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04957U -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04957U
CN215304957U CN202121185972.4U CN202121185972U CN215304957U CN 215304957 U CN215304957 U CN 215304957U CN 202121185972 U CN202121185972 U CN 202121185972U CN 215304957 U CN215304957 U CN 2153049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unit
steam
inner container
auxiliary heat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8597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邱雄杰
马艳龙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8597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049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049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049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内胆,以及蒸汽加热单元,蒸汽加热单元包括用于向内胆内部输送蒸汽的蒸汽引流件,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烹饪腔底部的辅助加热单元,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与蒸汽加热单元同时运行,辅助加热单元包括热传导区和热辐射区,热传导区抵靠于内胆的侧壁,热辐射区和内胆的底壁之间具有辐射间隙。热传导区抵靠于内胆的侧壁,采用接触传热方式,降低内胆中央区域和侧壁位置处的温度差,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辐射间隙一方面避免了由于内胆及辅助加热单元存在加工公差导致二者贴合不牢,另一方面利用辐射间隙中的空气对内胆的底壁进行辐射加热,针对内胆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使内胆受热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蒸汽烹饪器具(如蒸汽饭煲、蒸汽压力煲等)相较于传统加热方式的烹饪器具而言,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便捷、健康营养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现有的蒸汽烹饪器具通常设置有伸入内胆中的蒸汽引流件,通过蒸汽引流件向内胆中输送蒸汽,以对内胆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烹饪。
烹饪过程中,内胆内部蒸汽引流件附近的区域温度较高,而距离蒸汽引流件较远的区域(如内胆的底壁、侧壁处)的温度较低。内胆内的食物受热不均匀,导致内胆各区域食物的烹饪效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此外,当高温蒸汽流动至温度较低的区域时,由于温度骤减,蒸汽容易发生液化进而转变成为冷凝水,冷凝水混入食物中,导致该区域的食物烹饪时水分较多,影响食物的口感。以蒸米饭为例,蒸汽引流件附近区域的米饭水量较少,而远离蒸汽引流件区域的米饭由于冷凝水的混入,水量较多,因此烹饪完成后,蒸汽引流件附近区域的米饭口感较干,远离蒸汽引流件区域的米饭口感较湿,用户体验不佳。
对于可视化蒸汽烹饪器具而言,其锅体或锅盖设置有透明的可视窗口,用户可通过可视窗口观察食物的烹饪情况,由于内胆内外两侧的温差较大,因此可视窗口容易出现雾化现象,冷凝水附着在可视窗口,可视效果较差,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汽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内胆,以及设置于所述锅体内的蒸汽加热单元,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包括用于向所述内胆内部输送蒸汽的蒸汽引流件,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底部的辅助加热单元,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同时运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包括热传导区和热辐射区,所述热传导区抵靠于所述内胆的侧壁,所述热辐射区和所述内胆的底壁之间具有辐射间隙。
所述内胆的底壁设置有朝向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凸出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抵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以形成所述辐射间隙。
所述热辐射区朝向背离所述内胆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所述内胆的底壁与所述避让槽配合形成所述辐射间隙。
所述热传导区和所述内胆的侧壁配合封闭所述辐射间隙。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包括传热件以及与所述传热件固连的加热件,所述热辐射区设置于所述传热件的中心区域,所述热传导区设置于所述热辐射区的外周,所述热传导区朝向所述内胆的一侧具有弧形面,所述内胆的侧壁抵靠于所述弧形面。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上下浮动。
所述烹饪腔底壁的中央区域设置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朝向背离所述烹饪腔的方向凹陷,以使所述避让部的上端面低于所述烹饪腔底壁外周区域的上端面。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烹饪腔的底壁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定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外周,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环绕于所述定位柱的外周,以避免所述定位柱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接触。
所述锅体设置有可视窗,所述内胆和所述可视窗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
所述可视窗和所述内胆之间具有辅助加热腔,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辅助加热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同时运行,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对所述内胆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的同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同步对所述内胆的外侧加热,以提高所述内胆底壁和侧壁外侧的温度,减少所述内胆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差,使所述内胆内各个区域的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的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所述内胆内部的蒸汽液化的概率,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高食物的口感,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所述内胆的侧壁是食物聚集较多且蒸汽不易达到的地方,所述热传导区抵靠于所述内胆的侧壁,可有效提升所述内胆侧壁的温度,降低所述内胆中央区域和侧壁位置处的温度差,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所述辐射间隙的设置,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所述内胆及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存在加工公差导致二者贴合不牢,另一方面利用所述辐射间隙中的空气对所述内胆的底壁进行辐射加热,避免对所述内胆的底壁进行传导加热,降低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对所述内胆底壁的加热效率,使得所述内胆底壁的加热效率低于内胆侧壁的加热效率,配合所述蒸汽引流件一起提高对所述内胆整体的加热效果,使所述内胆受热更加均匀。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热传导区和所述内胆的侧壁配合封闭所述辐射间隙。所述辐射间隙封闭,使得所述辐射间隙内的空气无法与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流通,因此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加热时,所述辐射间隙内的空气能够快速升温,对所述内胆的底壁进行加热,且热空气散热较慢,保温时间长,避免热空气泄漏导致加热效率降低。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包括传热件以及与所述传热件固连的加热件,所述热辐射区设置于所述传热件的中心区域,所述热传导区设置于所述热辐射区的外周,所述热传导区朝向所述内胆的一侧具有弧形面,所述内胆的侧壁抵靠于所述弧形面。所述热传导区的形状与所述内胆的外侧壁适配,以提高所述热传导区和所述内胆侧壁的贴合度,增大所述传热件和所述内胆侧壁的接触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上下浮动。所述弹性件的设置,使得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上下浮动,提高了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和所述内胆的贴合度,进而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提高了加热效果。并且还解决了所述内胆由于加工误差导致高度较高而影响锅盖的正常盖合及密封的问题。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烹饪腔的底壁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定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外周,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环绕于所述定位柱的外周,以避免所述定位柱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接触。所述辅助加热单元通过所述定位柱与所述烹饪腔的底壁连接,所述隔热件能够将所述定位柱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分隔,避免二者直接接触,进而减少所述辅助加热单元传递至所述烹饪腔底壁的热量,使所述锅体保持较低的温度,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所述辅助加热单元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胆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的位置关系图;
图5为图4中所述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锅体;11烹饪腔;12避让部;13可视窗;14辅助加热腔;15定位孔;
2内胆;21支撑筋;
3蒸汽引流件;
4辅助加热单元;41传热件;411热传导区;4111弧形面;412热辐射区;413定位柱;414避让槽;42加热件;43辐射间隙;
5弹性件;
6隔热件;
7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7所示,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11的锅体1、内胆2,以及设置于所述锅体1内的蒸汽加热单元,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包括用于向所述内胆2内部输送蒸汽的蒸汽引流件3,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11底部的辅助加热单元4,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能够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同时运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包括热传导区411和热辐射区412,所述热传导区411抵靠于所述内胆2的侧壁,所述热辐射区412和所述内胆2的底壁之间具有辐射间隙4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蒸汽引流件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蒸汽引流件3为棒状结构,当然,所述蒸汽引流件3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将蒸汽输送至所述内胆2内部即可。
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蒸汽引流件3设置于所述内胆2的中心线附近区域,以使所述内胆2内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能够同时运行,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对所述内胆2内部的食物进行加热的同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同步对所述内胆2的外侧加热,以提高所述内胆2底壁和侧壁外侧的温度,减少所述内胆2内部各区域的温度差,使所述内胆2内各个区域的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的效果,并且能够降低所述内胆2内部的蒸汽液化的概率,减少冷凝水的产生,提高食物的口感,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也可以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以先后次序运行,例如,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先运行,对所述内胆2进行预热,或者,所述蒸汽加热单元运行一段时间后,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再运行,以降低所述蒸汽烹饪器具的功耗,节约资源。
烹饪过程中,蒸汽从所述蒸汽引流件3流出后,整体呈向上运动的趋势,由于所述内胆2内蒸汽压力有限,蒸汽水平方向运动到距离所述内胆2中心区域一定距离后向上流动,进而造成所述内胆2的侧壁处的温度偏低,从而冷凝水聚集。所述热传导区411抵靠于所述内胆2的侧壁,可有效提升所述内胆2侧壁的温度,降低所述内胆2中央区域和侧壁位置处的温度差,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所述辐射间隙43的设置,一方面避免了由于所述内胆2的侧壁及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存在加工公差导致二者贴合不牢,另一方面利用所述辐射间隙43中的空气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进行辐射加热,使所述内胆2的底壁受热均匀。
由此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和侧壁进行加热,接触式传递热量的方式传热效率较高,而所述内胆2的侧壁温度较低,与所述内胆2中心区域的温差较大,因此所述热传导区411与所述内胆2的侧壁抵靠,使得较多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内胆2的侧壁,加速内胆2侧壁的温升。热辐射方式的传热效率相对较低,所述内胆2的底壁与内胆中心区域的温差较小,因此采用热辐射的加热方式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进行加热,使得所述内胆2的侧壁和底壁同时具有较高的温度,配合所述蒸汽引流件3一起提高对所述内胆2的加热效果,减小所述内胆2各个区域的温度差,使所述内胆2受热更加均匀,大大提升烹饪效果。
此外,对于内胆2透明或者设置有可视窗口的可视化烹饪器具而言,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设置,减小了所述内胆2内外两侧的温度差,避免了水蒸气或冷凝水附着在内胆2外壁以及可视窗口,保证了可视效果。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辐射间隙43的厚度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辐射间隙43的厚度为1mm-3mm,以加速所述辐射间隙43中空气的温升,且能够保温较长的时间,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辐射间隙43的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所列举的情况: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5所示,所述内胆2的底壁设置有朝向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凸出的支撑筋21,所述支撑筋21抵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以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
当然,所述支撑筋也可以设置于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所述支撑筋抵顶所述内胆2的底壁,以将所述内胆2抬起,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热辐射区412朝向背离所述内胆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414,所述内胆2的底壁与所述避让槽414配合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
所述避让槽414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进行避让,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并且所述内胆2的重量完全由所述热传导区411承担,增加了所述热传导区411和所述内胆2侧壁的接触效果,有助于提高热传递的效率,且所述内胆2的侧壁和所述热传导区411的贴合度较大,能够对所述辐射间隙43起到较好的封闭作用。
当然,所述避让槽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内胆2的底壁,即所述内胆2的底壁朝向背离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方向凹陷,或者,所述内胆2的底壁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凹陷,以在二者之间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实施方式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内胆2的底壁设置有朝向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凸出的支撑筋21,所述支撑筋21抵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所述热辐射区412朝向背离所述内胆2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414,所述内胆2的底壁与所述避让槽414配合形成所述辐射间隙43。
作为优选,如图5所示,所述避让槽414的深度大于所述支撑筋21的高度,以保证所述辐射间隙43的形成,且使所述热传导区411承托所述内胆2的侧壁,提高二者的贴合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图5所示,所述热传导区411和所述内胆2的侧壁配合封闭所述辐射间隙43。
所述辐射间隙43封闭,使得所述辐射间隙43内的空气无法与所述烹饪腔11内的空气流通,因此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加热时,所述辐射间隙43内的空气能够快速升温,提高对所述内胆2的底壁的加热效率,且热空气散热较慢,保温时间长,避免热空气泄漏导致加热效率降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图6所示,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包括传热件41以及与所述传热件41固连的加热件42,所述热辐射区412设置于所述传热件41的中心区域,所述热传导区411设置于所述热辐射区412的外周,所述热传导区411朝向所述内胆2的一侧具有弧形面4111,所述内胆2的侧壁抵靠于所述弧形面411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加热件4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所述加热件42可以为发热管、PTC、发热膜片、陶瓷片等,只要能达到一定加热功率即可。作为优选,所述传热件41由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如金属等。
通常内胆2侧壁的底部具有一定的弧度,而所述热传导区411朝向所述内胆2的一侧为弧形面4111,使得所述热传导区411的形状与所述内胆2的外侧壁相适配,以提高所述热传导区411和所述内胆2侧壁的贴合度,增大所述传热件41和所述内胆2侧壁的接触面积,提高传热效率。并且有助于提高所述内胆2和所述热传导区411对所述辐射间隙43的封闭效果,使热空气聚集在所述辐射间隙43中,避免热量泄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和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5,以使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能够上下浮动。
所述弹性件5的设置,使得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能够上下浮动,提高了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和所述内胆2的贴合度,进而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提高了加热效果。
不仅如此,当所述蒸汽烹饪器具为内胆由玻璃制成的可视化蒸汽烹饪器具时,由于玻璃材料的加工较为困难,加工误差较大,因此玻璃制的内胆的高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内胆的开口难以与锅盖密封配合。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能够上下浮动,进而使所述内胆2的高度较高时,所述内胆2压动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下移,保证所述内胆2的口部与锅盖的正常配合,且二者之间的密封保持有效。弥补了所述内胆2和所述锅体1在高度方向上的误差,降低了安装精度的要求。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烹饪腔11底壁的中央区域设置有避让部12,所述避让部12朝向背离所述烹饪腔11的方向凹陷,以使所述避让部12的上端面低于所述烹饪腔11底壁外周区域的上端面。
所述避让部12为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浮动留出空间,增大了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浮动范围,且防止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和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设置有定位柱413,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413穿过的定位孔15,所述弹性件5套设于所述定位柱413外周,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6,所述隔热件6环绕于所述定位柱413的外周,以避免所述定位柱413和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接触。
由于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与所述避让部12之间具有浮动间隙,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通过所述定位柱413连接于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进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热量容易通过所述定位柱413传递至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使得所述锅体1的温度升高,影响用户的使用。
而所述隔热件6环绕于所述定位柱413的外周,从而避免了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与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直接接触,降低了传递至所述锅体1的热量,使所述锅体1保持较低的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件6是由导热性能较差的材料制成的结构,以提高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对于所述弹性件5和所述隔热件6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件5可以位于所述隔热件6和所述定位柱413围成的空间中。当然,所述弹性件5也可以位于所述隔热件6的外部,如所述弹性件5套设于所述隔热件6外周,或者位于所述隔热件6的上方或下方等。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固连于所述定位柱413的限位件7,所述限位件7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外径大于所述定位孔15的孔径,当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向上浮动较大距离时,所述限位件7与所述烹饪腔11的底壁的底壁抵接,以限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的移动。
如图2所示,所述限位件7可以为螺钉,且螺钉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定位孔15的孔径,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定位柱413从所述定位孔15中脱离。当然,所述限位件7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所述限位件7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外径大于所述定位孔15的孔径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所述锅体1设置有可视窗13,所述内胆2和所述可视窗13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
在烹饪的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所述可视窗13观察到所述内胆2内部食物的烹饪情况,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可视窗13和所述内胆2之间具有辅助加热腔14,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设置于所述辅助加热腔14。
烹饪过程中,所述辅助加热单元4同步对所述辅助加热腔14进行加热,使所述内胆2内部和外部的温度更加接近,减小两处的温度差,进而使所述内胆2外壁和所述可视窗13保持干燥,使用户获得较好的视线,提高用户体验,避免所述内胆2以及所述可视窗13上产生冷凝水,影响可视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内胆,以及设置于所述锅体内的蒸汽加热单元,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包括用于向所述内胆内部输送蒸汽的蒸汽引流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烹饪腔底部的辅助加热单元,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与所述蒸汽加热单元同时运行,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包括热传导区和热辐射区,所述热传导区抵靠于所述内胆的侧壁,所述热辐射区和所述内胆的底壁之间具有辐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的底壁设置有朝向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凸出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抵顶所述辅助加热单元,以形成所述辐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辐射区朝向背离所述内胆的方向凹陷,以形成避让槽,所述内胆的底壁与所述避让槽配合形成所述辐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传导区和所述内胆的侧壁配合封闭所述辐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包括传热件以及与所述传热件固连的加热件,所述热辐射区设置于所述传热件的中心区域,所述热传导区设置于所述热辐射区的外周,所述热传导区朝向所述内胆的一侧具有弧形面,所述内胆的侧壁抵靠于所述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能够上下浮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腔底壁的中央区域设置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朝向背离所述烹饪腔的方向凹陷,以使所述避让部的上端面低于所述烹饪腔底壁外周区域的上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烹饪腔的底壁设置有供所述定位柱穿过的定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外周,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环绕于所述定位柱的外周,以避免所述定位柱和所述烹饪腔的底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设置有可视窗,所述内胆和所述可视窗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视窗和所述内胆之间具有辅助加热腔,所述辅助加热单元设置于所述辅助加热腔。
CN202121185972.4U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3049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5972.4U CN215304957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85972.4U CN215304957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04957U true CN215304957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49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85972.4U Active CN215304957U (zh) 2021-05-28 2021-05-28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049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CN111281130A (zh) 提升蒸汽烹饪效果的蒸汽饭煲
CN115059941A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5304957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5304952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5686715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5304954U (zh) 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CN210540734U (zh) 分体式烹饪器具
CN112167961B (zh) 内热式烹饪容器及烹饪器具
CN109875386B (zh) 米饭口感均衡的电饭煲
CN208658717U (zh) 烹饪锅具
CN103222797B (zh) 一种电热煲具
CN220089237U (zh) 一种同步加热式电热锅
CN219962580U (zh)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CN214341659U (zh) 一种可视化的烹饪器具
CN101214117A (zh) 真空锅
CN212346191U (zh) 烹饪器具
CN211609196U (zh) 保温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3909744U (zh)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5338595U (zh) 一种多用锅
CN210961460U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0112308U (zh) 一种ih陶瓷胆电热炊具
CN216147788U (zh) 一种隔热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CN216494792U (zh) 一种厨房用节能型离心电热锅
CN218791834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