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5232A -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5232A
CN115285232A CN202210858339.XA CN202210858339A CN115285232A CN 115285232 A CN115285232 A CN 115285232A CN 202210858339 A CN202210858339 A CN 202210858339A CN 115285232 A CN115285232 A CN 115285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tower
plate assembly
shock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583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85232B (zh
Inventor
吴忠云
甘平平
李刚
周中彪
方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583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852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85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5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85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5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减震塔搭接结构包括:减震塔总成、前围板总成、前机舱封板总成以及前纵梁,前机舱封板总成和前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总成,第二连接板总成与前围板总成连接,减震塔设置在前纵梁上,减震塔总成分别与第一连接板总成、第二连接板总成、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固定连接,通过前机舱封板、前纵梁、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总成形成包围空间,并通过将减震塔总成安装至形成的包围空间内,从而有效提高减震塔总成的连接强度与刚度,并且通过减震塔总成、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形成多层缓冲地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更多的能量,进一步保护舱内人员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减震塔作为汽车减震器安装点,是车身关键的承载点之一,减震塔的连接强度与刚度是车身性能关键指标,因此减震塔与周边零件的连接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关技术中,减震塔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前纵梁上,与周边部件的相关性较低,导致减震塔的连接强度与刚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包括:
减震塔总成、前围板总成、前机舱封板总成以及前纵梁,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和所述前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总成,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减震塔总成设置在所述前纵梁上,所述减震塔总成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以及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与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减震塔总成两侧,且所述减震塔总成位于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和所述前纵梁之间,以将所述减震塔总成周向固定。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
流水槽总成,所述流水槽总成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上,且位于所述减震塔总成上方,所述减震塔总成的顶部与所述流水槽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流水槽总成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减震塔总成的连接点。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包括安装所述减震塔总成连接的悬置安装点。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补强板总成,所述补强板总成设置在所述前纵梁上,且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一侧,所述减震塔总成与所述补强板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总成包括减震塔主体和前轮罩,所述减震塔主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前轮罩上以形成一体化的所述减震塔总成。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总成中的所述前轮罩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以及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减震塔主体为铸铝减震塔。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其中,搭接结构包括供减震塔总成搭接的前围板总成、前机舱封板总成以及前纵梁,前纵梁的端部与前围板总成连接,前机舱封板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和前围板总成连接,形成框架结构,通过在前机舱封板与前纵梁之间设置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总成,从而通过前机舱封板、前纵梁、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总成形成包围空间,并通过将减震塔总成安装至形成的包围空间内,从而有效提高减震塔总成的连接强度与刚度,并且通过减震塔总成、第一连接板总成和第二连接板形成多层缓冲地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前机舱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进一步保护舱内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搭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搭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减震塔搭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流水槽总成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连接板的的示意图。
附图说明:1、减震塔总成;11、减震塔主体;12、前轮罩;2、前围板总成;3、前机舱封板总成;4、前纵梁;5、第一连接板总成;51、悬置安装点;6、第二连接板总成;7、流水槽总成;71、连接点;8、补强板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减震塔作为汽车减震器安装点,是车身关键的承载点之一,减震塔的连接强度与刚度是车身性能关键指标,因此减震塔与周边零件的连接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在相关技术中,减震塔一般安装在车辆的前纵梁上,与周边部件的相关性较低,导致减震塔的连接强度与刚度较低。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参照图1和图2,减震塔搭接结构包括:
减震塔总成1、前围板总成2、前机舱封板总成3以及前纵梁4,前机舱封板总成3和前纵梁4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第二连接板总成6与前围板总成2连接,减震塔总成1设置在前纵梁4上,减震塔总成1分别与第一连接板总成5、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
其中,前围板总成2设置在车辆的乘员舱前方,前纵梁4的一端与前围板总成2固定连接,前机舱封板总成3设置在前纵梁4上方,且前机舱封板总成3的一端与前纵梁4远离前围板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前围板总成2连接,从而使前围板总成2、前机舱封板总成3以及前纵梁4之间形成框架结构,并且前机舱封板总成3在前围板总成2上的连接点71位于前纵梁4上方,从而使前机舱封板总成3与前纵梁4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减震塔总成1安装在前机舱封板总成3与前纵梁4之间的安装空间中。
减震塔总成1为通用型的铸铝减震塔,铸造时控制减震塔总成1的料厚分布不均,使减震塔总成1顶部的壁厚大于减震塔总成1底部,同时在减震塔总成1顶部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从而在降低减震塔总成1的重量的同时兼减震塔总成1的结构强度。
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为固定减震塔总成1的固定元件,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均设置在前机舱封板总成3与前纵梁4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中,其中第一连接板总成5与第二连接板总成6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板总成5设置在远离前围板总成2的一侧,第二连接板总成6设置在靠近前围板总成2的一侧且与前围板总成2连接,从而通过前机舱封板、前纵梁4、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形成包围空间,减震塔总成1设置在形成的包围空间中,减震塔总成1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前纵梁4的顶部,四周分别与第一连接板总成5、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从而通过第一连接板总成5、第二连接板总成6、前纵梁4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将减震塔总成1包覆。
前机舱封板总成3以及前纵梁4为对称结构均设置有两组,且对称设置在前围板总成2的两端,形成对称结构,减震塔总成1设置有两组,两组减震塔总成1分别设置在两侧的两根前纵梁4上,且相互对称。
通过前机舱封板、前纵梁4、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形成包围空间,并通过将减震塔总成1安装至形成的包围空间内,从而有效提高减震塔总成1的连接强度与刚度,并且通过减震塔总成1、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形成多层缓冲地带,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使前机舱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进一步保护舱内人员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第一连接板总成5与第二连接板总成6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减震塔总成1两侧,且减震塔总成1位于前机舱封板总成3和前纵梁4之间,以将减震塔总成1周向固定。
其中,第一连接板总成5为条形连接板结构,第一连接板总成5设置在远离前围板总成2的一侧,第二连接板总成6为三角形连接板结构,第二连接板总成6设置在靠近前围板总成2的一侧且与前围板总成2连接,将前围板总成2与前纵梁4之间形成的三角区域填补,形成能够与减震塔总成1的侧壁贴合连接的侧壁。
第一连接板总成5位于第二连接板总成6的前方,将减震塔总成1设置在第一连接板总成5与第二连接板总成6之间后,使整个结构从前到后依次为第一连接板总成5、减震塔总成1以及第二连接板总成6,形成三层缓冲结构,在车辆发成正碰撞或偏执碰时,通过时三层结构对撞击力进行吸收,从而使碰撞能量吸收的更加充分,进一步保护乘员舱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
流水槽总成7,流水槽总成7设置在前围板总成2上,且位于减震塔总成1上方,减震塔总成1的顶部与流水槽总成7固定连接。
其中,流水槽总成7固定安装在车辆车窗下方,且与前围板总成2固定连接,通过流水槽总成7作为前机舱的横梁结构,在实现排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前机舱的防碰撞能力,通过流水槽总成7对碰撞能量的进一步吸收,进一步保护乘员舱的安全。
同时,由于流水槽总成7设置在减震塔结构的上方,将流水槽总成7作为安装减震塔结构的安装点,通过流水槽总成7对减震塔总成1进一步固定,提高了减震塔总成1的安装强度。
其中,流水槽总成7以及两个减震塔总成1均为对称结构,因此两个减震塔总成1对称设置在流水槽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流水槽总成7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减震塔总成1的连接点71。
具体的,流水槽总成7的两端对称设置有两组连接点71,其中每组连接点71设置有五个螺栓孔,从而对减震塔总成1进行固定连接,安装时通过螺栓将流水槽总成7与减震塔总成1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使安装过程更加方便,同时便于检修拆卸。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焊接或SPR进行连接,以提高整个结构连接后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第一连接板总成5包括安装减震塔总成1连接的悬置安装点51。
在不同的车型中,减震塔总成1的相对位置不同,例如在PHEV车型中,车辆高度不同减震塔总成1的高度不同,减震塔总成1的安装位置与其他车型不同,因此在第一连接板总成5上设置悬置安装点51,从而在不同车型中对减震塔总成1进行固定,有效提高整个结构的适用性,实现整个结构的通用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补强板总成8,补强板总成8设置在前纵梁4上,且位于靠近第一连接板总成5一侧,减震塔总成1与补强板总成8固定连接。
补强板总成8设置在前纵梁4与前机舱封板总成3的连接处,位于减震塔总成1的前方,由于前纵梁4与前机舱封板总成3的交界处与减震塔总成1的连接处存在间隙,影响整个结构的连接强度,因此设置补强板总成8对整个结构的安装强度进行加强,将补强板总成8与前纵梁4与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再将补强板总成8的内壁与减震塔总成1的外壁固定连接,从而进一步将减震塔总成1进行包覆,从而进一步提高减震塔总成1的连接强度与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塔总成1包括减震塔主体11和前轮罩12,减震塔主体11固定设置在前轮罩12上以形成一体化的减震塔总成1。
前轮罩12为用于安装减震塔主体11的安装座,减震塔主体11通过前轮罩12与车辆其他位置固定连接,安装前首先将减震塔主体11与前轮罩1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将减震塔主体11和前轮罩12连接成一体化的总体,形成减震塔总成1,安装时直接将前轮罩12与其他位置连接即可完成减震塔主体11的安装,提高减震塔主体11安装后的稳定性。
具体的,减震塔总成1中的前轮罩12分别与第一连接板总成5、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
安装减震塔总成1时,第一连接板总成5、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均与前轮罩12连接,将前轮罩12围绕,其中,流水槽总成7设置在减震塔总成1上方,流水槽总成7通过自身的连接点71与减震塔主体11的顶部连接,从而完成对减震塔总成1的固定。
其中,减震塔总成1与第一连接板总成5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同时通过SPR与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前机舱封板总成3进行固定连接,进而提高减震塔总成1的安装强度与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震塔主体11为铸铝减震塔。
通过铝材铸造铸铝减震塔形成减震塔主体11,有效降低整个结构的重量,同时相对于传统高强钢能够减重的同时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进而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包括前围板总成2、前机舱封板总成3以及前纵梁4以及两组减震塔总成1。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包括:
减震塔总成(1)、前围板总成(2)、前机舱封板总成(3)以及前纵梁(4),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3)和所述前纵梁(4)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总成(5)和第二连接板总成(6),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6)与所述前围板总成(2)连接,所述减震塔总成(1)设置在所述前纵梁(4)上,所述减震塔总成(1)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5)、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5)与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6)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减震塔总成(1)两侧,且所述减震塔总成(1)位于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3)和所述前纵梁(4)之间,以将所述减震塔总成(1)周向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
流水槽总成(7),所述流水槽总成(7)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2)上,且位于所述减震塔总成(1)上方,所述减震塔总成(1)的顶部与所述流水槽总成(7)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总成(7)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所述减震塔总成(1)的连接点(7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5)包括安装所述减震塔总成(1)连接的悬置安装点(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搭接结构还包括补强板总成(8),所述补强板总成(8)设置在所述前纵梁(4)上,且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5)一侧,所述减震塔总成(1)与所述补强板总成(8)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总成(1)包括减震塔主体(11)和前轮罩(12),所述减震塔主体(11)固定设置在所述前轮罩(12)上以形成一体化的所述减震塔总成(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总成(1)中的所述前轮罩(1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总成(5)、所述第二连接板总成(6)、以及所述前机舱封板总成(3)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塔主体(11)为铸铝减震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减震塔搭接结构。
CN202210858339.XA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115285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58339.XA CN1152852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58339.XA CN1152852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5232A true CN115285232A (zh) 2022-11-04
CN115285232B CN115285232B (zh) 2023-11-07

Family

ID=83825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58339.XA Active CN115285232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8523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6343A (ja) * 1998-07-02 2000-01-18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060006699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05524495U (zh) * 2016-03-21 2016-08-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减震塔座的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发动机舱
CN107074297A (zh) * 2015-10-16 2017-08-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207106147U (zh) * 2017-08-01 2018-03-1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12860992U (zh) * 2020-05-18 2021-04-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CN113443022A (zh) * 2021-08-13 2021-09-28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汽车机舱前端总成nvh性能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16343A (ja) * 1998-07-02 2000-01-18 Hino Motor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20060006699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7074297A (zh) * 2015-10-16 2017-08-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205524495U (zh) * 2016-03-21 2016-08-3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减震塔座的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发动机舱
CN207106147U (zh) * 2017-08-01 2018-03-16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12860992U (zh) * 2020-05-18 2021-04-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CN113443022A (zh) * 2021-08-13 2021-09-28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汽车机舱前端总成nvh性能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5232B (zh) 2023-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51563B2 (en) Bearing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US8448966B2 (en) Vehicle front shock tower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205524489U (zh) 车辆上边梁及具有该上边梁的机舱总成
CN204937062U (zh) 一种内置骨架轻量化司机包围
JP2007137224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5285232A (zh) 一种减震塔搭接结构及车辆
CN206086903U (zh) 前减震器塔座的连接结构和车辆
CN115257948A (zh) 一种平台化减震塔连接结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109823401B (zh) 一种后独立悬架的安装组件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04915822U (zh) 带有加强块的车身
CN209956075U (zh)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CN112373566A (zh) 车身的前部结构及汽车
CN205632675U (zh) 车架结构和车辆
CN115195871B (zh)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19707118U (zh) 汽车及其a柱总成和车身
CN218229152U (zh) 一种车辆的机舱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20549110U (zh) 机舱前部结构和车辆
CN111746650A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2447056U (zh) 带有防撞梁连接支架的车门结构及车辆
US11858555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8805060U (zh) 一种耦合减震器座与shotgun的减震结构及汽车
CN211765866U (zh) 一种汽车连体式耐冲击前防撞梁
CN219565267U (zh) 轻量化车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