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16211A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16211A
CN115516211A CN202080100652.6A CN202080100652A CN115516211A CN 115516211 A CN115516211 A CN 115516211A CN 202080100652 A CN202080100652 A CN 202080100652A CN 115516211 A CN115516211 A CN 115516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ck
blade
walled
flow fan
axia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06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所敬英
中岛彰荣
细见奖太
山本胜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516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162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04D29/329Details of the hub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8Blad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1Cross-s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轴流风扇具备:轮毂,其被旋转驱动且形成有旋转轴;以及叶片,其形成于轮毂的周围,具有前缘部以及后缘部,叶片具有厚壁部,厚壁部是在叶片的根部部分设置于叶片的叶片面的隆起部分,厚壁部具有:位于前缘部侧的第1厚壁部;以及位于后缘部侧的第2厚壁部,将以旋转轴为中心且通过第1厚壁部和第2厚壁部双方的假想圆中的通过叶片的最外周的假想圆定义为基准圆,将作为基准圆与第1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中最靠旋转方向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交点部,将作为基准圆与第2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中最靠反转方向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交点部,将基准圆与前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缘部,将基准圆与后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缘部,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1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2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2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1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2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2直线,将厚壁部第1直线与缘部第1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以及将厚壁部第2直线与缘部第2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2的情况下,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

Description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叶片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涉及叶片的形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轴流风扇沿着圆筒状的轮毂的周面具备多片叶片,叶片伴随着施加于轮毂的旋转力而旋转,以输送流体。轴流风扇通过叶片的旋转,使存在于叶片间的流体与叶片面碰撞。流体所碰撞的面的压力上升,向作为叶片旋转时的中心轴的旋转轴线方向推出流体而使其移动。
在这样的轴流风扇中,提出了一种轴流风扇的叶片具备叶片根部、前缘部、叶片末端部、后缘部、叶片后端部以及外缘部的轴流风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根部为从轮毂朝向叶片在径向上延伸的倾斜面的楔形,这样的倾斜面的楔形能够确保叶片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7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轴流风扇由于设置于叶片的前缘的楔形而导致在气体流入叶片的前缘部时,气体与楔形碰撞而通风阻力增加。另一方面,对于轴流风扇,当在叶片的根部未设置楔形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叶片的强度,难以确保叶片的刚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确保叶片的刚性的同时减少叶片的通风阻力的轴流风扇、具备该轴流风扇的送风装置、以及具备该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轴流风扇具备:轮毂,其被旋转驱动且形成有旋转轴;以及叶片,其形成于轮毂的周围,具有前缘部以及后缘部,叶片具有厚壁部,厚壁部是在叶片的轮毂侧的根部部分设置于叶片的叶片面的隆起部分,在将通过叶片的周向上的中心部的假想线定义为中心线的情况下,厚壁部具有:第1厚壁部,其位于比中心线靠前缘部侧的位置;以及第2厚壁部,其位于比中心线靠后缘部侧的位置,在沿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将以旋转轴为中心且通过第1厚壁部和第2厚壁部双方的假想圆中的通过最外周的假想圆定义为基准圆,将作为基准圆与第1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中最靠旋转方向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交点部,将作为基准圆与第2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中最靠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交点部,将基准圆与前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缘部,将基准圆与后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缘部,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1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2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2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1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1直线,将通过旋转轴和第2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2直线,将厚壁部第1直线与缘部第1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将厚壁部第2直线与缘部第2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2的情况下,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轴流风扇;驱动源,其对轴流风扇施加驱动力;喇叭口,其覆盖叶片的外周缘的靠后缘部的部分;以及外壳,其收纳轴流风扇和驱动源。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和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冷凝器及蒸发器,送风装置向冷凝器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输送空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轴流风扇的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即,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前缘部侧,通过厚壁部相对于叶片的前缘部向后缘部侧后退的结构,能够减少气体流入前缘部时的通风阻力。此外,轴流风扇在叶片的后缘部侧,通过具有加入了厚壁部的厚度的叶片厚度的叶片,能够确保叶片的强度,并能够确保叶片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处的轴流风扇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截取的叶片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
图5是示出沿着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气流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C-C线截面处的轴流风扇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截取的叶片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是示出沿图9的基准圆截取的叶片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的叶片与气流的关系的概念图。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截取的叶片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8的制冷循环装置的概要图。
图18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时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的结构的图。
图20是示出从室外机卸下了风扇格栅的状态的图。
图21是从室外机去除风扇格栅以及前表面面板等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以及形状等与实际不同的情况。此外,在以下附图中,标注相同的标号的结构是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这一点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此外,为了易于理解,适当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右”、“左”、“前”以及“后”等),但这些表述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那样记载的,并不是要限定装置或部件的配置以及朝向。
实施方式1.
[轴流风扇100]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DR表示轴流风扇100旋转的方向。此外,图中的箭头所示的反转方向OD表示与轴流风扇100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图中的双向箭头所示的周向CD表示轴流风扇100的周向。周向CD包括旋转方向DR以及反转方向OD。
此外,图1的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F表示流体的流动方向F。在流体的流动方向F上,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Z1侧成为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气流的上游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Z2侧成为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气流的下游侧。即,Z1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处于空气的吸入侧,Z2侧相对于轴流风扇100处于空气的吹出侧。
此外,图1所示的Y轴表示相对于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轴RA的径向。Y1相对于Y2位于外周侧,Y2相对于Y1位于内周侧。即,轴流风扇100的Y2侧是轴流风扇100的内周侧,轴流风扇100的Y1侧是轴流风扇100的外周侧。
使用图1对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进行说明。轴流风扇100是形成流体的流动的装置。轴流风扇100例如用于空调装置或换气装置等。轴流风扇100通过以旋转轴RA为中心向旋转方向DR旋转而形成流体的流动。流体例如是空气等气体。
如图1所示,轴流风扇100具备:轮毂10,其与电机(省略图示)等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以及多片叶片20,它们形成于轮毂10的周围,具有前缘部21以及后缘部22。图1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的相邻的叶片20通过轮毂10连接起来。另外,轴流风扇100包括多片叶片20中的相邻的叶片20的前缘侧与后缘侧以不通过轮毂而成为连续面的方式连接的所谓的无轮毂型风扇。
(轮毂10)
轮毂10与电机(省略图示)等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轮毂10例如可以构成为圆筒状,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板状。轮毂10只要如上所述那样与驱动源的旋转轴连接即可,对于其形状没有限定。
轮毂10由电机(省略图示)等旋转驱动且形成有旋转轴RA。轮毂10以旋转轴RA为中心旋转。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是顺时针方向。但是,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不限于顺时针。对于轮毂10,也可以通过设为变更了叶片20的安装角度或叶片20的朝向等的结构而使其逆时针旋转。
(叶片20)
叶片20形成为从轮毂10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多片叶片20从轮毂10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配置。多片叶片20在周向CD上各自相互分离地设置。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具有3片叶片20的轴流风扇100,但叶片20的片数不限于3片。
叶片20具有前缘部21、后缘部22、外周缘部23以及内周缘部24。前缘部21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的前进侧。即,前缘部21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前方。前缘部21在轴流风扇100产生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后缘部22位于上游侧。
后缘部22在叶片20中形成于旋转方向DR的后退侧。即,后缘部22在旋转方向DR上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后方。后缘部22在轴流风扇100产生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相对于前缘部21位于下游侧。轴流风扇100具有前缘部21作为朝向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的叶片端部,并具有后缘部22作为在旋转方向DR上与前缘部21相反的一侧的叶片端部。
外周缘部23是以将前缘部21的最外周部和后缘部22的最外周部连接的方式在旋转方向DR上前后延伸的部分。外周缘部23在轴流风扇100中位于径向(Y轴方向)上的外周侧的端部,形成叶片20的外周缘。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外周缘部23形成为弧状。但是,外周缘部23不限于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结构。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外周缘部23的周向CD上的长度比内周缘部24的周向CD上的长度长。这里,外周缘部23与内周缘部24的周向CD上的长度的关系不限于该结构。
内周缘部24是以将前缘部21的最内周部和后缘部22的最内周部连接的方式在旋转方向DR上前后延伸的部分。内周缘部24在轴流风扇100中构成径向(Y轴方向)上的内周侧的端部。内周缘部24成为叶片20的根部部分。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内周缘部24形成为弧状。但是,内周缘部24不限于在沿与旋转轴RA平行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弧状的结构。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与轮毂10连接。作为一例,叶片20的内周缘部24与形成为圆筒形状的轮毂10的外周壁一体地形成。
叶片20以压力面25朝向旋转方向DR、负压面26朝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的方式相对于与旋转轴RA垂直的平面倾斜地形成。叶片20伴随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而利用叶片面28推挤存在于叶片20之间的流体,由此来输送流体。这时,将叶片面28中的推挤流体而使得压力上升的一侧的面设为压力面25,并将压力面25的背面侧的面即压力下降的一侧的面设为负压面26。在叶片20中,相对于流体的流动方向F,叶片20的上游侧(Z1侧)的面为负压面26,叶片20的下游侧(Z2侧)的面为压力面25。
(叶片20的详细情况)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处的轴流风扇100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为了说明叶片20的结构,仅图示了多片叶片20中的1片叶片20,省略了其它叶片20的图示。此外,图3的剖视图示出了轴流风扇100的轴向且半径方向的截面。
(厚壁部30)
如图2及图3所示,叶片20具有厚壁部30,该厚壁部30是在叶片20的轮毂10侧的根部部分29设置于叶片20的叶片面28的隆起部分。厚壁部30设置于叶片20的压力面25以及负压面26中的至少一方。图2及图3示出了厚壁部30设置于叶片20的压力面25的方式。
厚壁部30是在叶片20中鼓出的部分,是形成为凸起状的部分。即,厚壁部30是在叶片20中,叶片20的厚度比具有叶片20的平均厚度的部分厚的部分。厚壁部30例如为圆角或肋等,但厚壁部30不限于圆角及肋。
厚壁部30从内周缘部24朝向外周缘部23在径向上延伸。作为一例,厚壁部30被设置成将形成为圆筒状的轮毂10的侧面和叶片20的叶片面28连接。厚壁部30是在相邻的叶片20彼此通过轮毂10连接起来的情况下,在径向上比轮毂外径10a靠外周侧设置的部分。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延伸。作为一例,厚壁部30沿着形成为圆筒状的轮毂10的侧面设置。
如图2所示,在将通过叶片20的周向CD上的中心部的假想线定义为中心线CL的情况下,厚壁部30具有位于比中心线CL靠前缘部21侧的位置的第1厚壁部30A、和位于比中心线CL靠后缘部22侧的位置的第2厚壁部30B。
在此,如图2所示,在沿旋转轴RA的轴向观察的视点即平面视图中,将以旋转轴RA为中心且通过第1厚壁部30A和第2厚壁部30B双方的假想圆中的通过叶片20的最外周的假想圆定义为基准圆R。
并且,将作为基准圆R与第1厚壁部30A的缘部30a1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20中最靠旋转方向DR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交点部31。此外,将作为基准圆R与第2厚壁部30B的缘部30b1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叶片20中最靠反转方向OD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交点部32。换言之,第2交点部32是在叶片20中最靠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一侧的交点部分。
此外,将基准圆R与前缘部21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缘部21a,将基准圆R与后缘部22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缘部22a。另外,第2缘部22a和第2交点部32也可以是相同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第2交点部32形成于后缘部22。
此外,将通过旋转轴RA和第1交点部31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1直线DL1,将通过旋转轴RA和第2交点部32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2直线DL2。
此外,将通过旋转轴RA和第1缘部21a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1直线EL1,将通过旋转轴RA和第2缘部22a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2直线EL2。
此外,将厚壁部第1直线DL1与缘部第1直线EL1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将厚壁部第2直线DL2与缘部第2直线EL2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2。另外,在第2缘部22a和第2交点部32是相同的部分的情况下,相位角θ2为零(相位角θ2=0)。
图4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R截取的叶片20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厚壁部30的范围SA表示在相同的半径位置出现的厚壁部30的范围。如图2及图4所示,轴流风扇100的相位角θ1形成为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因此,在轴流风扇100中,前缘部21到厚壁部30的距离比后缘部22到厚壁部30的距离长。即,厚壁部30在形成为1个块状的情况下,整体靠近后缘部22侧而形成。
如图4所示,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厚壁部30的第1厚壁部30A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1末端部33A形成为楔形。第1末端部33A形成斜面,并形成为厚度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变厚。
此外,关于厚壁部30的第2厚壁部30B,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厚壁部30的作为后缘部22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2末端部33B形成为楔形。第2末端部33B形成斜面,并形成为厚度从后缘部22侧朝向前缘部21侧而变厚。
[轴流风扇100的动作]
当轴流风扇100向图1所示的旋转方向DR旋转时,各叶片20利用压力面25推出周围的空气,在图1所示的方向F上产生气流。此外,当轴流风扇100旋转时,在各叶片20的周围,在压力面25侧与负压面26侧之间产生压力差,压力面25侧的压力比负压面26侧的压力大,负压面26侧的压力比压力面25侧的压力小。
[轴流风扇100的效果]
图5是示出沿着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气流FL的一例的示意图。使用图2及图5对轴流风扇100的效果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5所示,轴流风扇100的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通过厚壁部30相对于叶片20的前缘部21向后缘部22侧后退的结构,能够减少气体流入前缘部21时的通风阻力。此外,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通过具有加入了厚壁部30的厚度的叶片厚度的叶片20,能够确保叶片20的强度,并能够确保叶片20的刚性。
更详细而言,轴流风扇100形成为,前缘部21与厚壁部30之间的距离比后缘部22与厚壁部30之间的距离大。因此,在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前缘部21未设置会成为在气体流入叶片20时的通风阻力的厚壁部30,相较于在前缘部21具有厚壁部30的叶片20,气体流入叶片20时的通风阻力减少。换言之,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存在叶片面28,流入前缘部21的气体沿着该叶片面28流动,因此气体流入叶片20时的通风阻力减少。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C-C线截面处的轴流风扇100的概略剖视图。另外,图7所示的C-C线截面是通过旋转轴RA和作为后缘部22的外周端的后缘端22e的直线的剖视图。使用图6及图7,进一步对设置于后缘部22侧的厚壁部3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相较于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将厚壁部30一直形成到缘部附近。或者,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形成有厚壁部30。因此,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相较于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叶片厚度中加入了厚壁部30的厚度,叶片厚度较大,由此能够确保叶片20的强度,相较于前缘部21侧能够提高叶片20的刚性。
在此,根据图7对将具有厚壁部30的轴流风扇100配置于送风装置等时的、轴流风扇100与喇叭口63的关系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相较于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叶片厚度中加入了厚壁部30的厚度,叶片厚度较大,由此能够确保叶片20的强度,相较于前缘部21侧能够提高叶片20的刚性。
因此,轴流风扇100在叶片20与喇叭口63接近的后缘端22e,能够减少由于轴流风扇100的运转(旋转)而产生的叶片20的振动、或者由于气压的变化而产生的叶片20的振动。轴流风扇100利用厚壁部30来减少叶片20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叶片20由于叶片20的振动而产生的气流的紊乱,能够减少由于气流的紊乱而产生的噪声。
轴流风扇100通过上述的作用以及效果,能够确保叶片20的刚性,同时减少叶片20的通风阻力。
此外,厚壁部30设置于叶片20的压力面25侧。通常,轴流风扇有时在叶片20的负压面侧安装电机(省略图示)。并且,基于避免对在叶片20与电机之间的空间中流动的气流的干扰的观点,希望确保叶片20与电机之间的空间。因此,基于确保叶片20与电机之间的空间的观点,厚壁部30优选设置于未配置电机的压力面25侧。因此,轴流风扇100通过将厚壁部30设置于压力面25侧,能够防止在与周边部件之间对气体流动的干扰。
此外,厚壁部30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1末端部33A形成为楔形。因此,在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在叶片厚度上追加的厚壁部30的厚度较小,相较于第1末端部33A未形成为楔形的情况,能够减少气流流入叶片20时的通风阻力。此外,叶片20通过第1末端部33A而使得气流沿着叶片20流动,因此,流入的气流顺畅地流动而不会与叶片20分离。
此外,厚壁部30的作为后缘部22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2末端部33B形成为楔形。因此,叶片20能够使气流在后缘部22处沿着形成为楔形的第2末端部33B顺畅地流动,能够在后缘部22处抑制叶片端涡流的产生。另外,叶片端涡流是指,由于在叶片20的压力面25与负压面26之间产生的压力差而在叶片20的端部处产生的空气的涡流。叶片端涡流的产生会导致多余的能量消耗,因此,通过抑制叶片端涡流的产生,能够提高轴流风扇100的效率,减少消耗电力。此外,叶片端涡流会产生噪声,因此,通过抑制叶片端涡流的产生,能够抑制与叶片20的旋转相伴的噪声的产生。
实施方式2.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R截取的叶片20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使用图8对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轴流风扇100A规定了厚壁部30的厚度。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9的轴流风扇100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1末端部33A与第2末端部33B之间,未设置厚壁部30的一侧的叶片面28与厚壁部30的棱线部34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叶片高度T。另外,在图8的轴流风扇100A的方式中,未设置厚壁部30的一侧的叶片面28是负压面26。棱线部34构成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与负压面2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叶片20的沿基准圆R或者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棱线部34构成隆起的厚壁部30的山脊部分,并构成厚壁部30的与负压面26相反的一侧的缘部。轴流风扇100A形成为,后缘部22侧的叶片高度T比前缘部21侧的叶片高度T大。
更详细而言,轴流风扇100A形成为,第2厚壁部30B的最大叶片高度T2比第1厚壁部30A的最大叶片高度T1大。
此外,轴流风扇100A的叶片20优选形成为,叶片高度T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逐渐变大。
[轴流风扇100A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A形成为,后缘部22侧的叶片高度T比前缘部21侧的叶片高度T大。因此,轴流风扇100A在前缘部21侧,厚壁部30的末端变细,气流流入叶片20时的通风阻力变小。此外,轴流风扇100A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相较于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叶片厚度中加入了厚壁部30的厚度,叶片厚度较大,由此能够确保叶片20的强度,相较于前缘部21侧能够提高叶片20的刚性。轴流风扇100A能够利用厚壁部30来提高叶片20的刚性,因此能够减少叶片20的振动。并且,由于轴流风扇100A能够利用厚壁部30来减少叶片20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叶片20的振动而产生的气流的紊乱,并能够减少由于气流的紊乱而产生的噪声。
轴流风扇100A形成为,第2厚壁部30B的最大叶片高度T2比第1厚壁部30A的最大叶片高度T1大。因此,如上所述,轴流风扇100A能够同时实现前缘部2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少、以及后缘部22侧的刚性的提高。
轴流风扇100A的叶片20形成为,叶片高度T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逐渐变大。因此,轴流风扇100A通过逐渐增加叶片厚度而使气流沿着叶片20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气流与叶片20分离,能够抑制产生气流的紊乱。此外,相对于后缘部22侧,前缘部21侧的叶片厚度较小,因此轴流风扇100在气流流入时能够减少通风阻力。
实施方式3.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0是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是示出沿图9的基准圆R截取的叶片20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使用图9及图10对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规定了厚壁部30的形状。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8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最靠前缘部21侧的前缘侧厚壁部37、和最靠后缘部22侧的后缘侧厚壁部38。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的厚壁部30在某个半径处沿着周向CD不连续。
图9及图10所示的厚壁部30具有未形成厚壁部30的中间部35,隔着中间部35在前缘部21侧具有前缘侧厚壁部37,隔着中间部35在后缘部22侧具有后缘侧厚壁部38。前缘侧厚壁部37的范围SB1和后缘侧厚壁部38的范围SB2为相同半径位置处的范围。
另外,图9及图10所示的轴流风扇100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为2个,但厚壁部30的分割数也可以为3个以上。当在周向CD上厚壁部30被分割为多个的情况下,在各叶片20中,前缘侧厚壁部37是在周向CD上最靠前缘部21侧的厚壁部30,后缘侧厚壁部38是在周向CD上最靠后缘部22侧的厚壁部30。
如图9及图10所示,前缘侧厚壁部37具有第1交点部31,后缘侧厚壁部38具有第2交点部32。并且,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形成为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因此,在轴流风扇100B中,前缘部21到厚壁部30的距离比后缘部22到厚壁部30的距离长。
[轴流风扇100B的效果]
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最靠前缘部21侧的前缘侧厚壁部37、和最靠后缘部22侧的后缘侧厚壁部38。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通过对厚壁部30进行分割而能够设置中间部35,由于不需要位于中间部35的厚壁部30,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
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形成为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因此,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与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同样,能够同时实现前缘部2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少、以及后缘部22侧的刚性的提高。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与气流FL的关系的概念图。在图11中,空间F1是气体流入叶片20的流入侧,空间F2是气体流出叶片20的流出侧。在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侧开始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的中途断开,因此气流FL与厚壁部30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
此外,如图11所示,沿着轴流风扇100B的叶片20流动的气流FL由于离心力而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朝向径向外侧流动。沿着叶片20流动的气流FL通过相对于在周向CD上在中间部35之后再次出现在后缘部22侧的厚壁部30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后缘侧厚壁部38的存在对通风阻力的影响较小。
叶片20利用后缘侧厚壁部38使径向外侧的叶片厚度变大,因此叶片20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摆动的叶片20的摆动。因此,实施方式3的轴流风扇100B能够实现叶片20的通风阻力减少、以及叶片20的强度强化带来的刚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4.
图12是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是示出沿图2的基准圆R截取的叶片20的B-B线截面的概念图。使用图12对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进行说明。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规定了厚壁部30的形状。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1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4的轴流风扇100C的叶片20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轴流风扇100C的被分割的厚壁部30的至少前缘部21侧形成为具有楔形的截面。
更详细而言,如图12所示,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厚壁部30的前缘侧厚壁部37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前缘侧末端部33C形成为楔形。前缘侧末端部33C形成斜面,并形成为厚度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变厚。另外,如图12所示,前缘侧厚壁部37的前缘侧末端部33C与第1厚壁部30A的第1末端部33A也可以是相同的部分。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厚壁部30的后缘侧厚壁部38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后缘侧末端部33D形成为楔形。后缘侧末端部33D形成斜面,并形成为厚度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变厚。
[轴流风扇100C的效果]
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前缘侧厚壁部37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前缘侧末端部33C形成为楔形。此外,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后缘侧厚壁部38的作为前缘部21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后缘侧末端部33D形成为楔形。轴流风扇100C的叶片20的前缘部21侧形成为楔形时,流入厚壁部30的气流沿着叶片20顺畅地流动,而不会在气流入口侧分离。
此外,后缘侧厚壁部38的作为后缘部22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2末端部33B形成为楔形。因此,叶片20能够使气流沿着在后缘部22处形成为楔形的第2末端部33B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当气流在后缘部22处从厚壁部30分离时的叶片端涡流的产生。
实施方式5.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规定了厚壁部30的形状。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2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最靠前缘部21侧的前缘侧厚壁部37、和最靠后缘部22侧的后缘侧厚壁部38。轴流风扇100D的叶片20的厚壁部30在某个半径处沿着周向CD不连续。图13所示的厚壁部30具有未形成厚壁部30的中间部35,隔着中间部35在前缘部21侧具有前缘侧厚壁部37,隔着中间部35在后缘部22侧具有后缘侧厚壁部38。
在此,将在径向上同一位置处的前缘侧厚壁部37的形成区域与后缘侧厚壁部38的形成区域进行比较。将在周向CD上由前缘侧厚壁部37的两端部和旋转轴RA形成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1。此外,将在周向CD上由后缘侧厚壁部38的两端部和旋转轴RA形成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2。
轴流风扇100D形成为,在径向上的同一位置处,后缘侧厚壁部38的相位角θ12比前缘侧厚壁部37的相位角θ11大。因此,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叶片20形成为后缘侧厚壁部38的周向CD上的长度比前缘侧厚壁部37的周向CD上的长度长。
[轴流风扇100D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D形成为,在厚壁部30的沿基准圆R截取的截面、或者厚壁部30的沿与基准圆R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叶片20的后缘侧厚壁部38的周向CD上的长度比前缘侧厚壁部37的周向CD上的长度长。从前缘部21侧开始的前缘侧厚壁部37在气流方向上形成得较短,因此,气流与厚壁部30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
此外,叶片20利用后缘侧厚壁部38使径向外侧的叶片厚度变大,因此叶片20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摆动的叶片20的摆动。因此,实施方式5的轴流风扇100D能够实现叶片20的通风阻力减少、以及叶片20的强度强化带来的刚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6.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实施方式6的轴流风扇100E规定了轴流风扇100的构造。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3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轴流风扇100E具有如下构造:轮毂10直径小,相邻的叶片20彼此不通过轮毂10而直接连接起来。在轴流风扇100E中,将叶片20彼此连接的连接部15的最大直径设为连接部半径CR。如图15所示,厚壁部30是在相邻的叶片20彼此具有不通过轮毂10而直接连接起来的构造的情况下比连接部半径CR靠外周侧设置的部分。
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在比连接部半径CR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因此,在轴流风扇100E中,前缘部21到厚壁部30的距离比后缘部22到厚壁部30的距离长。
[轴流风扇100E的效果]
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在比连接部半径CR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因此,轴流风扇100E与轴流风扇100同样,能够确保叶片20的刚性,同时减少叶片20的通风阻力。此外,由于轴流风扇100E形成为在比连接部半径CR靠外周侧的位置处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因此,关于其它效果,也能够发挥与轴流风扇1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7.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叶片20的概略结构的主视图。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B规定了厚壁部30的形状。另外,对具有与图1~图15的轴流风扇100等相同的结构的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厚壁部30形成为肋状。
轴流风扇100F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最靠前缘部21侧的前缘侧厚壁部37A、和最靠后缘部22侧的后缘侧厚壁部38A。前缘侧厚壁部37A具有第1交点部31,后缘侧厚壁部38A具有第2交点部32。前缘侧厚壁部37A规定了实施方式3的前缘侧厚壁部37的形状,后缘侧厚壁部38A规定了实施方式3的后缘侧厚壁部38的形状。
在沿旋转轴RA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前缘侧厚壁部37A以及后缘侧厚壁部38A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且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末端朝向反转方向OD的方式弯曲。即,前缘侧厚壁部37A以及后缘侧厚壁部38A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末端朝向与旋转方向DR相反的方向侧的方式弯曲。
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形成为肋状的前缘侧厚壁部37A、和形成为肋状的后缘侧厚壁部38A。轴流风扇100F的叶片20形成为,在该弯曲的厚壁部30中,后缘侧厚壁部38A的曲率比前缘侧厚壁部37A的曲率大。
在沿旋转轴RA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轴流风扇100F的叶片20形成为,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后缘侧厚壁部38A的长度AL2比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前缘侧厚壁部37A的长度AL1长。
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形成为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
[轴流风扇100E的效果]
在沿旋转轴RA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前缘侧厚壁部37A以及后缘侧厚壁部38A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且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末端朝向反转方向OD的方式弯曲。换言之,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上被分割,在各叶片20中,具有形成为肋状的前缘侧厚壁部37A、和形成为肋状的后缘侧厚壁部38A。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的厚壁部30具有形成为肋状的前缘侧厚壁部37A、和形成为肋状的后缘侧厚壁部38A,由此能够实现叶片20的轻量化,同时能够确保叶片20的刚性。
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形成为相位角θ1大于相位角θ2(相位角θ1>相位角θ2)。因此,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与实施方式1的轴流风扇100同样,能够同时实现前缘部21侧的通风阻力的减少、以及后缘部22侧的刚性的提高。
在周向CD上,从前缘部21侧开始的厚壁部30在周向CD的中途断开,因此气流FL(参照图11)与厚壁部30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少。此外,沿着轴流风扇100F的叶片20流动的气流FL由于离心力而随着从前缘部21侧朝向后缘部22侧而朝向径向外侧流动。因此,沿着叶片20流动的气流FL通过相对于后缘侧厚壁部38A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因此后缘侧厚壁部38A的存在对通风阻力的影响较小。
此外,叶片20形成为后缘侧厚壁部38A的曲率比前缘侧厚壁部37A的曲率大。因此,轴流风扇100F在叶片20的后缘部22侧,利用曲率较大的肋状的后缘侧厚壁部38A,能够确保叶片20的强度,并确保叶片20的刚性。此外,叶片20利用后缘侧厚壁部38A使叶片20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摆动的叶片20的摆动。因此,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能够实现叶片20的通风阻力减少、以及叶片20的强度强化带来的刚性的提高。
此外,在沿旋转轴RA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叶片20形成为,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后缘侧厚壁部38A的长度比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前缘侧厚壁部37A的长度长。叶片20利用后缘侧厚壁部38A使径向外侧的叶片厚度变大,因此叶片20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在旋转轴RA的轴向上摆动的叶片20的摆动。因此,实施方式7的轴流风扇100F能够实现叶片20的通风阻力减少、以及叶片20的强度强化带来的刚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8.
[制冷循环装置70]
实施方式8对将上述实施方式1~7的轴流风扇100等应用于作为送风装置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室外机50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7是实施方式8的制冷循环装置70的概要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制冷循环装置70用于空调用途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制冷循环装置70不限于被用于空调用途。制冷循环装置70例如被用于冰箱或冷冻库、自动售货机、空调装置、冷冻装置、热水器等冷冻用途或空调用途。
如图17所示,制冷循环装置70具备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64、冷凝器72、膨胀阀74以及蒸发器73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71。在冷凝器72中配置有冷凝器用风扇72a,该冷凝器用风扇72a向冷凝器72送出热交换用的空气。此外,在蒸发器73中配置有蒸发器用风扇73a,该蒸发器用风扇73a向蒸发器73送出热交换用的空气。冷凝器用风扇72a以及蒸发器用风扇73a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实施方式1~7中的任意实施方式的轴流风扇100等构成。另外,制冷循环装置70也可以构成为,在制冷剂回路71中设置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四通阀等流路切换装置,在制热运转与制冷运转之间进行切换。
图18是从吹出口侧观察作为送风装置的室外机50时的立体图。图19是用于从上表面侧说明室外机50的结构的图。图20是示出从室外机50卸下了风扇格栅54的状态的图。图21是从室外机50去除风扇格栅54以及前表面面板等而示出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18~图21所示,作为外壳的室外机主体51构成为壳体,该壳体具有左右一对侧面51a以及侧面51c、前表面51b、背面51d、上表面51e以及底面51f。在侧面51a以及背面51d形成有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的开口部(省略图示)。此外,在前表面51b上,在前表面面板52形成有作为用于向外部吹出空气的开口部的吹出口53。此外,吹出口53被风扇格栅54覆盖,由此防止室外机主体51的外部的物体等与轴流风扇100的接触,实现了安全性。另外,图19的箭头AR表示空气的流动。
在室外机主体51内收纳有轴流风扇100和风扇电机61。轴流风扇100通过旋转轴62与位于背面51d侧的作为驱动源的风扇电机61连接,由该风扇电机61旋转驱动。风扇电机61对轴流风扇100施加驱动力。风扇电机61安装于电机支承部69。电机支承部69配置于风扇电机61与热交换器68之间。
室外机主体51的内部由作为壁体的分隔板51g分为设置有轴流风扇100的送风室56、和设置有压缩机64等的机房57。在平面视图中,在送风室56内的侧面51a侧和背面51d侧设有呈大致L字状地延伸的热交换器68。另外,热交换器68的形状不限于该形状。热交换器68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73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72发挥功能。
在配置于送风室56的轴流风扇10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喇叭口63。喇叭口63包围轴流风扇100的外周侧,调整由轴流风扇100等形成的气体的流动。喇叭口63位于比叶片20的外周端靠外侧的位置,沿着轴流风扇100的旋转方向DR形成环状。此外,分隔板51g位于喇叭口63的一侧的侧方,热交换器68的一部分位于喇叭口63的另一侧的侧方。
喇叭口63的前端以包围吹出口53的外周的方式与室外机50的前表面面板52连接。另外,喇叭口63可以与前表面面板52一体地构成,或者也可以独立地作为与前表面面板52相连的结构而准备。利用该喇叭口63,使喇叭口63的吸入侧与吹出侧之间的流路构成为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即,利用喇叭口63将吹出口53附近的风路与送风室56内的其它空间区分开。
作为一例,设置于轴流风扇100的吸入侧的热交换器68具备:多个翅片,它们以板状的面平行的方式并列设置;以及传热管,其在该并列设置方向上贯通各翅片。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在传热管内流通。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68构成为,传热管在室外机主体51的侧面51a和背面51d呈L字状地延伸,多级传热管贯通翅片而蜿蜒。此外,热交换器68通过配管(省略图示)等与压缩机64连接,进而与省略图示的室内侧热交换器及膨胀阀等连接,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71。此外,在机房57配置有基板箱66,由设置于该基板箱66的控制基板67来控制搭载于室外机内的设备。
[制冷循环装置70以及送风装置的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8中,也能够获得与对应的上述实施方式1~7相同的优点。例如,制冷循环装置70以及送风装置能够确保轴流风扇100等的叶片20的刚性,同时减少叶片20的通风阻力。此外,制冷循环装置70以及送风装置利用轴流风扇100的厚壁部30来减少叶片20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叶片20由于叶片20的振动而产生的气流的紊乱,能够减少由于气流的紊乱而产生的噪声。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是示出一个示例的结构,也可以与别的公知技术相组合,还可以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说明
10:轮毂;10a:轮毂外径;15:连接部;20:叶片;21:前缘部;21a:第1缘部;22:后缘部;22a:第2缘部;22e:后缘端;23:外周缘部;24:内周缘部;25:压力面;26:负压面;28:叶片面;29:根部部分;30:厚壁部;30A:第1厚壁部;30B:第2厚壁部;30a1:缘部;30b1:缘部;31:第1交点部;32:第2交点部;33A:第1末端部;33B:第2末端部;33C:前缘侧末端部;33D:后缘侧末端部;34:棱线部;35:中间部;37:前缘侧厚壁部;37A:前缘侧厚壁部;38:后缘侧厚壁部;38A:后缘侧厚壁部;50:室外机;51:室外机主体;51a:侧面;51b:前表面;51c:侧面;51d:背面;51e:上表面;51f:底面;51g:分隔板;52:前表面面板;53:吹出口;54:风扇格栅;56:送风室;57:机房;61:风扇电机;62:旋转轴;63:喇叭口;64:压缩机;66:基板箱;67:控制基板;68:热交换器;69:电机支承部;70:制冷循环装置;71:制冷剂回路;72:冷凝器;72a:冷凝器用风扇;73:蒸发器;73a:蒸发器用风扇;74:膨胀阀;100:轴流风扇;100A:轴流风扇;100B:轴流风扇;100C:轴流风扇;100D:轴流风扇;100E:轴流风扇;100F:轴流风扇;AR:箭头;CD:周向;CL:中心线;CR:连接部半径;DL1:厚壁部第1直线;DL2:厚壁部第2直线;DR:旋转方向;EL1:缘部第1直线;EL2:缘部第2直线;F:方向;F1:空间;F2:空间;FL:气流;OD:反转方向;R:基准圆;RA:旋转轴;SA:范围;SB1:范围;SB2:范围;T:叶片高度;T1:最大叶片高度;T2:最大叶片高度;VP:视点;θ1:相位角;θ11:相位角;θ12:相位角;θ2:相位角。

Claims (15)

1.一种轴流风扇,其中,所述轴流风扇具备:
轮毂,其被旋转驱动且形成有旋转轴;以及
叶片,其形成于所述轮毂的周围,具有前缘部以及后缘部,
所述叶片具有厚壁部,该厚壁部是在所述叶片的所述轮毂侧的根部部分设置于所述叶片的叶片面的隆起部分,
在将通过所述叶片的周向上的中心部的假想线定义为中心线的情况下,
所述厚壁部具有:
第1厚壁部,其位于比所述中心线靠所述前缘部侧的位置;以及
第2厚壁部,其位于比所述中心线靠所述后缘部侧的位置,
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
将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且通过所述第1厚壁部和所述第2厚壁部双方的假想圆中的通过最外周的所述假想圆定义为基准圆,
将作为所述基准圆与所述第1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所述叶片中最靠旋转方向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交点部,
将作为所述基准圆与所述第2厚壁部的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的、在所述叶片中最靠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交点部,
将所述基准圆与所述前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1缘部,
将所述基准圆与所述后缘部相交的交点部分定义为第2缘部,
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1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1直线,
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2交点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厚壁部第2直线,
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1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1直线,
将通过所述旋转轴和所述第2缘部的假想直线定义为缘部第2直线,
将所述厚壁部第1直线与所述缘部第1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1,
将所述厚壁部第2直线与所述缘部第2直线之间的角度定义为相位角θ2的情况下,
所述相位角θ1大于所述相位角θ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厚壁部设置于所述叶片的压力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厚壁部的沿所述基准圆截取的截面、或者所述厚壁部的沿与所述基准圆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
所述厚壁部的作为所述前缘部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1末端部形成为楔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厚壁部的沿所述基准圆截取的截面、或者所述厚壁部的沿与所述基准圆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
所述厚壁部的作为所述后缘部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第2末端部形成为楔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第1末端部与所述第2末端部之间,
在将未设置所述厚壁部的一侧的所述叶片面与所述厚壁部的棱线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叶片高度的情况下,
所述后缘部侧的所述叶片高度比所述前缘部侧的所述叶片高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将未设置所述厚壁部的一侧的所述叶片面与所述厚壁部的棱线部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叶片高度的情况下,
所述第2厚壁部的最大叶片高度比所述第1厚壁部的最大叶片高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叶片形成为,所述叶片高度从所述前缘部侧朝向所述后缘部侧逐渐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厚壁部在周向上被分割,具有最靠所述前缘部侧的前缘侧厚壁部、和最靠所述后缘部侧的后缘侧厚壁部,
所述前缘侧厚壁部具有所述第1交点部,
所述后缘侧厚壁部具有所述第2交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厚壁部的沿所述基准圆截取的截面、或者所述厚壁部的沿与所述基准圆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
所述前缘侧厚壁部的作为所述前缘部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前缘侧末端部形成为楔形,
所述后缘侧厚壁部的作为所述前缘部所在一侧的末端部分的后缘侧末端部形成为楔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所述厚壁部的沿所述基准圆截取的截面、或者所述厚壁部的沿与所述基准圆平行的圆截取的截面中,
所述叶片形成为,所述后缘侧厚壁部的周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前缘侧厚壁部的周向上的长度长。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
所述前缘侧厚壁部以及所述后缘侧厚壁部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且以随着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末端朝向与所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方式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所述叶片形成为,所述后缘侧厚壁部的曲率比所述前缘侧厚壁部的曲率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轴流风扇,其中,
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的平面视图中,
所述叶片形成为,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所述后缘侧厚壁部的长度比从内周侧到外周侧的沿着所述前缘侧厚壁部的长度长。
14.一种送风装置,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扇;
驱动源,其对所述轴流风扇施加驱动力;
喇叭口,其覆盖所述叶片的外周缘的靠所述后缘部的部分;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轴流风扇以及所述驱动源。
15.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装置;以及
制冷剂回路,其具备冷凝器以及蒸发器,
所述送风装置向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一方送出空气。
CN202080100652.6A 2020-05-20 2020-05-20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55162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19948 WO2021234859A1 (ja) 2020-05-20 2020-05-20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16211A true CN115516211A (zh) 2022-12-23

Family

ID=78708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0652.6A Pending CN115516211A (zh) 2020-05-20 2020-05-20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6859A1 (zh)
EP (1) EP4155554A4 (zh)
JP (1) JP7378611B2 (zh)
CN (1) CN115516211A (zh)
WO (1) WO20212348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00667S1 (en) * 2023-03-01 2023-10-03 Dongliang Tang Fan ligh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7295A (ja) * 1997-02-13 1998-08-25 Daikin Ind Ltd プロペラファン用羽根車
JP2012047080A (ja) * 2010-08-25 2012-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ペラおよび送風機並びに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3217313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3217315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3217316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4105600A (ja) * 2012-11-26 2014-06-09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前記プロペラ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4145118A (zh) * 2012-04-10 2014-11-12 夏普株式会社 螺旋浆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成形用模具
WO2016021555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US20180080468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peller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WO2018096658A1 (ja) * 2016-11-25 2018-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8363A (en) * 1975-04-30 1978-12-05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Axial flow fan
US5193983A (en) * 1991-08-05 1993-03-16 Norm Pacific Automation Corp. Axial-flow fan-blade with profiled guide fins
US10060441B2 (en) * 2015-05-26 2018-08-28 Pratt & Whitney Canada Corp. Gas turbine stator with winglets
US10900360B2 (en) * 2015-11-02 2021-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an, outdoo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236760B2 (en) * 2015-12-11 2022-02-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eller and fan
US10895161B2 (en) * 2016-10-28 2021-01-1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Gas turbine engine airfoils having multimodal thickness distributions
US10907648B2 (en) * 2016-10-28 2021-02-0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irfoil with maximu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for robustnes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27295A (ja) * 1997-02-13 1998-08-25 Daikin Ind Ltd プロペラファン用羽根車
JP2012047080A (ja) * 2010-08-25 2012-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ペラおよび送風機並びに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3217313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3217315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3217316A (ja) * 2012-04-10 2013-10-24 Sharp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104145118A (zh) * 2012-04-10 2014-11-12 夏普株式会社 螺旋浆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成形用模具
JP2014105600A (ja) * 2012-11-26 2014-06-09 Samsung R&D Institute Japan Co Ltd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前記プロペラファン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021555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CN106460868A (zh) * 2014-08-07 2017-0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轴流风扇以及具有该轴流风扇的空调机
US20180080468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peller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EP3299631A1 (en) * 2016-09-21 2018-03-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opeller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WO2018096658A1 (ja) * 2016-11-25 2018-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16859A1 (en) 2023-04-13
WO2021234859A1 (ja) 2021-11-25
EP4155554A4 (en) 2023-07-12
EP4155554A1 (en) 2023-03-29
JP7378611B2 (ja) 2023-11-13
JPWO2021234859A1 (zh)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33039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JP2011179330A (ja) 羽根車と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7130136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811866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914553B (zh) 叶轮、送风机及空调装置
JP7062139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5516211A (zh)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1179331A (ja) 送風機とその送風機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7113819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5064617A1 (ja) 貫流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9891101B (zh) 螺旋桨风扇、室外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WO2022091225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89808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258225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378505B2 (ja) 遠心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7275312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09490A1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19021391A1 (ja) 空気調和機
JP7258136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914550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