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7666A -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7666A
CN115117666A CN202210123532.9A CN202210123532A CN115117666A CN 115117666 A CN115117666 A CN 115117666A CN 202210123532 A CN202210123532 A CN 202210123532A CN 115117666 A CN115117666 A CN 115117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insulator
connection
postur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353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本哲也
木村晃
中村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17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76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92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ons to contact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7Coupling parts 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066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housing having a cover providing clamp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柔性导体在连接对象物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任一面露出,都能够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电连接。该连接器具备触头(13),该触头(13)以相互绕嵌合方向翻转了180度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任一种姿势选择性地保持于壳体(12),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以及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触头的接触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相同的位置,触头的连接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不同的位置,触头(13)以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与柔性导体(F12)露出的连接对象物(F1)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保持于壳体(12)。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连接方法,特别是涉及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一个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于具有柔性导体的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54所示的连接器1。连接器1具有如下结构:在平板形状的第一绝缘部件2与在中央具有开口部3A的框形状的第二绝缘部件3之间夹持并保持有连接对象物4。
在第一绝缘部件2形成有向第二绝缘部件3的开口部3A内突出的凸部2A、以及在比凸部2A更接近第一绝缘部件2的侧边缘部的部位向第二绝缘部件3突出的突起2B,触头5以在凸部2A和突起2B的表面上分别露出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绝缘部件2。在与第一绝缘部件2相对的第二绝缘部件3的面上形成有用于收纳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的凹状的突起收纳部3B。
连接对象物4具有在背面、即与第一绝缘部件2相对的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6。在第一绝缘部件2与第二绝缘部件3之间配置有连接对象物4的状态下,如果将第一绝缘部件2和第二绝缘部件3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压入,则如图55所示,通过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连接对象物4被插入到第二绝缘部件3的突起收纳部3B内。其结果,连接对象物4被夹在突起收纳部3B的内表面与配置在第一绝缘部件2的突起2B的表面上的触头5之间,触头5与在连接对象物4的背面露出的柔性导体6电连接。
另外,在对方侧连接器的一部分插入到第二绝缘部件3的开口部3A内而对方侧连接器与连接器1嵌合时,配置在第一绝缘部件2的凸部2A的表面上的部分的触头5成为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应的触头接触而电连接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87515号公报
由此,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1,能够将触头5与在连接对象物4的背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6电连接。
但是,在第二绝缘部件3的突起收纳部3B内,连接对象物4的背面与触头5接触,因此在柔性导体6不在连接对象物4的背面上露出而仅在连接对象物4的表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将触头5与柔性导体6电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柔性导体在连接对象物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任一面露出,都能够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电连接。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这种连接器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电连接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的连接器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一个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且沿嵌合方向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该连接器具备:
壳体,安装于连接对象物;以及
至少一个触头,以相互绕嵌合方向翻转了180度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任一种姿势选择性地保持于壳体,并且由导电性材料构成,
壳体由将连接对象物夹在中间并沿规定的组装方向相互组装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
触头具有从第一绝缘体向嵌合方向突出且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部,
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以及在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接触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相同的位置,连接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触头以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与柔性导体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保持于壳体。
优选的是,触头具有相对于沿着嵌合方向的中央线配置在对称位置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以及与第一接触面连接的第一连接面和与第二接触面连接的第二连接面,
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相对于中央线配置在非对称位置,
无论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还是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都作为接触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
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面作为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连接,
在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面作为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连接。
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沿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置面,第二绝缘体具有沿嵌合方向延伸且与第一对置面对置的第二对置面,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和触头的连接部以被夹在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之间的状态相互电连接。
另外,可以构成为,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触头的第一连接面位于第一对置面侧,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位于第二对置面侧,在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触头的第二连接面位于第二对置面侧,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位于第一对置面侧。
此外,优选的是,第二绝缘体具有凹状的触头局部收纳部,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二连接面收纳于触头局部收纳部,在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第一连接面收纳于触头局部收纳部。
优选的是,触头具有配置在第一接触面与第一连接面之间的第一连结部、以及配置在第二接触面与第二连接面之间的第二连结部,并且通过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被夹在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之间而保持于壳体。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在规定的组装方向上被夹在第一绝缘体与第二绝缘体之间。
此外,规定的组装方向可以与嵌合方向相同。
本发明的连接方法将上述连接器的触头与在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连接,
在壳体的第一绝缘体或第二绝缘体以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与柔性导体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临时保持触头,
在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之间配置连接对象物,
通过沿规定的组装方向相互组装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触头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连接。
可以构成为,临时保持的触头的连接部配置成能够位移,隔着比柔性导体的厚度尺寸大的间隔,与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对置面或第二绝缘体的第二对置面相对,
通过在将柔性导体插入到连接部与第一对置面或第二对置面之间的状态下,相互组装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连接部在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之间位移,被按压于柔性导体而连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备触头,该触头以相互绕嵌合方向翻转了180度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任一种姿势选择性地保持于壳体,在触头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以及触头以第二姿势保持于壳体的情况下,接触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相同的位置,连接部相对于壳体配置在不同的位置,触头以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与柔性导体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保持于壳体,因此即使柔性导体在连接对象物的表面和背面中的任一面露出,都能够将触头与连接对象物的柔性导体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构成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侧视图。
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下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1中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4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9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2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3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4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5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触头的侧视图。
图27是从斜上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8是从斜下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2中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0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1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2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5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6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7是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8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39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0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1是从斜下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2是从斜上方观察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
图43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触头的侧视图。
图44是从斜上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3中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5是从斜下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3中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46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7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8是从斜上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9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0是从斜上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3中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51是从斜下方观察临时保持有多个触头的实施方式3中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
图52是示出向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安装中途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3是示出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4是示出现有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5是图5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
1 连接器,2 第一绝缘部件,2A 凸部,2B 突起,3 第二绝缘部件,3A 开口部,3B突起收纳部,4 连接对象物,5 触头,6 柔性导体,11、21、31 连接器,12、22、32 壳体,13、23、33 触头,14 加强片,15、25、35 第一绝缘体,16、26、36 第二绝缘体,15A、16A、25A、26A、35A、36A 基部,15B、25B、35B 突部,15C、25C、35C 空隙,15D、25D、35D 凹部,15F、15G、25F、25G、35F、35G 保持面,15H、25H、35H 内壁面(第一对置面),15J、16F、25J、26F、35J 固定柱,15K、25K 固定孔,16B、26B、36B 凸部,16C、26C、36C 柱状部件,16D、26D、36D 触头局部收纳部,16G、26G、36G 外侧面(第二对置面),13A、23A、33A U形状部,13B、13C、23B、23C、33B、33C伸长部,13D、23D、33D 顶部,13E、23E、33E 第一连结部,13F、13H、23F、23H、33F、33H 平板部,13G、23G、33G 第二连结部,26H、36H 肩部,F1、F2 连接对象物,F11、F21 布料,F12、F22柔性导体,F13、14A 开口部,F14、14B、15E、16E、25E、26E、35E、36E 贯通孔,D1 规定的组装方向,S1A 第一接触面,S2A 第二接触面,S1B 第一连接面,S2B 第二连接面,C1 中央线,L1~L6 X方向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连接器11安装于例如衣服等连接对象物F1,用作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器,具有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壳体12。在壳体12中,多个触头13在排列成相互平行的两列的状态下,分别被保持成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垂直地突出。
此外,连接器11与用于加强连接对象物F1的加强片14一起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
作为连接对象物F1例如能够使用具备所谓的智能纺织品的衣服,该智能纺织品通过织入导电性纤维、印刷导电性墨水等在至少一个面形成有布线。如图1所示,连接对象物F1是由多个柔性导体F12形成的布线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如图2所示,在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未露出柔性导体F12。
在此,为了方便,将连接对象物F1沿XY面延伸、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称为Y方向,将多个触头13分别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Z方向为连接器11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
图3是连接器11的分解立体图。连接器11具有第一绝缘体15和第二绝缘体16,由这些第一绝缘体15和第二绝缘体16构成壳体12。
此外,多个触头13分别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第二绝缘体16将连接对象物F1和加强片14夹在中间,并且沿作为规定的组装方向D1的+Z方向组装于第一绝缘体15。
另外,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上形成有长方形的开口部F13,多个柔性导体F12的一端位于开口部F13的+X方向侧的边缘部和-X方向侧的边缘部。此外,在布料F11的开口部F13的周边形成有多个贯通孔F14。
此外,在加强片14上也形成有与连接对象物F1的开口部F13和多个贯通孔F14相同的开口部14A和多个贯通孔14B。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绝缘体15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15A、以及分别从基部15A向+Z方向突出且排列成框状的多个突部15B。在相互相邻的突部15B之间分别形成有空隙15C。
在基部1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长方形的凹部15D,在凹部15D的底部分别形成有从基部15A的+Z方向侧的对应的空隙15C贯通到凹部15D的多个贯通孔15E。多个贯通孔15E与多个触头13对应,形成沿凹部1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凹部1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此外,在凹部15D的底部中,在各贯通孔15E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沿XY面延伸的平面状的保持面15F、15G。相对于沿凹部1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的贯通孔15E,在贯通孔1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1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15G。另一方面,相对于沿凹部1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的贯通孔15E,在贯通孔1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1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15G。
即,形成于各贯通孔15E的X方向的两侧的保持面15F、15G中的保持面15F接近凹部15D的内壁面15H配置,直至内壁面15H。凹部15D的内壁面15H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置面。
另外,凹部15D形成为X方向的宽度大于连接对象物F1的开口部F13。
此外,在基部1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柱15J、以及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固定孔15K。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绝缘体16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16A;长方体形状的凸部16B,配置在基部16A的中央且从基部16A向+Z方向突出;以及多个柱状部件16C,从凸部16B向+Z方向突出。
在将连接器11安装到连接对象物F1时,凸部16B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具有比凹部15D稍小的尺寸。此外,凸部16B形成为X方向的宽度大于连接对象物F1的开口部F13。
多个柱状部件16C与多个触头13对应,形成沿凸部1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凸部1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在凸部16B中,在形成第一列的多个柱状部件16C的-X方向侧以及形成第二列的多个柱状部件16C的+X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凹状的触头局部收纳部16D。
此外,在基部16A形成有配置于凸部16B的周边且在Z方向上贯通基部16A的多个贯通孔16E、以及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柱16F。
另外,凸部16B的外侧面16G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二对置面。
图8和图9示出图3所示的多个触头1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13的结构。
触头13由通过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带状部件构成,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且弯曲成U形的U形状部13A。U形状部13A由分别沿YZ面延伸且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伸长部13B、13C、以及相互连结一对伸长部13B、13C的+Z方向端部的顶部13D形成。在伸长部13B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一连结部13E连接有沿YZ面延伸的平板部13F。此外,在伸长部13C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二连结部13G连接有比YZ面更向+X方向侧倾斜延伸的平板部13H。
通过伸长部13B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和伸长部13C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
此外,平板部13F的-Z方向端部从+X方向朝向+Z方向折返,通过折返的部分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接触的第一连接面S1B。同样,平板部13H的-Z方向端部从+X方向朝向+Z方向折返,通过折返的部分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后述的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接触的第二连接面S2B。由此,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不是朝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而是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如图9所示,从Y方向观察时,U形状部13A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中央线C1,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相对于中央线C1配置在对称位置。
相对于此,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相对于中央线C1配置在非对称位置。即,第二连结部13G的X方向长度设定为比第一连结部13E的X方向长度短,从中央线C1到形成有第二连接面S2B的平板部13H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距离L2比从中央线C1到平板部13F的X方向距离L1短。另外,第一连结部13E的X方向长度设定为与图5所示的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F的X方向长度大致相等。
另外,图3所示的多个触头1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13具有与图8和图9所示的触头13相同的结构,但是相对于X方向配置成相反朝向。
在将连接器1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时,首先,通过将多个触头13分别从-Z方向朝向+Z方向压入到第一绝缘体15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将多个触头13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此时,各触头13的U形状部13A从第一绝缘体15的-Z方向侧的凹部15D通过对应的贯通孔15E插入到形成于相互相邻的突部15B之间的空隙15C中,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在第一绝缘体15的+Z方向侧露出。
此外,如图12所示,多个触头13的第一连结部13E和第二连结部13G、以及与第一连结部13E连接的第一连接面S1B和与第二连结部13G连接的第二连接面S2B位于凹部15D内。
另外,多个触头13排列成+X方向侧的列和-X方向侧的列的两列,但是也可以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13制造成连结于未图示的一个托架,利用托架将多个触头13一并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在临时保持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13之后托架从多个触头13被切除。
触头13的第一连结部13E和第二连结部13G分别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F、15G接触。由此,将第一连结部13E和第二连结部13G以分别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F、15G接触的朝向保持于由第一绝缘体15和第二绝缘体16构成的壳体12的触头13的姿势称为“第一姿势”。
如上所述,触头13的第一连结部13E的X方向长度与第一绝缘体15的保持面15F的X方向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在触头13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12的情况下,触头13的与第一连结部13E连接的平板部13F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接触或相对,第一连接面S1B处于朝向与内壁面15H相反的方向的状态。
在此,使第一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J依次贯通到加强片14的多个贯通孔14B和连接对象物F1的多个贯通孔F14中,在使加强片14和连接对象物F1位于第一绝缘体15的-Z方向侧之后,如图12所示,使第二绝缘体16向+Z方向移动,开始向第一绝缘体15的组装。
此时,第二绝缘体16的多个柱状部件16C分别从-Z方向插入到对应的触头13的U形状部13A的内侧。
此外,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从-Z方向依次通过连接对象物F1的开口部F13和加强片14的开口部14A,进而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此时,连接对象物F1的开口部F13的+X方向侧的边缘部和-X方向侧的边缘部被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并且进入到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外侧面16G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之间。
如果保持该状态使第二绝缘体16朝向第一绝缘体15向+Z方向移动,则如图13所示,多个触头13的第一连结部13E和第二连结部13G被夹在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F、15G之间。由此,多个触头13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和第二绝缘体16。
此外,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在被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的状态下,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外侧面16G之间,并且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朝向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相反方向的触头13的第一连接面S1B接触。由此,触头13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电连接。
另外,多个触头13的与第二连结部13G连接的平板部13H以及第二连接面S2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16的对应的触头局部收纳部16D。
此外,第一绝缘体15的多个固定柱15J贯通第二绝缘体16的对应的贯通孔16E而向第二绝缘体16的-Z方向侧突出,第二绝缘体16的多个固定柱16F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5的对应的固定孔15K中。
通过对向第二绝缘体16的-Z方向侧突出的第一绝缘体15的固定柱15J的-Z方向端部进行加热而使其变形,第二绝缘体16固定于第一绝缘体15。
由此,如图1所示,连接器11向连接对象物F1的安装完成。
虽然安装有连接器11的连接对象物F1是由多个柔性导体F12形成的布线在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但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并不限于此。
连接器11仅通过改变保持于壳体12的多个触头13的姿势,就能够如图14和图15所示安装于由多个柔性导体F22形成的布线在布料F21的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F2。
图16示出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2时的连接器11。触头13以第一连结部13E和第二连结部13G分别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G、15F接触的朝向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这种触头13的姿势相对于图12和图13所示的第一姿势,绕在Z方向上延伸的U形状部13A的中央线C1翻转了180度,将该姿势称为“第二姿势”。
在第二姿势下,触头13的第二连接面S2B位于比第一连接面S1B更接近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的位置,成为与内壁面15H相对的状态。
如上所述,第一绝缘体15的保持面15F的X方向长度与触头13的第一连结部13E的X方向长度大致相等,第二连结部13G的X方向长度比第一连结部13E的X方向长度短。因此,在触头13以第二姿势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的情况下,形成于与第二连结部13G连接的平板部13H的第二连接面S2B不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接触,在第二连接面S2B与内壁面15H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隙。
因此,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向+Z方向弯折,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与触头13的第二连接面S2B之间。
在该状态下,如果使第二绝缘体16朝向第一绝缘体15向+Z方向移动,则第二绝缘体16的多个柱状部件16C分别从-Z方向插入到对应的触头13的U形状部13A的内侧。
此外,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通过凸部16B,触头13的平板部13H朝向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压入。
另外,在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角部形成有锥形形状部16H,触头13的平板部13H构成为由锥形形状部16H引导,朝向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顺畅地压入。
由此,如图17所示,多个触头13的第二连结部13G和第一连结部13E被夹在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内的保持面15F、15G之间。由此,多个触头13被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和第二绝缘体16。
此外,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和触头13的平板部13H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15的凹部15D的内壁面1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16的凸部16B的外侧面16G之间,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13的第二连接面S2B接触。由此,触头13与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电连接。
另外,多个触头13的与第一连结部13E连接的平板部13F以及第一连接面S1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16的对应的触头局部收纳部16D。
由此,根据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1,仅通过使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5的触头13的姿势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变化,对于连接对象物F1和连接对象物F2中的任一个,都能够维持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关系,并且不需要更换任何连接器11的构成部件,就能够安装连接器11,能够将触头13与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或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电连接。
实施方式2
图18和图19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1。连接器2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2,作为用于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器来使用,具有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壳体22。在壳体22中,多个触头23在排列成相互平行的两列的状态下,分别被保持成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2垂直地突出。
此外,连接器21与用于加强连接对象物F2的加强片14一起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2。
连接对象物F2与图14和图15所示的连接对象物F2相同,由多个柔性导体F22形成的布线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布料F21的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露出,在布料F21的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未露出柔性导体F22。
在此,为了方便,将连接对象物F2沿XY面延伸、多个触头23的排列方向称为Y方向,将多个触头23分别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
图20是连接器21的分解立体图。连接器21具有第一绝缘体25和第二绝缘体26,由这些第一绝缘体25和第二绝缘体26构成壳体22。
此外,多个触头23分别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26,第二绝缘体26将连接对象物F2和加强片14夹在中间,并且沿作为规定的组装方向D1的+Z方向组装于第一绝缘体25。
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绝缘体25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25A、以及分别从基部25A向+Z方向突出且排列成框状的多个突部25B。在相互相邻的突部25B之间分别形成有空隙25C。
在基部2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长方形的凹部25D,在凹部25D的底部分别形成有从基部25A的+Z方向侧的对应的空隙25C贯通到凹部25D的多个贯通孔25E。多个贯通孔25E与多个触头23对应,形成沿凹部2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凹部2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此外,在凹部25D的底部中,在各贯通孔25E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沿XY面延伸的平面状的保持面25F、25G。相对于沿凹部2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的贯通孔25E,在贯通孔2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2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25G。另一方面,相对于沿凹部2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的贯通孔25E,在贯通孔2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2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25G。
即,形成于各贯通孔25E的X方向的两侧的保持面25F、25G中的保持面25F接近凹部25D的内壁面25H配置,直至内壁面25H。凹部25D的内壁面25H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置面。
另外,凹部25D形成为X方向的宽度大于连接对象物F2的开口部。
此外,在基部2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柱25J、以及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固定孔25K。
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二绝缘体26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26A;长方体形状的凸部26B,配置在基部26A的中央且从基部26A向+Z方向突出;以及多个柱状部件26C,从凸部26B向+Z方向突出。
在连接器21安装到连接对象物F2时,凸部26B插入到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具有比凹部25D稍小的尺寸。
多个柱状部件26C与多个触头23对应,形成沿凸部2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凸部2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在凸部26B中,在形成第一列的多个柱状部件26C的-X方向侧以及形成第二列的多个柱状部件26C的+X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凹状的触头局部收纳部26D。
此外,在基部26A形成有配置于凸部26B的周边且在Z方向上贯通基部26A的多个贯通孔26E、以及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柱26F。
另外,凸部26B的外侧面26G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二对置面。
此外,在凸部26B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从柱状部件26C延伸到接近柱状部件26C的一侧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的肩部26H。
图25和图26示出图20所示的多个触头2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23的结构。
触头23由通过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带状部件构成,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且弯曲成U形的U形状部23A。U形状部23A由分别沿YZ面延伸且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伸长部23B、23C、以及相互连结一对伸长部23B、23C的+Z方向端部的顶部23D形成。
在伸长部23B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一连结部23E连接有比YZ面更向-X方向侧倾斜延伸的平板部23F。此外,在伸长部23C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二连结部23G连接有沿YZ面延伸的平板部23H。
另外,第一连结部23E具有与图22所示的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的保持面25F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另一方面,第二连结部23G具有比第一连结部23E短的X方向长度,具有与从第二绝缘体26的柱状部件26C到凸部26B的外侧面26G的肩部26H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
通过伸长部23B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和伸长部23C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
此外,通过平板部23H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接触的第二连接面S2B。同样,通过平板部23F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后述的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接触的第一连接面S1B。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不是朝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而是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如图26所示,从Y方向观察时,U形状部23A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中央线C2,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相对于中央线C2配置在对称位置。
相对于此,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相对于中央线C2配置在非对称位置。即,第二连结部23G的X方向长度比第一连结部23E的X方向长度短,因此从中央线C2到第二连接面S2B的X方向距离L4比从中央线C2到形成有第一连接面S1B的平板部23F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距离L3短。
另外,图20所示的多个触头2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23具有与图25和图26所示的触头23相同的结构,但是相对于X方向配置成相反朝向。
在将连接器2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2时,首先,通过将多个触头23分别从+Z方向朝向-Z方向压入到第二绝缘体26中,如图27和图28所示,将多个触头23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26。此时,第二绝缘体26的对应的柱状部件26C插入到各触头23的U形状部23A的内侧。
另外,多个触头23排列成+X方向侧的列和-X方向侧的列的两列,但是也可以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23制造成连结于未图示的一个托架,利用托架将多个触头23一并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26。在临时保持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23之后托架从多个触头23被切除。
如上所述,触头23的第二连结部23G具有与从第二绝缘体26的柱状部件26C到凸部26B的外侧面26G的肩部26H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因此,触头23的与第二连结部23G连接的平板部23H与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接触或相对,第二连接面S2B处于朝向与凸部26B相反的方向的状态。
在此,在使加强片14和连接对象物F2位于第一绝缘体25的-Z方向侧之后,使第二绝缘体26向+Z方向移动,开始向第一绝缘体25的组装。
此时,如图29所示,多个触头23的U形状部23A与第二绝缘体26的多个柱状部件26C一起分别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插入到对应的贯通孔25E中。
此外,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从-Z方向插入到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此时,触头23的第二连结部23G具有比第一绝缘体25的保持面25F短的X方向长度,因此在触头23的平板部23H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的内壁面25H之间形成有空隙,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一边被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一边进入到该空隙中。
如果保持该状态使第二绝缘体26朝向第一绝缘体25向+Z方向移动,则如图30所示,多个触头23的第二连结部23G和第一连结部23E被夹在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的保持面25F、25G之间。由此,多个触头23保持于第一绝缘体25和第二绝缘体26。
此外,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和触头23的平板部23H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的内壁面2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之间,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23的第二连接面S2B接触。由此,触头23与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电连接。
另外,多个触头23的与第一连结部23E连接的平板部23F以及第一连接面S1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26的对应的触头局部收纳部26D。
此外,第一绝缘体25的多个固定柱25J贯通第二绝缘体26的对应的贯通孔26E而向第二绝缘体26的-Z方向侧突出,第二绝缘体26的多个固定柱26F插入到第一绝缘体25的对应的固定孔25K中。
通过对向第二绝缘体26的-Z方向侧突出的第一绝缘体25的固定柱25J的-Z方向端部进行加热而使其变形,第二绝缘体26固定于第一绝缘体25。
由此,如图18所示,连接器21向连接对象物F2的安装完成。
如图30所示,将触头23的第二连结部23G和第一连结部23E分别以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的保持面25F、25G接触的朝向保持于由第一绝缘体25和第二绝缘体26构成的壳体22的触头23的姿势称为“第二姿势”。
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1中,也仅通过改变保持于壳体22的多个触头23的姿势,就能够如图31和图32所示安装于由多个柔性导体F12形成的布线在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F1。
图33示出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时的连接器21。触头23相对于图30所示的第二姿势绕在Z方向上延伸的U形状部23A的中央线C2翻转了180度,将该姿势称为“第一姿势”。
在第一姿势下,触头23的平板部23H和第二连接面S2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26的触头局部收纳部26D,触头23的平板部23F位于接近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的内壁面25H的位置,第一连接面S1B成为朝向与内壁面25H相反的方向的状态。
如上所述,触头23的第一连结部23E具有比第二绝缘体26的肩部26H长的X方向长度,并且,与第一连结部23E连接的平板部23F相对于YZ面倾斜。因此,在触头23以第一姿势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26的情况下,平板部23F不与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接触,在第一连接面S1B与外侧面26G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空隙。
因此,连接对象物F1的边缘部向+Z方向弯折,并且插入到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与触头23的第一连接面S1B之间。
在该状态下,如果使第二绝缘体26朝向第一绝缘体25向+Z方向移动,则多个触头23的U形状部23A与第二绝缘体26的多个柱状部件26C一起分别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插入到对应的贯通孔25E中。
此外,通过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触头23的平板部23F一边位移、一边被压入到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
由此,如图34所示,多个触头23的第一连结部23E和第二连结部23G被夹在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内的保持面25F、25G之间,多个触头23保持于第一绝缘体25和第二绝缘体26。
此外,连接对象物F1的边缘部和触头23的平板部23F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25的凹部25D的内壁面2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26的凸部26B的外侧面26G之间,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23的第一连接面S1B接触。由此,触头23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电连接。
由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1,仅通过使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26的触头23的姿势在第二姿势与第一姿势之间变化,对于连接对象物F2和连接对象物F1中的任一个,都能够维持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关系,并且不需要更换任何连接器21的构成部件,就能够安装连接器21,能够将触头23与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或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电连接。
实施方式3
图35和图36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31。连接器3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作为用于嵌合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器来使用,具有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壳体32。在壳体32中,多个触头33在排列成相互平行的两列的状态下,分别保持成相对于连接对象物F1垂直地突出。
此外,连接器31与用于加强连接对象物F1的加强片14一起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
连接对象物F1与图1和图2所示的连接对象物F1相同,由多个柔性导体F12形成的布线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上表面露出,在布料F11的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未露出柔性导体F12。
在此,为了方便,将连接对象物F1沿XY面延伸、多个触头33的排列方向称为Y方向,将多个触头33分别突出的方向称为+Z方向。
图37是连接器31的分解立体图。连接器31具有第一绝缘体35和第二绝缘体36,由这些第一绝缘体35和第二绝缘体36构成壳体32。
此外,多个触头33分别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第二绝缘体36将连接对象物F1和加强片14夹在中间,并且沿作为规定的组装方向D1的+Z方向组装于第一绝缘体35。
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绝缘体35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35A、以及分别从基部35A向+Z方向突出且排列成框状的多个突部35B。在相互相邻的突部35B之间分别形成有空隙35C。
在基部3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朝向-Z方向开口的长方形的凹部35D,在凹部35D的底部分别形成有从基部35A的+Z方向侧的对应的空隙35C贯通到凹部35D的多个贯通孔35E。多个贯通孔35E与多个触头33对应,形成沿凹部3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凹部3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此外,在凹部35D的底部中,在各贯通孔35E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沿XY面延伸的平面状的保持面35F、35G。相对于沿凹部3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的贯通孔35E,在贯通孔3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3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35G。另一方面,相对于沿凹部35D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的贯通孔35E,在贯通孔35E的-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35F,在+X方向侧配置有保持面35G。
即,形成于各贯通孔35E的X方向的两侧的保持面35F、35G中的保持面35F接近凹部35D的内壁面35H配置,直至内壁面35H。凹部35D的内壁面35H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置面。
此外,在基部35A的-Z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柱35J。
如图40和图41所示,第二绝缘体36具有:沿XY面延伸的平板形状的基部36A;长方体形状的凸部36B,配置在基部36A的中央且从基部36A向+Z方向突出;以及多个柱状部件36C,从凸部36B向+Z方向突出。
在连接器31安装到连接对象物F1时,凸部36B插入到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具有比凹部35D稍小的尺寸。
多个柱状部件36C与多个触头33对应,形成沿凸部3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一列、以及沿凸部36B的-X方向侧的边在Y方向上排列的第二列。
在凸部36B中,在形成第一列的多个柱状部件36C的-X方向侧以及形成第二列的多个柱状部件36C的+X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凹状的触头局部收纳部36D。
此外,在基部36A形成有配置在凸部36B的周边且在Z方向上贯通基部36A的多个贯通孔36E。
另外,凸部36B的外侧面36G构成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的第二对置面。
此外,在凸部36B的朝向+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从柱状部件36C延伸到接近柱状部件36C的一侧的凸部36B的外侧面36G的肩部36H。
图42和图43示出图37所示的多个触头3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33的结构。
触头33由通过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带状部件构成,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且弯曲成U形的U形状部33A。U形状部33A由分别沿YZ面延伸且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伸长部33B、33C、以及相互连结一对伸长部33B、33C的+Z方向端部的顶部33D形成。在伸长部33B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一连结部33E连接有沿YZ面延伸的平板部33F。此外,在伸长部33C的-Z方向端部经由沿XY面延伸的第二连结部33G连接有沿YZ面延伸的平板部33H。
通过伸长部33B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和伸长部33C的-X方向侧的外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
此外,通过平板部33F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接触的第一连接面S1B。同样,通过平板部33H的-Z方向端部的-X方向侧的面,形成有与后述的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接触的第二连接面S2B。由此,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不是朝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而是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如图43所示,从Y方向观察时,U形状部33A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中央线C3,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相对于中央线C3配置在对称位置。
相对于此,第一连接面S1B和第二连接面S2B相对于中央线C3配置在非对称位置。即,第二连结部33G的X方向长度设定为比第一连结部33E的X方向长度短,从中央线C3到第二连接面S2B的X方向距离L6比从中央线C3到第一连接面S1B的X方向距离L5短。
另外,第一连结部33E具有与图39所示的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的保持面35F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另一方面,第二连结部33G具有比第一连结部33E短的X方向长度,具有与从第二绝缘体36的柱状部件36C到凸部36B的外侧面36G的肩部36H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
此外,图37所示的多个触头33中的排列在-X方向侧的触头33具有与图42和图43所示的触头33相同的结构,但是相对于X方向配置成相反朝向。
在将连接器3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时,首先,通过将多个触头33分别从-Z方向朝向+Z方向压入到第一绝缘体35中,如图44和图45所示,将多个触头33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此时,各触头33的U形状部33A从第一绝缘体35的-Z方向侧的凹部35D通过对应的贯通孔35E插入到形成于相互相邻的突部35B之间的空隙35C中,第一接触面S1A和第二接触面S2A在第一绝缘体35的+Z方向侧露出。
此外,如图46所示,多个触头33的第一连结部33E和第二连结部33G、以及与第一连结部33E连接的第一连接面S1B和与第二连结部33G连接的第二连接面S2B位于凹部35D内。
另外,多个触头33排列成+X方向侧的列和-X方向侧的列的两列,但是也可以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33制造成连结于未图示的一个托架,利用托架将多个触头33一并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在临时保持了构成各列的多个触头33之后托架从多个触头33被切除。
触头33的第一连结部33E和第二连结部33G分别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的保持面35F、35G接触。由此,将第一连结部33E和第二连结部33G以分别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的保持面35F、35G接触的朝向保持于由第一绝缘体35和第二绝缘体36构成的壳体32的触头33的姿势称为“第一姿势”。
如上所述,触头33的第一连结部33E的X方向长度与第一绝缘体35的保持面35F的X方向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在触头33以第一姿势保持于壳体32的情况下,触头33的与第一连结部33E连接的平板部33F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接触或相对,第一连接面S1B处于朝向与内壁面35H相反的方向的状态。
在此,如图46所示,在使加强片14和连接对象物F1位于第一绝缘体35的-Z方向侧之后,使第二绝缘体36向+Z方向移动,开始向第一绝缘体35的组装。
此时,第二绝缘体36的多个柱状部件36C分别从-Z方向插入到对应的触头33的U形状部33A的内侧。
此外,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从-Z方向插入到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此时,连接对象物F1的边缘部被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并且进入到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外侧面36G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之间。
如果保持该状态使第二绝缘体36朝向第一绝缘体35向+Z方向移动,则如图47所示,多个触头33的第一连结部33E和第二连结部33G被夹在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的保持面35F、35G之间。由此,多个触头33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和第二绝缘体36。
此外,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在被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的状态下,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外侧面36G之间,并且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朝向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相反方向的触头33的第一连接面S1B接触。由此,触头33与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电连接。
另外,多个触头33的与第二连结部33G连接的平板部33H以及第二连接面S2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36的对应的触头局部收纳部36D。
此外,第一绝缘体35的多个固定柱35J贯通第二绝缘体36的对应的贯通孔36E而向第二绝缘体36的-Z方向侧突出,通过对该固定柱35J的-Z方向端部进行加热而使其变形,第二绝缘体36固定于第一绝缘体35。
由此,如图35所示,连接器31向连接对象物F1的安装完成。
在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31中,也仅通过改变保持于壳体32的多个触头33的姿势,就能够如图48和图49所示安装于由多个柔性导体F22形成的布线在布料F21的朝向-Z方向的下表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F2。
在将连接器31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2时,首先,通过将多个触头33分别从+Z方向朝向-Z方向压入到第二绝缘体36中,如图50和图51所示,将多个触头33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36。此时,各触头33相对于图46和图47所示的第一姿势,以绕在Z方向上延伸的U形状部33A的中央线C3翻转了180度的“第二姿势”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36。
如上所述,触头33的第二连结部33G具有与从第二绝缘体36的柱状部件36C到凸部36B的外侧面36G的肩部36H大致相同的X方向长度。因此,触头33的与第二连结部33G连接的平板部33H与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外侧面36G接触或相对,第二连接面S2B处于朝向与凸部36B相反的方向的状态。
如图52所示,在使加强片14和连接对象物F2位于第一绝缘体35的-Z方向侧之后,使第二绝缘体36向+Z方向移动,开始向第一绝缘体35的组装。
此时,多个触头33的U形状部33A与第二绝缘体36的多个柱状部件36C一起分别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插入到对应的贯通孔35E中。
此外,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从-Z方向插入到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此时,触头33的第二连结部33G具有比第一绝缘体35的保持面35F短的X方向长度,因此在触头33的平板部33H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之间形成有空隙,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一边被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按压而向+Z方向弯折、一边进入到该空隙中。
如果保持该状态使第二绝缘体36朝向第一绝缘体35向+Z方向移动,则如图53所示,多个触头33的第二连结部33G和第一连结部33E被夹在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Z方向侧的面与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内的保持面35F、35G之间。由此,多个触头33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和第二绝缘体36。
此外,连接对象物F2的边缘部和触头33的平板部33H被夹在构成第一对置面的第一绝缘体35的凹部35D的内壁面35H与构成第二对置面的第二绝缘体36的凸部36B的外侧面36G之间,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33的第二连接面S2B接触。由此,触头33与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电连接。
另外,多个触头33的与第一连结部33E连接的平板部33F以及第一连接面S1B收纳于第二绝缘体36的对应的触头局部收纳部36D。
此外,第一绝缘体35的多个固定柱35J贯通第二绝缘体36的对应的贯通孔36E而向第二绝缘体36的-Z方向侧突出,通过对该固定柱35J的-Z方向端部进行加热而使其变形,第二绝缘体36固定于第一绝缘体35。
由此,如图48所示,连接器31向连接对象物F1的安装完成。
由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31,通过将多个触头33以第一姿势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5、或者将多个触头33以第二姿势临时保持于第二绝缘体36,对于连接对象物F1和连接对象物F2中的任一个,都能够维持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关系,并且不需要更换任何连接器31的构成部件,就能够安装连接器31,能够将触头33与在连接对象物F1的布料F11的上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12或在连接对象物F2的布料F21的下表面露出的柔性导体F22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多个触头13、23、33排列成相互平行的两列,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排列成一列。此外,本发明不一定需要多个触头13、23、33,只要具有至少一个触头13、23、33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1~3中,第一对置面(第一绝缘体15、25、35的内壁面15H、25H、35H)和第二对置面(第二绝缘体16、26、36的外侧面16G、26G、36G)分别沿作为嵌合方向的Z方向延伸,触头13、23、33的第一连接面S1B和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或者触头13、23、33的第二连接面S2B和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被夹在这些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之间,相互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X方向上接触,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分别沿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触头13、23、33的第一连接面S1B和连接对象物F1的柔性导体F12、或者触头13、23、33的第二连接面S2B和连接对象物F2的柔性导体F22被夹在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之间,相互在嵌合方向上接触。
此外,作为安装连接器11、21、31的连接对象物F1、F2例示了具备智能纺织品的衣服,但是除此以外,也可以将在绝缘基板的表面上配置有柔性导体的所谓的柔性基板用作连接对象物F1、F2。
在实施方式1~3中,连接器11、21、31与加强片14一起安装于连接对象物F1、F2,但是在不需要特别加强连接对象物F1、F2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加强片14。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安装于柔性导体在一个面露出的连接对象物且沿嵌合方向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
壳体,安装于所述连接对象物;以及
至少一个触头,以相互绕所述嵌合方向翻转了180度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任一种姿势选择性地保持于所述壳体,并且由导电性材料构成,
所述壳体由将所述连接对象物夹在中间并沿规定的组装方向相互组装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
所述触头具有从所述第一绝缘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且用于与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以及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连接的连接部,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以及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二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壳体配置在相同的位置,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壳体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中的、与所述柔性导体露出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具有相对于沿着所述嵌合方向的中央线配置在对称位置且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以及与所述第一接触面连接的第一连接面和与所述第二接触面连接的第二连接面,
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相对于所述中央线配置在非对称位置,
无论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还是以所述第二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都作为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触头接触,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面作为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连接,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二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面作为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体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对置面,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对置面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和所述触头的所述连接部以被夹在所述第一对置面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之间的状态相互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触头的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面侧,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位于所述第二对置面侧,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二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触头的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第二对置面侧,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凹状的触头局部收纳部,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一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接面收纳于所述触头局部收纳部,
在所述触头以所述第二姿势保持于所述壳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面收纳于所述触头局部收纳部。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面之间的第一连结部、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的第二连结部,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夹在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而保持于所述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在所述规定的组装方向上被夹在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组装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相同。
9.一种连接方法,将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所述触头与在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露出的柔性导体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绝缘体或所述第二绝缘体以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中的、与所述柔性导体露出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的面的朝向对应的姿势临时保持所述触头,
在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配置所述连接对象物,
通过沿所述规定的组装方向相互组装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触头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柔性导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临时保持的所述触头的所述连接部配置成能够位移,隔着比所述柔性导体的厚度尺寸大的间隔,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第一对置面或所述第二绝缘体的第二对置面相对,
通过在将所述柔性导体插入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对置面或所述第二对置面之间的状态下,相互组装所述第一绝缘体和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对置面与所述第二对置面之间位移,被按压于所述柔性导体而连接。
CN202210123532.9A 2021-03-19 2022-02-09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Pending CN1151176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5912 2021-03-19
JP2021045912A JP2022144758A (ja) 2021-03-19 2021-03-19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7666A true CN115117666A (zh) 2022-09-27

Family

ID=79730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3532.9A Pending CN115117666A (zh) 2021-03-19 2022-02-09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2617A1 (zh)
EP (1) EP4060818B1 (zh)
JP (1) JP2022144758A (zh)
CN (1) CN11511766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0518A (ja) * 2020-11-18 2022-05-3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438085B2 (ja) * 2020-11-18 2024-02-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1703900S (zh) * 2021-05-14 2022-01-04
JP2024013359A (ja) * 2022-07-20 2024-02-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導電部材、コネクタ、衣服およびコネクタ実装方法
JP2024013391A (ja) * 2022-07-20 2024-02-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導電部材、コネクタ、衣服およびコネクタ実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95574B2 (ja) * 2017-11-10 2022-01-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28686B2 (ja) * 2018-08-07 2022-08-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0818B1 (en) 2023-10-18
EP4060818A1 (en) 2022-09-21
US20220302617A1 (en) 2022-09-22
JP2022144758A (ja) 202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17666A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14520428B (zh) 连接器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US6272021B1 (en) Circuit device
CN110739565A (zh) 衣服用连接器
CN114520427B (zh) 连接器
KR20210093201A (ko) 커넥터
CN112615173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10277689B (zh) 可动连接器
US11362461B2 (en) Connector having movable housings respectively holding one ends of terminals
JP2019071184A (ja) コネクタ
CN110098532B (zh)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2421257B (zh) 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17438812A (zh) 片状导电部件、连接器、衣服和连接器安装方法
CN116805772A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第一连接器
US20220173545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7265458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方法
CN112467412B (zh) 连接器
CN111952761B (zh) 连接器装置
JP7216556B2 (ja) 被覆導線の接続方法、被覆導線の接続構造および被覆導線の接続部材
CN111755859B (zh) 连接器
CN112652904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20230076927A1 (en) Cable-end connector, board-end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CN118266134A (zh) 连接器
CN117438136A (zh) 片状导电部件、连接器、衣服以及连接器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