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9178A - 车用的电池壳体 - Google Patents

车用的电池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9178A
CN115149178A CN202210263371.3A CN202210263371A CN115149178A CN 115149178 A CN115149178 A CN 115149178A CN 202210263371 A CN202210263371 A CN 202210263371A CN 115149178 A CN115149178 A CN 1151491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plate
side wall
battery case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633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将人
冈崎裕志
永塚宽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491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91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36Hard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提高对侧面碰撞的耐受性的电池壳体。电池壳体(10)的左右的侧框架(15)具有设置于相互对置的一侧的侧壁部(32)以及设置于与相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EA部(31),上述EA部(31)具有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状的部分且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EA上板部(311)和EA下板部(312),上述侧壁部具有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状的部分且相互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第一肋状部(325)和第二肋状部(326),EA上板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L1)通过第一肋状部的内部,EA下板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L2)通过第二肋状部的内部。

Description

车用的电池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的电池壳体。
背景技术
收纳电动车辆(EV、PHV(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辆)、HV(混合动力 车辆)等)的电池的电池壳体例如配置于车辆的下部且配置在摇臂板彼此 之间。另外,在电动车辆中,要求在产生侧面碰撞时保护电池。因此,在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左右的摇臂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冲击吸收部的 车辆的下部结构。而且,电池壳体配置于该冲击吸收部彼此之间。若是这 样的结构,则能够通过设置于摇臂板的冲击吸收部吸收侧面碰撞的能量, 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电池壳体所收纳的电池的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1000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下部结构中,若摇臂板的冲击吸 收部因侧面碰撞而以进入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变形,则往往冲击吸收部与 电池壳体的侧壁部接触而对电池施加冲击。另外,若电池壳体的侧壁部变 形,则存在变形后的电池壳体的侧壁部与电池碰撞而损伤电池的担忧。这 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下部结构中,存在无法在侧面碰撞时充 分地保护电池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保护电池 免受侧面碰撞的效果的电池壳体。
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具有:
两个侧框架,它们在第一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并且沿与上述第一方向成 直角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它们之间能够收纳电池,
两个上述侧框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能量吸收部、以及设置于 比上述能量吸收部更靠近对象方的上述侧框架的一侧亦即接近侧并在内 部形成有空间的侧壁部,
上述能量吸收部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成直角的 第三方向上相互分离,并沿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板 状部以及第二板状部,
上述侧壁部具有:
第三板状部,其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 结合上述第一板状部以及上述第二板状部的上述接近侧的端部;
第四板状部,其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 并在上述第三板状部的上述接近侧离开上述第三板状部而配置;以及
第一肋状部以及第二肋状部,其沿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 伸,上述接近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三板状部结合,与上述接近侧的端部相反 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四板状部结合,
在上述第二方向观察下,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 线通过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内部,上述第二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 长线通过上述第二肋状部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刚性。具体而言,在因侧面碰撞等而 从第二方向外侧对能量吸收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该外力通过能量吸收 部的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部而向侧壁部传递。而且,第一板状部的厚度 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第一肋状部的内部,第二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 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第二肋状部的内部,所以经由第一板状部和第二板状 部而传递给侧壁部的外力直接由侧壁部的第一肋状部和第二肋状部承受。 因此,与没有设置第一肋状部以及第二肋状部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或抑 制侧壁部的变形。即、能够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能够应用以下结构,即、
还具有:底板部件,其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与两个上述侧框架的 一方接合,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与两个上述侧框架的另一方接合, 在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个面能够载置电池,
从上述底板部件与上述侧壁部的接合位置到上述第一肋状部的上述 第三方向的距离比从上述底板部件与上述侧壁部的接合位置到上述第二 肋状部的距离大,
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厚度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量吸收部比侧壁部更容易变形。因此,在对能量 吸收部施加了向接近侧按压那样的外力的情况下,通过能量吸收部变形来 吸收由外力产生的能量,并且防止或抑制由外力引起的侧壁部的变形。因 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配置于两个侧框架之间的电池损伤的情况。
能够应用上述侧壁部还具有以连结上述第一肋状部与上述第二肋状 部的方式设置的第三肋状部这样的结构。
侧壁部还具有第三肋状部,由此能够提高侧壁部的刚性,并且能够增 加能量的吸收量。
能够应用以下结构,即、
上述第三肋状部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一肋状部和上述第三板状部的 结合部位结合,
上述第三肋状部的另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二肋状部和上述第四板状部 的结合部位结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施加了使能量吸收部与另一个侧框架接近(与所 收纳的电池接近)那样的外力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三肋状部防止或抑制 侧壁部以向电池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能够应用上述第二肋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薄这样的 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以朝向收纳有电池的区域的 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的情况。即、在从能量吸收部对侧壁部施加了力的情 况下,比第一肋状部薄的第二肋状部比第一肋状部更容易变形。而且,在 第二肋状部以向第一方向倒塌的方式变形而第一肋状部没有变形的情况 下,或者在第二肋状部的第一方向的变形量比第一肋状部的第一方向的变 形量大的情况下,侧壁部以远离底板部件的一侧的端部向与两个侧框架相 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即、在两个侧框架之间收纳有 电池的结构中,侧壁部以向远离电池的方向倾倒的方式变形。
能够应用两个上述侧框架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挤压材料,上述侧壁部 与上述能量吸收部一体连结这样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侧壁部与能量吸收部之间没有设置间隙,所以能 够增大侧壁部与能量吸收部的第一方向尺寸。因此,能够增加侧壁部以及 能量吸收部的能量的吸收量。另外,不需要用于接合侧壁部与能量吸收部 的工序、部件,所以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
能够应用以下结构,即、
在两个上述侧框架彼此之间配置有多个十字轴,该多个十字轴具有沿 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上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与两 个上述侧框架的上述第三板状部对置或者与上述第三板状部接触,
在上述第二方向观察下,上述第一肋状部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通 过多个上述十字轴的上述板状部的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侧壁部变形并与十字轴接触的情况下,能够由十 字轴的板状部承受从侧壁部的第一肋状部向十字轴传递的力。因此,能够 提高电池壳体的刚性。
能够应用上述十字轴的上述板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 厚这样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十字轴的刚性,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 壳体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结构的外观立体图,是表 示收纳有电池的态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十字轴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壳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电池壳体,11…下面板,12…散热片,13…前框架,14…后框架,15… 侧框架,19…共用面板,50…电池模块,31…侧框架的能量吸收部,311… EA上板部,312…EA下板部,313…EA纵板部,32…侧框架的侧壁部, 321…侧壁内周板部,322…侧壁外周板部,323…侧壁上板部,324…侧壁 下板部,325…第一肋状部,326…第二肋状部,327…第三肋状部,328… 延伸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本发明的 实施方式的车用的电池壳体10简称为“电池壳体10”。在以下的说明中, 关于电池壳体10以及形成电池壳体10的各部件所使用的各方向以组装于 车辆的状态下的方向(即车辆的方向)为基准。在各图中,用箭头Fr表 示电池壳体10的前侧,用箭头Rr表示后侧,用箭头Up表示上侧,用箭头Dw表示下侧,用箭头R表示右侧,用箭头L表示左侧。
电池壳体10用于搭载于电动车辆(EV、PHV(插入式混合动力车辆)、 HV(混合动力车辆)等)的电池的收纳。而且,电池壳体10配置于车辆 的地板部(座椅的下侧)。
首先,对电池壳体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电池壳体10 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池壳体10的结构的图,是表示收纳有电 池模块50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电池壳体1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是 从下方观察的图。
如图1~图3所示,电池壳体10具有:下面板11、散热片12、前框 架13、后框架14、左右的两个侧框架15、多个十字轴16、多个十字轴支 承部件17、多个下框架18以及共用面板19。电池壳体10从上下方向观 察下具有大致四边形,具有上侧开口的有底的箱状的结构。具体而言,下 面板11、散热片12、下框架18以及共用面板19形成“箱的底部”,前框 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形成“箱的侧壁部”。另外,前框 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形成从上下方向观察的内周侧具 有开口部的大致四边形的框体。
而且,下面板11的上表面侧且由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 侧框架15围起的区域(即、由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 15形成的框体的开口部的内部)是能够收纳电池模块50的区域。左右的 两根侧框架15在能够收纳电池模块50的区域的左右的两外侧,它们的长 度方向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朝向而配置。即、左右的侧框架15在作为第 一方向的例子的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沿作为第二方向的例子的前 后方向延伸。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左右的侧框架15中的相互与对象 方接近的一侧(能够收纳电池模块50的区域的一侧)称为“接近侧”。对 于多个十字轴16而言,它们的长度方向为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朝向,且沿 前后方向排列配置。而且,各十字轴16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端面 与左右的侧框架15的接近侧的侧面(即、左右的侧框架15的相互对置的 面。更具体而言,侧壁内周板部321的接近侧的面)接近并对置。但是, 十字轴16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也可以与侧框架15接触。
接下来,对电池壳体1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是底板部件的例子,在上下方向观察下,都 是大致四边形的板状的部件。另外,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在上下方向 观察下,是相互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是大致相同的尺寸。下面板11以及 散热片12例如通过铝板而成型。
在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前端部(前侧的边)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部设置有朝向前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111、121。在下面板11的延伸 突出部111设置有两个给排部112。上述两个给排部112是连通设置于下 面板11与散热片12之间的调温路径20的内部和外部的孔。此外,调温 路径20是用于进行电池模块50的温度调节的调温流体(例如水)能够流 通的路径。经由上述两个给排部112能够进行向调温路径20的调温流体 的供给、以及调温流体从调温路径20的排出。
在散热片12设置有形成调温路径20的路径壁部122。路径壁部122 是上侧开口的凹陷部,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因此,路径壁部122朝向下 侧鼓出。
散热片12重叠接合在下面板11的下侧。而且,若散热片12与下面 板11相互接合,则形成于散热片12的路径壁部122由下面板11覆盖。 因此,在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之间(换言之,在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 的层叠体的内部)形成调温流体能够流通的调温路径20。
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都是中空且长条棒状的 部件。对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应用铝挤压材料。
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平行的朝向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平行配置。在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 14的下方部形成供下面板11(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的层叠体)接合的 第一接合面131、141;以及供共用面板19接合的第二接合面132、142。 第一接合面131、141以及第二接合面132、142都是左右方向长且相对于上下方向以直角朝向下侧的平面。
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的第一接合面131、141与第二接合面132、 142相互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错开,且在上下方向观察下相互不重 叠。另外,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的第二接合面132、142位于比第一 接合面131、141靠下侧。具体而言,在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的下表 面以沿着与前框架13和后框架14相互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朝向下侧突出的突状部。而且,不是突状部的部分 的下表面是第一接合面131、141,突状部的下表面是第二接合面132、142。 此外,在前框架13中,第一接合面131位于比第二接合面132靠后侧, 在后框架14中,第一接合面141位于比第二接合面142靠前侧。即、第 一接合面131、141与第二接合面132、142相比,位于由前框架13、后 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形成的四边形的框体的内周侧。另外,第二 接合面132、142位于比第一接合面131、141靠下侧。
在前框架13的下部设置有用于避免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延 伸突出部111、121的干涉的凹部133。该凹部133的下侧开口,以便从前 框架13的下侧安装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
左右的侧框架15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平行的朝向,在左右 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平行配置。左右的侧框架15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 能量吸收部31(以下称为“EA部31”)、以及位于EA部31的一侧(具 体而言,左右的侧框架15的相互对置的一侧)且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侧 壁部32。而且,在左右的侧框架15的侧壁部32的下方部设置有供下面 板11(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接合的第一接合面151、以及 供共用面板19接合的第二接合面152。第一接合面151以及第二接合面 152都是前后方向长且相对于上下方向以直角朝向下侧的平面。此外,左 右的侧框架15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
多个十字轴16具有提高电池壳体10的刚性的功能。而且,十字轴 16在产生了侧面碰撞等时接受左右方向的负载,由此防止或抑制侧框架 15变形而与电池模块50接触的情况。多个十字轴16都是长条棒状的部 件,例如应用铝挤压材料。多个十字轴16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 平行的朝向沿着下面板11的上表面呈棒状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 置。
图4是表示十字轴16的结构的立体图。十字轴16如图4所示,具有 下端部开口的大致四边形的剖面形状(即、开口剖面形状)。即十字轴16 具有: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十字轴上板部161;以及 从十字轴上板部16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沿左右方向延 伸的平板状的十字轴前板部162和十字轴后板部163。十字轴上板部161 是十字轴16的板状部的例子。并且,在十字轴前板部162以及十字轴后 板部163的下端部遍及十字轴16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全长地设 置有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向相反侧延伸突出的凸缘部164。凸缘部164的下 侧的面是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即、与下面板11的上表面平行)的平 面。
十字轴支承部件17是用于将各十字轴1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 固定于左右的侧框架15的各个的部件。十字轴支承部件17例如应用铝挤 压材料。此外,十字轴支承部件17的具体的结构并没有被特别限定。各 十字轴支承部件17只要构成为能够将各十字轴16的两端部的各个固定于 左右的侧框架15即可。
下框架18是长条棒状的部件。下框架18应用铝挤压材料。下框架 18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是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平面,且相互平行。另外, 在下框架18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用于避免与散热片12的路径壁部122的干 涉的凹部。此外,下框架18的剖面形状没有被特别限定。
共用面板19在上下方向观察下,是大致四边形的板状的部件。共用 面板19例如应用铝板。此外,共用面板19的前后方向尺寸和左右方向尺 寸分别比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除去延伸突出部111、121后的前后 方向尺寸和左右方向尺寸大。
接下来,对电池壳体10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
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与左右的侧框架 15各自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相互接合。由此,在上下方向观察下,形成在 内周侧具有开口部的大致四边形的框体。而且,多个十字轴16以其长度 方向与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朝向配置在该框体 的开口部的内部。因此,各十字轴16的长度方向的端面与左右的侧框架 15接近并对置。而且,各十字轴16的两端部经由十字轴支承部件17与 左右的侧框架15的各个接合。
在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的下侧配置下面板11 以及散热片12。此时,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外周部与前框架13、 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的第一接合面131、141、151的下侧重叠。 而且,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外周部与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 右的侧框架15的第一接合面131、141、151接合。并且,十字轴16的凸 缘部164与下面板11接合。
在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下侧配置多个下框架18。具体而言, 多个下框架18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与前框架13以及后框架14的长度方向 平行的朝向,相互前后方向上分离地配置。而且,各下框架18的上端部 (上表面)与散热片12的下表面接合。
在下面板11、散热片12、左右的侧框架15以及多个下框架18的下 侧配置共用面板19。共用面板19的外周部与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 左右的侧框架15的第二接合面132、142、152的下侧重叠。另外,各下 框架18的下端部(下表面)与共用面板19的上表面接触。而且,共用面 板19的外周部与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的第二接合 面152接合。并且,各下框架18的下端部与共用面板19接合。
此外,形成电池壳体10的各部件彼此的接合例如应用激光焊接。
接下来,对侧框架15的详细结构以及侧框架15与其它部件的关系进 行说明。图5是以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切断电池壳体10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左右的侧框架15具有EA部31和侧壁部32。EA部31 位于侧壁部32的一侧(具体而言,与能够收纳电池模块50的区域相反的 一侧。换言之,由前框架13、后框架14以及左右的侧框架15形成的框 体的外周侧)。此外,EA部31和侧壁部32一地连结。
EA部31具有前后方向长的中空棒状的结构。EA部31构成为通过在 产生侧面碰撞等的情况下变形,吸收由侧面碰撞等引起的冲击的能量,减 少施加于电池模块50的冲击。如图5所示,EA部31具有作为第一板状 部的例子的EA上板部311、作为第二板状部的例子的EA下板部312、以 及多个(图5中为五个)EA纵板部313。
EA上板部311以及EA下板部312是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 的平板状的部分。EA上板部311和EA下板部312在作为第三方向的例 子的上下方向上分离。在EA上板部311以及EA下板部312设置有使用 于将EA部31螺栓固定于车辆的摇臂板52的螺栓51插通的螺栓插通孔 153。该螺栓插通孔153是沿上下方向贯通EA上板部311以及EA下板部 312的贯通孔。多个EA纵板部313是沿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平 板状的部分。多个EA纵板部31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而且,多个EA 纵板部313的上端部与EA上板部311连结,多个EA纵板部313的下端 部与EA下板部312连结。EA部31的用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切断的 剖面形状是左右方向长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大致水平的长方形。
侧壁部32与EA部31相比设置于接近侧。侧壁部32的用与前后方 向成直角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具有纵长的形状。而且,侧壁部32具有前后 方向长的中空棒状的结构。侧壁部32具有作为第四板状部的例子的侧壁 内周板部321、作为第三板状部的例子的侧壁外周板部322、侧壁上板部 323、侧壁下板部324、第一肋状部325、第二肋状部326以及第三肋状部327。
侧壁内周板部321以及侧壁外周板部322是沿与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 (例如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侧 壁内周板部321的下部(具体而言,比后述的第一肋状部325靠下侧的部 分)具有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结构,侧壁内周板部 321的上部(比第一肋状部325靠上侧的部分)具有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倾 斜的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结构。另外,侧壁外周板部322具 有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结构。侧壁内周板部321和侧 壁外周板部322相互在左右方向上分离。而且,侧壁内周板部321与侧壁 外周板部322相比位于接近侧(与收纳电池模块50的区域接近的一侧)。 并且,在侧壁外周板部322一体地连结有EA部31的EA上板部311以及 EA下板部312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与两个侧框架15相互对置的一侧 接近的端部)。
侧壁上板部323以及侧壁下板部324是沿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延伸 的板状的部分。侧壁上板部323和侧壁下板部32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 侧壁上板部323是以连结侧壁内周板部321的上端(上边)与侧壁外周板 部322的上端(上边)的方式设置的部分。侧壁下板部324是以连结侧壁 内周板部321的下端(下边)与侧壁外周板部322的下端(下边)的方式 设置的部分。
在侧框架15的侧壁部32的下方部设置有第一接合面151以及第二接 合面152。第一接合面151以及第二接合面152的结构都是前后方向长且 相对于上下方向以直角朝向下侧的平面。另外,第一接合面151与第二接 合面152的上下方向位置相互不同,第二接合面152位于比第一接合面 151靠下方。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从侧框架15的侧壁内周板部321的下方端向与接近侧相反的一侧延伸的部分(后述的第二肋状部326的一 部分)的下表面、以及从侧壁内周板部321的下方端向接近侧延伸的板状 的延伸突出部328的下表面形成了一体连结的平面。该一体连结的平面是 第一接合面151。第二接合面152是设置于比第一接合面151靠侧壁外周 板部322的一侧且比第一接合面151靠下方。
第一肋状部325、第二肋状部326以及第三肋状部327设置于侧框架 15的侧壁部32的内部(由侧壁内周板部321、侧壁外周板部322、侧壁 上板部323以及侧壁下板部324围起的区域)。
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6是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 的平板状的部分。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6的左右方向的一个 端部(接近侧的端部。在图5中为L侧的端部)分别与侧壁内周板部321 连结,与上述一个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图5中为R侧的端部)分别 与侧壁外周板部322连结。换言之,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6设置为在侧壁部32的内部,连结侧壁内周板部321与侧壁外周板部322。 此外,第一肋状部325和第二肋状部32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上下方向位 置相互不同),第二肋状部326位于第一肋状部325的下方。
如图5所示,第二肋状部326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了第一接合面 151。但是,第二肋状部326的下表面和第一接合面151也可以分别是不 同的面。例如,第二肋状部326的下表面也可以位于第一接合面151的下 方,第二肋状部326的上表面也可以位于第一接合面151的上方。
第一肋状部325位于比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靠上侧。另 一方面,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6的上下方向位置与下面板11 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的上下方向位置相同(或者大致相同)。因此,从 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与侧壁部32的接合位置(第一接合面 151)到第一肋状部325的上下方向距离比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与侧壁部32的接合位置到第二肋状部326的上下方向距离(在本 实施方式中,为0或者大致为0)大。此外,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 状部326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的上 侧。即使在该情况下,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与侧壁部32 的接合位置(第一接合面151)到第一肋状部325的上下方向距离也比从 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与侧壁部32的接合位置到第二肋状部 326的上下方向距离大。
如图5所示,在以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切断的剖面中,EA上板 部31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相对于EA上板部3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 中心线。此外,该中心线实际上是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平面) 的延长线L1(以下称为“第一基准线L1”)通过侧壁部32的第一肋状部 325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即、第一肋状部325的内部)。同样,在以 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切断的剖面中,EA下板部312的厚度方向的中 心线L2(相对于EA下板部312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以 下称为“第二基准线L2”)通过第二肋状部326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即、 第二肋状部326的内部)。换言之,第一肋状部325与EA上板部311在 左右方向观察下,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同样,第二肋状部326与EA下 板部312在左右方向观察下,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侧框架15的刚性。具体而言,在因侧 面碰撞等而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外力(在图5中,是从右侧朝向左 侧的力)被施加于EA部31的情况下,该外力通过EA上板部311和EA 下板部312而向侧壁部32传递。而且,第一基准线L1通过第一肋状部325 的内部,第二基准线L2通过第二肋状部326的内部,所以经由EA上板部 311和EA下板部312而传递给侧壁部32的外力直接由侧壁部32的第一 肋状部325和第二肋状部326承受。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6 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所以很难因外力而变形。因此, 与没有设置第一肋状部325以及第二肋状部32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或 抑制侧壁部32的变形。即、能够提高侧框架15的刚性。
并且,第二肋状部326的下表面是第一接合面151的一部分,所以第 二肋状部326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直接接合。因此,能够 由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的层叠体以及下框架18直接(即不经由其它部 件等)地接受施加于第二肋状部326的外力。因此,与第二肋状部326没 有与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直接接合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电池壳体10的刚性。
另外,侧壁部32的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比EA上板部311的厚 度tU厚。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使侧壁部32的第一肋状部325的刚性 比EA上板部311的刚性高,所以与EA部31相比能够提高侧壁部32的 刚性。因此,在产生侧面碰撞等而对EA部31施加了左右方向的力的情 况下,能够在EA部31中吸收能量并且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的变形。 因此,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减少施加于电池模块50的冲击,并且能 够通过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的变形,来防止或抑制电池模块50因变形后 的侧壁部32而损伤的情况。此外,第一肋状部325位于下面板11与散热 片12的层叠体以及下框架18的上方。若是这样的结构,则从EA上板部311传递到第一肋状部325的力不直接向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的层叠体 以及下框架18传递。换言之,不能直接承受从EA上板部311传递到第 一肋状部325的力。因此,为了提高侧壁部32的刚性,优选提高第一肋 状部325的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比EA上 板部311的厚度tU厚,由此能够提高侧壁部32的刚性。
另外,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比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厚。若是 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发生侧面碰撞等时侧壁部32以向电池 模块50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具体而言,若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薄,则在通过EA部31对侧壁部32施加了朝 向左右方向的中心侧的外力的情况下,第二肋状部326的一方与第一肋状部325相比更容易变形为向左右方向倒塌。而且,在第二肋状部326变形 为向左右方向倒塌且第一肋状部325不变形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二肋状部 326变形为向左右方向倒塌的情况下的变形量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变形的 变形量大的情况下,侧壁部32以其上部向外周侧(与收纳电池模块50的 一侧相反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与 电池模块50接触的情况。
侧壁部32的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比EA下板部312的厚度tD薄。 若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发生侧面碰撞等时侧壁部32以向 电池模块50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具体而言,若第二肋状部326的厚 度t2比EA下板部312的厚度tD薄,则在通过EA部31对侧壁部32施加 了外力的情况下,侧壁部32容易与EA部31一起变形为向左右方向倒塌。 而且,若第二肋状部326以倒塌的方式变形,则侧壁部32以其上部向外 周侧(与收纳电池模块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 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与电池模块50接触的情况。
第三肋状部327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相对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 倾斜。具体而言,以第三肋状部327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接近侧的端部 位于比接近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靠下侧的方式倾斜。而且,第三肋状部327 的接近侧的端部连结在侧壁内周板部321与第二肋状部326的结合位置。 另外,与接近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结在侧壁外周板部322与第一 肋状部325的结合位置。换言之,第三肋状部327设置为连结“侧壁内周 板部321与第二肋状部326的结合位置”与“侧壁外周板部322与第一肋 状部325的结合位置”。
能够通过第三肋状部327进一步提高侧壁部32的刚性。即、第三肋 状部327能够通过变形来吸收能量,所以侧壁部32具有第三肋状部327, 由此能够增大侧壁部32可吸收的能量。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电池模块 50的冲击。
并且,在对EA部31施加了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中心侧的力的情况 下,能够通过第三肋状部327,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以向电池模块50的 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的情况。即、若对EA部31施加从车宽方向外侧(与 接近侧相反的一侧)朝向车宽方向中心侧(接近侧)的力,则经由EA部 31对侧壁部32施加与电池模块50接近那样的力。另一方面,侧壁部32 在位于比第一肋状部325靠下侧的第一接合面151与第二接合面152中分 别与下面板11(下面板11与散热片12的层叠体)和共用面板19的各个 接合。因此,上述力以使侧壁部32以第一接合面151以及第二接合面152 为中心而沿向电池模块50的一侧倾倒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作用。而且, 第三肋状部327设置为横跨“第一肋状部325与侧壁外周板部322的结合 位置”和“第二肋状部326与侧壁内周板部321的结合位置”,所以上述 力与第三肋状部327的面方向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第三肋状部327很难因 上述力而变形。因此,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以向 电池模块50的一侧倾倒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并且,第三肋状部327的接近侧的端部位于第一接合面151的附近(具 体而言,第一接合面151的正上方),所以施加于第三肋状部327的力能 够向下面板11以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传递。即、能够通过下面板11以 及散热片12的层叠体来承受施加给第三肋状部327的力。因此,能够防 止或抑制电池壳体10的变形。即、能够提高电池壳体10的刚性。
此外,第三肋状部327的厚度t3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薄。若是 这样的结构,则基于与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 t1薄这样的结构相同的理由,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部32与电池模块50接 触的情况。此外,第三肋状部327的厚度t3与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相同,或者比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厚。若第三肋状部327的厚度t3与第二肋状部326的厚度t2相同并且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薄,则能 够实现上述作用。并且,当第三肋状部327的厚度t3比第二肋状部326的 厚度t2厚时,在对EA部31施加了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中心侧的力的情 况下,第二肋状部326最容易以倒塌的方式变形,第三肋状部327仅次于 第二肋状部326而容易以倒塌的方式变形,第一肋状部325最难变形。因 此,在对EA部31施加了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中心侧的力的情况下,侧 壁部32以其上部向外周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侧壁 部32与电池模块50接触的情况。
接下来,对十字轴16与侧框架15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 以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切断的剖面中,第一基准线L1通过十字轴上板 部161的内部(十字轴上板部16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根据这样的 结构,在因侧面碰撞等而变形后的侧框架15与十字轴16接触的情况下, 能够由十字轴上板部161承受从侧框架15的第一肋状部325传递的力。十字轴上板部161以与从第一肋状部325传递的外力的作用方向大致平行 的方法延伸,所以很难因该外力而变形。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十字轴 16的变形,并且能够抑制侧框架15的变形,所以能够防止或抑制侧框架 15与所收纳的电池模块50接触的情况。即、能够提高电池壳体10的对 侧面碰撞的耐受性。
并且,若是第一基准线L1通过十字轴上板部161的内部的结构,则 能够使十字轴16的高度比侧框架15的侧壁上板部323低。因此,若是这 样的结构,则能够实现电池壳体10对侧面碰撞的耐受性的提高并且能够 实现电池壳体10的上下方向尺寸的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并且,十字轴上板部161的厚度tc比第一肋状部325的厚度t1厚。若 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提高十字轴16的刚性,所以即使在发生侧面碰撞 等而侧框架15变形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防止或抑制变形后的侧框架 15与电池模块50接触的效果。并且,由于能够提高十字轴16的刚性, 所以能够防止或抑制与十字轴16接合的下面板11以及经由下框架18与 下面板11接合的共用面板19(即、电池壳体10的底部)的变形。因此, 能够提高电池壳体10的刚性。
此外,侧框架15通过挤压成型而成型。即、EA部31和侧壁部32 一体成型。若是这样的结构,则与EA部31和侧壁部32是不同部件的结 构相比,能够增大能量的吸收量。即、若EA部31和侧壁部32是不同部 件,则为了组装而在EA部31与侧壁部32之间需要间隙。而且,该间隙 无助于能量的吸收。另一方面,若是EA部31和侧壁部32一体成型的结 构,则在EA部31与侧壁部32之间不需要间隙。因此,能够使EA部31 以及侧壁部32增大与该间隙对应的尺寸。因此,能够增加能量的吸收量。 另外,若是EA部31和侧壁部32一体成型的结构,则与是不同部件的结 构相比,能够减少电池壳体10的部件个数,并且能够减少组装工时。并 且,不需要接合EA部31与侧壁部32的工序以及部件(螺栓以及螺母等)。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 施方式。
例如,侧框架15的剖面形状并不限于各图所示的形状。另外,在侧 壁部32的内部除了设置第一肋状部325、第二肋状部326以及第三肋状 部327之外,还可以设置其它的肋状部。另外,EA纵板部313的数量也 没有被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侧框架15是铝挤压材料的结构, 但侧框架15的材质并不限于铝。本发明的电池壳体10的侧框架15能够 应用各种金属挤压材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电池壳体10是上侧开口的箱状 的例子,但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电池壳体10也可以具有盖部, 通过盖部覆盖开口部的上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对各部件的接合应用激光焊接的 例子,但各部件的接合方法并不限于激光焊接。例如,也可以是通过FSW (摩擦搅拌接合)接合各部件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肋状部325和第二肋状部 326配置于侧壁上板部323与侧壁下板部324之间的例子,但也可以是兼 作侧壁上板部或侧壁下板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第一肋状部325是 侧壁上板部323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第二肋状部326是侧壁下板部 324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两个侧框架,它们在第一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并且沿与上述第一方向成直角的第二方向延伸,在它们之间能够收纳电池,
两个上述侧框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能量吸收部、以及设置于比上述能量吸收部更靠近对象方的上述侧框架的一侧亦即接近侧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的侧壁部,
上述能量吸收部具有在与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成直角的第三方向上相互分离,并沿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板状部以及第二板状部,
上述侧壁部具有:
第三板状部,其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结合上述第一板状部以及上述第二板状部的上述接近侧的端部;
第四板状部,其沿与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在上述第三板状部的上述接近侧离开上述第三板状部而配置;以及
第一肋状部以及第二肋状部,其沿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上述接近侧的端部与上述第三板状部结合,与上述接近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四板状部结合,
在上述第二方向观察下,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内部,上述第二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延长线通过上述第二肋状部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底板部件,其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与两个上述侧框架的一方接合,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与两个上述侧框架的另一方接合,在上述第三方向的一个面能够载置电池,
从上述底板部件与上述侧壁部的接合位置到上述第一肋状部的上述第三方向的距离比从上述底板部件与上述侧壁部的接合位置到上述第二肋状部的距离大,
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厚度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壁部还具有以连结上述第一肋状部与上述第二肋状部的方式设置的第三肋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肋状部的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一肋状部和上述第三板状部的结合部位结合,
上述第三肋状部的另一个端部与上述第二肋状部和上述第四板状部的结合部位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肋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两个上述侧框架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挤压材料,上述侧壁部与上述能量吸收部一体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两个上述侧框架彼此之间配置有多个十字轴,该多个十字轴具有沿上述第一方向以及上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上述第一方向的端部与两个上述侧框架的上述第三板状部对置或者与上述第三板状部接触,
在上述第二方向观察下,上述第一肋状部的上述厚度方向的中心线通过多个上述十字轴的上述板状部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的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十字轴的上述板状部的厚度比上述第一肋状部的厚度厚。
CN202210263371.3A 2021-03-30 2022-03-17 车用的电池壳体 Pending CN1151491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7838 2021-03-30
JP2021057838A JP2022154687A (ja) 2021-03-30 2021-03-30 車両用の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9178A true CN115149178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05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3371.3A Pending CN115149178A (zh) 2021-03-30 2022-03-17 车用的电池壳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20662A1 (zh)
JP (1) JP2022154687A (zh)
CN (1) CN11514917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15352A1 (en) * 2020-12-17 2022-06-22 Volvo Car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with a combined scalable platform for eithe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r a 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4687A (ja) 2022-10-13
US20220320662A1 (en)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2062B (zh) 车辆用电池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US10486746B2 (en) Sub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US10464406B2 (en)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JP6866784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11208152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CN109292007B (zh) 车辆下部构造
JP6791037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8776927B2 (en) Vehicle battery pack housing structure
JP5672461B2 (ja)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CN108859712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15149178A (zh) 车用的电池壳体
JP5053406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KR102482731B1 (ko) 배터리 모듈 케이스의 조립구조
JP6874362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保護構造
KR102484991B1 (ko) 배터리 케이스
JP7070356B2 (ja) 燃料電池の支持フレームおよび燃料電池車両
CN111293244B (zh) 具有成型在盆状件的侧壁中的台阶部的电池承载件
JP7149829B2 (ja) 車体構造
JP2019053947A (ja)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CN115149192A (zh) 车用的电池壳体以及车用的电池壳体的制造方法
KR102488495B1 (ko) 배터리 케이스
KR102466312B1 (ko) 배터리 모듈 케이스의 조립구조
CA2992765C (en) Battery housing
JP2022097814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固定構造
JP2023056569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