈、四通阀21b的线圈及三通阀马达25配置于第2空间。电磁阀线圈22具有多个,配置于第1空间及第2空间。止回阀线圈23及缸体保护阀24配置于第1空间。
在实施方式3中,控制箱16配置于框体10的正面侧的第2空间的上部。
除阀体15的马达15b之外,四通阀21a的线圈、电磁阀线圈22、止回阀线圈23、三通阀马达25、四通阀21b的线圈及缸体保护阀24这6个部件在控制箱16的下侧,以不与正面侧的控制箱16接触的方式配置。阀体15的马达15b以不与正面侧的控制箱16接触的方式配置于控制箱16的上侧的第3空间。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维护面板的正面侧的图。
如图6所示,在框体10的正面侧设置有上部前面板31及下部前面板32。上部前面板31配置于第3空间的正面侧。下部前面板32配置于框体10的第1空间及第2空间的正面侧。
在下部前面板32的背面侧配置有四通阀21的线圈(四通阀21a的线圈及四通阀21b的线圈)、电磁阀线圈22、止回阀线圈23及缸体保护阀24这6个部件。在上部前面板31的背面侧配置有阀体15的马达15b。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通过在不与正面侧的控制箱16接触的位置配置成为不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这样的维护的对象的部件,能够不拆卸控制箱16来进行维护。
另外,通过将分流控制器2的正面侧的面板分为上部前面板31及下部前面板32这2个维护面板,与分为第1空间、第2空间及第3空间这3个维护面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维护面板的数量。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涉及与主要在制冷时使用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1泵13a对应的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和与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及第2泵13b对应的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的配置。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设置于供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中被冷却了的2次热介质进行流动的配管。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设置于供经由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及第2泵13b而被加热了的2次热介质进行流动的配管。
图7是实施方式4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主视图。
如图7所示,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配置于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与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之间的第2空间。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配置于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与中心线C之间的第2空间。
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的附近在水平方向上邻接地配置。四通阀21a配置于比电磁阀22a靠上侧的位置。
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设置于向室内机3(参照图1)供给经由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了的2次热介质的流路切换回路5a的配管。
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的附近在左右方向上邻接地配置。四通阀21b配置于比电磁阀22b靠上侧的位置。
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设置于向室内机3供给经由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了的2次热介质的流路切换回路5a的配管。
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配置为与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彼此邻接。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配置于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与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之间。
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分流控制器2中,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配置于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附近的第2空间,因此能够缩短连接四通阀21a与电磁阀22a的制冷侧的配管的操作距离。另外,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配置于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附近的第2空间,因此能够缩短连接四通阀21b与电磁阀22b的制热侧的配管的操作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配管加工费及材料费。另外,由于实施方式4的分流控制器2能够缩短配管的长度,所以能够抑制产生配管应力。
根据实施方式4的分流控制器2,当确认热介质的流动时,由于制冷侧的部件和制热侧的部件被分开,因此容易把握热介质的流动。制冷侧的部件包括第1泵13a、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四通阀21及电磁阀22a。制热侧的部件包括第2泵13b、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的分流控制器2中,设置有板式热交换器14用的基座金属板41b及阀体15用的基座金属板41c。
图8是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主视图。
在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0的四角设置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4根柱40。此外,在图8中,仅示出正面的2根柱40。在上述4根柱40固定有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基座金属板41b。另外,在比基座金属板41b靠上侧的位置,在4根柱40固定有阀体15的基座金属板41c。
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b。阀体15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c。
另外,第1泵13a及第2泵13b固定于配置在框体10的底部的基座金属板41a。
在这样的分流控制器2的组装中,在组装的初期阶段,将4根柱40配置于框体10的底部的各角。然后,在柱40安装固定有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基座金属板41b、以及固定有阀体15的基座金属板41c。
根据实施方式5的分流控制器2,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b,阀体15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c。因此,这些部件的自重不施加于第1泵13a及第2泵13b。由此,能够抑制第1泵13a及第2泵13b产生故障。
另外,第1泵13a及第2泵13b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a,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b,阀体15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c。因此,当组装分流控制器2时,容易对这些部件进行定位。另外,上述主要部件固定于基座金属板41a、基座金属板41b及基座金属板41c而被定位,因此容易进行对配管等的组装。
与现有的卧式分流控制器不同,实施方式5的分流控制器2为立式,分流控制器2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及阀体15沿铅垂方向配置。若是这种构造,则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及阀体15因自重而在重力方向产生下沉。
在实施方式5的分流控制器2中,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经由基座金属板41b而固定于柱40,阀体15经由基座金属板41c而固定于柱40。因此,能够抑制这些部件产生下沉的情况。其结果是,使得分流控制器2的组装作业变容易。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的空调装置100的分流控制器2的回路图的一例的图。
如图9所示,分流控制器2具有制冷剂回路201及水回路202。
制冷剂回路201是供来自室外机1的制冷剂进行循环的回路。制冷剂回路201具有四通阀21a、四通阀21b、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电磁阀210a、210b、210c、210d、210e及止回阀211。
四通阀21a及四通阀21b与来自室外机1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并对应于制冷或制热运转来切换制冷剂回路201的流路。四通阀21a经由配管与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连接。四通阀21b经由配管与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连接。
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的下游侧的配管,并联连接有电磁阀210a及电磁阀210b。电磁阀210a及电磁阀210b调整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在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的下游侧的配管,并联连接有电磁阀210c及电磁阀210d。电磁阀210c及电磁阀210d调整在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电磁阀210a、电磁阀210b、电磁阀210c及电磁阀210d的下游侧的配管,并联连接有电磁阀210e及止回阀211。电磁阀210e调整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止回阀211用于使在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倒流。通过了设置有电磁阀210e的配管的制冷剂返回至室外机1。
各电磁阀201a、电磁阀210b、电磁阀210c、电磁阀210d及电磁阀210e具有电磁阀线圈22(参照图5)。
水回路202具有第1泵13a、第2泵13b、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三通阀301及阀体15。阀体15的阀15a(参照图2)具有马达15b。
三通阀301通过供水配管与供水及膨胀罐连接。另外,三通阀301通过配管与彼此并联连接的第1泵13a及第2泵13b连接。三通阀301具有针对水回路202的排气及均压的作用。
三通阀301的阀中的、除与供水及膨胀罐连接的阀以外的一方的阀通过配管与第1泵13a连接。第1泵13a对从三通阀301供给来的水进行压缩并输出。第1泵13a与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通过配管连接。关于阀体15的阀15a而言,相对于1个室内机3而设置有制冷用的阀15a(参照图7)和制热用的阀15a(参照图7)。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通过配管与缸体保护阀24及阀体15的制冷用的多个阀15a连接。多个阀15a分别具有马达15b。通过了多个阀15a中的、打开的制冷用的阀15a的水向与打开的阀15a对应的室内机3供给。
三通阀301的阀中的、除与供水及膨胀罐连接的阀以外的另一方的阀通过配管与第2泵13b连接。第2泵13b对从三通阀301供给来的水进行压缩并输出。第2泵13b和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通过配管连接。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通过配管与阀体15的制热用的多个阀15a连接。多个阀15a分别具有马达15b。通过了多个阀15a中的、打开的制热用的阀15a的水向与打开的阀15a对应的室内机3供给。
此外,在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及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并联连接有阀体15和子分流控制器。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4及实施方式5的第1板式热交换器14a也称为第1热交换器,第2板式热交换器14b也称为第2热交换器。四通阀21a及电磁阀22a也称为第1阀,四通阀21b及电磁阀22b也称为第2阀。
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来提示的,并非意图对权利要求的范围进行限定。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及主旨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分流控制器;3…室内机;4…热交换器;5…流路切换装置;5a…流路切换回路;6…泵;10…框体;11…第1隔板;12…第2隔板;13a…第1泵;13b…第2泵;14…板式热交换器;14a…第1板式热交换器;14b…第2板式热交换器;15…阀体;15a…阀;15b…马达;16…控制箱;21、21a、21b…四通阀;22、22a、22b…电磁阀线圈;23…止回阀线圈;24…缸体保护阀;25…三通阀马达;31…上部前面板;32…下部前面板;40…柱;41a、41b、41c…基座金属板;100…空调装置;C…中心线;C1…第1水平线;C2…第2水平线;201…制冷剂回路;202…水回路;210a、210b、210c、210d、210e…电磁阀;211…止回阀。

Claims (5)

1.一种热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框体,其为立式的长方体形状,内部被分隔为第1空间、比所述第1空间靠上部的第2空间、和比所述第2空间靠上部的第3空间;
第1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第2空间,并且使从室外机供给的被冷却了的1次热介质与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1泵,其配置于所述第1空间,并且对在所述第1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所述2次热介质在所述第1泵与至少1个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
第2热交换器,其配置于所述第2空间,并且使从所述室外机供给的被加热了的所述1次热介质与所述2次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第2泵,其配置于所述第1空间,并且对在所述第2热交换器中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2次热介质进行加压,并使被加压了的所述2次热介质在所述第2泵与所述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以及
阀体,其配置于所述第3空间,并且具有使经由所述第1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2次热介质及经由所述第2热交换器而进行了热交换的所述2次热介质向所述至少1个室内机流动的多个阀,所述阀体的重量比所述第1热交换器、所述第1泵、所述第2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泵的各自的重量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箱,该控制箱收容有对所述阀体的所述阀进行控制的控制设备,
所述第1泵及所述第2泵以相对于通过所述框体的水平方向的中心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以相对于所述中心线在水平方向上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所述控制箱配置于比所述第1泵及所述第2泵靠正面侧的第1空间、以及比所述第1热交换器及所述第2热交换器靠正面侧的第2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备:
下部前面板,其设置于所述第1空间及所述第2空间的正面侧;
上部前面板,其设置于所述第3空间的正面侧及所述下部前面板的上方;
成为不需要切断及钎焊配管的维护的对象的部件;以及
控制箱,其以遍及所述框体的正面侧的所述第2空间的上部及所述第3空间的下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部件在所述控制箱的下侧,配置在所述下部前面板的背面侧的所述第1空间及所述第2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阀,其位于处在所述框体的水平方向的中心且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邻接配置,并且所述第1阀设置于供经由所述第1热交换器进行了热交换而被冷却了的所述2次热介质通过的配管;以及
第2阀,其位于所述第2热交换器与所述第1阀之间,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2热交换器邻接配置,并且所述第2阀设置于供经由所述第2热交换器进行了热交换而被加热了的所述2次热介质通过的配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介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备:
柱,其从所述框体的各角沿铅垂方向延伸;
第1金属板,其固定有所述第1热交换器和所述第2热交换器,并沿水平方向固定于所述柱;以及
第2金属板,其固定有所述阀体,并在比所述第1金属板靠上侧的位置沿水平方向固定于所述柱。
CN202080100408.XA 2020-05-07 2020-05-07 热介质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55162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8501 WO2021224956A1 (ja) 2020-05-07 2020-05-07 熱媒体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6252A true CN115516252A (zh) 2022-12-23

Family

ID=78467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408.XA Pending CN115516252A (zh) 2020-05-07 2020-05-07 热介质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6155A1 (zh)
EP (1) EP4148332A4 (zh)
JP (1) JP7204048B2 (zh)
CN (1) CN115516252A (zh)
WO (1) WO202122495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4460A1 (ja) 2005-06-30 2007-01-11 Toshiba Carrier Corporation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JP2009236340A (ja) 2008-03-26 2009-10-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チラーユニット
JP5426239B2 (ja) 2009-06-08 2014-02-26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給湯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JP5627542B2 (ja) 2011-06-29 2014-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変換装置
WO2014097438A1 (ja) * 2012-12-20 2014-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92139A1 (ja) 2013-05-31 2014-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変換装置、及び、この熱媒体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6128331B2 (ja) 2014-02-26 2017-05-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温水暖房装置
WO2020059106A1 (ja) * 2018-09-21 2020-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中継機
JP2020051733A (ja) * 2018-09-28 2020-04-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24956A1 (zh) 2021-11-11
US20230066155A1 (en) 2023-03-02
JP7204048B2 (ja) 2023-01-13
EP4148332A4 (en) 2023-06-07
EP4148332A1 (en) 2023-03-15
WO2021224956A1 (ja)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6270A1 (en) Multi-zone variable refrigerant flow heating/cooling unit
US20110252821A1 (en) Modular chiller unit with dedicated cooling and heating fluid circuits and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ch units
WO2012090850A1 (ja) 外気利用空調システム、その内気ユニット、外気ユニット、積層体
US10436458B2 (en) Heat source unit
JP5817775B2 (ja) チラー装置
JP5660873B2 (ja) モジュール及びモジュール組立方法
JP2011241996A (ja) 冷凍機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機システム
CN115516252A (zh) 热介质转换装置
US10408472B1 (en) Modular chiller unit with dedicated cooling and heating fluid circuits and system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ch units
WO2014199484A1 (ja) 冷媒分配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75225A (ja) 室外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07507B2 (ja) 電装部品冷却装置、それを有するチリング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KR100784845B1 (ko) 복수의 4-웨이밸브를 구비한 냉난방 겸용 공기조화장치
JP6118065B2 (ja) 水冷式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443482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178835B (zh) 空气处理单元和用于控制此类空气处理单元的方法
JP7158590B2 (ja)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093151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1181559A1 (ja) 水熱交換ユニットおよび水熱交換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7442733B2 (ja) 開閉弁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US20230400213A1 (en) Low charge chiller and free cooling
WO2021024410A1 (ja)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427695B2 (ja) 冷凍装置
JP201604489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3022734A (ja) 冷却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