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02985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02985A
CN115302985A CN202210098624.6A CN202210098624A CN115302985A CN 115302985 A CN115302985 A CN 115302985A CN 202210098624 A CN202210098624 A CN 202210098624A CN 115302985 A CN115302985 A CN 115302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y
tire
belt layer
width direction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986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下村和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302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02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36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high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radially above the point of maximum section width
    • B60C15/0045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high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radially above the point of maximum section width with ply turn-up up to the belt edges,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extending to the belt e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07Carcasses comprising an interrupted ply, i.e. where the carcass ply does not continuously extend from bead to bead but is interrupted, e.g. at the belt area, into two or more portions of the same 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4Carcasses the reinforcing cords of each carcass ply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parallel relationship
    • B60C9/08Carcasses the reinforcing cords of each carcass ply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parallel relationship the cords extend transversely from bead to bead, i.e. radial ply
    • B60C9/09Carcasses the reinforcing cords of each carcass ply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parallel relationship the cords extend transversely from bead to bead, i.e. radial ply combined with other carcass plies having cords extending diagonally from bead to bead, i.e. combined radial ply and bias angle 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提高包络特性的充气轮胎。在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胎体帘布(20)包含:第1帘布(50),其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8)之间;以及第2帘布(52),其由一对帘布片(56)构成,且该一对帘布片配置于第1帘布(50)的轮胎外表面侧,并分别从位于胎面部(16)的一端(56E)经过两侧的胎侧部(14)而向两侧的胎圈部(12)延伸,且在胎圈芯(18)进行折返。各帘布片(56)的一端(56E)位于: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且比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7-10951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架设于一对胎圈芯之间的胎体帘布,胎体帘布构成为2个以上,将带束层侧的胎体帘布制成去除中心侧之后的中空帘布。根据日本特开2017-109517号公报,其目的在于:在胎体帘布构成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利用轻量化来降低滚动阻力,从而能够提高具有凹部的支承部(buttress)的耐割损性。为了达到该目的,将中空帘布配置在至少和支承部的凹部相对应的位置,使得中空帘布的内端位于:和胎面部的接地端相对应的位置、与和内衬的弯曲部的内端相对应的位置之间。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日本特开2017-109517号公报中,从滚动阻力的降低和支承部的耐割损性的观点出发,研讨了中空帘布的端部的位置,但没有从包络(envelope)特性的观点出发进行研讨。由于胎体帘布为加强材,因此,当存在于胎面部时,就会成为:胎面部变硬、包络特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由此,即便在胎体帘布构成为2个以上来设置中空帘布的情况下,也希望从包络特性的观点出发来研讨中空帘布的端部位置。在此,所谓的包络特性是指:在轮胎越过道路的接缝或台阶等小突起时,胎面部发生变形而将突起包起来的特性。通过提高包络特性而能够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鉴于上述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能够提高包络特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具备:一对胎圈芯;胎体帘布,其包含有机纤维帘线;带束层;以及胎面胶,其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在所述胎面胶设置有:将胎肩陆地部与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地部划分开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所述胎体帘布包含第1帘布和第2帘布。第1帘布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芯之间。第2帘布由一对帘布片构成,所述一对帘布片配置于所述第1帘布的轮胎外表面侧,并分别从位于胎面部的一端经过两侧的胎侧部而向两侧的胎圈部延伸,且在所述胎圈芯进行折返。而且,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的所述一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沟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带束层可以包含:第1带束层,其具有最大宽度;以及第2带束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这种情况下,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1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可以为5mm以上,另外,该重叠量也可以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另外,从所述第2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起算的所述第1带束层的伸出量可以为4mm以上。另外,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2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可以为3mm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作为胎体帘布,设置有第1帘布和第2帘布,其中该第1帘布架设于一对胎圈芯间之间,该第2帘布由从位于胎面部的一端向两侧延伸的一对帘布片构成。而且,该第2帘布的上述一端配置在:比胎肩主沟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据此,能够使轮胎轻量化,而且胎面部容易挠曲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包络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截面图。
图2是上述同一充气轮胎的半截面图。
图3是上述同一充气轮胎的要部放大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充气轮胎;12…胎圈部;14…胎侧部;16…胎面部;18…胎圈芯;20…胎体帘布;22…带束层;22A…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26…第1带束层;28…第2带束层;30…胎面胶;40…胎肩主沟;48…胎肩陆地部;50…第1帘布;52…第2帘布;56…帘布片;56E…帘布片的一端;K1…第2帘布与第1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K2…从第2带束层起算的第1带束层的伸出量;K3…第2帘布与第2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WD…轮胎宽度方向;RD…轮胎半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3所示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以下仅称之为轮胎10)具有:固定于轮毂的左右一对胎圈部12、12、分别与该一对胎圈部12、12在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相连的左右一对胎侧部14、14、以及跨越在该一对胎侧部14、14之间而延伸且构成接地面的胎面部16。图1是以包含轮胎旋转轴在内的子午线截面剖切轮胎10的截面图。
图中,符号CL表示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相当的轮胎赤道面。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也称之为轮胎轴向,在图中,用符号WD表示。所谓的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是指:接近于轮胎赤道面CL的方向。所谓的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是指: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方向。所谓的轮胎半径方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在图中,用符号RD表示。所谓的轮胎半径方向RD内侧是指:接近于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所谓的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是指:远离轮胎旋转轴的方向。所谓的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
轮胎10具备:左右一对胎圈芯18、18、架设于该一对胎圈芯18、18之间的胎体帘布20、以及配置于胎体帘布20的顶冠的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的带束层22。
胎圈芯18是:由钢丝制的胎圈线构成且遍及轮胎周向的整周上延伸的环状部件,被埋设于胎圈部12。在胎圈部12还埋设有:在胎圈芯18的外周设置的胎圈外护胶24。胎圈外护胶24是:形成为越靠向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越呈现窄幅的截面为大致三角形的形状、且在轮胎周向的整周上延伸的环状的硬质橡胶部件。
胎体帘布20呈环形地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8、18之间。即,胎体帘布20是从胎面部16经过两侧的胎侧部14、14而到达两侧的胎圈部12、12,且围绕胎圈芯18进行折返,由此被卡止。
胎体帘布20包含:作为加强材的有机纤维帘线。详细而言,胎体帘布20包含:有机纤维帘线的排列体、以及将该排列体进行被覆的上层橡胶。排列体是将有机纤维帘线以规定的埋入条数平行排列而成的。有机纤维帘线是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实质上成直角(例如80°~90°)的方向、亦即沿着子午线方向来被配置的。作为有机纤维帘线,例如,可以列举出:聚酯纤维、人造丝纤维、芳纶纤维、尼龙纤维等。
带束层22设置在:呈环形的胎体帘布20的顶冠(亦即顶部)的外周侧,并在胎面部16,与胎体帘布20的外周面重叠地设置。带束层22至少由1个带束帘布构成,优选为由2个以上的带束帘布构成。
在该例子中,带束层22由具有最大宽度的第1带束层26、以及配设在该第1带束层26的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的第2带束层28这2个带束层构成。第1带束层26为:具有最宽的宽度的最大宽度带束层。第2带束层28为:与第1带束层26的外周重叠地配设的最外带束层,且是宽度比第1带束层26更狭窄的带束层。
第1带束层26以及第2带束层28包含钢丝帘线等金属帘线。详细而言,第1带束层26以及第2带束层28是将金属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而以规定角度(例如15°~35°)进行倾斜,且在轮胎宽度方向WD上以规定间隔进行配设,并被上层橡胶被覆而成。该金属帘线配设成:在2个带束层26、28之间相互地交叉。
在带束层22的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设置有:构成接地面的胎面胶30。胎面胶30可以为:由形成为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的顶部橡胶层、以及配设在该顶部橡胶层的轮胎半径方向RD内侧的基部橡胶层构成的二层结构,也可以为:顶部橡胶层以及基部橡胶层构成为一体的一层结构。
在带束层22与胎面胶30之间设置有带束层加强层32。带束层加强层32由顶部帘布构成,其中,该顶部帘布具有:与轮胎周向实质上平行地延伸的有机纤维帘线。
在胎侧部14中的胎体帘布20的轮胎外表面侧,设置有:构成轮胎外表面的胎侧胶34。在胎圈部12,以与胎侧胶34邻接的方式设置有:形成为胎圈部12的外表面且与轮毂接触的垫带橡胶(rim strip rubber)36。在轮胎10的内表面、亦即胎体帘布20的轮胎内表面侧,设置有:由不透气性橡胶构成的内衬38。
在胎面胶30的接地面设置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胎肩主沟40、40、以及位于该胎肩主沟40、40的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位置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心主沟42。在该例子中,中心主沟42在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设置有2条,亦即设置有左右一对。另外,中心主沟42可以为1条,另外,中心主沟42也可以不用设置。胎肩主沟40以及中心主沟42可以分别沿着轮胎周向而呈直线状延伸,也可以呈锯齿状延伸。胎肩主沟40以及中心主沟42的沟宽(开口宽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6mm以上,另外,也可以为20mm以下。
在胎面胶30的接地面,利用上述主沟而被划分出多个陆地部。在该例子中,设置有:处于一对中心主沟42、42之间的中心陆地部44、处于中心主沟42与胎肩主沟40之间的中间陆地部46、46、以及处于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的位置的胎肩陆地部48、48。
中心陆地部44是:包括轮胎赤道面CL在内的轮胎宽度方向WD中央的陆地部。中间陆地部46是:在轮胎宽度方向WD上,在中心陆地部44的两侧各设置1个的左右一对陆地部。胎肩陆地部48是:分别设置在左右一对中间陆地部46、46的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的左右一对陆地部,且是包括接地端在内的陆地部。这些中心陆地部44、中间陆地部46以及胎肩陆地部48也可以是:没有被横沟断开的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陆地部亦即肋,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在轮胎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横沟而被断开的断续状的陆地部亦即花纹块列。
胎肩主沟40是:将胎肩陆地部48与其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陆地部划分开的周向沟。通过胎肩主沟40而与胎肩陆地部48之间被划分开的上述陆地部在该例子中为中间陆地部46。不过,在中心主沟42为1条或者0条而中间陆地部46不存在的情况下,与胎肩陆地部48之间被划分开的上述陆地部也可以为中心陆地部44。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布20是由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8、18之间的第1帘布50、以及与该第1帘布50的轮胎外表面侧(例如,在胎侧部14,为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重叠地配置的第2帘布52构成。
第1帘布50是:两端部围绕胎圈芯18、18进行折返的反包帘布。即,第1帘布50具备:遍及一对胎圈芯18、18之间的环形的帘布主体50A、以及从帘布主体50A延伸且从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朝向外侧而围绕胎圈芯18进行折返的折返部50B、50B。这样在两端部进行折返,从而能够将第1帘布50卡止。由此,胎圈芯18以及胎圈外护胶24被配设在帘布主体50A与折返部50B之间。
第1帘布50的帘布主体50A是从胎面部16经过两侧的胎侧部14、14分别到达胎圈部12、12,并从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通过而延伸到胎圈芯18的内周面。折返部50B是自胎圈芯18的内周面起,从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通过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延伸。在该例子中,折返部50B越过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半径方向RD的外侧端24A,且越过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1而延伸,并在到达带束层22的端部之前形成终端。所以,折返部50B的轮胎半径方向RD的外侧端50B1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1更靠向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的位置。另外,折返部50B的外侧端50B1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1更靠向轮胎半径方向RD内侧。
在此,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1是:胎侧部14中的轮胎10的外表面的轮廓线在轮胎宽度方向WD上距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位置,且是其轮胎半径方向RD上的位置。该轮廓线是:除了轮毂防护纹等突起之外的胎侧部主体的外表面的轮廓。轮廓线通常具有:通过将多个圆弧圆滑地连接起来而被规定出来的轮胎子午线截面形状。
第2帘布52由左右一对帘布片56、56构成,其中,该一对帘布片56、56是分别从位于胎面部16的一端56E、56E经过两侧的胎侧部14、14而向两侧的胎圈部12、12延伸。
关于第2帘布52,详细而言,构成该第2帘布52的一对帘布片56、56的端部分别在胎圈部12、12中的胎圈芯18、18进行折返。在该例子中,一对帘布片56、56是从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朝向外侧而围绕胎圈芯18、18进行折返。所以,各帘布片56具备:帘布主体56A和折返部56B。帘布主体56A是从上述一端56E经过胎侧部14而到达胎圈部12,并从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通过而延伸到胎圈芯18的内周面。折返部56B是从胎圈芯18的内周面朝向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延伸。在该例子中,折返部56B的轮胎半径方向RD的外侧端、亦即帘布片56的另一端56F位于:胎圈芯18的外周面与胎圈外护胶24的轮胎半径方向RD的外侧端24A之间的位置。
如图3所示,第2帘布52的各帘布片56的上述一端56E位于: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且比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位置。即,分别位于胎面部16的两端部的上述一端56E、56E位于:在轮胎宽度方向WD上比分别对应的胎肩主沟40、40更靠向外侧、且比带束层端22A、22A更靠向内侧的位置。
详细而言,各帘布片56的一端56E位于:比直线L1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的外侧的位置。直线L1是:从各胎肩主沟40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WD上的最外侧位置的部位(图中,胎肩主沟4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端)40A通过且与轮胎半径方向RD平行的直线。
另外,各帘布片56的一端56E位于:比直线L2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的内侧的位置。直线L2是:从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通过且与轮胎半径方向RD平行的直线。所谓的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是指:作为最大宽度带束层的第1带束层26的轮胎宽度方向WD上的外侧端。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8、18之间的第1帘布50、以及第2帘布52构成胎体帘布20,且第2帘布52是由从胎面部16的两端部向两侧的胎侧部14、14延伸的一对帘布片56、56构成的。据此,胎侧部14成为2帘布结构,胎面部16的中央部成为1帘布结构。根据张力解析的结果,在胎面部中央部,施加给胎体帘布的张力较小。由此,通过在胎面部中央部成为1帘布结构,能够维持2帘布结构带来的壳体刚性,同时还能够使轮胎轻量化。通过使轮胎轻量化,能够降低滚动阻力,而且弹簧下挂负载变小,由此能够提高响应性,从而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帘布52的一端56E配置在: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的外侧的位置。据此,胎面部16容易挠曲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包络特性。关于这点,进行详细描述,一般情况下,胎面部16设置有胎肩主沟40,从而使该部分的橡胶变薄。由此,容易产生以胎肩主沟40为起点的挠曲变形,从而能够吸收:道路的接缝或台阶等突起带来的冲击。然而,假设第2帘布52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延伸时,胎肩主沟40的底部侧的刚性就会得到提高。由此,以胎肩主沟40为起点的胎面部16的挠曲变形的难易度就会受损。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2帘布52设置成不会触及于胎肩主沟40,以胎肩主沟40为起点的胎面部16的挠曲变形就会容易产生。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道路坑洼、裂缝、路面接缝、人孔台阶、未铺砌道路等路面凹凸而言的包络特性,并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从而能够提高崎岖路面行驶性能。
将第2帘布52的一端56E配置在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的外侧的位置还带来:通过轮胎的轻量化而使得滚动阻力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2帘布52的各帘布片56的一端56E配置在比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位置。据此,可以将该帘布片56的一端56E夹在带束层22与第1帘布50之间而进行束缚。由此,能够抑制平常容易活动的帘布片56的端部的活动而抑制发热,从而能够抑制滚动阻力。另外,能够抑制因发热引起的橡胶的劣化,从而能够抑制故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帘布52的各帘布片56与第1带束层26之间的重叠量K1优选为5mm以上。重叠量K1优选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
通过使重叠量K1为5mm以上,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帘布片56的端部的活动,从而能够缓和应力集中。另外,当轮胎被填充内压时,轮胎直径稍微变大。此时,重叠量K1一旦过小,有时由第1带束层26施加的帘布片56的束缚就会松懈,以致两者分离,导致无法保持轮胎的内压。另外,重叠量K1一旦过小,有时会因为轮胎行驶时的外力(例如,拐弯时、或者翻上路缘、与路缘摩擦等)而使得胎侧部14发生变形,或有过度的张力作用于胎体帘布20。此时,容易活动的帘布片56的端部就会脱离第1带束层26而分开,有可能导致横向刚性降低,使得操纵稳定性降低。通过使重叠量K1为5mm以上,能够消除这些不良情形。
通过使重叠量K1为50mm以下,能够提高轮胎的轻量化效果。进一步优选为使重叠量K1为15mm以下,使得帘布片56的一端56E配置在带束层端22A的内侧附近,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轻量化效果。
在此,帘布片56与第1带束层26之间的重叠量K1是:帘布片56与和其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重叠的第1带束层26之间的重叠宽度,且是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所谓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是指:自从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通过的上述直线L2与帘布片56之间的交点开始至上述一端56E为止的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例如,在带束层22的端部与胎体帘布20之间设置有橡胶制的衬垫(未图示),帘布片56与第1带束层26可以经由该衬垫而重合。即便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只要引出从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通过的直线L2,且自该直线L2与帘布片56之间的交点开始,求解出重叠量K1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2带束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28A起算的第1带束层26的伸出量K2优选为4mm以上。伸出量K2优选为4mm以上且2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上且15mm以下。
通过使伸出量K2为4mm以上,能够避免:第1带束层26的宽度方向外端22A与第2带束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28A之间的位置接近而引起的局部应变集中。由此,能够抑制第1带束层26与第2带束层28之间的分离。
在此,第1带束层26的伸出量K2是:比第2带束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28A更向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延伸的第1带束层26的沿着该第1带束层26的长度,也称之为延伸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帘布52的各帘布片56与第2带束层28之间的重叠量K3优选为3mm以上。重叠量K3优选为3mm以上且45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mm以上且10mm以下。
通过使重叠量K3为3mm以上,能够避免:帘布片56的端部与第2带束层28的端部之间的位置接近而引起的局部应变集中。另外,能够避免:帘布片56的端部从带束层22脱离而分开。通过使重叠量K3为45mm以下,能够提高轮胎的轻量化效果。
在此,帘布片56与第2带束层28之间的重叠量K3是:帘布片56、与至少经由第1带束层26而和其轮胎半径方向RD外侧重叠的第2带束层28之间的重叠宽度,且是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进一步详细而言,重叠量K3是:自从第2带束层28的宽度方向外端28A通过且与轮胎半径方向RD平行的直线L3与帘布片56之间的交点开始至上述一端56E为止的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带束层22的端部设置成与胎体帘布20的外周面直接重叠,但也可以在带束层22的端部与胎体帘布20之间设置橡胶制的衬垫。这种情况下,该衬垫与第2帘布52的帘布片56之间的重叠量为:沿着帘布片56的长度,优选为5mm以上。通过使该重叠量为5mm以上,能够避免:帘布片56的端部与衬垫的端部之间的位置接近而引起的局部应变集中,从而能够抑制两者的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主沟的沟宽、重叠量K1、K3、伸出量K2等尺寸等是在将充气轮胎装配在正规轮辋且未填充有内压的未填充状态下而测定的值。所谓正规轮辋为: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
【实施例】
根据图1~3所示的结构,按照下述表1所示的各因素而制作了实施例1~3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轮胎尺寸:235/55R20 102W)。另外,作为比较例1,制作了具有下述构成的子午线轮胎,即:胎体帘布20的第2帘布52不同于上述的一对帘布片56、56的结构,而是做成与第1帘布50同样的通常的帘布结构,其他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作为比较例2,制作了具有下述构成的子午线轮胎,即:第2帘布52的帘布片56的一端56E的位置配置在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位置,其他与实施例1的构成相同。
关于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2的轮胎,对轮胎质量、乘坐舒适性、耐久性进行了评价。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乘坐舒适性(包络特性):将制作轮胎装配于正规轮辋(20x7.5),并安装于乘用车上,且设定为车辆指定空气压,从专业驾驶员的关于在干燥的凹凸路面上的冲击以及振动等的观点,相对地对乘坐舒适性进行了感官评价。以将比较例1的评价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指数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越好。
·耐久性:按照FMVSS139所规定的方法,进行了耐久性试验。在即便试验阶段3已结束还是无法确认损伤等的情况下,继续对轮胎赋予速度和负载,测定出直至确认到不良情形为止的试验时间。以将比较例1的试验时间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指数越大,表示耐久性越好。
【表1】
Figure BDA0003491609150000101
结果如表1所示。实施例1~3中,第2帘布52的帘布片56的一端56E位于: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外侧、且比带束层22的宽度方向外端22A更靠向内侧的位置。实施例1~3相对于所谓的2帘布结构亦即比较例1而言,轮胎呈现轻量化,另外,包络特性优异乘坐舒适性得到了改善。另外,实施例1~3相比于帘布片56的一端56E位于比胎肩主沟40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WD内侧的位置的比较例2而言,轮胎的轻量化以及乘坐舒适性呈现优异。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而已,并无意图对发明范围加以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而实施,在未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均包含于发明范围、主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该充气轮胎具备:一对胎圈芯;胎体帘布,其包含有机纤维帘线;带束层;以及胎面胶,其设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在所述胎面胶设置有:将胎肩陆地部与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陆地部划分开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
所述胎体帘布包含:第1帘布,其架设于所述一对胎圈芯之间;以及第2帘布,其由一对帘布片构成,所述一对帘布片配置于所述第1帘布的轮胎外表面侧,并分别从位于胎面部的一端经过两侧的胎侧部而向两侧的胎圈部延伸,且在所述胎圈芯进行折返,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的所述一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沟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更靠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包含:第1带束层,其具有最大宽度;以及第2带束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1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为5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1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包含:第1带束层,其具有最大宽度;以及第2带束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从所述第2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起算的所述第1带束层的伸出量为4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2带束层的宽度方向外端起算的所述第1带束层的伸出量为4mm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包含:第1带束层,其具有最大宽度;以及第2带束层,其配置于所述第1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2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为3m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2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为3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帘布的各帘布片与所述第2带束层之间的重叠量为3m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帘布具备:第1帘布主体,其遍及所述一对胎圈芯之间;以及一对第1折返部,它们从所述第1帘布主体延伸且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外侧而围绕所述一对胎圈芯进行折返,
所述一对第1折返部从所述胎圈外护胶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通过而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且在比所述带束层的所述宽度方向外端更靠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帘布的所述各帘布片具备:第2帘布主体,其从所述一端延伸到所述胎圈芯;以及第2折返部,其从所述第2帘布主体延伸且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朝向外侧而围绕所述胎圈芯进行折返,
所述第2折返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端位于:所述胎圈芯的外周面与所述胎圈外护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端之间。
CN202210098624.6A 2021-02-25 2022-01-27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153029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9062A JP2022130091A (ja) 2021-02-25 2021-02-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1-029062 2021-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02985A true CN115302985A (zh) 2022-11-08

Family

ID=82901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98624.6A Pending CN115302985A (zh) 2021-02-25 2022-01-2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66636A1 (zh)
JP (1) JP2022130091A (zh)
CN (1) CN11530298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1744A (ja) * 2000-01-13 2001-07-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5003676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8013A (ja) * 2013-09-03 2015-03-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09517A (ja) * 2015-12-14 2017-06-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186263A (zh) * 2018-11-14 2020-05-22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7512A (ja) * 1999-12-28 2001-07-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49446B2 (ja) * 2015-08-18 2019-07-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6720537B2 (ja) * 2016-01-08 2020-07-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94583B2 (ja) * 2018-12-21 2022-12-22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91744A (ja) * 2000-01-13 2001-07-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5003676A (ja) * 2013-06-21 2015-01-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8013A (ja) * 2013-09-03 2015-03-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09517A (ja) * 2015-12-14 2017-06-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186263A (zh) * 2018-11-14 2020-05-22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0091A (ja) 2022-09-06
US20220266636A1 (en) 2022-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2498B2 (en) Run flat tire
JP58873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1223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7792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2830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165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2528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014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TW202146260A (zh) 卡丁車用輪胎
JP200902927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20022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205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882607B1 (en) Pneumatic radial tyre
JP500302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7982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60162836A1 (en) Pneumatic tir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the same
CN115302985A (zh) 充气轮胎
JP2001121917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814998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281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50749B2 (ja) 二輪自動車用タイヤ対
JP68806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824707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114610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29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