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5830A -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5830A
CN115175830A CN202180017250.4A CN202180017250A CN115175830A CN 115175830 A CN115175830 A CN 115175830A CN 202180017250 A CN202180017250 A CN 202180017250A CN 115175830 A CN115175830 A CN 115175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side plate
engagement
end edg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72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井勇太
阿部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75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5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下部罩(15)的第一罩侧板部(16)的上端缘部(19)的端面构成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槽(24)的第一卡合端面,车载部件的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构成能够插入第一卡合槽(24)而卡合的第一卡合端缘部。下部罩(15)的第二罩侧板部(17)的上端缘部的端面构成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槽(28)的第二卡合端面,车载部件的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构成能够插入第二卡合槽(28)而卡合的第二卡合端缘部。在第一卡合端面上形成有以界定第一卡合槽(24)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内侧突起(23)。第一内侧突起(23)具有使距离第一卡合槽(24)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的第一倾斜面。

Description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存在将接受电力供给而能够调节容器内的温度的容器(例如加热冷却箱等)固定于车厢内的地板,将电气布线在容器的下方接线,将覆盖电气布线的罩(下部罩)组装于容器的下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在将容器固定于地板侧前进行电气布线的接线作业,在将下部罩组装于容器后,将容器以及下部罩固定于地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57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高效地进行容器(车载部件)的接线作业,有时优选在将车载部件固定于地板侧后,在组装下部罩前进行接线作业,在接线后将下部罩组装于车载部件。
但是,在将车载部件先固定后想要组装下部罩的情况下,下部罩相对于车载部件的对位困难,下部罩的组装作业变得繁杂,作业性有可能降低。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其相对于被固定于车辆侧的车载部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下部罩组装于规定位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在将车载部件固定于车辆侧的被安装面的部件安装状态下将下部罩组装于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包括设于车载部件的下部的第一部件侧板部和第二部件侧板部、以及设于下部罩的第一罩侧板部和第二罩侧板部。第一部件侧板部在部件安装状态下从被安装面向上方分离而立起,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部件侧板部在部件安装状态下从被安装面向上方分离而立起,从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一端沿与第一方向交差的第二方向延伸。第一罩侧板部在将下部罩组装于部件安装状态下的车载部件的罩组装状态下,从第一部件侧板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第二方向的一侧覆盖车载部件的下方。第二罩侧板部在罩组装状态下,从第二部件侧板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第一方向的一侧覆盖车载部件的下方。
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一方的端面构成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槽的第一卡合端面。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另一方构成能够插入第一卡合槽而卡合的第一卡合端缘部。第一卡合槽与第一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第一罩侧板部相对于第一部件侧板部向第二方向的移动。
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一方的端面构成具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槽的第二卡合端面。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另一方构成能够插入第二卡合槽而卡合的第二卡合端缘部。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第二罩侧板部相对于第二部件侧板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在罩组装状态下,第一卡合槽与第一卡合端缘部卡合,且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
在第一卡合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内侧突起,该第一内侧突起以界定第一卡合槽的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内侧突起具有第一倾斜面,该第一倾斜面距离第一卡合槽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
在上述构成中,在将下部罩组装于部件安装状态的车载部件的情况下,在使第一罩侧板部位于从第一部件侧板部向第二方向的一侧偏离的位置,并使第二罩侧板部的端面(上表面)与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的端面(下表面)对齐的状态下,使下部罩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滑动移动,使得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沿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移动而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到达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优选在下部罩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滑动移动时,至少在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到达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为止,使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通过在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的状态下使下部罩滑动移动,能够限制下部罩的移动方向。
在罩组装状态下,第一卡合槽与第一卡合端缘部卡合,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第一卡合槽与第一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第一罩侧板部相对于第一部件侧板部向第二方向的移动,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第二罩侧板部相对于第二部件侧板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通过这些卡合,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下部罩相对于车载部件的定位。
在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到达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的情况下,第一卡合端缘部从第二方向的另一侧与第一内侧突起抵接。由于第一内侧突起具有距离第一卡合槽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第二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的第一倾斜面,因此第一卡合端缘部随着下部罩的移动而登上第一倾斜面,并向第一卡合槽移动。通过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而允许第一卡合端缘部朝向第一卡合槽在第一倾斜面上的移动,越过第一倾斜面的第一卡合端缘部与第一卡合槽卡合。由于像这样在第一内侧突起上设置第一倾斜面,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第一卡合端缘部与第一卡合槽卡合。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第一方案的下部罩组装结构,在第二卡合端面上形成有第二内侧突起,该第二内侧突起以界定第二卡合槽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内侧突起具有第二倾斜面,该第二倾斜面距离第二卡合端面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
在上述构成中,在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到达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的状态下,在第二卡合端缘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从第二卡合槽偏离,且第二内侧突起位于第二倾斜面上或其附近的情况下,压入第二部件侧板部或第二罩侧板部,使得第二卡合端缘部在第二倾斜面上向第二卡合槽移动。通过压入第二部件侧板部或第二罩侧板部,能够使第二卡合端缘部与第二卡合槽卡合。通过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而允许第二卡合端缘部朝向第二卡合槽在第一倾斜面上的移动。由于像这样在第二内侧突起上设置第二倾斜面,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第二卡合端缘部与第二卡合槽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相对于被固定于车辆侧的车载部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下部罩组装于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下部罩组装结构的罩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车载部件固定于地板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组装下部罩前的部件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下部罩和部件固定托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卡合端缘部到达第一内侧突起前,且第二卡合端缘部与第二卡合槽卡合并滑动移动的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卡合槽与第二卡合端缘部的卡合状态的图5的VII-VII向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卡合端缘部位于第一内侧突起的第一倾斜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卡合槽与第一卡合端缘部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中的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表示左方。与容器1相关的方向是将容器1固定于地板3的部件安装状态下的方向,与下部罩15相关的方向是将下部罩15组装于部件安装状态的容器1的罩组装状态下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的一侧对应于前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对应于后侧,第二方向对应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第二方向的一侧对应于左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对应于右侧,但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能够任意地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车载部件是接受电力供给而调节内部的温度,能够加热或冷却收纳物的加热冷却箱(以下,称为容器)1。如图1及图2所示,容器1被载置于车厢2内的地板(车辆侧的被安装面)3的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位置),通过多个螺栓(双头螺栓)5和螺母8(参照图4)而紧固固定于容器安装托架4,该容器安装托架4被固定于地板3。图4中,作为多个螺栓5和螺母8的一部分,省略容器1而例示了被固定于容器安装托架4的双头螺栓5、以及与双头螺栓5螺合的螺母8。容器1的上部由盖6能够开闭地封闭,用于电力供给等的电气布线7在容器1的下方与车辆侧的电气布线(省略图示)接线。在容器1上设有在电源的接通/断开或加热/冷却的切换时被操作的开关(省略图示)。
容器1是前后左右的外表面由容器前板部10(参照图7)、容器后板部11、容器左板部12以及容器右板部(省略图示)形成的矩形箱体状。容器左板部12的下部(容器左板下部)13构成第一部件侧板部,该第一部件侧板部在部件安装状态下从地板3向上方分离而立起,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延伸。容器前板部10的下部(容器前板下部)14构成第二部件侧板部(参照图7),该第二部件侧板部在部件安装状态下从地板3向上方分离而立起,沿车宽方向(第二方向)延伸。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容器1的下部组装有下部罩15。被组装于容器1的下部的下部罩15通过卡夹、爪部(省略图示)的卡合等而被固定于容器1及地板3(容器安装托架4)。
在下部罩15的上部一体形成有罩左板部16、罩前板部17、以及罩后板部18,罩前板部17从罩左板部16的前端缘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向右侧(第二方向的另一侧)延伸,罩后板部18从罩左板部16的后端缘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向右侧延伸。罩后板部18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比罩前板部17的车宽方向的长度更短。
罩左板部16构成在罩组装状态下从容器左板下部13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左侧(第二方向的一侧)覆盖容器1的下方的第一罩侧板部。罩前板部17构成在罩组装状态下从容器前板下部14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前侧(第一方向的一侧)覆盖容器1的下方的第二罩侧板部。罩后板部18在罩组装状态下从容器后板部11的下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后侧(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覆盖容器1的下方。
如图4~图9所示,罩左板部16的上端缘部(罩左板上缘部)19、罩前板部17的上端缘部(罩前板上缘部)20、以及罩后板部18的上端缘部(罩后板上缘部)21分别向容器1的内侧弯折成L状而形成宽幅的上表面(端面)。在这些板上缘部19、20、21的上表面,沿着板上缘部19、20、21的上表面的外缘突出设置有从罩左板上缘部19经由前板上缘部20而连续地延伸至罩后板上缘部21的线状的外侧突起22。
在罩左板上缘部19的上表面(第一卡合端面)突出设置有第一内侧突起23,在第一内侧突起23与外侧突起22之间界定形成有向上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槽24。第一内侧突起23在外侧突起22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界定第一卡合槽24的右侧。在第一卡合槽24中能够插入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第一卡合端缘部)25而卡合,第一内侧突起23设于罩左板上缘部19中的除了前后两端的规定区域之外的中间区域。第一卡合槽24与第一卡合端缘部25的卡合限制罩左板部16相对于容器左板下部13向车宽方向的移动。
在第一内侧突起23上形成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26。第一倾斜面26使第一内侧突起23距离第一卡合槽24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右侧逐渐减少。
在罩前板上缘部20的上表面(第二卡合端面)突出设置有第二内侧突起27,在第二内侧突起27与外侧突起22之间界定形成有向上方开口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槽28。第二内侧突起27在外侧突起22的后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界定第二卡合槽28的后侧。在第二卡合槽28中能够插入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第二卡合端缘部)29而卡合,第二内侧突起27设于罩前板上缘部20中的除了左右两端的规定区域之外的中间区域。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卡合限制罩前板部17相对于容器前板下部14向前后方向的移动。
在第二内侧突起27上形成有向后下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面30。第二倾斜面30使第二内侧突起27距离第二卡合槽28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后侧逐渐减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左板上缘部19的上表面设置能够与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卡合的第一卡合槽24,在罩前板上缘部20的上表面设置能够与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29卡合的第二卡合槽28,但也可以在容器左板下部的下端缘部的下表面设置能够与罩左板上缘部卡合的第一卡合槽,也可以在容器前板下部的下端缘部的下表面设置能够与罩前板上缘部卡合的第二卡合槽。
在将容器1安装于车厢2的情况下,将未组装下部罩15的容器1固定于地板3(容器安装托架4)(部件安装状态),并进行电气布线7的接线作业(参照图2及图3)。
接着,将下部罩15组装于部件安装状态的容器1。在下部罩15的组装中,在使罩左板部16位于从容器左板下部13向左侧偏离的位置,并使罩前板上缘部20的上表面与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下表面对齐的状态下,使下部罩15向右侧滑动移动,使得罩前板上缘部20沿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29移动而罩左板上缘部19到达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在下部罩15的滑动移动的过程中,在第二内侧突起27从下方与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包括容器左板下部13的前端的弯折部的下端缘部)相对或接触的期间,由于通过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阻碍第二卡合槽28与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卡合,因此在使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局部地卡合的状态(不完全卡合状态)下,使下部罩15滑动移动。
在第二内侧突起27的左端到达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的右侧后,由于通过上推下部罩15能够使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卡合,因此一边维持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卡合(完全卡合状态)一边使下部罩15滑动移动(参照图5及图7)。通过在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卡合的状态下使下部罩15滑动移动,能够限制(引导)下部罩15的移动方向。
若罩左板部16的上端缘部(罩左板上缘部)19到达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第一卡合端缘部)25,则第一卡合端缘部25从右侧与罩左板上缘部19的第一内侧突起23抵接(参照图8)。由于第一内侧突起23具有使自第一卡合槽24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右侧逐渐减少的第一倾斜面26,因此第一卡合端缘部25随着下部罩15的移动而登上第一倾斜面26,并向第一卡合槽24移动。通过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和罩左板部16的上端缘部(罩左板上缘部)19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而允许第一卡合端缘部25朝向第一卡合槽24在第一倾斜面26上的移动,越过第一倾斜面26的第一卡合端缘部25与第一卡合槽24卡合(参照图9)。
在第一卡合槽24与第一卡合端缘部25卡合,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卡合后,将下部罩15固定于容器1及地板3,由此容器1的安装完成。容器安装托架4、电气布线7被下部罩15遮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卡合的状态下使下部罩15滑动移动,能够限制下部罩15的移动方向,并且通过第一内侧突起23的第一倾斜面26,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第一卡合端缘部25与第一卡合槽24卡合,提高下部罩15的组装作业性。
在罩组装状态下,第一卡合槽24与第一卡合端缘部25卡合,且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卡合。第一卡合槽24与第一卡合端缘部25的卡合限制罩左板部16相对于容器左板下部13在车宽方向上的移动,第二卡合槽28与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卡合限制罩前板部17相对于容器前板下部14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通过这些卡合,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下部罩15相对于容器1的定位。
另外,在罩左板部16的上端缘部19到达容器左板下部13的下端缘部25的状态下,第二卡合端缘部29的一部分或全部从第二卡合槽28向后侧偏离,第二卡合端缘部29位于第二倾斜面30上或其附近的情况下,为了使第二卡合端缘部29在第二倾斜面30上向第二卡合槽28移动,通过轻轻敲击罩前板部17等而将罩前板部17向后侧压入。通过压入罩前板部17,能够使第二卡合端缘部29与第二卡合槽28卡合。通过容器前板下部14的下端缘部29和罩前板部17的上端缘部20的至少一方的弹性变形而允许第二卡合端缘部29朝向第二卡合槽28的在第二倾斜面30上的移动。由于像这样在第二内侧突起27上设置第二倾斜面30,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使第二卡合端缘部29与第二卡合槽28卡合。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下部罩15组装于容器1的情况,但在将下部罩安装于其他车载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
本申请基于2020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0-033902),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应用于具备组装有下部罩的车载部件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容器(加热冷却箱、车载部件)
2:车厢
3:地板(被安装面)
4:容器安装托架
7:电气布线
10:容器前板部
11:容器后板部
12:容器左板部
13:容器左板下部(第一部件侧板部)
14:容器前板下部(第二部件侧板部)
15:下部罩
16:罩左板部(第一罩侧板部)
17:罩前板部(第二罩侧板部)
18:罩后板部
19:罩左板上缘部(罩左板部的上端缘部)
20:罩前板上缘部(罩前板部的上端缘部)
21:罩后板上缘部(罩后板部的上端缘部)
22:外侧突起
23:第一内侧突起
24:第一卡合槽
25:第一卡合端缘部(容器左板下部的下端缘部)
26:第一倾斜面
27:第二内侧突起
28:第二卡合槽
29:第二卡合端缘部(容器前板下部的下端缘部)
30:第二倾斜面

Claims (2)

1.一种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是在将车载部件固定于车辆侧的被安装面上的部件安装状态下将下部罩组装于所述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部件侧板部,其设于所述车载部件的下部,在所述部件安装状态下从所述被安装面向上方分离而立起,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二部件侧板部,其设于所述车载部件的下部,在所述部件安装状态下从所述被安装面向上方分离而立起,从所述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一端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差的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罩侧板部,其设于所述下部罩,在将所述下部罩组装于所述部件安装状态下的所述车载部件的罩组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一部件侧板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覆盖所述车载部件的下方;以及
第二罩侧板部,其设于所述下部罩,在所述罩组装状态下,从所述第二部件侧板部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覆盖所述车载部件的下方,
所述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所述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一方的端面构成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槽的第一卡合端面,
所述第一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所述第一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另一方构成能够插入所述第一卡合槽而卡合的第一卡合端缘部,
所述第一卡合槽与所述第一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所述第一罩侧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侧板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所述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一方的端面构成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槽的第二卡合端面,
所述第二部件侧板部的下端缘部和所述第二罩侧板部的上端缘部中的另一方构成能够插入所述第二卡合槽而卡合的第二卡合端缘部,
所述第二卡合槽与所述第二卡合端缘部的卡合限制所述第二罩侧板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侧板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在所述罩组装状态下,所述第一卡合槽与所述第一卡合端缘部卡合,且所述第二卡合槽与所述第二卡合端缘部卡合,
在所述第一卡合端面上形成有第一内侧突起,所述第一内侧突起以界定所述第一卡合槽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内侧突起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距离所述第一卡合槽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卡合端面上形成有第二内侧突起,所述第二内侧突起以界定所述第二卡合槽的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方式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内侧突起具有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距离所述第二卡合端面的槽底的突出高度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逐渐减少。
CN202180017250.4A 2020-02-28 2021-02-25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Pending CN1151758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3902A JP7190114B2 (ja) 2020-02-28 2020-02-28 車載部品の下部カバー組付構造
JP2020-033902 2020-02-28
PCT/JP2021/006972 WO2021172394A1 (ja) 2020-02-28 2021-02-25 車載部品の下部カバー組付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5830A true CN115175830A (zh) 2022-10-11

Family

ID=77491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7250.4A Pending CN115175830A (zh) 2020-02-28 2021-02-25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90114B2 (zh)
CN (1) CN115175830A (zh)
WO (1) WO202117239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93009A (ja) 2000-12-25 2002-07-10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リヤシート用アームレスト
JP2006021608A (ja) 2004-07-07 2006-01-26 Honda Motor Co Ltd 脱着式収納ボックス
JP2010221843A (ja) 2009-03-24 2010-10-07 Molten Corp ボックス昇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3901A (ja) 2021-09-13
WO2021172394A1 (ja) 2021-09-02
JP7190114B2 (ja) 2022-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22906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onsole
US7052076B2 (en) Front side-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976059B2 (en) Air bag device
KR102507727B1 (ko) 차량용 작동 드라이브
JP5346563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KR20120093373A (ko) 스텝 유닛
EP3470308B1 (en) Automobile cowl grille structure
US8302717B2 (en) Utility vehicle
CN112572244A (zh) 座椅连接总成
CN115175830A (zh) 车载部件的下部罩组装结构
US20230158972A1 (en) Fastening arrangement, motor vehicle
CN109927794B (zh) 车身前部的构造
CN112638757B (zh) 在机动车辆上简化组装发动机下护板及组装方法
JP4781900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01171553A (ja) クロスメンバへのフロントクォーターの固定
CN109927792B (zh) 车身前部的构造
JP2010023749A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上面部支持構造
US7562927B2 (en) Windscreen wiper system
JP6312249B2 (ja)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JP5961502B2 (ja) バンパ取付け用リテーナ
CN109927636B (zh) 交通工具货舱的内部模块、货舱内饰和内部模块制造方法
JP7488206B2 (ja) カウルカバー装置
JP4126430B2 (ja) ポジションセンサー付き自動車用パワースライドシート
CN214356285U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8967706B2 (en) 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