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3925A -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13925A
CN115413925A CN202211295122.9A CN202211295122A CN115413925A CN 115413925 A CN115413925 A CN 115413925A CN 202211295122 A CN202211295122 A CN 202211295122A CN 115413925 A CN115413925 A CN 115413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pan
main body
compound end
composite bott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951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波
李海波
杨从浩
黄廖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951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139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13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139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锅具及电磁炉组件。锅具包括锅具主体和形成在锅具主体底部的复合锅底,锅具主体底部的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复合锅底包括连接在锅具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导磁外复底以及连接在锅具主体与导磁外复底之间的塑性内复底,导磁外复底的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其中,塑性内复底具有塑性,导磁外复底和锅具主体的底壁的硬度大于塑性内复底的硬度。根据本申请的锅具,能够适于使用硬度较大的材料来制造具有聚油槽的锅具,提升制造锅具的基材的范围,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并同步获得了具有持久聚油效果的锅具。

Description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具及具有该锅具的电磁炉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锅具中,为了达到聚油效果,一般会在锅具底壁的中部形成聚油槽来实现聚油的目的,而这种聚油槽的设置对于锅具底壁材质的塑性的要求较高。锅具的厚度一般在3.0mm-6.5mm,以铝为材质的锅具的底壁容易形变而形成聚油槽,而以不锈钢为材质的锅,会因厚度过厚而难以形变,从而难以形成聚油槽。因此,具有聚油槽的锅具的制造材料过于受限。另外,以铝为材质的锅具,因铝容易变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因聚油槽被破坏而影响聚油效果的持久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及电磁炉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以硬质材质形成具有聚油槽的锅具以及同步解决聚油效果不持久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具主体和形成在所述锅具主体底部的复合锅底,所述锅具主体底部的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所述复合锅底包括连接在所述锅具主体的外表面上的导磁外复底以及连接在所述锅具主体与所述导磁外复底之间的塑性内复底,所述导磁外复底的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其中,所述导磁外复底和所述锅具主体的底壁的硬度大于所述塑性内复底的硬度。
根据本申请的锅具,锅具主体底部的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为锅具提供初始的聚油效果。通过软硬材料复合而形成锅具的底部(即,锅具整体的底部),从而能够实现通过硬度较大的材料来制造具有聚油槽的锅具的目的,提升制造锅具的基材的范围,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由于锅具整体底部的硬度合适,因而在长期使用时不易变形,从而能够同步获得具有持久聚油效果的锅具。
在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外复底的外表面中部相对于边缘形成有向上凹的形变让位空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磁外复底的外表面中部相对于边缘形成有向上凹的形变让位空间,可以保证锅具放置的稳定性不受底部中心外凸的影响,使得锅具即便在电磁炉上长久使用也不会打转,从而保证锅具的正常使用。
具体地,所述导磁外复底包括与所述锅具主体的底部对应的主体区域和位于所述主体区域边缘的外围区域,所述外围区域相对于所述主体区域向下弯折凸出,从而形成所述支撑凸台,所述主体区域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与所述支撑凸台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形成所述形变让位空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与主体区域对应的下部形成形变让位空间,在锅具的底壁中心外凸时,能够为外凸提供避让空间,避免因外凸而影响锅具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区域的下表面的中部形成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凹凸方向与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凹凸方向一致。
在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外复底的上表面与所述锅具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塑性内复底填充在所述间隙中。
具体地,所述导磁外复底还包括沿所述支撑凸台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外边沿,所述外边沿向上延伸至与所述锅具主体连接,所述外边沿的上端高于所述主体区域的上表面,从而使得所述主体区域的上表面与所述锅具主体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塑性内复底填充在间隙中,塑性内复底填充在间隙能够增加导磁外复底的强度,从而保证锅具的放置稳定性以及保证锅具不易因内部空腔而变形。另外,在间隙中填充塑性内复底,可以借助塑性内复底的塑性将导磁外复底和锅具主体有效粘结,塑性内复底的导热性能较佳,能够保证主体区域朝向锅具主体底壁导热的不易损耗性和及时性。
在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的上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间隙连通,所述塑性内复底还填充在所述容纳槽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塑性内复底的一部分在制造的过程中被挤压并填充于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容纳槽中,使得锅具主体与导磁外复底之间具有较大覆盖面积的塑性内复底,能够保证锅具主体与导磁外复底之间的导热效率。
在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为0.4mm-0.8mm;所述主体区域和所述锅具主体的底壁的总厚度在0.8mm-1.1mm之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如果主体区域和锅具主体的底壁两者的总厚度大于1.1mm,则会由于硬度过大难以形变而在制造时无法形成预设的第一弧形面11,从而导致无法形成聚油效果持久的聚油槽。如果主体区域和锅具主体的底壁总厚度小于0.8mm,则会因为厚度太薄而使锅具容易变形。
在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呈环形,并围绕所述导磁外复底周向方向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围绕导磁外复底周向方向形成的呈环形的支撑凸台,在使用时,具有较好的放置稳定性。在制造时,可以借助模具采用板材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制造方式简单,简化了制造工艺。
在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为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磁外复底周向方向上的多个凸柱或者环形凸起。
在实施例中,所述导磁外复底的材质为铁和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锅具主体的材质为钛、钛合金、铁和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塑性内复底为铝和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在实施例中,所述锅具的底壁形成为厚度均匀的结构,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均为光滑过渡的表面,所述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向下凹的深度在2mm-3mm之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将锅具的底壁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从而能够提升锅具的内表面受热的均匀性,相对于厚度渐变的锅底形式,能够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中,锅具主体的锅底为平底,所述第一弧形面形成在所述平底的上表面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平底锅的底部形成聚油槽,能够使得平底锅的聚油效果得以提升。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磁炉组件,所述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和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锅具。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锅具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锅具主体;11、第一弧形面;
20、复合锅底;21、导磁外复底;211、主体区域;2111、第二弧形面;212、支撑凸台;2121、容纳槽;213、外边沿;22、塑性内复底;
30、让位空间;4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上”、“下”、“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正立放置时的方位进行限定。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解释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时,既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除非明确说明一个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锅具的内表面是指锅具的用于容纳食材的那一侧,锅具的外表面是指相对的另一侧。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面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虽然已表示和描述了一些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申请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完善。
众所周知,适用于电磁炉的铝锅,在明火加热的热源上长期使用时,锅具的内底壁的中部区域会向上凸,从而导致聚油槽失效,出现锅具中部不聚油,甚至跑油的现象。在电磁加热的热源上长期使用时,虽然锅具的内底壁的中部区域会向下凹,会使聚油槽加深,但是由于底部中心外凸,会使锅具在电磁板表面上打转,从而导致不能继续正常使用。
下面将参照图1和图3来具体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锅具。如图1至图3所示,锅具包括锅具主体10和形成在锅具主体10底部的复合锅底20。锅具主体10可以通过一体片材形成,从而形成一体连接锅体侧壁和锅体底壁。锅具主体10的底壁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11。复合锅底20包括连接在锅体底壁的外表面上的导磁外复底21以及位于锅体底壁与导磁外复底21之间的塑性内复底22。其中,导磁外复底21的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212,其中,导磁外复底21和锅具主体10的底壁的硬度大于塑性内复底22的硬度。
根据本申请,锅具主体10具有一定的硬度,在使用时不易变形,从而能够保证锅具的使用寿命。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锅具主体10的材质为钛、钛合金、铁和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铁合金可以为不锈钢。
根据本申请,导磁外复底21能够使得锅具适用于更多的热源,例如但不限于,可以适用于燃气或者电磁炉等热源。导磁外复底21由铁磁性金属材料制成。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铁磁性金属材料为铁或铁合金。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铁合金为不锈钢。通过不锈钢制成导磁外复底21的硬度较大,能够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从而能够保证聚油的持久性。另外,不锈钢制成的导磁外复底21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不易发生腐蚀,从而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申请,塑性内复底22不仅具有一定的塑性,使得便于制造填充,还具有较好的导热效果,能够将使热源产生的热量快速且较少损耗地传递至锅具的内底壁,从而提升锅具的导热性。塑性内复底22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好的塑性金属材料制成。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能够导热的塑性金属材料可以为铜、铜合金、铝和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塑性内复底22由铝合金制成。相对于铜、铜合金,铝合金的塑性更好,选择铝合金可以在制造的过程中较好地填充在锅具主体10与导磁外复底21之间,从而能够保证锅具底壁的致密性以及均匀性,进而保证导热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具主体10的底部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有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11,可以保证锅具初始的聚油效果。通过软硬材料复合而形成锅具的底部,从而能够通过硬度较大的材料来制造具有聚油槽(即,第一弧形面11)的锅具的目的。为具有聚油槽的锅具平底锅的制造开辟了新的路径,提升制造锅具的基材的范围,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由于锅具整体底部的硬度合适,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易变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导磁外复底21和锅具主体10能够共同夹持并限制塑性内复底22,使其不易因塑性而发生形变,从而锅具不会因变形而影响聚油槽,进而同步获得了具有持久聚油效果的锅具。另外,支撑凸台212的设置,能够使得锅具具有较好的放置稳定性。
在实施例中,导磁外复底21的外表面中部相对于边缘形成向上凹的形变让位空间3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是以外边缘所处的平面为基准从下往上形成该形变让位空间30。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磁外复底21的外表面中部相对于边缘形成有向上凹的形变让位空间30,可以保证锅具放置的稳定性不受底部中心外凸的影响,使得锅具即便在电磁炉上长久使用也不会打转,从而保证锅具的正常使用。
在实施例中,形变让位空间30与锅具主体10的底部相背对地设置。
根据本申请,导磁外复底21由片材通过弯折的方式形成,锅具主体10底壁由金属片材拉伸形成。这里的片材,例如但不限定,不锈钢片体。根据本申请,需要限制形成导磁外复底21的片材和拉伸成锅具主体10的金属片材的总厚度在0.8mm-1.1mm之间。从而在制造的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制造的难度系数。如果两者的总厚度大于1.1mm,则会由于硬度过大难以形变而在制造时无法形成预设的第一弧形面11,从而导致无法形成聚油效果持久的聚油槽。如果总厚度小于0.8mm,则会因为厚度太薄而使锅具容易变形。在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位于塑性内复底22两侧的厚度相同或者相差在0.1mm-0.2mm之间,从而能够为塑性内复底22于其两侧提供支撑。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用于形成导磁外复底21的基材的厚度在0.4mm至0.5mm之间。用于形成锅具主体10的基材的厚度在0.4mm至0.6mm之间。
根据本申请,导磁外复底21可以为分体结构。具体地,可以先形成一个片状的与锅体底部形状对应的外复底主体部,再在外复底主体部的下表面连接支撑凸台。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但并不限于此。为了使得导磁外复底21更为牢固可靠,并为了提升制造效率,导磁外复底21可以为一体形式,具体地,采用板材通过弯折的方式一体形成。更具体地,可以利用模具在板材表面上通过冲压而形成具有外边缘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212的导磁外复底21。
根据本申请,当将锅具放置到热源上时,导磁外复底21的主体区域211为最主要的受热区域。因此,此区域在使用时形变的程度最大。根据本申请,通过形成支撑凸台212,使得在与主体区域211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形变让位空间30。如图2所示,导磁外复底21包括与锅具主体10的底部对应的主体区域211以及连接在主体区域211边缘的外围区域,外围区域相对于主体区域211向下弯折凸出,从而形成支撑凸台212,主体区域211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与支撑凸台212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形成形变让位空间30。其中,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在电磁炉上使用时发生形变测试的数据进行具体设定。通过设置预设距离大于形变范围,使锅具不因底部中心外凸而导致锅具放置不稳,从而保证锅具的正常使用。
在这些实施例中,在与主体区域211对应的下部形成形变让位空间30,在锅具的底壁中心外凸时,能够为外凸提供避让空间,避免因外凸而影响锅具的正常使用。
此外,为了避免因锅底底部中心外凸而影响正常使用,也可以会在锅具底壁外表面挖槽而为外凸提供避让空间,但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锅具的强度。并且,因铝易于变形,在底部挖槽的操作难度很大,很难保证不破坏内部的聚油槽结构,实际生产良品率低。本申请通过形成具有支撑凸台的导磁外复底,并通过填充保证导磁外复底的强度以及锅具的顺利导热,然后通过施力使锅具底部整体向下凹,从而能够保证聚油槽不会在制造过程中破坏,提升产品的良品率,大大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施力使锅具底部整体向下凹,因此形成的锅具底壁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如图2和图3所示,锅具的主体区域211的下表面的中部形成为第二弧形面2111,第二弧形面2111的凹凸方向与第一弧形面11的凹凸方向一致。
根据本申请,导磁外复底2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40,塑性内复底22填充在间隙40中。在实施例中,导磁外复底21还包括沿支撑凸台212的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外边沿213,外边沿213向上延伸至与锅具主体10连接,外边沿213的上端高于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从而使得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40,塑性内复底22填充在间隙40中。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磁外复底21的外边沿213的上端高于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从而使得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40,将塑性内复底22填充在间隙40中,塑性内复底22的有效填充能够增加导磁外复底21的强度,从而保证锅具的放置稳定性以及不易因内部空腔而变形。另外,在间隙中填充塑性内复底22,可以借助塑性内复底22的塑性将导磁外复底21和锅具主体10有效粘结,塑性内复底22的导热性能较佳,能够保证主体区域211朝向锅具主体10底壁导热的不易损耗性和及时性。
在实施例中,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一致,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高度为4.5mm-5.5mm。
在实施例中,支撑凸台212围绕导磁外复底21的周向设置,支撑凸台212的上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容纳槽2121,容纳槽2121与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塑性内复底22还填充在容纳槽2121中。具体地,容纳槽2121呈环形,围绕导磁外复底21的周向边缘设置。
在这些实施例中,塑性内复底22的一部分在制造的过程中被挤压并填充于与所述间隙连通的容纳槽2121中,使得锅具主体10与导磁外复底21之间具有较大覆盖面积的塑性内复底22,能够保证锅具主体10与导磁外复底21之间的导热效率。
在实施例中,支撑凸台212形成为U型,包括底壁和位于底壁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主体区域211连接,从第二侧壁的上端向上继续延伸从而形成外边沿213。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热复打的方式将导磁外复底21和导热的塑性金属材料形成在锅具主体10底壁的外表面上。在热复打的过程中,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具有塑性的金属材料能够将导磁外复底21和锅具主体10粘接在一起,并能够较好的形变而压实在主体区域211的上表面与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后被挤压至容纳槽2121中。也就是说,容纳槽2121能够为形成塑性内复底22提供一定的额外容纳空间,从而保证导磁外复底21和导磁外复底21之间无空隙,提升锅具导热性能。导磁外复底21的导热性能一般,将支撑凸台212设置为内部具有空腔的结构,将多余的塑性金属材料填充在支撑凸台212的空腔中,增加支撑凸台212的强度,同时可以使得不会因导磁外复底21的局部厚度过厚而影响锅具的导热性能。
根据本申请,形变让位空间30的深度大于锅底形变量。在实施例中,主体区域211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与支撑凸台212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本申请的锅底变形量为0.3mm-0.8mm,则该预设距离为比锅底变形量大或者与锅底变形量相同。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预设距离为0.4mm-0.8mm。如果预设距离小于0.4mm,则能够为锅具底部中心外凸提供的避让区域过小,从而影响聚油效果的持久性。如果预设距离大于0.8mm,则能够为锅具底部中心外凸提供的避让区域过大。
根据本申请,支撑凸台212用于支撑在灶头或者导磁面板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凸台212为间隔设置在导磁外复底21周向方向上的多个凸柱或者是环形凸起。
为了提升锅具的放置稳定性,确保产品使用安全(例如,不会因侧翻而导致烫伤),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凸台212呈环形,围绕导磁外复底21周向方向设置。在这些实施例中,围绕导磁外复底21周向方向形成的呈环形的支撑凸台,在使用时,具有较好的放置稳定性。在制造时,可以借助模具采用板材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制造方式简单,简化了制造工艺。
为了便于形变而形成聚油槽,可以使锅具的锅底从中部区域至边缘形成为厚度逐渐增大的结构。但此种设置会影响锅具内表面的受热均匀性。在实施例中,锅具的底壁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厚度均匀的结构,从而能够提升锅具的内表面受热的均匀性,相对于厚度渐变的锅底形式,能够提升锅具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锅具的底壁是指锅具整体结构的底壁。根据本申请的锅具,锅底两侧的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2111分别为光滑过渡的表面,锅具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向下凹的深度为2-4mm。如果锅具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向下凹的深度为小于2mm,则经过多次使用后聚油效果不明显,如果锅具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向下凹的深度为大于4mm,则锅具中间部分形成凹坑过于明显,会被认为是产品存在质量缺陷。
根据本申请的制造锅具的方法,制造锅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提供锅具主体10。具体地,可以通过金属片材拉伸而形成锅具主体10。
步骤S102,提供导磁外复底21。具体地,提供铁磁性金属片材,并将铁磁性金属片材制成外边沿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212的导磁外复底21。
步骤S103,提供塑性金属片材,将塑性金属片材放置于导磁外复底21的内侧,并将塑性金属片材、导磁外复底21通过热复打工艺复合至锅具主体10的底壁外部,从而得到初始锅具,其中,初始锅具的底部形成有形变让位空间30。
步骤S104,在所得初始锅具底壁的内表面形成向下内凹的第一弧形面11。
在实施例中,铁磁性金属片材为不锈钢板,不锈钢板的厚度在0.4mm至0.5mm之间,塑性金属片材为铝合金板,铝合金板的厚度在4mm至6mm之间。
根据本申请,在得到初始锅具之后,可以朝向初始锅具施力,使得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沿着相同的方向形变,从而得到第一弧形面11和第二弧形面2111。设置形变让位空间30能够将第一弧形面11设计为更深的内凹量,从而能够使得聚油槽更凹陷,避免在明火使用时被轻易破坏,从而提升聚油的持久性,并且能够防止油跑偏。
在实施例中,在得到初始锅具之后,再形成第一弧形面11(即,聚油槽),本申请将形成聚油槽的步骤后置,可以避免聚油槽因后续复打工艺被部分破坏,而提升聚油的持久性,并且能够防止油跑偏。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磁炉组件,其中,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和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因此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描述。
以上,结合示例性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构思的锅具的制造方法和锅具。在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构思的有益效果进行更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构思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制造根据实施例1的锅具。
步骤S10,将厚度为0.6mm不锈钢拉伸成锅具主体。
步骤S20,对锅具主体进行脱油脱脂处理。具体地,用挥发性脂溶性的有机溶剂(乙醇)清洗锅具主体的内表面以去除内表面上的油污。
步骤S30,采用模具并通过厚度为0.5mm的不锈钢板弯折形成导磁外复底。
步骤S40,提供厚度为6mm的铝合金板。
步骤S50,将铝合金板放置于导磁外复底的内侧,并将铝合金板、导磁外复底通过热复打工艺复合至锅具主体的底壁外部,从而得到初始锅具,其中,初始锅具的底部形成有形变让位空间。
步骤S50,从初始锅具的底部的中部往外压,使得内表面和外表面的沿着相同的方向形变,从而得到具有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的实施例1的锅具。
实施例2
除了在步骤S30中,采用厚度为0.4mm的不锈钢板代替0.5mm的不锈钢板来形成导磁外复底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得到实施例2的锅具。
实施例3
除了在步骤S10中,采用厚度为0.4mm的不锈钢板代替0.6mm的不锈钢板来拉伸成锅具主体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得到实施例3的锅具。
实施例4
除了在步骤S10中,采用厚度为0.5mm的不锈钢板代替0.6mm的不锈钢板来拉伸成锅具主体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得到实施例4的锅具。
实施例5
除了在步骤S10中,采用钛板代替不锈钢板拉伸成锅具主体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得到实施例5的锅具。
实施例6
除了在步骤S40中,采用厚度为4mm的铝板代替6mm的铝板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得到实施例6的锅具。
对比例1
除了在步骤S10中,采用厚度为0.7mm的不锈钢板代替0.5mm的不锈钢板拉伸成锅具主体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至步骤S50,发现内表面和外表面无法很好的形变(形成的聚油槽不好,油容易跑偏),从而制造得到对比例1的锅具。
对比例2
除了在步骤S30中,采用厚度为0.6mm的不锈钢板代替0.5mm的不锈钢板而形成导磁外复底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至步骤S50,内表面和外表面无法很好的形变(形成的聚油槽不好,油容易跑偏),从而制造得到对比例2的锅具。
对比例3
市售的铝锅
性能指标测试
实施例1-6和对比例1-3的锅具的外形相似,并对其分别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如下,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1中:
对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锅具的聚油持久性、初始内凹量(即,锅具底部内表面向下凹的量或者为聚油槽的深度)和持久破坏后的内凹量进行测试。
(1)持久破坏试验介绍:
步骤1、测量锅具初始的内凹量;(内凹量,即锅具内表面相对于水平线向下凹的深度,可以通过内凹仪进行测量得到)。
步骤2、将锅具放置在燃气灶上,将锅具加热至200℃后,取下并放置在常温水中激冷至常温。
步骤3、重复多次的步骤2,每5次测量一下内凹量,并记录数值。如果内凹量小于1mm或者测试循环数达到100,则停止测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循环次数可以表示聚油效果的持久性,循环次数越大,聚油效果越持久,反之相反。
表1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性能指标测试数据
Figure BDA0003902752460000121
综上,根据本申请的锅具,能够适于使用硬度较大的材料来制造具有聚油槽的锅具,提升制造锅具的基材的范围,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并同步获得了具有持久聚油效果的锅具。
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但是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锅具主体(10)和形成在所述锅具主体(10)底部的复合锅底(20),所述锅具主体(10)底部的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向下凹的第一弧形面(11),所述复合锅底(20)包括连接在所述锅具主体(10)的外表面上的导磁外复底(21)以及连接在所述锅具主体(10)与所述导磁外复底(21)之间的塑性内复底(22),所述导磁外复底(21)的外边缘形成有向下突出的支撑凸台(212),其中,所述导磁外复底(21)和所述锅具主体(10)的底壁的硬度大于所述塑性内复底(22)的硬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外复底(21)的外表面中部相对于外边缘形成有向上凹的形变让位空间(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外复底(21)包括主体区域(211)和位于所述主体区域(211)边缘的外围区域,所述外围区域相对于所述主体区域(211)向下弯折凸出,从而形成所述支撑凸台(212),所述主体区域(211)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与所述支撑凸台(212)的下表面的最低点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形成所述形变让位空间(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区域(211)的下表面的中部形成为第二弧形面(2111),所述第二弧形面(2111)的凹凸方向与所述第一弧形面(11)的凹凸方向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外复底(21)的上表面与所述锅具主体(10)的下表面之间具有间隙(40),所述塑性内复底(22)填充在所述间隙(40)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212)的上表面向下凹入形成容纳槽(2121),所述容纳槽(2121)与所述间隙(40)连通,所述塑性内复底(22)还填充在所述容纳槽(2121)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0.4mm-0.8mm;所述主体区域(211)和所述锅具主体(10)的底壁的总厚度在0.8mm-1.1mm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台(212)呈环形,并围绕所述导磁外复底(21)周向方向设置;或者
所述支撑凸台(212)为间隔设置在所述导磁外复底(21)周向方向上的多个凸柱或者环形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外复底(21)的材质为铁和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锅具主体(10)的材质为钛、钛合金、铁和铁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塑性内复底(22)为铝和铝合金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的底壁的中部区域形成为厚度均匀的结构,所述第一弧形面(11)和所述第二弧形面(2111)均为光滑过渡的表面,所述锅具主体(10)底部的内表面的中部区域向下凹的深度在2mm-3mm之间。
11.一种电磁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炉组件包括电磁炉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2211295122.9A 2022-10-21 2022-10-21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Pending CN1154139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5122.9A CN115413925A (zh) 2022-10-21 2022-10-21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5122.9A CN115413925A (zh) 2022-10-21 2022-10-21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13925A true CN115413925A (zh) 2022-12-02

Family

ID=8420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95122.9A Pending CN115413925A (zh) 2022-10-21 2022-10-21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139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70612U (ja) 調理器
JP5591491B2 (ja) 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の底部およびフェライト系または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のボウルを有する食物調理機器
KR100609247B1 (ko) 이중 가열식 냄비 구조
US20140370176A1 (en) Pa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oking
CN103222793A (zh) 烹饪用具及形成烹饪用具的方法
CN218355678U (zh)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KR20110044010A (ko) 이중 바닥을 갖는 조리용기
CN115413925A (zh) 锅具及电磁炉组件
KR20090090555A (ko) 인덕션 렌지용 조리용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1668459A (zh) 具有改良的接触表面的烹饪用器具及其制造方法
KR20170112697A (ko) 조리 온도에 따른 조리 용기의 뚜껑 개폐장치
KR101567570B1 (ko) 인덕션렌지용 가열용기
CN104799675B (zh) 一种复合材料锅具及其制造方法
CN102920310B (zh) 一种电磁加热用锅具及立体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0540734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KR100659553B1 (ko) 금속재질로 된 복층 뚝배기
CN215304957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1380763U (zh) 锅具
CN205162730U (zh) 一种聚油平底锅
CN219438800U (zh) 复底锅
JP6956342B2 (ja) 改善されたサンドイッチ構造と、減少された基部の移動とを有する調理器具と、製造方法および使用
CN216754236U (zh) 一种ih可用的导热盘
CN213371335U (zh) 一种内壁带有凸起的锅具
CN112294107B (zh)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JP3094075U (ja) 電磁調理器対応の湯沸かしケ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