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3742A -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43742A
CN115443742A CN202180030612.3A CN202180030612A CN115443742A CN 115443742 A CN115443742 A CN 115443742A CN 202180030612 A CN202180030612 A CN 202180030612A CN 115443742 A CN115443742 A CN 115443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up
production
plan
adjustment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061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园尚
竹原裕起
相良博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443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437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5Production planning, e.g. of allocation of products to machines, of mounting sequences at machine or facility level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65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job scheduling, process planning, material flow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5Production planning, e.g. of allocation of products to machines, of mounting sequences at machine or facility level
    • H05K13/0857Product-specific machine setup; Changeover of machines or assembly lines to new product typ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45Nc applications
    • G05B2219/45029Mount and solder parts on boar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生产管理装置(100)具备:获取部(108),获取表示用于通过生产系统(1)生产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计划的生产数据、表示生产系统(1)的生产进展的进展数据;计划处理部(103),基于由生产数据及进展数据表示的生产计划及生产进展创建一个以上部件供给单元(6)的换产调整计划,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一个以上部件供给单元(6)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外部换产调整,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生产系统(1)中包含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M5)的主体装载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部件装配装置(M4或M5)的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Description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生产安装基板的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包含至少一个部件装配装置的生产系统通过在基板装配一个以上的部件从而生产安装基板。例如,生产系统对于安装基板的多个品种分别生产与该品种相应的多个安装基板。因此,操作生产系统的操作人员按照安装基板的每个品种进行与该品种相应的换产调整。换产调整是针对部件供给单元的部件的换产调整,该换产调整有内部换产调整和外部换产调整。
以往,提出了一种对该换产调整的定时进行管理的装置作为生产管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生产管理装置基于生产计划来判断将换产调整设为内部换产调整还是设为外部换产调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90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即,有时无法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的生产管理装置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具备:获取部,获取生产数据和进展数据,该生产数据表示用于通过生产系统生产分别在基板装配了一个以上的部件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计划,该进展数据表示所述生产系统的生产进展;和计划处理部,基于由所述生产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计划以及由所述进展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进展,创建供给分别被所述生产系统装配于基板的部件的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计划,所述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所述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装载于所述生产系统中包含的装置主体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所述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另外,这些概括性或者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此外,记录介质也可以为非易失性记录介质。
发明效果
本公开的生产管理装置能够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
另外,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中的进一步的优点以及效果根据说明书以及附图变得明确。相应的优点以及/或者效果通过几个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以及附图记载的特征来分别提供,但为了获得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同一特征而未必需要全部提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部件装配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部分地示出图2中的III-III剖面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和生产线各自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将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对变更后的换产调整进行再变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公共的换产调整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将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的整体性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所执行的计划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所执行的从内部换产调整向外部换产调整的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所执行的换产调整再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具备:获取部,获取生产数据和进展数据,该生产数据表示用于通过生产系统分别生产在基板装配了一个以上的部件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计划,该进展数据表示所述生产系统的生产进展;和计划处理部,基于由所述生产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计划以及由所述进展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进展,创建供给分别被所述生产系统装配于基板的部件的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计划,所述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所述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装载于所述生产系统中包含的装置主体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所述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另外,上述的装置主体例如为部件装配装置的主体。
由此,基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进展,创建表示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各自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还是外部换产调整的换产调整计划。因此,无论是该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晚的情况,还是该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早的情况,都能够创建与该生产进展相应的适当的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
具体地,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在计划生产时,计划了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然而,有时生产不按其生产计划进行。其结果是,从部件装配装置的运行效率的观点出发,会发生当初计划的换产调整不适当的情况。因此,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在生产计划以外也考虑生产进展来创建内部换产调整的计划或者外部换产调整的计划,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生产系统的运行损失。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判断在处理时刻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判断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所述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在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和在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基于所述生产计划、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以及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将由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表示的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另外,处理时刻是任意的时刻,例如是由生产系统进行生产的任意的时刻。在该处理时刻创建换产调整计划。
由此,在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即,在生产进展快的情况下,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包含的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此外,基于生产计划、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以及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来进行该变更,因此能够创建相对于超前的生产进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换产调整计划。
例如,在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能够使生产系统的部件装配装置所装载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台车比当初的预定更早地返回到换产调整的区域。此时,根据生产进展,存在能够将在生产计划时预定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通过将伴有部件装配装置的运行损失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不伴有该运行损失的外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减少部件装配装置的运行损失。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判断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在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由此,能够提早后续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判断所述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所述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而比所述生产计划延迟,在所述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由此,能够抑制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所引起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的延迟。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在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为了生产包含于小组的多个品种各自的安装基板而针对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判断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晚;和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晚的情况下,判断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是否变为比所述生产计划中包含的所述小组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时刻靠后,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在判断为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变为所述生产开始时刻之后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小组中包含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其他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例如,在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晚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的后续换产调整在该小组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之前有可能来不及。但是,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在该以小组为单位的后续换产调整来不及的情况下,以品种为单位将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对于该小组中包含的例如最初生产的品种,在该品种的生产开始之前,能够使该品种的换产调整来得及。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换产调整未完成而生产停止,即,能够抑制生产系统的非运行期间的产生。
例如,通过至少将小组内预定最后生产的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使预定为最初的品种的生产更早地开始。由此,能够减少生产系统的运行损失。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将针对所述小组中最初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品种即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各自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非运行期间的产生。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减少生产系统的运行损失。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判断在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中,所述第1品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在所述小组生产前进行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的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在判断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的情况下,判断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之中是否存在所述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所述第1品种短的第2品种;和在判断为存在所述第2品种的情况下,调换所述第1品种和所述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将所述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将所述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更新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例如,即使小组中包含的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为外部换产调整,且该小组中包含的其他的全部的品种的换产调整为内部换产调整,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在该第1品种的生产开始之前也有可能来不及。但是,在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在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来不及的情况下,调换第1品种和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第2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第1品种短。因此,通过将调换了生产顺序的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以及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分别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以及外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在第2品种的生产开始之前使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来得及。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非运行期间的产生。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包含: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多个品种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换产调整即公共换产调整。
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换产调整。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生产管理装置还具备对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进行显示的显示部。
由此,生产系统的操作人员能够按照所创建的换产调整计划进行换产调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具体地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概括性或者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结构要素、结构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步骤、步骤的顺序等为一例,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公开。此外,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之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未记载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来说明。
此外,各图为示意图,未必一定是严格地图示的图。此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符号。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大致平行等的表述。例如,大致平行不仅意味着完全平行,还意味着实质上平行,即,包含例如几%程度的误差。此外,大致平行是在能够发挥基于本公开的效果的范围内平行的意思。对于使用了其他的“大致”的表述也是同样的。
(实施方式)
[生产系统]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系统1具备例如两个生产线L1以及L2和生产管理装置100。
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是安装基板的生产设备的一例,通过针对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进行焊料印刷作业、部件装配作业以及回流焊作业等从而生产安装基板,并将该生产的安装基板向下游侧搬出。
生产管理装置100针对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生成并输出用于生产安装基板的生产数据。另外,生产管理装置100也可以经由无线或者有线而与这些生产线L1以及L2进行通信。无线可以为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ZigBee(注册商标)、或者特定小功率无线。
生产线L1具备基板供给装置M1、基板交接装置M2、焊料印刷装置M3、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回流焊装置M6和基板回收装置M7。另外,生产线L1中包含的各装置按照基板供给装置M1、基板交接装置M2、焊料印刷装置M3、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回流焊装置M6、基板回收装置M7的顺序依次排列,串联地连结在一起。另外,以下将这些各装置称为作业装置。另外,生产线L1只要包含基板供给装置M1、至少一个部件装配装置以及基板回收装置M7即可,也可以不包含上述全部的作业装置。此外,生产线L1除了上述作业装置以外,还可以包含向基板涂敷焊料的焊料涂敷装置、将径向部件或者轴向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插入机等。
基板供给装置M1将用于由生产线L1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基板经由基板交接装置M2向焊料印刷装置M3供给。焊料印刷装置M3进行上述的焊料印刷作业。也就是说,焊料印刷装置M3向从该基板交接装置M2交接的基板丝网印刷焊料。
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分别执行在基板装配至少一个部件的上述的部件装配作业。另外,生产线L1具备2台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但该台数并不限定于2台,可以为1台,也可以为3台以上。此外,可以说实质上通过这些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所执行的部件装配作业而生产安装基板。
回流焊装置M6进行上述的回流焊作业。也就是说,回流焊装置M6对从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搬入的装配了部件的基板进行加热,使基板上的焊料固化而将基板的电极部和部件接合。具体地,回流焊装置M6按照给定的加热曲线进行加热,由此使部件接合用的焊料熔融固化。由此,部件被焊料接合于基板。基板回收装置M7从回流焊装置M6回收进行了该焊料接合的基板。
生产线L2也具有与生产线L1同样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
[部件装配装置]
图2是示出部件装配装置M4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装配装置M5也具有与部件装配装置M4同样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B的搬送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该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是沿着水平面的方向。进而,将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X轴方向正侧以及负侧分别是基板B的搬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以及上游侧,Y轴方向正侧以及负侧分别是前后方向上的后侧(或者里侧)以及前侧(或者跟前侧)。Z轴方向正侧以及负侧分别是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以及下侧。在图2中,示出了部件装配装置M4的上表面。
部件装配装置M4具备基台4、基板搬送机构5、两个部件供给单元6、两个X轴梁9、Y轴梁8、两个安装头10、两个部件识别摄像机11和两个基板识别摄像机12。
基板搬送机构5具备沿着X轴方向的两个轨道,配设在基台4的中央。基板搬送机构5搬送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B,将该基板B定位保持在用于执行部件装配作业的位置。
两个部件供给单元6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夹着基板搬送机构5。在各个部件供给单元6,沿着X轴方向并排配置有多个供给器7。供给器7通过在带进给方向上间距进给容纳了部件的部件带,从而将该部件供给到由安装头10进行部件取出的位置(以下,称为部件取出位置)。
另外,也可以在部件供给单元6配置有盘式供给器、棒式供给器或者散装式供给器等。盘式供给器从容纳了部件的盘供给该部件。棒式供给器从容纳了部件的棒式容器供给该部件。散装式供给器从容纳了部件的散装式容器供给该部件。
Y轴梁8以沿着Y轴方向的方式配设在基台4上表面中的X轴方向的一侧(图2中为右侧)的端部。两个X轴梁9以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且以在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与Y轴梁8结合。
安装头10在两个X轴梁9,分别以在X轴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安装头10具备能够边吸附保持部件边升降的多个吸附单元10a。在吸附单元10a各自的前端设置有吸附嘴10b(参照图3)。
两个安装头10分别通过Y轴梁8以及X轴梁9的驱动而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移动。由此,两个安装头10分别从与该安装头10对应的配置于部件供给单元6的供给器7的部件取出位置,通过吸附嘴10b吸附并取出部件,并安装在被基板搬送机构5定位的基板B的安装点(或者安装位置)。
两个部件识别摄像机11分别配设在两个部件供给单元6之中的一者与基板搬送机构5之间。当从部件供给单元6取出了部件的安装头10在部件识别摄像机11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摄像机11对该部件进行拍摄。也就是说,部件识别摄像机11对被安装头10保持的状态的部件进行拍摄,由此识别该部件的保持姿势。
基板识别摄像机12装载于装有安装头10的板9a。因此,基板识别摄像机12与安装头10一体地移动。这样的基板识别摄像机12伴随着安装头10的移动而移动到被基板搬送机构5定位的基板B的上方,对设置于基板B的基板标记(未图示)进行拍摄来识别基板B的位置。在由安装头10向基板B安装部件的过程中,基于部件识别摄像机11对部件的识别结果和基板识别摄像机12对基板B的位置的识别结果来进行安装位置的修正。
图3是部分地示出图2中的III-III剖面的一例的图。部件装配装置M4具有将部件P安装于基板B的功能。
如图3所示,部件供给单元6具备供给器基座13a、装配于该供给器基座13a的多个供给器7和对供给器基座13a进行支承的台车13。
台车13以相对于部件装配装置M4、M5各自的主体而装卸自如的方式构成,还具备盒式保持器15。盒式保持器15以能够保持多个部件卷盘C的方式构成。部件卷盘C以卷绕状态容纳部件带14。多个部件卷盘C分别保持在盒式保持器15的上方保持位置Hu或者下方保持位置Hd。从盒式保持器15所保持的部件卷盘C拉出的部件带14装配于供给器7。另外,供给器7也可以不使用台车13而配置在设置于基台4上的供给器基座13a。此外,也可以不是盒式保持器15而由台车13保持部件卷盘C。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供给单元6相对于生产系统1中包含的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各自的主体进行装载或者卸下。另外,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各自的主体也称为装置主体,包含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各自的部件供给单元6以外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部件装配装置M4以及M5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结构。
[生产管理装置和生产线的功能结构]
图4是示出生产管理装置100和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生产管理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01、数据生成部102、计划处理部103、显示部106、输入输出部107、获取部108、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以及设定数据保持部DB2。
生产数据保持部DB1是用于保持表示生产计划的生产数据的记录介质。生产计划是用于通过生产系统1生产分别在基板装配了一个以上的部件的多个安装基板的计划。
设定数据保持部DB2是用于对用于创建生产计划的设定数据进行保持的记录介质。设定数据例如表示生产系统1中包含的生产线的数量、能够用于生产的台车13的数量、安装基板的生产花费的时间以及安装基板的生产片数等。
例如,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以及设定数据保持部DB2这样的记录介质为硬盘、RA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O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另外,这样的记录介质可以为易失性也可以为非易失性。
显示部106显示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中保持的生产数据以及设定数据保持部DB2中保持的设定数据等。显示部106的具体例为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或者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输入输出部107例如受理基于生产系统1的操作人员所执行的操作的输入数据,并将该输入数据输出到控制部101。这样的输入输出部107例如具有键盘、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或者鼠标等。此外,输入输出部107进行向生产线L1以及L2的数据的输出和来自生产线L1以及L2的数据的输入。
数据生成部102生成生产数据并保存于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例如,数据生成部102基于设定数据保持部DB2中保持的设定数据来生成生产数据。数据生成部102将该生成的生产数据经由输入输出部107分别发送至生产线L1以及L2。
如上所述,生产数据表示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包含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运行计划和生产线L1以及L2的换产调整计划。在此,由数据生成部102生成时的生产数据表示初始的生产计划。以下,将这样的初始的生产计划称为初始生产计划,将该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上述的换产调整计划称为初始换产调整计划。换产调整计划包含进行换产调整的期间等。换产调整是针对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部件供给单元6补充一个以上的部件,或者调换装填于部件供给单元6的部件,或者从部件供给单元6抽出该部件的作业。例如,该部件的补充、调换、抽出等以供给器7为单位来进行。
获取部108从生产数据保持部DB1获取生产数据。进而,获取部108经由输入输出部107从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获取进展数据。进展数据是表示生产系统1的生产进展的数据。例如,进展数据表示生成该进展数据时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品种、到此时为止生产的安装基板的片数以及未生产的安装基板的片数等。此外,进展数据也可以表示生成该进展数据时的生产线L1以及生产线L2各自的状态,例如生产中或者生产停止中等。然后,获取部108将所获取的生产数据以及进展数据输出到计划处理部103。
计划处理部103变更由生产数据表示的生产计划,并将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中保持的生产数据置换为变更后的生产数据。进而,计划处理部103经由输入输出部107将该变更后的生产数据发送至生产线L1以及L2。
例如,计划处理部103变更由生产数据表示的初始生产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基于由生产数据以及进展数据表示的初始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进展来变更初始换产调整计划。由此,变更该初始生产计划,创建变更后的换产调整计划。
换言之,计划处理部103基于由生产数据以及进展数据表示的生产计划以及生产进展,创建供给分别被生产系统1装配于基板的部件的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的换产调整计划。在此,该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生产系统1中包含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所装载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该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此外,由计划处理部103创建的换产调整计划以及由数据生成部102生成的生产数据所表示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通过显示部106来显示。
控制部101对生产管理装置100中包含的控制部101以外的各结构要素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01基于由输入输出部107受理的操作人员的输入数据等来控制各结构要素。
生产线L1具备作业控制部211、输入输出部212、显示部213、作业机构214、进展数据保持部DB3以及生产数据保持部DB4。
输入输出部212与生产管理装置100的输入输出部107同样地,例如受理基于生产系统1的操作人员所执行的操作的输入数据,并将该输入数据输出到作业控制部211。这样的输入输出部212例如也可以具有键盘、触摸传感器、触摸面板或者鼠标等。此外,输入输出部212进行向生产管理装置100的数据的输出和来自生产管理装置100的数据的输入。例如,输入输出部212每当从生产管理装置100发送生产数据时就获取该生产数据,并将该生产数据保存到生产数据保持部DB4。
显示部213显示生产数据保持部DB4中保持的生产数据等。此外,显示部213显示进展数据保持部DB3中保持的进展数据等。显示部213的具体例为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或者有机EL显示器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
作业机构214包含用于生产安装基板的安装头10以及供给器7等机构。
作业控制部211对生产线L1中包含的作业控制部211以外的各结构要素进行控制。例如,作业控制部211基于由输入输出部212受理的操作人员的输入数据等来控制各结构要素。例如,作业控制部211基于生产数据保持部DB4中保持的生产数据,使作业机构214执行上述的焊料印刷作业、部件装配作业以及回流焊作业之中的至少一个作业。
此外,作业控制部211生成或者更新表示生产线L1的生产进展的进展数据,并将该生成或者更新的进展数据保存到进展数据保持部DB3。例如,如果在进展数据保持部DB3中未保存进展数据,那么作业控制部211生成该进展数据。然而,作业控制部211周期性地更新进展数据保持部DB3中保存的进展数据。进而,作业控制部211在生成了进展数据时以及在更新了进展数据时,经由输入输出部212将该进展数据发送至生产管理装置100。这样的进展数据例如周期性地发送至生产管理装置100。
进展数据保持部DB3是用于保持上述的表示生产进展的进展数据的记录介质。生产数据保持部DB4是用于保持上述的生产数据的记录介质。例如,这些记录介质为硬盘、RAM、ROM、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另外,这样的记录介质可以为易失性也可以为非易失性。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创建表示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各自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还是外部换产调整的换产调整计划。因此,无论是该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晚的情况,还是该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早的情况,都能够创建与该生产进展相应的适当的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
具体地,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生产管理装置中,在计划生产时,计划了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然而,有时生产不按其生产计划进行。其结果是,从部件装配装置的运行效率的观点出发,发生当初计划的换产调整不适当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中,在生产计划以外也考虑生产进展来创建内部换产调整的计划或者外部换产调整的计划,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生产系统1的运行损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生产管理装置100具备对所创建的换产调整计划进行显示的显示部106。因此,生产系统1的操作人员能够按照所创建的换产调整计划进行换产调整,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将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
图5是示出生产管理装置100将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另外,图5的(a)表示初始生产计划。图5的(b)表示用于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变更后的生产计划进行比较的比较例。图5的(c)表示由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变更后的生产计划的一例。
如图5的(a)所示,数据生成部102生成表示初始生产计划的生产数据,并将该生产数据保存到生产数据保持部DB1。例如,如图5的(a)所示,由数据生成部102创建的初始生产计划包含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初始运行计划和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初始运行计划例如按照包含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的每个小组来表示进行该小组的生产的生产期间。另外,虽然该小组包含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但也可以说成包含一个以上的品种。
具体地,生产线L1的初始运行计划包含小组1的生产期间和小组2的生产期间。另外,在图5的(a)所示的例子中,小组1的生产期间的结束时刻和小组2的生产期间的开始时刻一致。在小组1的生产期间中,通过生产线L1的运行而生产小组1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此外,在小组2的生产期间中,通过生产线L1的运行而生产小组2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
生产线L2的初始运行计划包含小组3的生产期间和小组4的生产期间。另外,在图5的(a)所示的例子中,小组3的生产期间的结束时刻和小组4的生产期间的开始时刻一致。在小组3的生产工序中,通过生产线L2的运行而生产小组3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此外,在小组4的生产工序中,通过生产线L2的运行而生产小组4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
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例如按照每个小组来表示为了该小组的生产而进行换产调整的换产调整期间、该换产调整的类别以及该换产调整和初始运行计划的关系。换产调整的类别有上述的内部换产调整和外部换产调整。
具体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包含进行外部换产调整的小组4的换产调整期间、和进行外部换产调整的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另外,在图5的(a)所示的例子中,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处于比小组4的换产调整期间靠后。
在小组4的换产调整期间中,小组4的换产调整以外部换产调整来进行。也就是说,在小组4的换产调整期间中,在部件供给单元6的台车13从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状态下,针对该台车13配置小组4的生产所需的一个以上的供给器7。
在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中,小组2的换产调整以外部换产调整来进行。也就是说,在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中,在生产线L2所执行的小组3的生产完成后,从该生产线L2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部件供给单元6的台车13。然后,针对该台车13配置小组2的生产所需的一个以上的供给器7。若该小组2的换产调整完成,则配置了该一个以上的供给器7的台车13即部件供给单元6被装载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然后,在生产线L1中,开始小组2的生产。
这样,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分别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
表示这样的初始生产计划的生产数据分别发送至生产线L1以及L2。然后,生产线L1以及L2按照该生产数据所表示的初始生产计划开始一个以上的安装基板的生产。生产开始后的生产线L1以及L2将表示生产进展的进展数据周期性地发送至生产管理装置100。
在此,生产线L1以及L2中的生产进展有时比初始生产计划晚。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管理装置100的计划处理部103根据从生产线L1以及L2发送的进展数据来变更初始生产计划。
例如,如图5的(b)所示,根据生产进展来变更初始生产计划,从而有时会在生产系统中产生非运行期间。具体地,在小组3的生产进展晚的情况下,生产线L2的小组3的生产完成时刻从时刻t1变更为时刻t2。其结果是,对于小组2的换产调整,由于需要在小组3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台车,因此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向后错开。此外,对于小组2的生产,需要进行了小组2的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因此,小组2的生产期间向后错开。由此,在生产线L1中的小组1的生产期间与小组2的生产期间之间产生非运行期间。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中,能够抑制该非运行期间的产生。
具体地,计划处理部103在处理时刻,经由获取部108获取进展数据。处理时刻是进行生产计划的变更处理的时刻,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是初始生产计划中进行小组3的生产的时刻t0~时刻t1之间的任意的时刻。计划处理部103基于该进展数据来判断处理时刻下的生产进展是否比初始生产计划晚。
然后,若判断为生产进展比初始生产计划晚,则计划处理部103根据该进展数据来变更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生产线L2的初始运行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将生产线L2中的小组3的生产完成时刻从时刻t1变更为时刻t2。
其结果是,进一步地,计划处理部103变更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对于小组2的换产调整,由于需要在小组3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台车13,因此计划处理部103使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向后错开。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外部换产调整。以小组为单位的外部换产调整是为了生产包含于小组的多个品种各自的安装基板而针对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的外部换产调整。
在图5的(c)的例子的情况下,后续换产调整是包含品种D、品种E以及品种F各自的安装基板的小组2的外部换产调整。因此,在该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该后续换产调整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外部换产调整。其结果是,计划处理部103进一步判断以小组为单位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即小组2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t4是否变为比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小组2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时刻t3靠后。
计划处理部103在判断为小组2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t4变为生产开始时刻t3之后的情况下,变更部件供给单元6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由此创建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将针对小组2中包含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小组2中包含的其他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
例如,如图5的(c)所示,计划处理部103将针对小组2中包含的品种D的换产调整维持为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针对小组2中包含的品种E以及品种F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即,计划处理部103将针对小组2中最初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品种即品种D的换产调整维持为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小组2中包含的除品种D以外的剩余的品种E以及品种F各自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换产调整计划。另外,品种D为第1品种的例子,品种E以及品种F为小组2中包含的除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的例子。此外,如果品种E以及品种F各自的换产调整例如为只是将1~3个供给器7装载于台车13的作业,那么在以内部换产调整来进行这些换产调整的情况下,与以需要使台车13移动的外部换产调整来进行这些换产调整的情况相比,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更短。因此,即使将品种E以及品种F各自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也能够抑制生产完成时刻的延迟的产生。
这样,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生产进展比初始生产计划晚的情况下,以小组为单位的后续换产调整在该小组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之前有可能来不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中,该以小组为单位的后续换产调整来不及的情况下,以品种为单位将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对于该小组中包含的例如最初生产的品种D,能够使该品种D的换产调整在该品种D的生产开始之前来得及。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换产调整未完成而生产停止,即,能够抑制生产系统1的非运行期间的产生。例如,通过至少将小组内预定最后生产的品种F的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使预定为最初的品种D的生产更早地开始。由此,能够减少生产系统1的运行损失。
[换产调整再变更处理]
图6是示出生产管理装置100对变更后的换产调整进行再变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
例如,如图5的(c)所示,即使将小组2的品种E以及品种F各自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也有可能产生非运行期间。例如,如图6的(a)所示,在品种D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5处于比小组1的生产完成时刻t3靠后的情况下,在生产线L1产生非运行期间。另外,小组1的生产完成时刻t3为小组2之前生产的小组1的生产完成时刻,因此以下也称为前生产完成时刻t3。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103在进行了如图5的(c)所示的换产调整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在通过变更而创建的换产调整计划中,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5是否比小组1的生产完成时刻t3靠后。即,计划处理部103判断第1品种即品种D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5是否比小组2生产前进行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的前生产完成时刻t3靠后。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在判断为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5比前生产完成时刻t3靠后的情况下,判断除品种D以外的剩余的品种E以及品种F之中是否存在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品种D短的第2品种。在此,计划处理部103在判断为存在该第2品种的情况下,调换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和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例如,第2品种为品种E。
也就是说,如图6的(b)所示,计划处理部103调换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和作为第2品种的品种E的生产顺序。具体地,计划处理部103调换生产线L1的运行计划所示的小组2内的品种D和品种E的生产顺序。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将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将作为第2品种的品种E的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由此,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被变更两次,从而创建最终的换产调整计划。
这样,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即使小组中包含的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为外部换产调整,且该小组中包含的其他的全部的品种的换产调整为内部换产调整,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在该第1品种的生产开始之前也有可能来不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中,在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来不及的情况下,调换第1品种和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第2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第1品种短。因此,通过将调换了生产顺序的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以及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分别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以及外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在第2品种的生产开始之前使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来得及。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非运行期间的产生。
图7是示出公共的换产调整的一例的图。
以小组为单位的外部换产调整也可以包含:该小组中包含的多个品种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换产调整即公共换产调整。例如,如图7所示,小组2的换产调整包含品种E、品种D以及品种F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换产调整即公共的换产调整。更具体地,在公共换产调整中,品种E、品种D以及品种F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供给器7以外部换产调整而装载于台车13。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换产调整。
[将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
图8是示出生产管理装置100将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处理的一例的图。另外,图8的(a)表示初始生产计划。图8的(b)表示由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变更后的生产计划的一例。
如图8的(a)所示,由数据生成部102创建的初始生产计划包含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初始运行计划和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生产线L1的初始运行计划表示小组1的生产期间、小组2的生产期间、小组3的生产期间和小组7的生产期间。另外,在图8的(a)所示的例子中,小组2的生产期间的结束时刻和小组3的生产期间的开始时刻一致。在小组1、小组2、小组3以及小组4各自的小组的生产期间中,通过生产线L1的运行而生产该小组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
生产线L2的初始运行计划表示小组4的生产期间、小组5的生产期间和小组6的生产期间。在小组4、小组5以及小组6各自的小组的生产期间中,通过生产线L2的运行而生产该小组中包含的一个以上的品种的安装基板。在此,在小组5的生产期间与小组6的生产期间之间设定了用于小组6的内部换产调整的期间。
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表示分别进行外部换产调整的小组2、小组5、小组3以及小组7的换产调整期间、和进行内部换产调整的小组6的换产调整期间。
在小组2、小组5、小组3以及小组7各自的小组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该小组的换产调整以外部换产调整来进行。也就是说,在小组的换产调整期间中,在部件供给单元6的台车13从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状态下,针对该台车13配置该小组的生产所需的一个以上的供给器7。
具体地,在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中,用于小组2的生产的外部换产调整针对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然后,若生产线L1中的小组1的生产完成,则用于该小组1的生产的部件供给单元6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然后,在小组2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进行了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为了小组2的生产而装载于该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
在小组5的换产调整期间中,针对用于小组1的生产并且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用于小组5的生产的外部换产调整。
然后,若生产线L2中的小组4的生产完成,则用于该小组4的生产的部件供给单元6从生产线L2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之后,在小组5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进行了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为了小组5的生产而装载于该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
在小组3的换产调整期间中,针对用于小组4的生产并且从生产线L2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用于小组3的生产的外部换产调整。
然后,若生产线L1中的小组2的生产完成,则用于该小组2的生产的部件供给单元6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之后,在小组3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进行了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为了小组3的生产而装载于该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
在小组7的换产调整期间中,针对用于小组2的生产并且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用于小组7的生产的外部换产调整。
然后,若生产线L1中的小组3的生产完成,则用于该小组3的生产的部件供给单元6从生产线L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卸下。之后,在小组7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进行了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为了小组7的生产而装载于该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
另一方面,在小组6的换产调整期间中,进行内部换产调整。也就是说,在小组6的换产调整期间中,针对用于小组5的生产并且装载于生产线L2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主体的部件供给单元6,进行用于小组6的生产的内部换产调整。因此,在该小组6的换产调整期间中,有时生产线L1的生产会停止。这样的小组6的内部换产调整例如在台车13不足时进行。也就是说,在除了装载于生产线L2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台车13以外没有能够用于小组6的换产调整的台车13的情况下,小组6的换产调整以内部换产调整来进行。然后,若小组6的换产调整完成,则在生产线L1中开始小组6的生产。
在此,生产线L1以及L2所执行的一个以上的安装基板的生产进展有时比初始生产计划早。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管理装置100的计划处理部103根据从生产线L1以及L2发送的进展数据来变更初始生产计划。
例如,如图8的(b)所示,生产线L1所执行的小组1以及小组2的生产进展有时比初始生产计划早。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103判断是否能够将在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示出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具体地,如以下所述。
计划处理部103在进行小组1或者小组2的生产的处理时刻,经由获取部108从生产线L1获取进展数据。计划处理部103基于该进展数据来判断在处理时刻生产进展是否比初始生产计划超前。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进展比初始生产计划超前,则根据该进展数据来变更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生产线L1的初始运行计划。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将生产线L1的小组2的生产完成时刻从时刻t13变更为时刻t11。例如,计划处理部103基于由小组2的生产开始后的进展数据所表示的小组2的生产完毕的安装基板的片数和每1片安装基板的生产时间,计算小组2中包含的剩余的一个以上的未生产的安装基板的生产时间。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将该计算出的生产时间与处理时刻相加,由此计算小组2的生产完成时刻t11。
进一步地,计划处理部103在判断为生产进展比初始生产计划超前的时候,判断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内部换产调整。在图8的(b)所示的例子中,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作为后续换产调整的小组6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在后续换产调整为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处理时刻下的生产进展来计算内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小组6的换产调整完成的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生产线L2所执行的小组4以及小组5的生产进展按初始生产计划那样进行。因此,计划处理部103将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按初始生产计划那样计算为时刻t14。
进一步地,计划处理部103在将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处理时刻下的生产进展来计算该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小组2的生产完成时刻从时刻t13变更为时刻t11,因此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能够将该小组2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用于小组6的外部换产调整。因此,计划处理部103对基于处理时刻下的生产进展计算出的小组2的生产完成时刻t11相加小组6的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由此计算该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小组6的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例如是部件供给单元6的台车13的搬送时间与针对该台车13的供给器7的替换、卸下、装载等的准备花费的供给器准备时间之和。该搬送时间和每1个供给器7的供给器准备时间例如也可以预先保存到设定数据保持部DB2。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基于初始生产计划、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以及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将由初始换产调整计划所示的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换产调整计划。
例如,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是否比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晚。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在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比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晚的情况下,将作为后续换产调整的小组6的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生产进展比初始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即,在生产进展早的情况下,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包含的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此外,基于初始生产计划、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以及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来进行该变更,因此能够创建相对于超前的生产进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能够节省在初始生产计划中预定的内部换产调整用的生产线L2的非运行期间。此外,能够提早后续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能够使生产系统1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所装载的部件供给单元6的台车13比当初的预定更早地返回到换产调整的区域。此时,根据生产进展,存在能够将在初始生产计划中预定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通过将伴有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运行损失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不伴有该运行损失的外部换产调整,从而能够减少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运行损失。
在此,即使在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比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晚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也可以在初始生产计划所示的生产完成时刻延迟时,不变更该小组6的换产调整。另一方面,在该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也可以如上所述那样变更小组6的换产调整。
具体地,在图8的(a)所示的初始生产计划中,小组2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用于小组7的外部换产调整。但是,如图8的(b)所示,如果将小组6的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那么该小组2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用于小组6的外部换产调整。也就是说,对于小组7的外部换产调整,变得无法使用当初计划的部件供给单元6,即,无法使用小组2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其结果是,生产线L1中的生产完成时刻有可能会延迟。
因此,如图8的(b)所示,计划处理部103搜索能够利用于小组7的外部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然后,计划处理部103作为能够利用于该小组7的外部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找到生产线L2所执行的小组5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
接下来,计划处理部103计算将小组5的生产所用的部件供给单元6用于小组7的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的小组7的生产完成时刻。在图8的(b)所示的情况下,即使变更小组6的换产调整,在初始生产计划所示的生产线L1所执行的小组7的生产开始时刻之前,也会完成小组7的换产调整。因此,计划处理部103作为上述的小组7的生产完成时刻,计算计划当初的时刻即初始生产计划所示的时刻。其结果是,即使变更小组6的换产调整,计划处理部103也会判断为生产线L1所执行的小组7的生产完成时刻不比初始生产计划中的当初预定的生产完成时刻延迟。由此,计划处理部103将小组6的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例如小组6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而延迟。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在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的情况下,将该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由此,能够抑制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所引起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的延迟。
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计划处理部103判断生产完成时刻是否比初始生产计划延迟,但也可以不进行这样的判断。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在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比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晚的情况下,也可以与上述的生产完成时刻的延迟无关地将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
[整体处理流程]
图9是示出生产管理装置100的整体性的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生产管理装置100针对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发送生产数据,由此使生产线L1以及L2开始基于该生产数据所表示的初始生产计划的生产(步骤S1)。
接着,生产管理装置100的获取部10g从生产线L1以及L2分别获取进展数据(步骤S2)。
然后,生产管理装置100的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在步骤S2中获取的由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进展数据表示的生产进展是否偏离初始生产计划(步骤S3)。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进展偏离了初始生产计划(步骤S3的“是”),则如图5~图8的例子那样执行计划变更处理(步骤S4)。另一方面,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进展未偏离初始生产计划(步骤S3的“否”),则不执行步骤S4的计划变更处理。
接着,计划处理部103待机给定时间(步骤S5)。例如,给定时间例如可以为10分钟,也可以为20分钟,还可以是从生产线L1以及L2发送的进展数据的发送周期。然后,生产管理装置100的控制部101判断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所执行的生产是否已完成(步骤S6)。在此,控制部101若判断为生产未完成(步骤S6的“否”),则使获取部108以及计划处理部103反复执行从步骤S2开始的处理。另外,在反复执行步骤S3的处理时,如果初始生产计划被变更,那么在该步骤S3中,针对作为变更后的初始生产计划的生产计划,判断生产进展是否偏离。也就是说,在反复进行步骤S3~S5时,图5~图8所示的初始生产计划置换为变更前的生产计划。另外,以下,将初始生产计划以及变更前的生产计划简单称为生产计划。
另一方面,控制部101若判断为生产已完成(步骤S6的“是”),则结束与生产计划有关的处理。
[计划变更处理流程]
图10是示出计划处理部103所执行的计划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也就是说,图10是详细地示出图9中的步骤S4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计划处理部103判断生产进展是否比生产计划早或者超前(步骤S41)。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进展早或者超前(步骤S41的“是”),则如图8的例子那样执行从内部换产调整向外部换产调整的变更处理(步骤S42)。
另一方面,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晚(步骤S41的“否”),则例如判断预定为比作为当前时刻的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包含第1品种的小组的外部换产调整(步骤S43)。在图5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该后续换产调整是作为第1品种包含品种D的小组2的外部换产调整。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该后续换产调整是包含第1品种的小组的外部换产调整(步骤S43的“是”),则进一步判断该小组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是否比第1品种的生产开始靠后(步骤S44)。在图5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小组2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t4是否变为比初始生产计划中包含的小组2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时刻t3靠后。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小组的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比第1品种的生产开始靠后(步骤S44的“是”),则将该小组内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步骤S45)。也就是说,计划处理部103将该小组内的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外部换产调整,将该小组内的至少最后的品种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在图5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将针对小组2中包含的品种D的换产调整维持为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针对小组2中包含的品种E以及品种F的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判断第1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步骤S46)。该前生产完成时刻是在第1品种生产前进行的前品种的生产完成的时刻。在图6的(a)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5比前生产完成时刻t3靠后。前生产完成时刻t3是在小组2生产前进行的小组1的生产完成的时刻。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第1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步骤S46的“是”),则如图6的(b)的例子那样进行小组内的换产调整再变更处理(步骤S47)。
[从内部换产调整向外部换产调整的变更处理流程]
图11是示出计划处理部103所执行的从内部换产调整向外部换产调整的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也就是说,图11是详细地示出图10中的步骤S42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在换产调整计划中比处理时刻靠后是否有内部换产调整(步骤S421)。另外,在最初进行计划变更处理时,该换产调整计划是初始换产调整计划。即,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内部换产调整。在图8的(a)的例子中,计划处理部103判断为作为后续换产调整的小组6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有内部换产调整(步骤S421的“是”),则基于生产进展来计算该内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步骤S422)。在图8的例子中,计划处理部103计算小组6的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4。
进一步地,计划处理部103在将该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生产进展来计算该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步骤S423)。在图8的例子中,计划处理部103计算小组6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t12。
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在步骤S423中计算出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在步骤S422中计算出的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早(步骤S424)。换言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在步骤S422中计算出的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在步骤S423中计算出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早(步骤S424的“是”),则进一步判断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而延迟(步骤S425)。在图8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小组7的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小组6的换产调整的变更而延迟。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步骤S425的“否”),则例如将图8所示的小组6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步骤S426)。
此外,在步骤S421中判断为无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在步骤S424中判断为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不比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早的情况、以及在步骤S425中判断为生产完成时刻延迟的情况下,不进行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虽然在从内部换产调整向外部换产调整的变更处理中包含了步骤S425,但是也可以不包含。在该情况下,在步骤S424中判断为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早的时候(步骤S424的“是”),进行步骤S426的处理。
[换产调整再变更处理流程]
图12是示出计划处理部103所执行的换产调整再变更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也就是说,图12是详细地示出图10中的步骤S47的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计划处理部103判断在图10的步骤S43~S46中的包含第1品种的小组中是否有能够以比该第1品种短的时间进行外部换产调整的第2品种(步骤S471)。在图6的例子的情况下,计划处理部103判断除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以外的剩余的品种E以及品种F之中是否存在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品种D短的第2品种。
在此,计划处理部103若判断为有第2品种(步骤S471的“是”),则调换第1品种和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步骤S472)。在图6的(b)的例子中,计划处理部103调换作为第1品种的品种D和作为第2品种的品种E的生产顺序。然后,计划处理部103将第1品种的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步骤S473),将第2品种的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步骤S474)。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生产管理装置100中,基于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创建表示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6各自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还是外部换产调整的换产调整计划。因此,无论是该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晚的情况,还是该生产系统1中的生产进展比生产计划早的情况,都能够创建与该生产进展相应的适当的换产调整计划。也就是说,能够适当地管理换产调整。
(其他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一个或者多个方式涉及的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对实施方式实施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产物也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图5~图8的例子中,示出了从包含初始运行计划以及初始换产调整计划的初始生产计划的变更例,但也可以从作为该变更后的初始生产计划的生产计划进行与初始生产计划的变更例同样的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存在换产调整从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和换产调整从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在内部换产调整中,在台车13装载于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状态下进行,因此供给器7的替换、卸下、装载等的准备花费的供给器准备时间有可能变得比外部换产调整还长。此外,在内部换产调整中,内部换产调整的内容受到限制,例如,是否使具有进行该内部换产调整的部件供给单元6的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的生产停止。例如,在内部换产调整中,有时仅限制于供给器7的装载。另一方面,在外部换产调整中,需要从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卸下部件供给单元6即台车13,并搬送至进行换产调整的场所。然后,需要将进行了换产调整的台车13搬送并装载至部件装配装置M4或者M5。因此,内部换产调整以及外部换产调整之中的任一者生产效率不是始终高,生产效率高的换产调整的类别根据生产状况而不同。例如,在需要替换台车13的全部的供给器7的情况下,外部换产调整的生产效率比内部换产调整的生产效率高,如果装载于台车13的供给器7的数量少,那么内部换产调整的生产效率比外部换产调整的生产效率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根据随时间变化的上述的生产状况来选择生产效率高的换产调整的类别。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生产管理装置100的显示部106显示包含运行计划以及换产调整计划的生产计划等,但也可以由生产线L1以及L2各自的显示部213显示该生产计划。另外,该生产计划可以为初始生产计划,也可以为变更后的生产计划。此外,生产管理装置100也可以将表示该生产计划的生产数据发送至操作人员的便携式终端。在该情况下,在该便携式终端的显示器显示该生产计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结构要素可以包含专用的硬件,或者通过执行适于各结构要素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各结构要素也可以通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者处理器等程序执行部读出并执行硬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记录介质中记录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在此,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装置等的软件是使计算机执行图9~图12所示的流程图中包含的各步骤的程序。
另外,如以下那样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公开中。
(1)上述的各装置具体是包含微处理器、ROM、RAM、硬盘单元、显示器单元、键盘、鼠标等的计算机系统。在所述RAM或者硬盘单元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微处理器按照所述计算机程序动作,从而各装置实现其功能。在此,计算机程序为了实现给定的功能而将表示针对计算机的指令的命令代码组合多个来构成。
(2)构成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包含一个系统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LSI是将多个结构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制造的超多功能LSI,具体是包含微处理器、ROM、RAM等而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在所述RAM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微处理器按照所述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从而系统LSI实现该功能。
(3)构成上述的各装置的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设为包含能够装卸于各装置的IC卡或者单个模块。所述IC卡或者所述模块是包含微处理器、ROM、RAM等的计算机系统。所述IC卡或者所述模块也可以设为包含上述的超多功能LSI。微处理器按照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从而所述IC卡或者所述模块实现该功能。该IC卡或者该模块也可以设为具有耐篡改性。
(4)本公开也可以设为是上述所示的方法。此外,既可以设为是由计算机实现这些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又可以设为是包含所述计算机程序的数字信号。
此外,本公开也可以设为将所述计算机程序或者所述数字信号记录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软盘、硬盘、CD-ROM、MO、DVD、DVD-ROM、DVD-RAM、BD(Blu-ray(注册商标)Disc)、半导体存储器等。此外,也可以设为是这些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所述数字信号。
此外,本公开也可以设为经由电气通信线路、无线或者有线通信线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经由数据广播等传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者所述数字信号。
此外,本公开也可以设为是具备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所述存储器存储上述计算机程序,且所述微处理器按照所述计算机程序进行动作。
此外,也可以设为通过将所述程序或者所述数字信号记录到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转发,或者通过将所述程序或者所述数字信号经由所述网络等进行转发,从而由独立的其他计算机系统来实施。
(5)也可以设为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分别进行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利用在用于将部件装配于基板从而生产安装基板的系统等中。
符号说明
1:生产系统;
4:基台;
5:基板搬送机构;
6:部件供给单元;
7:供给器;
10:安装头;
10a:吸附单元;
10b:吸附嘴;
13:台车;
13a:供给器基座;
14:部件带;
15:盒式保持器;
100:生产管理装置;
101:控制部;
102:数据生成部;
103:计划处理部;
106:显示部;
107:输入输出部;
108:获取部;
211:作业控制部;
212:输入输出部;
213:显示部;
214:作业机构;
C:部件卷盘;
DB1、DB4:生产数据保持部;
DB2:设定数据保持部;
DB3:进展数据保持部;
L1、L2:生产线;
M4、M5:部件装配装置。

Claims (18)

1.一种生产管理装置,具备:
获取部,获取生产数据和进展数据,该生产数据表示用于通过生产系统生产分别在基板装配了一个以上的部件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计划,该进展数据表示所述生产系统的生产进展;和
计划处理部,基于由所述生产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计划以及由所述进展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进展,创建供给分别被所述生产系统装配于基板的部件的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计划,
所述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
所述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装载于所述生产系统中包含的装置主体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所述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
判断在处理时刻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
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判断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所述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
在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和
在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基于所述生产计划、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以及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将由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表示的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判断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
在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判断所述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所述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而比所述生产计划延迟,
在所述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在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为了生产包含于小组的多个品种各自的安装基板而针对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
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
判断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晚;和
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晚的情况下,判断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是否变为比所述生产计划中包含的所述小组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时刻靠后,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在判断为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变为所述生产开始时刻之后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小组中包含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其他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计划处理部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将针对所述小组中最初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品种即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各自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计划处理部进一步执行如下处理:
判断在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中,所述第1品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在所述小组生产前进行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的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
在判断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的情况下,判断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之中是否存在所述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所述第1品种短的第2品种;和
在判断为存在所述第2品种的情况下,调换所述第1品种和所述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将所述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将所述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更新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包含: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多个品种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换产调整即公共换产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生产管理装置还具备:
显示部,显示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10.一种生产管理方法,是计算机管理生产的生产管理方法,包括:
获取生产数据和进展数据,该生产数据表示用于通过生产系统生产分别在基板装配了一个以上的部件的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计划,该进展数据表示所述生产系统的生产进展;和
基于由所述生产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计划以及由所述进展数据表示的所述生产进展,创建供给分别被所述生产系统装配于基板的部件的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换产调整计划,
所述换产调整计划表示针对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分别进行的换产调整是内部换产调整或者外部换产调整,
所述内部换产调整是针对装载于所述生产系统中包含的装置主体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所述外部换产调整是针对从所述装置主体卸下的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部件的换产调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在所述生产管理方法中还包括:
判断在处理时刻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
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超前的情况下,判断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所述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否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
在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和
在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基于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来计算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时刻即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基于所述生产计划、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以及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将由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表示的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判断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
在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晚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判断所述多个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时刻是否因所述后续换产调整的变更而比所述生产计划延迟,
在所述生产完成时刻不延迟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续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生产计划包含所述一个以上的部件供给单元的初始换产调整计划,
在所述初始换产调整计划中预定为比处理时刻靠后的换产调整即后续换产调整是为了生产包含于小组的多个品种各自的安装基板而针对部件供给单元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情况下,
在所述生产管理方法中还包括:
判断所述处理时刻下的所述生产进展是否比所述生产计划晚;和
在所述生产进展比所述生产计划晚的情况下,判断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是否变为比所述生产计划中包含的所述小组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开始时刻靠后,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在判断为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的完成时刻变为所述生产开始时刻之后的情况下,将针对所述小组中包含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其他的至少一个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换产调整计划的创建中,
将针对所述小组中最初生产的安装基板的品种即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维持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并且将所述小组中包含的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各自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由此创建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生产管理方法中还包括:
判断在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中,所述第1品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的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是否比在所述小组生产前进行的安装基板的生产完成的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
在判断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完成时刻比前生产完成时刻靠后的情况下,判断除所述第1品种以外的剩余的至少一个品种之中是否存在所述外部换产调整花费的时间比所述第1品种短的第2品种;和
在判断为存在所述第2品种的情况下,调换所述第1品种和所述第2品种的生产顺序,将所述第1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将所述第2品种的换产调整从所述内部换产调整变更为所述外部换产调整,由此更新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所述以小组为单位的所述外部换产调整包含:所述小组中包含的多个品种的生产所公共使用的至少一个部件的换产调整即公共换产调整。
18.根据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生产管理方法,其中,
在所述生产管理方法中还包括:
显示所创建的所述换产调整计划。
CN202180030612.3A 2020-05-01 2021-04-16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Pending CN1154437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80936 2020-05-01
JP2020080936 2020-05-01
PCT/JP2021/015779 WO2021220850A1 (ja) 2020-05-01 2021-04-16 生産管理装置および生産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43742A true CN115443742A (zh) 2022-12-06

Family

ID=78332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0612.3A Pending CN115443742A (zh) 2020-05-01 2021-04-16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220850A1 (zh)
CN (1) CN115443742A (zh)
DE (1) DE112021002557T5 (zh)
WO (1) WO20212208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2339A (ja) * 1998-02-18 1999-08-27 Pfu Ltd プリント板ユニットの生産システム
JP4077078B2 (ja) 1998-08-03 2008-04-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実装機における段取りタイミングの管理方法及び同装置
JP6031679B2 (ja) * 2013-07-30 2016-11-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段取り替え作業の指示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20850A1 (zh) 2021-11-04
WO2021220850A1 (ja) 2021-11-04
DE112021002557T5 (de)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4551B (zh) 调整支援装置
JP4945390B2 (ja) 生産管理装置
US10893641B2 (en) Group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group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JP6411365B2 (ja) 支援装置
JP6334579B2 (ja) 基板生産装置の管理装置および管理方法
WO2020039495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EP3843517B1 (en) Moving work management device, moving work device, mounting system, and moving work management method
US20170308963A1 (en)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anagement method
JP2012099654A (ja) 実装モード決定方法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4342185B2 (ja) 実装ラインにおける基板搬入方法および基板生産システム
JP4955313B2 (ja) 生産管理方法
JP7220238B2 (ja) 管理装置、移動型作業装置、実装装置、実装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CN115443742A (zh) 生产管理装置以及生产管理方法
JPWO2018211649A1 (ja) 生産管理装置
JP7144598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6379354B2 (ja) 実装ライン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7195403B2 (ja) 段取り替え作業設定装置
CN114080869A (zh) 换产调整作业辅助方法以及换产调整作业辅助装置
JP7417848B2 (ja) 実装基板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実装基板製造方法
JP7153822B2 (ja) セットアップ支援装置
JP6830185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者割り当てシステムならびに作業者割り当て方法
WO2023132081A1 (ja) 保管庫および基板生産システム
JP7329725B2 (ja) 生産計画作成方法および生産計画作成装置ならびに生産方法
WO2023007741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WO202306275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実装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