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7824A -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7824A
CN115117824A CN202210238185.4A CN202210238185A CN115117824A CN 115117824 A CN115117824 A CN 115117824A CN 202210238185 A CN202210238185 A CN 202210238185A CN 115117824 A CN115117824 A CN 115117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mmet
panel
annular
hole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381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川弘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17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7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7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使护线套组件的隔音性提高。一种护线套组件,装配于设置有贯穿孔的面板,保护通过该贯穿孔的电线,所述护线套组件具备:第一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一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一插通部;和第二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二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二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二插通部,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筒状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相连,贯穿所述贯穿孔;环状的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面板接触;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夹着所述面板;以及环状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护线套连结。

Description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背景技术
例如,在使电线贯穿将汽车的车内侧和车外侧划分的面板(车身面板)而布线的情况下,在该面板设置有贯穿孔,并在该贯穿孔中装配护线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护线套例如为橡胶制,保护在面板的贯穿孔通过的电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623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公开的护线套具有装配于面板的贯穿孔的环状主体部、和与该主体部成为一体地设置的筒状的插通部。电线在所述插通部通过,从而贯穿面板而布线。
在此,在汽车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车内的肃静性,要求车辆行驶时的负载噪声或者在发动机室产生的声音不易传到车内。现有的护线套将面板的贯穿孔从该面板的一侧的面覆盖,但是不从另一侧的面覆盖,贯穿孔在车内侧开口。因此,有现有的护线套的隔音性低的课题。
因此,在本公开中,以提供能够提高隔音性的护线套组件及具备该护线套组件的线束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护线套组件,装配于设置有贯穿孔的面板,保护通过该贯穿孔的电线,所述护线套组件具备:
第一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一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一插通部;和第二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二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二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二插通部,
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筒状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相连,贯穿所述贯穿孔;环状的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面板接触;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夹着所述面板;以及环状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护线套连结。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束具备在设置于面板的贯穿孔通过的电线、和装配于所述面板并保护所述电线的所述护线套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护线套组件的隔音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示意说明图。
图2是护线套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护线套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护线套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筒状的壁部及其周围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第一护线套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第二插通部侧观看处于分解状态的护线套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第二护线套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一连结部及第二连结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一连结部及第二连结部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1)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组件,装配于设置有贯穿孔的面板,保护通过该贯穿孔的电线,所述护线套组件具备:
第一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一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一插通部;和第二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二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二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二插通部,
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
筒状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相连,贯穿所述贯穿孔;
环状的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面板接触;
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夹着所述面板;以及
环状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护线套连结。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组件,第一护线套的第一罩部将贯穿孔从面板的第一面侧覆盖,并且第二护线套的第二罩部将贯穿孔从面板的第二面侧覆盖。通过利用第一连结部将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连结,从而在第一护线套与第二护线套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成为封闭的空间。因此,与面板的贯穿孔的一侧开放的现有的护线套比较,隔音性提高。
(2)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罩部具有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的筒状的延长壁部、和将该筒状的延长壁部封闭的盖部,并且为有底筒形状。
在该情况下,第一护线套成为圆顶形状,所述内部空间扩大,隔音性进一步提高。
(3)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插通部具有将所述电线向沿着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的方向放出的第一孔。
在该情况下,在与面板正交的方向上,第一护线套小型化。能够将从第一插通部放出的电线沿着面板的第一面布线。
(4)在所述(3)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罩部具备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将通过所述第一插通部而位于在所述第一护线套与所述第二护线套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所述电线向所述第二罩部侧引导。
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插通部而位于护线套组件的内部空间的电线被导向部向第二罩部侧引导。因此,使电线通过第一护线套及第二护线套时的布线的作业性提高。
(5)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插通部具有将所述电线向沿着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面的方向放出的第二孔。
在该情况下,在与面板正交的方向上,第二护线套小型化。能够将从第二插通部放出的电线沿着面板的第二面布线。
(6)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护线套在沿着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突起,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所述突起嵌入的凹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突起嵌入到凹部,从而可进行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定位,组装变得容易。在组装后,通过突起和凹部的嵌合,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止转。
(7)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筒状的壁部具有沿着周向形成的凹槽,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周向构件,所述周向构件是与所述筒状的壁部分体的构件,并嵌入到所述凹槽,所述周向构件具有所述支架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筒状的壁部的凹槽装配周向构件,从而第一护线套具有支架部。通过支架部和密封部夹着面板,从而护线套组件装配于面板。在该装配状态下,从面板作用于支架部的力通过嵌入到凹槽的周向构件传递到筒状的壁部。因此,通过支架部将护线套组件向面板装配的装配力提高。
(8)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面接触,所述支架部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
在该情况下,在水从面板的第二面侧降落到护线套组件的环境的情况下,该水也不易到达第一面侧。
(9)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内侧。
在该情况下,第一连结部设置于比所述密封部靠径向内侧,进一步设置于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内侧。水等异物不易从第一连结部与第二护线套之间浸入到护线套组件的内部空间。
(10)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与所述第二罩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环状的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从所述筒状的壁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地设置的内环状部,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内环状部的内周部紧贴地嵌合的凹周槽。
因为第一连结部具有的内环状部的内周部和第二连结部的凹周槽紧贴地嵌合,所以护线套组件的内部空间的气密性提高,隔音性更进一步提高。
(11)在所述(10)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第二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罩部相连地设置,并且与所述内环状部在轴方向排列地设置,与该内环状部相接;内筒部,从所述第二环状部向轴方向延伸,位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内侧;以及环状的卡合部,从所述内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与所述第二环状部之间夹着所述内环状部,在所述第二环状部、所述内筒部以及所述卡合部之间形成的空间是所述凹周槽。
通过该结构,容易得到第一连结部具有的内环状部的内周部与第二连结部的凹周槽紧贴地嵌合的结构。
(12)在所述(11)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护线套设置成与所述第二护线套相比位于上方,所述内筒部从所述第二环状部朝向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罩部侧在轴方向延伸地设置,位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内侧。
在该情况下,即使是水从处于下方的第二护线套的周围降落的环境,水也不易在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之间通过而浸入到护线套组件的内部空间。
(13)在所述(11)或者(12)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内环状部在该内环状部的内周部具有向轴方向突出的爪部,所述卡合部具有位于所述爪部的径向外侧的外筒部。
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连结部的内环状部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移位而将要从第二连结部的凹周槽脱离,内环状部的爪部也钩挂于卡合部的外筒部,所述移位被阻碍,内环状部的一部分不易从凹周槽脱离。也就是说,通过所述结构,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连结强度提高。
(14)在所述(13)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在使第一护线套的第一连结部和第二护线套的第二连结部连结时,第一连结部侧的爪部将第二连结部侧的外筒部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按压,伴随弹性变形,爪部越过外筒部,爪部嵌入到外筒部的径向内侧。因此,优选的是,所述爪部在该爪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朝向该爪部的突出方向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根据该结构,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连结时,爪部容易越过外筒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15)在所述(13)或者(14)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外筒部在该外筒部的径向外侧具有随着朝向所述第二环状部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连结时,爪部容易越过外筒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16)在所述(14)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连结时,为了减小在所述爪部与所述外筒部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倾斜面具有用于减少与所述外筒部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根据该粗糙面,与第一倾斜面是平滑面的情况比较,爪部与外筒部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其结果是,爪部容易越过外筒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17)另外,在所述(15)所述的护线套组件中,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用于减少与所述爪部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根据该粗糙面,与第二倾斜面是平滑面的情况比较,爪部与外筒部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其结果是,爪部容易越过外筒部,第一护线套和第二护线套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18)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插通部具有使多条所述电线通过的多个第二孔,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该第二护线套中的布线区域划分成多个独立区域,所述多个独立区域用于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孔的所述多条电线各自。
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二护线套中的布线区域中多条电线交叉,从而能够防止电线通过错误的第二孔。
(19)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具备在设置于面板的贯穿孔通过的电线、和装配于所述面板并保护所述电线的护线套组件,所述护线套组件是所述(1)至所述(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在护线套组件中,与面板的贯穿孔的一侧开放的现有的护线套比较,隔音性提高。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另外,也可以将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任意组合。
〔关于线束〕
对实施方式的线束进行说明。线束为了将多个电气设备电连接而使用。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线束7的示意说明图。图1所示的线束7是高压线束,用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等车辆。作为所述电气设备的例子,可列举搭载于车辆的电池及逆变器等。例如,第一电气设备8设置于客舱侧(车内侧)的区域,第二电气设备9设置于比客舱靠车外侧的发动机室。车内侧和车外侧由板状的面板P分隔,线束7在贯穿该面板P而设置的贯穿孔Q通过而布线。
线束7具备在贯穿孔Q通过的一条或者多条电线6和用于保护该电线6的护线套组件10。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的贯穿孔Q的形成部。图2是护线套组件10的立体图。图3是护线套组件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护线套组件10的剖视图。在各图中,面板P及电线6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线束7具有多条(在图例中为三条)电线6。另外,电线6的数量为任意。
对护线套组件10中的“方向”进行定义。
将与面板P的第一面P1正交的方向定义为“轴方向”。另外,在贯穿孔Q的形成部,面板P的板厚为一定,面板P的第一面P1和作为其反面的第二面P2平行。沿着贯穿孔Q的中心线L的方向及面板P的板厚方向分别与轴方向一致。
将从贯穿孔Q的中心(中心线L)朝外的方向定义为“径向”。与所述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含于“径向”。
在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的状态下,关于该护线套组件10的轴方向及径向基于所述定义。将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的状态称为“装配状态”。
〔关于护线套组件10〕
护线套组件10具有二分割结构(参照图3)。护线套组件10具备第一护线套11和作为与第一护线套11分体的构件的第二护线套51。第一护线套11及第二护线套51为橡胶制,能弹性变形,例如为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EPDM)制。另外,第一护线套11具备的后述的周向构件16也可以是与第一护线套11的主体11a不同的材质,例如是比该主体11a硬的材质,例如是聚丙烯(PP)。
在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连结的状态(参照图4)下,将在这些第一护线套11与第二护线套51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为“内部空间K”。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护线套11位于比面板P靠车内侧,第二护线套51位于比面板P靠车外侧。
第一护线套11具有第一罩部12及电线6通过的第一插通部13。第一护线套11进一步具有筒状的壁部14、环状的密封部15、支架部18、以及用于与第二护线套51连结的环状的第一连结部19。
第二护线套51具有第二罩部52及电线6通过的第二插通部53。第二护线套51进一步具有用于与第一护线套11连结的环状的第二连结部54。
〔关于第一护线套11的各部〕
第一罩部12从面板P的第一面P1侧将贯穿孔Q覆盖。筒状的壁部14与第一罩部12相连,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将贯穿孔Q贯穿。筒状的壁部14沿着第一罩部12的外周部设置,具有在轴方向成为直线状的筒形状。第一罩部12具有与筒状的壁部14相连的筒状的延长壁部20和将该筒状的延长壁部20封闭的盖部21,第一罩部12为有底筒形状。第一罩部12在成为第二罩部52侧的内侧具有第一空间29。筒状的延长壁部20具有径向的尺寸朝向盖部21缩小的锥形,但是也可以与筒状的壁部14同样在轴方向成为直线状。
第一插通部13与第一罩部12一体成形。第一插通部13具有将电线6向沿着面板P的第一面P1的方向放出的第一孔22。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在一个第一插通部13形成有三个第一孔22。第一孔22的直径根据电线6的种类而设定。具有绝缘包覆部的电线6用的两个第一孔22和通过波纹管的电线6用的一个第一孔22设置于第一插通部13。电线6成为与第一孔22紧贴的状态而设置。
第一插通部13从内部空间K将电线6朝向成为沿着第一面P1的方向的第一方向放出。在各图中,所述第一方向是用箭头X1表示的方向。另外,在后面也说明,第二护线套51的第二插通部53从内部空间K将电线6朝向沿着第二面P2的方向且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放出。在各图中,所述第二方向是用箭头X2表示的方向。
第一插通部13设置于第一罩部12的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第二插通部53设置于第二罩部52的第二方向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插通部13和第二插通部53以贯穿孔Q的中心线L为中心设置于相互相反的位置。
第一插通部13的第一孔22和第一罩部12的内侧的所述第一空间29相连,电线6在这些中通过。在图4中,第一罩部12具备导向部30,导向部30具有将电线6向第二罩部52侧(第二插通部53侧)引导的斜面30a。当通过第一插通部13而位于护线套组件10的内部空间K的电线6与斜面30a接触时,则导向部30将该电线6向第二罩部52侧引导。本实施方式的导向部30设置于第一罩部12中的盖部21,导向部30形成为从盖部21突出的突起。根据导向部30,使电线6在第一护线套11及第二护线套51通过时的布线的作业性提高。
如图4所示,筒状的壁部14的轴方向的一侧与第一罩部12(延长壁部20)相连。筒状的壁部14的轴方向的另一侧与为板状且为环状的第一环状部23相连。第一环状部23具有从筒状的壁部14向径向内侧延伸地设置的内环状部24和从筒状的壁部14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设置的外环状部25。在所述装配状态下,第一环状部23位于面板P的第二面P2侧。
密封部15在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外侧成为环状地设置。密封部15从外环状部25朝向第二面P2侧延伸地设置,具有随着朝向第一罩12侧而扩径的倾斜形状。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密封部15位于面板P的第二面P2侧。密封部15通过在其顶端部与面板P的第二面P2接触而弹性变形。在各图中,示出密封部15不与面板P接触的状态、也就是弹性变形前的状态。通过密封部15可抑制声音从护线套组件10与第二面P2之间侵入,另外,阻止水分等异物的浸入。
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支架部18位于面板P的第一面P1侧。支架部18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外侧,与面板P的第一面P1接触,与密封部15之间夹着面板P。支架部18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以大致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在图例中为三个)。图5是示出筒状的壁部14及其周围的放大剖视图。支架部18是从筒状的壁部14向径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朝向第一环状部23(密封部15)侧延伸的爪形状部分。支架部18在与筒状的壁部14的外周面14a之间设置有间隙,能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支架部18具有与贯穿孔Q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面18a和与面板P的第一面P1接触的第二接触面18b。
通过第二接触面18b与面板P的第一面P1接触,且密封部15与面板P的第二面P2接触,从而护线套组件10(第一护线套11)变为在轴方向不能移动地装配于面板P的状态。通过多个(三个)支架部18的第一接触面18a与贯穿孔Q的内周面接触,从而护线套组件10(第一护线套11)变为在径向不能移动地装配于面板P的状态。
图6是第一护线套11的分解立体图。在第一护线套11的主体11a的外周侧沿着周向形成有凹槽26。具体说明的话,在筒状的壁部14的外周侧形成有凹槽26。第一护线套11具有与作为主体11a的一部分的筒状的壁部14为分体构件的周向构件16。周向构件16嵌入到凹槽26。凹槽26遍及筒状的壁部14的全周而形成。周向构件16是具有与凹槽26的周长相同的长度的线状构件。周向构件16通过使其两侧的端部16a、16b连结,从而成为环状,能装配于凹槽26。该周向构件16具有三个支架部18。在周向构件16装配于凹槽26的状态下,支架部18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三个。另外,支架部18的数量为任意,但是优选至少三个。
在图5中,第一连结部19与筒状的壁部14相连,并与第二护线套51具有的后述的第二连结部54以紧贴地嵌合的状态连结。第一连结部19沿着筒状的壁部14成为环状地设置。第一连结部19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内侧。
对第一连结部19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一连结部19具有从筒状的壁部14向径向内侧延伸设置的环状的内环状部24。内环状部24如上所述是第一环状部23的一部分。内环状部24在其内环状部24的内周部24a具有向轴方向突出的爪部27。爪部27成为环状地设置于内环状部24。第一连结部19及密封部15分别是第一护线套11(主体11a)的一部分,能弹性变形。第一连结部19在与第二连结部54连结时弹性变形。关于第二连结部54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关于第二护线套51的各部〕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罩部52从面板P的第二面P2侧将贯穿孔Q覆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罩部52具有:具有板形状的平板部55;和收纳壁部56,在成为第一罩部12侧的内侧具有第二空间57。平板部55在用箭头X1表示的所述第一方向侧设置得宽广。收纳壁部56设置于用箭头X2表示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在平板部55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形成有在轴方向贯穿的开口孔55a(参照图4)。收纳壁部56确保第二空间57,并且以将该开口孔55a的整体封闭的方式设置。在收纳壁部56的所述第二方向侧与第二插通部53相连。
第二插通部53与第二罩部52(收纳壁部56)一体成形。第二插通部53具有将电线6向沿着面板P的第二面P2的方向放出的第二孔61(参照图7)。第二孔61以与第一插通部13的第一孔22相同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形成于第二插通部53。
如图4所示,第二罩部52具有的收纳壁部56具有与平板部55相连的倾斜壁部58和与倾斜壁部58相连的底壁部59。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平板部55位于比底壁部59离面板P近的位置,并与面板P成为平行。倾斜壁部58具有随着朝向第二插通部53、也就是随着朝向用箭头X2表示的所述第二方向而向使第二空间57扩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8a。第二插通部53的第二孔61、第二空间57以及平板部55的开口孔55a相连,电线6在这些中通过。根据倾斜壁部58,通过第二插通部53而位于内部空间K的电线6当与倾斜面58a接触时,则被向第一罩部12侧(第一插通部13侧)引导。因此,使电线通过第一护线套11及第二护线套51时的布线的作业性提高。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连结部54与第二罩部52相连,并与第一护线套11具有的第一连结部19以紧贴地嵌合的状态连结。第二连结部54沿着第二罩部52成为环状地设置。第二连结部54具有凹周槽60,凹周槽60与第一连结部19具有的内环状部24的内周部24a紧贴地嵌合。
对第二连结部54及凹周槽6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图5中,第二连结部54具有为环状的第二环状部62、为筒状的内筒部63、以及为环状的卡合部64。第二环状部62与第二罩部52相连地设置。在所述装配状态下,第二环状部62与第一连结部19的内环状部24(第一环状部23)在轴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并与内环状部24(第一环状部23)相接。内筒部63从第二环状部62在轴方向延伸地设置。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内筒部63位于内环状部24的径向内侧。卡合部64从内筒部63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卡合部64在与第二环状部62之间夹着内环状部24。并且,在第二环状部62、内筒部63以及卡合部64之间形成的空间是凹周槽60。
卡合部64具有从内筒部63朝向径向外侧设置的环状的中间部67和外筒部65,外筒部65为在轴方向短的筒状。外筒部65从中间部67的径向外侧朝向第二环状部62侧延伸地设置。在所述连结状态下,外筒部65位于第一连结部19具有的爪部27的径向外侧。
具备所述结构的第二连结部54与第一连结部19一起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内侧。因此,相互处于连结状态的第一连结部19及第二连结部54设置于比密封部15靠径向内侧,进一步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内侧。其结果是,水等异物不易从第一连结部19与第二连结部54之间浸入到护线套组件10的内部空间K。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护线套11设置成与第二护线套51相比位于上方。内筒部63从第二环状部62朝向位于上侧的第一罩部12侧在轴方向延伸地设置。因此,即使是水从处于下方的第二护线套51的周围降落的环境,水也更进一步不易在第一连结部19与第二连结部54之间通过而浸入到护线套组件10的内部空间K。
〔关于护线套组件10向面板P的装配〕
对护线套组件10的装配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在第一护线套11的主体11a(参照图6)的凹槽26装配周向构件16。接着,使电线6在第一护线套11具有的第一插通部13的第一孔22通过。使该电线6在第二护线套51具有的第二插通部53的第二孔61通过。使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支架部18和密封部15形成为夹着面板P的状态,由此,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
在如上所述使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时(参照图4),第一连结部19侧的爪部27将第二连结部54侧的外筒部65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按压,爪部27及外筒部65伴随弹性变形,爪部27越过外筒部65,爪部27嵌入到外筒部65的径向内侧。在爪部27按压外筒部65时,爪部27的径向内侧与外筒部65的径向外侧接触(滑动接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爪部27具有第一倾斜面28。第一倾斜面28设置于爪部27的径向内侧(内周侧),是随着朝向爪部27的突出方向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面。因为爪部27沿着第一连结部19的全周成为环状地延伸,所以第一倾斜面28成为锥形面。根据该第一倾斜面28,在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连结时,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另外,与爪部27不具有第一倾斜面28的情况比较,在具有第一倾斜面28的情况下,爪部27的刚性变低。因此,爪部27弹性变形而容易越过外筒部65,组装作业性提高。
如上所述,在使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时,爪部27的径向内侧与外筒部65的径向外侧接触(滑动接触)。因此,为了减小在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第一倾斜面28具有由微小的凹凸形状构成的粗糙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面28的整体成为粗糙面。第一倾斜面28的粗糙面是梨皮状的面,与平滑面的情况比较,使与成为接触对方的外筒部65接触的接触面积减少。
根据通过粗糙面构成的第一倾斜面28,与第一倾斜面28是平滑面的情况比较,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其结果是,爪部27更进一步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65具有第二倾斜面66。第二倾斜面66设置于外筒部65的径向外侧(外周侧),是随着朝向第二环状部62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面。因为外筒部65沿着第二连结部54的全周设置,所以第二倾斜面66成为锥形面。根据该第二倾斜面66,在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连结时,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另外,与外筒部65不具有第二倾斜面66的情况比较,在具有第二倾斜面66的情况下,外筒部65的刚性变低。因此,通过外筒部65弹性变形,从而爪部27更进一步容易越过该外筒部65,组装作业性提高。
为了减小在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第二倾斜面66具有通过微小的凹凸形状构成的粗糙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倾斜面66的整体成为粗糙面。第二倾斜面66的粗糙面是梨皮状的面,与平滑面的情况比较,使与成为接触对方的爪部27接触的接触面积减少。
根据通过粗糙面构成的第二倾斜面66,与第二倾斜面66是平滑面的情况比较,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其结果是,爪部27更进一步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
与此相对,爪部27的径向外侧面(外周面)是在轴方向成为直线状的筒面,外筒部65的径向内侧面(内周面)是在轴方向成为直线状的筒面。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这些筒面彼此面接触。因此,在所述装配状态下,即使爪部27将要向径向外侧移位,也不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不易脱离。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结部19及第二连结部54,这些连结容易,但是一旦连结,则该连结不易解除(不易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倾斜面28及第二倾斜面66双方,但是只要设置有至少一方即可。
图7是从第二插通部53侧观看处于分解状态的护线套组件10的立体图。第一护线套11在沿着筒状的壁部14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一个突起35。突起35从第一环状部23朝向第二护线套51侧突出。第二护线套51具有供突起35嵌入的一个凹部68。凹部68形成于第二环状部62的一部分。在使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连结组装时,通过突起35嵌入到凹部68,从而进行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定位,组装变得容易。在组装后,通过突起35和凹部68的嵌合,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止转。
与所述结构相反,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为,第一护线套11具有凹部,第二护线套51具有突起。但是,第一护线套11具有用于与面板P之间进行止水的密封部15。与在这样的第一护线套11设置凹部的方式相比,如图7所示,在确保止水性能的观点上优选在第二护线套51设置凹部68的方式。
图8是第二护线套51的立体图。第二插通部53具有使多条(在图例中为三条)电线6通过的多个(三个)第二孔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插通部53具有按三条电线6的每条独立的筒状的部分。在所述筒状的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一条电线6的第二孔61。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也可以如第一护线套11那样,在一个第二插通部53形成有三个第二孔61。
第二护线套51具有将第二护线套51中的布线区域E划分为多个独立区域E1、E2、E3的分隔壁69、69。所述布线区域E是第二罩部52具有的所述第二空间57,在第二护线套51中,是电线6通过的区域。布线区域E由两个分隔壁69、69划分成三个独立区域E1、E2、E3,三个独立区域E1、E2、E3用于使通过三个第二孔61的三条电线6各自。
分隔壁69设置于第二罩部52具有的至少倾斜壁部58。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分隔壁69从倾斜壁部58延长,也设置于平板部55。根据分隔壁69、69,在布线区域E中,通过三条电线6交叉,从而能够防止这些电线6通过错误的第二孔61。另外,第一护线套11也可以具有所述分隔壁。
〔关于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组件10〕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设置有贯穿孔Q的面板P,保护通过该贯穿孔Q的电线6。因此,护线套组件10具备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第一护线套11具有从面板P的第一面P1侧将贯穿孔Q覆盖的第一罩部12及使电线6通过的第一插通部13。第二护线套51具有从面板P的第二面P2侧将贯穿孔Q覆盖的第二罩部52及使电线6通过的第二插通部53。
第一护线套11进一步具有筒状的壁部14、环状的密封部15、支架部18以及环状的第一连结部19。筒状的壁部14与第一罩部12相连并将贯穿孔Q贯穿。密封部15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外侧,与面板P接触。支架部18设置于筒状的壁部14的径向外侧,与密封部15之间夹着面板P。第一连结部19与筒状的壁部14相连,并与第二护线套51(第二连结部54)连结。
根据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组件10,第一罩部12从面板P的第一面P1侧将贯穿孔Q覆盖,并且第二罩部52从面板P的第二面P2侧将贯穿孔Q覆盖。通过利用第一连结部19将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连结,从而内部空间K成为封闭的空间。密封部15为环状,与面板P的贯穿孔Q的周围遍及全周接触。因此,装配于面板P的护线套组件10的隔音性提高。
密封部15与面板P的第二面P2接触,支架部18与面板P的第一面P1接触。即使是水从第二面P2侧降落到护线套组件10的环境,该水也不易到达第一面P1侧。所述结构特别适合于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抑制例如负载噪声向车内侧侵入的情况,所述面板P被划分车辆的地板下面等区域和比其靠车内侧的区域。
第一罩部12具有与筒状的壁部14相连的筒状的延长壁部20和将该筒状的延长壁部20封闭的盖部21,并且为有底筒形状。因此,第一护线套11成为圆顶形状,内部空间K扩大,隔音性进一步提高。
第一插通部13具有将电线6向沿着面板P的第一面P1的方向放出的第一孔22。通过该结构,在与面板P正交的轴方向上,第一插通部13不会较大地突出,第一护线套11小型化。能够将从第一插通部13放出的电线6沿着面板P的第一面P1布线,有时该布线的作业性提高。
第二插通部53具有将电线6向沿着面板P的第二面P2的方向放出的第二孔61。通过该结构,在与面板P正交的轴方向,第二插通部53不会较大地突出,第二护线套51小型化。能够将从第二插通部53放出的电线6沿着面板P的第二面P2布线,有时该布线的作业性提高。
如图6所示,在第一护线套11具有的筒状的壁部14沿着周向形成有凹槽26。第一护线套11具有作为与筒状的壁部14(主体11a)分体的构件的周向构件16,周向构件16嵌入到凹槽26。并且,周向构件16具有支架部18。通过在凹槽26装配周向构件16,从而第一护线套11具有支架部18。通过支架部18和密封部15夹着面板P,从而护线套组件10装配于面板P。在所述装配状态下,从面板P作用于支架部18的力通过嵌入到凹槽26的周向构件16传递到筒状的壁部14。因此,通过支架部18将护线套组件10向面板P装配的装配力提高。
如图4所示,第一护线套11的第一连结部19具有从筒状的壁部14向径向内侧延伸地设置的内环状部24。第二护线套51具有与第一连结部19连结的环状的第二连结部54。第二连结部54具有与内环状部24的内周部24a紧贴地嵌合的凹周槽60。因为内环状部24的内周部24a和凹周槽60紧贴地嵌合,所以护线套组件10的内部空间K的气密性提高,更进一步地,隔音性及止水性提高。
如图5所示,第二连结部54具有与第二罩部52相连地设置的第二环状部62、内筒部63以及环状的卡合部64。第二环状部62与在第一连结部19的内环状部24在轴方向上排列地设置,并与内环状部24相接。内筒部63从第二环状部62向轴方向延伸,位于内环状部24的径向内侧。卡合部64从内筒部63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在与第二环状部62之间夹着内环状部24。在第二环状部62、内筒部63以及卡合部64之间形成的空间是所述凹周槽60。
第一连结部19的内环状部24在其内周部具有向轴方向突出的爪部27。第二连结部54的卡合部64具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位于爪部27的径向外侧的外筒部65。通过该结构,第一连结部19的内环状部24的一部分从所述装配状态向径向外侧移位而从第二连结部54的凹周槽60脱离,爪部27也钩挂于外筒部65,所述移位被阻碍,内环状部24的一部分不易从凹周槽60脱离。也就是说,通过所述结构,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连结强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爪部27在其径向内侧具有第一倾斜面28。因此,在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时,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第一倾斜面28进一步具有用于减少与外筒部65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其结果是,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组装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65在其径向外侧具有第二倾斜面66。因此,在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时,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的组装作业性提高。第二倾斜面66进一步具有用于减少与爪部27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其结果是,爪部27与外筒部65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爪部27容易越过外筒部65,组装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其他〕
图9是示出第一连结部19及第二连结部54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爪部27具有第一倾斜面28,但是如图9所示,第一倾斜面28也可以省略。另外,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外筒部65具有第二倾斜面66,但是如图9所示,第二倾斜面66也可以省略。
图10是示出第一连结部19及第二连结部54的另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19具有爪部27,第二连结部54具有钩挂于爪部27的外筒部65,因此凹周槽60具有在里侧扩大空间的槽形状。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内环状部24中省略爪部。在该情况下,内环状部24的内周部24a具有在径向上为直线状的截面形状,第二连结部54具有与该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槽形状的凹周槽60。也就是说,凹周槽60具有在里侧不扩大空间的槽形状。
处于连结状态的第一护线套11和第二护线套51只要以通过在通常使用时作用的轴方向的力不分离的方式将第一连结部19和第二连结部54连结即可,也可以是如图9或者图10所示的嵌合结构。
在图2等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护线套51不具有如第一护线套11那样的有底筒形状,但是第二护线套51也可以具有与第一护线套11同样的有底筒形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二护线套51与其他物品干涉,第二罩部52具有:具有板形状的平板部55;和从该平板部55的一部分隆起的收纳壁部56。
如图6所示,第一护线套11具有的支架部18通过作为与主体11a分体的构件的周向构件16的一部分构成。这是为了容易使第一护线套11制造成具有支架部18。支架部18也可以不是分体构件,而与密封部15及第一连结部19同样,由主体11a的一部分构成。
第一插通部13及第二插通部53各自将电线6放出的方向也可以是沿着面板P的方向以外的方向,还可以是相对于面板P倾斜的方向。
所述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是通过所述实施方式,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结构等同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6 电线
7 线束
8 第一电气设备
9 第二电气设备
10 护线套组件
11 第一护线套
11a 主体
12 第一罩部
13 第一插通部
14 筒状的壁部
14a 外周面
15 密封部
16 周向构件
16a、16b 端部
18 支架部
18a 第一接触面
18b 第二接触面
19 第一连结部
20 延长壁部
21 盖部
22 第一孔
23 第一环状部
24 内环状部
24a 内周部
25 外环状部
26 凹槽
27 爪部
28 第一倾斜面
29 第一空间
30 导向部
30a 斜面
35 突起
51 第二护线套
52 第二罩部
53 第二插通部
54 第二连结部
55 平板部
55a 开口孔
56 收纳壁部
57 第二空间
58 倾斜壁部
58a 倾斜面
59 底壁部
60 凹周槽
61 第二孔
62 第二环状部
63 内筒部
64 卡合部
65 外筒部
66 第二倾斜面
67 中间部
68 凹部
69 分隔壁
E 布线区域
E1、E2、E3 独立区域
K 内部空间
L 中心线
P 面板
P1 第一面
P2 第二面
Q 贯穿孔

Claims (19)

1.一种护线套组件,装配于设置有贯穿孔的面板,保护通过该贯穿孔的电线,所述护线套组件具备:
第一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一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一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一插通部;和
第二护线套,具有从所述面板的第二面侧将所述贯穿孔覆盖的第二罩部及所述电线通过的第二插通部,
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
筒状的壁部,与所述第一罩部相连,贯穿所述贯穿孔;
环状的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面板接触;
支架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密封部之间夹着所述面板;以及
环状的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二护线套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罩部具有与所述筒状的壁部相连的筒状的延长壁部、和将该筒状的延长壁部封闭的盖部,并且为有底筒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插通部具有将所述电线向沿着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的方向放出的第一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罩部具备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将通过所述第一插通部而位于在所述第一护线套与所述第二护线套之间形成的内部空间的所述电线向所述第二罩部侧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插通部具有将所述电线向沿着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面的方向放出的第二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护线套在沿着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突起,
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所述突起嵌入的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筒状的壁部具有沿着周向形成的凹槽,
所述第一护线套具有周向构件,所述周向构件是与所述筒状的壁部分体的构件,并嵌入到所述凹槽,
所述周向构件具有所述支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
所述密封部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面接触,
所述支架部与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一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设置于所述筒状的壁部的径向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与所述第二罩部相连并与所述第一连结部连结的环状的第二连结部,
所述第一连结部具有从所述筒状的壁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地设置的内环状部,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与所述内环状部的内周部紧贴地嵌合的凹周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结部具有:
第二环状部,与所述第二罩部相连地设置,并且与所述内环状部在轴方向排列地设置,与该内环状部相接;
内筒部,从所述第二环状部向轴方向延伸,位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内侧;以及
环状的卡合部,从所述内筒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与所述第二环状部之间夹着所述内环状部,
在所述第二环状部、所述内筒部以及所述卡合部之间形成的空间是所述凹周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护线套设置成与所述第二护线套相比位于上方,
所述内筒部从所述第二环状部朝向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一罩部侧在轴方向延伸地设置,位于所述内环状部的径向内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内环状部在该内环状部的内周部具有向轴方向突出的爪部,
所述卡合部具有位于所述爪部的径向外侧的外筒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爪部在该爪部的径向内侧具有随着朝向该爪部的突出方向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外筒部在该外筒部的径向外侧具有随着朝向所述第二环状部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具有用于减少与所述外筒部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倾斜面具有用于减少与所述爪部的接触面积的粗糙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其中,所述第二插通部具有使多条所述电线通过的多个第二孔,
所述第二护线套具有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该第二护线套中的布线区域划分成多个独立区域,所述多个独立区域用于通过所述多个第二孔的所述多条电线各自。
19.一种线束,具备在设置于面板的贯穿孔通过的电线、和装配于所述面板并保护所述电线的护线套组件,
所述护线套组件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护线套组件。
CN202210238185.4A 2021-03-19 2022-03-11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Pending CN1151178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6235 2021-03-19
JP2021046235A JP2022144999A (ja) 2021-03-19 2021-03-19 グロメッ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7824A true CN115117824A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24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38185.4A Pending CN115117824A (zh) 2021-03-19 2022-03-11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44999A (zh)
CN (1) CN11511782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3516U (ja) * 1982-12-27 1984-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ロメツト
JPH08251766A (ja) * 1995-03-10 1996-09-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の防水構造および防水方法
JP2004343889A (ja) * 2003-05-15 2004-12-02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09067153A (ja) * 2007-09-11 2009-04-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グロメット
JP2016207358A (ja) * 2015-04-17 2016-1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CN111452738A (zh) * 2019-01-18 2020-07-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KR20200130529A (ko) * 2019-05-08 2020-1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그로멧 결합체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3516U (ja) * 1982-12-27 1984-07-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グロメツト
JPH08251766A (ja) * 1995-03-10 1996-09-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の防水構造および防水方法
JP2004343889A (ja) * 2003-05-15 2004-12-02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09067153A (ja) * 2007-09-11 2009-04-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グロメット
JP2016207358A (ja) * 2015-04-17 2016-12-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CN111452738A (zh) * 2019-01-18 2020-07-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KR20200130529A (ko) * 2019-05-08 2020-1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그로멧 결합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4999A (ja) 202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7337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10258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1242016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JP7167729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2636283B (zh) 索环以及线束
CN111917082B (zh) 索环以及线束
CN114006328A (zh) 索环以及线束
US11186239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US11651876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CN115117824A (zh) 护线套组件及线束
JP2021151137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2190978A1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インレット組立体
JP2023170405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240162649A1 (en) Grommet and inlet assembly
JP2021057969A (ja) グロメットインナ、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