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1842A - 防眩膜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1842A
CN115151842A CN202180016746.XA CN202180016746A CN115151842A CN 115151842 A CN115151842 A CN 115151842A CN 202180016746 A CN202180016746 A CN 202180016746A CN 115151842 A CN115151842 A CN 1151518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glare
film
region
layer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67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塚本克己
望月政和
桥本尚树
伊崎章典
安藤豪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51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18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26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the apertures going through the whole thickness of the layer, e.g. expanded metal, perforated layer, slit layer regular cells B32B3/1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且该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与非防眩区域构成,该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该防眩膜与该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域与所述偏振片中的非偏光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层叠。

Description

防眩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膜。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等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搭载有相机等内部电子零件。为了提高这种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性能等,进行了各种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7)。例如,不断进行以窄边缘化为代表的图像显示装置形状的多样化,且要求能够根据图像显示装置的多样化的形状,充分地发挥出相机性能,为了应对该情况,正在研究部分地具有偏光性能的偏振片。这种偏振片的构成如下:对应于配置相机镜头的位置将偏光功能部分地消除、在该位置处使相机功能发挥,而在其它的位置处作为偏振片发挥功能。但是,在将上述偏振片应用于防眩型图像显示装置时,即在组合上述偏振片与防眩膜来使用时,会产生拍摄图像模糊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1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413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21255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118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5:韩国专利第10-1293210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2-137738号公报
专利文献7: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11882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所述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与非防眩区域构成,所述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所述防眩膜与所述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域与所述偏振片中的非偏光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层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非防眩区域为上述防眩层的贯通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非防眩区域中,上述防眩层的与上述透明基材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平滑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且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发挥出偏光功能及防眩功能的光学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光学层叠体的概要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俯视图。此外,为了便于观察,图中的各层等的长度、厚度、凹凸的大小等与实际的缩小比例不同。光学层叠体100具备防眩膜110和配置于防眩膜110的单侧的偏振片120。
防眩膜110具备透明基材10和配置于透明基材10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20。防眩层20由防眩区域21与非防眩区域22构成。防眩区域21为具有防眩性而发挥作为防眩层20的功能的区域。另一方面,非防眩区域22为在防眩层20的一部分俯视区域中被排除了作为防眩层20的功能的区域,即为不具有防眩性(或防眩性低于防眩区域)的区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防眩区域21与非防眩区域22以雾度值的不同来区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非防眩区域22可为防眩层的贯通孔。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剖视图。在该光学层叠体200中,在防眩膜110(防眩层20)的防眩区域21中,防眩层20的与透明基材10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凹凸面,在非防眩区域22中,防眩层20的与透明基材10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平滑面。本说明书中,“平滑面”是指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为0.01μm以下的面。
上述偏振片120包含起偏器30。偏振片120代表性地包含起偏器30和配置于该起偏器30的至少单侧的保护膜40。起偏器30具有非偏光部31作为不具有偏光功能的部分。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起偏器30具有透过率相对较高的透明部31。具体而言,在起偏器30中形成有透过率高于其它部位的透明部31。透明部31能够作为非偏光部发挥功能。
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及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在俯视下存在于相同位置。更详细地说,在本发明中,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按照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及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的至少一部分(俯视下)重叠的方式层叠。
虽未图示,但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可介由包含任意适当的粘合剂或粘接剂的粘接剂层进行层叠。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与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优选它们的位置精度良好地一致。例如在层叠防眩膜110与偏振片120时,能够以非防眩区域22及非偏光部31的偏移量(例如不一致部分的总面积)为基准来进行防眩膜110中的非防眩区域22与偏振片120中的非偏光部31的对位。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通过将具备非防眩区域的防眩膜与具备非偏光部的偏振片按照非防眩区域与非偏光部重叠的方式层叠,可优选地用于具有相机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在具有偏光功能与防眩功能的同时不阻碍相机功能的方面是有用的。非防眩区域及非偏光部能够设置在与应用该光学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镜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通过设置这种非防眩区域及非偏光部,能够不阻碍相机功能地进行清晰的摄像。另一方面,在防眩区域(也为偏光功能区域)中,能够发挥出所希望的偏光功能及防眩性,故而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可优选用于防眩型图像显示装置。
上述光学层叠体可进一步具备任意的适当的其它层。例如,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实施方式中,防眩膜能够进一步具备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该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配置于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与透明基材成相反的一侧、及非防眩区域中的透明基材的防眩层侧的一面。另外,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中,防眩膜能够进一步具备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该外覆层及/或低反射处理层配置于防眩层的与透明基材成相反的一侧。
上述光学层叠体的厚度优选为45μm~500μm,更优选为65μm~450μm,进一步优选为85μm~400μm。
B.防眩膜
上述防眩膜的厚度优选为20μm~200μm,更优选为40μm~150μm,进一步优选为60μm~100μm。
在防眩区域的位置,上述防眩膜的雾度值优选为5%~80%,更优选为15%~60%。
在非防眩区域的位置,上述防眩膜的雾度值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
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防眩膜的雾度值与非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防眩膜的雾度值的差优选为规定值以上。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防眩膜的雾度值与非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防眩膜的雾度值的差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70%。
关于防眩膜的基于反射色相(a*、b*)的Δab,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Δab与非防眩区域的位置处的Δab的差越小越优选。若该Δab的差较小,则可获得外观的统一感优异的防眩膜。该Δab的差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反射色相例如可使用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制造的分光测色计CM-2600d(光源:D65)进行测定。Δab可由反射色相(a*、b*)、利用(a2+b2)1/2的公式求出。
(防眩层)
如上所述,防眩层由防眩区域与非防眩区域构成。代表性地是在防眩区域中,防眩层的一个表面为凹凸面。
非防眩区域的数量、配置、形状、尺寸等可设为任意的适当者。例如根据所搭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部的位置、形状、尺寸等来进行设计。此时,非防眩区域优选设为直径为10mm以下的大致圆形。
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1μm,更优选为0.05μm~0.5μm。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难以阻碍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的防眩膜。
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以下,更优选为0.005μm以下。
另外,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与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差(防眩区域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非防眩区域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差优选为0.05μm以上,更优选为0.1μm以上。
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最大高度Ry优选为0.5μm~5μm,更优选为1μm~3μm。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不易阻碍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的防眩膜。
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最大高度Ry优选为0.5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下。
另外,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最大高度Ry与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最大高度Ry的差(防眩区域的最大高度Ry-非防眩区域的最大高度Ry)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最大高度Ry的差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4.5μm以上。
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3°~5°,更优选为0.5°~4°。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难以阻碍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的防眩膜。
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3°以下,更优选为0.1°以下。
另外,在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实施方式(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时,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平均倾斜角θa与非防眩区域中的凹凸面的平均倾斜角θa的差(防眩区域的平均倾斜角θa-非防眩区域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平均倾斜角θa的差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1°以上。
此外,凹凸面的算术表面粗糙度Ra、最大高度Ry、平均倾斜角θa的定义基于JIS B0601(1994年版)。另外,这些特性值可利用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定器(例如小阪研究所制、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Surfcorder ET4000”)来进行测定。此外,平均倾斜角θa是用θa=tan-1Δa的公式定义的值。Δa是JIS B 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粗糙度曲线上相邻凸部的顶点与凹部的最低点的差(高度h)之和(h1+h2+h3+·······+hn)除以粗糙度曲线的基准长度L所获得的值,即用Δa=(h1+h2+h3+·······+hn)/L的公式表示。
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20μm,更优选为3μm~15μm,进一步优选为5μm~10μm。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难以阻碍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视性的防眩膜。
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厚度与非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厚度的差越小越优选。若该厚度的差较小,则可获得外观的统一感优异的防眩膜。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厚度与非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厚度的差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下。
只要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则上述防眩层能够利用任意的适当的材料而形成。防眩层优选包含任意的适当的树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防眩层包含粘合剂树脂和粒子。该防眩层例如是在透明基材上涂布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之后将该组合物固化来形成。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可包含固化性化合物、上述粒子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粘合剂树脂是来自固化性化合物的树脂,作为该树脂,例如可举出热固化性树脂、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等。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作为主成分的固化性化合物,优选包含多官能单体、来自多官能单体的低聚物及/或来自多官能单体的预聚物。作为多官能单体,例如可举出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1,10-癸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异三聚氰酸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单体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多种来使用。
上述多官能单体也可具有羟基。若使用包含具有羟基的多官能单体的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则可提高透明基材与防眩层的密合性。作为具有羟基的多官能单体,例如可举出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等。
关于上述多官能单体、来自多官能单体的低聚物及来自多官能单体的预聚物的含有比例,相对于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单体、低聚物及预聚物的合计量,优选为30重量%~100重量%,更优选为40重量%~95重量%,特别优选为50重量%~95重量%。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进一步包含单官能单体。作为单官能单体,例如可举出乙氧基化邻苯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硬脂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异冰片基酯、丙烯酸苄酯、丙烯酸2-羟基-3-苯氧酯、丙烯酰基吗啉、(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羟乙基丙烯酰胺等。
上述单官能单体也可具有羟基。作为具有羟基的单官能单体,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丙烯酸2-羟基-3-苯氧酯、1,4-环己烷甲醇单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N-(2-羟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N-(2-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其中,优选为丙烯酸4-羟基丁酯、N-(2-羟乙基)丙烯酰胺。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包含(甲基)丙烯酸氨酯及/或(甲基)丙烯酸氨酯的低聚物。(甲基)丙烯酸氨酯例如可通过使由(甲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与多元醇获得的(甲基)丙烯酸羟基酯与二异氰酸酯反应而获得。(甲基)丙烯酸氨酯及(甲基)丙烯酸氨酯的低聚物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多种而使用。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等。
作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羟基新戊酸新戊二醇酯、三环癸烷二甲醇、1,4-环己二醇、螺二醇、三环癸烷二甲醇、氢化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双酚A、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甘油、3-甲基戊烷-1,3,5-三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葡萄糖类等。
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例如可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族的各种二异氰酸酯类。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的具体例,可举出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它们的氢化物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防眩层包含粒子。通过包含该粒子,可使防眩层表面成为凹凸面。另外,可以控制防眩层的雾度值。作为上述粒子,例如可举出无机粒子、有机粒子等。作为无机粒子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氧化硅粒子、氧化钛粒子、氧化铝粒子、氧化锌粒子、氧化锡粒子、碳酸钙粒子、硫酸钡粒子、滑石粒子、高岭土粒子、硫酸钙粒子等。作为有机粒子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粒子(PMMA粒子)、有机硅树脂粒子、聚苯乙烯树脂粒子、聚碳酸酯树脂粒子、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粒子、苯并胍胺树脂粒子、三聚氰胺树脂粒子、聚烯烃树脂粒子、聚酯树脂粒子、聚酰胺树脂粒子、聚酰亚胺树脂粒子、聚氟乙烯树脂粒子等。上述粒子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多种来使用。
上述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10μm,更优选为2μm~7μm。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径可利用库尔特计数法来进行测定。此外,在防眩层中或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上述粒子能够以一次粒子的形态及/或一次粒子凝聚而成的形态存在,在本说明书中,“粒子的重量平均粒径”是指利用库尔特计数法对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粒子进行测定所得的重量平均粒径,而不管粒子形态如何。
上述粒子的折射率优选为1.1~1.9,更优选为1.2~1.7。作为具有这种折射率的粒子,例如可举出有机硅粒子、聚苯乙烯粒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等。另外,上述粒子的折射率n1与上述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n2的差(n1-n2)优选为-0.01以下,更优选为-0.0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以下。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透明性优异的防眩膜。
上述粒子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为珠粒状等大致球状,也可为粉末等不定形状。优选为纵横比为1.5以下的大致球状的粒子,更优选为球状粒子。
在上述防眩层中,关于粒子的含有比例,相对于粘合剂树脂100重量份,优选为0.2重量份~12重量份,更优选为0.5重量份~12重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9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重量份~7重量份。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防眩性更优异的防眩性膜。
在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上述粒子优选分散性良好地存在。粒子的分散性(分散程度)可根据粒度分布测定来进行评价,该粒度分布测定是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法、动态光散射法、静态光散射法等来进行。另外,可通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的显微镜观察来进行测定。
在通过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法所得的粒度分布对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粒子的分散性进行评价时,D50(体积累积50%时的粒径)与体积累积粒径D90(体积累积90%时的粒径)的差的绝对值优选为5μm以下,更优选为小于3μm,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μm,特别优选为0μm以上且小于1μm。若为这种范围,则可形成具有适当的表面形状的防眩层。
在通过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法所得的粒度分布对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粒子的分散性进行评价时,关于粒径为1μm以上且小于5μm的粒子的含有比例,相对于该组合物中的粒子的总量,优选为超过50重量%,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重量%~100重量%。若为这种范围,则可形成具有适当的表面形状的防眩层。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包含任意的适当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举出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苯乙酮、二苯甲酮、氧杂蒽酮、3-甲基苯乙酮、4-氯二苯甲酮、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安息香丙醚、苯偶酰二甲基缩酮、N,N,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噻吨酮系化合物等。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可包含溶剂也可不含溶剂。作为溶剂,例如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2-甲氧基乙醇等醇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等酮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类;二异丙醚、丙二醇单甲醚等醚类;乙二醇、丙二醇等二醇类;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己烷、庚烷、辛烷等脂肪族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等。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多种使用。在使用包含上述有机粘土的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时,作为溶剂,优选使用甲苯、环戊酮及/或二甲苯。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20重量%~80重量%,更优选为25重量%~6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30重量%~50重量%。若为这种范围,则可获得具有适当的表面形状的防眩层。
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任意的适当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举出流平剂、抗粘连剂、分散稳定剂、触变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消泡剂、增粘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催化剂、润滑剂、防静电剂等。
上述防眩层可将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在透明基材后使其固化而获得。作为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采用任意的适当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棒式涂布法、辊涂法、凹版涂布法、杆式涂布法、孔缝式涂布法、淋幕式涂布法、喷注式涂布法、缺角轮涂布法。
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防眩层的非防眩区域可通过任意的适当方法来形成。例如可举出如下方法:部分地调整透明基材的表面能量,在形成非防眩区域的位置,降低透明基材对于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润湿性,以使该位置不会形成防眩层。作为调整表面能量的方法,例如可举出喷墨处理;去静电;电晕、等离子体等处理。另外,通过在形成防眩层后对规定的位置进行挖掘等方法,也可形成非防眩区域(贯通孔)。
非防眩区域为平滑面的防眩膜(图3所示的防眩膜)中防眩层的非防眩区域可通过任意的适当的方法形成。例如,在形成具有凹凸面的层后,填埋凹凸面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形成非防眩区域。作为填埋凹凸面的材料,可使用任意的适当材料。作为该材料,例如可举出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中所使用的粘合剂树脂。另外,通过在形成防眩层后对规定的位置进行挖掘等方法,也可形成非防眩区域(平滑面)。
作为上述防眩层形成用组合物的固化方法,可采用任意的适当固化处理。固化处理代表性地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来进行。紫外线照射的累计光量优选为50mJ/cm2~500mJ/cm2
(透明基材)
作为上述透明基材,只要具有可见光透过性,则可使用任意的适当基材。作为构成所述透明基材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三乙酰纤维素(TAC)、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环状聚烯烃、具有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上述透明基材的厚度优选为10μm~500μm,更优选为20μm~3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μm~100μm。上述透明基材的折射率优选为1.30~1.80。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与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1μm以下,更优选为0.005μm以下。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凹凸面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与和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差(防眩区域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透明基材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的差优选为0.05μm以上,更优选为0.1μm以上。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与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最大高度Ry优选为0.5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下。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防眩区域中的防眩层的凹凸面的最大高度Ry与和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最大高度Ry的差(防眩区域的最大高度Ry-透明基材的最大高度Ry)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最大高度Ry的差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4.5μm以上。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与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0.3°以下,更优选为0.1°以下。
在非防眩区域为防眩层的贯通孔的防眩膜(图1所示的防眩膜)中,防眩区域中防眩层的凹凸面的平均倾斜角θa与和非防眩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的透明基材的平均倾斜角θa的差(防眩区域的平均倾斜角θa-透明基材的平均倾斜角θa)优选为规定值以上。该平均倾斜角θa的差优选为0.5°以上,更优选为1°以上。
C.外覆层、低反射处理层
外覆层可为任意的适当构成。例如,通过涂敷除了不含用以表现防眩性的散射成分以外、与B项中所说明的防眩层形成用材料同样的组合物,从而可形成外覆层。作为涂敷方法,例如可举出棒式涂布法、辊涂法、凹版涂布法、杆式涂布法、孔缝式涂布法、淋幕式涂布法、喷注式涂布法、缺角轮涂布法等。
对于低反射处理层,通常进行以低折射率材料的湿式涂布、溅射、蒸镀处理等为代表的光学调整层的干式成膜处理,在本发明中,也可利用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方法自由地选择。
D.偏振片
上述偏振片具有起偏器。偏振片代表性地具有起偏器和配置于该起偏器的至少单侧的保护膜。
起偏器由包含二色性物质的树脂膜构成。
如上所述,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非偏光部的数量、配置、形状、尺寸等能够适当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所搭载的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部的位置、形状、尺寸等进行设计。此时,非偏光部优选设为直径为10mm以下的大致圆形。
非偏光部的透过率(例如23℃下的利用波长550nm的光测定的透过率)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若为这种透过率,例如在使非偏光部与图像显示装置的相机部相对应时,可防止对相机的拍摄性能的不良影响。
非偏光部的单体色相(a2+b2)1/2小于1.0,优选为0.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通过具有这种极接近中性色彩的非偏光部,例如可获得相机的拍摄性能极优异的图像显示装置。此处,a为Lab表色系统的a值,b为Lab表色系统的b值。非偏光部的单体a值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最优选为零。非偏光部的单体b值的绝对值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以下,最优选为零。
上述非偏光部优选为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低于上述其它部位的部分。非偏光部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2重量%以下。另一方面,非偏光部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的下限值通常为检测极限值以下。其它部位中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与非偏光部中的二色性物质的含量的差优选为0.5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以上。此外,在使用碘作为二色性物质时,非偏光部的碘含量例如由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测定的X射线强度、利用预先使用标准试样制作的标准曲线求出。
起偏器(非偏光部除外)优选在波长380nm~780nm的任一波长下显示出吸收二色性。起偏器(非偏光部除外)的单体透过率优选为40.0%以上,更优选为4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2.0%以上,特别优选为43.0%以上。另一方面,起偏器(非偏光部除外)的单体透过率的理论上限为50%,实用上限为46%。起偏器(非偏光部除外)的偏光度优选为99.8%以上,更优选为99.9%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95%以上。优选上述偏光度(P)及单体透过率(T)满足P>-(100.929T-42.4-1)×100(其中,T<42.3)及P≥99.9(其中,T≥42.3)的关系。
起偏器(树脂膜)的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下,优选为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下。厚度越薄,上述(a2+b2)1/2越能够降低。另外,通过具有这种厚度,可形成表面平滑性优异的非偏光部。进而,在与后述碱性溶液接触时,可在短时间内形成非偏光部。虽然存在与碱性溶液接触的部分的厚度薄于其它部分的情况,但通过厚度较薄,可减小碱性溶液接触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的厚度的差。另一方面,起偏器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
作为上述二色性物质,例如可举出碘、有机染料等。这些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而使用。优选使用碘。通过使用碘,能够良好地形成上述非偏光部。
作为形成上述树脂膜的树脂,可使用任意的适当的树脂。优选使用聚乙烯醇系树脂(以下称为“PVA系树脂”)。作为PVA系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乙烯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醇可通过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而获得。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可通过使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而获得。PVA系树脂的皂化度通常为85摩尔%~100摩尔%,优选为95.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9.0摩尔%以上,特别优选为99.93摩尔%以上。皂化度可依据JIS K6726-1994而求出。通过使用这种皂化度的PVA系树脂,能够获得耐久性优异的起偏器。
PVA系树脂的平均聚合度可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平均聚合度通常为1000~10000,优选为1200~6000,进一步优选为2000~5000。此外,平均聚合度可依据JIS K6726-1994求出。
上述起偏器可通过任意的适当的方法而制造。作为上述起偏器的制造方法,优选采用使包含二色性物质的树脂膜的所需部位脱色的方法。上述起偏器的制造方法的详细情况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7-067858号公报中,该公报作为参考被引用至本说明书中。
作为上述保护膜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举出二乙酰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环烯烃系树脂、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树脂等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它们的共聚物树脂等。
上述保护膜的厚度优选为10μm~100μm。保护膜代表性地是经由粘接层(具体而言,粘接剂层、粘合剂层)层叠于起偏器。粘接剂层代表性地是由PVA系粘接剂或活性能量线固化型粘接剂形成。粘合剂层代表性的是由丙烯酸系粘合剂形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防眩层形成用涂敷液的调配)
作为防眩层形成材料中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氨酯树脂(三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UV1700TL”、固体成分为80%)50重量份、及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主成分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大阪有机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50重量份。将这些树脂的混合物(树脂固体成分:100重量份)、作为上述粒子的丙烯酸与苯乙烯的共聚粒子(积水化成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Techpolymer SSX1055QXE”、重量平均粒径:5.5μm)10重量份、作为触变赋予剂的为有机粘土的合成蒙脱石(KUNIMINE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SumectonSAN”)2.5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及流平剂(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为40%)0.15重量份加以混合。按照固体成分浓度达到40%的方式,利用甲苯/环戊酮混合溶剂(重量比为80/20)稀释该混合物,制备防眩层形成用涂敷液。
(硬涂层形成用涂敷液的调配)
作为硬涂层中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酯树脂(大阪有机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100重量份。将该树脂(树脂固体成分:100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及流平剂(共荣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LE-303”、固体成分为40%)0.15重量份加以混合。按照固体成分浓度达到30%的方式,利用MIBK/环戊酮混合溶剂(重量比为70/30)稀释该混合物,制备硬涂层形成用涂敷液。
(防眩性膜a的制作)
作为透明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膜基材(TAC、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TD80UL”)。使用棒式涂布机,在该透明塑料膜基材的单面将上述防眩层形成材料(涂敷液)形成涂膜。然后,将形成有该涂膜的透明塑料膜基材搬送至干燥工序。在干燥工序中,通过在80℃下加热1分钟而使上述涂膜干燥。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4.0μm的防眩层,获得雾度达到25%的防眩性膜a。
(非防眩区域的形成:防眩性膜a上的利用硬涂层进行的包埋处理)
在所获得的防眩性膜上贴附具有直径为5mm的圆型空隙部的表面保护膜,制作防眩层表面的一部分因上述空隙而露出的状态的层叠体。使用棒式涂布机,在所层叠的膜的保护膜侧将上述硬涂层形成用涂敷液形成涂膜。然后,将形成有该涂膜的透明塑料膜基材搬送至干燥工序。在干燥工序中,通过在80℃下加热1分钟而使上述涂膜干燥。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制作仅在露出的部分上形成有厚度为4.0μm的硬涂层的膜。
照射紫外线后,剥离表面保护膜,从而获得防眩膜A,其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非防眩区域(硬涂层)、且在其它部分形成有防眩区域。
(光学层叠体的制作)
如上述C项中记载的那样,准备具有非偏光部的偏振片。
以防眩膜A中的非防眩区域与偏振片的非偏光部的位置对准的方式将它们进行层叠,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2]
(防污性层形成用涂敷液的调配)
作为防污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所含的树脂,准备紫外线固化型丙烯酸酯树脂(大阪有机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Viscoat#300”、固体成分为100%)100重量份。将该树脂(树脂固体成分:100重量份)、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商品名“OMNIRAD907”)3重量份、及流平剂(Daikin Industries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OPTOOLDAC”、固体成分为20%)0.20重量份加以混合。按照固体成分浓度达到30%的方式,利用MIBK/环戊酮混合溶剂(重量比为70/30)稀释该混合物,制备防污性硬涂层用涂敷液。
(防污性硬涂层用涂敷液的部分涂敷)
在透明塑料膜基材(TAC、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TD80UL”)上贴附具有直径为5mm的圆型空隙部的表面保护膜,制作透明塑料膜基材表面的一部分因上述空隙而露出的状态的层叠体。使用棒式涂布机,在所层叠的膜的保护膜侧涂敷上述防污性硬涂层用涂敷液。然后,将形成有涂膜的透明塑料膜基材搬送至干燥工序。在干燥工序中,通过在80℃下加热1分钟而使上述涂膜干燥。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制作仅在露出的部分形成有厚度为3.0μm的防污性硬涂层的膜。
照射紫外线后,剥离表面保护膜,从而获得在透明塑料基材层的表面的一部分层叠有防污性硬涂层的基材膜。
(部分具有透明部的防眩性膜的制作)
对在上述表面的一部分具有防污性硬涂层的基材膜,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顺序涂敷实施例1中所制作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用涂敷液,形成厚度为4.0μm的防眩层,获得雾度达到25%的防眩性膜B。在事先设置的防污性硬涂层上,干燥前的涂敷液被排斥而未被涂敷,该部分变成非防眩区域。另外,其它的部分成为防眩区域。
(光学层叠体的制作)
如上述C项中记载的那样,准备具有非偏光部的偏振片。
以防眩膜B中的非防眩区域与偏振片的非偏光部的位置对准的方式将它们进行层叠,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3]
未进行“防眩性膜上的利用硬涂层进行的包埋处理”,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防眩性膜a。
对防眩性膜a上的直径为5mm圆形的范围,照射CO2激光以去除防眩性、直至防眩性消失,从而设置非防眩区域,获得包含该非防眩区域与防眩区域的防眩性膜C。
(光学层叠体的制作)
如上述C项中记载的那样,准备具有非偏光部的偏振片。
以防眩膜C中的非防眩区域与偏振片的非偏光部的位置对准的方式将它们进行层叠,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1]
未进行“防眩性膜上的利用硬涂层进行的包埋处理”,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获得防眩性膜a。
进而,如上述C项中记载的那样,准备具有非偏光部的偏振片,层叠防眩膜a与偏振片,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2]
作为透明基材,准备透明塑料膜基材(TAC、Fuji Film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TD80UL”)。使用棒式涂布机,在上述透明塑料膜基材的单面涂敷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所制作的防污性硬涂层形成用涂敷液。然后,将形成有涂膜的透明塑料膜基材搬送至干燥工序。在干燥工序中,通过在80℃下加热1分钟而使上述涂膜干燥。之后,利用高压水银灯照射累计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对上述涂膜进行固化处理,形成厚度为4.0μm的防污性硬涂层,获得硬涂膜。
进而,如上述C项中记载的那样,准备具有非偏光部的偏振片,层叠硬涂膜与偏振片,获得光学层叠体。
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光学层叠体供于以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1。
(1)相机拍摄影像的清晰性的评价
准备数码相机(NIKON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商品名“COOLPIX W100”),在启动照相模式的状态下,利用粘合剂贴附上述膜,并利用以下的基准来评价数码相机显示器部所显示出的图像的模糊状况。此外,实施例的防眩膜是以非防眩区域(非偏光部)与相机镜头部相对应的方式贴附。
几乎未观察到模糊 A(良好)
虽图像有所模糊,但为可判别被拍摄物的等级 B(合格)
图像产生模糊以至于无法判别被拍摄物 C(不合格)
(2)防眩性的评价
使用粘合剂将上述膜贴附于黑色丙烯酸板,将LED光源的荧光灯照入该膜表面,利用以下的基准来评价所映入的荧光灯的模糊状况。此外,实施例的防眩膜是对防眩层的防眩区域(非偏光部)进行该评价。
荧光灯的轮廓完全模糊的等级 A(良好)
荧光灯虽然模糊但保留轮廓的等级 B(合格)
可清楚知晓荧光灯的轮廓的等级 C(不合格)
(3)雾度值
如上述(1)那样将上述膜贴合于数码相机,使用雾度计(商品名“HAZE METER HM-15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测定与相机镜头部相对应的部分的雾度值、及与除相机镜头部以外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雾度值。在实施例的防眩膜中,相机镜头部相当于防眩区域,除相机镜头部以外的部分相当于非防眩区域。
[表1]
Figure BDA0003814795980000191
符号说明
10 透明基材
20 防眩层
30 起偏器
110 防眩膜
120 偏振片
100 光学层叠体

Claims (3)

1.一种光学层叠体,
其具备防眩膜和配置于该防眩膜的单侧的偏振片,
所述防眩膜具备透明基材和配置于该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的防眩层,该防眩层由防眩区域和非防眩区域构成,
所述偏振片包含起偏器,该起偏器具有非偏光部,
所述防眩膜与所述偏振片按照所述防眩膜中的非防眩区域与所述偏振片中的非偏光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层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非防眩区域为所述防眩层的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非防眩区域中,所述防眩层的与所述透明基材成相反侧的表面为平滑面。
CN202180016746.XA 2020-03-03 2021-02-26 防眩膜 Pending CN1151518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6149A JP2021139982A (ja) 2020-03-03 2020-03-03 防眩フィルム
JP2020-036149 2020-03-03
PCT/JP2021/007365 WO2021177170A1 (ja) 2020-03-03 2021-02-26 防眩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1842A true CN115151842A (zh) 2022-10-04

Family

ID=7761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6746.XA Pending CN115151842A (zh) 2020-03-03 2021-02-26 防眩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39982A (zh)
KR (1) KR20220143652A (zh)
CN (1) CN115151842A (zh)
TW (1) TW202146221A (zh)
WO (1) WO20211771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21368B2 (en) * 2021-09-22 2024-03-05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antiglare films with transparent apertures
JP2023180881A (ja) * 2022-06-10 2023-12-2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光学積層体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WO2024185770A1 (ja) * 2023-03-06 2024-09-12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12555A1 (en) 2003-04-23 2004-10-28 Falco Mark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grated display and camera and method therefore
JP4646951B2 (ja) 2007-06-06 2011-03-0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5434457B2 (ja) 2009-10-09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467177B2 (en) 2010-10-29 2013-06-18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polarizer windows and opaque masking layer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293210B1 (ko) 2010-12-15 2013-08-0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기기용 편광판의 구멍 형성 장치 및 방법
KR101495759B1 (ko) 2011-04-18 2015-02-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편광판,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684613B2 (en) * 2012-01-10 2014-04-01 Apple Inc. Integrated camera window
US9075199B2 (en) 2012-10-30 2015-07-0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polarizer layer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207588926U (zh) * 2017-11-01 2018-07-06 文山科泰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单面蚀刻ag玻璃手机盖板
CN207581669U (zh) * 2017-11-01 2018-07-06 文山科泰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蚀刻ag玻璃手机盖板
CN208218756U (zh) * 2018-04-09 2018-12-11 东莞市虹膜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超滑爽功能的保护膜
CN209375704U (zh) * 2018-10-17 2019-09-10 江西鹏飞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摔性能好的2.5d手机盖板玻璃
WO2020203647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43652A (ko) 2022-10-25
WO2021177170A1 (ja) 2021-09-10
JP2021139982A (ja) 2021-09-16
TW202146221A (zh)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3660B2 (en) Antiglare hard-coated film
KR100917949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팅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현성하드 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
US8124215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EP2725393A1 (en)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ntiglare film
US20110080643A1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me
JP615372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5151842A (zh) 防眩膜
JP4080520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素子、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9244205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me
US8591046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20090104712A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그것을 사용한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225137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102055018B1 (ko)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방현성 필름, 도공액,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15151843A (zh) 防眩膜
JP6666871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5057655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204479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20098354A (ko) 방현성 필름, 방현성 필름의 설계 방법,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13167890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