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619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6191U
CN212346191U CN202020634636.2U CN202020634636U CN212346191U CN 212346191 U CN212346191 U CN 212346191U CN 202020634636 U CN202020634636 U CN 202020634636U CN 212346191 U CN212346191 U CN 2123461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cover plate
cover
heat
apr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3463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韦铭
刘化勇
羊小亮
邢胜华
罗飞龙
曾东
黄廷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3463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61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61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61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内锅;锅盖组件,锅盖组件与锅体活动连接;锅盖组件包括:上盖;盖板,与上盖相连接,盖板位于上盖朝向锅体的一侧上;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置于上盖与盖板围成的腔体内;其中,盖板能够盖设在内锅的锅口处,盖板与内锅之间具有间距。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限定盖板与内锅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盖板距离内锅的锅口更近,进而使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的开口小,也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的热量以及内锅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饭煲,为减少开盖冷凝水,通常会在上盖设置上盖发热组件,上盖发热组件粘贴在保温座板上,上盖发热组件工作时,热量传递到保温座板,保温座板再传递到盖板上,使盖板温度升高,从而使盖板上不易凝结过多冷凝水,提高用户体验。但实际中设置了上盖发热组件仍存在一定量的冷凝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内锅;锅盖组件,锅盖组件与锅体活动连接;锅盖组件包括:上盖;盖板,与上盖相连接,盖板位于上盖朝向锅体的一侧上;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置于上盖与盖板围成的腔体内;其中,盖板能够盖设在内锅的锅口处,盖板与内锅之间具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组件,锅盖组件与锅体活动连接,其中,锅体包括内锅,锅盖组件包括上盖、盖板和发热组件,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到盖板上,进而提高盖板的温度,使得盖板上不易凝结过多冷凝水,从而避免冷凝水滴落;进一步地,盖板能够盖设在内锅的锅口处,盖板与内锅之间具有间距,具体地,盖板与内锅之间的间距为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通过限定盖板与内锅之间的间距较小,进而使得盖板距离内锅的锅口更近,便于将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和内锅的锅口的热量一同传递到密封结构附近,使得位于锅盖组件和锅体之间的密封结构的温度升高,同时,使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的开口小,也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的热量以及内锅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
在该设计中,限定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也即,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与内锅接触,对内锅或盖板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5mm而导致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
在该设计中,限定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也即,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与内锅接触,对内锅或盖板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3mm而导致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并且,限定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3mm也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与内锅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的开口更小,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的热量以及内锅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
在该设计中,限定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也即,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与内锅接触,对内锅或盖板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与盖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3mm而导致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并且,限定盖板与内锅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1mm也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与内锅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的开口更小,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的热量以及内锅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盖板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
在该设计中,盖板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使得盖板覆盖锅口,从而使得内锅中的蒸汽不易从内锅与盖板的贴合处泄漏,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热组件包括:保温座板,保温座板设置于上盖与盖板围成的腔体内;多个第一发热件,多个第一发热件依次连接并设置于保温座板上。
在该设计中,发热组件包括保温座板和多个第一发热件,多个第一发热件设置在保温座板上,多个第一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到保温座板上,进而传递到盖板上提高盖板的温度,避免盖板上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保温座板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
在该设计中,限定保温座板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使得保温座板能够将热量传递到盖板的更大面积上,进而使得盖板的边缘温度也会升高,减少盖板的边缘以及密封结构上冷凝水的形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保温座板靠近盖板连接在上盖上;多个第一发热件设置在保温座板上背离盖板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保温座板靠近盖板连接在上盖上,这样可以确保发第一热件通过保温座板有效将热量传递至盖板上,提升传热效率和传热量,有效避免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多个第一发热件设置在保温座板上背离盖板的一侧,当具有保温座板的锅盖组件与锅体相连接时,则内锅所产生的蒸汽不能直接与第一发热件接触,进而确保第一发热件所处工作环境的安全,进一步提升第一发热件的安全使用性能、延长发热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烹饪器具的维修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发热件,第二发热件设置在内锅的侧壁靠近盖板的一端的外侧;和/或第三发热件,与盖板相连接,盖板包括相连接的盖板底壁和盖板侧壁,第三发热件设置在盖板侧壁上。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发热件,第二发热件设置在内锅的侧壁靠近盖板的一端的外侧,也即,在靠近内锅的上部侧壁的外侧位置设置第二发热件,使得第二发热件能够从侧面对位于锅盖组件和锅体之间的密封结构的位置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温度,进一步地减小冷凝水。和/或烹饪器具还包括与盖板相连接的第三发热件,盖板包括相连接的盖板底壁和盖板侧壁,盖板侧壁的一端与盖板底壁相连接,盖板侧壁的另一端朝向上盖延伸,第三发热件设置在盖板侧壁上,使得第三发热件能够从侧面对位于锅盖组件和锅体之间的密封结构的位置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温度,进一步地减小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与盖板相连接,密封圈沿盖板的周向方向设置,密封圈被配置为适于密封内锅和盖板之间的间隙。
在该设计中,锅盖组件还包括与盖板相连接的密封圈,密封圈沿盖板的周向方向设置,密封圈被配置为适于密封内锅和盖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中的蒸汽向外泄露。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圈即为设置在锅盖组件和锅体之间的密封结构,相关技术中,由于盖板与内锅之间的间距较大,会导致密封圈处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限定盖板与内锅之间间距较小,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与内锅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内锅的锅口与密封圈围合形成的区域的开口小,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的热量以及内锅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圈处,从而使密封圈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盖组件还包括:压圈,与盖板相连接,压圈位于盖板靠近内锅的一侧上;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圈和盖板之间,合盖状态下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相贴合;其中,压圈与内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
在该设计中,锅盖组件还包括与盖板相连接的压圈,压圈位于盖板靠近内锅的一侧上,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圈和盖板之间,使得压圈和盖板将密封圈夹合固定,合盖状态下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相贴合,使得密封圈能够密封内锅和盖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中的蒸汽向外泄露;其中,压圈与内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通过控制压圈与内锅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好地压缩密封圈,使其贴合严密,并减小热量的传递距离,使密封圈能够更好的接受盖板和内锅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压圈与内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3mm,进一步地使密封圈能够更好的接受盖板和内锅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处的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变形部,连接部位于压圈和盖板之间,在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相贴合;其中,变形部与内锅相贴合的宽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
在该设计中,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变形部,其中,密封圈的连接部位于压圈和盖板之间,使得压圈和盖板将密封圈夹合固定,在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相贴合,使得密封圈能够密封内锅和盖板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中的蒸汽向外泄露;其中,变形部与内锅相贴合的宽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通过控制密封圈与内锅相贴合的宽度,也即控制密封圈的密封横截面,能够减小需要达到热平衡的区域面,使得密封圈能够更快的接收盖板和内锅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变形部与内锅相贴合的宽度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6mm,进一步地使密封圈能够更快的接受盖板和内锅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处的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变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变形段和第二变形段,第一变形段与连接部相连接,第一变形段与第二变形段之间形成夹角;在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第二变形段与内锅相贴合。
在该设计中,变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变形段和第二变形段,其中,第一变形段与连接部相连接,第一变形段与第二变形段之间形成夹角,使得密封圈在被压缩状态下,第一变形段与第二变形段能够相互靠近,直至相贴合;具体地,密封圈沿由外向内的方向,第一变形段向上倾斜,第二变形段向下倾斜;进一步地,在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第二变形段与内锅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第一变形段的内侧面与第二变形段的内侧面相贴合,也即,第一变形段与第二变形段完全被压缩,之间没有间隙,从而进一步地确保了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并且,能够避免第一变形段与第二变形段之间具有间隙而导致热量传递较差形成冷凝水,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处的冷凝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锅体还包括:壳体,壳体上具有容纳腔,内锅设置在容纳腔中;加热组件,设置在壳体中,加热组件被配置为适于加热内锅。
在该设计中,锅体还包括壳体和加热组件,壳体上具有容纳腔,内锅设置在容纳腔中,加热组件设置在壳体中并能够对内锅进行加热,使得内锅可以在加热组件的作用下温度升高,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烹饪,并且,内锅的温度升高后内锅上的热量可以传递到盖板上,使得盖板的温度升高,避免盖板上凝结冷凝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烹饪器具”可包含任何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能够对食物进行烹饪处理的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压力锅、电饭煲。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烹饪器具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图;
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烹饪器具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图;
图8示出了图7所示的烹饪器具在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烹饪器具,110锅体,111内锅,112壳体,113加热组件,120锅盖组件,121保温座板,122第一发热件,124上盖,125盖板,128压圈,130密封圈,132连接部,134第一变形段,136第二变形段,140第二发热件,150第三发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面、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10,锅体110包括内锅111;锅盖组件120,锅盖组件120与锅体110活动连接;锅盖组件120包括:上盖124;盖板125,与上盖124相连接,盖板125位于上盖124朝向锅体110的一侧上;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置于上盖124与盖板125围成的腔体内;其中,盖板125能够盖设在内锅111的锅口处,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最小距离具有间距L。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锅体110和锅盖组件120,锅盖组件120与锅体110活动连接,其中,锅体110包括内锅111,锅盖组件120包括上盖124、盖板125和发热组件,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到盖板125上,进而提高盖板125的温度,使得盖板125上不易凝结过多冷凝水,从而避免冷凝水滴落;进一步地,盖板125能够盖设在内锅111的锅口处,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最小距离具有间距L,具体地,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间距L为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通过限定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间距L较小,进而使得盖板125距离内锅111的锅口更近,便于将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和内锅111的锅口的热量一同传递到密封结构附近,使得位于锅盖组件120和锅体110之间的密封结构的温度升高,同时,使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W的开口小,也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125的热量以及内锅111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限定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也即,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125与内锅111接触,对内锅111或盖板125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5mm而导致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W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限定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也即,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125与内锅111接触,对内锅111或盖板125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3mm而导致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并且,限定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3mm也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W的开口更小,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125的热量以及内锅111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限定间距L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也即,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为0mm时导致盖板125与内锅111接触,对内锅111或盖板125造成磨损,影响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避免内锅111与盖板125之间的距离过大,大于3mm而导致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W开口大,不易聚热,导致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并且,限定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等于1mm也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结构围合形成的区域W的开口更小,更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125的热量以及内锅111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结构处,从而使密封结构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盖板125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
在该实施例中,盖板125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使得盖板125覆盖锅口,从而使得内锅111中的蒸汽不易从内锅111与盖板125的贴合处泄漏,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图4、图6和图8所示,发热组件包括:保温座板121,保温座板121设置于上盖124与盖板125围成的腔体内;多个第一发热件122,多个第一发热件122依次连接并设置于保温座板121上。
在该实施例中,发热组件包括保温座板121和多个第一发热件122,多个第一发热件122设置在保温座板121上,多个第一发热件122产生的热量能够传递到保温座板121上,进而传递到盖板125上提高盖板125的温度,避免盖板125上形成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保温座板121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限定保温座板121的尺寸大于锅口的尺寸,使得保温座板121能够将热量传递到盖板125的更大面积上,进而使得盖板125的边缘温度也会升高,减少盖板125的边缘以及密封结构上冷凝水的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6和图8所示,保温座板121靠近盖板125连接在上盖124上,这样可以确保发第一热件通过保温座板121有效将热量传递至盖板125上,提升传热效率和传热量,有效避免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多个第一发热件122设置在保温座板121上背离盖板125的一侧,当具有保温座板121的锅盖组件120与锅体110相连接时,则内锅111所产生的蒸汽不能直接与第一发热件122接触,进而确保第一发热件122所处工作环境的安全,进一步提升第一发热件122的安全使用性能、延长发热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烹饪器具100的维修率。
实施例三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二发热件140,第二发热件140设置在内锅111的侧壁靠近盖板125的一端的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二发热件140,第二发热件140设置在内锅111的侧壁靠近盖板125的一端的外侧,也即,在靠近内锅111的上部侧壁的外侧位置设置第二发热件140,使得第二发热件140能够从侧面对位于锅盖组件120和锅体110之间的密封结构的位置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温度,进一步地减小冷凝水。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烹饪器具100还包括:第三发热件150,与盖板125相连接,盖板125包括相连接的盖板125底壁和盖板125侧壁,第三发热件150设置在盖板125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与盖板125相连接的第三发热件150,盖板125包括相连接的盖板125底壁和盖板125侧壁,盖板125侧壁的一端与盖板125底壁相连接,盖板125侧壁的另一端朝向上盖124延伸,第三发热件150设置在盖板125侧壁上,使得第三发热件150能够从侧面对位于锅盖组件120和锅体110之间的密封结构的位置进行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结构的温度,进一步地减小冷凝水。
实施例四
如图2、图4、图6和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锅盖组件120还包括:密封圈130,与盖板125相连接,密封圈130沿盖板125的周向方向设置,密封圈130被配置为适于密封内锅111和盖板125之间的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锅盖组件120还包括与盖板125相连接的密封圈130,密封圈130沿盖板125的周向方向设置,密封圈130被配置为适于密封内锅111和盖板125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111中的蒸汽向外泄露。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圈130即为设置在锅盖组件120和锅体110之间的密封结构,相关技术中,由于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最小距离较大,会导致密封圈130处温度较低,容易形成冷凝水。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100,通过限定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间距L较小,进一步地拉近了盖板125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能够使得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圈130围合形成的区域W的开口小,容易将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125的热量以及内锅111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密封圈130处,从而使密封圈130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7和图8所示,锅盖组件120还包括:压圈128,与盖板125相连接,压圈128位于盖板125靠近内锅111的一侧上;密封圈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圈128和盖板125之间,合盖状态下密封圈130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111相贴合;其中,压圈128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
在该实施例中,锅盖组件120还包括与盖板125相连接的压圈128,压圈128位于盖板125靠近内锅111的一侧上,密封圈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压圈128和盖板125之间,使得压圈128和盖板125将密封圈130夹合固定,合盖状态下密封圈130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111相贴合,使得密封圈130能够密封内锅111和盖板125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111中的蒸汽向外泄露;其中,压圈128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通过控制压圈128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H,能够更好地压缩密封圈130,使其贴合严密,并减小热量的传递距离,使密封圈130能够更好的接受盖板125和内锅111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130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压圈128与内锅111之间的距离H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3mm,进一步地使密封圈130能够更好的接受盖板125和内锅111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130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密封圈130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132和变形部,连接部132位于压圈128和盖板125之间,在锅盖组件120处于合盖位置时,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111相贴合;其中,变形部与内锅111相贴合的宽度E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
在该实施例中,密封圈130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132和变形部,其中,密封圈130的连接部132位于压圈128和盖板125之间,使得压圈128和盖板125将密封圈130夹合固定,在锅盖组件120处于合盖位置时,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锅111相贴合,使得密封圈130能够密封内锅111和盖板125之间的间隙,避免内锅111中的蒸汽向外泄露;其中,变形部与内锅111相贴合的宽度E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通过控制密封圈130与内锅111相贴合的宽度,也即控制密封圈130的密封横截面,能够减小需要达到热平衡的区域面,使得密封圈130能够更快的接收盖板125和内锅111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130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变形部与内锅111相贴合的宽度E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6mm,进一步地使密封圈130能够更快的接受盖板125和内锅111的传热,更加快速的达到热平衡,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130处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变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变形段134和第二变形段136,其中,第一变形段134与连接部132相连接,第一变形段134与第二变形段136之间形成夹角,使得密封圈130在被压缩状态下,第一变形段134与第二变形段136能够相互靠近,直至相贴合;具体地,密封圈130沿由外向内的方向,第一变形段134向上倾斜,第二变形段136向下倾斜;进一步地,在锅盖组件120处于合盖位置时,第二变形段136与内锅111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锅盖组件120处于合盖位置时,第一变形段134的内侧面与第二变形段136的内侧面相贴合,也即,第一变形段134与第二变形段136完全被压缩,之间没有间隙,从而进一步地确保了密封圈130的密封效果,并且,能够避免第一变形段134与第二变形段136之间具有间隙而导致热量传递较差形成冷凝水,进一步地减少密封圈130处的冷凝水。
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锅体110还包括:壳体112,壳体112上具有容纳腔,内锅111设置在容纳腔中;加热组件113,设置在壳体112中,加热组件113被配置为适于加热内锅111。
在该实施例中,锅体110还包括壳体112和加热组件113,壳体112上具有容纳腔,内锅111设置在容纳腔中,加热组件113设置在壳体112中并能够对内锅111进行加热,使得内锅111可以在加热组件113的作用下温度升高,对内锅111中的食物进行烹饪,并且,内锅111的温度升高后内锅111上的热量可以传递到盖板125上,使得盖板125的温度升高,避免盖板125上凝结冷凝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烹饪器具100”可包含任何可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能够对食物进行烹饪处理的烹饪器具100,包括但不限于压力锅、电饭煲。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00的盖板125与内锅111的位置新方案,如图1至图6所示,盖板125与内锅111的间距L,0<L≤5mm,进一步地,0<L≤3mm,进一步地,0<L≤1mm,从而使盖板125、内锅111的锅口与密封圈130形成的区域(如图2、图4和图6所示的W区域)开口小,易聚热(发热组件传递到盖板125的热量,内锅111产生的热量),从而使密封圈130附近区域温度较高,不易形成冷凝水。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盖板125的直径大于等于内锅111的锅口直径(如果盖板125和内锅111的锅口为非圆结构,则盖板125的尺寸趋于锅口或大于等于锅口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保温座板121直径大于等于内锅111的锅口直径(如果保温座板121和内锅111的锅口为非圆结构,则保温座板121尺寸趋于锅口或大于等于锅口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提高密封圈130附近的温度,有侧面加热(在内锅111侧面靠近盖板125的位置设置第二加热件和/或在盖板125侧面设置第三加热件),进一步地,侧面加热对着内锅111的锅口位置,加热密封圈130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内锅;
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与所述锅体活动连接;所述锅盖组件包括:
上盖;
盖板,与所述上盖相连接,所述盖板位于所述上盖朝向所述锅体的一侧上;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上盖与所述盖板围成的腔体内;
其中,所述盖板能够盖设在所述内锅的锅口处,所述盖板与所述内锅之间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距大于0mm且小于等于1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锅口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
保温座板,所述保温座板设置于所述上盖与所述盖板围成的腔体内;
多个第一发热件,所述多个第一发热件依次连接并设置于所述保温座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座板的尺寸大于所述锅口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座板靠近所述盖板连接在所述上盖上;
所述多个第一发热件设置在所述保温座板上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
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二发热件设置在所述内锅的侧壁靠近所述盖板的一端的外侧;和/或
第三发热件,与所述盖板相连接,所述盖板包括相连接的盖板底壁和盖板侧壁,所述第三发热件设置在所述盖板侧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圈,与所述盖板相连接,所述密封圈沿所述盖板的周向方向设置,所述密封圈被配置为适于密封所述内锅和所述盖板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锅盖组件还包括:
压圈,与所述盖板相连接,所述压圈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内锅的一侧上;
所述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压圈和所述盖板之间,合盖状态下所述密封圈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锅相贴合;
其中,所述压圈与所述内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变形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压圈和所述盖板之间,在所述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所述变形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内锅相贴合;
其中,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内锅相贴合的宽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12m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变形段和第二变形段,所述第一变形段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变形段与所述第二变形段之间形成夹角;
在所述锅盖组件处于合盖位置时,所述第二变形段与所述内锅相贴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容纳腔,所述内锅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组件被配置为适于加热所述内锅。
CN202020634636.2U 2020-04-24 2020-04-24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3461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4636.2U CN212346191U (zh) 2020-04-24 2020-04-24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34636.2U CN212346191U (zh) 2020-04-24 2020-04-24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6191U true CN212346191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3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34636.2U Active CN212346191U (zh) 2020-04-24 2020-04-24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61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83987U (zh) 烹饪器具
CN212346191U (zh) 烹饪器具
CN110338641B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11242810U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110881869A (zh) 一种蒸烤箱
CN212465698U (zh) 烹饪器具
CN212346192U (zh) 烹饪器具
CN219962579U (zh)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8286899U (zh) 一种应用于蒸汽烤箱的腔体及蒸汽烤箱
CN219962580U (zh) 一种防溢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0961460U (zh) 用于蒸汽加热的烹饪锅具及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20089237U (zh) 一种同步加热式电热锅
CN219438797U (zh) 烹饪器具
CN115316841B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792593U (zh) 一种具有新型密封结构的上开式烹饪器
CN212382523U (zh) 烹饪器具
CN216822791U (zh) 烹饪器具
CN212465697U (zh) 锅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3248552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3909851U (zh) 加热组件、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3248361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12394557U (zh) 烹饪器具
CN215533690U (zh) 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2089221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