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68523A -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68523A
CN115368523A CN202211137455.9A CN202211137455A CN115368523A CN 115368523 A CN115368523 A CN 115368523A CN 202211137455 A CN202211137455 A CN 202211137455A CN 115368523 A CN115368523 A CN 115368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ate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transfer agent
chain transfer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374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68523B (zh
Inventor
蒋峰
唐鹏飞
温超
邰浩明
殷传韬
冯家俊
陈帅帅
汪钟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filed Critic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to CN2022111374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685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68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8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68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68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n to a macromolecule having groups capable of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olymer chains bound exclusively at one or both ends of the starting macromolecule
    • C08F293/00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n to a macromolecule having groups capable of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polymer chains bound exclusively at one or both ends of the starting macromolecule using free radical "living" or "controlled" polymerisation, e.g. using a complex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8Polymerisation using regulators, e.g. chain terminating agents, e.g. telomer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438/00Living radical polymerisation
    • C08F2438/03Use of a di- or tri-thiocarbonylthio compound, e.g. di- or tri-thioester, di- or tri-thiocarbamate, or a xanthate as chain transfer agent, e.g .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FT] or Macromolecular Design via Interchange of Xanthates [MADIX]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聚链转移剂PCTA、第一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出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将产物在沉淀剂中沉淀并收集,干燥得到链转移剂;聚链转移剂PCTA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DDA0003852710100000011
将链转移剂、第二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除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并干燥得到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本发明提供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弹性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既具有弹性,又具有塑性,与传统橡胶不同,可通过将其加热到玻璃化转变温度或熔点以上进行反复的加工成型。这类可拉伸的弹性体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汽车零件、粘合剂、服装、生物医学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热塑性弹性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是相分离体系,在室温下一相为橡胶相,而另一相为硬相。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的橡胶相作为基体,而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的硬相则作为分散相分散在橡胶基体中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
热塑性弹性体可以通过阴离子聚合、开环聚合、普通自由基聚合、熔融缩聚和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等方式制备,其中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具有分子量可控、拓扑结构可设计以及对杂质相不敏感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是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中最通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普适性,适用于大多数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单体,反应条件温和,并且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催化剂,可以获得窄分子量分布的各种拓扑结构的弹性体材料。
线性结构的嵌段共聚物根据嵌段的数目可以分为两嵌段共聚物、三嵌段共聚物、多嵌段共聚物等。通常,两嵌段聚合物常用作聚合物添加剂或相容剂使用,而不能用作弹性体材料,这是由于在两嵌段聚合物体系中作为软段的嵌段只有一端被固定,因此通过软段形成的链缠结不足以维持发生形变时施加的应力,并且链活动性较高的软段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流动,不具备弹性体的可逆延展性。三嵌段聚合物弹性体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了,如常用的聚苯乙烯-block-聚丁二烯-block-聚苯乙烯(SBS)和聚苯乙烯-block-聚异戊二烯-block-聚丁二烯(SIS)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实现了产业化,再如公开号为CN107614555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热塑性弹性体的制造方法,其通过将特定的化合物作为聚合引发剂且将嵌段(a)的聚合中存在的未反应烷基苯乙烯的物质量相对于异烯烃系单体的总物质量的比例保持为1/90以下,从而能利用简单的设备、更低廉的价格、更稳定的制造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但是,上述专利不能合成多嵌段聚合物,合成的为无规嵌段聚合物,其力学性能最高只有8MPa,不是很理想,直到现在,世界范围内对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尤其是用可控的活性自由基聚合的方法来设计和合成这一类非常有潜力的弹性体材料。与普通的三嵌段共聚物相比,多嵌段共聚物往往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运用到热塑性弹性体领域,对其性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聚链转移剂PCTA、第一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出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反应结束后,将产物在沉淀剂中沉淀并收集,干燥得到链转移剂;其中,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31
n为8-15;
S2、将链转移剂、第二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除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并干燥得到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活性高、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容易控制嵌段聚合物的结构、不会导致杂质或残存试剂难以从聚合物中除去。
优选地,在S1中,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按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而后添加1,1,3,3-四甲基胍并搅拌均匀,然后添加α,α’-二溴邻二甲苯得到反应混合物;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用甲醇沉淀、干燥后得到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
优选地,所述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1,1,3,3-四甲基胍、α,α’-二溴邻二甲苯的用量比为1.41g:4ml:1.25ml:1.31g。
优选地,在室温下搅拌的时间为6-24h。
优选地,在室温下搅拌的时间为8-15h。
优选地,在S1中,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与聚链转移剂PCTA的质量比为16-81:1;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与所述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3.2-15.5g:11.5-30ml。
优选地,在S1和S2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12-72h。
优选地,在S1和S2中,所述反应为在Schlenk反应瓶中进行的反应。
优选地,在S2中,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质量为所述链转移剂质量的3-15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0.84-4.5g:3.4-25ml。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丙烯酸苯甲酯、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N-苯基丙烯酰胺、N-(2-氟苯基)丙烯酰胺、N-(4-羟苯基)丙烯酰胺、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2-甲氧基苯乙烯、4-乙氧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正辛基苯乙烯、N,N-二甲基丙烯酰胺、2,4-二甲基苯乙烯、4-乙酰氧基苯乙烯、4-叔丁氧基苯乙烯、3,4-二羟基苯乙烯、1-乙烯基咪唑、5-乙烯基咪唑、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酰胺、丙烯酸叔丁酯、N-三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2-甲基-1-乙烯基咪唑、丙烯酸香草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41
丙烯酸糠醇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51
丙烯酸水杨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52
丙烯酸丁香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53
中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异辛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四烷基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二十二烷酯、丙烯酸-2-甲氧乙基酯、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异戊二烯、丙烯酸四氢香叶醇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54
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或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异辛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四烷基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二十二烷酯、丙烯酸-2-甲氧乙基酯、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异戊二烯、丙烯酸四氢香叶醇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55
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丙烯酸苯甲酯、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N-苯基丙烯酰胺、N-(2-氟苯基)丙烯酰胺、N-(4-羟苯基)丙烯酰胺、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2-甲氧基苯乙烯、4-乙氧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正辛基苯乙烯、N,N-二甲基丙烯酰胺、2,4-二甲基苯乙烯、4-乙酰氧基苯乙烯、4-叔丁氧基苯乙烯、3,4-二羟基苯乙烯、1-乙烯基咪唑、5-乙烯基咪唑、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酰胺、丙烯酸叔丁酯、N-三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2-甲基-1-乙烯基咪唑、丙烯酸香草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61
丙烯酸糠醇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62
丙烯酸水杨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63
丙烯酸丁香醛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64
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S1和S2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1,4-二氧六环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溶剂为1,4-二氧六环。
优选地,通过冻-融循环排除体系中的水和空气。
优选地,在S1和S2中,所述干燥的温度均为50-80℃。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采用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71
其中,1≤n1≤20,5≤n2≤500,5≤n3≤2000;R1为第一反应单体聚合后的取代基,R2为第二反应单体聚合后的取代基;
优选地,R1为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72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81
R2为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82
优选地,R1为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91
R2为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092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01
其中,R1和R2中的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02
表示连接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丙烯酸四氢香叶醇按以下工艺进行制备:按1:5的体积比将四氢香叶醇溶于二氯甲烷中,而后加入三乙胺搅拌混合均匀,再在冰水浴中滴加二氯甲烷稀释的丙烯酰氯,滴加结束后,室温反应12h,产物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后,先后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和纯水洗涤。随后利用碱性氧化铝除去产物中残留的阻聚剂,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即可得到所述丙烯酸四氢香叶醇;其中,三乙胺和丙烯酰氯同物质的量,均为单体四氢香叶醇物质的量的1.1倍,稀释丙烯酰氯的二氯甲烷的体积为丙烯酰氯体积的2倍。
优选地,所述丙烯酸糠醇按以下工艺进行制备:按1:5的体积比将糠醇溶于二氯甲烷中,而后加入三乙胺搅拌混合均匀,再在冰水浴中滴加二氯甲烷稀释的丙烯酰氯,滴加结束后,室温反应12h,产物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后,先后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和纯水洗涤。随后利用碱性氧化铝除去产物中残留的阻聚剂,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即可得到所述丙烯酸糠醇;其中,三乙胺和丙烯酰氯同物质的量,均为单体糠醇物质的量的1.1倍,稀释丙烯酰氯的二氯甲烷的体积为丙烯酰氯体积的2倍。
优选地,所述丙烯酸水杨醛按以下工艺进行制备:按1:5的体积比将水杨醛溶于二氯甲烷中,而后加入三乙胺搅拌混合均匀,再在冰水浴中滴加二氯甲烷稀释的丙烯酰氯,滴加结束后,室温反应12h,产物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后,先后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和纯水洗涤。随后利用碱性氧化铝除去产物中残留的阻聚剂,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即可得到所述丙烯酸水杨醛;其中,三乙胺和丙烯酰氯同物质的量,均为单体水杨醛物质的量的1.1倍,稀释丙烯酰氯的二氯甲烷的体积为丙烯酰氯体积的2倍。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路线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11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并且通过调节软硬段单体的类型、分子量、比例以及微相分离结构可以对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进行精准调控。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RAFT聚合获得高性能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弥补了目前难以通过高效的聚合方法合成具有结构和性能可控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技术缺陷,为将来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3、本发明制备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的核磁氢谱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丙烯酸香草醛单体的核磁氢谱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所述链转移剂1的核磁氢谱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链转移剂4的核磁氢谱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7所述链转移剂5的核磁氢谱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4所述链转移剂9的核磁氢谱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8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的核磁氢谱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0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3的核磁氢谱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7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0的核磁氢谱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8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1的核磁氢谱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9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2的核磁氢谱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0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3的核磁氢谱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产物的凝胶色谱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4、7、11、12、13产物的热重分析谱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4、7、11、12、13产物的热重分析一阶微分谱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4、7、11、12、13产物的差式扫描量热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4、15、16中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原子力显微镜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15和实施例16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拉伸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15和实施例16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韧性图;
图20为采用实施例16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提重物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15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循环拉伸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16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循环拉伸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34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核磁氢谱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36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核磁氢谱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37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核磁氢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和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均可以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实施例1
反应单体聚链转移剂PCTA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66.2mL(1mol)丙酮与72.6mL(1mol)氯仿、21.6mL(0.4mol)二硫化碳和24.1g(0.7mmol)四丁基硫酸氢铵在12mL溶剂油中溶解。将反应混合物用氮气吹扫30分钟后再室温下水浴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逐滴滴加100mL质量浓度为5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结束后反应12h。而后加入900mL水,再加入420mL体积分数为14%的盐酸使产物沉淀。然后将反应混合物在氮气下吹扫一个小时后过滤。所得产物在丙酮中重结晶,得到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命名为CTA,其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41
(2)先将1.41g CTA溶解于4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而后添加1.25ml的1,1,3,3-四甲基胍,并搅拌均匀。然后添加1.31g的α,α’-二溴邻二甲苯。并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12h,用甲醇沉淀3次得到黄色产物,即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其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42
其中,n=10。
实施例2
丙烯酸香草醛单体的合成,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48.01g香草醛和33.73g三乙胺溶解于250mL二氯甲烷中,然后在冰水浴下滴加31.11g丙烯酰氯。滴加完成后,室温反应12h,产物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分别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和纯水洗涤。随后利用碱性氧化铝除去产物中残留的阻聚剂,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即可得到所述丙烯酸香草醛单体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51
实施例3
链转移剂1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0.3g实施例2制备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溶解于装有3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实施例1中的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1。
实施例4
链转移剂2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2.875g实施例2制备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溶解于装有3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实施例1中的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2。
实施例5
链转移剂3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5.45g实施例2制备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溶解于装有3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实施例1中的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3。
实施例6
链转移剂4的合成,其具体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与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利用苯乙烯代替实施例3中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
实施例7
链转移剂5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0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3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实施例1中的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5。
实施例8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56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4.2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3中的链转移剂1,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
实施例9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2.34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5.7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3中的链转移剂1,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
实施例10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3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12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5.7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3中的链转移剂1,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3。
实施例11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4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8,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4中的链转移剂2代替实施例8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2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5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9,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4中的链转移剂2代替实施例9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3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6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0,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4中的链转移剂2代替实施例10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4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7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8,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5中的链转移剂3代替实施例8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5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8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9,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5中的链转移剂3代替实施例9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6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9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0,所不同的是利用实施例5中的链转移剂3代替实施例10中所用的链转移剂1。
实施例17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0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5g丙烯酸正丁酯单体溶解于装有8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4中的链转移剂2,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0。
实施例18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1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2.34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8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6中的链转移剂4,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1。
实施例19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2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5g丙烯酸正丁酯单体溶解于装有8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6中的链转移剂4,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2。
实施例20
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3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72g实施例7中的链转移剂5溶解于装有4.5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2中的丙烯酸香草醛,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3。
实施例21
丙烯酸丁香醛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反应物将原料香草醛换为丁香醛,丙烯酸丁香醛的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3852710080000191
链转移剂6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0.3g制备的丙烯酸丁香醛单体溶解于装有15mL 1,4-二氧六环和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6;其中,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而成,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在(2)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6h,所得聚链转移剂n=8。
实施例22
链转移剂7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与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异冰片酯代替实施例3中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置于油浴锅中后在60℃下反应72h;且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而成,与实施例1的不同仅在于:在(2)中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24h,所得聚链转移剂n=15。
实施例23
链转移剂8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与实施例3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代替实施例3中的丙烯酸香草醛单体,置于油浴锅中后在80℃下反应24h。
实施例24
链转移剂9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正丁酯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25
丙烯酸四氢香叶醇的合成,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将48.45g(0.3mol)四氢香叶醇溶于242.2g二氯甲烷中,而后加入33.73g(0.33mol)的三乙胺搅拌混合均匀。再在冰水浴中滴加二氯甲烷稀释的丙烯酰氯,其中二氯甲烷60.9g,丙烯酰氯30.48g(0.33mol),滴加结束后,室温反应12h,产物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后,先后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和纯水洗涤。随后利用碱性氧化铝除去产物中残留的阻聚剂,旋蒸除去二氯甲烷,即可得到所述丙烯酸四氢香叶醇。
链转移剂10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四氢香叶醇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26
链转移剂11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2-乙烯基吡啶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27
链转移剂12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2-甲氧乙基酯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28
链转移剂13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20g N-苯基丙烯酰胺单体溶解于装有1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192g实施例1中的聚链转移剂PCTA,均匀搅拌。加入8.2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50℃减压干燥后得到链转移剂13。
实施例29
链转移剂14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N-乙基丙烯酰胺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30
链转移剂15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31
链转移剂16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酰胺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32
链转移剂17的合成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与实施例7所不同的是利用丙烯酸十八酯代替实施例7中的丙烯酸甲酯。
实施例33
热塑性弹性体14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5g丙烯酸正丁酯单体溶解于装有8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2g实施例4中的链转移剂2,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48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4。
实施例34
热塑性弹性体15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2.78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3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6.5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28g实施例21中的链转移剂6,均匀搅拌。加入0.5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60℃下反应7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5。
实施例35
热塑性弹性体16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0.84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3.4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28g实施例22中的链转移剂7,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24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6。
实施例36
热塑性弹性体17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丙烯酸丁香醛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23中的链转移剂8,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80℃下反应24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7。
实施例37
热塑性弹性体18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1.5g丙烯酸丁香醛单体溶解于装有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24中的链转移剂9,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60℃下反应7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8。
实施例38
热塑性弹性体19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 4-叔丁基苯乙烯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25中的链转移剂10,均匀搅拌。加入0.5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24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19。
实施例39
热塑性弹性体20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g丙烯酸异辛酯单体溶解于装有6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12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4g实施例26中的链转移剂11,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5℃下反应24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0。
实施例40
热塑性弹性体21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丙烯酸苯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27中的链转移剂12,均匀搅拌。加入0.5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65℃下反应7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1。
实施例41
热塑性弹性体22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15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28中的链转移剂13,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2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2。
实施例42
热塑性弹性体23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丙烯酸甲酯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3g实施例29中的链转移剂14,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16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3。
实施例43
热塑性弹性体24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3.5g丙烯酸单体溶解于装有16mL N,N-二甲基甲酰胺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30中的链转移剂15,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48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4。
实施例44
热塑性弹性体25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丙烯酸己酯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 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31中的链转移剂16,均匀搅拌。加入0.5mg 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48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5。
实施例45
热塑性弹性体26的合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将4.5g丙烯酸丁香醛单体溶解于装有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ml1,4-二氧六环的Schlenk反应瓶中,而后加入0.5g实施例32中的链转移剂17,均匀搅拌。加入0.5mgAIBN充分搅拌,而后反复进行三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然后将Schlenk反应瓶抽真空密封置于油浴锅中。在70℃下反应48h后,停止反应,在甲醇中沉淀,收集产物后在真空干燥箱中70℃减压干燥后得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26。
实验数据与分析
图1-12分别为实施例1、2、3、6、7、24、8、10、17、18、19、20产物的核磁氢谱图,图23-25分别为实施例34、36和37产物的核磁氢谱图;图中英文字母表示基团的出峰位置,由图1-12以及图23-25可以看到在得到的产物核磁中,所有的基团都有相对应的峰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产物的正确合成。而且还可以得到准确的软硬段的比例。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聚链转移剂PCTA的凝胶色谱图,可以得出所得聚链转移剂的相对分子量大小为3980,聚合物分散性指数为1.8,根据结构单元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知该聚链转移剂的重复单元数为10。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4、7、11、12、13产物的热重分析谱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4、7、11、12、13产物的热重分析一阶微分谱图,由图14和图15可以看出相对于聚链转移剂PCTA,聚硬段链转移剂(链转移剂2)和聚软段链转移剂(链转移剂5)的热稳定性有所增强,聚丙烯酸甲酯链转移剂(链转移剂5)的热稳定性更好优于聚丙烯酸香草醛链转移剂(链转移剂2)的热稳定性,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有明显的峰,分别对应硬段和软段,表明产物成功聚合;由图可得,随着软段的增加,最大热分解温度右移,这是由于硬段的热分解温度低于软段热分解温度,热稳定性有微弱提高。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4、7、11、12、13产物的差示扫描量热图。可以看出聚丙烯酸香草醛(链转移剂2)玻璃化温度比聚丙烯酸甲酯高(链转移剂5),两者嵌段后得到的产物玻璃化有两段,正好对应相应的软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而随着软段量的增加硬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愈发不明显,且聚硬段玻璃化温度降低,聚软段玻璃化温度提高。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4、15、16产物的相位图。由图中的相分离可以明确得出该聚合物拥有嵌段结构。且由于软硬段的比例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形貌结构,如实施例14的球形,是由于硬段比例较高造成。而这些不同的形貌结构赋予了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不同的强度和韧性。
由图18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5得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应变达到了300%以上,同时应力达到了14MPa以上。实施例16得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应变达到了1000%左右,同时应力达到了9MPa左右。表明通过该发明得到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同时随着聚硬段链转移剂含量的下降,其力学性能也有所下降。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15和实施例16的拉伸韧性图;拉伸韧性是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的综合体现,拉伸韧性越好,意味该材料在实际应用具有更广泛的用途。结合图18,对比市面上已投入使用的热塑性弹性体来说,该材料不仅拥有较强的拉伸强度,还兼具较高的断裂伸长率,即使是在未掺杂任何增强剂的情况下已接近甚至优于一些市面上已投入使用的热塑性弹性体。而大多数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强度多在2-12MPa,伸长率300%-750%。由图20可知,仅仅0.45g实施例16的弹性体样品可轻松抬起2.5kg的重物,是自身重量的5500倍,更体现出该材料的优异性能,凸显利用该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15产物的循环拉伸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16产物的循环拉伸图;由图可以明显看到,随着软段添加的增多其弹性恢复变好,结合图18,该热塑性弹性体性能可编程。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聚链转移剂PCTA、第一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出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反应结束后,将产物在沉淀剂中沉淀并收集,干燥得到链转移剂;其中,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11
n为8-15;
S2、将链转移剂、第二反应单体、引发剂与溶剂混合均匀,排除体系中的水和空气,升温后反应,反应结束后,收集产物并干燥得到所述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按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而后添加1,1,3,3-四甲基胍并搅拌均匀,然后添加α,α’-二溴邻二甲苯得到反应混合物;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用甲醇沉淀、干燥后得到所述聚链转移剂PCT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S′-二(α,α′-甲基-α″-乙酸)三硫代碳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1,1,3,3-四甲基胍、α,α’-二溴邻二甲苯的用量比为1.41g:4ml:1.25ml:1.31g。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室温下搅拌的时间为6-24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中,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与聚链转移剂PCTA的质量比为16-81:1;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与所述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3.2-15.5g:11.5-30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和S2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12-72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质量为所述链转移剂质量的3-15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0.84-4.5g:3.4-25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丙烯酸苯甲酯、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N-苯基丙烯酰胺、N-(2-氟苯基)丙烯酰胺、N-(4-羟苯基)丙烯酰胺、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2-甲氧基苯乙烯、4-乙氧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正辛基苯乙烯、N,N-二甲基丙烯酰胺、2,4-二甲基苯乙烯、4-乙酰氧基苯乙烯、4-叔丁氧基苯乙烯、3,4-二羟基苯乙烯、1-乙烯基咪唑、5-乙烯基咪唑、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酰胺、丙烯酸叔丁酯、N-三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2-甲基-1-乙烯基咪唑、丙烯酸香草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1
丙烯酸糠醇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2
丙烯酸水杨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3
丙烯酸丁香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4
中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异辛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四烷基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二十二烷酯、丙烯酸-2-甲氧乙基酯、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异戊二烯、丙烯酸四氢香叶醇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5
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或所述第一反应单体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异辛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四烷基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二十二烷酯、丙烯酸-2-甲氧乙基酯、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异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异戊二烯、丙烯酸四氢香叶醇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36
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反应单体为苯乙烯、4-甲氧基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酸四氢糠基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丙烯酸苯甲酯、2-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N-苯基丙烯酰胺、N-(2-氟苯基)丙烯酰胺、N-(4-羟苯基)丙烯酰胺、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4-氰基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2-甲氧基苯乙烯、4-乙氧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4-正辛基苯乙烯、N,N-二甲基丙烯酰胺、2,4-二甲基苯乙烯、4-乙酰氧基苯乙烯、4-叔丁氧基苯乙烯、3,4-二羟基苯乙烯、1-乙烯基咪唑、5-乙烯基咪唑、N-异丙基丙烯酰胺、N,N-二乙基丙烯酰胺、N-乙基丙烯酰胺、双丙酮丙烯酰胺、二甲胺基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酰胺、丙烯酸叔丁酯、N-三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叔丁基丙烯酰胺、2-甲基-1-乙烯基咪唑、丙烯酸香草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41
丙烯酸糠醇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42
丙烯酸水杨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43
丙烯酸丁香醛
Figure FDA0003852710070000044
中任意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1和S2中,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1,4-二氧六环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10.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CN202211137455.9A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53685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7455.9A CN115368523B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37455.9A CN115368523B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8523A true CN115368523A (zh) 2022-11-22
CN115368523B CN115368523B (zh) 2024-03-19

Family

ID=84071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37455.9A Active CN115368523B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685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75387A (zh) * 2023-02-10 2023-04-18 科米诺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的调制蜡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2496B (zh) * 2010-01-29 2012-11-07 武汉理工大学 梯度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US8816009B1 (en) * 2013-05-15 2014-08-26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functionalized elastomer
RU2617059C2 (ru) * 2014-11-11 2017-04-19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вакцин и сывороток им. И.И. Мечникова" (ФГБНУ НИИВС им. И.И. Мечникова)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амфифильных блок-сополимеров N,N-диметиламиноэтилметакрилата для доставки нуклеиновых кислот в живые клетки
CN114044839B (zh) * 2021-11-23 2023-08-22 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可控/活性聚合链转移剂及分子量为100-500万的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75387A (zh) * 2023-02-10 2023-04-18 科米诺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的调制蜡的制备方法
CN115975387B (zh) * 2023-02-10 2023-07-11 科米诺新材料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精密铸造的调制蜡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68523B (zh)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machi et al. Synthesis of block polymers for desalination membranes. Preparation of block copolymers of 2-vinylpyridine and methacrylic acid or acrylic acid
JPH11335432A (ja) アクリル系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5661600B2 (ja) ニトリルオキシド化合物、変性高分子材料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体
CN115368523B (zh) 一种多嵌段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67759B (zh) 甲基丙烯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EP2530073A1 (en) Novel chain transfer agent an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same
WO2020207088A1 (zh) 一种窄分子量分布的多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JPH05500827A (ja) 星形共重合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Zhang et al. The synthesis of bottlebrush cellulose-graft-diblock copolymer elastomers via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utilizing a halide exchange technique
CN101875708A (zh) 含笼形倍半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Hirao et al. Synthesis of Branched Polymers by Means of Living Anionic Polymerization, 8. Synthesis of Well‐Defined Star‐Branched Polymers by an Iterative Approach Based on Living Anionic Polymerization Using 1, 1‐Diphenylethylene Derivatives
Xin et al. Synthesis of zwitterionic block copolymers via RAFT polymerization
CN114456293B (zh) 支化聚合物
CN108359061B (zh) 一种含酸酐基团的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845733B (zh) 一种八臂星形热塑性弹性体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35382B (zh) 一种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Wan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dendrimer-like star-branched poly (isopropylacrylamide) via combination of click chemistry an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Zou et al. Synthesis of Block Copolymers of 2‐Ethylhexyl Methacrylate, n‐Hexyl Methacrylate and Methyl Methacrylate via Anionic Polymerizatio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Ramiah et al. CMC and phase separation studies of RAFT mediated amphiphilic diblock glycopolymers with methyl acrylate and styrene
Kumar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AB and CBABC tri-and PentaBlock copolymers via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JP2802076B2 (ja) くし形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Zhang et al. Synthesis of miktoarm dumbbell-like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 by combination of consecutive RAFT polymerizations and ATRP
CN114213575B (zh) 一种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639770B2 (ja) ポリビニルアルコール系グラフト共重合体
CN102746476A (zh) 含环氧基团的三硫代碳酸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