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7313A -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7313A
CN115247313A CN202210452626.0A CN202210452626A CN115247313A CN 115247313 A CN115247313 A CN 115247313A CN 202210452626 A CN202210452626 A CN 202210452626A CN 115247313 A CN115247313 A CN 115247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row
stitch
knitting
loo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526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7313B (zh
Inventor
川上美纪
池中政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47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7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7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7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2Pile fabrics or articles having similar surface featu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25Elongated tubular articles of small diameter, e.g. coverings or reinforcements for cables or ho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Abstract

一种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在连接成筒状或C字状的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分界形成绒头毛圈。在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一固定线圈列(5),在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和第二固定线圈列(6)。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之后,在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之前,编织与端部线圈(7)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绒头毛圈(71)和追加线圈(70)。在编织固定端部线圈(7)的第一固定线圈(8)和固定追加线圈(70)的第二固定线圈(80)之后,使端部绒头毛圈(71)成为非卡定状态,并且将第二固定线圈(80)与第一固定线圈(8)重叠。

Description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多个绒头毛圈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已被众所周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横编机具备用于形成绒头毛圈的绒头沉降片。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使用具备复合针的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复合针是具有针主体和导针片的编织针,上述针主体具有针钩,上述导针片开闭针钩。此外,使用不具备绒头沉降片、复合针等特别的结构的广泛使用的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已被众所周知。
在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卡定在针床上的第一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一固定线圈列。第一绒头线圈列具备多个绒头毛圈和夹着各绒头毛圈的多个锚线圈。第一固定线圈列具备固定各锚线圈的多个固定线圈。
基于图4的编织工序图代表性地说明使用复合针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图4的左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中表示在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中的线圈的编织状态,在右栏中的纵棒表示复合针的针主体,横棒表示导针片。导针片仅在使用导针片的工序中进行了图示。水滴状的标记表示在T0所示的编织开始时卡定在后针床BB上的第一线圈列的线圈,Ω状的标记及V字状的标记表示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线圈,Π状的标记表示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线圈。
在图4的T0中表示在后针床BB的复合针的针主体上卡定了第一线圈列1的状态。从此状态开始,在T1中编织由多个固定线圈50构成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固定线圈50保持在针主体的针钩上,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保持在复合针的导针片上。
在T2中,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第一绒头线圈列3具备多个绒头毛圈31和多个锚线圈30。绒头毛圈31是形成在FB的针主体上的未封闭线圈。锚线圈30是与固定线圈50重叠的集圈线圈。通过此T2,由锚线圈30和固定线圈50构成的重叠线圈成为从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拉出而卡定在针钩上的状态。其结果,由固定线圈50固定锚线圈30。
在T3中,从前针床FB的复合针的针钩上卸下绒头毛圈31。进而在线圈纵行方向形成绒头编织物部的情况下,将卡定在后针床BB的复合针上的重叠线圈视为第一线圈列1,反复进行T1、T2。
在此的说明省略,但在使用绒头沉降片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一固定线圈列同时编织。另外在使用通用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之后,编织第一固定线圈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1-206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81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存在在针床上编织筒状或C字状的绒头编织物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除了第一线圈列以外,还在与卡定第一绒头线圈列的针床相向的针床上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连接第一绒头线圈列的终端线圈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始端线圈的编织纱线跨过相向的两个针床之间。在此,如参照图4说明的那样,为了形成绒头毛圈,需要在编织宽度方向夹着绒头毛圈的两个锚线圈。因此,不能在第一绒头线圈列的终端线圈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始端线圈之间形成绒头毛圈。因此,在针床上,在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二绒头线圈列连接成筒状或C字状的绒头编织物中,在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分界出现了没有绒头毛圈之处。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连接成筒状或C字状的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分界形成绒头毛圈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相互相向的前针床和后针床的横编机,从在上述前针床和上述后针床的一方和另一方上分别卡定了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状态,在上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和第一固定线圈列,在上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和第二固定线圈列,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及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具备多个标准绒头毛圈和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的多个锚线圈,上述第一固定线圈列及上述第二固定线圈列具备固定各锚线圈的固定线圈,该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编织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之后在编织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之前,编织与端部线圈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绒头毛圈和与上述端部绒头毛圈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追加线圈,
在编织包含固定上述端部线圈的第一固定线圈和固定上述追加线圈的第二固定线圈在内的上述第一固定线圈列或者上述第二固定线圈列之后,使上述端部绒头毛圈成为非卡定状态,并且将上述第二固定线圈与上述第一固定线圈重叠,
上述端部线圈是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的终端线圈,或者是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始端线圈。
<2>作为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举出如下的方式,即,
将上述第一线圈列和上述第二线圈列在编织宽度方向错开,在上述前针床和上述后针床的任一个上,上述第一线圈列和上述第二线圈列形成在编织宽度方向不重复的非重复区域,
将上述追加线圈形成在上述非重复区域上。
<3>作为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举出如下的方式,即,
由集圈形成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的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的两个锚线圈的任何一方,
由集圈形成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的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的两个锚线圈的任何一方,
由集圈形成夹着上述端部绒头毛圈的上述锚线圈和上述追加线圈的任何一方。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配置在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分界的端部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了端部线圈和追加线圈。在此情况下,端部线圈和追加线圈作为维持端部绒头毛圈的锚线圈发挥功能。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在第一线圈列和第二线圈列的分界形成端部绒头毛圈。
在本发明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形成了用于形成端部绒头毛圈的追加线圈,但不存在绒头编织物的编织宽度由该追加线圈变化的情况。这是因为在形成了分别固定追加线圈和端部线圈的第一固定线圈和第二固定线圈之后,将第一固定线圈和第二固定线圈重叠。
根据上述方式<2>的编织方法,如后述的实施方式1所示的那样,能使标准绒头毛圈和端部绒头毛圈的外表大致相同。
根据上述方式<3>的编织方法,由于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绒头毛圈的间隔缩短,所以能编织绒头毛圈密集的绒头编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第一编织工序图。
图2是与图1连续的第二编织工序图。
图3是与图2连续的第三编织工序图。
图4是表示以往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例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至图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广泛使用的2张针床横编机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例。图1至图3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中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的线圈的编织状态。在右栏中的黑点表示编织针,圆标记表示编织线圈,V标记表示未封闭线圈,方形标记表示集圈线圈,倒三角标记表示供纱口9。箭头表示移圈。在各编织工序中进行的编织动作由粗线表示。
在图1的S1中表示使用供纱口9在前针床FB上编织第一线圈列1、在后针床BB上编织第二线圈列2的状态。
在S2中,使第二线圈列2相对于第一线圈列1相对地向左方向错开。其结果,在前针床FB上中形成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在编织宽度方向不重复的非重复区域R1。为了做成S2的状态,例如可以举出使后针床BB向左方向横移的情况。
在S3中,将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错开,使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第一绒头线圈列3按照由编织线圈构成的锚线圈30、标准绒头毛圈31、由集圈线圈构成的锚线圈30的顺序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终端线圈3E是由编织线圈构成的锚线圈。在此,将终端线圈3E称为端部线圈7。
在S3中,与端部线圈7相比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还编织端部绒头毛圈71、追加线圈70和折返线圈72。端部绒头毛圈71是形成在后针床BB的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追加线圈70是形成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追加线圈70与端部绒头毛圈71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折返线圈72是形成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折返线圈72与追加线圈70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此折返线圈72是用于使追加线圈70变得容易编织的线圈,不是必须的线圈。
在S3中,在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的期间编织标准绒头毛圈31和端部绒头毛圈71,另外,相邻的两个标准绒头毛圈31的距离与端部绒头毛圈71和标准绒头毛圈31的距离相等,而且夹着标准绒头毛圈31的两个锚线圈30的距离与夹着端部绒头毛圈71的端部线圈7和追加线圈70的距离也相等。因此,由于标准绒头毛圈31和端部绒头毛圈71按照大致相同的条件进行编织,所以包含端部绒头毛圈71在内的全部的绒头毛圈31、71的外观成为大致相同。具备这样的标准绒头毛圈31、71的绒头编织物在外观上优异。之所以能将端部绒头毛圈71和追加线圈70配置在上述的位置,是因为在S2中将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端部的位置向左右错开,在前针床FB上形成了非重复区域R1。
在S4中,使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第二绒头线圈列4按照由编织线圈构成的锚线圈40、标准绒头毛圈41、由集圈线圈构成的锚线圈40的顺序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始端线圈4S及终端线圈4E是由编织线圈构成的锚线圈。
在此,在反复进行图1至图3的编织的情况下,在图3的S13之后进行图1的S3的编织。在此情况下,能将图1的S4的第二绒头线圈列4视为第一绒头线圈列,将在第二次的S3中编织的绒头线圈列视为第二绒头线圈列。因此,在S4中,与S3同样,与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终端线圈4E相比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编织端部绒头毛圈71、追加线圈70和折返线圈72。端部绒头毛圈71是形成在前针床FB的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追加线圈70和折返线圈72是形成在后针床BB的空针上的未封闭线圈。折返线圈72不是必须的。
在S5中,使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编织第一固定线圈列5。第一固定线圈列5包含在S3的各锚线圈3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50。固定线圈50将锚线圈30固定。在此,将在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端部线圈7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50称为第一固定线圈8。
在S5中,还编织作为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一部分的第二固定线圈80和第三固定线圈82。第二固定线圈80是与追加线圈70(S4的前针床FB)重叠的集圈线圈。第三固定线圈82是在折返线圈72(S4的前针床FB)在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编织线圈。
在S6中,使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二固定线圈列6。第二固定线圈列6包含在S4的各锚线圈4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60。固定线圈60将锚线圈40固定。将在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端部线圈7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固定线圈60特别称为第一固定线圈8。
在S6中,还编织作为第二固定线圈列6的一部分的第二固定线圈80和第三固定线圈82。第二固定线圈80是与追加线圈70(S4的后针床BB)重叠的集圈线圈。第三固定线圈82是在折返线圈72(S4的后针床BB)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编织线圈。
在图2的S7中,使供纱口9向方向移动,编织在S5中在进行了编织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新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新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线圈全部是编织线圈。新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是为了通过从前针床FB除去集圈线圈而在其编织线圈横列中容易进行移圈等的固定线圈列,不是必须的。在此,新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第三固定线圈82是与第一固定线圈列5的其它的的线圈在相反方向编织的扭转线圈。
在S8中,将端部绒头毛圈71从后针床BB的编织针上卸下。端部绒头毛圈71成为未卡定在编织针上的非卡定状态。在接着的S9中,形成将S8的第二固定线圈80与第一固定线圈8重叠的重叠线圈85。
在S10中,使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在S11中,形成将第三固定线圈82与第二固定线圈列6的端部线圈重叠的重叠线圈86。S10的供纱口9的移动是为了在使第三固定线圈82移动时使得编织纱线不缠绕的移动。
在S11之后,在后针床BB上进行与S7至S10前后对称的编织。其结果,可得到图3的S12所示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另外,在S11之后,在编织新的第二固定线圈列6时,在除了重叠线圈86以外的固定线圈60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新的固定线圈60。
在图3的S12中,端部绒头毛圈71成为从针床脱落了的非卡定状态,标准绒头毛圈31、41成为保持在针床上的卡定状态。在S13中,将标准绒头毛圈31、41从针床上卸下。标准绒头毛圈31、41、71成为向绒头编织物的筒的内侧突出的状态。
在S13之后,在还编织具有绒头毛圈31、41、71的编织物部的情况下,将S13的第一固定线圈列5视为第一线圈列1,将第二固定线圈列6视为第二线圈列2,反复进行图1的S3至图3的S13的编织。
根据本例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在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分界形成端部绒头毛圈71。因此,不存在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分界醒目的情况。另外,根据本例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使绒头编织物的编织宽度不变化地在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二绒头线圈列4之间形成端部绒头毛圈71。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卡定了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前针床FB上编织了追加线圈70。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1对在卡定了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后针床BB上编织追加线圈70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从S1的状态使第二线圈列2相对于第一线圈列1向右方向移动。其结果,在后针床BB中形成不与第一线圈列1的左侧部分重复的非重复区域R1。使供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在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之后,使供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此时,在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之前,在后针床BB的非重复区域R1内编织追加线圈70,在前针床FB上编织端部绒头毛圈71。由本例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在绒头线圈列3的终端线圈3E和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始端线圈4S之间编织端部绒头毛圈71。
<其它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2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由4张针床横编机实施。如果是4张针床横编机,则能在总针状态下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及第二绒头线圈列4。所谓总针状态,是指在邻接的线圈之间没有空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可得到绒头毛圈31、41、71更紧密配置的绒头编织物。
实施方式1、2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由具备绒头沉降片的横编机实施。在具备绒头沉降片的横编机中,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一固定线圈列5同时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和第二固定线圈列6也同时编织。在此情况下,绒头毛圈31、41、71卡定在绒头沉降片上。绒头沉降片朝向齿口进退自由地构成。因此,通过使绒头沉降片从齿口后退,能从绒头沉降片卸下绒头毛圈31、41、71。
实施方式1、2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能由具备复合针的横编机实施。在具备复合针的横编机中,与参照图4进行了说明的以往技术同样,在编织了第一固定线圈列5之后,以与该第一固定线圈列5重叠的方式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在编织了第二固定线圈列6之后,以与该第二固定线圈列6重叠的方式呈筒状地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
符号的说明:
1:第一线圈列
2:第二线圈列
3:第一绒头线圈列
3E:终端线圈,30:锚线圈,31:标准绒头毛圈
4:第二绒头线圈列
4E:终端线圈,4S:始端线圈,40:锚线圈,41:标准绒头毛圈
5:第一固定线圈列,50:固定线圈
6:第二固定线圈列,60:固定线圈
7:端部线圈
70:追加线圈,71:端部绒头毛圈,72:折返线圈
8:第一固定线圈,80:第二固定线圈,82:第三固定线圈,85、86:重叠线圈
9:供纱口
FB:前针床,BB:后针床,R1:非重复区域。

Claims (3)

1.一种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相互相向的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的横编机,从在上述前针床(FB)和上述后针床(BB)的一方和另一方上分别卡定了第一线圈列(1)和第二线圈列(2)的状态,在上述第一线圈列(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一绒头线圈列(3)和第一固定线圈列(5),在上述第二线圈列(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第二绒头线圈列(4)和第二固定线圈列(6),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3)及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4)具备多个标准绒头毛圈和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的多个锚线圈(30、40),上述第一固定线圈列(5)及上述第二固定线圈列(6)具备固定各锚线圈(30、40)的固定线圈(50、60),该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编织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3)之后在编织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4)之前,编织与端部线圈(7)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端部绒头毛圈(71)和与上述端部绒头毛圈(71)相比配置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追加线圈(70),
在编织包含固定上述端部线圈(7)的第一固定线圈(8)和固定上述追加线圈(70)的第二固定线圈(80)在内的上述第一固定线圈列(5)或者上述第二固定线圈列(6)之后,使上述端部绒头毛圈(71)成为非卡定状态,并且将上述第二固定线圈(80)与上述第一固定线圈(8)重叠,
上述端部线圈(7)是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终端线圈(3E),或者是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始端线圈(4S)。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一线圈列(1)和上述第二线圈列(2)在编织宽度方向错开,在上述前针床(FB)和上述后针床(BB)的任一个上,上述第一线圈列(1)和上述第二线圈列(2)形成在编织宽度方向不重复的非重复区域(R1),
将上述追加线圈(70)形成在上述非重复区域(R1)上。
3.如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记载的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集圈形成上述第一绒头线圈列(3)的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31)的两个锚线圈(30)的任何一方,
由集圈形成上述第二绒头线圈列(4)的夹着各标准绒头毛圈(41)的两个锚线圈(40)的任何一方,
由集圈形成夹着上述端部绒头毛圈(71)的上述锚线圈(30)和上述追加线圈(70)的任何一方。
CN202210452626.0A 2021-04-28 2022-04-27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5247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6321A JP2022170280A (ja) 2021-04-28 2021-04-28 パイル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21-076321 2021-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7313A true CN115247313A (zh) 2022-10-28
CN115247313B CN115247313B (zh) 2023-07-18

Family

ID=83601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52626.0A Active CN115247313B (zh) 2021-04-28 2022-04-27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70280A (zh)
KR (1) KR20220148105A (zh)
CN (1) CN115247313B (zh)
DE (1) DE10202220388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6113A1 (de) * 1984-02-21 1985-08-22 Heinrich Ruff GmbH & Co, 7450 Hechingen Zweiflaechige gestrickte plueschwar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5186025A (en) * 1989-08-23 1993-02-1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Plush or pile knitted fabric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0064158A (ja) * 1998-08-12 2000-02-29 Tsudakoma Corp 本パイル編み地の編成方法
CN1576424A (zh) * 2003-07-18 2005-02-09 株式会社雷维尔 内表面起绒圆形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2517770A (zh) * 2011-12-12 2012-06-27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在普通手动横机上编织毛圈的方法
CN103668733A (zh) * 2012-08-31 2014-03-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毛圈编织方法及具有毛圈针织物部的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58037A (en) 1979-10-17 1981-05-20 Shima Idea Center Pile hand glove and knitting same
JPS6120668A (ja) 1984-07-06 1986-01-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温部材溶接法
JP2917146B2 (ja) 1997-07-11 1999-07-1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目形成方法及び該編目形成のための横編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6113A1 (de) * 1984-02-21 1985-08-22 Heinrich Ruff GmbH & Co, 7450 Hechingen Zweiflaechige gestrickte plueschwar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5186025A (en) * 1989-08-23 1993-02-16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Plush or pile knitted fabric an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0064158A (ja) * 1998-08-12 2000-02-29 Tsudakoma Corp 本パイル編み地の編成方法
CN1576424A (zh) * 2003-07-18 2005-02-09 株式会社雷维尔 内表面起绒圆形针织物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2517770A (zh) * 2011-12-12 2012-06-27 西安工程大学 一种在普通手动横机上编织毛圈的方法
CN103668733A (zh) * 2012-08-31 2014-03-26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毛圈编织方法及具有毛圈针织物部的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48105A (ko) 2022-11-04
DE102022203885A1 (de) 2022-11-03
CN115247313B (zh) 2023-07-18
JP2022170280A (ja) 2022-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51922A (en) Method of knitting inlaid fabric and inlaid fabric knitted by the method
JP5955197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EP2565308B1 (en)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KR20130098897A (ko) 프린지 부착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KR101347648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시작방법
US6892555B2 (en) Knitting fabric having novel set up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knitting it
EP2447399B1 (en)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yarn feeders and a corresponding knitted fabric
EP2455521B1 (en)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JP2573101B2 (ja) ニット製品におけるボタンホールの編成方法
CN115247313A (zh)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757073B2 (ja)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EP2290141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a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CN111088586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接合后的针织物
EP0466439A2 (en) Cast on method for knitting and knitted fabric formed by the same
EP2546399B1 (en) Set-up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14592272A (zh) 编织方法
CN111041684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
US4798174A (en) Collar for a pet
JP3121278B2 (ja) 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及び該編地終端部の編成方法により編成された編地
CN114059219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3493954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1218761B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17888265A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WO2022191048A1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5467072B (zh) 筒状绒头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筒状绒头针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