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2621A -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2621A
CN115122621A CN202210304954.6A CN202210304954A CN115122621A CN 115122621 A CN115122621 A CN 115122621A CN 202210304954 A CN202210304954 A CN 202210304954A CN 115122621 A CN115122621 A CN 1151226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jig
pitch
clamp
clam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49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原步梦
清水享
北岸一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22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26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45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in a direction which is not parallel or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e.g. obli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634Production of filters
    • B29D11/00644Production of filters polariz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7/00Producing 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 B29D7/01Films o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减少经斜向延伸的膜中产生的松弛。本发明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包含:分别利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夹具对连续搬运的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进行把持;一边改变至少1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一边使该左右夹具行走移动,对该膜进行斜向延伸;及将该膜从该左右的夹具中释放;被该左右夹具把持之前的该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连接把持该膜时的该左右夹具的线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

Description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中,为了提高显示特性或防止反射,使用圆偏振片。圆偏振片代表性地将起偏器与相位差膜(代表性地为λ/4板)按照起偏器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膜的慢轴成45°角度的方式进行层叠。一直以来,相位差膜代表性地通过在纵向方向及/或横向方向上进行单轴延伸或双轴延伸来制作,因此其慢轴多在长条状膜的片卷的横向方向(宽度方向)或纵向方向(长度方向)上呈现。结果,在制作圆偏振片时,有必要按照相对于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成45°角度的方式将相位差膜剪断,一张张地贴合。
另外,为了确保圆偏振片的宽带性,还有将λ/4板与λ/2板的这两张相位差膜层叠的情况。此时,有必要的是,λ/2板按照相对于起偏器的吸收轴成75°角度的方式进行层叠、λ/4板按照相对于起偏器的吸收轴成15°角度的方式进行层叠。此时,在制作圆偏振片时,有必要按照相对于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成15°及75°的角度的方式将相位差膜剪断,一张张地贴合。
进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来自笔记本电脑的光映入到键盘等中,以使来自偏振片的直线偏振光的朝向旋转90°为目的,有时在偏振片的可视侧使用λ/2板。此时,有必要按照相对于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成45°的角度将相位差膜剪断,一张张地贴合。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提案了分别利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夹具对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进行把持,使该左右夹具的至少一个的夹具间距变化,通过相对于长度方向、在斜向方向上进行延伸(以下也称作“斜向延伸”),使相位差膜的慢轴在斜向方向上呈现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但是,利用这种技术获得的斜向延伸膜中,有时会发生松弛(下垂)或皱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456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经斜向延伸的膜中所产生的松弛。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分别利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夹具对连续搬运的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进行把持;一边改变至少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一边使该左右夹具行走移动,对该膜进行斜向延伸;及将该膜从该左右的夹具中释放,被该左右夹具把持之前的该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连接把持该膜时的该左右夹具的线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
一个实施方式中,被上述左右夹具把持前的上述膜的搬运方向按照上述膜的未松弛侧端部成为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述斜向延伸时的上述膜的搬运方向倾斜。
一个实施方式中,被上述左右夹具把持前的上述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上述斜向延伸时的上述膜的搬运方向成10°~40°的角度。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斜向延伸包含:(i)使上述左右夹具中的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增大至P2,同时使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减少至P3;及(ii)按照该减少的夹具间距与该增大的夹具间距变成规定的相等间距的方式,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
一个实施方式中,P2/P1为1.25~1.75、P3/P1为0.50以上且小于1。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含:通过上述制造方法获得长条状的延伸膜;及一边搬运长条状的光学膜和该长条状的延伸膜,一边统一它们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将它们贴合。
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膜为偏振片,上述延伸膜为λ/4板或λ/2板。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中,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按照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变斜的方式设定。通过如此地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搬运方向、从斜向方向对膜进行搬运,可以使膜从由轧辊中送出开始至由夹具中释放的左右端部的行走路径长(通路长)不同。结果,对膜的松弛侧赋予张力、整体地变得平坦,因此可获得减少了松弛的长条状的延伸膜。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本发明延伸膜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的延伸装置一例的整体构成的概略俯视图。
图2为用于说明在图1的延伸装置中改变夹具间距的连杆机构的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3为用于说明在图1的延伸装置中改变夹具间距的连杆机构的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4为说明把持工序的概略俯视图。
图5A为表示斜向延伸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夹具间距的轮廓的概略图。
图5B为表示斜向延伸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夹具间距的轮廓的概略图。
图6为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相位差膜的圆偏振片的概略截面图。
图7为说明松弛量的测定方法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1 延伸膜
10L 无端环
10R 无端环
20 夹具
50 搬运辊
100 延伸装置
500 圆偏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中,“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是指在纵向方向上相邻夹具的行走方向上的中心间距离。另外,长条状的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关系只要没有特殊的记载,则是指面朝该膜的搬运方向的左右关系。
A.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分别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夹具对连续搬运的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进行把持(把持工序);一边改变至少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一边使该左右夹具行走移动,对该膜进行斜向延伸(斜向延伸工序);及将该膜从该左右的夹具中释放(释放工序)。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被该左右夹具把持之前的该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连接把持该膜时的该左右夹具的线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代表性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包含预热工序。具体地说,被左右夹具把持的膜被预热、之后被供至斜向延伸。
利用上述夹具进行的膜的把持、预热、斜向延伸及由夹具的释放例如可以使用具备一边把持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一边可分别以不同速度进行行走移动的左右夹具的张布机式同時双轴延伸装置进行。
图1为说本发明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的延伸装置一例的整体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延伸装置100在俯视中,在左右两侧,左右对称地具有带有膜把持用的多个夹具20的无端环10L与无端环10R。此外,本说明书中,从膜的入口侧进行观察,将左侧的无端环称作左侧的无端环10L、右侧的无端环称作右侧的无端环10R。左右的无端环10L、10R的夹具20分别被引至标准轨道70、以环状进行巡回移动。左侧的无端环10L的夹具20以逆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巡回移动,右侧的无端环10R的夹具20以顺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巡回移动。延伸装置中,从薄片的入口侧朝向出口侧,依次设置把持区域A、预热区域B、延伸区域C及释放区域D,从预热区域B至释放区域D为止膜的搬运方向不变化,在此期间,膜被直线搬运。此外,这些各个区域是指成为延伸对象的膜实质上被把持、预热、斜向延伸及释放的区域,并不是指机械上、结构上独立的分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图1的延伸装置中的各个区域的长度比率与实际长度的比率不同。
图1中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延伸区域C与释放区域D之间根据需要设置用于实施任意的适当处理的区域。作为这种处理,可举出横向收缩处理等。另外,虽同样未图示,但上述延伸装置代表性地具备用于使预热区域B至释放区域D成为加热环境的加热装置(例如热风式、近红外式、远红外式等各种烘箱)。
上述延伸装置100的把持区域A中,左无端环10L比右无端环10R更长地构成,左右的无端环10L、10R的间隔距离维持为对应于成为延伸对象的膜的初期宽度的距离。从延伸区域B至释放区域D中,左右的无端环10L、10R在俯视中左右对称地构成。具体地说,在预热区域B中,左右的无端环10L、10R以对应于成为延伸对象的膜的初期宽度的间隔距离、彼此间大致平行地构成。延伸区域C成为随着从预热区域B的一侧朝向释放区域D而左右的无端环10L、10R的间隔距离慢慢扩大至对应于上述膜的延伸后的宽度的构成。释放区域D中,左右的无端环10L、10R按照以对应于上述膜的延伸后宽度的间隔距离、彼此间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构成。但是,左右的无端环10L、10R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图示例。例如,左右的无端环10L、10R还可以按照从预热区域B至释放区域D、以对应于成为延伸对象的膜的初期宽度的间隔距离、彼此间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构成。此外,就把持区域A而言,在图示例中,左无端环10L比右无端环10R更长地构成,但还可以对应于发生松弛的部位、使左右的无端环的任一者更长地构成。
左侧无端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及右侧无端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可以各自独立地巡回移动。例如,左侧无端环10L的驱动用链齿11、12通过电动机13、14在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右侧无端环10R的驱动用链齿11、12通过电动机13、14在顺时针旋转方向上被旋转驱动。结果,啮合于这些驱动用链齿11、12的驱动辊(未图示)的夹具担持构件(未图示)被赋予行走力。由此,左侧无端环10L在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进行巡回移动、右侧无端环10R在顺时针旋转方向上进行巡回移动。通过各自独立地驱动左侧电动机及右侧电动机,可以各自独立地使左侧无端环10L及右侧无端环10R进行巡回移动。
进而,左侧无端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及右侧无端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分别为可变间距型。即,左右的夹具20、20各自独立,随着移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可以变化。可变间距型的构成可以通过采用受电弓方式、线性电动机方式、马达链条方式等驱动方式来实现。以下,作为一例说明连杆机构(受电弓机构)。
图2及图3分别为用于说明图1的延伸装置中改变夹具间距的连杆机构的要部概略俯视图,图2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小的状态,图3表示夹具间距为最大的状态。
如图2及图3所图示,在各个担持夹具20的俯视横向方向上设置细长矩形状的夹具担持构件30。虽未图示,夹具担持构件30由上梁、下梁、前壁(夹具侧的壁)及后壁(与夹具相反侧的壁)封闭,形成截面牢固的框架结构。夹具担持构件30按照利用其两端的行走轮38转动行走路面81、82上的方式进行设置。此外,图2及图3中,未图示前壁侧的行走轮(转动行走路面81上的行走轮)。行走路面81、82在整个区域上与标准轨道70并行。在夹具担持构件30的上梁和下梁的后侧(夹具侧的相反侧(以下为反夹具侧)),沿着夹具担持构件的长度方向形成长孔31、滑块32能够滑动地在长孔31的长度方向上啮合。在夹具担持构件30的夹具20侧端部的附近,贯通上梁及下梁、垂直设置一根的第一轴构件33。另一方面,在夹具担持构件30的滑块32上垂直贯通地设置一根的第二轴构件34。各夹具担持构件30的第一轴构件33上枢轴连接主连杆构件35的一端。主连杆构件35枢轴连接于相邻其他端的夹具担持构件30的第二轴构件34上。各夹具担持构件30的第一轴构件33上除了主连杆构件35之外,还枢轴连接有副连杆构件36的一端。副连杆构件36将其他端通过枢轴37枢轴连接于主连杆构件35的中间部。通过由主连杆构件35、副连杆构件36得到的连杆机构,如图2所示,滑块32越向夹具担持构件30的后侧(反夹具侧)移动,夹具担持构件30之间的纵向方向的间距(结果为夹具间距)变得越小,如图3所示,滑块32越向夹具担持构件30的前侧(夹具侧)移动,则夹具担持构件30之间的纵向方向的间距(结果为夹具间距)变得越大。滑块32的定位通过间距设定轨道90进行。如图2及图3所示,标准轨道70与间距设定轨道90的间隔距离越小,则夹具间距变得越大。
通过使用上述延伸装置进行膜的斜向延伸,可以制作斜向延伸膜、例如在斜向方向上具有慢轴的相位差膜。此外,上述延伸装置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8-44339号,将其整体作为参考援引至本说明书中。以下,对各工序详细地说明。
A-1.把持工序
膜的把持可以在延伸装置的膜获取入口处进行。以下,一边参照图4一边具体地说明把持工序。被左右夹具20把持前的膜1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1的搬运方向(换而言之为延伸装置100内的膜1的搬运方向)X被倾斜地搬运。具体地说,按照把持前的膜1的搬运方向Y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1的搬运方向X成角度θ的方式倾斜。如此地从斜向方向被搬运的膜1代表性地在延伸装置100的把持区域A中被左右的夹具20以相同时机且彼此相等的一定的夹具间距把持住其左右端部。如上所述,延伸装置100按照把持区域中的一个无端环(图示例中为左无端环10L)比另一个无端环(图示例中为右无端环10R)更长地方式构成。通过这种延伸装置100,可以按照连接左右夹具20的线(更具体地说连接左右夹具20的搬运方向中心的线)Z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1的搬运方向X变斜的方式,对膜1进行把持,将之后的搬运方向变为方向X。结果,可以使从被夹具20把持开始至被释放期间的膜1的搬运路径长在左右端部处成为不同的距离。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把持时的左右夹具20的中心的线Z可以与把持前的膜1的搬运方向Y大致正交。此外,本说明书中,大致正交包含87.0°~93.0°的范围,例如包含89.0°~91.0°、优选包含89.7°~90.3°、更优选包含89.9°~90.1°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90.0°。
优选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1按照在斜向延伸后未松弛的一侧端部(图示例中为右端部)变为凹侧(内侧)的方式、相对于搬运方向X倾斜地搬运。通过按照未松弛侧端部变成凹侧的方式将膜的搬运方向弯曲,从而膜由轧辊中送出开始至由夹具中释放的行走路径长(通路长)在松弛侧端部(图示例中为左端部)比未松弛侧的端部还长。由此,对松弛侧端部附加张力、膜整体进行平坦化,结果是可适当地减少松弛。此外,在通过斜向延伸获得的延伸膜中,在斜向延伸时,膜的左右端部的延伸工艺(延伸或收缩的时机、次数、顺序、热过程等)彼此不同的结果为,夹具释放后的残留应力所引起的两端部处的变形量变得不均匀,因此在任一个端部均可发生松弛。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端部以彼此不同的延伸倍率进行延伸的斜向延伸膜中,斜向延伸时的延伸倍率低的一侧为松弛侧,把持前的膜按照延伸倍率高的一侧(未松弛侧)端部成为凹侧的方式相对于搬运方向X被倾斜地搬运。
角度θ只要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则可以是任意的适当值。角度θ例如为5°~50°、优选为7°~45°、更优选为10°~40°。角度θ为该范围内,则在维持目的的面内相位差及轴角度的同时、可优选地获得松弛减少效果。此外,角度θ通过改变左右的无端环10L、10R的形状、适用可变换料片的搬运方向的各种技术来改变搬运方向Y等,可以调整为所希望的值。可变换料片的搬运方向的技术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0-35150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046285号公报等中。
在把持区域中,可以按照因膜的搬运方向的变化不会在凹侧的端部发生松弛或皱褶的方式,调整夹具间距。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稍微地增大把持凹侧端部的夹具的夹具间距,防止松弛或皱褶的发生。此时,把持凸侧端部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也优选一并调整。通过调整两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可以防止在凹侧的端部发生松弛或皱褶、同时以相同的夹具间距及相同的时机使一对的左右夹具移行至预热区域。此外,以相同时机移送至预热区域的一对的左右夹具可以是不同于以相同时机把持膜的一对的左右夹具的组合。
被左右夹具20把持的膜1通过上述左右夹具20的移动(实质上为引入标准轨道70的各夹具担持构件的移动)被送至预热区域B。
A-2.预热工序
在预热区域B中,左右无端环10L、10R如上所述按照以对应于成为延伸对象的膜的初期宽度的间隔距离、彼此间大致平行的方式进行构成,因此在基本上既不进行横向延伸、也不进行纵向延伸的情况下,对膜进行加热。但是,因预热会引起膜的翘曲,为了避免接触于烘箱内的喷嘴等问题,还可以稍微拓宽左右夹具间的距离(宽度方向的距离)。
预热工序中,将膜加热至温度T1(℃)。温度T1优选为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更优选为Tg+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Tg+5℃以上。另一方面,加热温度T1优选为Tg+40℃以下、更优选为Tg+30℃以下。随所用膜而有所不同,温度T1例如为70℃~190℃、优选为80℃~180℃。
至达到上述温度T1的升温时间及在温度T1下的保持时间可以根据膜的构成材料或制造条件(例如膜的搬运速度)适当地设定。它们的升温时间及保持时间可以通过调整夹具20的移动速度、预热区域的长度、预热区域的温度等进行控制。
A-3.斜向延伸工序
在延伸区域C中,一边使其中至少一者的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一边使左右的夹具20行走移动,对膜进行斜向延伸。更具体地说,通过一边在分别不同的位置处增大或缩小该夹具间距一边使左右夹具行走移动、一边以分别不同的变化速度改变(增大及/或缩小)夹具间距一边使左右夹行走移动等,对膜进行斜向延伸。如此地一边改变夹具间距一边使左右夹具行走移动的结果为,在同时移行至延伸区域的一对的左右夹具内,一个夹具比另一个夹具先行地到达延伸区域的终端。通过这种斜向延伸,该先行的夹具侧端部较后行的夹具侧端部以更高的延伸倍率被延伸,结果可以在长条膜的所希望方向(例如相对于长度方向为45°的方向)上呈现慢轴。
斜向延伸还可以包含横向延伸。此时,斜向延伸例如如图示例的那样,可以一边扩大左右夹具间的距离(宽度方向的距离)一边进行。或者,与图示例不同,斜向延伸还可以不包含横向延伸,在维持左右夹具间的距离的情况下进行。
斜向延伸包含横向延伸时,横向方向(TD)的延伸倍率(斜向延伸后的膜的宽度Wfinal与膜的初期宽度Winitial之比(Wfinal/Winitial))优选为1.05~6.00、更优选为1.10~5.00。
一个实施方式中,斜向延伸可以通过在使上述左右夹具中的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减少的位置与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减少的位置成为在纵向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状态下、将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规定的间距来进行。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延伸,例如可以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斜向延伸可以通过在固定了上述左右夹具中的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的状态下、将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规定的间距之后,返回至最初的夹具间距来进行。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延伸,例如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斜向延伸可以通过下述来进行:(i)将上述左右夹具中的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增大至P2、同时将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减少至P3;及(ii)按照该减少的夹具间距与该增大的夹具间距变成规定的相等间距的方式,改变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延伸,例如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的记载。该实施方式的斜向延伸还可以包含:一边扩大左右夹具间的距离、一边将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增大至P2、同时将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减少至P3,对膜进行斜向延伸(第一斜向延伸);及一边扩大左右夹具间的距离、一边按照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得相等的方式将该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维持在P2或者减少至P4、且将该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或P4,对膜进行斜向延伸(第二斜向延伸)。
在上述第一斜向延伸中,通过在长度方向上伸长膜的一个端部,同时一边使另一个端部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一边进行斜向延伸,可以在所希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长度方向为45°的方向)上以高的单轴性及面内取向性呈现慢轴。另外,在第二斜向延伸中,通过一边缩小左右夹具间距之差、一边进行斜向延伸,可以在缓和多余应力的同时,在斜向方向上充分地进行延伸。
在上述3个实施方式的斜向延伸中,由于可以在左右夹具的移动速度变得相等的状态下将膜从夹具中释放,因此在左右夹具的释放时,难以发生膜的搬运速度等不均,之后的膜的卷取也可适宜地进行。
图5A及图5B为分别表示包含上述第一斜向延伸及第二斜向延伸的斜向延伸中的夹具间距的轮廓之一例的概略图。以下,一边参照这些图,一边具体地说明第一斜向延伸。此外,在图5A及图5B中,横轴对应于夹具的行走距离。在第一斜向延伸开始时,左右的夹具间距均为P1。P1代表性地为预热工序中的夹具间距。在开始第一斜向延伸的同时,开始增大一个夹具(以下有时称作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且开始减少另一个夹具(以下有时称作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一斜向延伸中,将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将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至P3。因此,在第一斜向延伸结束时(第二斜向延伸开始时),第二夹具以夹具间距P3进行移动、第一夹具以夹具间距P2进行移动。此外,夹具间距之比大概可以与夹具的移动速度之比相对应。
图5A及图5B中,使开始增大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时机及开始减少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时机均为第一斜向延伸的开始时,与图示例不同,也可以在开始增大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之后、开始减少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还可以在开始减少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之后、开始增大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开始增大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之后、开始减少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根据这种实施方式,由于膜已经在宽度方向上有一定程度(优选为1.2倍~2.0倍左右)延伸,因此即便是大大减少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也难以发生皱褶。因此,能够进行更为锐角的斜向延伸,可以优选地获得单轴性及面内取向性高的相位差膜。
同样,在图5A及图5B中,直至第一斜向延伸结束时(第二斜向延伸开始时)、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及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少持续进行,但与图示例不同,还可以是夹具间距的增大或减少中的任一者比另一者更早地结束,至另一者结束之前(直至第一斜向延伸结束时)、该夹具间距均维持原样。
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优选为1.25~1.75、更优选为1.30~1.70、进一步优选为1.35~1.65。另外,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例如为0.50以上且小于1、优选为0.50~0.95、更优选为0.55~0.90、进一步优选为0.55~0.85。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为这种范围内时,在相对于膜的长度方向为大概45度的方向上,可以以高单轴性及面内取向性呈现慢轴。
夹具间距如上所述,可以通过调整延伸装置的间距设定轨道与标准轨道的间隔距离、定位滑块来调整。
第一斜向延伸中的膜的宽度方向的延伸倍率(第一斜向延伸结束时的膜宽/第一斜向延伸前的膜宽)优选为1.1倍~3.0倍、更优选为1.2倍~2.5倍、进一步优选为1.25倍~2.0倍。该延伸倍率小于1.1倍时,有时会在收缩的一侧的端部发生白铁皮状的皱褶。另外,该延伸倍率超过3.0倍时,所得相位差膜的双轴性变高,在适用于圆偏振片等时,有时视场角特性会降低。
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斜向延伸按照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之积达到优选为0.7~1.5、更优选为0.8~1.45、进一步优选为0.85~1.40的方式进行。变化率之积为这种范围内时,可获得单轴性及面内取向性高的相位差膜。
接着,一边参照图5A一边具体地说明第二斜向延伸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斜向延伸中,将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3增大至P2。另一方面,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二斜向延伸期间维持于P2。因此,在第二斜向延伸结束时,左右夹具均以夹具间距P2进行移动。
图5A所示实施方式的第二斜向延伸中的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只要不损害本发明效果,则无限制。该变化率(P2/P3)例如为1.3~4.0、优选为1.5~3.0。
一边参照图5B一边具体地说明第二斜向延伸的其他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斜向延伸中,在减少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同时,增大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具体地说,将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2减少至P4,将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3增大至P4。因此,在第二斜向延伸结束时,左右夹具均以夹具间距P4进行移动。此外,图示例中,在开始第二斜向延伸的同时,开始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少及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增大,但这些可以在不同的时机开始。另外,同样,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减少及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増大也可以在不同的时机结束。
图5B所示实施方式的第二斜向延伸中的第一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4/P2)及第二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4/P3)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则无限制。变化率(P4/P2)例如为0.4以上且小于1.0、优选为0.6~0.95。另外,变化率(P4/P3)例如为超过1.0且2.0以下、优选为1.2~1.8。优选P4为P1以上。P4<P1时,有时发生端部产生皱褶、双轴性变高等的问题。
第二斜向延伸中的膜的宽度方向的延伸倍率(第二斜向延伸结束时的膜宽/第一斜向延伸结束时的膜宽)优选为1.1倍~3.0倍、更优选为1.2倍~2.5倍、进一步优选为1.25倍~2.0倍。该延伸倍率小于1.1倍时,收缩的一侧的端部有时会产生白铁皮状的皱褶。另外,当该延伸倍率超过3.0倍时,所得相位差膜的双轴性会变高,适用于圆偏振片等时,有视场角特性降低的情况。另外,第一斜向延伸及第二斜向延伸中的宽度方向的延伸倍率(第二斜向延伸结束时的膜宽/第一斜向延伸前的膜宽)从与上述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2倍~4.0倍、更优选为1.4倍~3.0倍。
斜向延伸代表性地可在温度T2下进行。温度T2相对于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Tg-20℃~Tg+30℃、进一步优选为Tg-10℃~Tg+20℃、特别优选为Tg左右。随所用膜而有所不同,但温度T2例如为70℃~180℃、优选为80℃~170℃。上述温度T1与温度T2之差(T1-T2)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一个实施方式中,T1>T2,因此在预热区域中被加热至温度T1的膜可以被冷却至温度T2。
如上所述,还可以在斜向延伸后进行横向收缩处理。对于斜向延伸后的该处理,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3号公报的0029~0032段落。
A-4.释放工序
在释放区域D的任意位置中,将上述膜从夹具中释放。释放区域D中,通常既不进行横向延伸也不进行纵向延伸,根据需要对膜进行热处理,将延伸状态固定(热固定),及/或冷却至Tg以下,接着将膜从夹具中释放。此外,进行热固定时,还可以减少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从而缓和应力。
热处理代表地可在温度T3下进行。温度T3因被延伸的膜而有所不同,可以有T2≥T3的情况,也可以有T2<T3的情况。一般来说,当膜为非晶性材料时,有在T2≥T3下进行结晶化处理的情况;为结晶性材料时,有在T2<T3下进行结晶化处理的情况。为T2≥T3时,温度T2与T3之差(T2-T3)优选为0℃~50℃。热处理时间代表性地为10秒钟~10分钟。
从夹具释放的延伸膜从延伸装置的出口被送出。从延伸装置被送出的膜可被轧辊搬运、在卷取装置被卷取、形成薄膜卷。或者,从延伸装置被送出的膜可以在不卷取的情况下,一边与其他的长条状光学膜搬运,一边统一其长度方向连续地贴合,构成光学层叠体。
一个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延伸装置被送出的膜进行松弛的检测。基于检测到的松弛量和松弛产生的部位,能够调整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所成的角度θ。
A-5.松弛量的检测
松弛量例如可以在搬运辊之间检测到。具体地说,松弛量可以在搬运辊之间的中间点处,作为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搬运高度)之差检测到。
上述检测时的搬运辊间距离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0mm~2000mm、优选可以为700mm~1500mm。
上述检测时的膜张力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50N/m~400N/m、优选可以为100N/m~200N/m。搬运张力过高时,则有搬运中的膜进行弹性变形、松弛变得难以检测的情况。而搬运张力过低时,则有张力本身不稳定、松弛的测定值变得不稳定的情况。
上述检测可以在非加热环境下进行。检测松弛量时的气氛温度例如为15℃~40℃左右,另外还可以是例如20℃~30℃左右。
一个实施方式中,将从夹具中释放的延伸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切断除去之后,进行松弛量的检测。通过以除去了两端部的状态进行松弛量的检测,可获得更为正确的检测结果。
被切断除去的端部的宽度分别独立,例如可以为20mm~600mm、优选可以为100mm~500mm。端部的切断除去可以通过通常的狭缝加工进行。
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获得的松弛减少量(通过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平行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延伸膜的松弛量-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延伸膜的松弛量:其中,以轧辊间距离为1000mm测定的松弛量)例如可以为3mm以上、优选可以为5mm以上、更优选可以为8mm以上、进一步优选可以为10mm以上。另外,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延伸膜制造方法获得的延伸膜中可以残存的松弛量例如可以为小于15mm、优选可以为10mm以下、更优选可以为8mm以下、进一步优选可以为5m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可以为小于3mm。
B.延伸对象的膜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可以使用任意的适当的膜。例如可举出可作为相位差膜适用的树脂膜。作为构成这种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系树脂、聚乙烯缩醛系树脂、环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优选为聚碳酸酯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环烯烃树脂。其原因在于,若为这些树脂,则可获得所谓的显示逆分散的波长依赖性的相位差膜。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还可以对应所希望的特性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使用任意的适当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优选是包含二羟基化合物来源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二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仲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6-甲基苯基)芴、9,9-双(4-(3-羟基-2,2-二甲基丙氧基)苯基)芴等。聚碳酸酯树脂除了上述二羟基化合物来源的结构单元之外,还可包含异山梨糖醇、异甘露糖醇、异艾杜糖醇、螺环乙二醇、二氧六环乙二醇、二乙二醇(DEG)、三乙二醇(TEG)、聚乙二醇(PEG)、环己烷二甲醇(CHDM)、三环癸烷二甲醇(TCDDM)、双酚类等二羟基化合物来源的结构单元。
上述这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的详细情况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2-67300号公报及日本专利第3325560号中。该专利文献的记载作为参考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聚碳酸酯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10℃~250℃、更优选为120℃~230℃。玻璃化转变温度过低时,有耐热性变差的倾向;在膜成型后有可能引起尺寸变化。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时,有膜成型时的成型稳定性变差的情况,另外,还有损害膜的透明性的情况。此外,玻璃化转变温度根据JIS K 7121(1987)求得。
作为上述聚乙烯缩醛系树脂,可以使用任意的适当的聚乙烯缩醛系树脂。代表性地,聚乙烯缩醛系树脂可以使至少两种醛化合物及/或酮化合物与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缩合反应来获得。聚乙烯缩醛系树脂的具体例及详细的制造方法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7-161994号公报中。该记载作为参考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对上述延伸对象的膜进行延伸所获得的延伸膜(相位差膜)优选显示折射率特性为nx>ny的关系。一个实施方式中,相位差膜优选可作为λ/4板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中,相位差膜(λ/4板)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100nm~180nm、更优选为135nm~155nm。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相位差膜可优选作为λ/2板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中,相位差膜(λ/2板)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230nm~310nm、更优选为250nm~290nm。此外,本说明书中,nx是面内的折射率达到最大的方向(即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是面内与慢轴正交的方向(即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z是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另外,Re(λ)是23℃下用波长λnm的光测定的膜的面内相位差。因此,Re(550)是23℃下用波长550nm的光测定的膜的面内相位差。Re(λ)是使膜的厚度为d(nm)时,由式:Re(λ)=(nx-ny)×d求得的值。
相位差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斜向延伸条件而成为所希望的范围。例如,通过斜向延伸制造具有100nm~180nm的面内相位差Re(550)的相位差膜的方法详细地公开在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中。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该公开设定适当的斜向延伸条件。
使用1张相位差膜制作圆偏振片时,或使用1张相位差膜使直线偏振光的朝向旋转90°时,所用相位差膜的慢轴方向相对于该膜的长度方向优选为30°~60°或120°~150°、更优选为38°~52°或128°~142°、进一步优选为43°~47°或133°~137°、特别优选为45°或135°左右。
另外,使用2张相位差膜(具体地为λ/2板和λ/4板)制作圆偏振片时,所用相位差膜(λ/2板)的慢轴方向相对于该膜的长度方向优选为60°~90°、更优选为65°~85°、特别优选为75°左右。另外,相位差膜(λ/4板)的慢轴方向相对于该膜的长度方向优选为0°~30°、更优选为5~25°、特别优选为15°左右。
相位差膜优选显示所谓的逆分散的波长依赖性。具体地说,其面内相位差满足Re(450)<Re(550)<Re(650)的关系。Re(450)/Re(550)优选为0.8以上且小于1.0、更优选为0.8~0.95。Re(550)/Re(650)优选为0.8以上且小于1.0、更优选为0.8~0.97。
相位差膜的光弹性模量的绝对值优选为2×10-12(m2/N)~100×10-12(m2/N)、更优选为5×10-12(m2/N)~50×10-12(m2/N)。
C.光学层叠体及该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利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延伸膜可与其他光学膜贴合、作为光学层叠体使用。例如,可以将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相位差膜与偏振片贴合,作为圆偏振片优选地使用。
图6是这种圆偏振片之一例的概略截面图。图示例的圆偏振片500具有起偏器510、配置于起偏器510单侧的第一保护膜520、配置于起偏器510的另一单侧的第二保护膜530、配置于第二保护膜530外侧的相位差膜540。相位差膜540是利用A项记载的制造方法获得的延伸膜(例如λ/4板)。第二保护膜530也可以省略。此时,相位差膜540可作为起偏器的保护膜发挥功能。起偏器510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膜540的慢轴所成角度优选为30°~60°、更优选为38°~52°、进一步优选为43°~47°、特别优选为45°左右。
通过本发明制造方法获得的相位差膜为长条状且在斜向方向(相对于长度方向例如为45°的方向)上具有慢轴。另外,在多数情况下,长条状的起偏器在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轴。因此,若使用通过本发明制造方法获得的相位差膜,则可以利用所谓的卷对卷、以极为优异的制造效率制作圆偏振片。此外,卷对卷是指一边对长条状的膜彼此进行轧辊搬运、一边统一其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贴合的方法。
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含:通过A项记载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获得长条状的延伸膜;及一边搬运长条状的光学膜和该长条状的延伸膜、一边统一其长度方向连续地进行贴合。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定。此外,实施例的测定及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厚度
使用千分表(PEACOCK公司制、制品名“DG-205type pds-2”)进行测定。
(2)相位差值
使用Axometrics公司制的Axoscan测定面内相位差Re(550)。
(3)取向角(慢轴的呈现方向)
将测定对象的膜的中央部按照一边与该膜的宽度方向变得平行的方式剪断成宽度为50mm、长度为50mm的正方形状,制作试样。使用Axometrics公司制的Axoscan测定该试样,测定波长590nm下的取向角θ。
(4)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根据JIS K 7121测定。
(5)松弛量
如图7所示,在搬运辊50a、50b之间的中间点(轧辊间距离:912mm)的膜1的搬运路径下方配置超声波变位传感器300,在以搬运张力150N/m进行搬运时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和端部处,测定超声波变位传感器至延伸膜的距离,将最大距离(LMAX)与最小距离(LMIN)之差(LMAX-LMIN)作为松弛量(mm)。此外,上述松弛量的测定是使用吸水辊等将为了矫正松弛而赋予的张力截断后,以搬运张力150N/m一边进行轧辊搬运一边进行的。
<实施例1>
(聚酯碳酸酯树脂膜的制作)
使用由2个具备搅拌翼及控制为100℃的回流冷却器的纵型反应器制成的分批聚合装置进行聚合。投入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芴-9-基]甲烷29.60质量份(0.046mol)、ISB 29.21质量份(0.200mol)、SPG 42.28质量份(0.139mol)、DPC 63.77质量份(0.298mol)及作为催化剂的醋酸钙一水合物1.19×10-2质量份(6.78×10-5mol)。对反应器内进行减压氮置换后,利用热介质进行加温,在内温达到100℃时开始搅拌。升温开始40分钟之后使内温到达220℃,保持该温度进行控制,同时开始减压,到达220℃后,在90分钟时达到13.3kPa。将随聚合反应一起副产生的苯酚蒸汽导入至100℃的回流冷却器中,将苯酚蒸汽中包含若干量的单体成分返回至反应器,将未冷凝的苯酚蒸汽导入45℃的冷凝器进行回收。将氮导入至第一反应器中,暂时使其复压至大气压后,将第一反应器内的经低聚化的反应液移送至第二反应器中。接着,开始第二反应器内的升温及减压,在50分钟达到内温240℃、压力0.2kPa。之后,进行聚合至达到规定的搅拌动力。在到达规定动力时,将氮导入至反应器中进行复压,将所生成的聚酯碳酸酯挤出至水中,将股线切断,获得颗粒。所得聚酯碳酸酯树脂的Tg为140℃。
在80℃下对所得聚酯碳酸酯树脂进行真空干燥5小时后,使用具有单轴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汽缸设定温度:250℃)、T型模(宽度为200mm、设定温度:250℃)、冷硬轧辊(设定温度:120~130℃)及卷取机的膜制膜装置,制作厚度为135μm的树脂膜。
(延伸膜的制作)
使用图1~3所示的延伸装置,对如上获得的聚酯碳酸酯树脂膜进行斜向延伸,获得相位差膜。
具体地说,使用具有把持区域中的左无端环比右无端短更长的构成的延伸装置。从相对于该延伸装置内的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为斜向方向、连续地供给聚酯碳酸酯树脂膜,在延伸装置的入口处利用左右夹具以相同的夹具间距(P1=125mm)同时地把持膜的左右端部。具体地说,按照被夹具把持之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成10°的角度、且右端部变为凹侧的方式进行倾斜,将膜供给至延伸装置(即搬运方向Y相对于搬运方向X以逆时针旋转成10°的角度)。另外,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在把持区域内将膜的搬运方向从Y方向变为X方向、将其移行至预热区域。
在预热区域B中,将膜预热至145℃。在预热区域中,左右夹具的夹具间距为P1(125mm)的状态。
接着,在膜进入延伸区域C的同时,开始增大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及减少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在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的同时、将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至P3(第一斜向延伸)。此时,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率(P2/P1)为1.42、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率(P3/P1)为0.78、相对于膜原宽的横向延伸倍率为1.45倍。接着,在将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维持在P2的状态下,开始增大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3增大至P2(第二斜向延伸)。此期间的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为1.82、相对于膜原宽的横向延伸倍率为1.9倍。此外,延伸区域C设定为Tg+3.2℃(143.2℃)。
接着,在释放区域D中,在125℃下保持膜60秒钟,进行热固定。将热固定的膜冷却至100℃之后,释放左右的夹具。
此外,在制作上述延伸膜之前,除了不从斜向方向供给膜之外(具体地说,除了按照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变得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平行、且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的方式,将膜供给至延伸装置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延伸膜时,宽度方向的左端部发生松弛、松弛量为16mm。
<实施例2>
除了使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所成的角度为2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延伸膜。此外,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
此外,在制作上述延伸膜之前,除了不从斜向方向供给膜之外(具体地说,除了按照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变得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平行、且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的方式,将膜供给至延伸装置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获得延伸膜时,宽度方向的左端部发生松弛、松弛量为17mm。
<实施例3>
除了使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所成的角度为4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延伸膜。此外,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
此外,在制作上述延伸膜之前,除了不从斜向方向供给膜之外(具体地说,除了按照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变得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平行、且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的方式,将膜供给至延伸装置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获得延伸膜时,宽度方向的左端部发生松弛、松弛量为17mm。
<比较例1>
除了不从斜向方向供给膜之外(具体地说,除了按照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变得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X平行、且连接把持膜时的左右夹具的线Z与被左右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Y所成的角度为90°的方式,将膜供给至延伸装置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延伸膜。
[外观及处理性评价]
将上述实施例1~3及比较例1中获得的延伸膜以卷对卷的方式与长条状掩蔽膜(Toray膜加工公司制、制品名“Toretec 7832C-30”)贴合,获得膜层叠体。接着,将掩蔽膜从膜层叠体上剥离,利用凹版涂布机涂饰粘接剂,与偏振片贴合,通过照射UV,获得光学层叠体。根据以下的标准评价光学层叠体的外观(目视)及延伸膜的处理性。
〇:贴合掩蔽膜(贴合张力150N/m)后,未见皱褶,可以将粘接剂涂饰在膜整个面上。
△:贴合掩蔽膜时,通过将贴合张力提高至300N/m,可以没有皱褶地进行贴合,但在涂饰粘接剂时,在松弛的位置无法涂饰粘接剂。
×:在贴合掩蔽膜后,具有皱褶、外观劣化。
将上述松弛量及光学层叠体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3564357220000221
<评价>
如表1所示可知,在使用了张布机式同时双轴延伸装置的斜向延伸中,通过使被夹具把持前的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斜向延伸时的膜的搬运方向为斜向方向,可以获得减少了松弛的长条状的斜向延伸膜。另外,通过卷对卷将减少了松弛的长条状斜向延伸膜与长条状光学膜层叠,可抑制皱褶的发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优选用于相位差膜的制造,结果可有助于制造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

Claims (7)

1.一种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包含:分别利用纵向方向的夹具间距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夹具对连续搬运的长条状膜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部进行把持;一边改变至少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一边使该左右夹具行走移动,对该膜进行斜向延伸;及将该膜从该左右夹具中释放,
被该左右夹具把持之前的该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
连接把持该膜时的该左右夹具的线相对于该斜向延伸时的该膜的搬运方向斜向地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被所述左右夹具把持前的所述膜的搬运方向按照所述膜的未松弛侧端部成为凹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斜向延伸时的所述膜的搬运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被所述左右夹具把持前的所述膜的搬运方向相对于所述斜向延伸时的所述膜的搬运方向成10°~40°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斜向延伸包含:(i)使所述左右夹具中的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增大至P2,同时使另一个夹具的夹具间距从P1减少至P3;及(ii)按照该减少的夹具间距与该增大的夹具间距变成规定的相等间距的方式,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延伸膜的制造方法,其中,P2/P1为1.25~1.75,P3/P1为0.50以上且小于1。
6.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含:通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获得长条状的延伸膜;及
一边搬运长条状的光学膜和该长条状的延伸膜,一边统一它们的长度方向、连续地将它们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学膜为偏振片,所述延伸膜为λ/4板或λ/2板。
CN202210304954.6A 2021-03-26 2022-03-25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1226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2620A JP7015950B1 (ja) 2021-03-26 2021-03-26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1-052620 2021-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2621A true CN115122621A (zh) 2022-09-30

Family

ID=80912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4954.6A Pending CN115122621A (zh) 2021-03-26 2022-03-25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15950B1 (zh)
KR (1) KR20220134456A (zh)
CN (1) CN115122621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2677A (ja) * 2004-03-18 2005-09-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341016A (zh) * 2005-11-28 2009-01-0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长的斜向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JP2009119774A (ja) * 2007-11-16 2009-06-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斜め延伸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延伸装置
CN101489760A (zh) * 2006-07-19 2009-07-22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片或膜的倾斜延伸方法以及夹爪式片或膜延伸装置
JP2012173677A (ja) * 2011-02-24 2012-09-10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位相差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長尺状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313838A (zh) * 2010-10-21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长条状聚合物膜的制造方法和聚合物膜、λ/4板、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6147840A1 (ja) * 2015-03-17 2016-09-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7791498A (zh) * 2016-08-30 2018-03-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倾斜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WO2018142991A1 (ja) * 2017-01-31 2018-08-0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716690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1716691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27927A (ja) * 2001-11-30 2003-08-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膜、偏光板、偏光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326595A (ja) * 2002-05-15 2003-11-19 Sekisui Chem Co Ltd 長尺フィルムの延伸方法、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楕円偏光板
JP5825426B2 (ja) * 2012-03-29 2015-1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3145574A1 (ja) * 2012-03-30 2013-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WO2015159679A1 (ja) * 2014-04-16 2017-04-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偏光板、偏光板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WO2017002508A1 (ja) * 2015-07-01 2018-04-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長尺状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2677A (ja) * 2004-03-18 2005-09-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341016A (zh) * 2005-11-28 2009-01-07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长的斜向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01489760A (zh) * 2006-07-19 2009-07-22 东芝机械株式会社 片或膜的倾斜延伸方法以及夹爪式片或膜延伸装置
JP2009119774A (ja) * 2007-11-16 2009-06-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斜め延伸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延伸装置
CN103313838A (zh) * 2010-10-21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长条状聚合物膜的制造方法和聚合物膜、λ/4板、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2173677A (ja) * 2011-02-24 2012-09-10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位相差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長尺状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47840A1 (ja) * 2015-03-17 2016-09-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7791498A (zh) * 2016-08-30 2018-03-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倾斜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WO2018142991A1 (ja) * 2017-01-31 2018-08-0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斜め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716690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1716691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34456A (ko) 2022-10-05
JP2022150149A (ja) 2022-10-07
JP7015950B1 (ja) 2022-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6691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1716690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WO2019150897A1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5782147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和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19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39505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21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KR102531093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KR102530417B1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필름 연신 장치
CN115782146B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20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39502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39501A (zh) 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39503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16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CN115122617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
KR20230043712A (ko) 연신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CN115871209A (zh)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及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