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6075U -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56075U
CN209956075U CN201822202189.9U CN201822202189U CN209956075U CN 209956075 U CN209956075 U CN 209956075U CN 201822202189 U CN201822202189 U CN 201822202189U CN 209956075 U CN209956075 U CN 209956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fixed
bracket
vehicle cabin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021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玉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oros Automotive Co Ltd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Ooros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021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56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56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56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其包括两根第一管件、两根第二管件、一根第三管件、一个第一支架、两个第二支架以及两个第三支架,所述管件通过支架固定在车辆机舱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在现有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或电动机舱内,能够显著加强机舱结构的刚度。

Description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加强机动车辆结构刚度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的刚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机舱(发动机舱或电动机舱)位于车辆前部,其中容纳有发动机或电动机。当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车辆正面发生碰撞的概率大概在40%左右,因而在发生碰撞时车辆机舱对于乘客以及发动机或电动机的保护非常重要。但是,市场上的现有车辆的机舱都是采用钣金结构,这种结构的刚度较弱,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会通过车轮、前减震器、前减震器塔座而传向整个机舱,因而对整个机舱的冲击较大,故需要增强机舱结构的刚度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装在车辆机舱内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的刚度的装置包括:
两根第一管件(21),每根第一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两根第一管件的两个第一端部均固定在第一支架(23)上,所述两根第一管件的两个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24)上;
两根第二管件(22),每根第二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两根第二管件的两个第一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24)上,所述两根第二管件的两个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三支架(25)上,从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一管件(21)和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2)被布置成W构型;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车辆机舱的流水槽上,所述两个第二支架分别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两个前减震器塔座上,所述两个第三支架分别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上边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管件,所述第三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该第三管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各根管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由此构成一个整体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各个管件是中空的管状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各个支架与车辆机舱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位于同一个平面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两根第一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三管件与任一个所述第一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两根第一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一管件与所述第二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三管件与任一个所述第一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管件的直径在30mm-50mm的范围内,所述管件的壁厚在3mm-5mm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管件的直径为40mm,所述管件的壁厚为3mm。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的刚度的装置构造简单,便于安装,而且能够显著加强机舱结构的刚度,从而解决现有机舱扭转刚度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
图1是现有车辆机身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辆机舱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图4示出了图3中装置安装在车辆机舱中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装置安装在车辆机舱中时的放大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述优选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想到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方式,所述其他方式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示出了现有车辆机身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位于车身10前部的A区域为车辆机舱(发动机舱或电动机舱)的位置。
图2示出了车辆机舱的放大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所标示的为机舱流水槽,附图标记12所标示的为机舱前减震器塔座,附图标记13所标示的为机舱上边梁。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20,如图所示,该装置20装置由多根管件和多个支架构成,整体形状为大体上W形,具体地,该装置20包括两根第一管件21、两根第二管件22、一根第三管件26、一个第一支架23、两个第二支架24以及两个第三支架25,每根管件分别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其中,所述两根第一管件2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支架23上,该两根第一管件22的另外一端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24中的一个第二支架24上;所述两根第二管件22的一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二支架24上,该两根第二管件22的另外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三支架25上;第三管件2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24上。如上所述的各根管件与各个支架之间优选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安装在车辆机舱中时的整体示意图和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通过图中可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支架23固定在车辆机舱的流水槽11上的中间位置,所述两个第二支架24分别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两个前减震器塔座12上,所述两个第三支架25分别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上边梁13上。如上所述的各个支架与机舱之间优选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装置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可以不具有第三管件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各根管件的直径和长度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具体车型的车身尺寸确定,例如,管件的直径的范围可以为30mm-50mm,优选为40mm,管件的壁厚的范围可以为3mm-5mm,优选为3mm。同样地,各个支架在机舱内的具体安装位置也可以有所变化。
在不同的车型中,第一支架23、第二支架24以及第三支架25可以位于同一个平面中,也可以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根据不同车型机舱的尺寸,各根管件之间的夹角角度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两根第一管件21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一管件21与所述第二管件22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三管件26与第一管件21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两根第一管件21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一管件21与第二管件22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第三管件26与第一管件21的延长线之间的角度为60度。
以上所述的管件优选为中空的管状梁。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权利要求限定。得益于本实用新型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认识到可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结构的替代结构作为可行的替代实施方式,并且可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式,它们同样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两根第一管件(21),每根第一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两根第一管件的两个第一端部均固定在第一支架(23)上,所述两根第一管件的两个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24)上;
两根第二管件(22),每根第二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所述两根第二管件的两个第一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24)上,所述两根第二管件的两个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三支架(25)上,从而使得两个所述第一管件(21)和两个所述第二管件(22)被布置成W构型;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23)固定在车辆机舱的流水槽(11)上,所述两个第二支架(24)分别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两个前减震器塔座(12)上,所述两个第三支架(25)均固定在车辆机舱的上边梁(1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管件(26),所述第三管件具有第一端部和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该第三管件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支架(2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根管件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相应的支架上,由此构成一个整体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管件是中空的管状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支架与车辆机舱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3)、第二支架(24)以及第三支架(25)位于同一个平面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23)、第二支架(24)以及第三支架(25)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第一管件(2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一管件(21)与所述第二管件(2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90度,所述第三管件(26)与任一个所述第一管件(2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45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第一管件(2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一管件(21)与所述第二管件(22)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三管件(26)与任一个所述第一管件(21)之间的夹角角度为6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的直径在30mm-50mm的范围内,所述管件的壁厚在3mm-5mm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件的直径为40mm,所述管件的壁厚为3mm。
CN201822202189.9U 2018-12-26 2018-12-26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Active CN209956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2189.9U CN209956075U (zh) 2018-12-26 2018-12-26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02189.9U CN209956075U (zh) 2018-12-26 2018-12-26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56075U true CN209956075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34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02189.9U Active CN209956075U (zh) 2018-12-26 2018-12-26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560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8088A (zh) * 2020-09-15 2021-01-29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舱稳定杆总成及发动机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8088A (zh) * 2020-09-15 2021-01-29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舱稳定杆总成及发动机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52211B2 (en) Mot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8172286B2 (en) Mot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A2389499C (en) Rail vehicl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especially for local traffic
CN201391207Y (zh) 汽车车门防撞杆及采用该防撞杆的车门
CN106184376A (zh) 具有悬臂式发动机架支架的机动车辆车架
JP2023506704A (ja) 側面部材および縦部材が設けられた自動車両車体の後方部分構造
US8439412B2 (en) Motor vehicle forward structure
CN209956075U (zh) 用于加强车辆机舱结构刚度的装置
CN205059737U (zh)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JP200723049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2278088A (zh) 一种发动机舱稳定杆总成及发动机舱
CN107176210B (zh) 车辆及其前地板座椅安装梁结构
CN201816652U (zh) 汽车仪表板支架总成
CN206734403U (zh) 一种乘用车的前副车架后段碰撞吸能结构
KR101506864B1 (ko) 카 크로스 빔
KR100978216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JP200723048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682964A (zh) 一种新型的副车架总成装置
CN113968285B (zh)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结构
CN212950851U (zh) 一种乘用车前机舱减震塔加强横梁结构
CN205574057U (zh) 一种重型工程车车架横梁
CN205009961U (zh) 商用车发动机固定装置
CN209336846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
CN2794935Y (zh) 汽车安全碰撞吸能器
CN206813104U (zh)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