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6499B - 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6499B
CN115086499B CN202210260381.1A CN202210260381A CN115086499B CN 115086499 B CN115086499 B CN 115086499B CN 202210260381 A CN202210260381 A CN 202210260381A CN 115086499 B CN115086499 B CN 1150864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ight
adjustment
document table
holding portion
rotation fulc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603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86499A (zh
Inventor
河端圣司
森和纪
小川诚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86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6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86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6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04N1/00554Latches or hing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38Modular devices, i.e. a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components, 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components
    • H04N1/00541Modular devices, i.e. allowing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components, 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components with detachabl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原稿台,载置原稿;自动原稿进给部(开闭体的一个例子),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原稿台进行开闭;转动支承部(60),设置于原稿台的一端部侧,使自动原稿进给部相对于原稿台转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相对于原稿台的高度位置。转动支承部(60)具有:保持部(70),固定于原稿台;以及转动支点部(80),装载于保持部(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上下移动。高度调整机构(90)通过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来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相对于原稿台的高度位置。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稿台盖等开闭体能够相对于原稿台开闭地安装的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扫描仪等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具备载置原稿的原稿台和按压载置于原稿台的原稿的原稿台盖。这种图像读取装置有的也具备将原稿自动进给到原稿台盖的上部的自动原稿进给部。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原稿台盖都经由铰链机构能开闭地安装于原稿台。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原稿载置台的图像读取装置(原稿台的一个例子)中的开闭装置(铰链机构),该开闭装置将原稿按压部件(原稿台盖)支承为开闭自如且升降自如。该开闭装置具备:安装部,固定于原稿按压部件;铰链承受部件,被图像读取装置支撑为能够升降,并将安装部的滑动部支承为升降自如;以及铰链高度调整机构(高度调整机构的一个例子),变更铰链承受部件相对于图像读取装置的高度位置。高度调整机构配置于铰链承受部件的下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301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由于在铰链承受部件的下侧配置有高度调整机构,因此,铰链机构(开闭装置)本身会在高度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由于该铰链机构的大型化,有图像读取装置在高度方向上大型化这一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原稿台,载置原稿;开闭体,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进行开闭;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原稿台的一端部侧,使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转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所述转动支承部具有:保持部,固定于所述原稿台;以及转动支点部,装载于所述保持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上下移动,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通过调整所述转动支点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高度,来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所述高度调整机构与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部在铅垂方向上重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原稿台盖打开后的状态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时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在拆卸了后盖的状态下从背面露出的铰链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拆卸了后盖的状态下从背面观察时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铰链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铰链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高度被调整为最低位置的铰链机构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高度被调整为中间位置的铰链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高度被调整为最高位置的铰链机构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变更例中的铰链机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复合机,12…装置主体,12A…箱体,12B…脚轮,12F…正面,12S…侧面,13…打印部,14…操作面板,14A…显示部,15…盒,16…第一盖,16A…把手,17…第二盖,17A…把手,18…第三盖,18A…把手,19…进给托盘,19A…把手,20…图像读取装置,21…原稿台,21A…上表面,22…作为开闭体的一个例子的自动原稿进给部,23…原稿台盖,24…原稿托盘,25…排出托盘,26…箱体,26A…开口部,26B…框体,26C…开口,26F…前盖,27…进给机构,27A…壳体,27B…进给口,28…边缘引导件,29…后盖,30…记录部,30H…液体喷出头,31…液体供给源,32…窗部,33…排出部,34…排出托盘,40…铰链机构,41、42…铰链机构,43…玻璃板,44…读取窗,45…读取部,46…传感器,47…原稿按压面,48…读取路径,49…螺钉,50…框架,51…底框架,52…后框架,52A…螺孔,53…侧框架,60…转动支承部,61…螺钉,62…螺钉,70…保持部,71…保持框架,72…保持部件,72A…长孔,73…安装部,73A…螺钉插通孔,74…延伸部,74A…长孔,75…引导孔,77…切口,78…旋转刻度,79…高度刻度,80…转动支点部,81…滑动部,81A…背面,81B…螺孔,82…转动框架,83…轴部,84…安装面,84A…螺孔,85…安装部,85A…螺钉插通孔,86…限位器,87…升降机构,88…凸部,89…被支承部,90…高度调整机构,91…调整部,92…转子,92A…支承部,92B…被抵接部,93…作为旋转支点的一个例子的轴部,94…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扭转螺旋弹簧,94A…第一端部,94B…第二端部,95…调整螺钉,95A…螺钉头,95B…轴部,96…螺钉保持部,97…卡定部,100…高度调整机构,101…滑块,101B…支承部,D…原稿,X…宽度方向,Y…进深方向,Z…铅垂方向,X1…轴向,Y1…调整方向,Z1…高度方向,R1…保持部的范围,R2…转动支点部的范围,R3…高度调整机构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一实施方式。作为介质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复合机具有包括如下功能的多个功能:例如将对原稿进行读取得到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输出的图像读取功能(扫描功能);将对原稿进行读取得到的图像印刷于介质的复印功能;以及在介质上印刷文字或图像的印刷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复合机也可以具备传真功能。
在附图中,复合机11设为放置于水平的设置面F的复合机。将与复合机11的设置面F正交的Z轴中的、相对于设置面F的复合机11侧设为+Z侧,将相反的一侧设为-Z侧,将设置面F的面内方向中正交的2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另外,将与X轴、Y轴、Z轴分别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X轴方向是指包括+X方向和-X方向这两个方向。Y轴方向是指包括+Y方向和-Y方向这两个方向。Z轴方向是指包括+Z方向和-Z方向这两个方向。将作为与Z轴平行的方向的Z轴方向也称为铅垂方向Z。X轴方向是从正面观察复合机11时的宽度方向。因此,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也称为宽度方向X。在此,复合机11的正面是指用户为了对复合机11提供指示而操作的操作部14所设置的一侧的面。另外,Y轴与复合机11的进深方向平行。因此,也将Y轴方向称为进深方向Y。
复合机的构成
如图1所示,复合机11具备呈长方体状的装置主体12和配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上部的图像读取装置20。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载置原稿的原稿台21和作为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原稿台21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一个例子的自动原稿进给部22(Auto Document Feeder(ADF))。自动原稿进给部22构成为相对于原稿台21能以转动支点为中心开闭。自动原稿进给部22具有将原稿自动进给的功能。原稿台21固定于装置主体12的上端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原稿进给部22一体地搭载于原稿台盖23。即,自动原稿进给部22中的与原稿台21对置的下部成为原稿台盖23。因此,通过使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转动,从而原稿台盖23进行开闭。
装置主体12构成打印部13。复合机11具有在铅垂方向Z上从下侧起依次层叠打印部13、原稿台21、自动原稿进给部22而成的构成。复合机11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底部的多个脚轮12B接地的状态设置于设置面F。
图像读取装置20构成为能够读取原稿D中记录的文字、照片等图像。自动原稿进给部22具有能载置原稿D(图1中为双点划线)的原稿托盘24。作为原稿D的读取方式,图像读取装置20兼具读取由自动原稿进给部22从原稿托盘24进给的原稿D的馈纸方式、以及读取载置于原稿台21(参照图3)的原稿D的平板方式。自动原稿进给部22具备用馈纸方式读取到的原稿D所积载的排出托盘25。另外,在用平板方式读取原稿D时,将原稿D载置于当打开自动原稿进给部22时露出的原稿台21的上表面,通过将自动原稿进给部22关闭而用原稿台盖23按压原稿D。在平板方式中,图像读取装置20读取原稿台21上的原稿D。
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正面12F的上部设置有当对复合机11提供指示时所操作的操作部14。操作部14可以是具有显示部14A的操作面板。显示部14A例如可以具有由触摸面板形成的画面。触摸面板是指能通过触摸画面而对复合机11提供指示的显示面板。另外,操作部14也可以具有操作按钮,也可以构成为仅包括操作按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装置主体12中的操作部14的面(例如面板面)所朝向的一侧的面是正面。
复合机11具备收纳多个介质的盒15(介质收纳部)。在盒15中以积载状态收纳多张介质。复合机11具备以沿铅垂方向Z重叠的状态配置于装置主体12的下部的多层(图1的例子中为4层)盒15。多个盒15以能够拆装的状态插装于装置主体12。盒15具有用户进行抽出操作时使用的把手15A。需要说明的是,盒15的层数能够任意地设定,并不限于4层,也可以是1层、2层、3层或5层、6层。另外,多层的盒15也可以是其一部分或全部以可选方式增设的增设单元。
如图1所示,第一盖16、第二盖17以及第三盖18以能开闭的状态设置于装置主体12的侧面12S。各盖16~18具有用户进行开闭操作时使用的把手16A~18A。各盖16~18为了在装置主体12内的输送路径上发生介质的卡纸时解决卡纸而能开闭使用。第一盖16以能开闭的状态具备能够载置介质的进给托盘19。用户能够通过使用把手19A将进给托盘19打开,来进给载置于进给托盘19的介质。各盖16~18与装置主体12的框架和外装一起构成打印部13的箱体12A。
另外,如图1所示,在箱体12A内配置有在介质(参照图2)上记录的记录部30。在箱体12A内,设置有将从盒15被进给的介质和从进给托盘19被进给的介质沿着输送路径(省略图示)输送的输送部(省略图示)。记录部30在输送路径的中途的记录位置处对介质进行记录。在箱体12A内收纳有对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油墨进行收纳的液体供给源31。记录部30具有使用从液体供给源31被供给的油墨等液体对介质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出头30H。在箱体12A的正面12F,在与液体供给源31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窗部32。用户能通过窗部32视觉确认液体供给源31的余量。需要说明的是,液体供给源31由分别收纳种类不同的油墨等液体的多个罐或多个筒构成。
在装置主体12与图像读取装置20之间设置有凹状的排出部33。排出部33具备构成其底部的排出托盘34。从排出口(省略图示)排出的记录后的介质积载于排出托盘34的上表面。
复合机11在装置主体12内具备控制部(省略图示)。控制部控制打印部13和图像读取装置20。控制部构成为包括省略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存储器。控制部针对图像读取装置20控制自动原稿进给部22和读取部45(参照图3)等,使它们进行原稿D的读取动作。另外,控制部针对打印部13控制记录部30和输送部(省略图示),并控制介质的输送和对介质的记录。
图像读取装置的构成
接着,对图像读取装置2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原稿台21和比原稿台21靠铅垂方向Z的上侧配置的自动原稿进给部22。原稿台21具备包括成为其骨架的框架(省略图示)和外装在内的箱体26。自动原稿进给部2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原稿台21的箱体26开闭。自动原稿进给部22具备进给机构27,所述进给机构27进给载置于原稿托盘24的原稿D,并且将在进给路径的中途读取到的原稿D向排出托盘25排出。原稿托盘24具备能够对载置于载置面的原稿D在其宽度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的一对边缘引导件28。一对边缘引导件28构成为能够在原稿D的宽度方向上滑动。另外,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下部成为原稿台盖23。换言之,在原稿台盖23的上侧搭载有自动原稿进给部22。
自动原稿进给部22将放置于原稿托盘24的多张原稿D通过进给机构27逐张依次进给,将读取后的原稿D依次排出到排出托盘25上。进给机构27具有进给口27B开口的壳体27A。在壳体27A内,设置有沿着进给路径设置的进给辊和输送辊、以及使这些各辊旋转的电机等驱动源(均省略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27A内,也可以内置读取输送中的原稿D的线传感器等读取部(省略图示)。
如图3所示,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一对铰链机构41、42,所述一对铰链机构41、42设置于原稿台21的一端部侧(进深方向Y侧的端部),使作为开闭体的一个例子的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转动。自动原稿进给部22经由一对铰链机构41、42能开闭地与原稿台21连结。详细地说,搭载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原稿台盖23经由一对铰链机构41、42以能开闭的状态与原稿台21连结。由此,自动原稿进给部22在经由铰链机构41、42将原稿台21的上表面21A覆盖的关闭状态和使原稿台21的上表面21A露出的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开闭。自动原稿进给部22能够通过铰链机构41、42的功能在最大开度以下的范围内保持为多个阶段的开度。需要说明的是,最大开度是例如50~90°范围内的预定值。
如图3所示,原稿台21具备:四边形的玻璃板43,组装到在箱体26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部26A;以及读取窗44,组装到与玻璃板43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位置,由小玻璃形成。玻璃板43和读取窗44通过按压各自的周边部的预定形状的框体26B保持于箱体26的上表面。原稿台21具备在玻璃板43下方的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移动的可动式读取部45。另外,在箱体26的上表面里侧设置能够检测原稿台盖23的传感器46。传感器46能够检测原稿台盖23的开闭状态。
另外,在原稿台盖23的背面,在与玻璃板43对置的区域形成有按压载置于玻璃板43上的原稿D的原稿按压面47。原稿按压面47例如呈白色,作为被读取为玻璃板43上的原稿D的背景的背景板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原稿台盖23的背面,从进给机构27进给的原稿D在进给中途暂时露出的读取路径48形成于与读取窗44对应的区域。基于平板方式的原稿D的读取是通过在读取部45沿着宽度方向X(副扫描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读取玻璃板43上的原稿D的图像来进行。另外,用馈纸方式由进给机构27输送的原稿D的图像在经过读取路径48的过程中被在与读取窗44对应的位置处等待的读取部45读取。需要说明的是,图像读取装置20也可以具有双面读取功能,该双面读取功能为由壳体27A内的读取部(省略图示)和原稿台21内的读取部45读取原稿D的双面的功能。
读取部45具有:滑架,设置为能够沿着架设在箱体26内的轨道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以及线传感器和光源(均省略图示),搭载于滑架。光源对放置于原稿台21上的原稿D的读取区域照射光。读取部45通过作为驱动源的一个例子的电动机的驱动并经由正反旋转的环状带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
读取部45当读取由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进给机构27进给的原稿D时,在与读取窗44对置的位置处等待,通过读取窗44读取在输送中从读取路径48露出的部分的原稿D。另外,载置于原稿台21的玻璃板43上的原稿D在被原稿台盖23的原稿按压面47按压的状态下由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读取部45读取。需要说明的是,读取部45的长边方向为主扫描方向,作为读取部45的移动方向的宽度方向X为副扫描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铰链机构41、42中的至少一方是具有后述的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一对铰链机构41、42中的至少位于进给机构27侧的一个铰链机构41可以是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是一对铰链机构41、42均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也可以是仅位于进给机构27侧的一个铰链机构41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仅非进给机构27侧的另一个铰链机构42构成为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
在此,将至少进给机构27侧的铰链机构41设为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的原因是,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重量平衡偏向进给机构27侧。由于大负载施加于进给机构侧的铰链机构41,因此需要进行铰链机构41的高度调整。原稿台盖23被铰链机构41、42支承的两个部位的高度位置的偏移使原稿台盖23产生扭曲。因此,当将原稿台盖23开闭时,有时会对铰链机构41施加由扭曲引起的过度的负荷。另外,当将原稿台盖23关闭时,原稿按压面47有时会难以均等地按压原稿台21上的原稿D整体。因此,通过高度调整机构90来调整原稿台盖23的至少进给机构27侧的部分被支承的高度位置,从而将由一对铰链机构41、42支承的原稿台盖23平行地组装到原稿台21。
如图4所示,箱体26具备形成其前部和两侧部的前盖26F以及形成其后部的后盖29。在原稿台21的背面固定有将开口26C覆盖的后盖29。后盖29通过螺钉49的紧固被固定。在安装有后盖29的状态下,螺钉49的头部以朝向进深方向Y(背面侧)的状态露出于后盖29的表面。作业者如果将螺钉49拧松,则能够拆卸后盖29。需要说明的是,后盖29也可以通过扣合卡止等卡止结构进行固定。
图6示出将后盖29拆卸后的状态。如图6所示,在后盖29被拆卸的状态下,箱体26内的背面侧的结构部分从开口26C露出。构成箱体26的框架50的一部分、铰链机构41、42的一部分从开口26C露出。框架50具有底框架51、后框架52、侧框架53以及前框架(省略图示),形成具有向上方敞开的开口(省略图示)的有底四棱筒形状。在与框架50的开口对应的区域组装有玻璃板43(参照图3)。
一对铰链机构41、42,其下端部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后框架52,并且其上端部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构成原稿台盖23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一对铰链机构41、42中的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具有保持部70和被保持部70保持的转动支点部80。转动支点部80在相对于保持部70为预定的相对高度的位置处固定。保持部70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后框架52,并且转动支点部80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构成原稿台盖23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并且,在后盖29被拆卸的状态下,高度调整机构90的调整部91从开口26C露出。需要说明的是,将后盖29固定的螺钉49紧固于多个螺孔52A,该多个螺孔52A在后框架52的宽度方向X上隔着间隔的多个部位处形成。
如图5所示,在拆卸了后盖29的状态下,铰链机构40的高度调整机构90的调整部91从开口26C露出。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构成调整部91的调整螺钉95在将其螺钉头95A朝向背面(进深方向Y)的状态下露出。在原稿台盖23的水平度或关闭状况不良的情况下,用户或维修人员等作业者用螺丝刀等工具操作当拆卸后盖29时露出的调整螺钉95,调整由铰链机构40支承的原稿台盖23的支承高度。详细地说,用工具操作调整螺钉95来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从而固定于转动支点部80的原稿台盖23的高度得到调整。通过该高度调整,原稿台盖23相对于原稿台21的平行度等得到调整。需要说明的是,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以预定的相对高度由螺钉61、62固定,因此,在根据需要将螺钉61、62拧松并设为转动支点部80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向Z轴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后,对调整螺钉95进行操作。
铰链机构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7、图8等对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其中,图7示出铰链机构40的组装状态,图8示出将铰链机构40分解后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图11中,将与铰链机构40的转动支点亦即轴部83的轴线平行的方向设为轴向X1,将与轴向X1正交的方向且为通过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Z1,将通过螺丝刀等工具的操作使调整部91的调整螺钉95移动的方向设为调整方向Y1。在图7、图8等中,调整方向Y1是调整螺钉95被按压的方向。在将铰链机构40组装到原稿台21和原稿台盖23的状态下,轴向X1是与宽度方向X平行的方向,高度方向Z1是与铅垂方向Z平行的方向,调整方向Y1是与进深方向Y平行的方向。
设置于原稿台21的一端部侧的铰链机构40具备:转动支承部60,使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转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转动支承部60具有:保持部70,固定于原稿台21;以及转动支点部80,装载于保持部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上下移动。高度调整机构90通过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来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高度调整机构90使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相对移动。
如图7所示,铰链机构40具备:保持部70,其为大致四棱筒状,固定于箱体26;以及转动支点部80,以插通于保持部70的筒内的状态被组装。
保持部70具备保持部主体71,该保持部主体71是将板材加工为预定形状的部件通过折弯加工而形成为至少包含四棱筒中的3个面的预定形状的。当俯视保持部主体71时,形成四棱筒的4个面中的形成大致U字状的3个面的部分以外的1个面大部分处于开口的状态。通过将大致长方形的横架部件72固定于该开口的部分而构成为筒形的形状。保持部70在比横架部件72靠上方的位置具有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延伸部74。保持部70具有在其四棱筒形状的筒内形成的引导孔75。
在保持部主体71的下端部形成有在相互分开的方向上水平延伸的一对安装部73。安装部73具有用于将铰链机构40的保持部70固定到后框架52的螺钉(省略图示)所插通的螺钉插通孔73A。
横架部件72具有以高度方向Z1为长边方向的一对长孔72A(参照图8)。2个螺钉61插通于一对长孔72A。另外,一对延伸部74具有以高度方向Z1为长边方向的一对长孔74A(参照图8)。2个螺钉61插通于一对长孔74A。
转动支点部80具有四棱筒状的滑动部81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滑动部81的上端部连结的转动框架82。四棱筒状的滑动部81的外部尺寸与引导孔75的内部尺寸几乎相等。即,四棱筒状的滑动部81和引导孔75分别形成为滑动部81能够插通于引导孔75的尺寸。保持部70与转动支点部80通过滑动部81插通于引导孔75从而以转动支点部80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滑动的方式被连接。
在转动支点部80的滑动部81的侧面81A,在与保持部70的4个长孔72A、74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4个螺孔81B。插通于长孔72A、74A的4个螺钉61与滑动部81的各螺孔81B螺纹连接,从而转动支点部80以相对于保持部70的预定的相对高度固定。
另外,如图8所示,滑动部81形成将板状的框架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四棱筒状。转动框架82经由轴部8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滑动部81的上端部连结。转动框架82的从Y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形状具有大致Ω字形状,比成为转动中心的轴部83更向调整方向Y1延伸。转动框架82具有从其下端向轴向X1的两侧延伸的一对安装部84和由转动框架82的上表面形成的安装面85。一对安装部84具有多个螺钉插通孔84A。另外,在安装面85形成有多个螺孔85A。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后端部通过插通于螺钉插通孔84A的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一对安装部84。另外,构成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骨架的一部分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通过与螺孔85A螺纹连接的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安装面85。
转动框架82对滑动部81向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的作用力使原稿台盖23打开的方向施力。另外,在转动框架82的后端上部固定有轴状的限位器86。转动框架82的开度设定在直到限位器86碰到滑动部81的侧面81A为止的范围内。另外,在转动支点部80组装有升降机构87。升降机构87当在原稿台21上载置有书籍或杂志等有厚度的原稿D时在原稿台盖23保持水平姿势的状态下将转动框架82以能够在铅垂方向Z上移动(升降)的状态支承于滑动部81。转动框架82的后端部被构成升降机构87的弹簧(省略图示)向导入滑动部81内的方向(下方)施力。
另外,如图8所示,在滑动部81的轴向X1上对置的一对侧面81C突出设置有一对凸部88(图8中仅示出一个)。一对凸部88具有抑制插通于保持部70的引导孔75的滑动部81在轴向X1上晃动的功能。而且,在滑动部81的侧面81C,在比一对凸部88靠上方的位置,一对板状的被支承部89(图7、图8中仅示出一个)向外侧延伸。这些一对被支承部89构成了后述的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
在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被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后的状态下,插通于长孔72A、74A的4个螺钉61与螺孔81B螺纹连接。由此,转动支点部80在相对于保持部70为预定的相对高度的位置处固定。另外,与横架部件72的螺孔(省略图示)螺纹连接的2个螺钉62的轴部按压滑动部81的侧面81A,从而规定引导孔75中的滑动部81在进深方向Y上的位置。
高度调整机构的构成
接着,对高度调整机构9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在保持部70的一侧部设置有高度调整机构90。高度调整机构90具有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的功能。
如图7所示,高度调整机构90具备:前述的调整部91、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旋转的转子92、成为转子92的旋转支点的轴部93、以及支承转动支点部80的支承部92A。调整部91设置为能够在与成为旋转支点的轴部93所延伸的方向亦即轴向X1正交的调整方向Y1上移动。调整部91通过从与轴向X1正交的方向与转子92接触来变更转子92的旋转量。在本例中,转子92具有支承转动支点部80的支承部92A。作业者通过使调整部91移动来变更转子92的旋转量,并调整支承部92A的高度位置。另外,如图9所示,当从轴向X1观察时,轴部93设置于比进深方向Y上的被支承部89的中心靠背面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本例的调整部91是保持在将螺钉头95A朝向一端部侧的状态的调整螺钉95。调整螺钉95具有螺钉头95A和在外周面具有螺钉部的轴部95B。调整螺钉95在螺钉头95A朝向背面侧(进深方向Y)的状态下以其轴部95B与从保持部70的侧面突出的螺钉保持部96螺纹连接的状态被保持。
如图7所示,转动支点部80具有被支承部92A支承的前述的被支承部89。被支承部89从滑动部81的侧面向外侧水平地突出。被支承部89呈板状。
保持部70具有能够保持被支承部89的切口77。切口77的调整方向Y1的尺寸比被支承部89的调整方向Y1的尺寸大一些。被支承部89被切口77保持,从而规定滑动部81相对于保持部70的在进深方向Y上的位置。被支承部89被切口77保持,从而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在进深方向Y上被定位。
如图7所示,铰链机构40具备作为安装于转子92与保持部70之间的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扭转螺旋弹簧94。扭转螺旋弹簧94赋予使转子92向第一方向旋转的作用力。扭转螺旋弹簧94对转子92施力的第一方向是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扭转螺旋弹簧94,其一端部94A卡定于保持部70的卡定部97,另一端部94B卡定于转子92的被抵接部92B。转子92以与调整部91抵接的方式始终被扭转螺旋弹簧94施力,调整部91构成为经由调整部91承受扭转螺旋弹簧94的作用力。因此,当调整部91向调整方向Y1移动时,一边对抗扭转螺旋弹簧94的作用力,一边进行移动,当向与调整方向Y1相反的方向(-Y1侧)移动时,通过在承受扭转螺旋弹簧94的作用力的同时进行移动,来进行高度调整。这样,调整部91一边在向与轴向X1正交的方向亦即调整方向Y1或者向与调整方向Y1相反的方向(-Y1侧)移动的同时阻碍转子92向第一方向旋转,一边进行高度调整。
如图7所示,调整部91是保持在将螺钉头95A朝向一端部侧的状态的调整螺钉95。转子92在隔着轴部93成为与位于转子92的上端部的支承部92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下端部,具有调整螺钉95的轴部95B的顶端部能够抵接的被抵接部92B。调整螺钉95通过其轴部95B的顶端与被抵接部92B抵接,来阻碍由扭转螺旋弹簧94引起的转子92向第一方向的旋转。例如,在转动支点部80位于图10所示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将调整螺钉95向调整方向Y1(+Y1侧)按压。这样,转子92对抗扭转螺旋弹簧94的施力方向亦即第一方向而向转动支点部80朝向图11所示的最高位置的方向亦即第二方向旋转。其中,第二方向是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当于图11中的逆时针方向。另外,例如在转动支点部80位于图10所示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将调整螺钉95向与调整方向Y1相反的方向(-Y1侧)返回。这样,转子92在维持被抵接部92B与调整螺钉95的轴部95B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扭转螺旋弹簧94的作用力向第一方向旋转。
如图11所示,以将调整螺钉95向调整方向Y1(+Y1侧)按压到底的状态成为转动支点部80位于最高位置的状态的方式构成高度调整机构90。换言之,随着将调整螺钉95向调整方向Y1(+Y1侧)按压,转动支点部80的位置变高,随着将调整螺钉95向与调整方向Y1相反的方向(-Y1侧)返回,转动支点部80的位置变低。由此,当进行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调整时,可知如果使调整螺钉95向调整方向Y1和相反的方向(-Y1侧)中的哪一方向移动则会使转动支点部80的位置变高还是变低,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整。
如图7所示,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下面将这称为重叠条件。在此,高度调整机构90在铅垂方向Z上的范围是在铅垂方向Z上从被支承部89的上表面到扭转螺旋弹簧94的下端的范围。详细地说,高度调整机构90由作为组装到保持部70的部件的转子92、轴部93、扭转螺旋弹簧94、构成调整部91的调整螺钉95;以及作为保持部70的一部分的螺钉保持部96、卡定部97和转动支点部80的被支承部89构成。其中在铅垂方向Z上位于最上方的部位是被支承部89,位于最下方的部位是扭转螺旋弹簧94的下端。因而,从被支承部89的上表面到扭转螺旋弹簧94的下端的范围是高度调整机构90在铅垂方向Z上存在的范围。该范围通过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而变化,但上述的重叠条件只要有一次在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为从最低位置(图9)到最高位置(图11)的范围内成立过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在从最低位置(图9)到最高位置(图11)的范围内变化,上述的重叠条件在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铅垂方向Z的范围内也始终成立。
即,在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从最低位置变化为最高位置的情况下,被支承部89的下端始终位于比保持部70的上端靠下方(-Z侧)的位置,并且扭转螺旋弹簧94的下端始终位于比保持部70的下端靠上方(+Z侧)的位置。换言之,整个高度调整机构90在铅垂方向Z上与保持部70始终重叠。
另外,由于被支承部89是转动支点部80的一部分,因此无论转动支点部80的相对高度如何,在铅垂方向Z上都始终与转动支点部80重叠。另外,扭转螺旋弹簧94的下端始终位于比转动支点部80的下端靠上方(+Z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个高度调整机构90在铅垂方向Z上与转动支点部80始终重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铰链机构40中,在铅垂方向Z上,整个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这两者始终重叠。例如,如图10所示,在转动支点部80位于中间位置时的例子中,在铅垂方向Z上,高度调整机构90的范围R3与保持部70的范围R1和转动支点部80的范围R2这两者重叠。该重叠条件在图9、图11中也成立。
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复合机11在工厂里进行组装时,图像读取装置20的箱体26通过多个螺栓或螺钉的紧固而组装到装置主体12的上部框架(未图示)。接着,将一对铰链机构41、42组装到原稿台21的里侧(背面侧)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铰链机构41、42具备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将保持部70的安装部73用螺钉(省略图示)固定于箱体26的后框架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铰链机构41、42中的至少一方是具备高度调整机构90的铰链机构40。
当一对铰链机构41、42已组装到原稿台21时(组装结束时),通过用螺丝刀等工具来操作调整螺钉95,从而对转子92例如以相当于中间位置的旋转角度预先进行调整。此时,通过使转子92的侧端线与旋转刻度78吻合来调整转子92的旋转角度。需要说明的是,转子92的旋转角度相当于从转子92的基准角度起的旋转量。基准角度例如是转动支点部80位于最低位置时的旋转角度。
之后,将构成原稿台盖23的支承框架(省略图示)用螺钉固定于构成铰链机构41、42的转动支点部80的转动框架82。当这样将搭载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原稿台盖23固定于铰链机构41、42时,接着,通过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铰链机构40对原稿台盖23的支承高度。作业者通过用工具操作高度调整机构90的调整螺钉95并使转子92从最初的旋转角旋转,来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关于该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调整作业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描述。
当原稿台盖23的高度调整结束时,将前盖26F和后盖29用螺钉49等固定于原稿台21。这样制造的复合机11可以出厂。
需要说明的是,铰链机构40的组装方法只要能够将原稿台盖23以能够转动的状态组装到原稿台21即可,其组装顺序能够适当地选择。例如,可以设为先将铰链机构40安装于原稿台盖23的状态,之后将铰链机构40的保持部70固定于后框架52。另外,预先将原稿台盖23固定于转动支点部80的转动框架82,预先将保持部70固定于后框架52。然后,在将转动支点部80的滑动部81插入保持部70后,通过高度调整机构90来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可以这样按照适当的顺序将铰链机构40组装到图像读取装置20。
这样出厂的复合机11被用户使用。在复合机11的使用开始前或使用开始以后,有时希望通过维护来调整铰链机构40对原稿台盖23的支承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等作业者通过操作铰链机构40的高度调整机构90来维护调整原稿台盖23的支承高度。
该维护是如下所示进行的。作业者从图像读取装置20的原稿台21拆卸后盖29。详细地说,作业者通过将螺钉头露出于将原稿台21的背面覆盖的后盖29的表面的螺钉49用螺丝刀等工具拧松来拆卸后盖29。拆卸了后盖29时,如图5、图6所示,铰链机构40的调整部91露出。作业者通过用工具操作从原稿台21的背面的开口26C露出的调整螺钉95,从而调整铰链机构40对原稿台盖23的支承高度。
高度调整机构的高度调整方法
接着,对高度调整机构90对铰链机构40的高度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当用高度调整机构90进行高度调整作业时,复合机11(特别是图像读取装置20)制造时和维护时都处于调整部91露出的状态。例如,在制造工厂中的图像读取装置20的组装作业中,在安装后盖29之前进行高度调整作业。另一方面,当用户等作业者进行对复合机11进行高度调整作业的维护时,作业者用工具将螺钉49拧松后拆卸后盖29。由此,处于调整螺钉95露出的状态。
当制造图像读取装置20时,调整螺钉95位于初始位置。为了便于说明,调整螺钉95的初始位置设为位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第二操作位置。另一方面,在用户等作业者通过维护对铰链机构40进行高度调整时,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位于出厂时的高度位置或者在上次的维护中调整后的高度位置。在此,为了便于说明,调整螺钉95的位置设为位于相当于中间位置的第二操作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当用调整螺钉95进行高度调整作业时,设为拆卸4个螺钉61并拧松2个螺钉62的状态。
当调整螺钉95位于第二操作位置时,转子92位于图10所示的旋转角度。作业者通过用工具操作调整螺钉95,来进行高度调整机构90对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调整作业。例如,当使转动支点部80从图10所示的中间位置上升时,作业者使调整螺钉95向按压方向(+Y1方向)旋转。由此,被按压的调整螺钉95的轴部95B按压转子92的被抵接部92B,使转子92以轴部93为中心而向图10中的第二方向(图10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该转子92在第二方向上的转动,转子92的支承部92A向上方位移。支承部92A将被支承部89往上推。其结果是,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向上方位移。由此,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被调整成相对于保持部70比中间位置高的位置。此时,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调整量是通过调整螺钉95的操作量来调整的。此时,作业者一边观察高度刻度79一边调整被支承部89的高度。
另一方面,当使转动支点部80比中间位置更下降时,作业者使调整螺钉95向返回方向(-Y1方向)旋转。由此,调整螺钉95的轴部95B返回,从而转子92通过扭转螺旋弹簧94的作用力以轴部93为中心向第一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子92向第一方向的转动,支承部92A向下方位移。其结果是,被支承部89与支承部92A一起下降。由此,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向下方位移。因而,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被调整为相对于保持部70比中间位置低的位置。此时,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调整量是通过调整螺钉95的操作量来调整的。此时,作业者一边观察高度刻度79一边调整被支承部89的高度。
通过这样进行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调整,来调整原稿台盖23和自动原稿进给部22被铰链机构40支承的支承高度。也就是说,原稿台盖23相对于原稿台21的相对高度得到调整。当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确定时,将2个螺钉62拧紧而将滑动部81定位到该高度。然后,将4个螺钉61插通于保持部70的长孔72A、74A并与滑动部81的螺孔81B螺纹连接。这样将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固定于调整后的相对高度。其结果是,原稿台盖23相对于原稿台21的平行度或关闭状况得到调整。
图像读取装置20的制造是之后在进行制造工序的下一工序及其之后进行的。另一方面,维护时如果原稿台盖23的高度调整结束了,则在将开口26C覆盖的状态下安装后盖29。然后,通过用工具将螺钉49紧固来将后盖29固定于后框架52。这样原稿台盖23相对于原稿台21的平行度调整或关闭状况的调整可以是仅进行后盖29的开闭操作以及螺钉61、62和调整螺钉95的操作的简单作业。
另外,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因此,即使设置了高度调整机构90,铰链机构40也不易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因而,图像读取装置20不易在铅垂方向Z上大型化。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原稿台21,载置原稿D;以及自动原稿进给部22,是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原稿台21进行开闭的开闭体的一个例子。图像读取装置20还具备:转动支承部60,设置于原稿台21的一端部侧,使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转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90,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转动支承部60具有:保持部70,固定于原稿台21;以及转动支点部80,装载于保持部70,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上下移动。高度调整机构90通过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来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根据该构成,不仅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20的大型化,而且能够进行铰链机构40的高度调整。
(2)高度调整机构90使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相对移动。根据该构成,由于高度调整机构90是使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相对移动的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或者去除高度调整机构90中的配置于保持部70的下侧的部分。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保持部70、转动支点部80以及高度调整机构90构成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3)高度调整机构90具有:转子92,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旋转;轴部93,是转子92的旋转支点;以及调整部91,变更转子92的旋转量。调整部91设置为能够在与轴部93的轴线延伸的方向(轴向X1)正交的方向(调整方向Y1)上移动,从正交的方向与转子92接触,从而变更转子92的旋转量。转子92具有支承转动支点部80的支承部92A。转子92通过使调整部91移动来变更旋转量并调整支承部92A的高度位置。根据该构成,由于是通过使调整部91移动的调整操作来使转子92旋转从而调整转动支承部60的高度的转动式,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和微调。例如,在采用使用将水平方向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变换机构来调整转动支点部80的高度的构成的情况下,当要构成为能够减小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位移量的高度方向的位移量来进行微调时,例如,需要减小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的部件的斜面的倾斜度。当减小斜面的倾斜度时,该部件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大型化。相对于此,如果采用使转子92转动而将调整部91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构成,则能够在不导致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转动支点部80在高度方向上的微调。
(4)转动支点部80具有被支承部92A支承的被支承部89。保持部70具有能够保持被支承部89的切口77。被支承部89由切口77保持,从而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进行定位。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用切口77保持被支承部89来进行预定方向(Y轴方向)的定位。
(5)图像读取装置20具备扭转螺旋弹簧94,所述扭转螺旋弹簧94安装于转子92与保持部70之间,赋予作用力使得转子92向第一方向旋转。调整部91通过在向正交的方向(调整方向Y1)进行移动的同时阻碍转子92向第一方向旋转来进行高度调整。根据该构成,转子92被施力,从而能够在转子92始终碰到螺钉等调整部91的状态下进行定位,因此调整变得容易。
(6)调整部91是保持在将螺钉头95A朝向一端部侧的状态的调整螺钉95。根据该构成,能够从装置的背面侧接触螺钉头95A,因此,高度调整是容易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够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更例这样的方式。而且,还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适当组合而成的内容设为另一变更例,还能够将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内容设为另一变更例。
·高度调整机构不限于使转子92等转动体转动的转动式高度调整机构90。即,不限于使用将转动体的转动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Z1的位移的转动式机构的构成。例如,如图12所示,可以是使用使水平方向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变换机构的高度调整机构100。图12所示的铰链机构40具备包括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的转动支承部60、以及高度调整机构100。关于高度调整机构100以外的部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铰链机构40基本上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以高度调整机构100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图12所示的高度调整机构100具备:升降式滑块101;引导部件102,在上表面具有与形成于滑块101的下表面的斜面101A平行的斜面102A,呈楔形形状;以及调整部91,使引导部件10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滑块101具有对转动支点部80的被支承部89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01B。滑块101被在铅垂方向Z上延伸的第一轨道103引导,能够在高度方向Z1上升降。调整部91在与滑块101升降的方向亦即高度方向Z1相交(例如正交)的方向亦即调整方向Y1上移动。调整部91是能够在调整方向Y1上移动的调整螺钉95。滑块101的斜面101A与引导部件102的斜面102A抵接。引导部件102被沿着调整方向Y1延伸的第二轨道104引导,能够在调整方向Y1上移动。调整螺钉95被保持为其轴部与螺钉保持部96螺纹连接的状态。另外,调整螺钉95的轴部的顶端部以能够相对于引导部件102相对旋转的状态与引导部件102连结。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设为引导部件102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弹簧(省略图示)向滑块101能够下降的方向施力。
当作业者使用螺丝刀等工具操作并按压调整螺钉95时,引导部件102向图12中的+Y1方向移动,从而引导部件102向滑块101的下侧进入更多,使滑块101上升。其结果是,具有被滑块101的支承部101B支承的被支承部89的转动支点部80上升。另外,当作业者用工具操作调整螺钉95并使调整螺钉95返回时,由于引导部件102向图12中的-Y1方向移动,所以引导部件102向滑块101的下侧的进入量变少,滑块101下降。其结果是,具有被滑块101的支承部101B支承的被支承部89的转动支点部80下降。这样,作业者通过高度调整机构100来调整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从而调整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
该高度调整机构10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如图12所示,在铅垂方向Z上,高度调整机构90的范围R3与保持部70的范围R1和转动支点部80的范围R2这两者重叠。该重叠条件无论滑块101的高度位置如何都会成立。因此,虽然具备高度调整机构100,但是包括保持部70、转动支点部80以及高度调整机构100的铰链机构40不易在高度方向上大型化。也就是说,这种具有高度调整机构100的铰链机构40与在保持部70的下侧配置高度调整机构的现有的铰链机构相比,容易避免高度方向的大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图12所示的高度调整机构100的变换机构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能够将水平方向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其它机构。并且,使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相对高度变化的高度调整机构100只要是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的构成即可。如果是这种构成,则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20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能同样地得到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整个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例如可以是,整个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并且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与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通过该构成,也能够抑制组装有铰链机构40的图像读取装置20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另外也可以是,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并且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在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下端位于比保持部70的下端靠上方或者与保持部70的下端相同的高度的状态下高度调整机构90的一部分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的构成,则能够抑制组装有铰链机构的图像读取装置20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通过缩短转动支点部80的滑动部81的长度,从而高度调整机构90与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仅一部分重叠(下称结构A。)。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通过将位于比转子92的轴部93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在铅垂方向Z上较长地延伸,从而高度调整机构90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仅一部分重叠(下称结构B。)。
·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同时采用上述2个变更例中的结构A和结构B,高度调整机构90与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仅一部分重叠,并且与保持部70在铅垂方向Z上仅一部分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将比转子92的旋转支点亦即轴部93靠上侧的部分用向调整方向Y1移动的调整部91(例如,调整螺钉95)按压。
·将操作调整部91时的位移变换为铅垂方向Z的位移的变换机构不限于使用转子92的转动式、使用楔形形状的部件的滑动式,也可以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方式。例如,配置在下侧具有支点的杠杆,在杠杆的力点设置调整螺钉,在杠杆的作用点设置能够向铅垂方向Z位移的滑块。调整螺钉的进退方向是铅垂方向Z,滑块移动的方向也是铅垂方向Z。如果是该构成,则通过用工具操作在打开后盖29时头部以向上的状态露出的调整螺钉并经由杠杆使滑块升降,能够进行转动支点部80相对于保持部70的高度调整。
·也可以将原稿台21与原稿台盖23连结的铰链机构40设置3个以上。另外,也可以仅将3个以上的铰链机构中的一部分设为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100的铰链机构40。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更例中,是铰链机构40具有高度调整机构90、100的构成,但也可以构成为高度调整机构与铰链机构40分开。例如,铰链机构41、42由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构成,该转动支点部80装载于保持部70且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保持部70上下移动。高度调整机构90具备:第二保持部;可动部件,装载于第二保持部,能够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上下移动;位移部件,能够相对于第二保持部位移地设置于第二保持部;抵接部,设置于位移部件的支承部与其抵接,并且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以及调整部,能够使位移部件的支承部以上下移动的方式位移。并且,第二保持部以与保持部70不同的位置固定于保持部70所固定的原稿台21的后框架52,可动部件固定于原稿台盖23。通过高度调整机构的调整部使位移部件的支承部向铅垂方向Z位移,从而开闭体(例如,自动原稿进给部22)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得到调整。此时,铰链机构41、42通过调整开闭体相对于原稿台21的高度位置,从而根据该高度位置的调整,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相对移动。这样,即使是铰链机构41、42与高度调整机构分开的构成,只要是高度调整机构与保持部70和转动支点部80在铅垂方向Z上重叠的构成,则也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20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图像读取装置20的开闭体也可以是不搭载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原稿台盖23。也就是说,图像读取装置20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原稿台21和板状的原稿台盖23。在这样构成时,原稿台盖23的重量与搭载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构成相比变轻,因此虽然开闭体的高度调整的必要性降低,但是在采用具有能够调整原稿台盖23的高度位置的高度调整机构的铰链机构4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20向高度方向的大型化。
·图像读取装置20不限于作为复合机11的一部分的构成。图像读取装置20也可以是不具备印刷功能且具备原稿台21和原稿台盖23的平板式扫描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原稿台盖23也可以是搭载自动原稿进给部22的扫描装置。
下面对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更例能掌握的技术构思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具备:原稿台,载置原稿;开闭体,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进行开闭;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原稿台的一端部侧,使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转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所述转动支承部具有:保持部,固定于所述原稿台;以及转动支点部,装载于所述保持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上下移动,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通过调整所述转动支点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高度,来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并与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部在铅垂方向上重叠。根据该构成,不仅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的大型化,而且能够进行铰链机构的高度调整。
(B)也可以是,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高度调整机构使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部相对移动。根据该构成,高度调整机构是能够使保持部和转动支点部相对移动的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或者去除高度调整机构中的配置于保持部的下侧的部分。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保持部、转动支点部以及高度调整机构构成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C)也可以是,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具有:转子,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旋转;所述转子的旋转支点;以及调整部,设置为能够在与所述旋转支点的轴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所述正交的方向与所述转子接触,从而变更所述转子的旋转量,所述转子具有支承所述转动支点部的支承部,通过使所述调整部移动来变更所述旋转量,调整所述支承部的高度位置。
根据该构成,由于是通过使调整部移动的调整操作来使转子旋转从而调整转动支承部的高度的转动式,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微调。例如,在采用使用将水平方向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变换机构来调整转动支点部的高度的构成的情况下,当要构成为能够减小高度方向的位移量相对于水平方向的位移量来进行微调时,例如需要减小在水平方向上位移的部件的斜面的倾斜,当减小斜面的倾斜时,该部件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大型化。相对于此,如果采用使转子转动而将调整部的位移变换为高度方向的位移的构成,则能够在不导致大型化的情况下进行转动支点部的高度方向的微调。
(D)也可以是,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转动支点部具有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所述保持部具有能够保持所述被支承部的切口,通过所述被支承部由所述切口保持,从而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进行定位。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用切口保持被支承部来进行预定方向(Y轴方向)的定位。
(E)也可以是,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转子与所述保持部之间,赋予作用力使得所述转子向第一方向旋转,所述调整部通过在所述正交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阻碍所述转子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来进行所述高度调整。根据该构成,由于转子被施力,所以能够在转子始终碰到螺钉等调整部的状态下进行定位,因此调整变得容易。
(F)也可以是,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中,所述调整部是保持在使螺钉头朝向所述一端部侧的状态的调整螺钉。根据该构成,能够从装置的背面侧接触螺钉头,因此,高度调整是容易的。

Claims (5)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稿台,载置原稿;
开闭体,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进行开闭;
转动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原稿台的一端部侧,使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转动;以及
高度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
所述转动支承部具有:
保持部,固定于所述原稿台;以及
转动支点部,装载于所述保持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上下移动,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通过调整所述转动支点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高度,来调整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的高度位置,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与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部在铅垂方向上重叠,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具有:
转子,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部旋转;
所述转子的旋转支点;以及
调整部,设置为能够在与所述旋转支点的轴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从所述正交的方向与所述转子接触,以变更所述转子的旋转量,
所述转子具有支承所述转动支点部的支承部,
通过使所述调整部移动来变更所述旋转量,调整所述支承部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调整机构使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转动支点部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点部具有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被支承部,
所述保持部具有能够保持所述被支承部的切口,
通过所述被支承部被所述切口保持,所述开闭体相对于所述原稿台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具备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安装在所述转子与所述保持部之间,赋予作用力使得所述转子向第一方向旋转,
所述调整部通过在所述正交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同时阻碍所述转子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来进行所述高度的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部是保持为使螺钉头朝向所述一端部侧的状态的调整螺钉。
CN202210260381.1A 2021-03-16 2022-03-16 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15086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2108A JP2022142098A (ja) 2021-03-16 2021-03-16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1-042108 2021-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6499A CN115086499A (zh) 2022-09-20
CN115086499B true CN115086499B (zh) 2023-12-08

Family

ID=83247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60381.1A Active CN115086499B (zh) 2021-03-16 2022-03-16 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3412A1 (zh)
JP (1) JP2022142098A (zh)
CN (1) CN1150864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0407A (ja) * 2021-08-23 2023-03-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1570A (ja) * 1992-01-13 1993-07-30 Fujitsu Ltd イメージスキャナ
JPH10186535A (ja) * 1996-12-25 1998-07-14 Canon Inc 平面走査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6217034A (ja) * 2005-02-01 2006-08-17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244973A (ja) * 2007-03-28 2008-10-09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14030144A (ja) * 2012-07-31 2014-02-13 Canon Finetech Inc 開閉装置
JP2016173470A (ja) * 2015-03-17 2016-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3673B2 (ja) * 2000-10-27 2010-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4493935B2 (ja) * 2003-05-27 2010-06-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接続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724621B2 (ja) * 2006-08-23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US8675262B2 (en) * 2010-03-25 2014-03-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834737B2 (ja) * 2011-10-03 2015-1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410523B2 (ja) * 2014-08-22 2018-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579321B2 (ja) * 2015-12-01 2019-09-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91570A (ja) * 1992-01-13 1993-07-30 Fujitsu Ltd イメージスキャナ
JPH10186535A (ja) * 1996-12-25 1998-07-14 Canon Inc 平面走査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06217034A (ja) * 2005-02-01 2006-08-17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244973A (ja) * 2007-03-28 2008-10-09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2014030144A (ja) * 2012-07-31 2014-02-13 Canon Finetech Inc 開閉装置
JP2016173470A (ja) * 2015-03-17 2016-09-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6499A (zh) 2022-09-20
US20220303412A1 (en) 2022-09-22
JP2022142098A (ja) 2022-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2922B2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7855814B2 (en) Scanner and hinge
US7708265B2 (en) Sheet Feeder
JP425954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67376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441596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70170643A1 (en) Feeder and printer
CN115086499B (zh) 图像读取装置
JP4674518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060163798A1 (en)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tractable feeding apparatus thereof
US7628558B2 (en) Transport syste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JP4702532B2 (ja) 被記録媒体排出装置、記録装置
JP3741220B2 (ja) 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CN117055313A (zh) 成像设备
JP458170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20210101765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3712237B2 (ja) 記録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4114688B2 (ja) 記録装置
JP7327599B2 (ja) 読取装置及び複写装置
US11843741B2 (en) Document feeding, image read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lidable document supports with one constituting part of an upper surface of the apparatus
JP7124639B2 (ja) 読取装置及び複写装置
JP3702900B2 (ja) 記録装置
JP2782295B2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34621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93071B2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