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3104U -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13104U CN206813104U CN201720028045.9U CN201720028045U CN206813104U CN 206813104 U CN206813104 U CN 206813104U CN 201720028045 U CN201720028045 U CN 201720028045U CN 206813104 U CN206813104 U CN 2068131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 prevention device
- distance rod
- circular hole
- anticollis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476 Body Water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101700078171 KNTC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62 electrophor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防撞装置,包括:多根中空的推力杆及安装板,安装板包括前安装板及后安装板;推力杆的前端通过前安装板连接于车身水箱横梁,推力杆的后端通过后安装板连接于前悬挂横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防撞装置的机动车,包括两根对称于机动车轴线设置的推力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量传递效率高;装配方便,可避免车身精度差导致的装配困难;极大地降低了整车成本,使得不同配置的车辆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而进行选择性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防撞梁结构领域,特别地涉及底盘防撞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对整车碰撞安全性能要求的提高,机动车底盘防撞梁结构被越来越多的车辆所采用。目前现有的结构多为如图1所示的“防撞梁+副车架”的一体式结构,或者为如图2所示的“防撞梁+车身”的结构。
现有的上述防撞梁结构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具体地,现有技术中“防撞梁+副车架”的一体式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大,碰撞能量传递效率很低,并且无法按照机动车的不同配置而进行选择性装配;“防撞梁+车身”的结构在装配中对车身的精度要求较高,因此装配效率低,并且设计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底盘防撞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底盘防撞装置,能够在满足碰撞能量高效传递和吸收的前提下,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整车成本和整备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防撞装置,其中,包括:多根中空的推力杆及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包括前安装板及后安装板;
所述推力杆的前端通过所述前安装板连接于车身水箱横梁,所述推力杆的后端通过所述后安装板连接于前悬挂横梁。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前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长圆孔,所述推力杆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长圆孔位置相对应的圆孔;
所述前安装板套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通过螺栓贯穿所述长圆孔与所述圆孔,配合螺母而连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和所述前安装板。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前安装板包括套管和方板;所述套管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方板上,所述套管的另一端套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套管的侧面设有所述长圆孔,所述方板的四角分别设有第二圆孔。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前安装板通过在至少两个处于对角位置的第二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车身水箱横梁。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后安装板为弯折板,包括弯折部分和矩形板部分;
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前悬挂横梁的外侧面贴合,所述矩形板部分与所述推力杆的后端垂直固定。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矩形板部分设有第三圆孔,所述弯折部分设有第四圆孔。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矩形板部分通过在所述第三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前悬挂横梁;所述弯折部分通过在所述第四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前悬挂横梁的外侧面。
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其中,所述套管和所述推力杆均为方形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的机动车,其中,包括两根对称于所述机动车轴线设置的所述推力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撞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和重量较小;碰撞中能量传递效率较高;装配中操作方便,可以避免车身精度差导致的难装配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整车成本,使得不同配置的车辆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而进行选择性安装。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撞梁+副车架”的一体式结构俯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防撞梁+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于实施例的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的前安装板装配的左视图;
图6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车碰撞中能量传递示意图;
图8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车吸收碰撞能量而产生形变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副车架”的一体式结构如图1所示,此结构直接将副车架充当防撞梁的作用,在车身碰撞中依靠副车架来抵抗碰撞中的过分形变。然而,由于此一体式结构体积和重量较大,因此碰撞中能量传递效率很低,并且无法按照车辆的不同配置进行选择性装配。
图2所示的“防撞梁+车身”结构在安装配置时要求车身精度较高,因此装配效率很低,并且设计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防撞装置,看图3,其包括:多根中空的推力杆1及安装板,推力杆1为管形结构,安装板包括前安装板及后安装,图3中前安装板的装配如A部分所示,后安装板的装配如B部分所示;推力杆1的前端通过前安装板连接于车身水箱横梁,推力杆1的后端通过后安装板连接于前悬挂横梁。推力杆1的前端相对于其后端设置,且分别对应前安装板和后安装板,且前、后方向的设置是根据机动车的行车方向。
看图4,前安装板上设有长圆孔2,推力杆1的前端与长圆孔2位置相对应地设有第一圆孔3,前安装板套接在推力杆1的前端,看图5,以便后续装配中将长螺栓穿过。此处的长圆孔2与第一圆孔3只要留有可贯穿长螺栓的空隙即可,对于二者的大小没有具体限定。
结合图3和图4,前安装板包括套管5和方板4,套管5的一端垂直地固定于所述方板4上,套管5的另一端套接推力杆1的前端。方板4和套管5共同形成前安装板的一体式结构。套管5的侧面设有长圆孔2,方板4的四角分别设有第二圆孔6;
优选实施例中长圆孔2为四个,第二圆孔6也为四个。
装配过程中,在对角位置的第二圆孔6内连接短螺栓,将前安装板固定到车身水箱横梁的后侧面;套管5套接推力杆1的前端,在长圆孔2和第一圆孔3中贯穿有长螺栓,通过六角法兰面螺母连接推力杆1的前端和前安装板。前安装板上的长圆孔2和推力杆1前端的第一圆孔3通过长螺栓和螺母配合安装可以避免行车方向上车身尺寸的误差导致的装配困难的问题。
看图6,后安装板为弯折板,包括弯折部分7和矩形板部分8,矩形板部分8与推力杆1的后端垂直固定连接,优选实施例中矩形板部分8和推力杆1的后端为焊接固定。
看图6,后安装板的矩形板部分8设有第三圆孔,弯折部分7设有第四圆孔,优选实施例中第三圆孔为两个,第四圆孔为一个。
如图6中矩形板部分8的圆圈所示,在第三圆孔内连接短螺栓,将矩形板部分8固定于前悬挂横梁的前端面;在弯折部分7圆圈位置的第四圆孔内也连接短螺栓,将弯折部分7固定于前悬挂横梁的相对于车体的外侧面。
本实用新型中,前安装板的套管5和推力杆1均为方形管;
由图3可知,装配后沿推力杆1的轴线方向,前安装板的套管5及推力杆1的上侧面及下侧面都设有孔,作为表面处理中预留的电泳液流出口。优选地推力杆1的下侧面的孔大于上侧面的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包含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优选实施例中包括两根对称于机动车轴线设置的推力杆1。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整体重量和体积均较小,碰撞能量传递效率较高;便于装配,伸缩式的本体结构(前安装板的长圆孔2与推力杆1前端的第一圆孔3通过贯穿的长螺栓和螺母配合安装)可以避免车身精度差导致的装配困难;也可大幅度降低成本,可根据不同配置的车辆而进行选择性安装。
碰撞中,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机动车具有良好的能量吸收效果和较高的能量传递效率。如图7所示,箭头方向表示碰撞能量的传递方向,碰撞发生后能量会被方框内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装置分走一部分,这就相应地减少了由车身传递的能量,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碰撞对车身造成的损伤。
看图8,碰撞后,底盘位置(方框内)的本防撞装置的推力杆1吸收了碰撞能量、产生了相应的形变,从而避免了车身前部产生过大的变形,有效地保护了发动机等部件及车内的驾驶员和乘客。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车用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中空的推力杆及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包括前安装板及后安装板;
所述推力杆的前端通过所述前安装板连接于车身水箱横梁,所述推力杆的后端通过所述后安装板连接于前悬挂横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长圆孔,所述推力杆的前端设有与所述长圆孔位置相对应的圆孔;
所述前安装板套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通过螺栓贯穿所述长圆孔与所述圆孔,配合螺母而连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和所述前安装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包括套管和方板;所述套管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所述方板上,所述套管的另一端套接所述推力杆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侧面设有所述长圆孔,所述方板的四角分别设有第二圆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安装板通过在至少两个处于对角位置的第二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车身水箱横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装板为弯折板,包括弯折部分和矩形板部分;
所述弯折部分与所述前悬挂横梁的外侧面贴合,所述矩形板部分与所述推力杆的后端垂直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部分设有第三圆孔,所述弯折部分设有第四圆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部分通过在所述第三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前悬挂横梁;所述弯折部分通过在所述第四圆孔内连接螺栓而固定于所述前悬挂横梁的外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和所述推力杆均为方形管。
10.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根对称于所述机动车轴线设置的所述推力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28045.9U CN206813104U (zh) | 2017-01-11 | 2017-01-11 |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28045.9U CN206813104U (zh) | 2017-01-11 | 2017-01-11 |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13104U true CN206813104U (zh) | 2017-12-29 |
Family
ID=60750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028045.9U Active CN206813104U (zh) | 2017-01-11 | 2017-01-11 |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1310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0089A (zh) * | 2021-03-31 | 2021-08-0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水箱上横梁安装结构以及汽车 |
-
2017
- 2017-01-11 CN CN201720028045.9U patent/CN20681310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0089A (zh) * | 2021-03-31 | 2021-08-0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水箱上横梁安装结构以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3053A (zh) | 电动汽车的前舱钢架结构及前舱 | |
CN203651907U (zh) | 一种可拆卸式副车架结构 | |
CN206813104U (zh) | 一种防撞装置及包含其的机动车 | |
CN104192215A (zh) | 一种轻质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 |
CN201737054U (zh) | 溃缩吸能式副车架 | |
CN104828136A (zh) | 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 | |
CN210707611U (zh) | 一种前置前驱电动汽车框型前副车架 | |
CN201961388U (zh) | 一种轿车的前舱骨架 | |
CN201325488Y (zh) | 一种车身前部减震器座部分的车身结构 | |
CN202754032U (zh) | 多功能专用车车架 | |
CN204173020U (zh) | 一种轻质电动汽车车身结构 | |
CN206367513U (zh) | 一种全地形车车架 | |
CN104149725A (zh) | 汽车前碰撞横梁吸能盒 | |
CN210634636U (zh) | 一种汽车副车架车身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209305654U (zh) | 电动汽车的半承载式车身的车架结构 | |
CN201736789U (zh) | 汽车发动机悬置安装结构 | |
CN204587009U (zh) | 一种转向拉杆系统布置结构 | |
CN201249656Y (zh) | 一种发动机后悬挂结构 | |
CN206297633U (zh) | 重卡白车身结构 | |
CN204472883U (zh) | 一种全承载混合动力客车转向系统的集成布置系统 | |
CN202624391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端下部安装组件以及前端安装组件 | |
CN214451378U (zh) | 后副车架与后纵梁连接结构 | |
CN214028838U (zh) | 一种轻量化前副车架结构 | |
CN210634631U (zh) | 一种高强度的汽车悬置安装结构 | |
CN210212548U (zh) | 一种客车封闭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7 Address after: 450016 Haihai East Road 1689, Zhe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ippocampus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201 Pudong New Area East Road, No. 6111,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aima Automobile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