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8250A -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68250A
CN115468250A CN202110653037.4A CN202110653037A CN115468250A CN 115468250 A CN115468250 A CN 115468250A CN 202110653037 A CN202110653037 A CN 202110653037A CN 115468250 A CN115468250 A CN 115468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outlet
airflow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30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伟锦
傅程
康瑞祥
曾庆河
邱水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530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682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6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682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出风机构,包括:出风装置和风轮装置;出风装置包括壳体、面盖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壳体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其中另一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一驱动组件驱动面盖组件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第二出风口;风轮装置包括蜗壳、风轮、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蜗壳转动,使蜗壳的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连通;当气流出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面盖组件处于封闭第二出风口的封闭状态;当气流出口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一驱动组件驱动面盖组件从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第二出风口的打开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电器设备,比如净化器上一般只设置一个出风口,气流只能从这一个出风口处吹处,出风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多方向出风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可以多方向出风的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机构,包括:
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包括壳体、面盖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其中之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其中另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面盖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面盖组件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包括蜗壳、风轮、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所述蜗壳具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蜗壳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蜗壳驱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面盖组件处于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封闭状态;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面盖组件从所述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打开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或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蜗壳封闭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
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蜗壳封闭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件,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面盖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面盖组件升降,使所述面盖组件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面盖组件包括面盖以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升降台,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升降台传动连接;
当所述面盖组件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面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面盖组件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至预设位置,所述升降台的至少部分结构从所述第二出风口伸出,所述面盖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台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避让口,所述传动件包括齿轮和齿条;
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齿轮驱动连接;所述齿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齿条的部分结构从所述避让口伸入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齿轮啮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导风件,所述主体具有顶底贯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的顶部具有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的底部具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风道;
所述导风件从所述容纳空间顶部的贯通处伸入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导风件与所述主体配合,使所述容纳空间中形成从所述容纳空间底部的贯通处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底端具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风轮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装置的底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半壳、第二半壳、第一辅助壳和第二辅助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均具有缺口和所述气流入口;
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互对接,所述第一半壳的所述气流入口和所述第二半壳的所述气流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风轮轴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半壳的所述缺口和所述第二半壳的所述缺口对接形成位于所述风轮径向一侧的所述气流出口;
所述第一辅助壳和所述第二辅助壳分别设置在所述气流出口的相对两侧;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辅助壳封闭所述第二进风口,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辅助壳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风轮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蜗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件;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半壳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半壳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的其中之一驱动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发热元件,所述安装支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安装支架驱动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为设置在所述壳体外表面的同步电机,所述同步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一风道内与所述安装支架驱动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一端的部分内壁向外凸出形成收纳槽;
当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热组件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外壳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机构;
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和吸风口;所述出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形成气流流通路径,所述气流入口位于所述吸风口沿气流流通路径的下游。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雾端与外界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水箱、出雾管和雾化组件,所述出雾管具有第一出雾通道,所述第一出雾通道具有第一进雾口和第一出雾口;
所述水箱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一进雾口均与所述雾化组件连通,所述第一出雾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具有第二出雾通道,所述第二出雾通道具有第二进雾口和第二出雾口,所述第一出雾口与所述第二进雾口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或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和第四驱动组件,所述加热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暖风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电器设备从所述暖风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上;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第一净化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当所述电器设备从所述第一净化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和/或,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第二净化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出风机构在壳体上设置了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壳体的一侧,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的其中另一设置在壳体的顶部,第三驱动组件与蜗壳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蜗壳转动,使蜗壳的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连通,当气流出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风轮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当气流出口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一驱动组件驱动面盖组件从封闭第二出风口的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第二出风口的打开状态,以使得风轮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二出风口流出,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出风机构具有两种出风方式,一种是从壳体的一侧出风,另一种是从壳体的顶部出风,由此,可以满足用户多方向出风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出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面盖组件处于封闭状态;
图2为图1所述的出风机构的面盖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风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面盖组件处于封闭状态;
图9为图8所示的电器设备的面盖组件处于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所示的电器设备的爆炸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爆炸图;
图13为图8所示的电器设备处于暖风模式或第一净化模式的剖视图,图中连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出的方向;
图14为图1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8所示的电器设备处于加湿模式的剖视图,图中出风装置中连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出的方向,加湿装置中连续的箭头表示水雾流出的方向;
图16为图8所示的电器设备处于第二净化模式的剖视图,图中连续的箭头表示气流流出的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出风装置10;壳体11;第一出风口11a;第二出风口11b;第一风道11c;第二风道11d;第一进风口11e;第二进风口11f;主体111;导风件112;面盖组件12;面盖121;升降台122;容纳腔122a;避让口122b;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电机131;传动件132;齿轮1321;齿条1322;出风格栅14;第二出雾通道14a;第二进雾口14b;第二出雾口14c;固定支架15;加热组件16;安装支架161;发热元件162;第四驱动组件17;风轮装置20;蜗壳21;气流入口21a;气流出口21b;第一半壳211;第二半壳212;第一辅助壳213;第二辅助壳214;第一转动连接件215;第二转动连接件216;风轮22;第二驱动组件23;第三驱动组件24;第一支架25;第二支架26;外壳30;第一安装口30a;第二安装口30b;吸风口30c;拆装口30d;过滤装置40;加湿装置50;水箱51;出水口51a;出雾管52;第一出雾通道52a;第一进雾口52b;第一出雾口52c;雾化组件53;接水盒531;振荡片532;风机533;底座60;底板61;通孔61a;支撑腿62;装饰板7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顶”、“底”、“前”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8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中,“上”为附图8的顶方向,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机构,请参阅图1至图4、图6至图8、图10,该出风机构包括出风装置10和风轮装置20,出风装置10包括壳体11、面盖组件12和第一驱动组件13,壳体11具有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其中另一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也就是说,可以是第一出风口11a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第二出风口11b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即图1所示的设置方式),也可以是第二出风口11b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第一出风口11a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第一驱动组件13与面盖组件12驱动连接,以驱动面盖组件12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第二出风口11b。
风轮装置20包括蜗壳21、风轮22、第二驱动组件23和第三驱动组件24,蜗壳21具有气流入口21a和气流出口21b,风轮22设置在蜗壳21中,第二驱动组件23与风轮22驱动连接,第二驱动组件23用于驱动风轮22转动,第三驱动组件24与蜗壳21驱动连接,第三驱动组件24通过驱动蜗壳21转动,使气流出口21b选择性地与第一出风口11a或第二出风口11b连通,请参阅图13,当蜗壳21转动至第一位置C1,气流出口21b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气流出口21b流出并流向第一出风口11a,面盖组件12处于封闭第二出风口11b的封闭状态;请参阅图16,当蜗壳21转动至第二位置C2,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第二出风口11b的打开状态,气流出口21b与第二出风口11b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气流出口21b流出并流向第二出风口11b。也就是说,在不需要通过第二出风口11b出风时,面盖组件12保持在封闭状态,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出风口11b连通,即需要通过第二出风口11b出风时,面盖组件12才在第一驱动组件13的驱动下从封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面盖组件12打开之后,气流才能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通过第二出风口11b出风时,可以是第三驱动组件24先驱动蜗壳21转动,第二驱动组件23再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也可以是第二驱动组件23先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第三驱动组件24再驱动蜗壳21转动,还可以是第三驱动组件24驱动蜗壳21转动的同时,第二驱动组件23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请参阅图8至图10、图13、图15和图16,该电器设备包括外壳30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出风机构。外壳30具有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口30a、第二安装口30b和吸风口30c;出风机构设置在容纳腔内,第一出风口11a通过第一安装口30a与外界连通,第二出风口11b通过第二安装口30b与外界连通,吸风口30c与气流入口21a之间形成气流流通路径,气流入口21a位于吸风口30c沿气流流通路径的下游,也就是说,外界的气流从吸风口30c进入容纳腔内,并沿吸风口30c与气流入口21a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流入气流入口21a。
本申请实施例的出风机构在壳体11上设置了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其中之一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第一出风口11a和第二出风口11b的其中另一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第三驱动组件24与蜗壳21驱动连接,以通过驱动蜗壳21转动,使蜗壳21的气流出口21b选择性地与第一出风口11a或第二出风口11b连通,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出风口11b连通,第一驱动组件13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第二出风口11b的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第二出风口11b的打开状态,以使得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出风机构具有两种出风方式,一种是从壳体11的一侧出风,另一种是从壳体11的顶部出风,由此,可以满足用户多方向出风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通过第二出风口11b出风时,可以是第三驱动组件24先驱动蜗壳21转动,第二驱动组件23再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也可以是第二驱动组件23先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第三驱动组件24再驱动蜗壳21转动,还可以是第三驱动组件24驱动蜗壳21转动的同时,第二驱动组件23驱动面盖组件12从封闭状态切换打开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出风口11a处可以设置出风格栅14,以阻挡外界的杂物进入出风机构。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和图16,壳体11还具有第一风道11c和第二风道11d,第一出风口11a设置在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第二出风口11b设置在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第三驱动组件24通过驱动蜗壳21转动,使气流出口21b选择性地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或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也就是说,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从气流出口21b流出并流入第一风道11c,然后沿着第一风道11c流向第一出风口11a,即气流出口21b通过第一风道11c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从气流出口21b流出并流入第二风道11d,然后沿着第二风道11d流向第二出风口11b,即气流出口21b通过第二风道11d与第二出风口11b连通。第一风道11c和第二风道11d可以便于对风轮22产生的气流进行导流,由此,可以提高出风机构的出风效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蜗壳21封闭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请参阅图16,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蜗壳21封闭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
具体地,当面盖组件12处于封闭状态,面盖组件12与壳体11之间仍然可能存在一些缝隙,因此,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蜗壳21通过封闭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可以防止外界的气流从面盖组件12与壳体11之间的缝隙处倒吸入第二风道11d而产生回风现象,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蜗壳21通过封闭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也可以防止外界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a处倒吸入第一风道11c而产生回风现象,由此,可以提高用户体验。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图13和图16,第一出风口11a设置在壳体11的一侧,第二出风口11b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第一驱动组件13包括驱动电机131和传动件132,驱动电机131与传动件132驱动连接,传动件132与面盖组件12传动连接,驱动电机131通过驱动传动件132带动面盖组件12升降,使面盖组件12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第二出风口11b。
具体地,与设置在壳体11一侧的出风口相比,灰尘、杂物等更易从设置在壳体11顶部的出风口进入壳体11内,因此,将第二出风口11b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可以在不需要使用第二出风口11b时,利用面盖组件12封闭第二出风口11b,以防止灰尘、杂物等从第二出风口11b进入壳体11内。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13和图16,面盖组件12包括面盖121以及与面盖121连接的升降台122,传动件132与升降台122传动连接。当面盖组件12处于封闭状态,升降台122位于壳体11内,面盖121封闭第二出风口11b;当驱动电机131驱动传动件132带动面盖组件12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至预设位置,升降台122的至少部分结构从第二出风口11b伸出,面盖121敞开第二出风口11b。
具体地,面盖121用于敞开或封闭第二出风口11b,升降台122用于与传动件132配合,以通过带动面盖121升降来实现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第二出风口11b。请参阅图13,当面盖组件12处于封闭状态,面盖121与壳体11的顶端面接触,请参阅图16,当驱动电机131驱动传动件132带动面盖组件12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至预设位置,面盖121与壳体11的顶端面分离,面盖121敞开第二出风口11b,从第二出风口11b流出的气流可以从面盖121与壳体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隔处流出,相当于面盖121与壳体11之间形成周向出风的出风结构,由此,可以使得气流能够向四周均匀扩散,进而可以使得出风机构能够具有更好的出风效果。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13至图16,升降台122具有容纳腔122a以及与容纳腔122a连通的避让口122b,传动件132包括齿轮1321和齿条1322;驱动电机131和齿轮1321均设置在容纳腔122a中,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与齿轮1321驱动连接;齿条1322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1中,齿条1322的部分结构从避让口122b伸入容纳腔122a中且与齿轮1321啮合。
具体地,驱动电机131和齿轮1321设置在容纳腔122a中可以对驱动电机131和齿轮1321起到防护作用,而齿条1322从避让口122b伸入容纳腔122a中也可以对面盖组件12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另外,请参阅图4和图14,为了便于固定驱动电机131,还可以在容纳腔122a中设置固定支架15,驱动电机131设置在固定支架15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驱动电机131设置在容纳腔122a中,齿轮1321和齿条1322设置在壳体11中,驱动电机131的输出端从避让口122b伸出且与齿轮1321驱动连接,或者,升降台122也可以不设置容纳腔122a,相当于驱动电机131可以直接暴露在壳体11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齿条1322设置在升降台122上,驱动电机131设置在壳体11中。
可以理解的是,传动件132也不仅限于是齿轮1321和齿条1322配合的传动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件132可以是其它类型的传动结构,比如,传动件132可以是涡轮和蜗杆配合的传动结构,也可以是多个齿轮1321配合的传动结构。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13和图16,壳体11包括主体111和导风件112,主体111具有顶底贯通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的一侧具有第一出风口11a,第二进风口11f与第二出风口11b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1d;导风件112从容纳空间顶部的贯通处伸入容纳空间,导风件112与主体111配合,使容纳空间中形成从容纳空间底部的贯通处向上延伸至第一出风口11a的第一风道11c,第一风道11c的底端具有第一进风口11e;风轮装置20设置在出风装置10的底部,第三驱动组件24通过驱动蜗壳21转动,使气流出口21b选择性地与第一进风口11e或第二进风口11f连通。也就是说,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进风口11e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一进风口11e沿第一风道11c向上流动,并从设置在壳体11一侧的第一出风口11a流出,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进风口11f连通,风轮22产生的气流能够从第二进风口11f沿第二风道11d向上流动,并从设置在第二风道11d顶端第二出风口11b流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蜗壳21包括第一半壳211、第二半壳212、第一辅助壳213和第二辅助壳214,第一半壳211和第二半壳212均具有缺口和气流入口21a;第一半壳211和第二半壳212相互对接,第一半壳211的气流入口21a和第二半壳212的气流入口21a分别位于风轮22轴向的相对两侧,第一半壳211的缺口和第二半壳212的缺口对接形成位于风轮22径向一侧的气流出口21b;第一辅助壳213和第二辅助壳214分别设置在气流出口21b的相对两侧,也就是说,风轮装置20可以是离心式风轮装置;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一进风口11e连通,第二辅助壳214封闭第二进风口11f,当气流出口21b与第二进风口11f连通,第一辅助壳213封闭第一进风口11e。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风轮装置20包括第一支架25和第二支架26,蜗壳21还包括与第一支架25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件215以及与第二支架26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件216;第一转动连接件215与第一半壳211连接,第二转动连接件216与第二半壳212连接,第三驱动组件24与第一转动连接件215驱动连接。
具体地,蜗壳21实际上是设置在第一支架25和第二支架26之间,并通过第一支架25和第二支架26进行支撑,第三驱动组件24通过与第一转动连接件215驱动连接,可以驱动蜗壳21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组件24也可以与第二转动连接件216驱动连接。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3,电器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40,过滤装置40设置在容纳腔内且位于吸风口30c与气流入口21a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也就是说,从吸风口30c进入容纳腔内的气流可以经过滤装置40过滤之后再流入气流入口21a,由此,可以使得电器设备能够具备净化出风的空气管理功能,进而,可以提高电器设备的功能的多样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3,外壳30的底壁与支撑平面之间具有间隔,底壁具有吸风口30c,过滤装置40安放在底壁上。支撑平面是指支撑电器设备的平面,比如,地面。也就是说,吸风口30c可以设置在电器设备的底部,由于外壳30的底壁与支撑平面之间具有间隔,所以,外界的气流能够从外壳30的底壁与支撑平面之间具有间隔处流向吸风口30c。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3,电器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底座60,底座60包括具有通孔61a的底板61以及与底板61连接的多个支撑腿62,底座60安放在底壁上,底板61与底壁之间形成容纳过滤装置40的容纳空间,相对于过滤装置40位于外壳30的底壁与底座60的底板61之间,风轮装置20安放在底板61上,从吸风口30c流入外壳30的气流经过滤装置40过滤之后,从底板61上的通孔61a流向风轮装置20的气流入口21a。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出风装置10还包括加热组件16,加热组件16设置在第一风道11c内且位于第一风道11c靠近第一出风口11a的一端。加热组件16可以在气流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之前,对气流进行加热,由此,可以起到向外界排出暖风的作用,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器设备除了具备空气净化功能之外,还可以具备暖风功能,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功能的多样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图13、图15和图16,加热组件16活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11c内;出风装置10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17,第四驱动组件17与加热组件16驱动连接,以驱动加热组件16移动至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也就是说,当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第四驱动组件17可以驱动加热组件16移动至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以使加热组件16能够对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进行加热,当不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第四驱动组件17可以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以使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能够更快地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加热组件16包括安装支架161和发热元件162,安装支架16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11c内,发热元件162设置在安装支架161上,第四驱动组件17与安装支架161驱动连接。
具体地,发热元件162可以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也可以是发热丝等可以发热的元件,当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第四驱动组件17可以通过驱动加热组件16转动,使加热组件16移动至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同样地,当不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第四驱动组件17可以通过驱动加热组件16转动,使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图15和图16,第一风道11c靠近第一出风口11a一端的部分内壁向外凸出形成收纳槽11g;当第四驱动组件17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加热组件16收纳于收纳槽11g内。当不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将加热组件16收纳于收纳槽11g内,可以避免加热组件16阻碍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61也可以是可平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11c内,具体地,安装支架161可以是横向平动,也可以竖向平动,第四驱动组件17通过驱动加热组件16平动,使加热组件16移动至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热组件16也可以固定在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也就是说,加热组件16无法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当不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加热组件16保持在非工作状态,当需要使用加热组件16时,再将加热组件16切换至工作状态。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至图13,电器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加湿装置50,加湿装置50的出雾端与外界连通。
具体地,加湿装置50可以向外界排出水雾,由此,可以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加湿,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加湿装置50,可以使得电器设备能够具有加湿功能,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器设备的功能的多样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至图13,加湿装置50包括水箱51、出雾管52和雾化组件53,出雾管52具有第一出雾通道52a,第一出雾通道52a具有第一进雾口52b和第一出雾口52c;水箱51的出水口51a和第一进雾口52b均与雾化组件53连通,第一出雾口52c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
具体地,雾化组件53可以是振荡雾化组件53,比如,请参阅图11和图12,振荡雾化组件53包括接水盒531、振荡片532和风机533,水箱51内的水流入接水盒531之后,振荡片532将水振荡为细小的水微粒,然后通过风机533将含有细小水微粒的水雾从出雾管52的第一进雾吹入第一出雾通道52a。雾化组件53也可以是微孔雾化组件53,微孔雾化组件53的雾化方式与振荡雾化组件53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微孔雾化组件53是通过海绵棒将水箱51内的水吸收到振荡片532上进行振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雾通道52a的第一出雾口52c与第一出风口11a连通,也就是说,从第一进雾口52b进入第一出雾通道52a的水雾通过第一出风口11a排出,相当于加湿装置50和出风装置10共用第一出风口11a,或者说,加湿装置50产生的水雾和出风装置10产生的气流均可以从柜体30上的第一安装口30a处排出,由此,柜体30上可以不用为加湿装置50再单独设置水雾出口。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柜体30上设置水雾出口,第一出雾口52c通过水雾出口与外界连通,也就是说,加湿装置50产生的水雾也可以从柜体30上单独设置的水雾出口处排出。
另外,请参阅图10,雾化组件53可以设置在靠近柜体30前侧的位置,同时,在柜体30前侧的侧壁上设置与水箱51的位置相对应的拆装口30d,在柜体30外再设置与柜体30转动连接或可拆卸地连接的装饰板70,当装饰板70打开之后,用户可以从拆装口30d处将水箱51拆下进行换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和图13,出风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a处的出风格栅14,出风格栅14具有第二出雾通道14a,第二出雾通道14a具有第二进雾口14b和第二出雾口14c,第一出雾口52c与第二进雾口14b连通。也就是说,加湿装置50产生的水雾可以从出风格栅14的第二进雾口14b进入第二出雾通道14a,然后从出风格栅14上的第二出雾口14c排出。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当电器设备处于暖风模式,气流出口21b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加热组件16位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加热组件16和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请参阅图13,当电器设备从暖风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第四驱动组件17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加湿装置50和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
具体地,对于活动地设置在第一风道11c内的加热组件16来说,当电器设备处于暖风模式,加热组件16位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加热组件16和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风轮装置20产生的气流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流入第一风道11c,在第一风道11c内被加热组件16加热后从第一出风口11a流出,而当电器设备从暖风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第四驱动组件17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加湿装置50和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加湿装置50产生的水雾在第一出风口11a处与风轮装置20产生的气流汇合,由于加热组件16已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能够更快地从第一出风口11a处流出,所以,依靠风轮装置20产生的气流,可以将加湿装置50产生的水雾输送得更远,加湿效果更好。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当电器设备处于第一净化模式,气流出口21b与第一风道11c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加热组件16位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请参阅图13,当电器设备从第一净化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第四驱动组件17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加湿装置50和风轮装置20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说,在电器设备处于第一净化模式下,风轮装置20产生的气流仍然通过第一出风口11a流出,加热组件16也可以位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只是加热组件16处于非工作状态,即加热组件16不对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进行加热,而当电器设备从第一净化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第四驱动组件17再驱动加热组件16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电器设备处于第一净化模式,加热组件16也可以不位于第一风道11c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当电器设备处于第二净化模式,气流出口21b与第二风道11d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第二出风口11b处于打开状态。
具体地,当电器设备从暖风模式切换至第二净化模式,加热组件16切换至非工作状态,当电器设备从加湿模式切换至第二净化模式,加湿装置50可以切换至非工作状态,也可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相当于净风和加湿可以同步进行。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器设备可以是净化器、取暖器、箱式冷风扇、带出风功能的智能床头柜等任意一种依靠风轮22产生的气流来实现出风的电器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包括壳体、面盖组件和第一驱动组件,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其中之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其中另一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面盖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面盖组件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风轮装置,所述风轮装置包括蜗壳、风轮、第二驱动组件和第三驱动组件,所述蜗壳具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风轮设置在所述蜗壳中,所述第二驱动组件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蜗壳驱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面盖组件处于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封闭状态;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面盖组件从所述封闭状态切换至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打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
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或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蜗壳封闭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
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蜗壳封闭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传动件,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面盖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面盖组件升降,使所述面盖组件选择性地敞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组件包括面盖以及与所述面盖连接的升降台,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升降台传动连接;
当所述面盖组件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壳体中,所述面盖封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面盖组件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至预设位置,所述升降台的至少部分结构从所述第二出风口伸出,所述面盖敞开所述第二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台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避让口,所述传动件包括齿轮和齿条;
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齿轮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齿轮驱动连接;所述齿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齿条的部分结构从所述避让口伸入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齿轮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导风件,所述主体具有顶底贯通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一侧具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的顶部具有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的底部具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风道;
所述导风件从所述容纳空间顶部的贯通处伸入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导风件与所述主体配合,使所述容纳空间中形成从所述容纳空间底部的贯通处向上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底端具有第一进风口;
所述风轮装置设置在所述出风装置的底部,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或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第一半壳、第二半壳、第一辅助壳和第二辅助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均具有缺口和所述气流入口;
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相互对接,所述第一半壳的所述气流入口和所述第二半壳的所述气流入口分别位于所述风轮轴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半壳的所述缺口和所述第二半壳的所述缺口对接形成位于所述风轮径向一侧的所述气流出口;
所述第一辅助壳和所述第二辅助壳分别设置在所述气流出口的相对两侧;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辅助壳封闭所述第二进风口,当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辅助壳封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蜗壳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件;
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半壳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半壳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的其中之一驱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组件,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和发热元件,所述安装支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安装支架驱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为设置在所述壳体外表面的同步电机,所述同步电机的输出轴伸入所述第一风道内与所述安装支架驱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13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一端的部分内壁向外凸出形成收纳槽;
当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热组件收纳于所述收纳槽内。
15.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机构;
所述外壳具有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和吸风口;所述出风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形成气流流通路径,所述气流入口位于所述吸风口沿气流流通路径的下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雾端与外界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水箱、出雾管和雾化组件,所述出雾管具有第一出雾通道,所述第一出雾通道具有第一进雾口和第一出雾口;
所述水箱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一进雾口均与所述雾化组件连通,所述第一出雾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具有第二出雾通道,所述第二出雾通道具有第二进雾口和第二出雾口,所述第一出雾口与所述第二进雾口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三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蜗壳转动,使所述气流出口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或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
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加热组件和第四驱动组件,所述加热组件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道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所述第四驱动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加热组件移动至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或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暖风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当所述电器设备从所述暖风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设备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吸风口与所述气流入口之间的气流流通路径上;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第一净化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一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当所述电器设备从所述第一净化模式切换至加湿模式,所述第四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加热组件从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移开,所述加湿装置和所述风轮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和/或,
当所述电器设备处于第二净化模式,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第二风道沿气流流动方向的始端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于打开状态。
CN202110653037.4A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Pending CN1154682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3037.4A CN115468250A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3037.4A CN115468250A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68250A true CN115468250A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63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3037.4A Pending CN115468250A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6825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66456Y (zh) * 2008-02-02 2008-12-17 佛山市富士宝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扇发热体的驱动机构
CN201715649U (zh) * 2010-06-24 2011-01-1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热雾加湿器
CN104422096A (zh) * 2013-09-03 2015-03-18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57110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WO2019144959A1 (zh) * 2018-01-29 2019-08-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66456Y (zh) * 2008-02-02 2008-12-17 佛山市富士宝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扇发热体的驱动机构
CN201715649U (zh) * 2010-06-24 2011-01-1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热雾加湿器
CN104422096A (zh) * 2013-09-03 2015-03-18 深圳市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风道摆动型双出风口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57110A (zh) * 2015-09-11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立式空调器
WO2019144959A1 (zh) * 2018-01-29 2019-08-0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518583A (ja) 携帯型送風機装置
WO2005026623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129U (zh) 新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8506679A (ja) 送風システム
CN2140947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US20240068696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2551607B1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115468250A (zh) 一种出风机构及电器设备
WO2005124240A1 (ja) 同時給排型換気装置
EP3587936A1 (en) Floor-standing air conditioner
CN215993247U (zh) 一种智能床头柜
CN213901367U (zh) 新风机
CN115530549A (zh) 一种智能床头柜及空气处理设备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1926025U (zh) 取暖换气装置
CN110578970B (zh) 一种室内空气调节器
CN1979017A (zh) 分体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电机盖结构
CN1144845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02208468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2218736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1925941U (zh) 空调器
CN218658901U (zh) 电动工具
JP2014149106A (ja) 換気装置
CN21723579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