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3954B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93954B CN113493954B CN202110354955.7A CN202110354955A CN113493954B CN 113493954 B CN113493954 B CN 113493954B CN 202110354955 A CN202110354955 A CN 202110354955A CN 113493954 B CN113493954 B CN 1134939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ing
- stitch
- stitches
- needle bed
- r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25—Elongated tubular articles of small diameter, e.g. coverings or reinforcements for cables or hose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时,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的边界附近难以发生渗透。该编织方法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的横编机,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其中,在编织n×m的罗纹组织时,通过将第一线圈列(11)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及第二线圈列(12)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使第一距离及第二距离成为1.5针以下。第一距离是由跨过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一跨线(1)相连的两个线圈(3、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第二距离是由跨过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二跨线(2)相连的两个线圈(5、6)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其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编机,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在这里,添纱编织是由一个编织针同时编织从在编织方向移动的第一供给口供给的第一编织线和从向第一供给口延迟移动的第二供给口供给的第二编织线的编织方法。在此添纱编织中,在编织表面线圈的情况下,第一编织线配置编织物的表侧,第二编织线配置编织物的里侧。另外,在编织里面线圈的情况下,第二编织线配置编织物的表侧,第一编织线配置编织物的里侧。另一方面,n×m的罗纹组织是指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n个表面线圈和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m个里面线圈交替地并列的编织组织。n及m是1以上的自然数。
作为罗纹组织的编织的一例,将编织2×2的罗纹组织的步骤表示在图6的编织工序图中。图6的左栏的“S+数字”是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中,表示针床中的线圈的卡定状态。右栏中的黑点表示编织针,圆形标记表示线圈,黑圆形标记表示在各工序中编织的线圈,粗线箭头表示移圈。栏外的大写字母表示编织针的位置。
在图6的S0中,表示将卡定在第一针床FB的隔开一个的编织针A、C、E、G、I、K上的第一线圈列11和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隔开一个的编织针B、D、F、H、J、L上的第二线圈列12相连成筒状的状态。从此状态,在S1中,将构成第一线圈列11的多个线圈向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分配。具体地说,使卡定在FB的编织针A、G、I上的线圈分别向BB的编织针A、G、I移动。如果在处于S1的状态的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纵行方向由添纱编织连续地编织新的第一线圈列11,则在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成为表面线圈,在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线圈成为里面线圈。因此,新的第一线圈列11具有2×2的罗纹组织。新的第一线圈列11返回到与S0的第一线圈列11相同的配置。在S2中,将构成第二线圈列12的多个线圈向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分配。具体地说,使卡定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B、H、J上的线圈分别向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B、H、J移动。通过在处于S2的状态的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进行添纱编织,编织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二线圈列1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3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果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则在罗纹组织中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的边界附近容易发生渗透。渗透是指应该配置在编织物的里侧的编织线的一部分露出于编织物的表侧并醒目的状态。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发明,以提供一种在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时,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的边界附近难以发生渗透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为目的。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编机,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了做成将第一线圈列以在其编织宽度内包括空针在内的状态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将第一线圈列以在其编织宽度内包括空针在内的状态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上的状态的工序A之后,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B和工序C,
工序B:将上述第一线圈列的多个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分配,编织具有在上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n×m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一线圈列,将上述新的第一线圈列的线圈排列返回到分配前的状态,
工序C:将上述第二线圈列的多个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分配,编织具有在上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n×m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二线圈列,将上述新的第二线圈列的线圈排列返回到分配前的状态,
在上述工序A中,将上述第一线圈列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上述第一线圈列,并且将上述第二线圈列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上述第二线圈列,
在上述工序B中,在构成上述第一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的分配时,使第一距离成为1.5针以下,
在上述工序C中,在构成上述第二线圈列的多个线圈的分配时,使第二距离成为1.5针以下,
上述第一距离是由跨过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之间的第一跨线(1)相连的两个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
上述第二距离是由跨过上述第一针床和上述第二针床之间的第二跨线(2)相连的两个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
<2>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在上述工序A中,
使上述第一线圈列的卡定宽度比第一卡定宽度窄p针量,
使上述第二线圈列的卡定宽度比第二卡定宽度窄q针量,
上述第一卡定宽度是使上述第一线圈列的各线圈卡定在隔开一针的编织针上时的卡定宽度,
上述第二卡定宽度是使上述第二线圈列的各线圈卡定在隔开一针的编织针上时的卡定宽度,
上述p的数与在上述工序B中形成的上述第一跨线的数相同,
上述q的数与在上述工序C中形成的上述第二跨线的数相同。
<3>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在上述工序A中,使上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排列和上述第二线圈列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
<4>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
上述n及上述m都是2以上,上述第一距离及上述第二距离是1针。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当在工序B及工序C中编织罗纹组织时,由跨线相连的两个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比以往的短。因此,在第一线圈列及第二线圈列中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的边界附近难以发生渗透。难以发生渗透的机理,在后述的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2进行说明。
另外,在工序B及工序C中能使由跨线相连的两个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比以往的短,这是因为在工序A中使第一线圈列的卡定宽度和第二线圈列的卡定宽度变窄。
根据上述<2>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工序B及工序C中仅由跨线相连的两个线圈的距离变窄,除此以外的线圈间隔不变窄。因此,不存在构成罗纹组织的各线圈的大小参差不齐而损坏筒状编织物的外观的情况。
根据上述<3>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在工序B中进行的移圈、横移等编织动作和在工序C中进行的编织动作成为点对称。因此,能以同一模式反复进行工序B和工序C。
在上述<4>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n及m都是2以上。如后述的实施方式1、3、4所示,如果n及m都是2以上,则能使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成为1针。其结果,可更进一步抑制上述渗透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1所示的2×2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工序图。
图2(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罗纹组织的编织中的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供给状态的模式图,图2(B)是表示以往的罗纹组织的编织中的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供给状态的模式图。
图3是具有实施方式2所示的1×1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具有实施方式3所示的3×3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具有实施方式4所示的4×4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工序图。
图6是表示由以往的编织方法编织2×2的罗纹组织的步骤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基于图1、2来说明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的例。本例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例如在编织毛衣等的编织物中的下摆、袖口、或者领子等时利用。当然,由本例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筒状编织物,并不限定于编织物,例如也可以是罩等的工业材料。
图1的看法与图6相同。但是,由倒三角标记表示供给第一编织线Y8的第一供给口8和供给第二编织线Y9的第二供给口9。
在图1的S0中,表示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中的隔开一个的编织针A、C、E、G、I、K上的第一线圈列11和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中的隔开一个的编织针B、D、F、H、J、L上的第二线圈列12相连成筒状的状态。在这里,S0的配置是一例,编织的开始时的配置不限定于S0的配置。
在本例中,预定与FB的编织针C,E,K的线圈连续地编织表面线圈,与FB的编织针A、G、I的线圈连续地编织里面线圈。也就是说,在S0以后的工序中,在平针组织的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一线圈列11。另一方面,预定与BB的B、H、J的线圈连续地编织表面线圈,与BB的编织针D、F、L的线圈连续地编织里面线圈。也就是说,在S0以后的工序中,在平针组织的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编织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二线圈列12。2×2的罗纹组织,具备至少一个作为罗纹组织的最小单位的罗纹单元。2×2的罗纹组织的罗纹单元,由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两个表面线圈和两个里面线圈构成。在S0及后述的S1中,在成为表面线圈的线圈上附加了空白的楔形标记,在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上附加了涂黑的楔形标记。在图1中,在第一针床FB的编织针C、E、G、I的线圈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形成一个罗纹单元,在第二针床BB的编织针D、F、H、J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形成一个罗纹单元。
在这里,如编织物中的罗纹组织的下摆的那样,在最初编织罗纹组织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后述的S1的配置开始罗纹组织的编织。
在S1中,将第一线圈列11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第一线圈列11,并且将第二线圈列12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第二线圈列12(工序A)。在本例中,与S0中的第一线圈列11的卡定宽度(第一卡定宽度)相比使第一线圈列11的卡定宽度窄了p针量,并且与S0中的第二线圈列12的卡定宽度(第二卡定宽度)相比使第二线圈列12的卡定宽度窄了q针量。自然数p与在后述的S2中形成的第一跨线1的数相同,自然数q与在后述的S3中形成的第二跨线2的数相同。在本例的情况下,p=3,q=3。
在S1中的第一线圈列11和第二线圈列12的配置中,在线圈列11、12的编织宽度内确保里面线圈用的空针。在此基础上,在两线圈列11、12的配置中,以能将向里面线圈用的空针移动线圈和未向空针移动的线圈的间隔即由跨线相连的两个线圈的间隔堵塞的方式,将线圈列11、12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
说明S1的具体的配置。在本例中,在S0中将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里面线圈的两个线圈的间隔堵塞。具体地说,将FB的编织针G、I的两个线圈的间隔及BB的编织针D、F的两个线圈的间隔堵塞。进而,在S0中将罗纹单元的端部线圈和在该罗纹单元的外侧邻接的外侧线圈的间隔堵塞。具体地说,将FB中的编织针C的线圈(端部线圈)和编织针A的线圈(外侧的线圈)的间隔、FB中的编织针I的线圈(端部线圈)和编织针K的线圈的间隔(外侧的线圈)、BB中的编织针D的线圈(端部线圈)和编织针B的线圈(外侧的线圈)的间隔及BB中的编织针J的线圈(端部线圈)和编织针L的线圈(外侧的线圈)的间隔堵塞。
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更具体地说,相对于由第一线圈列11和第二线圈列12构成的筒的中心(参照×号),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
在S2中,编织具有在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2×2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一线圈列11(工序B)。首先,将构成第一线圈列11的多个线圈向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分配。在此分配时,使由跨过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一跨线1相连的两个线圈3、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第一距离成为1.5针以下。线圈3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是成为表面线圈的第一前线圈。线圈4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是成为里面线圈的第一后线圈。在本例中,通过预先将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做成S1所示的状态,仅通过使第一线圈列11的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向第二针床BB的空针移动,上述第一距离就成为1针。另外,由于仅第一线圈列11中的第一距离变窄,除此以外的线圈间隔不变窄,所以在构成罗纹组织的各线圈的大小上不出现参差不齐。
另外,在S2中,朝向纸面右方向进行使第一供给口8为先走、使第二供给口9为后走的添纱编织。在编织表面线圈的情况下,从第一供给口8供给第一编织线Y8出现在表侧,从第二供给口9供给的第二编织线Y9隐藏在里侧。在编织里面线圈的情况下,第一编织线Y8和第二编织线Y9的看法与表面线圈相反。将新编织的第一线圈列11的配置返回到与S1相同的状态。将第一线圈列11的配置返回的工序,如果横移间距等的条件合适,则也可以与接下来的S3中的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的分配一致地进行。
在S3中,编织具有在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2×2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二线圈列12(工序C)。新的第二线圈列12,与在S2中编织的新的第一线圈列11相连成筒状。首先,将构成第二线圈列12的多个线圈向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分配。在此分配时,使由跨过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二跨线2相连的两个线圈5、6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第二距离成为1.5针以下。线圈5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是成为表面线圈的第二前线圈。线圈6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是成为里面线圈的第二后线圈。在本例中,通过预先将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做成S1所示的状态,仅通过使第二线圈列12的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向第一针床FB的空针移动,上述第二距离就成为1针。另外,由于仅第二距离变窄,除此以外的线圈间隔不变窄,所以在构成罗纹组织的各线圈的大小上不出现参差不齐。
另外,在S3中,朝向纸面左方向,进行使第一供给口8为先走、使第二供给口9为后走的添纱编织。将新编织的第二线圈列12的配置返回到与S1相同的状态。将第二线圈列12的配置返回的工序,如果横移间距等的条件合适,则也可以与第二次的S2中的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的分配一致地进行。
在这里,在S3中进行的编织动作与在S2中进行的编织动作成为点对称。因此,能以同一模式反复进行第一线圈列11的罗纹组织的编织和第二线圈列12的罗纹组织的编织。
以后,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S2和S3,能编织具有2×2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在与罗纹组织连续地编织平针组织的情况下,在将罗纹组织的线圈的配置做成S0的状态以后编织平针组织即可。
在本例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当在工序B及工序C中编织罗纹组织时,第一距离及第二距离比由图6所示的以往的短。因此,在第一线圈列11及第二线圈列12中的编织宽度方向邻接的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基于图2,说明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的机理。
图2是从齿口的上方看针床的图。单点划线是沿着供给口8、9的行进方向的标准线。编织针7是编织表面线圈的编织针,编织针70是是编织里面线圈的编织针。距离D是编织针7和编织针70之间的距离。如图2(A)所示,钩挂在编织表面线圈的编织针7上的第一编织线Y8和第二编织线Y9在编织针7的位置被束缚。两编织线Y8、Y9随着朝向供给口8、9去而向左右分离。在这里,如果钩挂了两编织线Y8、Y9的编织针7和接着钩挂两编织线Y8、Y9的编织针70的距离D近,则在两编织线Y8、Y9几乎未向左右分离的状态下,两编织线Y8、Y9钩挂在编织针70上。因此,由编织针7固定的第一编织线Y8和第二编织线Y9的位置关系,在由编织针70编织里面线圈时也容易维持。因此,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如果编织针7和编织针70的距离D远,则在编织针70的位置,第一编织线Y8和第二编织线Y9向左右分离。因此,在由编织针70编织了里面线时,存在着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两编织线Y8、Y9的位置关系偏移的可能性,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容易发生渗透。
<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3来说明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1×1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例。在图3中,仅说明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另外,第二线圈列12编织,与第一线圈列11同样地进行即可。
在S0中,表示将成为表面线圈的线圈和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交替地卡定了的状态。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两个线圈之间配置了一个空针。
在S1中,将成为表面线圈的线圈和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的间隔堵塞(工序A)。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
在S2中,使第一线圈列11之中的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向第二针床BB移动。在本例的情况下,作为由第一跨线1相连的线圈3和线圈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的第一距离是1针量或者2针量。因此,在S3中,使BB向右方向横移0.5间距。其结果,第一距离全部成为1.5针以下。因此,如果在S3的状态下由添纱编织来编织新的第一线圈列11,则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基于图4来说明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3×3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例。在图4中也仅说明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
在S0中,表示将构成第一线圈列11的8个线圈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将构成第二线圈列12的8个线圈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
在S1中,使第一线圈列11的卡定宽度和第二线圈列12的卡定宽度变窄(工序A)。两线圈列11、12的卡定宽度窄了3针量。与和S2中的第一跨线1的数量相同数量的编织针的量相应地,两线圈列11、12的卡定宽度变窄。在本例中,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
在S2中,使第一线圈列11之中的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向第二针床BB移动。其结果,作为由第一跨线1相连的线圈3和线圈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全部成为1针量。因此,如果从S2的状态由添纱编织来编织新的第一线圈列11,则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4中,基于图5来说明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4×4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的例。在图5中也仅说明第一线圈列11的编织。
在S0中,表示将构成第一线圈列11的10个线圈卡定在第一针床FB上,将构成第二线圈列12的10个线圈卡定在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
在S1中,使第一线圈列11的卡定宽度和第二线圈列12的卡定宽度变窄(工序A)。两线圈列11、12的卡定宽度窄了3针量。与和S2中的第一跨线1的数量相同数量的编织针的量相应地,两线圈列11、12的卡定宽度变窄。在本例中,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没有成为点对称。
在S2中,使第一线圈列11之中的成为里面线圈的线圈向第二针床BB移动。其结果,作为由第一跨线1相连的线圈3和线圈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全部成为1针量。因此,如果从S2的状态由添纱编织来编织新的第一线圈列11,则在表面线圈和里面线圈之间难以发生渗透。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利用于n及m为4以上的罗纹组织的编织。另外,也可以利用于n和m为不同的数字的罗纹组织的编织。例如,在2×1的罗纹组织或者3×2的罗纹组织等的编织中,也可以利用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在将罗纹组织和平针组织在线圈纵行方向并列的情况下,也可以与在隔开一针的抽针状态(1×1的抽针状态)下编织的平针组织的编织宽度一致地使罗纹组织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量比平针组织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线圈数量大。另外,也可以将罗纹组织的一部分线圈重叠做成1×1的抽针状态,在1×1的抽针状态下编织平针组织。
在具有罗纹组织的第一线圈列11及第二线圈列1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部分中,也可以存在不具有罗纹单元的部位。另外,不同的罗纹单元也可以混合存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编织宽度方向并列的空针的数量成为一个,但也可以在局部存在两个以上的空针并列的部位。
符号的说明
1:第一跨线
2:第二跨线
3、4、5、6:线圈
7、70:编织针
8:第一供给口
Y8:第一编织线
9:第二供给口
Y9:第二编织线
11:第一线圈列
12:第二线圈列
FB:第一针床
BB:第二针床。
Claims (5)
1.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在前后相向的第一针床(FB)和第二针床(BB)的横编机,由添纱编织来编织具有n×m的罗纹组织的筒状编织物,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了做成将第一线圈列(11)以在其编织宽度内包括空针在内的状态卡定在上述第一针床(FB)上、将第二线圈列(12)以在其编织宽度内包括空针在内的状态卡定在上述第二针床(BB)上的状态的工序A之后,反复进行如下的工序B和工序C,
工序B:将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多个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分配,编织具有在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n×m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一线圈列(11),将上述新的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返回到分配前的状态,
工序C:将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多个线圈向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分配,编织具有在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纵行方向相连的n×m的罗纹组织的新的第二线圈列(12),将上述新的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返回到分配前的状态,
在上述工序A中,将上述第一线圈列(11)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上述第一线圈列(11),并且将上述第二线圈列(12)中的一部分线圈间隔堵塞来配置上述第二线圈列(12),
在上述工序B中,在构成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多个线圈的分配时,使第一距离成为1.5针以下,
在上述工序C中,在构成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多个线圈的分配时,使第二距离成为1.5针以下,
上述第一距离是由跨过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一跨线(1)相连的两个线圈(3、4)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
上述第二距离是由跨过上述第一针床(FB)和上述第二针床(BB)之间的第二跨线(2)相连的两个线圈(5、6)的编织宽度方向的距离,
n×m的罗纹组织是指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n个表面线圈和在编织宽度方向连续的m个里面线圈交替地并列的编织组织,n及m分别是1以上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工序A中,
使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卡定宽度比第一卡定宽度窄p针量,
使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卡定宽度比第二卡定宽度窄q针量,
上述第一卡定宽度是使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各线圈卡定在隔开一针的编织针上时的卡定宽度,
上述第二卡定宽度是使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各线圈卡定在隔开一针的编织针上时的卡定宽度,
上述p的数与在上述工序B中形成的上述第一跨线(1)的数相同,
上述q的数与在上述工序C中形成的上述第二跨线(2)的数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工序A中,使上述第一线圈列(11)的线圈排列和上述第二线圈列(12)的线圈排列成为点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n及上述m都是2以上,上述第一距离及上述第二距离是1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n及上述m都是2以上,上述第一距离及上述第二距离是1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66052A JP7434035B2 (ja) | 2020-04-01 | 2020-04-01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020-066052 | 2020-04-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93954A CN113493954A (zh) | 2021-10-12 |
CN113493954B true CN113493954B (zh) | 2023-01-10 |
Family
ID=77749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54955.7A Active CN113493954B (zh) | 2020-04-01 | 2021-03-31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434035B2 (zh) |
KR (1) | KR102554075B1 (zh) |
CN (1) | CN113493954B (zh) |
DE (1) | DE102021203237A1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84914A (en) * | 1932-02-03 | 1937-06-22 | Hemphill Co | Rib fabric, method of and mechanism for knitting the same |
CN1961107A (zh) * | 2004-01-30 | 2007-05-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EP1918438A1 (de) * | 2006-10-26 | 2008-05-07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s in Plattiertechnik |
CN101715498A (zh) * | 2007-06-29 | 2010-05-26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
JP2012188772A (ja) * | 2011-03-09 | 2012-10-04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CN103572480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6929990A (zh) * | 2015-12-25 | 2017-07-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JP2020002487A (ja) * | 2018-06-26 | 2020-01-0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84888A (ja) * | 1984-10-03 | 1986-04-30 | Hitachi Ltd | 埋込みヘテロ型半導体レ−ザ |
JP3126315B2 (ja) * | 1996-10-29 | 2001-01-22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2×1ゴム編み組織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EP1367162B1 (en) * | 2001-02-02 | 2010-06-16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of link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s together and knitted fabric therefor |
CN101668886B (zh) | 2007-05-02 | 2011-12-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
JP2014227611A (ja) * | 2013-05-17 | 2014-12-08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リブ風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リブ風編地 |
-
2020
- 2020-04-01 JP JP2020066052A patent/JP743403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30 DE DE102021203237.0A patent/DE102021203237A1/de active Pending
- 2021-03-30 KR KR1020210041004A patent/KR10255407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1-03-31 CN CN202110354955.7A patent/CN1134939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84914A (en) * | 1932-02-03 | 1937-06-22 | Hemphill Co | Rib fabric, method of and mechanism for knitting the same |
CN1961107A (zh) * | 2004-01-30 | 2007-05-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EP1918438A1 (de) * | 2006-10-26 | 2008-05-07 | H. Stoll GmbH & Co. KG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lauch-Rund-Fertiggestricks in Plattiertechnik |
CN101715498A (zh) * | 2007-06-29 | 2010-05-26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针织品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品 |
JP2012188772A (ja) * | 2011-03-09 | 2012-10-04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CN103572480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N106929990A (zh) * | 2015-12-25 | 2017-07-07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JP2020002487A (ja) * | 2018-06-26 | 2020-01-0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554075B1 (ko) | 2023-07-10 |
CN113493954A (zh) | 2021-10-12 |
JP2021161575A (ja) | 2021-10-11 |
DE102021203237A1 (de) | 2021-10-07 |
KR20210122702A (ko) | 2021-10-12 |
JP7434035B2 (ja) | 2024-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0989219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inlaid fabric | |
EP0839940B1 (en) |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 |
EP1375718A1 (en) |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 |
EP2565308B1 (en) | Joining method of neighboring knitted fabric pieces, and knitted fabric | |
EP1990452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ted fabric | |
EP1652980B1 (en) | Knitting method for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with stripe pattern and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with stripe pattern | |
EP2390393A1 (en) | Method for preventing ravel of knitting yarn and knitted fabric | |
EP2447399B1 (en) | Knitting method o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yarn feeders and a corresponding knitted fabric | |
EP1130146A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3-d shape knit fabric | |
US20040093908A1 (en) | Welt-processed knitted fabric and welt processing method | |
US6581417B2 (en) | Knit wear knitting method | |
EP1990451A1 (en) | Method of forming increase and knitted fabric where increases are formed inner side of knitting width direction end of knitted fabric | |
EP2290141B1 (en) | Method of knitting a tubular fabric and tubular fabric | |
US6079232A (en) | Widening method | |
CN113493954B (zh) |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US5174134A (en) | Knitting method of thick fabric less in elasticity | |
CN109322052B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4592272A (zh) | 编织方法 | |
CN115404587B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5467072B (zh) | 筒状绒头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筒状绒头针织物 | |
JPH07238445A (ja) | 天竺ジャカードの筒状編地編成方法 | |
CN115247313B (zh) | 绒头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1218761B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JP3541097B2 (ja) | 筒状編成における増し目形成方法 | |
JP3954326B2 (ja) | 伏目方法および伏目処理された編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