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5871A -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5871A
CN115195871A CN202210874412.2A CN202210874412A CN115195871A CN 115195871 A CN115195871 A CN 115195871A CN 202210874412 A CN202210874412 A CN 202210874412A CN 115195871 A CN115195871 A CN 115195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ongitudinal beam
plate
beam assembly
fron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44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95871B (zh
Inventor
吴忠云
李刚
吴忠杰
许明
任益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744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958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95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5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95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5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涉及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左纵梁总成、右纵梁总成和前围板总成,前防撞梁总成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固定连接,前围板总成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远离前防撞梁总成一端固定连接;前围上横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均与前围板总成连接,前围上横梁总成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上方;左封板总成的两端分别左纵梁总成连接和前围板总成连接,右封板总成的两端分别右纵梁总成连接和前围板总成连接,通过将各个横梁与纵梁形成横纵框架连接结构,从而满足不同车型的安装需求,并且有效提高前舱碰撞吸能的效果,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传统燃油车相关技术中,车辆的构造及布置相对固定,前机舱布局较为单一,当前车辆前机舱的布置无法适配燃油车、混动以及纯电车辆的内部部件的布局策略,对于轿车、SUV及MPV的平台化零件来说前机舱的适用性较低,因此为用户提供一种安全性能优秀、性能卓越的通用化的平台架构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的前机舱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
前防撞梁总成、左纵梁总成、右纵梁总成和前围板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总成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总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总成和所述右纵梁远离所述前防撞梁总成一端固定连接;
第一前减震塔总成和第二前减震塔总成,所述第一前减震塔总成与所述左纵梁总成与所述前围板总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减震塔总成与所述右纵梁总成与所述前围板总成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前围上横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均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上方。
可选地,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前风窗流水槽总成,所述前风窗流水槽总成沿所述前围板总成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上。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总成包括左纵梁总成和左封板总成,所述左纵梁总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和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左封板总成的两端分别所述左纵梁总成连接和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
所述右纵梁总成包括右纵梁总成和右封板总成,所述右纵梁总成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和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右封板总成的两端分别所述右纵梁总成连接和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总成包括左纵梁外板和左纵梁内板,所述左纵梁外板和所述左纵梁内板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所述左纵梁总成;
所述右纵梁总成包括右纵梁外板和右纵梁内板,所述右纵梁外板和所述右纵梁内板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所述右纵梁总成。
可选地,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A柱下里板和右A柱下里板,所述左A柱下里板和所述右A柱下里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两端,所述左纵梁外板与所述左A柱下里板内侧连接,所述左封板总成与所述左A柱下里板外侧连接,所述右纵梁外板与所述右A柱下里板内侧连接,所述右封板总成与所述右A柱下里板外侧连接。
可选地,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螺母板、左纵梁立柱和左连接板,所述左螺母板、所述左纵梁立柱和所述左连接板均设置在所述左纵梁内板上,所述左纵梁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左螺母板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另一端通过所述左连接板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左封板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左纵梁立柱与所述左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
右螺母板、右纵梁立柱和右连接板,所述右螺母板、所述右纵梁立柱和所述右连接板均设置在所述右纵梁内板上,所述右纵梁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右螺母板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另一端通过所述右连接板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所述右封板总成的一端通过所述右纵梁立柱与所述右纵梁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总成连接。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外板上和所述右纵梁外板上均设置有第一诱导凹槽和第二诱导凹槽,所述左纵梁外板上的所述第一诱导凹槽和所述第二诱导凹槽向所述左纵梁总成内凹陷,所述右纵梁外板上的所述第一诱导凹槽和所述第二诱导凹槽向所述右纵梁总成内凹陷。
可选地,所述左纵梁总成和所述右纵梁总成还包括多个支撑隔板,多个所述支撑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左纵梁总成和所述右纵梁总成内部的腔体中。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机舱结构。
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前机舱结构包括多根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其中横向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前围上横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纵向结构包括左纵梁总成、右纵梁总成、左封板总成和右封板总成,通过将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在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一端,前围板总成、前围上横梁总成和前围下横梁总成连接在左纵梁总成和右纵梁总成另一端,形成横纵框架连接结构,从而满足不同车型的安装需求,并且有效提高前舱碰撞吸能的效果,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保护驾驶舱乘员安全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前机舱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前机舱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前机舱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的左纵梁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说明:1、前防撞梁总成;2、左纵梁总成;21、左封板总成;22、左螺母板;23、左连接板;24、左纵梁立柱;25、左纵梁外板;26、左纵梁内板;3、右纵梁总成;31、右封板总成;32、右螺母板;33、右连接板;34、右纵梁立柱;35、右纵梁外板;36、右纵梁内板;4、前围板总成;41、前围上横梁总成;42、前围下横梁总成;5、前风窗流水槽总成;6A、第一诱导凹槽;6B、第二诱导凹槽;7A、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B、第二前减震塔总成;8A、左A柱下里板;8B、右A柱下里板;9、支撑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传统燃油车相关技术中,车辆的构造及布置相对固定,前机舱布局较为单一,当前车辆前机舱的布置无法适配燃油车、混动以及纯电车辆的内部部件的布局策略,对于轿车、SUV及MPV的平台化零件来说前机舱的适用性较低,因此为用户提供一种安全性能优秀、性能卓越的通用化的平台架构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例一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参照图1和图2,前机舱结构包括:
前防撞梁总成1、左纵梁总成2、右纵梁总成3和前围板总成4,前防撞梁总成1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固定连接,前围板总成4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远离前防撞梁总成1一端固定连接;
其中,前防撞梁总成1包括前防撞梁,前防撞梁弯曲的弧形板材,前防撞梁的凸面朝向车体前方、凹面朝向车辆,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分别与前防撞梁朝向车辆的凹面连接,用于在抵御前碰撞或偏置碰撞时吸收大碰撞能量,从而保护车辆结构。
前围板总成4设置在车体上位于驾驶舱前方,前围板总成4设置在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远离前防撞梁总成1的一端,从而将前防撞梁总成1通过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与车辆主体连接,在抵御前碰撞或偏置碰撞时,碰撞能量经过前防撞梁总成1、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吸收后传递至前围板总成4,通过前围板总成4保护驾驶舱乘员安全。
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均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前围上横梁总成41位于前围下横梁总成42上方;
通过在前围板总成4上设置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从而提高前围板总成4的结构强度,其中,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与前围板总成4以及前围下横梁总成42连接,形成框架型结构,从而提高前舱碰撞吸能效果,进一步保护驾驶舱乘员安全。
左封板总成21和右封板总成31,左封板总成21的两端分别左纵梁总成2连接和前围板总成4连接,右封板总成31的两端分别右纵梁总成3连接和前围板总成4连接。
其中,整个前机舱为左右对称结构,左封板总成21设置在左纵梁的左侧外部且位于左纵梁的上方,右封板总成31设置在右纵梁的右侧外部且位于右纵梁的上方,与前防撞梁总成1、左纵梁总成2、右纵梁总成3和前围板总成4围设成车辆的前机舱结构,车辆的其他部件设置在前机舱内。左封板总成21的一端连接在左纵梁的上方,另一端连接在前围板的外侧,右封板总成31的一端连接在右纵梁的上方,另一端连接在前围板另一侧的外侧,在纵梁承受碰撞时,通过纵梁与封板总成形成两条传力路径,进行碰撞力的传递吸收,从而提升前舱碰撞吸能效果。
前机舱结构通过设置多根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其中横向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1、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纵向结构包括左纵梁总成2、右纵梁总成3、左封板总成21和右封板总成31,通过将前防撞梁总成1连接在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一端,前围板总成4、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连接在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另一端,形成横纵框架连接结构,从而满足不同车型的安装需求,并且有效提高前舱碰撞吸能的效果,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安全性,提高保护驾驶舱乘员安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沿前围板总成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前围板总成4上。
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为弧形梁结构,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固定设置在前围板总成4上,且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的凸面朝向车辆前方,同时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通过前围板总成4,与左纵梁、右纵梁、左封板总成21和右封板总成31形成框架结构,进而使整个前机舱形成“四横四纵”的框架结构,进一步提高前舱的碰撞吸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和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与左纵梁总成2与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与右纵梁总成3与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
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和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分别设置在前机舱的两侧,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设置在左纵梁总成2与前围板总成4之间,并通过螺栓以及SPR铆接的方式分别与左纵梁总成2与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设置在右纵梁总成3与前围板总成4之间,并通过螺栓以及SPR铆接的方式分别与右纵梁总成3与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从而将前机舱内的减震塔与前机舱的框架结构固定连接,在碰撞时将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和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作为一条吸收碰撞力的传力路径,从而提高整车扭转刚度,进一步提高前舱的碰撞吸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封板总成21与左纵梁总成2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两端与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左封板总成21和左纵梁总成2连接,形成安装空间,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均与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的侧壁连接,从而将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固定在左封板总成21与左纵梁总成2之间,提高整个装置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第一固定板、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和第二固定板形成三层防撞结构,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右封板总成31与纵梁总成3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的两端与第二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右封板总成31和纵梁总成3连接,形成安装空间,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设置在安装空间内,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侧壁均与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的侧壁连接,从而将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固定在右封板总成31与纵梁总成3之间,提高整个装置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第一固定板、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和第二固定板形成三层防撞结构,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螺母板22和左连接板23,左纵梁总成2的一端通过左螺母板22与前防撞梁总成1连接、另一端通过左连接板23与前围板总成4和前围上横梁总成41连接;
其中,左螺母板22固定设置在左纵梁总成2远离前围板总成4一端的端部,左螺母板22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通过螺栓将左螺母板22与前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从而将左纵梁与前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提高整个结构的连接强度。
左连接板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左纵梁总成2靠近前围板总成4一侧的外部,另一端与前围上横梁总成41,同时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从而提高左纵梁总成2于前围板总成4以及前围上横梁总成41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整车扭转刚。
右螺母板32和右连接板33(图中未示出),右纵梁总成3的一端通过右螺母板32与前防撞梁总成1连接、另一端通过右连接板33与前围板总成4和前围上横梁总成41连接。
其中,左纵梁总成与右纵梁总成部分为对称结构,右螺母板32固定设置在右纵梁总成3远离前围板总成4一端的端部,右螺母板32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孔,通过螺栓将右螺母板32与前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从而将右纵梁与前防撞梁总成1固定连接,提高整个结构的连接强度。
右连接板3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右纵梁总成3靠近前围板总成4一侧的外部,另一端与前围上横梁总成41,同时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从而提高右纵梁总成3于前围板总成4以及前围上横梁总成41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整车扭转刚。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纵梁立柱24,左封板总成21的一端通过左纵梁立柱24与左纵梁总成2连接、另一端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
左纵梁立柱24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左纵梁靠近前防撞梁总成1的一端顶部,另一端与左封板总成21的顶部固定连接,从而将左封板总成21与左纵梁总成2连接为一体,左封板总成21的另一端直接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从而形成框架结构。
其中,左封板总成21与左纵梁之间还设置有安装立柱,安装立柱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总成2的中间位置以及左封板总成21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并且还与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固定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的安装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前机舱的扭转刚度,进而提高前舱的碰撞吸能效果。
右纵梁立柱34(图中未示出),右封板总成31的一端通过右纵梁立柱34与右纵梁总成3连接、另一端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
右纵梁立柱34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右纵梁靠近前防撞梁总成1的一端顶部,另一端与右封板总成31的顶部固定连接,从而将右封板总成31与右纵梁总成3连接为一体,右封板总成31的另一端直接与前围板总成4连接,从而形成框架结构。
其中,右封板总成31与右纵梁之间还设置有安装立柱,安装立柱的两端分别与右纵梁总成3的中间位置以及右封板总成31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并且还与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固定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的安装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提高了前机舱的扭转刚度,进而提高前舱的碰撞吸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
左纵梁总成2包括左纵梁外板25和左纵梁内板26,左纵梁外板25和左纵梁内板26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左纵梁总成2;
其中,左纵梁外板25和左纵梁内板26为相互扣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成左纵梁总成2,左纵梁外板25靠近外侧,左螺母板22、左连接板23和左纵梁立柱24均固定连接在左纵梁外板25上,左纵梁内板26与前围板总成4、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连接。
左纵梁总成2为腔体结构,左纵梁总成2内设置有多个支撑隔板9,在本实施了中支撑隔板9设置有四块,四块支撑隔板9间隔设置在左纵梁总成2的腔体内,提高左纵梁的结构强度,从而有效提高左纵梁总成2碰撞时的稳定性。
右纵梁总成3包括右纵梁外板35和右纵梁内板36,右纵梁外板35和右纵梁内板36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右纵梁总成3。
其中,右纵梁外板35和右纵梁内板36为相互扣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成右纵梁总成3,右纵梁外板35靠近外侧,右螺母板32、右连接板33和右纵梁立柱34均固定连接在右纵梁外板35上,右纵梁内板36与前围板总成4、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连接。
右纵梁总成3为腔体结构,右纵梁总成3内设置有多个支撑隔板9,在本实施了中支撑隔板9设置有四块,四块支撑隔板9间隔设置在右纵梁总成3的腔体内,提高右纵梁的结构强度,从而有效提高右纵梁总成3碰撞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A柱下里板8A和右A柱下里板8B(图中未示出),左A柱下里板8A和右A柱下里板8B分别设置在前围板总成4两端,左纵梁外板25与左A柱下里板8A内侧连接,左封板总成21与左A柱下里板8A外侧连接,右纵梁外板35与右A柱下里板8B内侧连接,右封板总成31与右A柱下里板8B外侧连接。
其中,左A柱下里板8A部分与右A柱下里板8B部分的结构对称,左A柱下里板8A的底部与车辆主体框架连接,左A柱下里板8A上方与车辆A柱连接,前围板总成4的内壁与左A柱下里板8A的内壁固定连接,左封板总成21的内壁与左A柱下里板8A的外壁固定连接,左纵梁外板25与左A柱下里板8A的内壁固定连接;右A柱下里板8B的底部与车辆主体框架连接,右A柱下里板8B上方与车辆A柱连接,前围板总成4的内壁与右A柱下里板8B的内壁固定连接,右封板总成31的内壁与右A柱下里板8B的外壁固定连接,右纵梁外板35与右A柱下里板8B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左纵梁总成2与左封板总成21将左A柱下里板8A夹持,以及右纵梁总成3与右封板总成31将右A柱下里板8B夹持,在车辆两侧形成两条传力路径,在碰撞时有效将碰撞力吸收,同时通过设置在左A柱下里板8A与右A柱下里板8B之间的前围板总成4对剩余的碰撞力进行吸收,有效保护乘员舱的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纵梁外板25上和右纵梁外板35上均设置有第一诱导凹槽6A和第二诱导凹槽6B,左纵梁外板25上的第一诱导凹槽6A和第二诱导凹槽6B向左纵梁总成2内凹陷,右纵梁外板35上的第一诱导凹槽6A和第二诱导凹槽6B向右纵梁总成3内凹陷。
其中,左纵梁外板25上和右纵梁外板35上的第一诱导凹槽6A均设置在靠近前防撞梁总成1一端,两个第一诱导凹槽6A的位置相对应,且均通过向内侧进行凹筋诱导变形而成;左纵梁外板25上和右纵梁外板35上的第二诱导凹槽6B均设置在靠近前围板总成4一侧,两个第二诱导凹槽6B的位置相对应,且均通过向内侧进行凹筋诱导变形而成,第二诱导凹槽6B的变形跨度大于第一诱导凹槽6A的变形跨度,通过设置第一诱导凹槽6A与第二诱导凹槽6B,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左纵梁总成2与右纵梁总成3上的第一诱导凹槽6A处在撞击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其他位置首先发生弯曲,从而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当撞击力更大时,第二诱导凹槽6B继续发生为弯曲,进一步将撞击力进行吸收,有效提高整个前机舱结构的吸能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还包括多个支撑隔板9,多个支撑隔板9分别设置在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内部的腔体中。
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内部均为中空腔体,因此为了提高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的结构强度,在内部腔体中间隔设置有多个支撑隔板9,通过支撑隔板9对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内壁进行支撑,有效提高左纵梁总成2和右纵梁总成3受到撞击后发生变形时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一的前机舱结构。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包括:
前防撞梁总成(1)、左纵梁总成(2)、右纵梁总成(3)和前围板总成(4),所述前防撞梁总成(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总成(2)和所述右纵梁总成(3)固定连接,所述前围板总成(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总成(2)和所述右纵梁总成(3)远离所述前防撞梁总成(1)一端固定连接;
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前围下横梁总成(42),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41)和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42)均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连接,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41)位于所述前围下横梁总成(42)上方;
左封板总成(21)和右封板总成(31),所述左封板总成(21)的两端分别所述左纵梁总成(2)连接和所述前围板总成(4)连接,所述右封板总成(31)的两端分别所述右纵梁总成(3)连接和所述前围板总成(4)连接。
2.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所述前风窗流水槽总成(5)沿所述前围板总成(4)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4)上。
3.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和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所述第一前减震塔总成(7A)与所述左纵梁总成(2)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前减震塔总成(7B)与所述右纵梁总成(3)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固定连接。
4.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螺母板(22)和左连接板(23),所述左纵梁总成(2)的一端通过所述左螺母板(22)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左连接板(23)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和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41)连接;
右螺母板(32)和右连接板(33),所述右纵梁总成(3)的一端通过所述右螺母板(32)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1)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右连接板(33)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和所述前围上横梁总成(41)连接。
5.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纵梁立柱(24),所述左封板总成(21)的一端通过所述左纵梁立柱(24)与所述左纵梁总成(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连接;
右纵梁立柱(34),所述右封板总成(31)的一端通过所述右纵梁立柱(34)与所述右纵梁总成(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总成(4)连接。
6.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纵梁总成(2)包括左纵梁外板(25)和左纵梁内板(26),所述左纵梁外板(25)和所述左纵梁内板(26)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所述左纵梁总成(2);
所述右纵梁总成(3)包括右纵梁外板(35)和右纵梁内板(36),所述右纵梁外板(35)和所述右纵梁内板(36)相互扣合形成带有腔体的所述右纵梁总成(3)。
7.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机舱结构还包括:
左A柱下里板(8A)和右A柱下里板(8B),所述左A柱下里板(8A)和所述右A柱下里板(8B)分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4)两端,所述左纵梁外板(25)与所述左A柱下里板(8A)内侧连接,所述左封板总成(21)与所述左A柱下里板(8A)外侧连接,所述右纵梁外板(35)与所述右A柱下里板(8B)内侧连接,所述右封板总成(31)与所述右A柱下里板(8B)外侧连接。
8.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外板(25)上和所述右纵梁外板(35)上均设置有第一诱导凹槽(6A)和第二诱导凹槽(6B),所述左纵梁外板(25)上的所述第一诱导凹槽(6A)和所述第二诱导凹槽(6B)向所述左纵梁总成(2)内凹陷,所述右纵梁外板(35)上的所述第一诱导凹槽(6A)和所述第二诱导凹槽(6B)向所述右纵梁总成(3)内凹陷。
9.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机舱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纵梁总成(2)和所述右纵梁总成(3)还包括多个支撑隔板(9),多个所述支撑隔板(9)分别设置在所述左纵梁总成(2)和所述右纵梁总成(3)内部的腔体中。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前机舱结构。
CN202210874412.2A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115195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4412.2A CN115195871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74412.2A CN115195871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5871A true CN115195871A (zh) 2022-10-18
CN115195871B CN115195871B (zh) 2024-01-09

Family

ID=83583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4412.2A Active CN115195871B (zh) 2022-07-20 2022-07-20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9587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4076A (ja) * 1999-03-11 2000-09-2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冷却ポンプ取付構造
JP2009040127A (ja) * 2007-08-07 2009-02-26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083687A (ja) * 2007-10-01 2009-04-2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20130099514A1 (en) * 2011-10-21 2013-04-25 Aisin Keikinz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umper apparatus and crush box thereof
JP2019006250A (ja) * 2017-06-23 2019-01-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構造
CN109823410A (zh) * 2019-02-28 2019-05-31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前机舱封板连接结构
WO2019136949A1 (en) * 2018-01-10 2019-07-18 Yanfeng Plastic Omnium Automotive Exterior Systems Co., Ltd. A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vehicle exterior parts
CN111547136A (zh) * 2020-05-26 2020-08-18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212860992U (zh) * 2020-05-18 2021-04-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US20210101515A1 (en) * 2019-10-07 2021-04-08 Kelly L. Menz Grain trailer
CN113044117A (zh) * 2019-12-26 2021-06-29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267779U (zh) * 2020-12-11 2021-09-2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机舱框架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4076A (ja) * 1999-03-11 2000-09-2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冷却ポンプ取付構造
JP2009040127A (ja) * 2007-08-07 2009-02-26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083687A (ja) * 2007-10-01 2009-04-2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20130099514A1 (en) * 2011-10-21 2013-04-25 Aisin Keikinz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umper apparatus and crush box thereof
JP2019006250A (ja) * 2017-06-23 2019-01-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構造
WO2019136949A1 (en) * 2018-01-10 2019-07-18 Yanfeng Plastic Omnium Automotive Exterior Systems Co., Ltd. An assembly structure for vehicle exterior parts
CN109823410A (zh) * 2019-02-28 2019-05-31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一种前机舱封板连接结构
US20210101515A1 (en) * 2019-10-07 2021-04-08 Kelly L. Menz Grain trailer
CN113044117A (zh) * 2019-12-26 2021-06-29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2860992U (zh) * 2020-05-18 2021-04-0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及其前减震塔座连接结构
CN111547136A (zh) * 2020-05-26 2020-08-18 重庆金康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214267779U (zh) * 2020-12-11 2021-09-2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机舱框架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5871B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74637B (zh) 一种车身后舱框架总成及车辆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03485923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端墙结构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10155176B (zh) 车架结构
CN110816455A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前舱结构
CN110962941A (zh) 一种加强白车身框架
CN115195871A (zh)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113968285B (zh)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结构
CN114954676B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215883812U (zh)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CN213862433U (zh) 地板纵梁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3109504U (zh) 一种碰撞组合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746650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05440240U (zh) 一种带有吸能结构的车架
CN216424562U (zh) 一种汽车前板簧悬架的碰撞车架结构
CN218505981U (zh) 前上纵梁加强板、前上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19312875U (zh) 一种车身门槛加强结构及车辆
CN115214789B (zh) 下车身前部总成和汽车
CN216916033U (zh) 车身传力结构和车辆
CN219406616U (zh) 车身前部结构与车辆
CN217396651U (zh) 机舱上边梁总成以及车辆
CN220053951U (zh) 车身骨架
CN115416753B (zh) 一种前机舱结构、车辆及车身连接结构
CN221316360U (zh) 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