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1367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01367U
CN213901367U CN202023064711.5U CN202023064711U CN213901367U CN 213901367 U CN213901367 U CN 213901367U CN 202023064711 U CN202023064711 U CN 202023064711U CN 213901367 U CN213901367 U CN 213901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exhaust
outer cove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647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炳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647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01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01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01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机,属于空气处理技术领域。新风机包括:外罩,大致呈圆形,外罩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新风管和排风管,分别与外罩连接;全热交换器,设于外罩的内部中央,全热交换器内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新风风道,设于外罩内并连通新风管和出风口,第一通道组成新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外空气经过新风管、新风风道由出风口进入室内;和排风风道,设于外罩内并连通进风口和排风管,第二通道组成排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内空气经过进风口、排风风道由排风管排向室外。本新风机采用圆形设计,内部使用双向全热交换器,整机尺寸小巧,占用空间小,可灵活安装在墙壁或窗户上,而且提高了新风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家用新风机以单向流形式居多,即简单的通过一个风机将室外风过滤后吸引到室内,依靠排挤作用将室内空气通过门窗缝隙排入室外。后来逐渐衍生出了双向流形式的新风机,即通过双风机,实现室外风的吸入和室内风的排出同时进行,但该类产品的形态多数为长方形,整机尺寸较大。
单向流新风机只依靠排挤作用的换风形式会导致房间内气流紊乱,无法形成对流,换风效率低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室内空气换新,另外由于缺乏温度补偿措施,当室外温度较高或较低时,送入室内的新风也会过冷或过热,舒适性较差;长方形双向流新风机的缺陷为体积大、安装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新风机,该新风机整体采用圆形设计,内部使用双向全热交换器,整机尺寸小巧,占用空间小,可灵活安装在墙壁或窗户上,而且提高了新风的舒适性。
根据本公开的新风机,包括:外罩,大致呈圆形,所述外罩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新风管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外罩连接;全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外罩的内部中央,所述全热交换器内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新风风道,设于所述外罩内并连通所述新风管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道组成所述新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外空气经过所述新风管、所述新风风道由所述出风口进入室内;和排风风道,设于所述外罩内并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管,所述第二通道组成所述排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内空气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排风风道由所述排风管排向室外。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还包括框架,设于所述外罩的中央,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框架内;和多个隔板,由所述框架的周部向所述外罩辐射分布,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罩和所述全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排风进风腔和排风出风腔;所述新风进风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形成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排风进风腔、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排风出风腔连通形成所述排风风道。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框架上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进风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滑道,所述框架上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滑道;所述新风机还包括:新风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和排风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二滑道内。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还包括:新风风机,对应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新风出风腔内;和排风风机,对应所述排风管设于所述排风出风腔内。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外罩具有位于后端的底座,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框架、所述隔板与所述外罩一体成型。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用于引导新风出风方向;和/或,所述进风口由设于所述外罩上的进风格栅形成。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外罩的前端呈“圆台”状,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圆台的斜面上。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所述外罩具有位于前端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可拆卸或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外罩上,以方便打开所述前面板装卸所述外罩内的部件。
根据本公开新风机的实施例,还包括:电控板,连接在所述前面板的内侧;所述前面板上具有可拆卸连接的维修盖,所述维修盖对应在所述电控板的外侧,以方便拆下所述维修盖检修所述电控板。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通过将新风机设计呈圆形,再将全热交换器设置在新风机的中央,围绕全热交换器的外周辐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使得新风机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尺寸小巧,占用空间小,方便灵活安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长方形新风机体积大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另外,全热交换器实现了室外新风的温度补偿,通过回收排出空气的余热来降低引入新风与室内的温差,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另外,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可以通过新风机向室外排除室内空气,从而提高了换风效率。本新风机具有体积小巧安装便利、舒适性好和换风效率高的优点。
根据本公开,通过设置易拆卸或者转动地维修盖和前面板,便于机器检修以及滤网等部件的更换清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新风机的前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新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外罩;11、前面板;12、进风格栅;13、出风口;14、底座;15、侧板;16、框架;17、隔板;18、第一滑道;19、第二滑道;2、新风滤网;3、维修盖;4、控制板;6、导风板;7、新风风机;8、排风风机;9、全热交换器;10、排风滤网;20、新风管;30、排风管;40、墙壁;51、新风进风腔;52、新风出风腔;61、排风进风腔;62、排风出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目前的新风机大体上具有两种形式:单向流和双向流。单向流新风机主要是通过一个风机将室外新风强制引流到室内,依靠排挤作用将室内空气从门窗缝隙排到室外,这种单向流新风机的换风效率低下,需要长时间才能将室内空气换新,并且不具备温度补偿措施,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送入室内的新风温度会影响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双向流新风机是通过双风机实现室外风的吸入和室内风的排出同时进行,这种双向流新风机多数为长方形,整机尺寸比较大、体积笨重,安装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差。
与现有技术所不同的是,根据本公开的新风机采用圆形双向流设计,将全热交换器设置在中央,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围绕在全热交换器的周部,使得结构较为紧凑,整机尺寸小巧,占用空间小,可灵活安装在墙壁或窗户上;并且吸入的室外风与排出的室内风在全热交换器处进行热量交换,降低了引入的室外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参照图1-图4,图中虚线箭头示意新风的流向,实线箭头示意室内排风的流向。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新风机,包括外罩1、全热交换器9、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
外罩1大致呈圆形,限定出新风机的整体外观,包括圆筒状的侧板15,连接在侧板15后端的底座14,以及连接在侧板15前端的前面板11(新风机安装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
外罩1的前端呈“圆台”状,在圆台的斜面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3,其中进风口通过设于外罩1上进风格栅12形成,进风格栅12可以初步过滤进入外罩1的空气;出风口13处设置有引导出风方向的导风板6,导风板6在出风口13处转动连接,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导风板6的角度来满足送风范围的需要。
将进风格栅12和出风口13设置在斜面上,两者的法线成夹角,使得进风格栅12和出风口13朝向室内不同的方向,避免新风和排风在新风机上的串扰。
另外,出风口13可以是在外罩1上开设形成,进风格栅12通过卡扣可拆卸连接在外罩1上,方便取下进风格栅12进行清洗。
外罩1的底座14上设有两个通孔,用于安装新风管20和排风管30,具体参照图2所示,新风管20和排风管30的一端连接在外罩1的后端,另一端延伸穿出墙壁40或者窗户,实现室外空气与新风机的连通。
全热交换器9位于外罩1内部中央,用于实现室外新风和室内排风的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引入的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
外罩1可以是采用塑料材质来减轻新风机的重量,也可以采用金属钣金材质来提高新风机的质感。
全热交换器9的工作原理为:利用一种特殊的滤纸在其中划分为两股交叉的气流通道,分别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气流通过两个通道时互不干涉,但当两股不同温度的气流同时交叉流动时会通过滤纸进行热量的交换,达到温度补偿的目的。
例如,当冬天室外温度相对较低而室内温度相对较高时,0℃的室外风进入全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与进入第二通道的10℃的室内风进行热量交换,最终送入室内的新风温度即可达到5℃左右,降低了引入新风与室内温度的温差。
外罩1的中央可设置矩形的框架16,用于固定安装全热交换器9,框架16的后端与底座14固定连接;或者,框架16通过隔板17与侧板15连接,具体地,从框架16周部向侧板15方向辐射多个隔板17,隔板17上靠近中心的一端连接框架16,隔板17的另一端连接侧板15。在当前实施例中,参照图2,全热交换器9可从外罩1的前端塞入框架16,并可从框架16中抽出(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隔板17至少有四个,将全热交换器9和侧板15之间的空间分隔为新风进风腔51、新风出风腔52、排风进风腔61和排风出风腔62。其中新风进风腔51、新风出风腔52通过第一通道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排风进风腔61、排风出风腔62通过第二通道连通,形成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相互独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风道进入室内,室内空气通过排风风道排向室外,两股气流在全热交换器9处交换热量。
根据本公开的新风机,通过将新风机设计呈圆形,再将全热交换器9设置在新风机的中央,围绕全热交换器9的外周辐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使得新风机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尺寸小巧,占用空间小,方便灵活安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长方形新风机体积大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另外,全热交换器9实现了室外新风的温度补偿,通过回收排出空气的余热来降低引入新风与室内的温差,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体验;另外,在向室内引入新风的同时可以通过新风机向室外排除室内空气,从而提高了换风效率。本新风机具有体积小巧安装便利、舒适性好和换风效率高的优点。
继续参照图2所示,新风进风腔51与新风管20连通,新风出风腔52与出风口13连通,在新风出风腔52内设有新风风机7,用于实现室外新风的强制流动;在新风风机7的作用下,室外新风经过新风管20、新风风道(新风进风腔51、第一通道、新风出风腔52)、出风口13流入室内。
参照图3,排风进风腔61与进风格栅12连通,排风出风腔62与排风管30连通,在排风出风腔62内设置排风风机8,用于实现室内空气的强制流动;在排风风机8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经过进风格栅12、排风风道(排风进风腔61、第二通道、排风出风腔62)、排风管30排向室外。
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可以通过螺钉或者卡扣固定在底座14上或者固定在前面板11上。
其中,新风风机7是双吸式离心风机,可以引入更大风量的新风,新风风机7的排风口对应出风口13设置;排风风机8是单吸式离心风机,排风风机8的吸风口对应第二通道设置,排风风机8的排风口对应排风管30设置。
新风机可以包括新风滤网2和排风滤网10;新风滤网2安装在新风进风腔51内,用于过滤新风所携带的杂质颗粒,排风滤网10安装在排风进风腔61内,用于过滤排风所携带的杂质颗粒。
具体地,框架16上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滑道18和第二滑道19,第一滑道18位于第一通道的进风侧,新风滤网2插接在第一滑道18内;第二滑道19位于第二通道的进风侧,排风滤网10插接在第二滑道19内。新风滤网2和排风滤网10可从新风机的前端插入滑道、以及从滑道内向外抽出(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框架16、隔板17和滑道可以与外罩1一体成型,成本低、制作简单。
继续参照图2所示,前面板11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在侧板15的前端,可向上翻转打开前面板11露出新风滤网2、全热交换器9和排风滤网10,从而方便抽出新风滤网2、全热交换器9或排风滤网10进行更换或者清理。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板11也可以是通过卡扣可拆卸连接在外罩1上。铰链连接结构以及卡扣连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新风机可以包括控制板4,用于实现新风机的电控功能,电控板4安装在前面板11的后侧。具体地,前面板11上具有向后凸出的凹槽,电控板4安装在此凹槽内。
前面板11上对应电控板4的前端可拆卸连接有维修盖3,通过拆下维修盖3可以对电控板4进行维修。维修盖3的可拆卸连接可采用螺钉或者卡扣的形式。
根据本公开的新风机,通过设置易拆卸或者转动地维修盖3和前面板11,便于机器检修以及滤网等部件的更换清理。
根据本公开的新风机,通过控制板4的控制,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均可与单独开启,或同时开启,因而,新风机具有三种运行模式:仅新风风机7开启的单向新风模式、仅排风风机8开启的单向排风模式、以及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同时开启的双向新风模式。
具体地,参照图2,单向新风模式时,新风风机7开启,在新风风机7的强制作用下,室外新风沿虚线箭头,从新风管20进入,经过新风进风腔51、新风滤网2、全换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新风出风腔52,最后由出风口13进入室内。
参照图3,单向排风模式时,排风风机8开启,在排风风机8的强制作用下,室内空气沿实现箭头,由进风格栅12进入,经过排风进风腔61、排风滤网10、全热交换器9的第二通道、排风出风腔62,最后由排风管30排向室外。
参照图4,双向新风模式时,新风风机7和排风风机8同时开启,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同时在新风机处流动,两股气流在全热交换器9处交换热量,换热后的新风进入室内,换热后的室内风排向室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罩,大致呈圆形,所述外罩上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
新风管和排风管,分别与所述外罩连接;
全热交换器,设于所述外罩的内部中央,所述全热交换器内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新风风道,设于所述外罩内并连通所述新风管和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通道组成所述新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外空气经过所述新风管、所述新风风道由所述出风口进入室内;和
排风风道,设于所述外罩内并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管,所述第二通道组成所述排风风道的中间部分,室内空气经过所述进风口、所述排风风道由所述排风管排向室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框架,设于所述外罩的中央,所述全热交换器安装在所述框架内;和
多个隔板,由所述框架的周部向所述外罩辐射分布,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罩和所述全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分隔成新风进风腔、新风出风腔、排风进风腔和排风出风腔;
所述新风进风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新风出风腔连通形成所述新风风道;
所述排风进风腔、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排风出风腔连通形成所述排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进风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滑道,所述框架上位于所述第二通道的进风侧设有向外延伸的第二滑道;
所述新风机还包括:
新风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和
排风滤网,安装在所述第二滑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风机,对应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新风出风腔内;和
排风风机,对应所述排风管设于所述排风出风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具有位于后端的底座,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所述隔板与所述外罩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用于引导新风出风方向;和/或,所述进风口由设于所述外罩上的进风格栅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前端呈“圆台”状,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圆台的斜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具有位于前端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可拆卸或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外罩上,以方便打开所述前面板装卸所述外罩内的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控板,连接在所述前面板的内侧;
所述前面板上具有可拆卸连接的维修盖,所述维修盖对应在所述电控板的外侧,以方便拆下所述维修盖检修所述电控板。
CN202023064711.5U 2020-12-17 2020-12-17 新风机 Active CN213901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64711.5U CN213901367U (zh) 2020-12-17 2020-12-17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64711.5U CN213901367U (zh) 2020-12-17 2020-12-17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01367U true CN213901367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04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64711.5U Active CN213901367U (zh) 2020-12-17 2020-12-17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013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751A (zh) * 2022-06-22 2022-09-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排风换气装置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92751A (zh) * 2022-06-22 2022-09-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排风换气装置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72682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3713289U (zh) 空气处理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2675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CN213901367U (zh) 新风机
CN113587232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623421A (zh) 一体式空调
CN112996371B (zh) 机柜
CN110736149A (zh) 一种具有换新风功能的一体式空调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5909387U (zh) 壳体组件和壁挂式空调器
CN21674460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977020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4163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688475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108006837B (zh) 空调柜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154535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60723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54460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0662154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9243812U (zh) 一种热交换新风换气机
CN220061915U (zh) 用于岗亭的空调器
CN11080596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4199102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48975B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