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44117A -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44117A CN113044117A CN201911367303.6A CN201911367303A CN113044117A CN 113044117 A CN113044117 A CN 113044117A CN 201911367303 A CN201911367303 A CN 201911367303A CN 113044117 A CN113044117 A CN 1130441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ush
- longitudinal beam
- inducing
- upper longitudinal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11 indu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上纵梁总成包括:上纵梁主体,包括:上纵梁内板和上纵梁外板,所述上纵梁外板与所述上纵梁内板相连以在所述上纵梁外板和所述上纵梁内板之间形成中空腔室,且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吸能的压溃诱导部。由此,上纵梁主体的前端设置有压溃诱导部,压溃诱导部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从而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压溃诱导部可以对碰撞力起到吸收的作用,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而对车内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在车辆的安全性能中是至关重要的指标。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前机舱处的结构强度强,当车辆发生正碰撞时,无法通过前机舱的梁结构对碰撞力有效地吸收,从而导致碰撞力传递至驾驶室,使得车辆无法对乘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装置,所述上纵梁装置的抗碰撞性能好。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包括:上纵梁主体,包括:上纵梁内板和上纵梁外板,所述上纵梁外板与所述上纵梁内板相连以在所述上纵梁外板和所述上纵梁内板之间形成中空腔室,且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吸能的压溃诱导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上纵梁主体的前端设置有压溃诱导部,压溃诱导部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从而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压溃诱导部可以对碰撞力起到吸收的作用,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而对车内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上纵梁总成还包括:内侧加强板,所述上纵梁内板设置在所述内侧加强板前部且与所述内侧加强板相连;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所述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室,并连接于所述内侧加强板和所述上纵梁外板之间,且所述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与所述上纵梁外板的至少一部分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纵梁外板包括:由前向后依次相连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压溃诱导部形成在所述前部。
进一步地,所述前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板、前部外板和前部下板,所述前部上板、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呈U形,所述压溃诱导部设置在前部上板、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中的至少一个上。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诱导部构造为压溃诱导槽,所述压溃诱导槽适于朝向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或远离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诱导槽适于沿其所在板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诱导槽包括第一压溃诱导槽、第二压溃诱导槽、第三压溃诱导槽、第四压溃诱导槽和第五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上板;所述第三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外板;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下板;所述第五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上;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五压溃诱导槽朝向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三压溃诱导槽朝向远离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在上下方向正对,且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第三压溃诱导槽、第二压溃诱导槽和第五压溃诱导槽由前向后依次交错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的中部外板形成有折弯诱导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纵梁总成的爆炸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纵梁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上纵梁总成100、
上纵梁主体10、
上纵梁内板11、上纵梁外板12、前部121、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前部下板1213、中部122、后部123、
压溃诱导部13、第一压溃诱导槽131、第二压溃诱导槽132、第三压溃诱导槽133、第四压溃诱导槽134、第五压溃诱导槽135、内侧加强板14、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折弯诱导槽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100,上纵梁总成100包括:上纵梁主体10。
参照图1,上纵梁主体10包括上纵梁内板11和上纵梁外板12,上纵梁外板12与上纵梁内板11相连以在上纵梁外板12和上纵梁内板11之间形成中空腔室,而且上纵梁主体10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吸能的压溃诱导部13。
如图1所示,当上纵梁外板12与上纵梁内板11连接配合时,上纵梁外板12和上纵梁内板11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上纵梁主体10,上纵梁主体10具有良好的支撑能力,可以对发动机盖等部件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在上纵梁主体10的前端还设置有压溃诱导部13,压溃诱导部13对能量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当车辆发生正碰时,碰撞力传递由前向后传递,当碰撞力传递至上纵梁主体10处时,上纵梁主体10前端的压溃诱导部13可以对碰撞力吸收,减小向后传递的碰撞力,从而减少车内乘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伤害。由此,可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纵梁总成100的后端与车身相连,上纵梁总成100的上端可以与发动机盖板相连,当压溃诱导部13对碰撞力吸收时,可以减少传递至车身和上纵梁总成100与发动机盖板连接处的碰撞力,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100,上纵梁主体10的前端设置有压溃诱导部13,压溃诱导部13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从而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压溃诱导部13可以对碰撞力起到吸收的作用,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而对车内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上纵梁总成100还包括:内侧加强板14,上纵梁内板11设置在内侧加强板14前部121且与内侧加强板14相连,内侧加强板14与上纵梁外板12相连,从而通过内侧加强板14可以有效地提升上纵梁总成100的结构强度。
上纵梁总成100还包括: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设置于中空腔室,并连接于内侧加强板14和上纵梁外板12之间,而且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与上纵梁外板12的至少一部分贴合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盖板通过铰链与上纵梁总成100相连,发动加盖铰链加强板设置在上纵梁总成100用于与铰链配合的部位,由此可以提升铰链处的结构强度。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与上纵梁外板12贴合设置,从而可以降低发动加盖铰链加强板的装配难度,同时提升上纵梁外板12与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15配合区域的结构强度。
如图2所示,上纵梁外板12包括:由前向后依次相连的前部121、中部122和后部123,压溃诱导部13形成在前部121。可以理解的是,车辆主要的碰撞方式包括正碰和侧碰,由于上纵梁总成100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上纵梁总成100主要用于吸收正碰产生的碰撞力。将压溃诱导部13设置在前部121可以对碰撞力充分地吸收,从而可以减小传递至车身的碰撞力,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前部121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呈U形,压溃诱导部13设置在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中的至少一个上,从而提升前部121吸收碰撞力的能力。
可选地,压溃诱导部13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单独设置在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中的一个上,还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单独设置在前部上板1211、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中的多个上。
具体地,压溃诱导部13构造为压溃诱导槽,压溃诱导槽可以朝向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或远离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压溃诱导槽具有良好的变形性能,当碰撞力传递至压溃诱导槽处时,压溃诱导槽处变形,以对碰撞力进行吸收。压溃诱导槽的结构简单,对碰撞力的吸收效果好。
其中,压溃诱导槽的排布方式多样,如:在前部上板1211设置两个沿前后方向间隔排布的压溃诱导槽;还可以在前部上板1211和前部下板1213分别设置一个压溃诱导槽,两个压溃诱导槽正对设置;还可以在前部上板1211和前部下板1213均设置多个压溃诱导槽,压溃诱导槽可选择性地交错排布。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压溃诱导槽可以沿其所在板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即压溃诱导槽的延伸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垂直,从而使得压溃诱导槽更容易变形,提升压溃诱导槽吸收碰撞力的能力。
如图2所示,具体地,压溃诱导槽包括第一压溃诱导槽131、第二压溃诱导槽132、第三压溃诱导槽133、第四压溃诱导槽134和第五压溃诱导槽135。多个压溃诱导槽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上纵梁总成100前端吸收碰撞力的能力。
其中,第一压溃诱导槽131、第二压溃诱导槽132形成在前部上板1211;第三压溃诱导槽133形成在前部外板1212;第四压溃诱导槽134形成在前部下板1213;第五压溃诱导槽135形成在前部外板1212和前部下板1213上;第一压溃诱导槽131、第四压溃诱导槽134和第五压溃诱导槽135朝向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第二压溃诱导槽132和第三压溃诱导槽133朝向远离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
进一步地,第一压溃诱导槽131和第四压溃诱导槽134在上下方向正对,而且第一压溃诱导槽131、第三压溃诱导槽133、第二压溃诱导槽132和第五压溃诱导槽135由前向后依次交错布置,从而可以防止压溃诱导槽所在区域变形时相互干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溃诱导槽131和第四压溃诱导槽134位于前部121的前端,在上下方向正对可以提升该区域的变形能力,更好地对碰撞力进行吸收。
具体地,第一压溃诱导槽131距离前部121的端部具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可以满足30+5mm。可以理解的是,根据上纵梁总成100的不同截面尺寸,距离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中部122的中部外板形成有折弯诱导槽16。通过在中部122设置折弯诱导槽16,可以提升中部122的变形能力,从而使得中部122也具有良好的吸收碰撞力的能力,进一步对碰撞力进行吸收,提升上纵梁总成100的被动安全性。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100。通过设置上述的上纵梁总成100,上纵梁总成100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从而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上纵梁总成100可以对碰撞力起到吸收的作用,提升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进而对车内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纵梁主体,包括:上纵梁内板和上纵梁外板,所述上纵梁外板与所述上纵梁内板相连以在所述上纵梁外板和所述上纵梁内板之间形成中空腔室,且所述上纵梁主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吸能的压溃诱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侧加强板,所述上纵梁内板设置在所述内侧加强板前部且与所述内侧加强板相连;
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所述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室,并连接于所述内侧加强板和所述上纵梁外板之间,且所述发动机盖铰链加强板与所述上纵梁外板的至少一部分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梁外板包括:由前向后依次相连的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压溃诱导部形成在所述前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上板、前部外板和前部下板,所述前部上板、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呈U形,所述压溃诱导部设置在前部上板、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中的至少一个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诱导部构造为压溃诱导槽,所述压溃诱导槽适于朝向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或远离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诱导槽适于沿其所在板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诱导槽包括第一压溃诱导槽、第二压溃诱导槽、第三压溃诱导槽、第四压溃诱导槽和第五压溃诱导槽,
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上板;
所述第三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外板;
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下板;
所述第五压溃诱导槽形成在所述前部外板和所述前部下板上;
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五压溃诱导槽朝向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凹入,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三压溃诱导槽朝向远离所述中空腔室的方向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和所述第四压溃诱导槽在上下方向正对,且所述第一压溃诱导槽、第三压溃诱导槽、第二压溃诱导槽和第五压溃诱导槽由前向后依次交错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的中部外板形成有折弯诱导槽。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67303.6A CN113044117A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67303.6A CN113044117A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44117A true CN113044117A (zh) | 2021-06-29 |
Family
ID=7650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67303.6A Pending CN113044117A (zh) | 2019-12-26 | 2019-12-26 |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44117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04118A (zh) * | 2021-12-16 | 2022-03-01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
CN115195871A (zh) * | 2022-07-20 | 2022-10-18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
CN115384624A (zh) * | 2022-09-23 | 2022-11-2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及车辆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250175U (zh) * | 2014-10-29 | 2015-04-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舱纵梁的分体结构 |
CN205010335U (zh) * | 2015-09-29 | 2016-02-03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
CN105752163A (zh) * | 2016-03-31 | 2016-07-1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
CN106275087A (zh) * | 2015-05-29 | 2017-01-0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
CN205906062U (zh) * | 2016-07-21 | 2017-01-2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的前舱纵梁 |
CN205971496U (zh) * | 2016-07-26 | 2017-02-22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z型折弯式吸能的发动机舱上边梁 |
CN106882272A (zh) * | 2015-12-16 | 2017-06-2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CN108001538A (zh) * | 2017-03-31 | 2018-05-0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 |
CN108016506A (zh) * | 2017-11-09 | 2018-05-1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机舱总成 |
-
2019
- 2019-12-26 CN CN201911367303.6A patent/CN11304411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250175U (zh) * | 2014-10-29 | 2015-04-08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舱纵梁的分体结构 |
CN106275087A (zh) * | 2015-05-29 | 2017-01-04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
CN205010335U (zh) * | 2015-09-29 | 2016-02-03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上边梁及汽车 |
CN106882272A (zh) * | 2015-12-16 | 2017-06-2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CN105752163A (zh) * | 2016-03-31 | 2016-07-1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
CN205906062U (zh) * | 2016-07-21 | 2017-01-2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汽车的前舱纵梁 |
CN205971496U (zh) * | 2016-07-26 | 2017-02-22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z型折弯式吸能的发动机舱上边梁 |
CN108001538A (zh) * | 2017-03-31 | 2018-05-08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 |
CN108016506A (zh) * | 2017-11-09 | 2018-05-1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机舱总成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104118A (zh) * | 2021-12-16 | 2022-03-01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前机舱结构、车辆和车身连接结构 |
CN115195871A (zh) * | 2022-07-20 | 2022-10-18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
CN115195871B (zh) * | 2022-07-20 | 2024-01-09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平台化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
CN115384624A (zh) * | 2022-09-23 | 2022-11-2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及车辆 |
CN115384624B (zh) * | 2022-09-23 | 2023-11-21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053152B2 (en) | Sill for a vehicle | |
US7753437B2 (en) | Motor vehicle with a body having a floor structure and at least one reinforcing element for reinforcing the floor structure | |
US6793246B2 (en) | Knee support for occupants | |
CN108973907A (zh) | 保险杠横梁结构 | |
US8356836B2 (en) | Variable load knee bolster | |
CN113044117A (zh) |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1565998A (zh) | 轿车车身结构和车身 | |
CN112937697B (zh) |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 |
CN216916042U (zh) | 车辆的前围板总成以及车辆 | |
CN215398951U (zh) |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 |
US20170073014A1 (en) | Energy Transferring Apparatus of a Vehicle | |
CN213007644U (zh) | 车辆侧护板结构以及车辆 | |
JP7255657B1 (ja) | サイドシルの内部構造 | |
CN117533417A (zh) | 低成本、高续航能力、侧碰安全性高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件 | |
US9517742B2 (en) | Shock absorber member for vehicle, vehicle door panel assembly including shock absorber member and vehicle including door panel assembly | |
CN108609059B (zh) | 车辆的底架结构 | |
CN117382731A (zh) | 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 | |
CN216468089U (zh) | 一种前纵梁加强结构 | |
WO2022034878A1 (ja) | 車両用構造部材 | |
EP4117983B1 (en) | A vehicle structure | |
CN210310566U (zh) |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 |
CN117529431A (zh) |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 |
CN208931089U (zh) | 车门防撞梁、车门及汽车 | |
CN114179912A (zh) | 一种前纵梁加强结构 | |
CN219154586U (zh) |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9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