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6456A -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6456A
CN115136456A CN202080096606.3A CN202080096606A CN115136456A CN 115136456 A CN115136456 A CN 115136456A CN 202080096606 A CN202080096606 A CN 202080096606A CN 115136456 A CN115136456 A CN 115136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core
gap
permanent magnet
radial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66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生洋树
渡边隆德
土田和庆
下川贵也
高桥谅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36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64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4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the same polarity, e.g. consequent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 H02K1/2766Magnets embedded in the magnetic core, e.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s [IPM] having a flux concentratio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转子(1)具有:旋转轴(25);转子铁芯(10),具有在周向上相互邻接地配置的第一铁芯部(21)和第二铁芯部(22);以及永久磁铁(20),设置于第一铁芯部(21)。在第二铁芯部(22)形成有假想磁极(P2)。第一铁芯部(21)具有形成于比永久磁铁(20)靠转子铁芯(10)的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空隙部(15)。空隙部(15)具有周向的宽度朝向旋转轴(25)而变宽的第一部分(15a)。空隙部(15)的位于径向的最内侧并对空隙部(15)进行规定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c)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的最内侧的部分(22a)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空隙部(15)与包围旋转轴(25)的转子铁芯(10)的中空部(10c)之间不存在交界部。

Description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机的转子,提出有使转子铁芯的一部分作为假想磁极发挥功能的交替极型的转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形成于转子铁芯的突极作为假想磁极发挥功能。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转子具有使从永久磁铁出来的磁通向突极流动的狭缝。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37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可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狭缝的周向的宽度在径向的各位置相同。因此,存在从永久磁铁出来的磁通中的、通过转子铁芯中的位于永久磁铁的径向内侧的部分而流入突极的磁通的量少这样的课题。另外,专利文献1的转子铁芯由于与旋转轴在圆筒面彼此嵌合,因此还存在有时从转子铁芯向旋转轴的扭矩传递不充分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增加从永久磁铁出来的磁通中的流入假想磁极的磁通的量,并且容易向旋转轴传递扭矩。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转子具有:旋转轴;转子铁芯,支承于所述旋转轴,具有在周向上相互邻接地配置的第一铁芯部及第二铁芯部;以及永久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一铁芯部,在所述第二铁芯部形成有假想磁极,所述第一铁芯部具有空隙部,该空隙部形成于比所述永久磁铁靠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的内侧的位置,所述空隙部具有所述周向的宽度朝向所述旋转轴而变宽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径向的最内侧并对所述空隙部进行规定的朝所述径向外侧的面位于比所述第二铁芯部的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部分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所述空隙部与包围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转子铁芯的中空部之间不存在交界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增加从永久磁铁出来的磁通中的流入假想磁极的磁通的量,并且容易向旋转轴传递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的局部截面的结构图。
图2是沿A2-A2线剖切图1所示的转子及模制定子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沿A4-A4线剖切图3所示的转子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转子铁芯及永久磁铁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比较例1的转子中的磁通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中的磁通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磁铁插入孔与空隙部之间的部分的厚度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电磁钢板的板厚的比(t1/t0)与电动机的噪声级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2的转子的第二铁芯部的磁通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从+z轴侧观察图10所示的转子的图。
图12是从-z轴侧观察图10所示的转子的图。
图13是用双向箭头表示比较例3的电动机的内部的轴电流的流动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成形模具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转子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应用了具有实施方式1~4中任一项的转子的电动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室外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仅是例子,能够对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组合以及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更。
在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示出了xyz正交坐标系。z轴是与转子的轴线平行的坐标轴。x轴是与z轴正交的坐标轴。y轴是与x轴和z轴这两者正交的坐标轴。
《实施方式1》
〈电动机〉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100的局部截面的结构图。电动机100具有转子1和包围转子1的模制定子9。模制定子9具有定子5和覆盖定子5的模制树脂部56。转子1配置在定子5的内侧。即,电动机100是内转子型的电动机。
转子1具有转子铁芯10、作为旋转轴的轴25、和能够旋转地支承轴25的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转子1能够以轴25的轴线C1为中心旋转。轴25从模制定子9向+z轴侧突出。在轴25的末端部25a例如安装有送风机的风扇(即,后述的室外送风机150的叶轮50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称为“轴向”,将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轴25的轴线C1为中心的圆的圆周的方向称为“周向”(例如,图2所示的箭头R1)。此外,轴25的突出侧(即,+z轴侧)也称为“负载侧”,与轴25的突出侧相反的一侧也称为“负载相反侧”。
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是滚动轴承,例如是球轴承。第一轴承7是负载侧的轴承。第一轴承7将轴25的从模制定子9突出的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轴承8是负载相反侧的轴承。第二轴承8经由后述的绝缘套筒60将轴25的-z轴侧的端部25b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子1还可以具有作为位置检测用磁铁的传感器磁铁45。传感器磁铁45例如安装于比转子铁芯10靠-z轴侧的位置,与电路基板40相向。通过利用电路基板40所具备的磁传感器(未图示)来检测传感器磁铁45的磁场,从而检测转子1的周向R1上的位置。
图2是沿A2-A2线剖切图1所示的转子1以及模制定子9而得到的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模制定子9的模制树脂部56的图示。如图1及图2所示,定子5具有定子铁芯50和卷绕在定子铁芯50上的线圈55。
定子铁芯50具有以轴线C1为中心的环状的磁轭51和从磁轭5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52。齿52的末端部隔着气隙与转子1在径向上相向。多个齿52在周向R1上以恒定间隔配置。在实施方式1中,齿52的数量例如为12个。另外,齿52的数量不限于12个,只要是2个以上即可。线圈55经由绝缘体53卷绕在定子铁芯50上。绝缘体53例如由PBT(Poly ButyleneTel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材料形成。
如图1所示,模制树脂部56具有开口部56a和轴承保持部56b。开口部56a形成在模制树脂部56的+z轴侧。在开口部56a安装有保持第一轴承7的托架6。托架6例如是金属制的构件。轴承保持部56b形成于模制树脂部56的-z轴侧。在轴承保持部56b保持有第二轴承8。模制树脂部56例如由BMC(Bulk Molding Compound:团状模塑料)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形成。
在模制树脂部56的内部埋入有电路基板40。在图1中,电路基板40在模制树脂部56的内部配置在比转子1靠-z轴侧的位置。在电路基板40上布设有用于向线圈55供给电力的电源引线等。
电动机100也可以还具有罩41。罩41以覆盖托架6的一部分的方式固定于轴25。罩41是防止异物(例如水等)侵入电动机100的内部的构件。
〈转子〉
接着,使用图2~图4对转子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转子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沿A4-A4线剖切图3所示的转子1而得到的剖视图。如图2~图4所示,转子1的转子铁芯10是以轴线C1为中心的环状的构件。转子铁芯10的中空部10c是供轴25插入的插入孔。即,中空部10c包围轴25的周围。
转子铁芯10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18。多张电磁钢板18中的一张电磁钢板18的板厚t0(参照图3)例如为0.1mm~0.5mm。多张电磁钢板18中的每一张通过使用冲压模具的冲裁加工而被加工成预定的形状。多张电磁钢板18通过焊接、铆接或粘接等相互固定。在实施方式1中,多张电磁钢板18通过铆接而彼此固定。
在转子铁芯10上具备永久磁铁20。在实施方式1中,永久磁铁20埋入转子铁芯10。即,转子1是IPM(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内置式永磁)结构。此外,转子1也可以是在转子铁芯10的外周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SPM(Surface Permanent Magnet:表面式永磁)结构。
转子1也可以还具有连结转子铁芯10和轴25的连结部30。即,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铁芯10经由连结部30支承于轴25。连结部3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连结部30例如由PBT等热塑性树脂形成。转子铁芯10、轴25及后述的绝缘套筒60经由树脂制的连结部30而一体化。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利用树脂将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转子铁芯10、轴25及绝缘套筒60一体化称为“一体成形”。
如图4所示,连结部30具有内筒部31、多个肋32和外筒部33。内筒部31为环状,与轴25的外周面接触。外筒部33与转子铁芯10的内周面接触。多个肋32连接内筒部31和外筒部33。多个肋32从内筒部31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地延伸。多个肋32以轴线C1为中心在周向R1上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R1上相邻的多个肋32之间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洞部35。
图5是表示转子1的转子铁芯10及永久磁铁20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转子铁芯10具有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第一铁芯部21、和没有安装永久磁铁20的第二铁芯部22。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铁芯10具有多个(例如5个)第一铁芯部21和多个(例如5个)第二铁芯部22。多个第一铁芯部21与多个第二铁芯部22在周向R1上交替配置。即,第一铁芯部21与第二铁芯部22在周向R1上彼此邻接地配置。
第一铁芯部21具有作为磁铁插入部的磁铁插入孔11。磁铁插入孔11形成在比第一铁芯部21的外周21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磁铁插入孔11的形状例如在俯视时为直线状。在实施方式1中,在一个磁铁插入孔11中插入一个永久磁铁20。在磁铁插入孔11与永久磁铁20之间填充有未图示的树脂材料(例如PBT)。另外,磁铁插入孔11的形状也可以是在俯视时朝径向内侧凸出或朝径向外侧凸出的V字形状。另外,也可以在一个磁铁插入孔11中插入两个以上的永久磁铁20。
永久磁铁20例如是稀土类磁铁。在实施方式1中,永久磁铁20例如是包含Nd(钕)-Fe(铁)-B(硼)的钕稀土类磁铁。永久磁铁20例如为板状。在实施方式1中,永久磁铁20为平板状。在实施方式1中,永久磁铁20在俯视时为长方形状。
多个永久磁铁20在径向外侧具备具有相互相同的极性的磁极(例如N极)。由此,在转子1上形成有由永久磁铁20构成的磁铁磁极P1。
多个永久磁铁20在径向内侧具备具有相互相同的极性的磁极(例如S极)。通过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流入第二铁芯部22,在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外侧形成假想磁极P2(例如,S极)。因此,多个第二铁芯部22构成在径向外侧具有相互相同的极性的假想磁极P2。
转子1是在周向R1上交替排列有磁铁磁极P1和假想磁极P2的交替极型的转子。在交替极型转子1中,与相同极数的非交替极型的转子相比,永久磁铁20的数量能够成为一半。由此,降低了转子1的制造成本。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转子1的极数为10,但不限于10,只要是4以上的偶数即可。另外,在转子1中,也可以是磁铁磁极P1是S极、假想磁极P2是N极。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过磁铁磁极P1的周向R1的中心(即,极中心)而沿径向延伸的直线称为“磁铁磁极中心线M1”。换言之,磁铁磁极中心线M1是通过永久磁铁20的周向R1的中心而沿径向延伸的直线。另外,将通过假想磁极P2的周向R1的中心(即,极中心)而沿径向延伸的直线称为“假想磁极中心线M2”。
第一铁芯部21还具有作为漏磁通抑制孔的多个隔磁磁桥12。隔磁磁桥12分别形成在磁铁插入孔11的周向R1的两侧。隔磁磁桥12与第一铁芯部21的外周21b之间的部分21c成为薄壁,因此,抑制了相邻的磁铁磁极P1与假想磁极P2之间的漏磁通。
第二铁芯部22具有铆接部14。铆接部14是通过铆接将沿轴向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18(参照图3)固定时形成的铆接痕。铆接部14形成于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观察时的铆接部14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状。另外,铆接部14的形状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状等其它的形状。
〈空隙部〉
在第一铁芯部21,在比永久磁铁20(即,磁铁插入孔1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隙部15。空隙部15是沿轴向贯通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18(参照图3)的开口部。空隙部15具有第一部分15a和与第一部分15a相连的第二部分15b。
第一部分15a的周向R1的宽度越朝向径向内侧越宽。换言之,第一部分15a的周向R1的宽度朝向图4所示的轴25变宽。从轴向观察时的第一部分15a的形状例如为半圆形。第二部分15b越朝向径向内侧,周向R1的宽度越窄。从轴向观察时的第二部分15b的形状例如为半圆形。即,在实施方式1中,在轴向上观察时的空隙部15的形状为圆形。另外,空隙部15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等其它的形状。
空隙部15中的位于径向的最内侧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d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朝径向外侧的面15d是规定空隙部15的多个面中的一个。另外,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是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最内侧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是第二铁芯部22的内周面。
空隙部15配置在与磁铁磁极中心线M1重叠的位置。空隙部15具有以磁铁磁极中心线M1为基准对称的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在转子铁芯10上形成有多个空隙部15。多个空隙部1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接着,与比较例1进行对比,对形成空隙部15的效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比较例1的电动机100A的转子1A中的磁通F的流动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中的磁通F的流动的示意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比较例1的转子1A在不具有空隙部15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不同。另外,在图6及后述的图7中,对从定子铁芯50的磁轭51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标注附图标记52a、52b、52c、52d、52e,对多个假想磁极标注附图标记P2a、P2b。
如图6所示,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通过第一铁芯部21及第二铁芯部22内而流向假想磁极P2a、P2b。在比较例1的转子1A中,由于在第一铁芯部21未形成空隙部(与图7所示的空隙部15对应的部分),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在第一铁芯部21内沿径向前进的距离长。因此,在比较例1中,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容易描绘平缓的圆弧而流入第二铁芯部22。因此,在比较例1中,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的磁通F的磁通量减少,第二铁芯部22中的磁通F的磁通密度降低。
与此相对,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在第一铁芯部21沿径向前进的距离与比较例1相比较短。这是因为,在实施方式1中,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在第一铁芯部21内沿着空隙部15流动。具体而言,由于空隙部15具有朝向轴25而周向R1的宽度扩大的第一部分15a,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在第一铁芯部21内沿着第一部分15a流动。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被强制地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即,磁通F的流动被空隙部15整流。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的磁通F的磁通量增加,第二铁芯部22中的磁通F的磁通密度上升。
空隙部15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d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从空隙部15的朝径向内侧的面15c到朝径向外侧的面15d的长度Lr、即引导磁通F的空隙部15的径向的长度变长。
另外,空隙部15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d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转子铁芯10的内周面17(参照图5)具有凹凸形状。因此,如后所述,由于转子铁芯10与树脂制的连结部30凹凸嵌合,因此,扭矩容易从转子铁芯10经由连结部30向轴25传递。
另外,在图6所示的比较例1中,例示了假想磁极P2a的极中心与齿52a的相向面积比假想磁极P2b的极中心与齿52d的相向面积大的情况。此时,与形成假想磁极P2b的第二铁芯部22相比,磁通F容易流入形成假想磁极P2a的第二铁芯部22。即,在比较例1的转子1A中,在假想磁极P2A、P2b之间产生磁通量的偏差。在产生了这样的磁通量的偏差的情况下,在周向上,在相邻的磁铁磁极P1与假想磁极P2之间产生表面磁通密度之差较大的部位,因此容易产生振动和噪声。
与此相对,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中,由于具有配置于与磁铁磁极中心线M1(参照图5)重叠的位置、且为以磁铁磁极中心线M1为基准对称的形状的空隙部15,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容易均等地流入以永久磁铁20为基准而位于周向R1的两侧的第二铁芯部22。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在假想磁极P2a、P2b之间不易产生磁通量的偏差。
接着,使用图5和图8,对空隙部15与磁铁插入孔11之间的部分(以下也称为“桥部”)16的厚度与旋转中的电动机100产生的噪声的关系进行说明。为了降低电动机100的噪声,即,为了使图7所示的假想磁极P2a、P2b之间难以产生磁通量的偏差,优选桥部16的厚度较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桥部16的厚度标注附图标记t1,使用桥部16的厚度t1相对于一张电磁钢板18的板厚t0的比t1/t0
图8是表示比t1/t0与电动机100的噪声级的关系S1的曲线图。在图8中,横轴表示比t1/t0,纵轴表示电动机100的噪声级[dBA]的检测值。
如图8所示,在比t1/t0为3以下的范围内,电动机100的噪声级平缓地上升,但电动机100的噪声级为2dBA以下。但是,在比t1/t0为3以上的范围内,电动机100的噪声级急剧地增加。即,若比t1/t0的上限值为3以下,则能够使电动机100的噪声级包含在容许范围内。
在此,转子1如上所述具有在轴向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18(参照图3),但针对每一张电磁钢板18,通过冲裁加工预先形成有磁铁插入孔11及空隙部15。通常,在电磁钢板18的冲裁加工时,为了在磁铁插入孔11与空隙部15之间形成桥部16,桥部16的厚度t1例如需要为一张电磁钢板18的板厚t0的0.5倍以上。即,一般而言,若比t1/t0的下限值为0.5以上,则能够通过冲裁加工形成桥部16。
因此,优选桥部16的厚度t1相对于一张电磁钢板18的板厚t0之比t1/t0满足以下的式(1)。
0.5≤t1/t0≤3 (1)
在比t1/t0满足以下的式(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冲裁加工形成桥部16,并且能够使电动机100的噪声级包含在容许范围内,因此更优选。
0.5≤t1/t0≤2 (2)
〈突出部〉
如图4及5所示,第一铁芯部21在径向内侧还具有突出部21a。从轴向观察时的突出部21a的形状为圆弧形状。突出部21a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向径向内侧突出。换言之,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是位于比突出部2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凹部。即,转子铁芯10的内周面17由突出部21a和径向内侧端部22a形成为凹凸形状。通过使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为凹部,第二铁芯部22中的磁通F的流动所不需要的部分被去除,因此能够使转子1轻量化,并且能够降低转子1的制造成本。
如图5所示,与转子铁芯10的内周面17接触的连结部30的外筒部33具有与突出部21a嵌合的凹部33a和与径向内侧端部22a嵌合的凸部33b。由此,扭矩容易从转子铁芯10经由连结部30传递到轴25。
〈狭缝〉
接下来,对第二铁芯部22所具备的狭缝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铁芯部22例如具有2个第一狭缝13a和2个第二狭缝13b。第一狭缝13a和第二狭缝13b在轴向上贯通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18(参照图3)。
多个第一狭缝13a配置在假想磁极中心线M2的周向R1的两侧。多个第一狭缝13a以假想磁极中心线M2为基准对称地配置。多个第二狭缝13b分别配置在多个第一狭缝13a的周向R1的两侧。多个第二狭缝13b以假想磁极中心线M2为基准对称地配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分第一狭缝13a和第二狭缝13b的情况下,将第一狭缝13a和第二狭缝13b统称为“狭缝13”。
狭缝13位于比铆接部1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狭缝13是在径向上较长的形状。即,在狭缝13中,径向的长度比周向R1的宽度长。另外,狭缝13不限于在径向上较长的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等其它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1中,在狭缝13中分别填充有未图示的树脂材料(例如PBT)。另外,也可以不在狭缝13中填充树脂材料。另外,第二铁芯部22只要具有1个以上的狭缝13即可。
接下来,与比较例2进行对比,说明在第二铁芯部22具备狭缝13的效果。图9是表示比较例2的转子1B的第二铁芯部22B中的磁通F的流动的示意图。比较例2的转子1B在第二铁芯部22B未形成狭缝13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不同。
如图9所示,在比较例2的第二铁芯部22B中,磁通F随着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前进,而向与假想磁极P2相向的齿52侧倾斜。在该情况下,在第二铁芯部22内流动的磁通F中的、流入假想磁极P2的极中心的磁通F的磁通量减少。
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第二铁芯部22形成有狭缝13,在第二铁芯部22中从径向内侧流向外侧的磁通F沿着狭缝13在与径向平行的方向上流动。即,通过在第二铁芯部22形成有狭缝13,能够将第二铁芯部22中的磁通的流动整流为与径向平行的方向。由此,能够使在第二铁芯部22内流动的磁通F集中于假想磁极P2的极中心。因此,能够减小磁铁磁极P1的表面磁通密度与假想磁极P2的表面磁通密度之差,能够降低电动机100中的振动和噪声。
〈转子的其它的结构〉
接着,使用图10~图12说明转子1的其它的结构。图10是表示转子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从+z轴侧观察图10所示的转子1的俯视图。图12是从-z轴侧观察图10所示的转子1的俯视图。如图10~图12所示,转子1的连结部30还具有覆盖转子铁芯10的+z轴侧的端面的第一端面部38、和覆盖转子铁芯10的-z轴侧的端面的第二端面部39。第一端面部38和第二端面部39与图4所示的内筒部31、肋32以及外筒部33连接。另外,第一端面部38和第二端面部39不需要覆盖转子铁芯10的端面的整体,也可以覆盖转子铁芯10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11所示,第一端面部38具有使空隙部15露出的开口36和使永久磁铁20的一部分露出的磁铁露出孔37。如图10及图12所示,第二端面部39具有使转子铁芯10的-z轴侧的端面10b露出的开口39a。
如图10所示,转子1也可以还具有作为绝缘构件的绝缘套筒60。绝缘套筒60配置于轴25的-z轴侧的端部25b与第二轴承8之间。绝缘套筒60例如为大致圆筒状。绝缘套筒60例如由热固性树脂形成。在实施方式1中,绝缘套筒60由BMC树脂形成。
接下来,与比较例3进行对比,说明在转子1具备连接部30及绝缘套筒60的效果。具体地说,与比较例3进行对比,说明防止轴电流流向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的情况。
图13是利用双向箭头表示比较例3的电动机100C的内部的轴电流的流动的图。另外,比较例3的电动机100C的转子1C在具有直接固定于轴25的转子铁芯10C这一点及不具有绝缘套筒60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不同。
在比较例3的电动机100C中,在为了补偿电动机100C的输出和效率的降低等而增加逆变器的载波频率的情况下,在转子1C的轴25中流动的轴电流的电流值增加。此时,轴电流在轴25与转子铁芯10C之间流动后,以定子5、模制树脂部56、第一轴承7(或第二轴承8)及轴25的顺序循环。当轴电流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流动时,有时在外圈7a、8a和内圈7b、8b各自的轨道面以及滚动体7c、8c的滚动面上产生被称为电蚀的腐蚀。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中,如上述的图10所示,在轴25与转子铁芯10之间配置有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连结部30。由此,在实施方式1的电动机100中,即使在增加了逆变器的载波频率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轴电流在轴25与转子铁芯10之间流动,因此能够防止轴电流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流动。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防止发生电蚀。
在图13所示的比较例3中,在使逆变器的载波频率增加的情况下,轴电流也有时在由轴25、第二轴承8、模制树脂部56、定子5、托架6以及第一轴承7构成的路径中流动。此时,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也存在发生电蚀的情况。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10所示,在轴25的端部25b与第二轴承8之间配置有作为绝缘构件的绝缘套筒60。由此,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动机100中,由于防止了轴电流在轴25与第二轴承8之间流动,因此防止了轴电流在第二轴承8中流动。另外,通过防止轴电流在第二轴承8中流动,防止了轴电流在第一轴承7中流动。因此,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防止发生电蚀。
另外,绝缘套筒60既可以配置在轴25与第一轴承7之间,也可以配置在轴25与第一轴承7之间以及轴25与第二轴承8之间这两方。
〈转子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转子1的制造方法。转子1通过将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转子铁芯10、轴25和绝缘套筒60一体成形而制造。
图14是表示转子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T1中,形成转子铁芯10。形成具有包含上述空隙部15的第一铁芯部21和第二铁芯部22的转子铁芯10。具体而言,通过将具有包含空隙部15的第一铁芯部21和第二铁芯部22的多张电磁钢板18(参照图3)在轴向上层叠,并利用铆接等进行固定,从而形成转子铁芯10。
在步骤ST2中,通过将永久磁铁20插入第一铁芯部21的磁铁插入孔11,将永久磁铁20安装于转子铁芯10。
在步骤ST3中,通过将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转子铁芯10、轴25和绝缘套筒60安装于成形模具70(参照后述的图15),并向成形模具70注入树脂,安装有永久磁铁20的转子铁芯10、轴25和绝缘套筒60一体成形。另外,轴25及绝缘套筒60在步骤ST1之前预先准备。
图15是表示在图14所示的转子1的制造工序的步骤ST3中使用的成形模具70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成形模具70具有固定模具(即,上模)80和可动模具(即,下模)90。
固定模具80具有插入孔81、面对部82、圆筒部83、多个空洞形成部85a、85b以及铁芯按压部86。安装有绝缘套筒60的轴25的-z轴侧的端部25b被插入到插入孔81中。面对部82与转子铁芯10的-z轴侧的端面10b抵接。圆筒部83与绝缘套筒60的外周相向。多个空洞形成部85a、85b被插入到转子铁芯10的中空部10c中。铁芯按压部86从面对部82向可动模具90侧突出,并与转子铁芯10的-z轴侧的端面10b抵接。通过铁芯按压部86与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b抵接,在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b与面对部82之间形成间隙。
可动模具90具有轴插入孔91、面对部92、圆筒部93、铁芯插入部94以及多个空洞形成部95a、95b。轴25被插入到轴插入孔91中。面对部92与转子芯10的+z轴侧的端面10a抵接。圆筒部93与轴25的外周相向。转子铁芯10的外周与铁芯插入部94抵接。多个空洞形成部95a、95b被插入到转子铁芯10的中空部10c中。
固定模具80还具有铁芯定位部96和磁铁承接部97。铁芯定位部96及磁铁承接部97从面对部92向固定模具80侧突出。铁芯定位部96通过插入到转子铁芯10的空隙部15中,作为一体成形时的转子铁芯10的定位部发挥功能。磁铁承接部97通过与永久磁铁20的+z轴侧的端面抵接,作为一体成形时的永久磁铁20的定位部发挥功能。
当固定模具80向图15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上升时,固定模具80的空洞形成部85a、85b与可动模具90的空洞形成部95a、95b分别抵接。此时,在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a与固定模具80的面对部82之间形成有间隙。当熔融的树脂从成形模具70的浇口(未图示)注入时,树脂填充于转子铁芯10与轴25之间、绝缘套筒60与圆筒部83之间、轴25与圆筒部93之间。另外,树脂也被填充于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b与面对部82之间、以及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a与面对部92之间的间隙。另外,树脂也被填充于磁铁插入孔11(参照图5)与永久磁铁20之间、以及第二铁芯部22的狭缝13(参照图5)。
在向成形模具70注入树脂后,冷却成形模具70。由此,树脂固化,形成连结部30。具体而言,在绝缘套筒60与圆筒部83之间及轴25与圆筒部93之间固化的树脂成为内筒部31(参照图10)。在转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中空部10c(其中,未插入空洞形成部85a、85b、95a、95b的部分)固化的树脂成为内筒部31、多个肋32及外筒部33(参照图4)。成形模具70的相当于空洞形成部85a、85b、95a、95b的部分成为空洞部35(参照图4)。另外,在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a与面对部92之间固化的树脂成为第一端面部38(参照图10或11),在转子铁芯10的端面10b与面对部82之间固化的树脂成为第二端面部39(参照图10或12)。
然后,使可动模具90下降,从固定模具80取出转子1。由此,转子1的制造完成。
〈实施方式1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转子1,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转子1中,第一铁芯部21的空隙部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宽的第一部分15a。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在第一铁芯部21内沿着第一部分15a流动,并被强制地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此外,由于空隙部15中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d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引导磁通F的空隙部15的径向的长度变长。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F更容易被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从永久磁铁20出来的磁通F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的磁通F的磁通量增加。通过增加流入第二铁芯部22的磁通F的磁通量,在磁铁磁极P1与假想磁极P2之间,表面磁通密度的偏差降低,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100的振动以及噪声。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空隙部15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朝径向外侧的面15d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22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转子铁芯10的内周面17设为凹凸形状。由此,由于转子铁芯10与连结部30凹凸嵌合,因此扭矩容易从转子铁芯10经由连结部30传递到轴25。特别是,即使在永久磁铁20使用磁力强的钕稀土类磁铁的情况下,也容易向轴25传递扭矩。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铁芯部21具有与连结部30的凹部33a嵌合的突出部21a。由此,能够使突出部21a作为经由连结部30向轴25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部发挥功能,转子1的扭矩容易经由连结部30向轴25传递。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空隙部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而内侧变窄的第二部分15b。由此,能够减小第一铁芯部21的径向内侧的形状。因此,转子铁芯10的重量减少,因此能够使转子1轻量化,并且能够降低转子1的成本。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在轴向上观察时的空隙部15的形状为圆形,因此通过使用了冲压模具的冲裁加工,能够容易地在电磁钢板18形成空隙部15。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1,桥部16的厚度t1相对于一张电磁钢板18的板厚t0之比t1/t0满足0.5≤t1/t0≤3。由此,能够通过冲裁加工形成桥部16,并且能够使电动机100的噪声级包含在容许范围内。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比t1/t0满足0.5≤t1/t0≤2。由此,能够通过冲裁加工形成桥部16,并且能够使电动机100的噪声级包含在容许范围内。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第二铁芯部22具有狭缝13。由此,能够将在第二铁芯部22内流动的磁通F的方向整流为与径向平行的方向。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通过在狭缝13中填充有树脂材料,能够提高转子1的强度,防止转子1在旋转中变形。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一体成形时,将可动模具90的铁芯定位部96插入空隙部15。即,为了防止一体成形时的转子铁芯10的位置偏移而使用空隙部15,因此无需在转子铁芯10形成供铁芯定位部96插入的其它的孔。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转子1的强度,并且能够降低转子1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一体成形时,可动模具90的磁铁承接部97与永久磁铁20抵接。由此,能够防止一体成形时永久磁铁20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磁铁插入孔11与永久磁铁20之间填充有树脂材料。由此,能够防止旋转中的永久磁铁20在磁铁插入孔11内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连结部3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由此,能够使转子铁芯10与轴25之间电绝缘,防止轴电流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流动。因此,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能够防止发生电蚀。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轴25的-z轴侧的端部25b与第二轴承8之间配置有绝缘套筒60。由此,能够使轴25与第二轴承8之间电绝缘,防止轴电流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流动。因此,在第一轴承7及第二轴承8中,能够防止发生电蚀。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绝缘套筒60由BMC树脂形成。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绝缘套筒60的尺寸精度,且降低绝缘套筒60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子2的转子铁芯210及永久磁铁20的俯视图。在图16中,对与图5所示的结构要素相同或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5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转子2在空隙部215的形状以及狭缝213的结构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不同。
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2的转子2的转子铁芯210具有在周向R1上邻接配置的第一铁芯部221和第二铁芯部222。第一铁芯部221具有形成于比永久磁铁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空隙部215。空隙部2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变宽的第一部分215a和与第一部分215a相连的第二部分215b。在轴向上观察时的第一部分215a的形状是大致梯形。第一部分215a的径向最内侧的位置215e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2的铆接部1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第二铁芯部222具有形成于比铆接部1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一个狭缝213。在轴向上观察时的狭缝213的形状例如为正方形。另外,狭缝213的形状不限于正方形,也可以是长方形等其它的形状。另外,狭缝213的个数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实施方式2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空隙部2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而变宽的大致梯形状的第一部分215a。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在第一铁芯部221内沿着第一部分215a流动,并被强制地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2。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2的磁通的磁通量增加。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空隙部215的第一部分215a的径向最内侧的位置215c位于比第二铁芯部222的铆接部14的径向最内侧的位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部分215a的径向长度较长。由此,磁通沿着第一部分215a前进的距离变长,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更容易被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2。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流入第二铁芯部222的磁通的磁通量。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第二铁芯部222具有狭缝213。由此,能够将在第二铁芯部222内流动的磁通F的方向整流为与径向平行的方向。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由于在第二铁芯部222形成有一个狭缝213,因此转子铁芯210的加工作业变得容易。
对于上述以外的点,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转子3的转子铁芯310及永久磁铁20的俯视图。在图17中,对与图5或图16所示的结构要素相同或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5或图16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转子3在空隙部315的形状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或2的任一个的转子1、2不同。
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3的转子3的转子铁芯310具有在周向R1上邻接配置的第一铁芯部321和第二铁芯部222。第一铁芯部321具有形成于比永久磁铁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空隙部315。空隙部315与磁铁插入孔11连接。空隙部315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与磁铁插入孔11的径向内侧的部分连接。即,在实施方式3的转子铁芯310中,在磁铁插入孔11与空隙部315之间未形成与实施方式1的桥部16(参照图5)对应的部分。
另外,空隙部3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变宽的第一部分315a。但是,空隙部315不具有与实施方式1或2的任一个的转子1、2中的空隙部15、215的第二部分15b、215b对应的部分。
〈实施方式3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空隙部3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变宽的第一部分315a。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在第一铁芯部321内沿着第一部分315a流动,并被强制地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2。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2的磁通的磁通量增加。
由于空隙部315与磁铁插入孔11相连,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更容易在第一铁芯部321内沿着空隙部315前进。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更容易沿着空隙部315流入第二铁芯部222,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流入第二铁芯部222的磁通的磁通量。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3,由于空隙部315与磁铁插入孔11相连,因此在转子铁芯10的形成工序中,能够同时形成空隙部315和磁铁插入孔11,因此转子3的加工工艺简化。
对于上述以外的点,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或2中的任一个相同。
《实施方式4》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转子4的转子铁芯410及永久磁铁20的俯视图。在图18中,对与图5所示的结构要素相同或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与图5所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转子4在空隙部415的形状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1不同。
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4的转子4的转子铁芯410具有在周向R1上邻接配置的第一铁芯部421和第二铁芯部22。第一铁芯部421具有形成于比永久磁铁2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空隙部415。空隙部415与转子铁芯410的中空部410c相连。即,在实施方式4的空隙部415与中空部410c之间不存在交界部。连结部30(参照图4)的外筒部与空隙部415嵌合。由此,转子铁芯410与轴25(参照图4)连结。在实施方式4中,空隙部415例如与连结部30的外筒部所具备的凸部嵌合。
空隙部4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变宽的第一部分415a和与第一部分415a相连的第二部分415b。第二部分415b形成在比第一部分415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二部分415b的周向R1的宽度在径向上相同。但是,第二部分415b的周向R1的宽度既可以越朝向径向内侧越宽,也可以越朝向径向内侧越窄。
〈实施方式4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4,空隙部415具有周向R1的宽度朝向径向内侧变宽的第一部分415a。由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在第一铁芯部421内沿着第一部分415a流动,并被强制地引导到第二铁芯部22。因此,从永久磁铁20的径向内侧出来的磁通中的流入第二铁芯部22的磁通的磁通量增加。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4,空隙部415不存在位于径向最内侧的朝径向外侧的面地与转子铁芯410的中空部410c相连。由此,转子铁芯410的重量减少。因此,能够使转子4轻量化,并且能够降低转子4的成本。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4,由于连结部30嵌合于空隙部415,因此,能够使空隙部415作为从转子铁芯410向轴25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部发挥功能。
对于上述以外的点,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相同。
〈空气调节装置〉
接着,对应用了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4中的任一个的转子1~4的电动机100的空气调节装置600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600的结构的图。如图19所示,空气调节装置600具有室外机501、室内机502、连接室外机501和室内机502的制冷剂配管503。空气调节装置600例如能够进行从室内机502吹送冷空气的制冷运转或吹送暖空气的制热运转等运转。
室外机501具有作为送风机的室外送风机150、支承室外送风机150的框架507、以及覆盖室外送风机150和框架507的壳体508。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室外机501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0所示,室外机501的室外送风机150具有安装于框架507的电动机100和安装于电动机100的轴25的叶轮504。叶轮504具有固定于轴25的轮毂部505和设置于轮毂部505的外周的叶片506。叶轮504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
当电动机100驱动叶轮504时,叶轮504旋转,生成气流。由此,室外送风机150能够送风。例如,在空气调节装置600的制冷运转时,通过室外送风机150的送风,将由压缩机(未图示)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冷凝器(未图示)中冷凝时放出的热放出到室外。
在具有上述实施方式1~4中的任一个的转子1~4的电动机100中,由于降低了振动和噪声,因此提高了室外送风机150的静音性。由此,具有室外送风机150的室外机501的静音性也提高。
另外,具有实施方式1~4中的任一个的转子1~4的电动机100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501的室外送风机150以外的其它的送风机(例如,室内机502的室内送风机)。另外,电动机100也可以设置于空气调节装置以外的其它的家电设备。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3、4转子、5定子、7第一轴承、8第二轴承、10转子铁芯、10a端面、10c、410c中空部、11磁铁插入孔(磁铁插入部)、13、213狭缝、15、215、315、415空隙部、15a、215a、315a、415a第一部分、15b、215b、415b第二部分、15d、215d、315d朝径向外侧的面、16桥部、18电磁钢板、20永久磁铁、21、221、321、421第一铁芯部、21a突出部、22、222第二铁芯部、22a径向内侧端部、25轴(旋转轴)、30连结部、33a凹部、36开口、38第一端面部(端面部)、60绝缘套筒(绝缘构件)、100电动机、150室外送风机(送风机)、501室外机、502室内机、503制冷剂配管、504叶轮、600空气调节装置、M1磁铁磁极中心线(直线)、P2假想磁极。

Claims (21)

1.一种转子,其中,
该转子具有:
旋转轴;
转子铁芯,支承于所述旋转轴,具有在周向上相互邻接地配置的第一铁芯部及第二铁芯部;以及
永久磁铁,设置于所述第一铁芯部,
在所述第二铁芯部形成有假想磁极,
所述第一铁芯部具有空隙部,该空隙部形成于比所述永久磁铁靠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的内侧的位置,
所述空隙部具有所述周向的宽度朝向所述旋转轴而变宽的第一部分,
位于所述径向的最内侧并对所述空隙部进行规定的朝所述径向外侧的面位于比所述第二铁芯部的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部分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所述空隙部与包围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转子铁芯的中空部之间不存在交界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空隙部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且形成于比所述第一部分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周向的宽度朝向所述径向的内侧而变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芯的轴向上观察时的所述空隙部的形状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空隙部具有以通过所述永久磁铁的所述周向的中心而沿所述径向延伸的直线为基准对称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一铁芯部还具有供所述永久磁铁插入的磁铁插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铁芯具有层叠的多张电磁钢板,
在将所述多张电磁钢板中的一张电磁钢板的板厚设为t0
将所述磁铁插入部与所述空隙部之间的部分的厚度设为t1时,
满足0.5≤t1/t0≤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其中,
满0.5≤t1/t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空隙部与所述磁铁插入部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空隙部与所述转子铁芯的所述中空部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二铁芯部具有狭缝。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该转子还具有连结所述旋转轴和所述转子铁芯的连结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一铁芯部还具有比所述第二铁芯部的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部分向所述径向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连结部具有与所述突出部嵌合的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覆盖所述转子铁芯的至少轴向一侧的端面的端面部,
所述端面部具有使所述空隙部露出的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连结部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该转子还具有:
轴承,支承所述旋转轴;以及
绝缘构件,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轴承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绝缘构件由BMC树脂形成。
18.一种电动机,其中,
该电动机具有:
定子;以及
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
19.一种送风机,其中,
该送风机具有:
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机;以及
叶轮,通过所述电动机而旋转。
2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
室外机;以及
室内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外机连接,
所述室外机和所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送风机。
21.一种转子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转子的制造方法具有:
准备旋转轴的工序;
形成转子铁芯的工序,该转子铁芯具有在周向上相互邻接地配置的、包含空隙部的第一铁芯部及形成有假想磁极的第二铁芯部,且支承于所述旋转轴;以及
在所述第一铁芯部设置永久磁铁的工序,
在所述第二铁芯部形成有假想磁极,
所述第一铁芯部具有形成在比所述永久磁铁靠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空隙部,
所述空隙部具有所述周向的宽度朝向所述旋转轴而变宽的第一部分,
位于所述径向的最内侧并对所述空隙部进行规定的朝所述径向外侧的面位于比所述第二铁芯部的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部分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位置,或者在所述空隙部与包围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转子铁芯的中空部之间不存在交界部。
CN202080096606.3A 2020-02-26 2020-02-26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1364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7749 WO2021171420A1 (ja) 2020-02-26 2020-02-26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6456A true CN115136456A (zh) 2022-09-30

Family

ID=77492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6606.3A Pending CN115136456A (zh) 2020-02-26 2020-02-26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3523A1 (zh)
JP (2) JP7234455B2 (zh)
CN (1) CN115136456A (zh)
WO (1) WO20211714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99121A (ja) * 2018-12-17 2020-06-25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ワイパ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1656B2 (ja) 2009-05-29 2014-10-22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JP5491298B2 (ja) * 2010-06-30 2014-05-14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5634438B2 (ja) * 2012-05-24 2014-12-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回転子、電動機、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動機の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US9246364B2 (en) * 2012-10-15 2016-01-26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Radially embedded permanent magnet rotor and methods thereof
JP5962632B2 (ja) * 2013-11-15 2016-08-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12016006772T5 (de) 2016-04-21 2019-01-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ktromotor und Klimaanlage
JP2018117488A (ja) * 2017-01-20 2018-07-2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
CN110326190B (zh) * 2017-03-03 2022-08-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转子、电动机、压缩机及送风机
WO2018179063A1 (ja) 2017-03-27 2018-10-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子、電動機、圧縮機、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0915103A (zh) * 2017-08-04 2020-03-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装置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JP6964672B2 (ja) 2018-06-25 2021-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ロータ、電動機、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71420A1 (zh) 2021-09-02
WO2021171420A1 (ja) 2021-09-02
JP7234455B2 (ja) 2023-03-07
JP7486629B2 (ja) 2024-05-17
JP2023054248A (ja) 2023-04-13
US20230063523A1 (en)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4260B2 (en) Rotor, motor, fan,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101708B2 (en) Rotor, moto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rotor
CN109155550B (zh) 转子、电动机、压缩机、空气调节机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JP7090740B2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7486629B2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7301972B2 (ja) 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EP4113792A1 (en) Stator, electric motor, blower, air conditione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7012878B2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CN115104237A (zh) 电动机、送风机以及空调装置
JP7527469B2 (ja) ロータ、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7062089B2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7258214B2 (ja) 電動機、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US20230378829A1 (en) Rotor, motor, blower, air conditio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rotor
CN118613994A (zh) 电动机和空调机
CN115136460A (zh) 交替极型转子、电动机、风扇及空气调节机
JPWO2020026403A1 (ja) ロータ、モータ、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